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指导

散文阅读指导及能力训练

2010年高考文学作品考查情况

2009年高考文学作品考查情况

2008年高考文学作品考查情况

从文章的体裁看,都是有文化内涵、有较高文学品位的散文。

从考点的设置看,始终紧扣对学生筛选、抽象、概括、整合信息能力的全方位考查的要求,贴近生活,富有人文性。

答题的总体要求是对(准确切题)、全(全面完整)、好(语句通顺)。

散文的种类

•1.写景散文――借景抒情――主旨在景人相通处。《囚绿记》

•2.写人散文――因人抒情――主旨即对所写之人的感情。《寂静钱钟书》

•3.写物散文――移物就情――主旨即物人相通处。《岳桦》《园花寂寞红》

•4.哲理散文――托物说理或直接说理――物与理相通处。《月,阙也》

•散文考察的目的:对作者情感的准确把握

•作者情感的载体:倾泻主要情感的重点文段

•对重点文段的把握:就是对关键句子的鉴赏体悟

•结论:散文考察的方法方式都是围绕着相关的句子展开的!通过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体悟作者的情感,品味鉴赏作品的语言,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写作特色等等。

思考:散文阅读考察句子的形式大概有哪些?

明确三种形式:

1、品味一句话的表现力(表达特色)

2、分析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3、体会一句话的丰富含义

现代散文阅读考查常见设题

方式

常见发问模式

运用了……手法(明确使用的技巧)

表达了……(对内容、情感的理解)

……的好处是什么?

……的作用是什么?

结合上下文分析(某个句子)的表达效果(含义)……

课堂小结(要点意识)

1、品味一句话的表现力(表达特色):

手法+分析+表达效果(情感)

2、分析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内容(本身)作用+结构(上下文) 作用

3、体会一句话的丰富含义:

抓关键词+分解句子+整合答案(结合主旨)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夸张等)

3、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等)

•1、所找到的内容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是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还是议论;语言是平实还是空灵;这样有什么作用。

•记叙―――散文中,为表达主旨作铺垫。

•抒情(直接、间接)―――往往是文章的主要情感,文章的主旨。在开头起定基调的作用;在结尾,往往使文章升华。

•描写(细描,白描;正面,侧面;人物描写)―――散文中,主要是使人物或事物更加形象,更好地表达主旨。

•议论――开头或结尾的议论往往是文章的主旨;文章中间的议论,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2、修辞手法

1.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 比拟: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3. 借代: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4. 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 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 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 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出。

9. 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 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3、表现手法

•1、象征 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其作用是使主旨含而不露,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引人联想和回味。

•2、衬托 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其作用是使要表达的对象特征更加突出、鲜明,帮助表达作者感情或文章主旨。

•3、先抑后扬 其作用是造成读者心理反差,增强文章的趣味和可读性,更突出事物特征和某种感情。

•4、托物言志 其作用是将作者的情感和理念巧妙融入到事物中,使文章含蓄、富有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 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其作用是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6、虚实结合 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7、动静相衬 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渲染、烘托

•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 •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

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10、联想、想象 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11. 引用 或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和神秘色彩;或引用诗歌,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或引用名言,使文章具有说服力。

(补充)重要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1、首句——统领全文、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1. 表达方式

①叙述的技巧:(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

•插叙:给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富。

•倒叙: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取得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还没考过)

②描写的技巧:(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

•景物、环境描写:突出环境特点,烘托人物,渲染氛围,烘托主题。

•侧面描写(烘托):以特征相似或相反的另一事物作正衬或反衬,能突出主体事物。 •正面描写、渲染:浓墨重彩的描绘能感染读者;

•白描:简练勾勒,生动传神。

•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丰满,增强感染力。

③叙述人称的技巧: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感情。

第二人称:能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以往考查频繁,现在几乎不考)

④议论的技巧。在开头或结尾往往是文章的主旨;在中间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⑤抒情技巧: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在开头能定文章基调;在结尾能升华主题。

2. 表现手法(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

•衬托,以描述的环境、气氛等烘托主体人事物,凸显中心,表达强烈感情。

•铺垫,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进行的环境、情绪、气氛等描写的造势。 •对比,在两种互相对立事物的比较中突出主体,凸显正面,使形象鲜明。

•象征,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还可使要表达的意思含蓄、深刻。 以下几个以前几乎没考过,09年高考全部出现

•托物言志,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深刻生动地表现深层含义。

•联想、想象,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可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

•抑扬结合,为褒先贬,为损先扬,形成鲜明对照和强烈反差,收到特殊效果。

•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凸显事物、景物的特点,或人物的性格,更集中地揭示主旨。

•以小见大,即从平凡细微的事情中反映重大的主题,可突出中心,有强烈的震撼力。

3. 修辞技巧(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

1.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 比拟:色彩显明,描写形象,表意丰富。

3. 排比:能强烈表达思想感情。议论,能增加语势,说理 更透彻;抒情,可淋漓尽致 。

4. 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创造气氛

5. 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6. 反复: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感染力强。

7. 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8. 对偶:有音乐感;表意凝练。

4. 布局谋篇技巧(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

•承上启下→总领全文→引起下文→过渡自然→前后呼应→伏笔照应→制造悬念→照应开头→总结上文→卒章明志→详略主次。

•文章或段落开头――①总领全文;②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③为下文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

对比;④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⑤制造悬念。

•文章或段落中间――①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前后呼应;③为下文作铺垫、引起下文;④照应上文,转换话题。

•文章或段落结尾-―①升华感情;②深化主题;③总结上文;④卒章显志,点明主题;⑤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首尾圆合;⑥言已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

三、快速读懂

有效方法:

理顺思路,提取勾连,浓缩成文

思路:就是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散文的路径和脉络实际是一个连贯的、有条理的思维过程。只不过散文的形散使得这个有条理的思维过程有些模糊。读懂散文就是要把这个连贯的思维过程梳理出来。思路梳理出来了,文意也就明白了。 强化散文的思路梳理,是散文阅读化难为易、准确解题的前提。

第一步:化整为零,标画圈点

以自然段落为单位,标画圈点领起句段、过渡句段,标志事件阶段过程的时间词,标志段落之间语意因果、转折、并列的关联词,标志层次的总分词语,段落间的指代词,段落中心句,表达主旨的议论抒情句段。

第二步:化零为整,合并提取

合并,对总分段落、前后因果段落、前后并列段落合并归纳,形成几个层次。 提取,以层次为单位,提取主体内容。一般截取原文语句加以组合。

第三步:添加勾连,浓缩成文

把标画圈点和提取的文字进行前后勾连,适当添加关联词,形成一篇逻辑较为通顺的简易小短文(原文本的浓缩版)

散文阅读指导及能力训练

2010年高考文学作品考查情况

2009年高考文学作品考查情况

2008年高考文学作品考查情况

从文章的体裁看,都是有文化内涵、有较高文学品位的散文。

从考点的设置看,始终紧扣对学生筛选、抽象、概括、整合信息能力的全方位考查的要求,贴近生活,富有人文性。

答题的总体要求是对(准确切题)、全(全面完整)、好(语句通顺)。

散文的种类

•1.写景散文――借景抒情――主旨在景人相通处。《囚绿记》

•2.写人散文――因人抒情――主旨即对所写之人的感情。《寂静钱钟书》

•3.写物散文――移物就情――主旨即物人相通处。《岳桦》《园花寂寞红》

•4.哲理散文――托物说理或直接说理――物与理相通处。《月,阙也》

•散文考察的目的:对作者情感的准确把握

•作者情感的载体:倾泻主要情感的重点文段

•对重点文段的把握:就是对关键句子的鉴赏体悟

•结论:散文考察的方法方式都是围绕着相关的句子展开的!通过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体悟作者的情感,品味鉴赏作品的语言,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写作特色等等。

思考:散文阅读考察句子的形式大概有哪些?

明确三种形式:

1、品味一句话的表现力(表达特色)

2、分析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3、体会一句话的丰富含义

现代散文阅读考查常见设题

方式

常见发问模式

运用了……手法(明确使用的技巧)

表达了……(对内容、情感的理解)

……的好处是什么?

……的作用是什么?

结合上下文分析(某个句子)的表达效果(含义)……

课堂小结(要点意识)

1、品味一句话的表现力(表达特色):

手法+分析+表达效果(情感)

2、分析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内容(本身)作用+结构(上下文) 作用

3、体会一句话的丰富含义:

抓关键词+分解句子+整合答案(结合主旨)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夸张等)

3、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等)

•1、所找到的内容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是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还是议论;语言是平实还是空灵;这样有什么作用。

•记叙―――散文中,为表达主旨作铺垫。

•抒情(直接、间接)―――往往是文章的主要情感,文章的主旨。在开头起定基调的作用;在结尾,往往使文章升华。

•描写(细描,白描;正面,侧面;人物描写)―――散文中,主要是使人物或事物更加形象,更好地表达主旨。

•议论――开头或结尾的议论往往是文章的主旨;文章中间的议论,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2、修辞手法

1.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 比拟: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3. 借代: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4. 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 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 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 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出。

9. 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 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3、表现手法

•1、象征 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其作用是使主旨含而不露,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引人联想和回味。

•2、衬托 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其作用是使要表达的对象特征更加突出、鲜明,帮助表达作者感情或文章主旨。

•3、先抑后扬 其作用是造成读者心理反差,增强文章的趣味和可读性,更突出事物特征和某种感情。

•4、托物言志 其作用是将作者的情感和理念巧妙融入到事物中,使文章含蓄、富有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 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其作用是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6、虚实结合 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7、动静相衬 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渲染、烘托

•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 •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

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10、联想、想象 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11. 引用 或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和神秘色彩;或引用诗歌,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或引用名言,使文章具有说服力。

(补充)重要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1、首句——统领全文、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1. 表达方式

①叙述的技巧:(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

•插叙:给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富。

•倒叙: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取得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还没考过)

②描写的技巧:(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

•景物、环境描写:突出环境特点,烘托人物,渲染氛围,烘托主题。

•侧面描写(烘托):以特征相似或相反的另一事物作正衬或反衬,能突出主体事物。 •正面描写、渲染:浓墨重彩的描绘能感染读者;

•白描:简练勾勒,生动传神。

•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丰满,增强感染力。

③叙述人称的技巧: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感情。

第二人称:能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以往考查频繁,现在几乎不考)

④议论的技巧。在开头或结尾往往是文章的主旨;在中间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⑤抒情技巧: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在开头能定文章基调;在结尾能升华主题。

2. 表现手法(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

•衬托,以描述的环境、气氛等烘托主体人事物,凸显中心,表达强烈感情。

•铺垫,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进行的环境、情绪、气氛等描写的造势。 •对比,在两种互相对立事物的比较中突出主体,凸显正面,使形象鲜明。

•象征,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还可使要表达的意思含蓄、深刻。 以下几个以前几乎没考过,09年高考全部出现

•托物言志,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深刻生动地表现深层含义。

•联想、想象,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可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

•抑扬结合,为褒先贬,为损先扬,形成鲜明对照和强烈反差,收到特殊效果。

•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凸显事物、景物的特点,或人物的性格,更集中地揭示主旨。

•以小见大,即从平凡细微的事情中反映重大的主题,可突出中心,有强烈的震撼力。

3. 修辞技巧(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

1.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 比拟:色彩显明,描写形象,表意丰富。

3. 排比:能强烈表达思想感情。议论,能增加语势,说理 更透彻;抒情,可淋漓尽致 。

4. 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创造气氛

5. 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6. 反复: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感染力强。

7. 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8. 对偶:有音乐感;表意凝练。

4. 布局谋篇技巧(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

•承上启下→总领全文→引起下文→过渡自然→前后呼应→伏笔照应→制造悬念→照应开头→总结上文→卒章明志→详略主次。

•文章或段落开头――①总领全文;②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③为下文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

对比;④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⑤制造悬念。

•文章或段落中间――①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前后呼应;③为下文作铺垫、引起下文;④照应上文,转换话题。

•文章或段落结尾-―①升华感情;②深化主题;③总结上文;④卒章显志,点明主题;⑤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首尾圆合;⑥言已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

三、快速读懂

有效方法:

理顺思路,提取勾连,浓缩成文

思路:就是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散文的路径和脉络实际是一个连贯的、有条理的思维过程。只不过散文的形散使得这个有条理的思维过程有些模糊。读懂散文就是要把这个连贯的思维过程梳理出来。思路梳理出来了,文意也就明白了。 强化散文的思路梳理,是散文阅读化难为易、准确解题的前提。

第一步:化整为零,标画圈点

以自然段落为单位,标画圈点领起句段、过渡句段,标志事件阶段过程的时间词,标志段落之间语意因果、转折、并列的关联词,标志层次的总分词语,段落间的指代词,段落中心句,表达主旨的议论抒情句段。

第二步:化零为整,合并提取

合并,对总分段落、前后因果段落、前后并列段落合并归纳,形成几个层次。 提取,以层次为单位,提取主体内容。一般截取原文语句加以组合。

第三步:添加勾连,浓缩成文

把标画圈点和提取的文字进行前后勾连,适当添加关联词,形成一篇逻辑较为通顺的简易小短文(原文本的浓缩版)


相关内容

  • 2017年高考文学作品之散文阅读复习教案
  • 2017年高考文学作品之散文阅读复习教案 教学目的要求: 1.把握散文基本特点与类型,掌握各类散文阅读方法及其命题类型: 2.熟悉规范的答题模式,熟练掌握解题方法技巧. 教学重点: 阅读方法,命题类型,答题方法技巧. 课时安排:20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考情解读.散文的基本知识 教学步骤: 一. ...

  • "抒情类散文阅读复习指导"
  • <抒情类散文阅读复习>一. 鉴别文体主要用以抒发作者主观情感的散文叫抒情散文.富有情感是所有散文的共同特征,但与其他散文相比,抒情散文情感更强想象更丰富,语言更具有诗意.抒情散文主要用象征.比兴.拟人等方法,通过对外在形象的描绘来传达作者的情思,因此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这类散文最常用的手 ...

  •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说明
  • 教学设计说明 散文是人类面对大自然,面对人生,细腻.真挚的感情流露,往往是融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抒情.析理融为一体,看似轻松.随意.信手拈来,实是人类对生活领悟的一种浓缩.所以说"诗歌如跳舞,散文如散步." 本单元是现代散文单元<生命的芦笛>,收录了一组写人叙事的 ...

  • 散文阅读指导1
  • 散文阅读指导 阅读散文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依据散文的文体特征,深思散文的"形""神"关系,理清散文的行文思路. 散文文体的最大特点就是"形散神聚".只有真正的认识并很好的理解了散文的这一特征,才有可能真正做好散文阅读.很多应试者觉得散文抽 ...

  • 高二语文上学期教学计划
  • 2014 -2015 年度高二语文上学期教学计划 以学校本学年工作计划为指导,全面推高中新课程改革,改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高中新课程实施为中心,转化教学理念,苦练教学内功,优化教学手段,探索实践语文教学的新方法,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为宗旨,制定本学期的教学计划. 一.教 ...

  • 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 "不散"与"散":散文教学内容的规定性与开放性的统一 - 以<幽径悲剧>为例 江苏宝应县实验初级中学袁爱国 关于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近期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认为以文本体式为依据确定教学内容, "关键是引导学生往`散文里' 走, 往` ...

  • 品读经典光亮人生
  • "品读经典 光亮人生" 邓州市元庄二初中语文校本课程活动计划 "品读经典 光亮人生" 邓州市元庄二初中语文校本课程活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教育新理念,立足校情.生情.学情,着眼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着眼于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以相关课程. ...

  •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 教 学 计 划 苏集中学 李海华 2013年2月25日 苏集中学 李海华 一. 指导思想 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原则和语文教育的规律,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知道,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 ...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背影]公开课教学设计
  • <背影>教学设计及点评 [教材分析] <背影>选自<朱自清散文集>,是朱自清早期散文代表作,作为一篇叙事性散文入选人教版和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作者选取"背影"这个独特的视角,用朴素真挚的语言.细腻传神的细节和白描手法,客观真实地再现了父亲浦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