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上赏识,带上快乐,我们出发
———关于小学农村作文评改方式的策略研究与实践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教师改文,业至辛勤。苟学生弗晓其故,即功夫同于虚掷。”长久以来,在作文教学研究领域,一直侧重于“写前指导”的研究,对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却往往流与形式。正是由于小学作文评改方式的过于单一而枯燥,教师在作文评改中耗费的时间与精力收效却微乎其微,造成了不只是学生怕写作文,而老师们也怕改作文的尴尬现状。
而作文评改的变革就是改变僵局的突破口,“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因此,让我们大胆走出自锢的山,带着孩子去寻找别样的天地。
一、赏识,让孩子拥有飞翔的动力。
著名特级教师张祖庆的习作“评赏观”,即:“写作评价,重在欣赏”。习作赏评的核心价值就是欣赏而不是修正,是唤醒、激励、鼓舞,而不是批评、督促、压制。
(一)用“心”去播散阳光
在评赏学生的作文时,教师应以一个和蔼可亲的真心拜读者去看待学生的作文,充分打磨学生作文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好词,一个好句也能成为教师播撒“阳光”的光源。而不是当一个严肃无情的作文“判官”去批判:“作文语句不通顺” “错别字太多”“内容简单不够具体,语言不够生动”等等。这类评语,令学生感到单调、无聊,甚至会产生一种压抑、沉闷的心理。如在写关于“乐趣”主题的作文时,学生有的写自己做小制作的乐趣,有的写读书的乐趣,其中一位平时害怕写作文的孩子他写的是由于喜欢放鞭炮误伤了人,从而放弃自己最大的兴趣的事情。虽然他的语言平淡,甚至语句不够通顺,但他能够从生活中去寻找作文真实的素材,使得整篇作文澌洋溢着朴实、纯真的气息。于是,我在作文后面给予的评语是:在你作文的字里行间中,我发现了你珍藏着里面的一颗善良的心。还有,老师还发现了你在本次作文用了五个成语,这是多么
了不起的进步呀。
(二)用“情”与孩子分享喜与忧 在评赏学生的作文时,教师还应以分享者、欣赏者的姿态与孩子同喜、同忧、同想、同感。采用对话式的作文评语,和学生敞开心扉,进行心灵交流、情感畅谈和生命对话,搭建一座通向学生心灵的桥梁。如一次写“生日”的主题作文时,我发现了这样一篇文章《遗失的生日》,这是一个内向文静的留守孩子写的,她在文中描述到:一个人没滋没味地吃着自己买的蛋糕,愣愣地坐在沙发上,任凭时间肆无忌惮地流逝。11点的钟声响过,我躲在那冰冷的被窝,清清的泪水打湿了枕巾„„看到这里,我的眼眶也湿润了,我在旁边写着:孩子,老师给你送上迟到的祝福——生日快乐。下次过生日时,你绝不会是一个人,有我,有同学们以及你的爸爸妈妈。
(三)放低姿态,尊重原作。 在评赏学生的作文时,教师应站在与孩子平等对话的位置上,尊重学生原汁原味的真实原作,写上充满人性化、个性化的批语。对习作中一些充满灵性的个性化语言,写出自己对作品的独特感受,提出自己的真诚看法,并且多从正面启发诱导。如在写“珍惜_______”的作文,一个平时比较顽劣、常与他人起冲突的孩子这样写到:只有在珍惜中,生命的乐趣才会得到淋漓尽致的诠释,只有在珍惜中生活才会溢满充实,只有在珍惜中心灵才能体会身边的美丽„„我看了以后,大受感动,写上:在你的习作中,我看到了你在长大,因为你已经知道要学会珍惜。那么,接下来,你肯定会用心去珍惜亲情,珍惜友情等,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是吗?这些富有激励性的评语如同温暖的春风,带着教师真诚的情感,吹进学生的心田,拨动学生的心弦。后来,他真正改变了许多,能够和同学友好相处,也交到属于自己的朋友。
(四)开启多元视角,与孩子共成长。 在评赏学生的作文时,教师应放弃严格的批改标准,让孩子能以独特的童眼看待世界;能以丰富的童情理解世界;能以稚嫩的童
心感受世界;能以无忌的童言表达世界。老师严格的批改标准只会让孩子们去揣摩你的心思,“为教师作文”成了动力源,唱高调,编假话,堆辞藻,抄袭„„就这样,灵性没了,童真没了,趣味没了,甚至连坦然的品性也磨灭了。那么,作文也就已变“味”了。
二、搭建平台,开辟孩子飞翔的天空。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该如何引导指点学生,使他们养成这种能力是很值得研究的项目。”只有学生亲身参与到作文的评析中,亲自去体验,去感受,才能激起强烈的作文兴趣与作文欲望。
(一)我的文章我做主。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修改作文的权利首先应属于本人。教师可以从学生个体的经验背景和情感认识水平出发,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改,也可以根据同学的评改意见推敲自己的习作。首先是学会欣赏自己,用圈点、画波浪线、打星等形式找出满意的语句。其次是结合教师指导和同学建议进行自改。自主评议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习作的评价中来,打破了教师一个人评价习作的传统做法,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三人行必有我师。
叶圣陶说过:“教师修改不如学生自己修改。学生个人修改不如共同修改。”因此,我们可以创设真诚、平等、和谐的修改氛围,让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形成互动性评价,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习作水平。评改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同桌互评改、大组车轮式互评改、好差一对一交换互补批改、好友交换互评改等。
例如“锵锵三人行”的习作评改模式:以“学生、老师、家长”三方参与作文评改,以学生互批为主,家长参与为辅,老师点拨为基础。学生结合教师和家长的评语与指导进行自改后,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人数以 4 至 8人为宜,分组应依据自愿原则和互补原则。选出一二名组长,必须是认真负责的,最好也是写作水平比较高
的。他们主要负责收发作文本、安排批改、组织小组评议和推荐佳作的工作。要求学生在评改时写下自己个性化的修改意见,在虚心地汲取被评改习作的优点的同时,又认真负责地指出不足之处。批改后,要求学生填写《习作互批反馈表》,让他们评出自己最喜欢的作文、最有潜力的作文以及写这篇文章自己最大的困难或问题。
在小组评议结束后,可以由小组推荐或个人自荐数篇习作参加全班交流评价。教师作为组织者、指导者也参与其中。由作者先读文,然后全班同学随机点评,点评时要求不重复别人的观点。 这种习作评改模式,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在多方思维的碰撞中会闪现出许多智慧的火花,创新的灵感,精彩纷呈,给学生的个性发展搭建了舞台,满足了学生共同参与习作评价的需要,给了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幼儿的心灵。”是啊,孩子的习作世界是一片纯真、美丽、天然的花园,只要我们努力给予阳光,他们的花圃就会阳光明媚,春色满园,他们个性的幼苗就会一派生机,茁壮成长!
作者:曾素美
学校:泉州市惠安县涂寨学区互助小学
带上赏识,带上快乐,我们出发
———关于小学农村作文评改方式的策略研究与实践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教师改文,业至辛勤。苟学生弗晓其故,即功夫同于虚掷。”长久以来,在作文教学研究领域,一直侧重于“写前指导”的研究,对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却往往流与形式。正是由于小学作文评改方式的过于单一而枯燥,教师在作文评改中耗费的时间与精力收效却微乎其微,造成了不只是学生怕写作文,而老师们也怕改作文的尴尬现状。
而作文评改的变革就是改变僵局的突破口,“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因此,让我们大胆走出自锢的山,带着孩子去寻找别样的天地。
一、赏识,让孩子拥有飞翔的动力。
著名特级教师张祖庆的习作“评赏观”,即:“写作评价,重在欣赏”。习作赏评的核心价值就是欣赏而不是修正,是唤醒、激励、鼓舞,而不是批评、督促、压制。
(一)用“心”去播散阳光
在评赏学生的作文时,教师应以一个和蔼可亲的真心拜读者去看待学生的作文,充分打磨学生作文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好词,一个好句也能成为教师播撒“阳光”的光源。而不是当一个严肃无情的作文“判官”去批判:“作文语句不通顺” “错别字太多”“内容简单不够具体,语言不够生动”等等。这类评语,令学生感到单调、无聊,甚至会产生一种压抑、沉闷的心理。如在写关于“乐趣”主题的作文时,学生有的写自己做小制作的乐趣,有的写读书的乐趣,其中一位平时害怕写作文的孩子他写的是由于喜欢放鞭炮误伤了人,从而放弃自己最大的兴趣的事情。虽然他的语言平淡,甚至语句不够通顺,但他能够从生活中去寻找作文真实的素材,使得整篇作文澌洋溢着朴实、纯真的气息。于是,我在作文后面给予的评语是:在你作文的字里行间中,我发现了你珍藏着里面的一颗善良的心。还有,老师还发现了你在本次作文用了五个成语,这是多么
了不起的进步呀。
(二)用“情”与孩子分享喜与忧 在评赏学生的作文时,教师还应以分享者、欣赏者的姿态与孩子同喜、同忧、同想、同感。采用对话式的作文评语,和学生敞开心扉,进行心灵交流、情感畅谈和生命对话,搭建一座通向学生心灵的桥梁。如一次写“生日”的主题作文时,我发现了这样一篇文章《遗失的生日》,这是一个内向文静的留守孩子写的,她在文中描述到:一个人没滋没味地吃着自己买的蛋糕,愣愣地坐在沙发上,任凭时间肆无忌惮地流逝。11点的钟声响过,我躲在那冰冷的被窝,清清的泪水打湿了枕巾„„看到这里,我的眼眶也湿润了,我在旁边写着:孩子,老师给你送上迟到的祝福——生日快乐。下次过生日时,你绝不会是一个人,有我,有同学们以及你的爸爸妈妈。
(三)放低姿态,尊重原作。 在评赏学生的作文时,教师应站在与孩子平等对话的位置上,尊重学生原汁原味的真实原作,写上充满人性化、个性化的批语。对习作中一些充满灵性的个性化语言,写出自己对作品的独特感受,提出自己的真诚看法,并且多从正面启发诱导。如在写“珍惜_______”的作文,一个平时比较顽劣、常与他人起冲突的孩子这样写到:只有在珍惜中,生命的乐趣才会得到淋漓尽致的诠释,只有在珍惜中生活才会溢满充实,只有在珍惜中心灵才能体会身边的美丽„„我看了以后,大受感动,写上:在你的习作中,我看到了你在长大,因为你已经知道要学会珍惜。那么,接下来,你肯定会用心去珍惜亲情,珍惜友情等,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是吗?这些富有激励性的评语如同温暖的春风,带着教师真诚的情感,吹进学生的心田,拨动学生的心弦。后来,他真正改变了许多,能够和同学友好相处,也交到属于自己的朋友。
(四)开启多元视角,与孩子共成长。 在评赏学生的作文时,教师应放弃严格的批改标准,让孩子能以独特的童眼看待世界;能以丰富的童情理解世界;能以稚嫩的童
心感受世界;能以无忌的童言表达世界。老师严格的批改标准只会让孩子们去揣摩你的心思,“为教师作文”成了动力源,唱高调,编假话,堆辞藻,抄袭„„就这样,灵性没了,童真没了,趣味没了,甚至连坦然的品性也磨灭了。那么,作文也就已变“味”了。
二、搭建平台,开辟孩子飞翔的天空。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该如何引导指点学生,使他们养成这种能力是很值得研究的项目。”只有学生亲身参与到作文的评析中,亲自去体验,去感受,才能激起强烈的作文兴趣与作文欲望。
(一)我的文章我做主。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修改作文的权利首先应属于本人。教师可以从学生个体的经验背景和情感认识水平出发,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改,也可以根据同学的评改意见推敲自己的习作。首先是学会欣赏自己,用圈点、画波浪线、打星等形式找出满意的语句。其次是结合教师指导和同学建议进行自改。自主评议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习作的评价中来,打破了教师一个人评价习作的传统做法,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三人行必有我师。
叶圣陶说过:“教师修改不如学生自己修改。学生个人修改不如共同修改。”因此,我们可以创设真诚、平等、和谐的修改氛围,让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形成互动性评价,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习作水平。评改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同桌互评改、大组车轮式互评改、好差一对一交换互补批改、好友交换互评改等。
例如“锵锵三人行”的习作评改模式:以“学生、老师、家长”三方参与作文评改,以学生互批为主,家长参与为辅,老师点拨为基础。学生结合教师和家长的评语与指导进行自改后,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人数以 4 至 8人为宜,分组应依据自愿原则和互补原则。选出一二名组长,必须是认真负责的,最好也是写作水平比较高
的。他们主要负责收发作文本、安排批改、组织小组评议和推荐佳作的工作。要求学生在评改时写下自己个性化的修改意见,在虚心地汲取被评改习作的优点的同时,又认真负责地指出不足之处。批改后,要求学生填写《习作互批反馈表》,让他们评出自己最喜欢的作文、最有潜力的作文以及写这篇文章自己最大的困难或问题。
在小组评议结束后,可以由小组推荐或个人自荐数篇习作参加全班交流评价。教师作为组织者、指导者也参与其中。由作者先读文,然后全班同学随机点评,点评时要求不重复别人的观点。 这种习作评改模式,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在多方思维的碰撞中会闪现出许多智慧的火花,创新的灵感,精彩纷呈,给学生的个性发展搭建了舞台,满足了学生共同参与习作评价的需要,给了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幼儿的心灵。”是啊,孩子的习作世界是一片纯真、美丽、天然的花园,只要我们努力给予阳光,他们的花圃就会阳光明媚,春色满园,他们个性的幼苗就会一派生机,茁壮成长!
作者:曾素美
学校:泉州市惠安县涂寨学区互助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