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之怎样鉴赏诗歌语言
考点连结
1,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文后问题。(2002年高考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参考答案:“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2,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10年广东卷)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 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1) 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3分)
一方面是主观上视觉的阻隔:江水、烟树隔断归路;一方面是客观上情感的阻隔:思念之情无法传递。
(2)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4分)
上片:词人触景生情,实写江边目光阻隔感受,虚写梦中回到江东。抒发不忍离去之愁。下片:词人实写灯下写书信,虚写希望大雁捎带思念,却是节令已过。流露浓重的牵挂不舍愁绪及深深的无奈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06广东卷)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江,远帆片片点归艭①。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①艭:小船。②海幢,即海幢寺
(1)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请分别从“晚”、“望”两个方面回答。(3分)
晚:归艘,钟声;望:江、青山、远帆、老鹤、空。
(2)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3分)(鉴赏语言)
“带”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老鹤”人的动作,不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带钟声到海幢,使画面具有动感。
4,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07广东卷) (6分)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 (鉴赏语言)
答:(1)用“日暮”即落日,“月初白”即初升的月亮这两个意象,表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表现作者的孤独寂寞情感。 (2)“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句中“穿”字写出了在萧萧落叶中穿行,而无人相伴的孤独。一人独坐而无聊,一个“数”字表现了主人公的动作神态,更表现出闲极无聊的寂寞情感。
1、如何鉴赏如何鉴赏诗歌语言特色
诗歌语言特色
2、如何分析炼字
3、如何分析炼句
语言特色题考试的提问方式: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
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答语言特色题的思考方法
应该从语言的风格或特点来解答。一般从下列词语中选择答案: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等。 语言考点的答题步骤
第一步: 用一两个词准确概括点明语言特色;
第二步: 用诗词中相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第三步 :指出描写的意境或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 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提问: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突出的语言特点。
答:本诗语言清新、自然、质朴(步骤一)。抱村的清江、自来自去的梁上燕、相亲相近的水中鸥,构成了一幅恬静优雅的自然田园景象;老妻画纸为棋局憨态可爱;稚子敲针作钩天真无邪。(步骤二)。全诗不作雕饰,自然成趣,生活意味十足(步骤三)。
6,分析《春怨》一诗的语言特色。
春 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答:此诗语言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7,简析这首诗语言上的特色。
长干曲四首 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答:这首诗歌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暂借问等均属朴素的口头语言,没有任何雕琢。这种口语话的语言烘托了一个纯朴率真活泼热情的船家女形象,把女主角的音容笑貌,写得活灵活现。
如何分析炼字
考试炼字题的提问方式:
你认为某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字(词)是哪个?为什么?
某一字(词)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谈谈你的理解。 考试炼字题的答题步骤: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分析该字在诗句中描述的景象;
第三步:点出该字在诗中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3年全国卷)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9,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文后问题。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不想离去又不得不离去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子岗 裴 迪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提问:请谈谈“侵”“拂”两字的妙处。
答: “侵”字写夕阳余辉逐渐消退的过程(步骤一),展现了诗人在夕阳中一步步下山的生动情景(步骤二);“拂”字运用拟人的手法,增强了动感(步骤
一),让人想见山色的青翠可爱,柔和多姿(步骤二)。这两个动词字面上写出了云光山色对诗人的眷恋不舍之情,侧面表现的则诗人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步骤三)。
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问题: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铺,在句中指太阳照射在江面上。根据诗意可知,这时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的确像“铺”在江面上。一个铺字,形象地表现了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给人以安闲、舒适之感,确实比“照”更准确、形象。
如何分析句
考试炼字题的提问方式
某句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前人认为某句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有什么看法?
考试炼句题的答题步骤:
第一步:说出这个句子在诗中的含义
第二步:分析句子使用的手法和在诗中的作用(如写出了什么或表现了什么等)
第三步:点评该句的妙处(如该句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或该句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等)。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南宋后期诗人。
提问: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答:确实最具表现力。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是写诗人对中原望之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步骤一);这种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眺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心裁,(步骤二)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步骤三)。
1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试题。
更漏子 温庭筠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夜夜,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问题:“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是什么意思?在抒情上有什么特点?
答:“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意思是:秋夜三更冷雨,点点滴在梧桐树上,这离情又有谁可以理解呢?该句在抒情上用人之所闻,描写景物,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表现了那一直滴到天明,没有休止的绵绵秋雨,正如主人公的离情连绵不断。
古代诗歌鉴赏之怎样鉴赏诗歌语言
考点连结
1,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文后问题。(2002年高考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参考答案:“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2,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10年广东卷)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 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1) 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3分)
一方面是主观上视觉的阻隔:江水、烟树隔断归路;一方面是客观上情感的阻隔:思念之情无法传递。
(2)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4分)
上片:词人触景生情,实写江边目光阻隔感受,虚写梦中回到江东。抒发不忍离去之愁。下片:词人实写灯下写书信,虚写希望大雁捎带思念,却是节令已过。流露浓重的牵挂不舍愁绪及深深的无奈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06广东卷)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江,远帆片片点归艭①。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①艭:小船。②海幢,即海幢寺
(1)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请分别从“晚”、“望”两个方面回答。(3分)
晚:归艘,钟声;望:江、青山、远帆、老鹤、空。
(2)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3分)(鉴赏语言)
“带”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老鹤”人的动作,不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带钟声到海幢,使画面具有动感。
4,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07广东卷) (6分)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 (鉴赏语言)
答:(1)用“日暮”即落日,“月初白”即初升的月亮这两个意象,表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表现作者的孤独寂寞情感。 (2)“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句中“穿”字写出了在萧萧落叶中穿行,而无人相伴的孤独。一人独坐而无聊,一个“数”字表现了主人公的动作神态,更表现出闲极无聊的寂寞情感。
1、如何鉴赏如何鉴赏诗歌语言特色
诗歌语言特色
2、如何分析炼字
3、如何分析炼句
语言特色题考试的提问方式: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
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答语言特色题的思考方法
应该从语言的风格或特点来解答。一般从下列词语中选择答案: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等。 语言考点的答题步骤
第一步: 用一两个词准确概括点明语言特色;
第二步: 用诗词中相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第三步 :指出描写的意境或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 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提问: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突出的语言特点。
答:本诗语言清新、自然、质朴(步骤一)。抱村的清江、自来自去的梁上燕、相亲相近的水中鸥,构成了一幅恬静优雅的自然田园景象;老妻画纸为棋局憨态可爱;稚子敲针作钩天真无邪。(步骤二)。全诗不作雕饰,自然成趣,生活意味十足(步骤三)。
6,分析《春怨》一诗的语言特色。
春 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答:此诗语言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7,简析这首诗语言上的特色。
长干曲四首 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答:这首诗歌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暂借问等均属朴素的口头语言,没有任何雕琢。这种口语话的语言烘托了一个纯朴率真活泼热情的船家女形象,把女主角的音容笑貌,写得活灵活现。
如何分析炼字
考试炼字题的提问方式:
你认为某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字(词)是哪个?为什么?
某一字(词)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谈谈你的理解。 考试炼字题的答题步骤: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分析该字在诗句中描述的景象;
第三步:点出该字在诗中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3年全国卷)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9,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文后问题。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不想离去又不得不离去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子岗 裴 迪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提问:请谈谈“侵”“拂”两字的妙处。
答: “侵”字写夕阳余辉逐渐消退的过程(步骤一),展现了诗人在夕阳中一步步下山的生动情景(步骤二);“拂”字运用拟人的手法,增强了动感(步骤
一),让人想见山色的青翠可爱,柔和多姿(步骤二)。这两个动词字面上写出了云光山色对诗人的眷恋不舍之情,侧面表现的则诗人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步骤三)。
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问题: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铺,在句中指太阳照射在江面上。根据诗意可知,这时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的确像“铺”在江面上。一个铺字,形象地表现了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给人以安闲、舒适之感,确实比“照”更准确、形象。
如何分析句
考试炼字题的提问方式
某句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前人认为某句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有什么看法?
考试炼句题的答题步骤:
第一步:说出这个句子在诗中的含义
第二步:分析句子使用的手法和在诗中的作用(如写出了什么或表现了什么等)
第三步:点评该句的妙处(如该句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或该句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等)。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南宋后期诗人。
提问: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答:确实最具表现力。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是写诗人对中原望之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步骤一);这种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眺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心裁,(步骤二)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步骤三)。
1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试题。
更漏子 温庭筠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夜夜,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问题:“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是什么意思?在抒情上有什么特点?
答:“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意思是:秋夜三更冷雨,点点滴在梧桐树上,这离情又有谁可以理解呢?该句在抒情上用人之所闻,描写景物,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表现了那一直滴到天明,没有休止的绵绵秋雨,正如主人公的离情连绵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