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期末试题

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真人秀:有意思也要有意义

过去几年,真人秀在中国的发展几乎可以用“鲜花着锦、烈火烹油”来描述。这一从西方舶来的节目形态,在体验了超乎寻常繁华的同时,也深藏着隐而未现的危机。本该以“真”为核心元素的真人秀,在不加节制和恶性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开始变得越来越“假”,甚至在公众言谈中成为“过气艺人”夺眼球、搏出位的“孤注一掷”。赫胥黎说“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他所担心的正是文化演变成感官刺激和物质欲望的概念碎片,而真理则被掩盖于日常生活的琐屑狂欢之中。

电视是当代社会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从规律上看,任何一种节目形态发展的过程都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个是“有人看”,即电视节目具备吸引观众注意力的基本特征,或提供实用的信息,或带来轻松的娱乐;第二个是“有意思”,即在拥有特定的观众群体的基础上,努力提升节目的制作水准,给观众带来日益精良的审美体验;第三个是“有意义”,也就是令电视履行公共文化空间的社会责任,令经过验证的主流价值得以彰显,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转。

目前中国的真人秀节目已较为顺利地完成前两个阶段的任务,《中国好声音》《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等节目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了对外国模式的完整移植和精细改造,并将自己打造为当代社会最显著的视觉奇观之一。眼下的发展方向,应当是着力解决第三个问题,也就是“有意义”的问题。

“真人秀”的本质虽是“秀”,但特色在于“真”,亦即,同样是娱乐,也必然有真诚和虚假的区分。这个“真”字,既包含节目形态设计上的真实性考量,即以“记录”而非“虚构”作为叙事和表现的主要手段;也明确要求节目在文化价值上承载一种不造作、不浮夸、不炫耀的本真的生活态度。脱离了返璞归真的文化内涵的真人秀,哪怕拥有再豪华的明星阵容、再盛大的狂欢场面,也只能是伪装在真实外壳下的一种娱乐至死的新形式而已。

当下,中国的真人秀仍高度依赖“明星制”,在价值倾向上也极为倚重商业逻辑和消费主义。“素人”的概念虽很早即被提及,但囿于电视产业的独特结构,真正有影响力的节目罕见。反而是在网络自制领域,一些新潮的生产者更好地捕捉了真人秀在形态和内涵上的发展规律,推出了兼容“有意思”和“有意义”的素人实境秀,比如腾讯视频《我们l5个》将15个背景迥异的普通人置于平顶的封闭空间,进行全天24小时、一年365天的完全呈现,便在形态上十分符合真正意义上的真人秀文化要求。

中国的素人秀和欧美国家的主流素人秀相比还有一定的区别:风靡全球的《幸存者》和《泽西海岸》等节目更多强调冲突的因素,如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这与西方文化对个人英雄主义的推崇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我们15个》等素人秀却更强调“社群”的概念,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这显然也是中华文明传统的要旨所在。

概而言之,真人秀节目固然是一种获取娱乐的方式,但如果这种娱乐与文化和价值的土壤相脱离,则必然会演变成“为娱乐而娱乐”的虚无态度。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互联网视频行业的崛起,原有的电视文化体系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新兴的节目生产主体显然有着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和更长远的规划设计,逐渐意识到随着明星资源的耗尽和观众审美的疲劳,那种以“外国模式、明星出位、粉丝互掐”为传播特征的真人秀必将走向“真实”的对立面并将其在过去几年中积累的文化资源消耗殆尽。形态上的“素人”和“真实情境”以及文化价值上的回归主流,才是令真人秀焕发青春活力的必由之路。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5年08月01日09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在中国,过去几年真人秀节目发展迅速,但在不加节制和恶性竞争的市场环境中,质量变得参差不齐。

B.当前真人秀节目让人大饱眼福的同时,也潜藏着隐而未现的危机,那就是节目已

经变成了“过气艺人”夺眼球、搏出位的“孤注一掷”。

C.电视节目除了要为观众提供审美体验以外,还得履行公共文化空间的责任,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念,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转。

D.任何一种电视节目首先必须得有人看,或提供实用的信息,或带来轻松的娱乐,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3分)

A.中国的真人秀节目已完成“有人看”、“有意思’’两个阶段的任务,完成了对外国模式的完整移植和精细改造,成为当代社会最显著的视觉奇观之一。

B.中国真人秀节目应该着力解决电视节目“有意义”的问题,这是眼下此类节目的发展方向。

C.高度依赖“明星制”是当下中国真人秀的一大特点,并且在价值倾向上也极为倚重商业逻辑和消费主义。

D.捕捉真人秀在形态和内涵上的发展规律、兼容“有意思”和“有意义”的素人实境秀在目前中国有一些探索和尝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真人秀不能脱离返璞归真的文化内涵,要求节目在文化价值上应承载一种不造作、不浮夸、不炫耀的本真的生活态度,否则只能成为娱乐至死的新形式。

B.真人秀是人们获取娱乐的一种方式,其本质是“秀”,特色在于“真”,这种娱乐必须与文化和价值的土壤相结合才不至于为“为娱乐而娱乐”。

C.对比中国素人秀与欧美主流素人秀节目,也可以发现中外文化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关系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

D.随着互联网视频行业的崛起,原有的电视文化体系虽然因囿于其独特的结构受到一定的冲击,但新兴的节目生产主体也会将其在过去几年中积累的文化资源消耗殆尽。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共19分)

徐恪,字公肃,常熟人。成化二年进士。授工科给事中。中官欲出领抽分厂,恪等疏争。中官怒,请即遣恪等,将摭其罪,无所得乃已。出为湖广左参议,迁河南右参政。陕西饥,当转粟数万石。恪以道远请输直,上下称便。

弘治初,历迁左、右布政使。徽王府承奉司违制置吏,恪革之。王奏恪侵侮,帝赐书诫王。河徙逼开封有议迁籓府三司于许州者恪言非便遂寝。四年,拜右副都御史,巡抚其地。

故事,王府有大丧,遣中官致祭,所过扰民。成化末,始就遣王府承奉。及帝即位,又复之。恪请如先帝制,并条上汰冗官、清赋税、禁科扰、定赎例、革抽分数事,多议行。户部督逋急,恪以灾变请缓其事。御史李兴请于郧阳别设三司,割南阳、荆州、襄阳、汉中、保宁、夔州隶之。恪陈五不可,乃止。 恪素刚正。所至,抑豪右,祛奸弊。及为巡抚以所部多王府持法尤严宗人多不悦。平乐、义宁二王遂讦恪减禄米、改校尉诸事。勘无验,坐恪入王府误行端礼门,欲以平二王忿。帝知恪无他,而以二王幼,降敕切责,命湖广巡抚韩文与恪易任。吏民罢市,泣送数十里不绝。属吏以羡金赆,挥之去。至则值岐王之国,中使携盐数百艘,抑卖于民,为恪所持阻不行。其党密构于帝。居一岁,中旨改南京工部右侍郎。恪上疏曰:“大臣进用,宜出廷推,未闻有传奉得者。臣生平不敢由他途进,请赐罢黜。”帝慰留,乃拜命。势要家滥索工匠者,悉执不予。十一年,考绩入都,得疾,遂致仕,卒。

(《明史·列传第七十三》)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河徙逼开封 / 有议迁籓府三司于许州者 / 恪言非 / 便遂寝。

B.河徙逼开封有议迁籓府 / 三司于许州者 / 恪言非便 / 遂寝。

C.及为巡抚 / 以所部多 / 王府持法尤严 / 宗人多不悦。

D.及为巡抚 / 以所部多王府 / 持法尤严 / 宗人多不悦。

5.下列对文中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事: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如“奉行故事”“虚应故事”。《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中的“故事”即此意。

B.中官:中官在古代含义较多。最初是古官名,后来还可指宫内、朝内之官。本文的“中官”指宦官,又称阉人、内官、内臣等。

C.“出为湖广左参议”中的“出”指京官外调。《琵琶行》中的“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中的“出官”也是这个意思。

D.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名。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成化末年,王府有大丧,朝廷派中官致祭,经过之处骚扰百姓。皇帝即位,恢复过去的做法,就地派王府承办。

B.徐恪上奏,请求汰除冗官、清查赋税、禁止科扰、制定赎例、革除抽分等几件事,这些事经过讨论大多得以施行。

C.御史李兴请求在郧阳分别设置三司,割南阳、荆州、襄阳、汉中、保宁、夔州隶属它。

徐恪陈述五点理由反对,此事最终被罢止了。

D.徐恪被调任南京工部右侍郎。他以“大臣晋升任用,应出于朝廷推荐”为理由请赐罢黜。皇帝宽慰挽留,他才接受任命。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5分,共10分)

(1)帝知恪无他,而以二王幼,降敕切责,命湖广巡抚韩文与恪易任。

(2)中使携盐数百艘,抑卖于民,为恪所持阻不行。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杜 甫

绝岸风威动,寒房烛影微。岭猿霜外宿,江鸟夜深飞。

独坐亲雄剑,哀歌叹短衣。烟尘绕阊阖,白首壮心违。

【注】①此诗为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军阀混战,外族入侵。②阊阖:阊阖门原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天门,后泛指宫门或京都城门,借指京城、宫殿、朝廷等。

8.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5分)

9.诗的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8分)

(1)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感叹东吴那个强盛的局面,孙权那个英雄、风流余韵,都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一去不返了的句子是:,。

(3),是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白居易《琵琶行》)

(4)孔子论述“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论语》十则) ②①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25分)

夏日里的最后一趟班车

符浩勇

夏日的黄昏,西斜的日头仍不肯减弱炽烈灼人的威力,贪婪地俯视着金黄的田野。李茂的粗布汗衫已被汗水湿透,贴在他单薄的身上,裤袋里那只借来的小灵通又响起短信息铃声。他真想停下手中的镰刀,直起身子歇息一会儿,看看小灵通里传来什么信息。

其实,他知道,小灵通里一定是城里的朋友发来的有关民办教师转正的信息。他读完高中,就在小学当代课老师,八年后转为民办教师,山里人简称民师。二十多年过去,期间每隔三年,县里都组织人员来山里小学听课,考察民师的教学质量,优中选优,推荐转正。尽管每次他都被推荐填写申请表,可最后批下来的却总是别人。听说,今年是最后一次民师转正了,赶不上这趟班车,就别想再找到座位了。但是,他身后 “嚓嚓”的割稻声追了上来,妻子在后面说:“天不早了,赶紧些,割完这一畦,明天就结束得早些,你还可以赶回学校去。”

他顾不得腰酸腿痛,掏出小灵通匆匆看过信息,知道明天县教育局就敲定民办教师转正名单,朋友说他凭硬件是最有希望的。他心中不由掠过一阵喜悦,手里的镰刀也快多了。

这时,隔河那边的田野传来一个男人的喊声:“收工吧,别累坏了身子,明天再割。我再请几个小工,一天割完。”喊话的是王详堂。他在小学当教师没几年,就称病转行,后又开商店。如今手头松了,每逢收割季节,总是请人来帮忙。

他生怕妻子听见后生出埋怨,妻子却已经甩过话来:“你看人家王详堂,早下海经商,农家活都不用自己忙。这次,如不能转正,你就乖乖回来帮我干活!”

为缓和气氛,他赔着笑脸说:“你说离开学校,离开孩子,我还能干什么?人各有志嘛!都说我这回一定会民师转正。”

“你离不开学校?学校都放农忙假了,可你班上李记那帮学生,也不见谁来帮你一把。”妻子唠叨着挖苦他。

“你……你怎么能这样说?”他好像受了侮辱,陡生怒气,可看到妻子黑瘦的脸,看到前面待割的那片田,心一软,愤怒又咽下去了。

回到家里,天已黑透,他掏出小灵通再看信息内容。其实在田头时他不止一次看过城里朋友发来的信息:最后一趟民师转正明天就可确定,但竞争非常激烈,如可能,今晚进城来疏通关系,以防万一。他苦笑着摇了摇头。

吃过饭,他给城里的朋友回了信息:“听天由命吧,吉人自有天相。”

妻子对他说:“听说,你班上李记他们家里已收割完了,你是他们的老师,你去请他们,要是他们肯来帮忙,明天一个上午就可割完。”他听后犹豫了:李记他们是毕业班学生,平日功课紧,放假又帮家里忙,好不容易休息一下,怎可又烦扰他们?但一想到妻子明天又要在烈日下蒸烤一天,而时令也不等人,他便硬着头皮走出家门。

刚走近李记家,未进门就听见屋里王详堂的嗓门:“明天,你让孩子们来帮我,有酒

有肉,一天每人20元。”下面的话他没听完就拔腿回家了。

次日,天刚蒙蒙亮。李茂和妻子拖着疲惫来到田头,却见薄雾中十多个人头在稻穗中起伏,他走上去:“李记,你们怎么来了?王老师不是请你们了吗?”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回答:“我们不稀罕他的钱,我们在放假前早约好了,等家里收割完就一起过来帮忙……”

妻子显然被孩子们的言语感动,她对李茂说:“你招呼孩子们收割,我回家张罗饭菜,你们师生今天叙叙情。”孩子们却婉言拒绝了。李茂很生气,说:“你们瞧不起老师了,老师再穷,也请得起一顿饭。”没想到,李记颤抖着声音说:“我们不嫌老师穷。要是你像王详堂一样去经商,也早富了,但谁来教我们啊……”他听罢竟一时语塞,心想,这回如果民师转正了,他会潜心一辈子陪伴山里的孩子。

正午时分,稻子终于割完了,李茂的心里充满收获的喜悦,他同孩子们约好明天就回学校去。孩子们走远,他又接到城里朋友的电话:最后一次转正名单已确定,可惜他落选了。本来会议上对他是有争论的,都说像他这样的条件,早些年就应该转正了,可现在,他的年龄早过了规定年限……

他听着愣住了,这让他怎么对妻子和孩子们说呢?朋友在电话那头还在说:“最大的遗憾是,这一次没能转正的民师将被清退,离开教师队伍……”他听不清后面的话,脑海里却浮现出一个恍惚的画面:一辆破旧的班车从他身边呼啸而过,他手里却攥着一张皱巴巴的过期票……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小说讲述了民办教师李茂在最后一次民师转正中落选的故事。第二段用倒叙方式简要交代他二十多年的从教经历,有利于突出故事主线,使情节不蔓不枝。

B.对称病转行后经商发财的王详堂,小说着墨不多,仅用两处典型的语言描写就刻画了一个财大气粗的暴发户形象,与李茂形成了鲜明对比。

C.李记等一群孩子拒绝了王详堂许诺的优厚报酬,相约无偿帮李茂收割,孩子们的淳朴善良正是李茂多年来不忍放弃乡村教师这一职业的原因。

D.“他听着愣住了,这让他怎么对妻子和孩子们说呢?”这句话既表现了李茂的失望和震惊,也流露出他为自己放弃疏通关系的草率决定而后悔的心理。

E.李茂的妻子虽对丈夫有埋怨和挖苦,但从她催促丈夫快些割稻以便赶回学校,以及想为孩子们准备饭菜这些情节可以看出她也是个顾全大局、通情达理的人。

(2)从全文看,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李茂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最后一段以李茂脑海里浮现的一幅画面结尾好在哪里?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8分)

第Ⅱ卷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① 猴年春节联欢晚会的导演组把众多网友希望六小龄童再上春晚的合理建议,最终也没有给他登台表演的机会。

② 某些官员不靠实干,而靠行贿等手段谋取官职,以为这是 ,但最终在中央“打虎拍蝇”的反腐行动中受到了惩处。

③ 面对被贬黄州的人生打击,苏轼没有像屈原一样投汨罗江而死,而是,一如既往地乐观开朗,把困窘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A.置之不理 终南捷径 随遇而安B.束之高阁 独辟蹊径 随遇而安

C.束之高阁 终南捷径 安之若素D.置之不理 独辟蹊径 安之若素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

A.春节期间,网上热传一篇一个上海女孩跟随江西男友回农村过年,在见到男方家庭准

备的第一顿饭后便提出与男友分手,并以最快速度返回上海。

B.郑州豫剧名家王宽成功入选“201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这使郑州成为一个全国唯一连续三年“诞生”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城市。

C.岁月留声不留人,歌曲《敢问路在何方》在今年又经历了一轮传唱,这首歌的词作者——著名艺术家、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创作员阎肃却悄然离世。

D.电视剧《芈月传》4亿的版权费投入在开播之前已收回,该剧可以说创下了令人咋舌的骄人业绩。现在,《芈月传》的衍生品及广告收入估计已超过5亿多元。

1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3分)

中共十八大以来,反腐在中共党内刮起旋风并高压推进。据有关方面统计,在不到两年时间的反腐战役中,已有超过18位党员干部被处分,更有数目可观的司局级以上高官

被查处严惩。无论是坐镇一方的地方官员,还是已位居中央最高决策层的政治局委员;无论是正崭露头角、渐起风云的政治明星,还是已功成名就、退居山隐的过往功臣,。用中央纪委的话说,就是反腐“绝不留死角”。

A.一旦涉足或正在违法乱纪、有腐在身,一定会“老账新账一起算”

B.一旦涉足或正在违法乱纪、有腐在身,一定会“新账老账一起算”

C.只要正在或者曾经涉足过违法乱纪、有腐在身,一定会“老账新账一起算”

D.只要正在或者曾经涉足过违法乱纪、有腐在身,一定会“新账老账一起算”

1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论语》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所著的一本书,记录的是孔子的言行。

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一百三十篇。作者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京剧脸谱中,红脸代表忠勇,黑脸代表猛智,蓝脸和绿脸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代表凶诈,金脸和银脸代表神妖。

D.《诗经》以四言为主,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有重章叠句的特点。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很多人都认为,“中医”是“中国医学”或者是“中国大夫”的意思,①________________,“中”是中国古代哲学里的一个著名概念,形容心境达到了定、正、静的状态。中国古代的医学理论认为,人体的阴阳保持中和才会取得平衡,人才不会生病;②________________,疾病必来。在西医传入中国以前,③_______________,人们把“中药”不是称为“本草”,就是称为“药”。直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一些大城市出现了中西药并存的局面,人们才将“本草”称为“中药”,以明显区别于“西药”。

五、作文(60分)

17.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

歌除外。

每逢新生入学,一位教师都会给学生讲一遍“手握青苹果”的故事:一个年轻人独自到沙漠去冒险,他丢失了全部行李,迷失了道路,他一时慌了,翻遍了所有口袋,终于在一个裤子口袋里发现了一个苹果。他闻了闻这个青苹果,觉得这是一个水库,是一个粮仓,且无比清香。他握着这青苹果,朝一个方向走去。每每精疲力竭时,他就手握青苹果看一看闻一闻,又向前走,直到第三天黄昏时分,他惊喜地看到了绿树红花,原来他已经走出了沙漠。

2015-2016下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题答案

1.B(“节目已经变成”说法武断绝对,不正确。原文意思是“开始变得越来越‘假’,‘甚至’、‘在公众言谈中’成为“过气艺人”夺眼球、搏出位的“孤注一掷”。)

2.A(原文“《中国好声音》《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等节目”完整移植于外国模式,并非所有的中国真人秀节目都来源于国外。)

3.D(“在过去几年中积累的文化资源消耗殆尽”的是“原有的电视文化体系”,而不是新兴的节目生产主体,因为他们是“有着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和更长远的规划设计”。) 4.D

5.A(《六国论》中的“故事”是“旧事,先例”的意思。)

6.A(应为“成化末年,开始就地派王府承办。到皇帝即位,又恢复过去派中官致祭的做法”。)

7.①皇帝知道徐恪没有其它过失,而因二王年幼,下达敕令(或“颁布诏书”)严厉斥责,命令湖广巡抚韩文与徐恪交换任地。(“以”“降”“切”“易”4个得分点。)

②中使携带几百艘船的私盐,降低价格卖给百姓,被徐恪阻止不能施行。(“携”“抑”“为……所”“行”4个得分点。)

【参考译文】

徐恪,字公肃,常熟人。成化二年考取进士。授官工科给事中。中官想出掌收税的部门,徐恪等上疏规劝。中官恼怒,请求立即驱遣徐恪等,想要搜集他的罪证,无所得才作罢。调离京城,任湖广左参议,晋升河南右参政。陕西饥荒,应当转运几万石粮食。徐恪以路远为由请求拨给与粮食等值的钱款,上下称便利。

弘治初年,历次升任左、右布政使。徽王府承奉司违反定制设置官吏,徐恪革除了它。徽王上奏徐恪侵犯侮辱,皇帝赐书告诫徽王。黄河改道逼迫开封,有人建议迁藩府三司到许州,徐恪说不便,于是停止。四年,任右副都御史,巡抚其地。

旧例,王府有大丧,派中官致祭,经过之处骚扰百姓。成化末年,开始就地派王府承办。到皇帝即位,又恢复过去的做法。徐恪请求按先帝旧制,逐一列出问题,上奏汰除冗官、

清查赋税、禁止科扰、制定赎例、革除抽分等几件事,大多经讨论而得以施行。户部督责拖欠赋税很急,徐恪以灾变为由请求宽缓其事。御史李兴请求在郧阳分别设置三司,割南阳、荆州、襄阳、汉中、保宁、夔州隶属它。徐恪陈述“五不可”,于是罢止。

徐恪向来刚正。所到之处抑制豪强,去除奸弊。到担任巡抚,因管辖范围内多有王府,持法尤其严厉,皇室的人多不高兴。平乐、义宁二王于是揭发徐恪减少禄米、改任校尉等事。经查勘没有证据,判徐恪入王府时误行端礼门,想以此平息二王的忿恨。皇帝知道徐恪没有其它过失,而因二王年幼,下敕令严厉斥责,命令湖广巡抚韩文与徐恪交换任地。吏民因此而罢市,哭着送行几十里而不断绝。属吏用剩余的金钱赠送,徐恪将他们赶走。到任时正遇上岐王到封国,中使携带几百艘船的私盐,降低价格卖盐给百姓,被徐恪阻止不能施行。其同党秘密向皇帝诬陷他。过了一年,宫中直接下旨将徐恪改调南京工部右侍郎。徐恪上疏说:“大臣晋升任用,应出于朝廷推荐,没有听说有内宫直接下令得官的。臣生平不敢由别的途径晋升,请求赐罢黜。”皇帝宽慰挽留,他才受命。权要人家滥索工匠的,徐恪都坚持不给。十一年,因考核政绩入京城,得病,于是辞职,(不久)去世。

8. 前两联描写了一幅夔阁秋夜图,陡峭的两岸,强劲的寒风,猿猴在野外哀鸣,大江上鸟儿孤独地飞着,浓黑如漆的夜晚,烛影更显微小。(3分)景物描写呈现出一种凄冷、孤寂的氛围,为下面四句的抒情做了铺垫。(2分)

9. 表达了诗人漂泊无依、年老孤愁的凄冷心境,以及忧国伤时、报国无门的悲愤。(2分)“独坐”表现了漂泊无依的孤独凄凉,“白首”是诗人年老无成的悲叹;烟尘环绕着京城,时局动乱,诗人握剑悲歌,虽有济世之“壮心”,但难以施展,表明其忧国忧民、报国无门的悲愤。(4分)

10. (1)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2)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3)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1.(1)【答案】B、E (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C给1分,答A.D不给分)(C项“孩子们的淳朴善良正是李茂多年来不忍放弃乡村教师这一职业的原因”表述绝对化;A项“倒叙”错误,应为“插叙”;D项“流露出他为自己放弃疏通关系的草率决定而后悔的心理”分析不当。)

(2)【答案】①突出了夏日炽热灼人、稻谷成熟待收的季节特点;

②表现李茂在工作之余还要冒着酷热收割稻谷的艰辛;

③烘托了李茂在各种生活压力下内心的焦灼不安;

④为后文写李茂因为心疼妻子以及想要按时赶回学校而不得已请学生帮忙等情节作铺垫。

(3)【答案】

①热爱教育(爱岗敬业,执着于教育事业):扎根乡村教育二十多年,虽然一直未能转正也不愿离开学校和学生,始终坚守民师岗位;教学能力过硬,每次都被推荐为转正人选。 ②体谅妻子:面对妻子的埋怨和不理解,他陪着笑脸缓和气氛;心疼妻子劳作辛苦而强忍愤怒。

③爱护学生:听到妻子挖苦学生,他陡然生气;担心学生们功课紧张、休息短暂而不忍心请他们帮忙。

④自尊,正直:不愿意为转正而疏通关系打点评委,宁可听天由命

(4)【答案】

①结构上,照应标题及前文多次写到的“班车”,使小说首尾呼应,情节紧凑,结构完整。 ②人物形象塑造上,用脑海中浮现的恍惚画面代替激愤痛苦的语言行动,更能突出主人公梦想落空的失望和无助,增强了人物的悲剧性。

③表达上,用“呼啸而去的班车”象征最后一次转正机会,用“皱巴巴的过期车票”象征主人公因年龄超限而错失的转正资格,形象生动,耐人寻味;

④主题上,画面揭示了手握车票却上不了班车、坚守岗位却被剥夺转正资格甚至教书权利的反常现象,批判了社会的不公和命运的残酷,深化了主题。

12.C (“束之高阁”和“置之不理”都有放在一边不予理睬的意思; “束之高阁”偏重在“不用”;“置之不理”偏重在“不理”。 “终南捷径”指达到目的地最便捷的途径;“独辟蹊径” 比喻独创一种新风格或者新方法。“安之若素”和“随遇而安”都有对环境遭遇不在意之意。 不同点:“安之若素”多指面对不顺利的境况,仍能像平常一样;“随遇而安”强调在任何环境中都安然自得,感到满足,也有安于现状,得过且过之意。)

13.C (A 成分残缺,应在句末加上“的帖子”; B 语序不当,应将“一个”放在“唯一”的后面;D重复赘余,应删去“多”。)

14. D

15.A

16.【答案】①实则不然 ②如果阴阳失衡 ③中国没有“中药”这一说法

(本段文字介绍的是对“中医”的解读。①句由前文很多人都认为的情况和后文对“中”的解读,可知这里要填写的是转折性的句子,如“其实不然”。②句由前文“阴阳保持中和才会取得平衡,人才不会生病”,后文“疾病必来”,可见这里应该是假设“如果阴阳失衡”。③句由后文“人们才将‘本草’称为‘中药’,以明显区别于‘西药’”,可见在西医传入中国以前,“中国没有‘中药’这一说法”。)

17.【写作提示】这个青苹果激励着年轻人走出沙漠,它象征着希望,或者信念。因此,可以立意为:遇到困难时要看到希望,要坚定自己的信念,这样才能克服困难。也可从“每

逢新生入学”这个角度立意:站在新的起点,就要对未来充满希望,不管前面的道路多么艰难,只要坚定信念地向前走去,就会实现理想。

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真人秀:有意思也要有意义

过去几年,真人秀在中国的发展几乎可以用“鲜花着锦、烈火烹油”来描述。这一从西方舶来的节目形态,在体验了超乎寻常繁华的同时,也深藏着隐而未现的危机。本该以“真”为核心元素的真人秀,在不加节制和恶性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开始变得越来越“假”,甚至在公众言谈中成为“过气艺人”夺眼球、搏出位的“孤注一掷”。赫胥黎说“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他所担心的正是文化演变成感官刺激和物质欲望的概念碎片,而真理则被掩盖于日常生活的琐屑狂欢之中。

电视是当代社会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从规律上看,任何一种节目形态发展的过程都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个是“有人看”,即电视节目具备吸引观众注意力的基本特征,或提供实用的信息,或带来轻松的娱乐;第二个是“有意思”,即在拥有特定的观众群体的基础上,努力提升节目的制作水准,给观众带来日益精良的审美体验;第三个是“有意义”,也就是令电视履行公共文化空间的社会责任,令经过验证的主流价值得以彰显,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转。

目前中国的真人秀节目已较为顺利地完成前两个阶段的任务,《中国好声音》《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等节目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了对外国模式的完整移植和精细改造,并将自己打造为当代社会最显著的视觉奇观之一。眼下的发展方向,应当是着力解决第三个问题,也就是“有意义”的问题。

“真人秀”的本质虽是“秀”,但特色在于“真”,亦即,同样是娱乐,也必然有真诚和虚假的区分。这个“真”字,既包含节目形态设计上的真实性考量,即以“记录”而非“虚构”作为叙事和表现的主要手段;也明确要求节目在文化价值上承载一种不造作、不浮夸、不炫耀的本真的生活态度。脱离了返璞归真的文化内涵的真人秀,哪怕拥有再豪华的明星阵容、再盛大的狂欢场面,也只能是伪装在真实外壳下的一种娱乐至死的新形式而已。

当下,中国的真人秀仍高度依赖“明星制”,在价值倾向上也极为倚重商业逻辑和消费主义。“素人”的概念虽很早即被提及,但囿于电视产业的独特结构,真正有影响力的节目罕见。反而是在网络自制领域,一些新潮的生产者更好地捕捉了真人秀在形态和内涵上的发展规律,推出了兼容“有意思”和“有意义”的素人实境秀,比如腾讯视频《我们l5个》将15个背景迥异的普通人置于平顶的封闭空间,进行全天24小时、一年365天的完全呈现,便在形态上十分符合真正意义上的真人秀文化要求。

中国的素人秀和欧美国家的主流素人秀相比还有一定的区别:风靡全球的《幸存者》和《泽西海岸》等节目更多强调冲突的因素,如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这与西方文化对个人英雄主义的推崇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我们15个》等素人秀却更强调“社群”的概念,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这显然也是中华文明传统的要旨所在。

概而言之,真人秀节目固然是一种获取娱乐的方式,但如果这种娱乐与文化和价值的土壤相脱离,则必然会演变成“为娱乐而娱乐”的虚无态度。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互联网视频行业的崛起,原有的电视文化体系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新兴的节目生产主体显然有着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和更长远的规划设计,逐渐意识到随着明星资源的耗尽和观众审美的疲劳,那种以“外国模式、明星出位、粉丝互掐”为传播特征的真人秀必将走向“真实”的对立面并将其在过去几年中积累的文化资源消耗殆尽。形态上的“素人”和“真实情境”以及文化价值上的回归主流,才是令真人秀焕发青春活力的必由之路。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5年08月01日09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在中国,过去几年真人秀节目发展迅速,但在不加节制和恶性竞争的市场环境中,质量变得参差不齐。

B.当前真人秀节目让人大饱眼福的同时,也潜藏着隐而未现的危机,那就是节目已

经变成了“过气艺人”夺眼球、搏出位的“孤注一掷”。

C.电视节目除了要为观众提供审美体验以外,还得履行公共文化空间的责任,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念,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转。

D.任何一种电视节目首先必须得有人看,或提供实用的信息,或带来轻松的娱乐,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3分)

A.中国的真人秀节目已完成“有人看”、“有意思’’两个阶段的任务,完成了对外国模式的完整移植和精细改造,成为当代社会最显著的视觉奇观之一。

B.中国真人秀节目应该着力解决电视节目“有意义”的问题,这是眼下此类节目的发展方向。

C.高度依赖“明星制”是当下中国真人秀的一大特点,并且在价值倾向上也极为倚重商业逻辑和消费主义。

D.捕捉真人秀在形态和内涵上的发展规律、兼容“有意思”和“有意义”的素人实境秀在目前中国有一些探索和尝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真人秀不能脱离返璞归真的文化内涵,要求节目在文化价值上应承载一种不造作、不浮夸、不炫耀的本真的生活态度,否则只能成为娱乐至死的新形式。

B.真人秀是人们获取娱乐的一种方式,其本质是“秀”,特色在于“真”,这种娱乐必须与文化和价值的土壤相结合才不至于为“为娱乐而娱乐”。

C.对比中国素人秀与欧美主流素人秀节目,也可以发现中外文化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关系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

D.随着互联网视频行业的崛起,原有的电视文化体系虽然因囿于其独特的结构受到一定的冲击,但新兴的节目生产主体也会将其在过去几年中积累的文化资源消耗殆尽。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共19分)

徐恪,字公肃,常熟人。成化二年进士。授工科给事中。中官欲出领抽分厂,恪等疏争。中官怒,请即遣恪等,将摭其罪,无所得乃已。出为湖广左参议,迁河南右参政。陕西饥,当转粟数万石。恪以道远请输直,上下称便。

弘治初,历迁左、右布政使。徽王府承奉司违制置吏,恪革之。王奏恪侵侮,帝赐书诫王。河徙逼开封有议迁籓府三司于许州者恪言非便遂寝。四年,拜右副都御史,巡抚其地。

故事,王府有大丧,遣中官致祭,所过扰民。成化末,始就遣王府承奉。及帝即位,又复之。恪请如先帝制,并条上汰冗官、清赋税、禁科扰、定赎例、革抽分数事,多议行。户部督逋急,恪以灾变请缓其事。御史李兴请于郧阳别设三司,割南阳、荆州、襄阳、汉中、保宁、夔州隶之。恪陈五不可,乃止。 恪素刚正。所至,抑豪右,祛奸弊。及为巡抚以所部多王府持法尤严宗人多不悦。平乐、义宁二王遂讦恪减禄米、改校尉诸事。勘无验,坐恪入王府误行端礼门,欲以平二王忿。帝知恪无他,而以二王幼,降敕切责,命湖广巡抚韩文与恪易任。吏民罢市,泣送数十里不绝。属吏以羡金赆,挥之去。至则值岐王之国,中使携盐数百艘,抑卖于民,为恪所持阻不行。其党密构于帝。居一岁,中旨改南京工部右侍郎。恪上疏曰:“大臣进用,宜出廷推,未闻有传奉得者。臣生平不敢由他途进,请赐罢黜。”帝慰留,乃拜命。势要家滥索工匠者,悉执不予。十一年,考绩入都,得疾,遂致仕,卒。

(《明史·列传第七十三》)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河徙逼开封 / 有议迁籓府三司于许州者 / 恪言非 / 便遂寝。

B.河徙逼开封有议迁籓府 / 三司于许州者 / 恪言非便 / 遂寝。

C.及为巡抚 / 以所部多 / 王府持法尤严 / 宗人多不悦。

D.及为巡抚 / 以所部多王府 / 持法尤严 / 宗人多不悦。

5.下列对文中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事: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如“奉行故事”“虚应故事”。《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中的“故事”即此意。

B.中官:中官在古代含义较多。最初是古官名,后来还可指宫内、朝内之官。本文的“中官”指宦官,又称阉人、内官、内臣等。

C.“出为湖广左参议”中的“出”指京官外调。《琵琶行》中的“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中的“出官”也是这个意思。

D.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名。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成化末年,王府有大丧,朝廷派中官致祭,经过之处骚扰百姓。皇帝即位,恢复过去的做法,就地派王府承办。

B.徐恪上奏,请求汰除冗官、清查赋税、禁止科扰、制定赎例、革除抽分等几件事,这些事经过讨论大多得以施行。

C.御史李兴请求在郧阳分别设置三司,割南阳、荆州、襄阳、汉中、保宁、夔州隶属它。

徐恪陈述五点理由反对,此事最终被罢止了。

D.徐恪被调任南京工部右侍郎。他以“大臣晋升任用,应出于朝廷推荐”为理由请赐罢黜。皇帝宽慰挽留,他才接受任命。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5分,共10分)

(1)帝知恪无他,而以二王幼,降敕切责,命湖广巡抚韩文与恪易任。

(2)中使携盐数百艘,抑卖于民,为恪所持阻不行。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杜 甫

绝岸风威动,寒房烛影微。岭猿霜外宿,江鸟夜深飞。

独坐亲雄剑,哀歌叹短衣。烟尘绕阊阖,白首壮心违。

【注】①此诗为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军阀混战,外族入侵。②阊阖:阊阖门原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天门,后泛指宫门或京都城门,借指京城、宫殿、朝廷等。

8.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5分)

9.诗的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8分)

(1)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感叹东吴那个强盛的局面,孙权那个英雄、风流余韵,都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一去不返了的句子是:,。

(3),是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白居易《琵琶行》)

(4)孔子论述“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论语》十则) ②①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25分)

夏日里的最后一趟班车

符浩勇

夏日的黄昏,西斜的日头仍不肯减弱炽烈灼人的威力,贪婪地俯视着金黄的田野。李茂的粗布汗衫已被汗水湿透,贴在他单薄的身上,裤袋里那只借来的小灵通又响起短信息铃声。他真想停下手中的镰刀,直起身子歇息一会儿,看看小灵通里传来什么信息。

其实,他知道,小灵通里一定是城里的朋友发来的有关民办教师转正的信息。他读完高中,就在小学当代课老师,八年后转为民办教师,山里人简称民师。二十多年过去,期间每隔三年,县里都组织人员来山里小学听课,考察民师的教学质量,优中选优,推荐转正。尽管每次他都被推荐填写申请表,可最后批下来的却总是别人。听说,今年是最后一次民师转正了,赶不上这趟班车,就别想再找到座位了。但是,他身后 “嚓嚓”的割稻声追了上来,妻子在后面说:“天不早了,赶紧些,割完这一畦,明天就结束得早些,你还可以赶回学校去。”

他顾不得腰酸腿痛,掏出小灵通匆匆看过信息,知道明天县教育局就敲定民办教师转正名单,朋友说他凭硬件是最有希望的。他心中不由掠过一阵喜悦,手里的镰刀也快多了。

这时,隔河那边的田野传来一个男人的喊声:“收工吧,别累坏了身子,明天再割。我再请几个小工,一天割完。”喊话的是王详堂。他在小学当教师没几年,就称病转行,后又开商店。如今手头松了,每逢收割季节,总是请人来帮忙。

他生怕妻子听见后生出埋怨,妻子却已经甩过话来:“你看人家王详堂,早下海经商,农家活都不用自己忙。这次,如不能转正,你就乖乖回来帮我干活!”

为缓和气氛,他赔着笑脸说:“你说离开学校,离开孩子,我还能干什么?人各有志嘛!都说我这回一定会民师转正。”

“你离不开学校?学校都放农忙假了,可你班上李记那帮学生,也不见谁来帮你一把。”妻子唠叨着挖苦他。

“你……你怎么能这样说?”他好像受了侮辱,陡生怒气,可看到妻子黑瘦的脸,看到前面待割的那片田,心一软,愤怒又咽下去了。

回到家里,天已黑透,他掏出小灵通再看信息内容。其实在田头时他不止一次看过城里朋友发来的信息:最后一趟民师转正明天就可确定,但竞争非常激烈,如可能,今晚进城来疏通关系,以防万一。他苦笑着摇了摇头。

吃过饭,他给城里的朋友回了信息:“听天由命吧,吉人自有天相。”

妻子对他说:“听说,你班上李记他们家里已收割完了,你是他们的老师,你去请他们,要是他们肯来帮忙,明天一个上午就可割完。”他听后犹豫了:李记他们是毕业班学生,平日功课紧,放假又帮家里忙,好不容易休息一下,怎可又烦扰他们?但一想到妻子明天又要在烈日下蒸烤一天,而时令也不等人,他便硬着头皮走出家门。

刚走近李记家,未进门就听见屋里王详堂的嗓门:“明天,你让孩子们来帮我,有酒

有肉,一天每人20元。”下面的话他没听完就拔腿回家了。

次日,天刚蒙蒙亮。李茂和妻子拖着疲惫来到田头,却见薄雾中十多个人头在稻穗中起伏,他走上去:“李记,你们怎么来了?王老师不是请你们了吗?”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回答:“我们不稀罕他的钱,我们在放假前早约好了,等家里收割完就一起过来帮忙……”

妻子显然被孩子们的言语感动,她对李茂说:“你招呼孩子们收割,我回家张罗饭菜,你们师生今天叙叙情。”孩子们却婉言拒绝了。李茂很生气,说:“你们瞧不起老师了,老师再穷,也请得起一顿饭。”没想到,李记颤抖着声音说:“我们不嫌老师穷。要是你像王详堂一样去经商,也早富了,但谁来教我们啊……”他听罢竟一时语塞,心想,这回如果民师转正了,他会潜心一辈子陪伴山里的孩子。

正午时分,稻子终于割完了,李茂的心里充满收获的喜悦,他同孩子们约好明天就回学校去。孩子们走远,他又接到城里朋友的电话:最后一次转正名单已确定,可惜他落选了。本来会议上对他是有争论的,都说像他这样的条件,早些年就应该转正了,可现在,他的年龄早过了规定年限……

他听着愣住了,这让他怎么对妻子和孩子们说呢?朋友在电话那头还在说:“最大的遗憾是,这一次没能转正的民师将被清退,离开教师队伍……”他听不清后面的话,脑海里却浮现出一个恍惚的画面:一辆破旧的班车从他身边呼啸而过,他手里却攥着一张皱巴巴的过期票……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小说讲述了民办教师李茂在最后一次民师转正中落选的故事。第二段用倒叙方式简要交代他二十多年的从教经历,有利于突出故事主线,使情节不蔓不枝。

B.对称病转行后经商发财的王详堂,小说着墨不多,仅用两处典型的语言描写就刻画了一个财大气粗的暴发户形象,与李茂形成了鲜明对比。

C.李记等一群孩子拒绝了王详堂许诺的优厚报酬,相约无偿帮李茂收割,孩子们的淳朴善良正是李茂多年来不忍放弃乡村教师这一职业的原因。

D.“他听着愣住了,这让他怎么对妻子和孩子们说呢?”这句话既表现了李茂的失望和震惊,也流露出他为自己放弃疏通关系的草率决定而后悔的心理。

E.李茂的妻子虽对丈夫有埋怨和挖苦,但从她催促丈夫快些割稻以便赶回学校,以及想为孩子们准备饭菜这些情节可以看出她也是个顾全大局、通情达理的人。

(2)从全文看,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李茂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最后一段以李茂脑海里浮现的一幅画面结尾好在哪里?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8分)

第Ⅱ卷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① 猴年春节联欢晚会的导演组把众多网友希望六小龄童再上春晚的合理建议,最终也没有给他登台表演的机会。

② 某些官员不靠实干,而靠行贿等手段谋取官职,以为这是 ,但最终在中央“打虎拍蝇”的反腐行动中受到了惩处。

③ 面对被贬黄州的人生打击,苏轼没有像屈原一样投汨罗江而死,而是,一如既往地乐观开朗,把困窘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A.置之不理 终南捷径 随遇而安B.束之高阁 独辟蹊径 随遇而安

C.束之高阁 终南捷径 安之若素D.置之不理 独辟蹊径 安之若素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

A.春节期间,网上热传一篇一个上海女孩跟随江西男友回农村过年,在见到男方家庭准

备的第一顿饭后便提出与男友分手,并以最快速度返回上海。

B.郑州豫剧名家王宽成功入选“201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这使郑州成为一个全国唯一连续三年“诞生”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城市。

C.岁月留声不留人,歌曲《敢问路在何方》在今年又经历了一轮传唱,这首歌的词作者——著名艺术家、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创作员阎肃却悄然离世。

D.电视剧《芈月传》4亿的版权费投入在开播之前已收回,该剧可以说创下了令人咋舌的骄人业绩。现在,《芈月传》的衍生品及广告收入估计已超过5亿多元。

1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3分)

中共十八大以来,反腐在中共党内刮起旋风并高压推进。据有关方面统计,在不到两年时间的反腐战役中,已有超过18位党员干部被处分,更有数目可观的司局级以上高官

被查处严惩。无论是坐镇一方的地方官员,还是已位居中央最高决策层的政治局委员;无论是正崭露头角、渐起风云的政治明星,还是已功成名就、退居山隐的过往功臣,。用中央纪委的话说,就是反腐“绝不留死角”。

A.一旦涉足或正在违法乱纪、有腐在身,一定会“老账新账一起算”

B.一旦涉足或正在违法乱纪、有腐在身,一定会“新账老账一起算”

C.只要正在或者曾经涉足过违法乱纪、有腐在身,一定会“老账新账一起算”

D.只要正在或者曾经涉足过违法乱纪、有腐在身,一定会“新账老账一起算”

1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论语》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所著的一本书,记录的是孔子的言行。

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一百三十篇。作者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京剧脸谱中,红脸代表忠勇,黑脸代表猛智,蓝脸和绿脸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代表凶诈,金脸和银脸代表神妖。

D.《诗经》以四言为主,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有重章叠句的特点。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很多人都认为,“中医”是“中国医学”或者是“中国大夫”的意思,①________________,“中”是中国古代哲学里的一个著名概念,形容心境达到了定、正、静的状态。中国古代的医学理论认为,人体的阴阳保持中和才会取得平衡,人才不会生病;②________________,疾病必来。在西医传入中国以前,③_______________,人们把“中药”不是称为“本草”,就是称为“药”。直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一些大城市出现了中西药并存的局面,人们才将“本草”称为“中药”,以明显区别于“西药”。

五、作文(60分)

17.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

歌除外。

每逢新生入学,一位教师都会给学生讲一遍“手握青苹果”的故事:一个年轻人独自到沙漠去冒险,他丢失了全部行李,迷失了道路,他一时慌了,翻遍了所有口袋,终于在一个裤子口袋里发现了一个苹果。他闻了闻这个青苹果,觉得这是一个水库,是一个粮仓,且无比清香。他握着这青苹果,朝一个方向走去。每每精疲力竭时,他就手握青苹果看一看闻一闻,又向前走,直到第三天黄昏时分,他惊喜地看到了绿树红花,原来他已经走出了沙漠。

2015-2016下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题答案

1.B(“节目已经变成”说法武断绝对,不正确。原文意思是“开始变得越来越‘假’,‘甚至’、‘在公众言谈中’成为“过气艺人”夺眼球、搏出位的“孤注一掷”。)

2.A(原文“《中国好声音》《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等节目”完整移植于外国模式,并非所有的中国真人秀节目都来源于国外。)

3.D(“在过去几年中积累的文化资源消耗殆尽”的是“原有的电视文化体系”,而不是新兴的节目生产主体,因为他们是“有着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和更长远的规划设计”。) 4.D

5.A(《六国论》中的“故事”是“旧事,先例”的意思。)

6.A(应为“成化末年,开始就地派王府承办。到皇帝即位,又恢复过去派中官致祭的做法”。)

7.①皇帝知道徐恪没有其它过失,而因二王年幼,下达敕令(或“颁布诏书”)严厉斥责,命令湖广巡抚韩文与徐恪交换任地。(“以”“降”“切”“易”4个得分点。)

②中使携带几百艘船的私盐,降低价格卖给百姓,被徐恪阻止不能施行。(“携”“抑”“为……所”“行”4个得分点。)

【参考译文】

徐恪,字公肃,常熟人。成化二年考取进士。授官工科给事中。中官想出掌收税的部门,徐恪等上疏规劝。中官恼怒,请求立即驱遣徐恪等,想要搜集他的罪证,无所得才作罢。调离京城,任湖广左参议,晋升河南右参政。陕西饥荒,应当转运几万石粮食。徐恪以路远为由请求拨给与粮食等值的钱款,上下称便利。

弘治初年,历次升任左、右布政使。徽王府承奉司违反定制设置官吏,徐恪革除了它。徽王上奏徐恪侵犯侮辱,皇帝赐书告诫徽王。黄河改道逼迫开封,有人建议迁藩府三司到许州,徐恪说不便,于是停止。四年,任右副都御史,巡抚其地。

旧例,王府有大丧,派中官致祭,经过之处骚扰百姓。成化末年,开始就地派王府承办。到皇帝即位,又恢复过去的做法。徐恪请求按先帝旧制,逐一列出问题,上奏汰除冗官、

清查赋税、禁止科扰、制定赎例、革除抽分等几件事,大多经讨论而得以施行。户部督责拖欠赋税很急,徐恪以灾变为由请求宽缓其事。御史李兴请求在郧阳分别设置三司,割南阳、荆州、襄阳、汉中、保宁、夔州隶属它。徐恪陈述“五不可”,于是罢止。

徐恪向来刚正。所到之处抑制豪强,去除奸弊。到担任巡抚,因管辖范围内多有王府,持法尤其严厉,皇室的人多不高兴。平乐、义宁二王于是揭发徐恪减少禄米、改任校尉等事。经查勘没有证据,判徐恪入王府时误行端礼门,想以此平息二王的忿恨。皇帝知道徐恪没有其它过失,而因二王年幼,下敕令严厉斥责,命令湖广巡抚韩文与徐恪交换任地。吏民因此而罢市,哭着送行几十里而不断绝。属吏用剩余的金钱赠送,徐恪将他们赶走。到任时正遇上岐王到封国,中使携带几百艘船的私盐,降低价格卖盐给百姓,被徐恪阻止不能施行。其同党秘密向皇帝诬陷他。过了一年,宫中直接下旨将徐恪改调南京工部右侍郎。徐恪上疏说:“大臣晋升任用,应出于朝廷推荐,没有听说有内宫直接下令得官的。臣生平不敢由别的途径晋升,请求赐罢黜。”皇帝宽慰挽留,他才受命。权要人家滥索工匠的,徐恪都坚持不给。十一年,因考核政绩入京城,得病,于是辞职,(不久)去世。

8. 前两联描写了一幅夔阁秋夜图,陡峭的两岸,强劲的寒风,猿猴在野外哀鸣,大江上鸟儿孤独地飞着,浓黑如漆的夜晚,烛影更显微小。(3分)景物描写呈现出一种凄冷、孤寂的氛围,为下面四句的抒情做了铺垫。(2分)

9. 表达了诗人漂泊无依、年老孤愁的凄冷心境,以及忧国伤时、报国无门的悲愤。(2分)“独坐”表现了漂泊无依的孤独凄凉,“白首”是诗人年老无成的悲叹;烟尘环绕着京城,时局动乱,诗人握剑悲歌,虽有济世之“壮心”,但难以施展,表明其忧国忧民、报国无门的悲愤。(4分)

10. (1)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2)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3)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1.(1)【答案】B、E (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C给1分,答A.D不给分)(C项“孩子们的淳朴善良正是李茂多年来不忍放弃乡村教师这一职业的原因”表述绝对化;A项“倒叙”错误,应为“插叙”;D项“流露出他为自己放弃疏通关系的草率决定而后悔的心理”分析不当。)

(2)【答案】①突出了夏日炽热灼人、稻谷成熟待收的季节特点;

②表现李茂在工作之余还要冒着酷热收割稻谷的艰辛;

③烘托了李茂在各种生活压力下内心的焦灼不安;

④为后文写李茂因为心疼妻子以及想要按时赶回学校而不得已请学生帮忙等情节作铺垫。

(3)【答案】

①热爱教育(爱岗敬业,执着于教育事业):扎根乡村教育二十多年,虽然一直未能转正也不愿离开学校和学生,始终坚守民师岗位;教学能力过硬,每次都被推荐为转正人选。 ②体谅妻子:面对妻子的埋怨和不理解,他陪着笑脸缓和气氛;心疼妻子劳作辛苦而强忍愤怒。

③爱护学生:听到妻子挖苦学生,他陡然生气;担心学生们功课紧张、休息短暂而不忍心请他们帮忙。

④自尊,正直:不愿意为转正而疏通关系打点评委,宁可听天由命

(4)【答案】

①结构上,照应标题及前文多次写到的“班车”,使小说首尾呼应,情节紧凑,结构完整。 ②人物形象塑造上,用脑海中浮现的恍惚画面代替激愤痛苦的语言行动,更能突出主人公梦想落空的失望和无助,增强了人物的悲剧性。

③表达上,用“呼啸而去的班车”象征最后一次转正机会,用“皱巴巴的过期车票”象征主人公因年龄超限而错失的转正资格,形象生动,耐人寻味;

④主题上,画面揭示了手握车票却上不了班车、坚守岗位却被剥夺转正资格甚至教书权利的反常现象,批判了社会的不公和命运的残酷,深化了主题。

12.C (“束之高阁”和“置之不理”都有放在一边不予理睬的意思; “束之高阁”偏重在“不用”;“置之不理”偏重在“不理”。 “终南捷径”指达到目的地最便捷的途径;“独辟蹊径” 比喻独创一种新风格或者新方法。“安之若素”和“随遇而安”都有对环境遭遇不在意之意。 不同点:“安之若素”多指面对不顺利的境况,仍能像平常一样;“随遇而安”强调在任何环境中都安然自得,感到满足,也有安于现状,得过且过之意。)

13.C (A 成分残缺,应在句末加上“的帖子”; B 语序不当,应将“一个”放在“唯一”的后面;D重复赘余,应删去“多”。)

14. D

15.A

16.【答案】①实则不然 ②如果阴阳失衡 ③中国没有“中药”这一说法

(本段文字介绍的是对“中医”的解读。①句由前文很多人都认为的情况和后文对“中”的解读,可知这里要填写的是转折性的句子,如“其实不然”。②句由前文“阴阳保持中和才会取得平衡,人才不会生病”,后文“疾病必来”,可见这里应该是假设“如果阴阳失衡”。③句由后文“人们才将‘本草’称为‘中药’,以明显区别于‘西药’”,可见在西医传入中国以前,“中国没有‘中药’这一说法”。)

17.【写作提示】这个青苹果激励着年轻人走出沙漠,它象征着希望,或者信念。因此,可以立意为:遇到困难时要看到希望,要坚定自己的信念,这样才能克服困难。也可从“每

逢新生入学”这个角度立意:站在新的起点,就要对未来充满希望,不管前面的道路多么艰难,只要坚定信念地向前走去,就会实现理想。


相关内容

  • 高一期末测试质量分析报告
  • 高一期末测试质量分析报告 一. 基本情况 市普通高中有14所学校参加了本次测试,学生共15441人:本次考试总分1035分,全市总分平均分452分,及格率为15%,全市最高分937分(). 这次测试使用市期末试题,与同步考试.测试题目从整体来看,试题难度较大,高分层.合格率人数不够理想,中下层人数偏 ...

  • 2016年浙江省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含答案)
  • 浙江省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l0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密封区内填写学校.班级和姓名.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一(18分) 1.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面对突 ...

  • 人教版高一语文期末考试试题
  • 语文试题 综三.综四 <语文>期末试题(A 卷)(满分100分) A.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蜿蜒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 B.证券交易所内那些穿红马甲的人便是经纪人,穿黄马甲的人则是管理和服务人员,这是全世界都统一的. C.他从报上看到某大学研究生院和< ...

  • 陕西省西安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B
  •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题B 卷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阅读理解(45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2014年7月2日是"七夕".各大媒体给予了相当热情的关注, 商家也借此推出种种"情 侣消费",回归传统的热潮似乎在传统节日上 ...

  • 张胜洁高一期末教学反思
  • 高一期末教学反思 张胜洁 语文素质对学生的影响是终身的,也是巨大的.然而,长期以来,语文学科并没有得到学生应有的重视,其地位甚至已被列在主课之外,这一点在许多学校都已是不争的事实,非重点学校尤其如此.分析下来,语文课缺乏吸引力是原因之一,语文考试成绩难以拉开差距,并且往往成绩与实际程度不符,导致学生 ...

  • 2015-2016学年广西钦州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B卷)
  • 钦州市2016年春季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B 卷) 一.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18分) 1. 下列词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棱角(l âng )狂飙(bi āo )鞭笞(ch ī)狼奔豕突(sh ǐ) B. 横亘(g ân )嘈杂(c áo )强劲(j ìng )沁人心脾(p ...

  • 高一语文上册期末教学目标检测试题
  • 高一语文上册期末教学目标检测试题 语文试卷 本试卷19题,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 .熨(yùn)帖 垣墙(hu án ) 遏(è)制 勤能补拙(zhu ó) .... B .叨扰 ...

  • 高一语文 上册期末教学目标检测试题
  • 高一语文上册期末教学目标检测试题 语文试卷 本试卷19题,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 .熨(yùn)帖 垣墙(hu án ) 遏(è)制 勤能补拙(zhu ó) .... B .叨扰 ...

  • 化学·2015年秋季期末考试注意事项
  • 2015年秋季期末考试注意事项 本次高一高二考试实行网上阅卷,为此请注意 一. 年级组 1. 提前一周提供学生九位数考号,前三位017代表高二018代表高一,第四位统一为5,代表城高,第五位1代表理科,0代表文科,不分文理统一为1,第六七位为考场编号,第八九位为考生编号. 2. 提供参加阅卷老师的姓 ...

  • 语文学科指导意见
  • 郑州市2005-2006学年语文教学指导意见 郑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中学语文科 七年级 一.教学指导思想 1.<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基本理念做出了 全新的阐述,教师们要认真学习.领会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转变语文教育观念. 2.针对现在的七年级新生在小学时还是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