语句排序及其答题技巧

语句排序及其答题技巧

第一节 语句排序概述

语句排序指的是语句排序型试题,就是要求考生根据语句隐含的信息,将几个(一般是5个或6个)打乱顺序的语句重新排序,从而使文段表达流畅,完整通顺的试题。

这是2008年国考试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试题题型。这种试题相对而言难度较高,表面上考查了考生的语感,实则考查了考生对于文体风格及特征的掌握情况,测查了考生的语言文字综合功底与逻辑思维能力。

从试题的难度来讲,语句排序型试题题加深了言语理解与表达的测试难度,更能体现出考生的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也更能体现出考查的效度。尽管这种题型属于一种新的试题,但是有可能成为一种考查的趋势,并取代语句衔接题,体现在今后的国考及地方省市公务员考试中,考生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语句排序型试题,从试题表述形式上看,好像和判断推理部分的事件排序型试题差不多。但是仔细研究就会发现,这种试题主要考查对文段的内部逻辑关系的把握,不是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其实,命题这是在近几年考试试题题类型中,创新了一种考查微观联句成篇的写作能力的试题。由于这种纯微观角度的考查,就像做细节推断题一样,比较花费时间。因此,在短时间内理清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就变得非常困难,也就增加了做题的难度。

从命题的基本形式看,语句排序型试题可分语境类和非语境类两种。语境类试题在题干语句中设置了语言环境,因此,在排序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与整个语境协调的考查。这类试题又包括有具体上下文的直接设置语境题和按特定要求调整语序的间接设置语境题两小类。非语境类试题的题干语句没有设置语言环境,因而不必考虑与整个语境的衔接,只要做到句与句间的思路清晰与连贯就行。

语句排序型试题题设的提问方式一般是“将以下6个(或5个)句子重新排列组合„„排列组合最连贯的是”或者“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等等。

第二节 语句排序型试题的答题步骤

语句排序型试题虽然有表述材料,也有语句结构,有文章体裁,也有中心内容,但其与片段阅读不同,片段阅读的表达内容、语句结构、文章体裁、中心内容等在题干中有着完整的体现,而语句排序型试题题干中的5个或6个语句是杂乱无章的,毫无结构可言,其正确答案才是一个完整的片段。因此,在解答时,必须按照一定的答题步骤一步一步的来完成。

一、认真阅读语句,明确体裁和中心

解答语句排序型试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每一个语句,把握语句特点,明确体裁。其次,明确材料的中心。思考语句是围绕什么中心展开的。抓住了中心,就抓住了要害。然后我们可以根据“中心句”或“总领句”来确定首句或尾句。

二、明确材料结构,理清答题思路

不同体裁的文章思路也会有所不同:记叙文的句序常常以时间空间或事情的发展过程(起因、经过和结果)为顺序;议论文的句序,常常把观点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中间,把总结句放在后面,结构形式为提出问题、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说明文同议论文一样,往往把事理句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后面,因为材料是用来说明事理的,材料的内部又遵循一定的顺序(时间、空间、逻辑)。理清思路,有利于从整体上大体理顺句序。一段写景的顺序由观察的角度决定,是俯视、仰视、平视,是从远到近,还是从上到下,是移步换景还是定点观察。写景的句子常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常采用整散结合的句式,讲究押韵、平仄、对称等。

三、抓住语言标志,把握句子间的逻辑关系

从局部看,句与句之间往往呈现出并列、承接、解说、对比、递进、转折、因果、总分等逻辑关系。而这些关系往往体现在一些语言标志上,如关联词语的呼应:或并列、或转折、或条件、或假设、或递进、或因果„„;暗示性词语的使用:“同时”表示并列,位在后,“与此同时”“与此相反”“反过来说”,表示相反、相对关系,中间不可插入别的词语;“首先”、“其次”、“再次”,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不可倒置;“过去”、“现在”与“将来”,表示时间先后;“总之”“综上所述”“由此看来”,表示要提出结论;“诸如此类”,表示综合等等;有指代意义的词语:有指代意义的词语往往紧跟在所指代的内容后面;句子之间的过渡、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也往往体现语言顺序的一致性;陈述对象前后一致。抓住这些语言标志,可以把握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利于尽可能多地确定出必然相连接的句子。

四、连读语感检验,确定正确答案

有的题干语句,句间关系比较隐晦,甚至多有分岔,可以多解,在排定语序时仍要经意而为,不可草率。因此,通过前面三步,已将几个语句初步排成了片段,这时要将它们连起来读一读,看语意是否连贯,有没有不对劲的地方,如果有,即予调整,直到感觉流畅为止。

第三节 语句排序型试题的答题方法

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孤立的单个句子在片段中是不存在的,它必然会与文章整体、所在片段、前后句发生某种必然的联系。同时,从语言连贯的要求来看,它也要求前后句子保持某种关系。因此,我们就可以抓住这些联系来分析语句排序型试题的规律,从而探索出科学实用的答题方法。

一、前后勾连法

既然是排序,那么,这些语句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会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主要体现在语句在篇章结构中的作用上。“嵌入式”的句子,既要“勾前”,又要“连后”,它的作用就承前启后。只有这样,才能使句子的衔接紧密,脉络贯通。

二、层次分解法

将语句排序后所得到的答案是一个片段,这个片段所表达的内容就可能存在着不同的层次,因此,多个句子的排序,为确保其快捷性和精确性,必须首先从大的方面把握其内部层次(粗排),然后再在同一层次内调整(细排)。如果标点符号已经明确表明了层次,则更要牢牢抓住。最后把这几个层次的语句组合成正确答案。

同理,在给句子排顺序,感到比较困难时,我们还可以先将意思上有紧密联系的句子组合成句子“单元”,化零为整;然后按照这段话的思路和层次把句子“单元”进行组接整合,从而完成排序。这实质上是层次分解法的具体运用。

三、行文脉络分析法

就是分析行文的逻辑关系。只要行文,就会体现出一定的逻辑关系,无论叙事、状物还是说理,在行文时都要遵循生活的逻辑、自然的逻辑和思维的逻辑。如果在表述的过程中违背了这些事理的逻辑,就必然会影响到语句的连贯性。因此,通过对行文脉络的分析,就可以确定语句的排列顺序。

四、关联词语提示法

关联词语在我们做言语理解与表达的题目的时候,有很大的帮助,能帮助我们更快地找到重点句,主旨句。同样,关联词语所代表的语义关系在语段中是逻辑关联的,在句子拆分以后,我们可以通过关联词语来找到它的上下句。所以,做言语理解与表达的题目,常用关联词必须像我们记忆乘法表那样,熟记熟背,张口就来。

关联词语在语句中有强化语意关系的作用,如“也”“但”“而且”等连词引起的句子常常处在后续位置,这就为我们排定句子的前后顺序提供了一条线索。

五、名词代词确认法

在片段阅读中,代词指代题是一种命题形式,我们在做语句排序型试题的时候,也可以充分运用这代词来帮助我们加快确定语句的顺序。

为了保持句子在表意上的简洁性,往往在后续句子中使用代词来称代前文已经陈述、说明的内容,这就为我们排定句子的前后顺序提供了一个路标。同样,如果句子中出现的有表示动作主体的名词,同时还有代词,那么我们可以判定,肯定名词在前,指代这个名词意义的代词在名词句子之后了。

六、分组对比法(或称排除法)

我们从语言的本身找到这样一些标志,能帮助我们先把某些句子的顺序给确定下来。但在解答语句排序型试题的具体过程中,有时还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排序手段和方法,这就需要将上述方法灵活运用,机智操作,以提升排序的精确性和快捷性。同时,由于题目是单选题,我们没有必要完全靠自己的知识一个一个排序,而是可以通过已定的顺序来对照一下选项,排除一些无关选项。

在2010年国考中,出现了2道语句排序题。而在2009年江苏省省考中,20道片段阅读题目,其

中有一半均为语句排序题。作为语句衔接题的升级形式,语句排序题在国考和省考中出现的频率越

来越高,其重要性也逐渐彰显。

语句排序题是给考生6个打乱顺序的句子,要求考生将句子按照顺序进行重新排列。这个部分

往往耗时较长,影响考生做题速度,但是这个部分的题目技巧性非常强,可以帮助考生在最短的时

间秒杀题目。

下面我们以国考和江苏省考真题为例,为大家讲解语句排序题的秒杀技巧。

★一、解题步骤

1、从选项入手,确定发语词(首句)和尾句

四个选项中,如果有2个或者3个选项标示的段首句同为一句,则这个选项是正确的可能性较大。

2、代词指代

代词一般不直接出现在句首,其前方需要有指代的内容出现。

3、关联词语的搭配

如果一些语句的开头有关联词的话,一定不会是段首句,而是应该通过关联词表示的关系,寻找其他几句中与之想匹配的一项。

4、时间顺序、空间顺序

遵循事物发展的时空顺序。

5、主体的一致性、连贯性

文段的主体要保持一致,或者如果文段的主体不断变化的话,这些主体之间要有关系,同时保持连贯性。

6、例子

例子一般不是段首句,但是一定可以通过例子证明的内容找到与之相匹配的一句,这句话一般在例子的前面。

7、行文脉络

行文脉络分为:总——分——总,总——分,分——总,并列这几种格式。总——分——总格式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一般解决问题的部分由关联词“只有„„才”、“只要„„就”,或者关键词“应该”、“需要”、“必须”等词引导。

二、真题秒杀

【例1】①在丹麦、瑞士等北欧国家发现和出土的大量石斧、石制矛头、箭头和其他石制工具以及用树干造于的独木舟便是遗证

②陆地上的积冰融化后,很快就出现了苔藓.地衣和细草,这些冻土原始植物引来了驯鹿等动物 ③又常年受着从西面和西南面刮来的大西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很适合生物的生长

④动物又吸引居住在中欧的猎人在夏天来到北欧狩猎

⑤北欧虽说处于高纬度地区,但这一带正是北大西洋暖流流经的地方

⑥这大约发生在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6000年的中石器时代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

A.⑥⑤③②④① B.⑤②③④①⑥ C.⑤③②④⑥① D.⑥②④①⑤③

【秒杀技巧】

1、首先通过选项可以确定⑤或⑥一定是文段的首句。而⑥在开头部分出现代词“这”,代词出现是为了指代前文出现的内容,所以一般除了文学作品以外,代词很少直接出现在段首,故⑤是段首句,排除A和D选项。

2、BC选项的第二句和第三句分别是②和③,阅读后可以确定③与⑤的联系更为紧密,符合事物发展的顺序,逻辑关系正确。 3、所以正确答案是C选项。

【例2】①单纯罗列史料,构不成历史

②只有在史料引导下发挥想象力,才能把历史人物和事件的丰富内涵表现出来

③历史研究不仅需要发掘史料,而且需要史学家通过史料发挥合理想象

④所谓合理想象,就是要尽可能避免不实之虚构

⑤这是一种悖论,又难以杜绝

⑥但是,只要想象就难以避免不实虚构出现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

A.④⑤⑥③②① B.③①②④⑥⑤ C.⑤⑥②①④⑥ D.①③④⑥⑤②

【秒杀技巧一】 1、此题四个选项的第一句分别是④③⑤①,由于代词出现在句首的语句一般不为段首句,所以排除⑤为首句。(表达观点的句子是①“单纯罗列史料,构不成历史”,所以作为段首句。③“历史研究不仅需要发掘史料,而且需要史学家通过史料发挥合理想象”是分析句,进一步分析阐述论点,所以排在其后。)

2、③提出了“合理想象”,而④对其进行解释,可以确定③和④相连,而且③在④之前。

3、所以,D是正确选项。

【秒杀技巧二】 利用行文脉络

1、①属于提出问题类型的语句

2、②出现“只有„„才”,属于解决问题类型的语句,应该在文段的末尾部分,所以很可能是文段的最后一句,D选项中②为最后一句,①为段首句。所以正确答案是D。

语句排序题看似复杂,实则简单,希望同学们多加练习,熟能生巧,取得好成绩!

语句排序及其答题技巧

第一节 语句排序概述

语句排序指的是语句排序型试题,就是要求考生根据语句隐含的信息,将几个(一般是5个或6个)打乱顺序的语句重新排序,从而使文段表达流畅,完整通顺的试题。

这是2008年国考试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试题题型。这种试题相对而言难度较高,表面上考查了考生的语感,实则考查了考生对于文体风格及特征的掌握情况,测查了考生的语言文字综合功底与逻辑思维能力。

从试题的难度来讲,语句排序型试题题加深了言语理解与表达的测试难度,更能体现出考生的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也更能体现出考查的效度。尽管这种题型属于一种新的试题,但是有可能成为一种考查的趋势,并取代语句衔接题,体现在今后的国考及地方省市公务员考试中,考生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语句排序型试题,从试题表述形式上看,好像和判断推理部分的事件排序型试题差不多。但是仔细研究就会发现,这种试题主要考查对文段的内部逻辑关系的把握,不是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其实,命题这是在近几年考试试题题类型中,创新了一种考查微观联句成篇的写作能力的试题。由于这种纯微观角度的考查,就像做细节推断题一样,比较花费时间。因此,在短时间内理清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就变得非常困难,也就增加了做题的难度。

从命题的基本形式看,语句排序型试题可分语境类和非语境类两种。语境类试题在题干语句中设置了语言环境,因此,在排序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与整个语境协调的考查。这类试题又包括有具体上下文的直接设置语境题和按特定要求调整语序的间接设置语境题两小类。非语境类试题的题干语句没有设置语言环境,因而不必考虑与整个语境的衔接,只要做到句与句间的思路清晰与连贯就行。

语句排序型试题题设的提问方式一般是“将以下6个(或5个)句子重新排列组合„„排列组合最连贯的是”或者“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等等。

第二节 语句排序型试题的答题步骤

语句排序型试题虽然有表述材料,也有语句结构,有文章体裁,也有中心内容,但其与片段阅读不同,片段阅读的表达内容、语句结构、文章体裁、中心内容等在题干中有着完整的体现,而语句排序型试题题干中的5个或6个语句是杂乱无章的,毫无结构可言,其正确答案才是一个完整的片段。因此,在解答时,必须按照一定的答题步骤一步一步的来完成。

一、认真阅读语句,明确体裁和中心

解答语句排序型试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每一个语句,把握语句特点,明确体裁。其次,明确材料的中心。思考语句是围绕什么中心展开的。抓住了中心,就抓住了要害。然后我们可以根据“中心句”或“总领句”来确定首句或尾句。

二、明确材料结构,理清答题思路

不同体裁的文章思路也会有所不同:记叙文的句序常常以时间空间或事情的发展过程(起因、经过和结果)为顺序;议论文的句序,常常把观点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中间,把总结句放在后面,结构形式为提出问题、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说明文同议论文一样,往往把事理句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后面,因为材料是用来说明事理的,材料的内部又遵循一定的顺序(时间、空间、逻辑)。理清思路,有利于从整体上大体理顺句序。一段写景的顺序由观察的角度决定,是俯视、仰视、平视,是从远到近,还是从上到下,是移步换景还是定点观察。写景的句子常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常采用整散结合的句式,讲究押韵、平仄、对称等。

三、抓住语言标志,把握句子间的逻辑关系

从局部看,句与句之间往往呈现出并列、承接、解说、对比、递进、转折、因果、总分等逻辑关系。而这些关系往往体现在一些语言标志上,如关联词语的呼应:或并列、或转折、或条件、或假设、或递进、或因果„„;暗示性词语的使用:“同时”表示并列,位在后,“与此同时”“与此相反”“反过来说”,表示相反、相对关系,中间不可插入别的词语;“首先”、“其次”、“再次”,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不可倒置;“过去”、“现在”与“将来”,表示时间先后;“总之”“综上所述”“由此看来”,表示要提出结论;“诸如此类”,表示综合等等;有指代意义的词语:有指代意义的词语往往紧跟在所指代的内容后面;句子之间的过渡、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也往往体现语言顺序的一致性;陈述对象前后一致。抓住这些语言标志,可以把握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利于尽可能多地确定出必然相连接的句子。

四、连读语感检验,确定正确答案

有的题干语句,句间关系比较隐晦,甚至多有分岔,可以多解,在排定语序时仍要经意而为,不可草率。因此,通过前面三步,已将几个语句初步排成了片段,这时要将它们连起来读一读,看语意是否连贯,有没有不对劲的地方,如果有,即予调整,直到感觉流畅为止。

第三节 语句排序型试题的答题方法

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孤立的单个句子在片段中是不存在的,它必然会与文章整体、所在片段、前后句发生某种必然的联系。同时,从语言连贯的要求来看,它也要求前后句子保持某种关系。因此,我们就可以抓住这些联系来分析语句排序型试题的规律,从而探索出科学实用的答题方法。

一、前后勾连法

既然是排序,那么,这些语句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会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主要体现在语句在篇章结构中的作用上。“嵌入式”的句子,既要“勾前”,又要“连后”,它的作用就承前启后。只有这样,才能使句子的衔接紧密,脉络贯通。

二、层次分解法

将语句排序后所得到的答案是一个片段,这个片段所表达的内容就可能存在着不同的层次,因此,多个句子的排序,为确保其快捷性和精确性,必须首先从大的方面把握其内部层次(粗排),然后再在同一层次内调整(细排)。如果标点符号已经明确表明了层次,则更要牢牢抓住。最后把这几个层次的语句组合成正确答案。

同理,在给句子排顺序,感到比较困难时,我们还可以先将意思上有紧密联系的句子组合成句子“单元”,化零为整;然后按照这段话的思路和层次把句子“单元”进行组接整合,从而完成排序。这实质上是层次分解法的具体运用。

三、行文脉络分析法

就是分析行文的逻辑关系。只要行文,就会体现出一定的逻辑关系,无论叙事、状物还是说理,在行文时都要遵循生活的逻辑、自然的逻辑和思维的逻辑。如果在表述的过程中违背了这些事理的逻辑,就必然会影响到语句的连贯性。因此,通过对行文脉络的分析,就可以确定语句的排列顺序。

四、关联词语提示法

关联词语在我们做言语理解与表达的题目的时候,有很大的帮助,能帮助我们更快地找到重点句,主旨句。同样,关联词语所代表的语义关系在语段中是逻辑关联的,在句子拆分以后,我们可以通过关联词语来找到它的上下句。所以,做言语理解与表达的题目,常用关联词必须像我们记忆乘法表那样,熟记熟背,张口就来。

关联词语在语句中有强化语意关系的作用,如“也”“但”“而且”等连词引起的句子常常处在后续位置,这就为我们排定句子的前后顺序提供了一条线索。

五、名词代词确认法

在片段阅读中,代词指代题是一种命题形式,我们在做语句排序型试题的时候,也可以充分运用这代词来帮助我们加快确定语句的顺序。

为了保持句子在表意上的简洁性,往往在后续句子中使用代词来称代前文已经陈述、说明的内容,这就为我们排定句子的前后顺序提供了一个路标。同样,如果句子中出现的有表示动作主体的名词,同时还有代词,那么我们可以判定,肯定名词在前,指代这个名词意义的代词在名词句子之后了。

六、分组对比法(或称排除法)

我们从语言的本身找到这样一些标志,能帮助我们先把某些句子的顺序给确定下来。但在解答语句排序型试题的具体过程中,有时还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排序手段和方法,这就需要将上述方法灵活运用,机智操作,以提升排序的精确性和快捷性。同时,由于题目是单选题,我们没有必要完全靠自己的知识一个一个排序,而是可以通过已定的顺序来对照一下选项,排除一些无关选项。

在2010年国考中,出现了2道语句排序题。而在2009年江苏省省考中,20道片段阅读题目,其

中有一半均为语句排序题。作为语句衔接题的升级形式,语句排序题在国考和省考中出现的频率越

来越高,其重要性也逐渐彰显。

语句排序题是给考生6个打乱顺序的句子,要求考生将句子按照顺序进行重新排列。这个部分

往往耗时较长,影响考生做题速度,但是这个部分的题目技巧性非常强,可以帮助考生在最短的时

间秒杀题目。

下面我们以国考和江苏省考真题为例,为大家讲解语句排序题的秒杀技巧。

★一、解题步骤

1、从选项入手,确定发语词(首句)和尾句

四个选项中,如果有2个或者3个选项标示的段首句同为一句,则这个选项是正确的可能性较大。

2、代词指代

代词一般不直接出现在句首,其前方需要有指代的内容出现。

3、关联词语的搭配

如果一些语句的开头有关联词的话,一定不会是段首句,而是应该通过关联词表示的关系,寻找其他几句中与之想匹配的一项。

4、时间顺序、空间顺序

遵循事物发展的时空顺序。

5、主体的一致性、连贯性

文段的主体要保持一致,或者如果文段的主体不断变化的话,这些主体之间要有关系,同时保持连贯性。

6、例子

例子一般不是段首句,但是一定可以通过例子证明的内容找到与之相匹配的一句,这句话一般在例子的前面。

7、行文脉络

行文脉络分为:总——分——总,总——分,分——总,并列这几种格式。总——分——总格式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一般解决问题的部分由关联词“只有„„才”、“只要„„就”,或者关键词“应该”、“需要”、“必须”等词引导。

二、真题秒杀

【例1】①在丹麦、瑞士等北欧国家发现和出土的大量石斧、石制矛头、箭头和其他石制工具以及用树干造于的独木舟便是遗证

②陆地上的积冰融化后,很快就出现了苔藓.地衣和细草,这些冻土原始植物引来了驯鹿等动物 ③又常年受着从西面和西南面刮来的大西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很适合生物的生长

④动物又吸引居住在中欧的猎人在夏天来到北欧狩猎

⑤北欧虽说处于高纬度地区,但这一带正是北大西洋暖流流经的地方

⑥这大约发生在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6000年的中石器时代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

A.⑥⑤③②④① B.⑤②③④①⑥ C.⑤③②④⑥① D.⑥②④①⑤③

【秒杀技巧】

1、首先通过选项可以确定⑤或⑥一定是文段的首句。而⑥在开头部分出现代词“这”,代词出现是为了指代前文出现的内容,所以一般除了文学作品以外,代词很少直接出现在段首,故⑤是段首句,排除A和D选项。

2、BC选项的第二句和第三句分别是②和③,阅读后可以确定③与⑤的联系更为紧密,符合事物发展的顺序,逻辑关系正确。 3、所以正确答案是C选项。

【例2】①单纯罗列史料,构不成历史

②只有在史料引导下发挥想象力,才能把历史人物和事件的丰富内涵表现出来

③历史研究不仅需要发掘史料,而且需要史学家通过史料发挥合理想象

④所谓合理想象,就是要尽可能避免不实之虚构

⑤这是一种悖论,又难以杜绝

⑥但是,只要想象就难以避免不实虚构出现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

A.④⑤⑥③②① B.③①②④⑥⑤ C.⑤⑥②①④⑥ D.①③④⑥⑤②

【秒杀技巧一】 1、此题四个选项的第一句分别是④③⑤①,由于代词出现在句首的语句一般不为段首句,所以排除⑤为首句。(表达观点的句子是①“单纯罗列史料,构不成历史”,所以作为段首句。③“历史研究不仅需要发掘史料,而且需要史学家通过史料发挥合理想象”是分析句,进一步分析阐述论点,所以排在其后。)

2、③提出了“合理想象”,而④对其进行解释,可以确定③和④相连,而且③在④之前。

3、所以,D是正确选项。

【秒杀技巧二】 利用行文脉络

1、①属于提出问题类型的语句

2、②出现“只有„„才”,属于解决问题类型的语句,应该在文段的末尾部分,所以很可能是文段的最后一句,D选项中②为最后一句,①为段首句。所以正确答案是D。

语句排序题看似复杂,实则简单,希望同学们多加练习,熟能生巧,取得好成绩!


相关内容

  • 高考语文排序题练习及答题技巧
  • 高考语文排序题练习及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排序题练习及答题技巧一松柏 高考语文排序题练习及答题技巧 源自 高考语文 高考语文语句排序题难者难,易者易,有些高考生甚至依靠运气来做这类题.那怎样才能把难题变易题?小编分享高考语文语句排序答题技巧给大家,帮助大家轻松理清解这类题的思路. 一.识文体 从文体来看 ...

  • 计算机二级考试C语言答题注意事项
  • 计算机二级考试C 语言答题注意事项 基本原则是计划好做题的时间,不要急燥,保持稳定的答题速度,应将熟悉的.会做的.容易的先做. 选择题和操作题在进行的过程中,都一定要看清题目,审好题,弄清题目要考核的知识点,能够迅速回忆相关的知识,综合运用平时上课老师所教授的做题的方法和技巧,进行答题. 10分 例 ...

  • 语言的连贯教案
  • "语言的连贯――-解题指导"教案 南宁五中 王彬宜 教学目标:通过典型例题分析,帮助学生掌握"连贯"题的解答技巧,明确思路. 教学重点:"表述题型"解题的要点 教学难点:归结解题要点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活动一:热身练习) 示例1:( ...

  • 高考语文排序题答题技巧
  • 高考语文排序题答题技巧 通读--试排--连读--微调. 其中"试排"环节的解题思路有: 1 确保话题一致性(主语),把同一话题语句排起来 2确定句子间的合理顺序性,或按时间,或按空间(远近.高低.上 下),或按逻辑推理(表里.内外.抽象具体.主次.轻重.总分. 特殊一般) 3确证 ...

  • 高考语文一本通(三):语言知识与语言运用
  • 第三版块:语言知识与运用(27分) 高分口诀: 审题干, 明确答题方向 审题文 回应暗含要求 1.字音字形辨析题: 字音题:[答题技巧](1)常见多音字标"次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大,标"常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小.形声字标"不同声旁读音"的正确可 ...

  •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选择题
  • 选择题 1.[字音辨析题]答题技巧:常见字注音正确的可能性小.生僻字一般不会标错音. 审清题干,用排除法是较好的方法. 2.[字形辨析题]答题技巧:"形近而音"不同的别字.生僻字一般不会错.平时多积累. 3.[词语运用题]凭语感去选择自己认为的最佳答案,一般有两种类型: 答题技巧 ...

  • 高考语文技巧
  • 高考语文技巧 1. 字音辨析题 " 答题技巧:常见字注音正确的可能性小.生僻字一般不会标错音. 审清题干,用排除法是较好的方法. 2. 字形辨析题 " 答题技巧: "形近而音"不同的别字.生僻字一般不会错.平时多积累. 3 . 词语运用题 " 凭语感 ...

  • 高考语文答题模板
  • 现代文阅读 注重整体阅读,说明性的文字抓住基本概念以及对基本概念解释的文字:议论性的文字抓住基本观点以及对观点阐述的文字.认真读懂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并在头脑中大体复述各段内容.标示文章中揭示主旨的句子.揭示文章结构的句子,并用笔划出称代词.关联词.标志词.阅读题目,找出选项相对应的区域.文章内容与题 ...

  • 语句衔接题答题技巧
  • 语句衔接题答题技巧 语言衔接,是指句子与句子之间衔接自然.连贯,合乎人们的思维规律.语句的连贯是中学生语言运用方面的一个基本要求,由于它能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所以经常在中考语文中出现.要做好语言衔接题,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 一.看主语是否一致 例1.命运,其实是公平的,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