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田园诗的叙事与翻译

【摘 要】陶渊明的田园诗除了传统的抒情之外,“叙事性”也很值得关注,不管是从叙事题材、叙事主题、叙事手法和叙事语言等方面来看都可谓别有天地。具体分析其田园诗所具有的叙事视角、叙事焦点、叙事时间和叙事空间等不仅为我们赏析和解读诗歌提供了有益的途径,也为我们审视诗歌翻译和实践诗歌翻译打开了一扇可以深度透视文本世界的窗户,本文即是从叙事学角度对美国汉学家海陶玮(James R. Hightower)先生英译陶渊明田园诗《归田园居》(其三)的具体分析。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归田园居》(其三);叙事;翻译;海陶玮

  一、引言

  陶渊明是屈原之后我国第二位影响最大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他的诗歌对后代文学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中田园诗最富有艺术魅力,最能代表他的艺术风格。田园诗自然平淡,意境高远,善用白描手法,勾勒清幽恬静的画面。《归园田居》(其三)叙述的是诗人归田后晨出晚归的劳动生活和感触。全诗语言平易浅显,虽然只截取了日常生活的一个片段,但思想内涵颇为深刻。由原诗第一首的“开荒南野际”可知,南山下的田地,至少有一部分是新开垦的荒地,因而此诗才有“草盛豆苗稀”之叹。为清除草秽,诗人不得不晨兴夜归,但诗人仅用“夕露沾我衣”五字轻描淡写,而使得“但使愿无违”最后一句极为凝重和耐人寻味——田园生活虽然劳苦,但却自食其力,远远胜过拘束虚伪的官场。

  上面所述大致表明了陶渊明叙事的相关动因。任何作者的叙事行为都有目的性,都是为了向读者传达某些东西。本文尝试运用叙事学理论,结合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其三)一诗来探讨原哈佛大学教授、美国汉学界的泰斗海陶玮(James R. Hightower)先生的英语翻译。

  二、《归园田居》(其三)的叙事与翻译

  (一)原诗与英译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Returning to Dwell in the Country (3)

  I planted beans beneath the southern hill, While the grass is thick the bean shoots still are sparse. // Rising at dawn I pull up weeds and tares, Shouldering my hoe I carry home the moon. //

  The path is narrow, the grass and bushes high—The evening dew has thoroughly drenched my clothes. // That my clothes are wet I do not mind at all; It only makes me wish not to avoid what comes. (Translated by James R. Hightower)

  (二)叙事与翻译分析

  1、叙事视角与翻译

  叙事角度是叙事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中,限制叙事即内视角从文本中人物的眼光来感知世界,叙述其所见所闻,有可能留下叙事空白(叙事盲点),但因此有可能更多关注某些事物,展示更多心理内容,这恰恰是内视角独特的艺术魅力之所在(黄昌林,2003)。

  显然,原诗以第一人称(内视角“我”)为叙述中心展开叙事,叙述了诗人躬耕田亩的情形和归隐田园的决心。其中,“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全是叙事写景,但隐逸的情趣却盈然可见。前面这几句和下一句的“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总体上都是以主体行动为叙述中心,最后一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则转以叙述者“我”的心理变化为叙述中心。

  译文也采用了第一人称I(包括my)的叙事视角,围绕作者自己的内视角叙述了“种豆”(planted beans)、“理荒秽”(pull up weeds and tares)、“荷锄归”(Shouldering my hoe I carry home),但这里有一个很显著的叙事盲点:就是在最后两句的心理变化“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与前面的叙事描写的视角转换过程中出现了很大的跳跃和跨度,制造了某种悬念和神秘感,增浓了行文的审美醇素。译文“That my clothes are wet I do not mind at all;It only makes me wish not to avoid what comes”难免会使得不熟悉陶渊明及相关情况的的西方读者不得其解,而原文的此处恰恰是诗歌的艺术魅力所在,该独特的内视角充分展示出了作者“弃官归田以洁身自好的最初心愿”。

  2、叙事焦点与翻译

  上面所谈的视角讲的是谁在看,“是从诗人作为叙述者的角度来体察、感觉和认知世界;如果我们从诗歌自身的角度来考察其虚与实、疏与密,那么就会涉及到“聚焦”这一概念系统,聚焦讲的是什么被看,它的出发点和投射方向与视角是互异的。“焦点”是聚焦的中心,即是作者最为关注和凸显之处,它是“一个文本精神所注,文脉所归,意蕴所集之点”(杨义,2009)。显然,本诗的焦点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特别是最后一句“但使愿无违”,前面的叙事虽然聚焦了“种豆、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沾我衣和南山下、草、豆苗、道、草木、夕露”等动态和静态事物,但这些都是作为铺陈来服务于最后的诗句(焦点)的。从实到虚、从疏至密的叙事与描写最终汇合在了作者的内心——无违之“愿”上。自然,这也是最难翻译清楚的地方,本不“透明”的原文,必然很容易使得译文,尤其是国外译者(包括海陶玮等汉学家)的译文更加“朦胧”了——最后两句的译文是That my clothes are wet I do not mind at all; It only makes me wish not to avoid what comes——这里的“愿”(wish)蕴含了陶渊明弃官归田以洁身自好的愿望,从另一个侧面也更能突出当时社会官场的腐败与黑暗。这里显然触及到了从实在空间到抽象空间的置换,“焦点”传达之意味随即弥漫而出,而译文未能观照的盲点较多。   3、叙事时间与翻译

  任何叙事当中时间和空间因素必不可少。此外,全诗呈现给我们读者的叙事时间和叙事空间也别有韵味。从故事时间来看,“种豆”是一个以前面发生过的动作,可以看作是种“倒叙”(译文为planted beans是可取的),后面的诗句是文本时间的前后顺序(基本上是“顺叙”)都是作者“当前”的叙事与描写,译者也都处理成了相应的一般现在时态或现在完成时态(has thoroughly drenched),这样的时态选择和翻译给阅读译本的读者提供了较好的时序参照。而且,从叙事速度上看,本诗的历史时间较长而文本长度较短,叙事时间速度显得较快,其中投射的诗人或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就越多。因此,译文也最好选用关键动词(主要是动态动词)来对应原诗中的具体动作和抽象感受,比如The path is narrow, the grass and bushes high没有一个动词,只是用形容词表示了状态,不如译作The path gets narrow, the bushes and grass grow tall。当然,由于英汉文法差异,英译所用连接词语和各式主语无形当中也延长了原诗的节奏,这无疑损失了中国古诗叙事注重借助时速的精心操作来凸显深层的意蕴追求的效果。

  4、叙事空间与翻译

  从叙事空间来看,译文暴露出的问题较为明显。原诗构建和创设的空间很是微妙,“空间化”气氛浓厚,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仿佛是一幅田园美图,层次感也很强,“从眼前的南山(庐山)到脚下的田间、从诗人种豆的场景到茂盛的野草再到稀疏的豆苗,从清晨早起到田地清除杂草,再从傍晚的月光下扛着锄头回来,从回家狭长的小路到两边高高的草木,再从露水沾湿了衣裳到心里的感受……”。可见,从远及近和从近及远、从高到低和从外到里、从外部世界到心里空间,诗人的情和意蕴藏于变化的景象并弥漫于整个连续置换的空间,情与景交融、物与心合一、富有大美意境。

  所以,基于此,译文也应该尽量展现如此的空间层次和优美意境。“南山下”的翻译beneath the southern hill和“晨起”的“晨”的翻译at dawn都应放在句首会更好,而“带月”的翻译似应译为Under the moonlight并放于句首会更好,“衣沾不足惜”也应译作clothes soaked I do not mind at all会更妙。这样以来,作为环境成分的各种地点状语和事物主体放在句首,全诗的整体结构和意境便能一气呵成,从而更好的突出叙事和描写的空间层次,也会给读者创设和留下更加宽阔自由的想象与审美空间。

  三、结语

  以上笔者只是部分归纳梳理了陶渊明田园诗《归田园居》(其三)的叙事艺术特色,主要从田园诗所具有的叙事视角、叙事焦点、叙事时间和叙事空间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解读,并从美国著名汉学家海陶玮的英语翻译对应分析了有关问题。总体上来看,陶渊明诗文的叙事性有待进一步研究,而从叙事学角度进行审视和阐释诗歌翻译翻译问题无疑是一条很有价值的途径。

  【参考文献】

  [1]John Minford & Joseph S.M. Lau. An Anthology Translations: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VolumeⅠ): From Antiquity to the Tang Dynasty)[M].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and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00.

  [2]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修订版)[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

  [3]黄昌林.电视叙事学[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4]沈夏云.试论陶渊明诗歌的叙事艺术[J].作家,2012(12).

  [5]杨义.文学地图与文化还原:从叙事学、诗学到诸子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摘 要】陶渊明的田园诗除了传统的抒情之外,“叙事性”也很值得关注,不管是从叙事题材、叙事主题、叙事手法和叙事语言等方面来看都可谓别有天地。具体分析其田园诗所具有的叙事视角、叙事焦点、叙事时间和叙事空间等不仅为我们赏析和解读诗歌提供了有益的途径,也为我们审视诗歌翻译和实践诗歌翻译打开了一扇可以深度透视文本世界的窗户,本文即是从叙事学角度对美国汉学家海陶玮(James R. Hightower)先生英译陶渊明田园诗《归田园居》(其三)的具体分析。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归田园居》(其三);叙事;翻译;海陶玮

  一、引言

  陶渊明是屈原之后我国第二位影响最大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他的诗歌对后代文学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中田园诗最富有艺术魅力,最能代表他的艺术风格。田园诗自然平淡,意境高远,善用白描手法,勾勒清幽恬静的画面。《归园田居》(其三)叙述的是诗人归田后晨出晚归的劳动生活和感触。全诗语言平易浅显,虽然只截取了日常生活的一个片段,但思想内涵颇为深刻。由原诗第一首的“开荒南野际”可知,南山下的田地,至少有一部分是新开垦的荒地,因而此诗才有“草盛豆苗稀”之叹。为清除草秽,诗人不得不晨兴夜归,但诗人仅用“夕露沾我衣”五字轻描淡写,而使得“但使愿无违”最后一句极为凝重和耐人寻味——田园生活虽然劳苦,但却自食其力,远远胜过拘束虚伪的官场。

  上面所述大致表明了陶渊明叙事的相关动因。任何作者的叙事行为都有目的性,都是为了向读者传达某些东西。本文尝试运用叙事学理论,结合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其三)一诗来探讨原哈佛大学教授、美国汉学界的泰斗海陶玮(James R. Hightower)先生的英语翻译。

  二、《归园田居》(其三)的叙事与翻译

  (一)原诗与英译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Returning to Dwell in the Country (3)

  I planted beans beneath the southern hill, While the grass is thick the bean shoots still are sparse. // Rising at dawn I pull up weeds and tares, Shouldering my hoe I carry home the moon. //

  The path is narrow, the grass and bushes high—The evening dew has thoroughly drenched my clothes. // That my clothes are wet I do not mind at all; It only makes me wish not to avoid what comes. (Translated by James R. Hightower)

  (二)叙事与翻译分析

  1、叙事视角与翻译

  叙事角度是叙事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中,限制叙事即内视角从文本中人物的眼光来感知世界,叙述其所见所闻,有可能留下叙事空白(叙事盲点),但因此有可能更多关注某些事物,展示更多心理内容,这恰恰是内视角独特的艺术魅力之所在(黄昌林,2003)。

  显然,原诗以第一人称(内视角“我”)为叙述中心展开叙事,叙述了诗人躬耕田亩的情形和归隐田园的决心。其中,“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全是叙事写景,但隐逸的情趣却盈然可见。前面这几句和下一句的“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总体上都是以主体行动为叙述中心,最后一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则转以叙述者“我”的心理变化为叙述中心。

  译文也采用了第一人称I(包括my)的叙事视角,围绕作者自己的内视角叙述了“种豆”(planted beans)、“理荒秽”(pull up weeds and tares)、“荷锄归”(Shouldering my hoe I carry home),但这里有一个很显著的叙事盲点:就是在最后两句的心理变化“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与前面的叙事描写的视角转换过程中出现了很大的跳跃和跨度,制造了某种悬念和神秘感,增浓了行文的审美醇素。译文“That my clothes are wet I do not mind at all;It only makes me wish not to avoid what comes”难免会使得不熟悉陶渊明及相关情况的的西方读者不得其解,而原文的此处恰恰是诗歌的艺术魅力所在,该独特的内视角充分展示出了作者“弃官归田以洁身自好的最初心愿”。

  2、叙事焦点与翻译

  上面所谈的视角讲的是谁在看,“是从诗人作为叙述者的角度来体察、感觉和认知世界;如果我们从诗歌自身的角度来考察其虚与实、疏与密,那么就会涉及到“聚焦”这一概念系统,聚焦讲的是什么被看,它的出发点和投射方向与视角是互异的。“焦点”是聚焦的中心,即是作者最为关注和凸显之处,它是“一个文本精神所注,文脉所归,意蕴所集之点”(杨义,2009)。显然,本诗的焦点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特别是最后一句“但使愿无违”,前面的叙事虽然聚焦了“种豆、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沾我衣和南山下、草、豆苗、道、草木、夕露”等动态和静态事物,但这些都是作为铺陈来服务于最后的诗句(焦点)的。从实到虚、从疏至密的叙事与描写最终汇合在了作者的内心——无违之“愿”上。自然,这也是最难翻译清楚的地方,本不“透明”的原文,必然很容易使得译文,尤其是国外译者(包括海陶玮等汉学家)的译文更加“朦胧”了——最后两句的译文是That my clothes are wet I do not mind at all; It only makes me wish not to avoid what comes——这里的“愿”(wish)蕴含了陶渊明弃官归田以洁身自好的愿望,从另一个侧面也更能突出当时社会官场的腐败与黑暗。这里显然触及到了从实在空间到抽象空间的置换,“焦点”传达之意味随即弥漫而出,而译文未能观照的盲点较多。   3、叙事时间与翻译

  任何叙事当中时间和空间因素必不可少。此外,全诗呈现给我们读者的叙事时间和叙事空间也别有韵味。从故事时间来看,“种豆”是一个以前面发生过的动作,可以看作是种“倒叙”(译文为planted beans是可取的),后面的诗句是文本时间的前后顺序(基本上是“顺叙”)都是作者“当前”的叙事与描写,译者也都处理成了相应的一般现在时态或现在完成时态(has thoroughly drenched),这样的时态选择和翻译给阅读译本的读者提供了较好的时序参照。而且,从叙事速度上看,本诗的历史时间较长而文本长度较短,叙事时间速度显得较快,其中投射的诗人或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就越多。因此,译文也最好选用关键动词(主要是动态动词)来对应原诗中的具体动作和抽象感受,比如The path is narrow, the grass and bushes high没有一个动词,只是用形容词表示了状态,不如译作The path gets narrow, the bushes and grass grow tall。当然,由于英汉文法差异,英译所用连接词语和各式主语无形当中也延长了原诗的节奏,这无疑损失了中国古诗叙事注重借助时速的精心操作来凸显深层的意蕴追求的效果。

  4、叙事空间与翻译

  从叙事空间来看,译文暴露出的问题较为明显。原诗构建和创设的空间很是微妙,“空间化”气氛浓厚,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仿佛是一幅田园美图,层次感也很强,“从眼前的南山(庐山)到脚下的田间、从诗人种豆的场景到茂盛的野草再到稀疏的豆苗,从清晨早起到田地清除杂草,再从傍晚的月光下扛着锄头回来,从回家狭长的小路到两边高高的草木,再从露水沾湿了衣裳到心里的感受……”。可见,从远及近和从近及远、从高到低和从外到里、从外部世界到心里空间,诗人的情和意蕴藏于变化的景象并弥漫于整个连续置换的空间,情与景交融、物与心合一、富有大美意境。

  所以,基于此,译文也应该尽量展现如此的空间层次和优美意境。“南山下”的翻译beneath the southern hill和“晨起”的“晨”的翻译at dawn都应放在句首会更好,而“带月”的翻译似应译为Under the moonlight并放于句首会更好,“衣沾不足惜”也应译作clothes soaked I do not mind at all会更妙。这样以来,作为环境成分的各种地点状语和事物主体放在句首,全诗的整体结构和意境便能一气呵成,从而更好的突出叙事和描写的空间层次,也会给读者创设和留下更加宽阔自由的想象与审美空间。

  三、结语

  以上笔者只是部分归纳梳理了陶渊明田园诗《归田园居》(其三)的叙事艺术特色,主要从田园诗所具有的叙事视角、叙事焦点、叙事时间和叙事空间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解读,并从美国著名汉学家海陶玮的英语翻译对应分析了有关问题。总体上来看,陶渊明诗文的叙事性有待进一步研究,而从叙事学角度进行审视和阐释诗歌翻译翻译问题无疑是一条很有价值的途径。

  【参考文献】

  [1]John Minford & Joseph S.M. Lau. An Anthology Translations: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VolumeⅠ): From Antiquity to the Tang Dynasty)[M].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and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00.

  [2]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修订版)[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

  [3]黄昌林.电视叙事学[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4]沈夏云.试论陶渊明诗歌的叙事艺术[J].作家,2012(12).

  [5]杨义.文学地图与文化还原:从叙事学、诗学到诸子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相关内容

  •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感情,了解辞赋的文体特点. 2掌握文章中文言词汇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作者辞官的原因,体会作者对官场黑暗的厌恶和鄙弃,对田园生活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4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 ...

  •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 三峡 知识能力目标 1.积累实词和理解文意.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品味语言,学习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 情感目标 感受三峡的美,激发热爱祖国山河之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语言,学习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对"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素湍绿潭, ...

  • 中国文学史上的各种"第一"
  • 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 蔡琰一般指蔡文姬 汉末三国时期才女 主要作品<悲愤诗>.<胡笳十八拍> 主要成就首次创造五言体长篇自传叙事诗 第一位女词人:李清照 宋代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 婉约词派代表 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主要成就诗词创作.诗词理论 代表作品&l ...

  • 归去来兮辞并序
  • 归去来兮辞并序 陶渊明 [教学目标]: 1.辞的体裁特点. 2.了解本文的叙事线索与抒情线索. 3.感受作者脱离官场的喜悦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4.掌握词类活用现象,积累文言字词.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作者在文中着重表达的对黑暗官场的鄙弃, 对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的赞美. 难点:体会陶渊 ...

  • 古诗过故人庄的诗意_过故人庄阅读答案翻译赏析_作者孟浩然
  • 作者为唐代文学家孟浩然.其全文诗词如下: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古诗过故人庄的诗意_过故人庄阅读答案翻译赏析_作者孟浩然.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前言] 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写的是诗人应邀到一位农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经过.在淳朴 ...

  •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
  • 桃花源记 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作品及其背景,识记本文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2)熟读课文,能用通俗的语言准确流畅的翻译课文. (3)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叙事线索的写作手法,理清课文思路,掌握课文内容. (4)体会"世外桃源"所寄托的社会理想 ...

  • 桃花源记_优秀教案1
  • 桃花源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作品及其背景,识记本文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2)熟读课文,能用通俗的语言准确流畅的翻译课文. (3)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叙事线索的写作手法,理清课文思路,掌握课文内容. (4)体会"世外桃源"所寄托的社会理想. 2.过 ...

  • 归去来兮辞(并序)
  • <归去来兮辞 并序>教学设计 大方三中 杨孟明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赏析<归去来兮辞>的艺术特色. 2.探讨作家作品和时代潮流.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了解鉴赏古代抒情散文的一般方法,提高鉴赏其艺术特色的能力. 2.通过" ...

  • 中山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入学考试[大学语文](专科起点升本科)
  • 中山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入学考试<大学语文>(专科起点升本科) 考试大纲 总 要 求 1.学习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了解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尤其应当了解并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提高人文素质. 2.能准确地阅读.理解现当代作品,能读懂难度适中的文言文,并能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