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进生家庭原因

家庭是每个孩子出生后接触的第一个环境、第一个社会,是塑造情感、意志、性格、品德的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启蒙教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因此孩子的成长如何,家庭方面的因素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父母的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生活经历以及教育方式等学生品德和心理的成长有着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孩子,是国家的未来,也是家庭的希望。家庭教育是指父母和其他家庭年长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通过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年轻一代施加影响的活动。它的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健康成长,而且也与社会息息相通,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正如19 世纪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所说的,国家的命运与其掌握在掌权者手中,不如说掌握在母亲的手中。“家风”至关重要,不良的家庭条件和不良的家庭教育会造成后进生的形成。

目前家庭教育普遍存在以下情形:有些教师常抱怨不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良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是在家庭中养成的。的确如此,家庭教育的不当造成的儿童不良性格、情感、意志等心理性因素,是导致学生不能自立、积极地学习,从而造成学业不良的原因。分析家庭教育的误区,可以准确地抓住某些“后进生”的病因,有效地堵住“源头”。家庭教育如学校教育一样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对学校教育的有利补充,而不适合的家庭教育则是后进生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家庭原因可以分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种。

主观原因是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方法不正确。家庭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但遗憾的是,相当一部分父母缺乏教育子女的正确方法。与父母教育方法不当相关的后进生在所有家庭教育归因中占的比例最大,高达42%。主要表现为粗暴打骂、溺爱袒护、放任自流,宽严失度。若孩子有错,有的辩解包庇,有的甚至教育孩子越坏越好,大了到社会就不会吃亏;有的则随便打骂孩子,或干脆不管。还有的只养不教或重养轻教,忽视对子女的道德规范的教育和指导,对子女的学习生活放任自由,听之任之,一概不管,致使子女的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学与不学都无所谓,思想认识产生偏差,形成不良的习性;有的父母望子成龙,过分赞许,导致子女眼高过顶,目空一切;有的

父亲管教能力差,跟子女不能进行精神上沟通,导致子女思想不能健康发展,从而影响了子女的学习生活。他们往往对学习没有兴趣,不刻苦努力,怕苦、怕累,学习目的不明确,最后成为后进生。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形:

1、父母过于溺爱孩子。

因为现在的家庭多是独生子女,父母爱子(女)如命,更将几代人的所有希望和关爱,都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过于娇惯,对子女百依百顺。他们把孩子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碎了;走路,怕摔倒; 运动,怕累着。凡事都替孩子做好,这样,孩子养尊处优,遇到事就想依靠别人,甚至连做作业都不想动脑,而只求别人帮忙,能抄的则抄,使子女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面对困难、解决困难的勇气和能力,一旦离开父母,无法适应新的环境。对待困难更是望而却步,不会寻求更有效的解决方法,心理上畏惧情绪很大。有些家庭由于经济条件较好,对子女实行无原则的溺爱,对子女的要求,无论正当与否都予以满足和迁就,使子女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一味满足孩子物质生活的需求,而恰恰却忽略了思想品德教育和管理,导致孩子物质消费超前,追求享受,学习上表现为缺乏动力,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往往下降很快;对子女的缺点、错误则姑息、袒护甚至隐瞒,使他们养成高傲、自私自利、专横跋扈、不爱动手、吃等食的病态心理和性格。在溺爱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养成了任性、抗拒、骄横、情绪不稳和目中无人的非健康人格,不懂得尊重他人,唯我独尊,一旦犯了错误还能得到家人的袒护,在集体中难以适应,不会和别人相处,不懂得合作,造成思想上和心理上的对抗。满足“要求”,无视“过错”,任其跋扈,一点不管。这种“爱孩子”的方式,马卡连柯将其称之为“父母所能送给儿童的最可怕的礼物”。(《马卡连论青少年教育》第148 页,中国青年出版社,邱国樑译)。最终孩子必然学不到什么,反而沦为“后进生”。

2、父母教育方法简单粗暴。

在许多家庭里,父母不能平等地对待子女,没有什么民主可言。有的是父母的教育不得法,认为棍棒底下出英雄,对孩子动不动就呵斥,以打骂代替说服教育;有的父母性格暴躁,教育子女没有耐心,孩子的学习成绩稍差或犯了一点小错误,不问缘由,便施以责怪或谩骂,动不动就大打出手;有的家庭父母文化素

养低,行为不检,家庭不和睦,动不动便对子女打骂、惩罚;有的父母不尊重子女的个性和人格,强迫子女按父母的意志行事,子女不遵从,动辄打骂体罚。这些行为会使子女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长期下去,无论父母讲的对错与否都听不进去,形成逆反、敌对的心理,变得冷酷消沉,不思进取。这种心理也会在学校里表现出来。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形成严重对立,造成孩子性格孤僻、专横、偏激、胆怯孤僻、自卑,以致失去自信心和上进心。这种教育方式限制了孩子在性格上和心理上的自由发展,会造就孩子思想僵化保守、心理闭锁和性格拘谨,进而限制孩子在学习上的发展。甚至有的孩子为寻求他人的“同情”与“温暖”而离家出走,被坏人拉拢、腐蚀,最终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不再事事听从父母的指挥,特别是在上了中学之后,他们有了长大成人的意识,因此对父母和老师的教导产生质疑,对家庭的一些传统习惯不愿适应,尤其当父母或老师仍以对待儿童的方式对待他们而使其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对抗心理并表现在言论和行为上的顶撞。

3、父母教育观念错误。

作为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愿望是对的,但有的父母不顾及子女的学习基础和智力水平,忽略了教育方法的合理运用,把自己的一切愿望无条件地全部寄托在子女身上,给予孩子的学习和未来期望值过高,并一味施加压力,甚至滋生了“棍棒底下生孝子”、“不打不成才”的错误思想。由于这种父母缺乏必要的耐心与孩子交流思想、沟通感情,一旦孩子学业低下或犯了错误,就采取过激的教育手段,对孩子呵斥、指责,甚至拳脚并用,孩子开始盲从、懦弱和不知所措,久而久之,导致孩子产生严重的惧怕心理和自卑心理,丧失信心,自暴自弃。致使孩子认为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产生“怕学”、“厌学”心理。有的孩子则慢慢形成一种逆反心理,你要求越高,他越不努力;你要求越严,他越松懈。进而进入“后进生”行列。

有的父母只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和文化学习,而忽视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只抓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而不注重生活能力的培养;只重书本知识

的学习,而忽视社会生活的学习;只重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结果孩子在智力方面表现不错,但是性格脆弱,并存在着心理问题。

4、父母教育方法不一。

有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方法不一致,意见不一,父教母护,母教父打,致使孩子无所适从,产生矛盾心理。当孩子做错了事需要批评时,结果出现一个人批评,一个人袒护。一个说孩子错了,一个是没有错,结果孩子没有了对错的标准,甚至会怨恨批评自己的一方,认为批评自己的一方对自己没有爱或是无端的责备,从而影响孩子失去上进心。

5、父母教育能力有限。

为顺应当前的形势和生活所迫,父母们在年轻时过早的辍学,致使文化程度不高,综合素质水平不足以指导、教育孩子。这些父母的教育方法简单,对子女或要求不严,有的孩子认为父母的文化水平低下,不值得听取;有的孩子认为父母见识面狭窄,不应信服。出现这些情况,父母无法管教,致使一些自我约束力差的学生放任自流,为所欲为,也渐渐成为学校的“后进生”。

6、父母疏于管理。

(1)父母不在子女身边。

许多父母都是忙于生计,长年在外打工或做生意,很少回家,没有去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无瑕顾及子女的学习,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或祖父母外祖父母看管,或亲友,或将子女的教育“全权委托”给学校。由于老人体力和精力的局性等种种原因,对孩子缺乏严格的管理,不能对孩子的各方面起到监管作用。造成很大的管理漏洞。有的老人因是“隔辈亲”的原因,对孩子疼爱有加,而缺少管理的力度。亲友的管理也多是达不到应有的力度。老师有自己的家庭和责任,精力有限,不能够细心关注孩子心理的变化。于是,留守在家的孩子们在缺少父母管教的情况下,养成了无拘无束,自由散漫的作风。由于父母极少与孩子沟通,偶而通电话也都是询问孩子生活情况。甚至有父母用零花钱来补尝自己对孩子的爱,导致这部分学生贪图物质享受,没有半点刻苦精神,对学习也没有了动力。

(2)父母只管孩子的吃和穿。

有的家庭父母过分强调自己工作忙,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只养不教、不闻不问,对子女的学习、思想情况甚少了解;有的父母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情,把孩子全部托给老师,只关注孩子的物质需要,而不过问孩子的思想和学习情况;更有一些父母认为“树大自然直”,对孩子除了物质上的满足外,忽视对学习、品行的管制。任其自生自灭,把责任全部推给学校,认为教育孩子全是老师的事,与自己无关,这样一来,即使老师在学校抓得好,回到家里也一盘散沙。父母这种只管孩子的吃饭穿衣,而对孩子心灵缺少关注或没有关注,致使一些自我约束力差的学生放任自流,为所欲为,也渐渐成为学校的“后进生”。

(3)父母顾不上孩子。

我们的调查显示:后进生中有11%的父母是个体业者。这些父母整天起早贪晚地忙于作买卖攒钱,无暇问及子女的品德与学业,无暇对子女进行教育与辅导;其中有甚者,面对子女的后进竟亮出大把钞票慰藉、安抚子女,致使有的子女用钱雇用同学写作业,养成了好逸恶劳的恶习。或是有的父母忙于自己的娱乐,无暇对孩子进行管理,既没有时间和孩子在一起,也没有主动和孩子进行交流,不了解孩子在学生、品行和心理上的变化。更有的父母将子女拉进赚钱的行列,致使学生养成了金钱至上的观念,认为读不读书无所谓,只要能挣钱就能立足于社会,因此,放松对孩子的要求,任其发展,导致孩子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出现滑坡。这些父母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又不能及时发现,和孩子缺少引导、沟通, 以至于在孩子的成长中形成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而自己又认识不到。时间一长, 孩子会放松对自己的约束, 并可能逐渐成为“后进生”。

父母整天忙于工作,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较慢、较少;而青少年接受新事物快,思想新潮,因此,两代人之间的沟通存在着许多障碍。做父母的对孩子疏于管理,对孩子情况知之甚少,甚至认为只要有钱给他们用就行了,“这么好的生活条件,我们以前想都不敢想,他们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但却不知道其实他们最需要的就是心灵的沟通。有了这种思想怎能教育好孩子,又怎能谈得上因势利导呢?

7、父母错误的教育 。

由于父母对子女的错误的学习目的教育与引导,从而导致子女成为后进生

的,占调查总数的40%。40岁以上的父母多以“文革”后对艰苦岁月的体味去教育子女升学;40岁以下的父母则多以对市场经济大潮冲击的体味去教育子女赚钱。在这种教育下,使有的埋头苦学而不思品德端正;有的苦学不成便自暴自弃;有的干脆不学而去逛市场,与不三不四的人交朋友。

8、父母不良行为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身边最近的人,一言一行都在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有调查表明,与父母自身不完善相关的后进生占调查总数的32%。有的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大谈社会的阴暗面,经常发泄对社会的不满,影响孩子是非观的形成,也使孩子对未来失去信心。有的父母本身道德败坏,自私自利,甚至纵容子女贪图享受安乐,给子女灌输一些“学习无用”的思想等,这就使本来好学的孩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而沦为“后进生”。有的父母缺少对人生的正确追求,或追求吃喝玩乐,或迷恋于扑克、麻将,或触犯法律,从而导致子女对学习的淡漠,不思进取。有的父母生活不检点,或追求吃穿打扮,或与婚外恋人厮混,从而导致子女不想学。这些不良行为无疑对孩子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孩子无知地效仿,不务正业,缺乏是非荣辱观念,失去羞耻心,行为放荡,根本无心学习。有些父母本身就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子女势必受到这些不良心理环境的影响。

客观原因是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变化,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家庭的稳定程度在下降,父母的不和,离异或突遇家庭变故,使子女失去父爱或母爱,成为单亲家庭,生活上的强烈反差,使孩子心灵受创,无法适应外部环境,产生心理障碍成为后进生。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形:

1、父母不和。

真诚和睦的家庭,不但是孩子生活的温馨港湾,而且从教育的角度看,更是他们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良好环境。相反,夫妻经常打架、吵架,无疑会在孩子心中投下挥之不去的阴影,从而导致子女对爱的失落,对生活的失望,性情孤僻暴躁,道德是非观念扭曲。心灵的创伤,感情的失落,畸形的教育,使不少孩子渐渐成为学校的“后进生”。

2、父母离异或缺失或再婚的影响。

父母婚姻变故,会给上中学的孩子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如果处理不好与子女的关系会造成孩子孤独、胆怯、自卑的性格,不能在学校过正常的学生集体生活,从而对学校这个在大家庭甚至整个社会失去信任。由父母离异而造成的家庭破裂,使一些子女失去了应有的家庭温暖和教育,孩子有被抛弃感和愤怒感;并有可能变得抑郁,性格孤僻,感情脆弱,心理自卑,敌对,富于破坏性。父亲(母亲)的早亡,使子女失去父爱或母爱,更是对还没有走上社会的孩子有着巨大的心理打击。除了减少了父或母对他们的心灵的关爱,他们对未来的一切也充满着慌恐,不能像正常家庭子女那样,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从而导致子女冷漠、孤僻、忧郁的性格,对什么都没有兴趣,不思进取。有的成为寄人篱下、看着别人脸色过日子的孤儿。这样的孩子往往形成孤辟的性格, 入学后很难与同学们打成一片。致使有些学生对前途失去信心,于是不想学习而学习成绩下降。

3、 家庭条件

有些家庭条件不好,在班级里,他们畏畏缩缩,在别人面前觉得矮人一截。他们的性情一般都比较孤僻。除了家庭、学习条件比较差以外,他们沉重的心理压力也是影响他们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因。特别是在学校需要学生交费的之前,孩子会陷入深深的清沉或自卑之中。有些家庭条件优越,当然当给孩子创造的过度优越的条件也会使得孩子养成高傲的心理,有时也会让孩子失去拼搏的精神。有些孩子是干部子女, 依仗“老子英雄儿好汉”,享有某些特权,万事不求人,学习失去动力。凡此种种都是“后进生”之所以差的家庭方面的因素。

这里面也许有经济条件的优越、有独生子女的自私、有单亲家庭的自卑、有父母工作的繁忙、有家庭暴力的刺激等的原因,但不论是什么原因,都该引起我们的重视。难怪有人说“单亲家庭出怪孩子, 富裕家庭出懒孩子, 暴力家庭出坏孩子”, 这话实在有一定的道理。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缺乏科学的适合孩子心理、生理特点的方法,因而对学生的管教会适得其反。其实对学生来说,他的认识过程与情感过程是密不可分、相互渗透的,所以家庭教育对孩子学习和成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家庭是每个孩子出生后接触的第一个环境、第一个社会,是塑造情感、意志、性格、品德的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启蒙教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因此孩子的成长如何,家庭方面的因素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父母的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生活经历以及教育方式等学生品德和心理的成长有着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孩子,是国家的未来,也是家庭的希望。家庭教育是指父母和其他家庭年长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通过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年轻一代施加影响的活动。它的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健康成长,而且也与社会息息相通,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正如19 世纪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所说的,国家的命运与其掌握在掌权者手中,不如说掌握在母亲的手中。“家风”至关重要,不良的家庭条件和不良的家庭教育会造成后进生的形成。

目前家庭教育普遍存在以下情形:有些教师常抱怨不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良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是在家庭中养成的。的确如此,家庭教育的不当造成的儿童不良性格、情感、意志等心理性因素,是导致学生不能自立、积极地学习,从而造成学业不良的原因。分析家庭教育的误区,可以准确地抓住某些“后进生”的病因,有效地堵住“源头”。家庭教育如学校教育一样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对学校教育的有利补充,而不适合的家庭教育则是后进生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家庭原因可以分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种。

主观原因是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方法不正确。家庭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但遗憾的是,相当一部分父母缺乏教育子女的正确方法。与父母教育方法不当相关的后进生在所有家庭教育归因中占的比例最大,高达42%。主要表现为粗暴打骂、溺爱袒护、放任自流,宽严失度。若孩子有错,有的辩解包庇,有的甚至教育孩子越坏越好,大了到社会就不会吃亏;有的则随便打骂孩子,或干脆不管。还有的只养不教或重养轻教,忽视对子女的道德规范的教育和指导,对子女的学习生活放任自由,听之任之,一概不管,致使子女的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学与不学都无所谓,思想认识产生偏差,形成不良的习性;有的父母望子成龙,过分赞许,导致子女眼高过顶,目空一切;有的

父亲管教能力差,跟子女不能进行精神上沟通,导致子女思想不能健康发展,从而影响了子女的学习生活。他们往往对学习没有兴趣,不刻苦努力,怕苦、怕累,学习目的不明确,最后成为后进生。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形:

1、父母过于溺爱孩子。

因为现在的家庭多是独生子女,父母爱子(女)如命,更将几代人的所有希望和关爱,都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过于娇惯,对子女百依百顺。他们把孩子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碎了;走路,怕摔倒; 运动,怕累着。凡事都替孩子做好,这样,孩子养尊处优,遇到事就想依靠别人,甚至连做作业都不想动脑,而只求别人帮忙,能抄的则抄,使子女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面对困难、解决困难的勇气和能力,一旦离开父母,无法适应新的环境。对待困难更是望而却步,不会寻求更有效的解决方法,心理上畏惧情绪很大。有些家庭由于经济条件较好,对子女实行无原则的溺爱,对子女的要求,无论正当与否都予以满足和迁就,使子女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一味满足孩子物质生活的需求,而恰恰却忽略了思想品德教育和管理,导致孩子物质消费超前,追求享受,学习上表现为缺乏动力,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往往下降很快;对子女的缺点、错误则姑息、袒护甚至隐瞒,使他们养成高傲、自私自利、专横跋扈、不爱动手、吃等食的病态心理和性格。在溺爱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养成了任性、抗拒、骄横、情绪不稳和目中无人的非健康人格,不懂得尊重他人,唯我独尊,一旦犯了错误还能得到家人的袒护,在集体中难以适应,不会和别人相处,不懂得合作,造成思想上和心理上的对抗。满足“要求”,无视“过错”,任其跋扈,一点不管。这种“爱孩子”的方式,马卡连柯将其称之为“父母所能送给儿童的最可怕的礼物”。(《马卡连论青少年教育》第148 页,中国青年出版社,邱国樑译)。最终孩子必然学不到什么,反而沦为“后进生”。

2、父母教育方法简单粗暴。

在许多家庭里,父母不能平等地对待子女,没有什么民主可言。有的是父母的教育不得法,认为棍棒底下出英雄,对孩子动不动就呵斥,以打骂代替说服教育;有的父母性格暴躁,教育子女没有耐心,孩子的学习成绩稍差或犯了一点小错误,不问缘由,便施以责怪或谩骂,动不动就大打出手;有的家庭父母文化素

养低,行为不检,家庭不和睦,动不动便对子女打骂、惩罚;有的父母不尊重子女的个性和人格,强迫子女按父母的意志行事,子女不遵从,动辄打骂体罚。这些行为会使子女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长期下去,无论父母讲的对错与否都听不进去,形成逆反、敌对的心理,变得冷酷消沉,不思进取。这种心理也会在学校里表现出来。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形成严重对立,造成孩子性格孤僻、专横、偏激、胆怯孤僻、自卑,以致失去自信心和上进心。这种教育方式限制了孩子在性格上和心理上的自由发展,会造就孩子思想僵化保守、心理闭锁和性格拘谨,进而限制孩子在学习上的发展。甚至有的孩子为寻求他人的“同情”与“温暖”而离家出走,被坏人拉拢、腐蚀,最终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不再事事听从父母的指挥,特别是在上了中学之后,他们有了长大成人的意识,因此对父母和老师的教导产生质疑,对家庭的一些传统习惯不愿适应,尤其当父母或老师仍以对待儿童的方式对待他们而使其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对抗心理并表现在言论和行为上的顶撞。

3、父母教育观念错误。

作为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愿望是对的,但有的父母不顾及子女的学习基础和智力水平,忽略了教育方法的合理运用,把自己的一切愿望无条件地全部寄托在子女身上,给予孩子的学习和未来期望值过高,并一味施加压力,甚至滋生了“棍棒底下生孝子”、“不打不成才”的错误思想。由于这种父母缺乏必要的耐心与孩子交流思想、沟通感情,一旦孩子学业低下或犯了错误,就采取过激的教育手段,对孩子呵斥、指责,甚至拳脚并用,孩子开始盲从、懦弱和不知所措,久而久之,导致孩子产生严重的惧怕心理和自卑心理,丧失信心,自暴自弃。致使孩子认为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产生“怕学”、“厌学”心理。有的孩子则慢慢形成一种逆反心理,你要求越高,他越不努力;你要求越严,他越松懈。进而进入“后进生”行列。

有的父母只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和文化学习,而忽视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只抓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而不注重生活能力的培养;只重书本知识

的学习,而忽视社会生活的学习;只重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结果孩子在智力方面表现不错,但是性格脆弱,并存在着心理问题。

4、父母教育方法不一。

有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方法不一致,意见不一,父教母护,母教父打,致使孩子无所适从,产生矛盾心理。当孩子做错了事需要批评时,结果出现一个人批评,一个人袒护。一个说孩子错了,一个是没有错,结果孩子没有了对错的标准,甚至会怨恨批评自己的一方,认为批评自己的一方对自己没有爱或是无端的责备,从而影响孩子失去上进心。

5、父母教育能力有限。

为顺应当前的形势和生活所迫,父母们在年轻时过早的辍学,致使文化程度不高,综合素质水平不足以指导、教育孩子。这些父母的教育方法简单,对子女或要求不严,有的孩子认为父母的文化水平低下,不值得听取;有的孩子认为父母见识面狭窄,不应信服。出现这些情况,父母无法管教,致使一些自我约束力差的学生放任自流,为所欲为,也渐渐成为学校的“后进生”。

6、父母疏于管理。

(1)父母不在子女身边。

许多父母都是忙于生计,长年在外打工或做生意,很少回家,没有去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无瑕顾及子女的学习,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或祖父母外祖父母看管,或亲友,或将子女的教育“全权委托”给学校。由于老人体力和精力的局性等种种原因,对孩子缺乏严格的管理,不能对孩子的各方面起到监管作用。造成很大的管理漏洞。有的老人因是“隔辈亲”的原因,对孩子疼爱有加,而缺少管理的力度。亲友的管理也多是达不到应有的力度。老师有自己的家庭和责任,精力有限,不能够细心关注孩子心理的变化。于是,留守在家的孩子们在缺少父母管教的情况下,养成了无拘无束,自由散漫的作风。由于父母极少与孩子沟通,偶而通电话也都是询问孩子生活情况。甚至有父母用零花钱来补尝自己对孩子的爱,导致这部分学生贪图物质享受,没有半点刻苦精神,对学习也没有了动力。

(2)父母只管孩子的吃和穿。

有的家庭父母过分强调自己工作忙,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只养不教、不闻不问,对子女的学习、思想情况甚少了解;有的父母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情,把孩子全部托给老师,只关注孩子的物质需要,而不过问孩子的思想和学习情况;更有一些父母认为“树大自然直”,对孩子除了物质上的满足外,忽视对学习、品行的管制。任其自生自灭,把责任全部推给学校,认为教育孩子全是老师的事,与自己无关,这样一来,即使老师在学校抓得好,回到家里也一盘散沙。父母这种只管孩子的吃饭穿衣,而对孩子心灵缺少关注或没有关注,致使一些自我约束力差的学生放任自流,为所欲为,也渐渐成为学校的“后进生”。

(3)父母顾不上孩子。

我们的调查显示:后进生中有11%的父母是个体业者。这些父母整天起早贪晚地忙于作买卖攒钱,无暇问及子女的品德与学业,无暇对子女进行教育与辅导;其中有甚者,面对子女的后进竟亮出大把钞票慰藉、安抚子女,致使有的子女用钱雇用同学写作业,养成了好逸恶劳的恶习。或是有的父母忙于自己的娱乐,无暇对孩子进行管理,既没有时间和孩子在一起,也没有主动和孩子进行交流,不了解孩子在学生、品行和心理上的变化。更有的父母将子女拉进赚钱的行列,致使学生养成了金钱至上的观念,认为读不读书无所谓,只要能挣钱就能立足于社会,因此,放松对孩子的要求,任其发展,导致孩子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出现滑坡。这些父母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又不能及时发现,和孩子缺少引导、沟通, 以至于在孩子的成长中形成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而自己又认识不到。时间一长, 孩子会放松对自己的约束, 并可能逐渐成为“后进生”。

父母整天忙于工作,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较慢、较少;而青少年接受新事物快,思想新潮,因此,两代人之间的沟通存在着许多障碍。做父母的对孩子疏于管理,对孩子情况知之甚少,甚至认为只要有钱给他们用就行了,“这么好的生活条件,我们以前想都不敢想,他们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但却不知道其实他们最需要的就是心灵的沟通。有了这种思想怎能教育好孩子,又怎能谈得上因势利导呢?

7、父母错误的教育 。

由于父母对子女的错误的学习目的教育与引导,从而导致子女成为后进生

的,占调查总数的40%。40岁以上的父母多以“文革”后对艰苦岁月的体味去教育子女升学;40岁以下的父母则多以对市场经济大潮冲击的体味去教育子女赚钱。在这种教育下,使有的埋头苦学而不思品德端正;有的苦学不成便自暴自弃;有的干脆不学而去逛市场,与不三不四的人交朋友。

8、父母不良行为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身边最近的人,一言一行都在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有调查表明,与父母自身不完善相关的后进生占调查总数的32%。有的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大谈社会的阴暗面,经常发泄对社会的不满,影响孩子是非观的形成,也使孩子对未来失去信心。有的父母本身道德败坏,自私自利,甚至纵容子女贪图享受安乐,给子女灌输一些“学习无用”的思想等,这就使本来好学的孩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而沦为“后进生”。有的父母缺少对人生的正确追求,或追求吃喝玩乐,或迷恋于扑克、麻将,或触犯法律,从而导致子女对学习的淡漠,不思进取。有的父母生活不检点,或追求吃穿打扮,或与婚外恋人厮混,从而导致子女不想学。这些不良行为无疑对孩子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孩子无知地效仿,不务正业,缺乏是非荣辱观念,失去羞耻心,行为放荡,根本无心学习。有些父母本身就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子女势必受到这些不良心理环境的影响。

客观原因是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变化,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家庭的稳定程度在下降,父母的不和,离异或突遇家庭变故,使子女失去父爱或母爱,成为单亲家庭,生活上的强烈反差,使孩子心灵受创,无法适应外部环境,产生心理障碍成为后进生。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形:

1、父母不和。

真诚和睦的家庭,不但是孩子生活的温馨港湾,而且从教育的角度看,更是他们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良好环境。相反,夫妻经常打架、吵架,无疑会在孩子心中投下挥之不去的阴影,从而导致子女对爱的失落,对生活的失望,性情孤僻暴躁,道德是非观念扭曲。心灵的创伤,感情的失落,畸形的教育,使不少孩子渐渐成为学校的“后进生”。

2、父母离异或缺失或再婚的影响。

父母婚姻变故,会给上中学的孩子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如果处理不好与子女的关系会造成孩子孤独、胆怯、自卑的性格,不能在学校过正常的学生集体生活,从而对学校这个在大家庭甚至整个社会失去信任。由父母离异而造成的家庭破裂,使一些子女失去了应有的家庭温暖和教育,孩子有被抛弃感和愤怒感;并有可能变得抑郁,性格孤僻,感情脆弱,心理自卑,敌对,富于破坏性。父亲(母亲)的早亡,使子女失去父爱或母爱,更是对还没有走上社会的孩子有着巨大的心理打击。除了减少了父或母对他们的心灵的关爱,他们对未来的一切也充满着慌恐,不能像正常家庭子女那样,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从而导致子女冷漠、孤僻、忧郁的性格,对什么都没有兴趣,不思进取。有的成为寄人篱下、看着别人脸色过日子的孤儿。这样的孩子往往形成孤辟的性格, 入学后很难与同学们打成一片。致使有些学生对前途失去信心,于是不想学习而学习成绩下降。

3、 家庭条件

有些家庭条件不好,在班级里,他们畏畏缩缩,在别人面前觉得矮人一截。他们的性情一般都比较孤僻。除了家庭、学习条件比较差以外,他们沉重的心理压力也是影响他们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因。特别是在学校需要学生交费的之前,孩子会陷入深深的清沉或自卑之中。有些家庭条件优越,当然当给孩子创造的过度优越的条件也会使得孩子养成高傲的心理,有时也会让孩子失去拼搏的精神。有些孩子是干部子女, 依仗“老子英雄儿好汉”,享有某些特权,万事不求人,学习失去动力。凡此种种都是“后进生”之所以差的家庭方面的因素。

这里面也许有经济条件的优越、有独生子女的自私、有单亲家庭的自卑、有父母工作的繁忙、有家庭暴力的刺激等的原因,但不论是什么原因,都该引起我们的重视。难怪有人说“单亲家庭出怪孩子, 富裕家庭出懒孩子, 暴力家庭出坏孩子”, 这话实在有一定的道理。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缺乏科学的适合孩子心理、生理特点的方法,因而对学生的管教会适得其反。其实对学生来说,他的认识过程与情感过程是密不可分、相互渗透的,所以家庭教育对孩子学习和成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关内容

  • 中小学后进生家庭教育的归因和对策
  • 中小学后进生家庭教育的归因与对策 [摘要]:后进生的教育问题一直处于社会的强烈关注之下.造成后进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校原因.社会原因.家庭原因.自身原因等.其中家庭原因人们关注得较少,本篇论文主要从造成后进生的家庭原因方面进行探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帮助后进学生的家长制定一些对策对孩子进行教育,从 ...

  • 第二单元后进生产生的原因
  • 第二单元 后进生产生的原因 第一节 家庭环境 教育和转化后进生需要对症下药,这"症"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症的表现特征,一是形成这种症的原因.后进生的表现是明显的,特征不难抓住,但其形成原因却不尽相同.同样是品德不良,背后起作用的因素可能来自家庭,也可能来自社会,或者兼而有之:同样 ...

  • 覃晓专 关于后进生的家庭作业论文
  • 刍议三都水族自治县小学"后进生"家庭家庭作业 现状及转化策略 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九阡民族小学 覃晓专 [摘要] 三都水族自治县小学部,每个班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后进生,后进生的家庭作业实在是让每个老师头痛的一件事,因为每次交家庭作业总有一些后进生不能按时交或家庭作业乱做应付,然而提 ...

  • 后进生转化的研究课题方案
  • 后进生转化的研究 一.课题的背景: "后进生"的话题,是每一所学校.每个教师都必须面对的话题.如果每所学校.每位教师真正是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话,如果每所学校有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办学理念的话,"后进生"转化工 ...

  • 后进生形成原因及转化策略 | 特别推荐
  • 后进生存在于任何一所学校.任何一个班级中.后进生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其转化更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工作.下面就谈一谈后进生形成原因及转化策略. 后进生形成的原因 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教师的素质.工作方法及教学态度等对育人都要直接的影响.有的学校领导和教师只把精力放在少数能考试重点中学和重 ...

  • 小学"后进生"形成的主要原因
  • 小学"后进生"形成的主要原因 在教育词典中对"后进生"是这样定义的:在班级中经常违反道德原则,或者犯有严重过错的学生.他们常常表现为思想觉悟低,不遵守纪律,不能完成学习任务.其形成的根源复杂,就好像一个患了严重疾病的病人,"病去如抽丝",决 ...

  • 后进生形成的原因分析
  • 摘 要:在教师任教的任何一个班级.任何一个教学阶段,都少不了后进生这个角色,如何抓好后进生教育管理,这是班级管理.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一个难题.因为,只要抓好了班级中的后进生工作,才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后进生的形成原因做出分析,以便更好地管理班级中的后进生. 关键词:后进生:后进生 ...

  • 后进生成因调查
  • 在农村小学,后进生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直接或间接制约着我们现实的教育教学效益.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后进生的不断增多,更使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全体性大打折扣.为了正确的把握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我们利用的课余时间,对我校后进生的学习.生活及各自在校的表现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现将其形成的原 ...

  • 后进生论文
  • 我为社会的稳定添一块砝码 --浅谈新形势下农村初中"后进生"的成因和转化 安宁市宝兴学校 李之琴 摘要: 随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各种减负措施的推进,以及新农村建设.旧城改造 等多方面的影响,农村学校的初中后进生日益增多,成为农村学校教育中不容小 视的问题,如果不认真研究后进生的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