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店-中成药细辨之补气

在当下盛行的养生电视节目里,经常能听到一个词——“气血双补”,听起来似乎很强大,但实际上,补益之品并不适用于所有人。

所以,本刊系列文章在对补益类中成药鉴别用药分析之前,先铺垫一句话:滋补类中成药并不可以随便推荐给健康人群,乱补绝非养生之道。《景岳全书》有言:“大实之病,反有羸状;至虚之病,反有盛势。”就是说,实证也可能出现虚像,所以补益之前应仔细辨证,慎之又慎。

另外,补益类中成药多应饭前空腹服用,且遇感冒时应停服或咨询医师,这些应提醒顾客注意。

谈及补气类中成药,实际上指的是补肺气、脾气,对于补肾气、心气之品则归为补肾、补心的范畴。

气虚的主要辨证要点为:肢体倦怠乏力,气短,动则气促,声低懒言,面色萎白,舌淡苔白,甚或虚热自汗,或脱肛,子宫脱垂等。

补气类中成药很多,其中很多都是对古方进行加减,掌握了古方之要义,则可以不变应万变。源自古方的代表药物为四君子颗粒、参苓白术丸、补中益气丸、生脉饮和玉屏风颗粒(胶囊、口服液)。

四君子颗粒

四君子颗粒源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四君子汤,组方为党参、 白术(炒)、茯苓、甘草(蜜炙)。功效为益气健脾,主治脾胃气虚证,证见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

本方对应病机乃脾胃气虚,运化乏力。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受纳与健运乏力,则饮食减少;湿浊内生,故大便溏薄;脾主肌肉,脾胃气虚,四肢肌肉无所禀受,故四肢乏力;气血生化不足;血不足不荣于面,而见面色萎白;脾为肺之母,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见气短、语声低微;舌淡苔白,脉虚弱皆为气虚之象。正如《医方考》所说:“夫面色萎白,则望之而知其气虚矣;言语轻微,则闻之而知其气虚矣;四肢无力,则问之而知其气虚矣;脉来虚弱,则切之而知其气虚矣。”治宜补益脾气,以复其运化受纳之功。

方中人参为君,大补元气,健脾;臣以苦温之白术,健脾燥湿,加强益气助运之力;佐以甘淡茯苓,健脾渗湿,苓、术相配,则健脾祛湿之功益著。使以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冉雪峰言:“……妙在茯苓甘淡渗利,能助参术之健运,能化甘草之迂缓。”

本方为治疗脾胃气虚证的基础方,以面白食少,气短乏力,舌淡苔白为辨证要点。

参苓白术丸

参苓白术丸源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参苓白术散,组方为人参、茯苓、白术(麸炒)、山药、薏苡仁(炒)、莲子、白扁豆(炒)、砂仁、桔梗、甘草。功效为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主治脾虚湿盛证,证见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

本药所治之证是由脾虚湿盛所致。脾胃虚弱,纳运乏力,故饮食不化;水谷不化,清浊不分,故见肠鸣泄泻;湿滞中焦,气机被阻,而见胸脘痞闷;脾失健运,则气血生化不足;肢体肌肤失于濡养,故四肢无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皆为脾虚湿盛之象。治宜补益脾胃,兼以渗湿止泻。

陈潮祖在其书中指出,治疗脾胃,当补其虚,除其湿,导其滞,调其气。此方用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扁豆、莲子、薏苡仁补其脾,茯苓、薏苡仁渗其湿,砂仁芳化湿浊,醒脾利气,合人参、白术、茯苓、甘草暖胃补中,并能克服诸药呆滞,使其补而不滞;扁豆功能化清降浊,配合桔梗升清,薏苡仁、茯苓降浊,清气得升,浊阴得降,则呕吐、泄泻等证可愈。脾胃健运,湿滞得化,水谷精微生化恢复,则衰弱的机体可以逐步好转。“此方所用之品,多静而不动”,以此止住泄泻之势,实脾助运,改善完谷不化、大便溏薄的状况,使水谷能够被充分运化。

陈潮祖认为,此方不仅可以治疗上述的脾虚湿盛导致的肠胃、饮食问题,还可以治疗妇女由于脾虚湿盛导致的带下色白,面色苍白,身体肥胖,大便溏薄,或两足浮肿,或经行泄泻。妇女带下色白而兼体胖便溏,自是脾虚湿盛,下注前阴;两腿浮肿亦系水湿下流所致。经行泄泻,是因平素湿滞,当其月经来时气机降多于升,湿浊随气下行,遂成泄泻。综上,本方所治诸证,均属脾虚湿滞,升降失调。

本药性平和,温而不燥,是治疗脾虚湿盛泄泻的常用药。临床应用以泄泻,舌苔白腻为辨证要点。

补中益气丸

补中益气丸源自《内外伤辨惑论》中的补中益气汤,组方为炙黄芪、党参、白术(炒)、当归、升麻、柴胡、陈皮、炙甘草、生姜、大枣。功效为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治脾虚气陷证,证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淡;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

另外其还可治气虚发热一证,但历代有争议,药店从业者了解即可。

本方所治之证是因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以致脾胃气虚、清阳下陷所致。脾胃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纳运乏力,故饮食减少、少气懒言、大便稀薄;脾主升清,脾虚则清阳不升,中气下陷,故见脱肛、子宫下垂等。治宜补益脾胃中气,升阳举陷。

方中重用黄芪,味甘微温,入脾、肺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药。配伍人参、炙甘草、白术补气健脾为臣,与黄芪合用,以增强其补益中气之功。血为气之母,气虚时久,营血亦亏,故用当归养血和营,协人参、黄芪以补气养血;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共为佐药。并以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协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共为佐使。《本草纲目》谓:“升麻引阳明清气上升,柴胡引少阳清气上行,此乃禀赋虚弱,元气虚馁,及劳役饥饱,生冷内伤,脾胃引经最要药也。”炙甘草调和诸药,亦为使药。诸药合用,使气虚得补,气陷得升则诸症自愈。

此药为补气升阳的代表药,以体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内脏下垂、久泻、久痢、脱肛、子宫脱垂、眼睑下垂、麻痹性斜视等中气下陷之象为辨证要点。

需要注意的是,阴虚发热及内热炽盛者忌用。

生脉饮

生脉饮源自《医学启源》中的生脉散,组方为红参、麦冬、五味子。功效为益气生津,敛阴止汗。主治:1.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汗多神疲,体倦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渴,舌干红少苔;2.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干咳少痰,短气自汗,口干舌燥。

市面上还有一种生脉饮(党参方),即把红参换成党参,功效相近。

本药所治为温热、暑热耗气伤阴,或久咳伤肺,气阴两虚之证。温暑之邪袭人,热蒸汗泄,最易耗气伤津,导致气阴两伤之证。肺主皮毛,暑伤肺气,卫外失固,津液外泄,故汗多;肺主气,肺气受损,故气短懒言、神疲乏力;阴伤而津液不足以上承,则咽干口渴。舌干红少苔,乃气阴两伤之象。咳嗽日久伤肺,气阴不足者,亦可见上述征象,治宜益气养阴生津。

但要注意的是,外邪未解,或暑病热盛,气阴未伤者,均不宜用。久咳肺虚,亦应在阴伤气耗,纯虚无邪时,方可使用。冉雪峰言:“徐灵胎古方新释,谓此方治伤暑之后,存其津液,庸医即以治暑病,误甚。观方下治证,并无一字治暑邪者,又云近人每用此方收住邪气,杀人无算,此又在有邪无邪之辨,学者当各各彻底一深研究之也。”

吴仪洛《成方切用》言:“肺主气,肺气旺则四脏皆旺;虚,故脉绝气短也。人参甘温,大补肺气而泻热,为君;麦冬甘寒,补水源而清燥金,为臣;五味酸温,敛肺生津,收耗散之气,为佐。盖心主脉,而百脉皆朝于肺,补肺清心,则气充而脉复,故曰生脉。”

三药合用,一补一润一敛,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敛阴止汗,使气复津生,汗止阴存,气充脉复,故名“生脉”。至于久咳肺伤,气阴两虚证,取其益气养阴,敛肺止咳,令气阴两复,肺润津生,诸症可平。

另外,陈潮祖指出,此方还可治疗血压偏低所致的眩晕。“此方有升压之功,血压上升,眩晕自然消失,与补中益气汤合用,疗效尤佳。”

本药是治疗气阴两虚证的常用药,以体倦,气短,咽干,舌红为辨证要点。

玉屏风颗粒(胶囊、口服液)

玉屏风颗粒源自《医方类聚》中的玉屏风散,组方为黄芪、白术(炒)、防风。功效为益气,固表,止汗。主治表虚自汗之证,证见汗出恶风,面色白光白,舌淡苔薄白;亦治虚人腠理不固,易感风邪。

本方出处——《医方类聚》言本方主治为“腠理不密,易于感冒”。卫虚腠理不密,则易为风邪所袭,故时自恶风而易于感冒;表虚失固,营阴不能内守,津液外泄,则常自汗;面色白光白,舌淡苔薄白皆为气虚之象。治宜益气实卫,固表止汗。方中黄芪甘温,内可大补脾肺之气,外可固表止汗,为君药。白术健脾益气,助黄芪以加强益气固表之力,为臣药。两药合用,使气旺表实,则汗不外泄,外邪亦难内侵。佐以防风走表而散风御邪,黄芪得防风,则固表而不留邪。对于表虚自汗,或体虚易于感冒者,用之有益气固表,扶正祛邪之功。方名玉屏风者,言其功用有似御风屏障。

黄芪、白术二药益气固表,足可解决表虚之根本,何必再加防风?仔细想之,何谓“虚邪”?笔者认为正气不足之时所感之邪即为虚邪。虚人腠理不固,自然界中的正常之风在他身上即成风邪,药物固表之时,也难免正是风邪入体之时,所以需配以防风祛风散邪。否则,补虚的同时可能恰好外感了风邪,此时补虚则无异于闭门留寇。

《古今名医方论》有言:“……防风遍行周身,称治风之仙药,上清头目七窍,内除骨节疼痹,外解四肢挛急,为风药中之润剂,治风独取此味,任重功专矣。然卫气者,所以温分肉而充皮肤,肥腠理而司开阖,惟黄芪能补三焦而实卫,为玄府御风之关键,且无汗能发,有汗能止,功同桂枝,故又能除头目风热,大风癞疾,肠风下血,妇人子脏风,是补剂中之风药也,所以防风得黄芪,其功愈大耳。白术健脾胃,温分肉,培土以宁风也。夫以防风之善驱风,得黄芪以固表,则外有所卫;得白术以固里,则内有所据,风邪去而不复来……”

本药为治疗表虚自汗的常用药,以自汗恶风,面色白光白,舌淡为辨证要点。

需要注意的是,若属外感自汗(有明显的感冒症状)或阴虚盗汗,则不宜使用。

其他常见药

药店里常见的补气药还有黄芪颗粒(片、精)、参芪丸和虚汗停颗粒。

黄芪颗粒单用黄芪,参芪丸用黄芪和党参,组方简单,不值一提。

虚汗停颗粒组方为黄芪、浮小麦、大枣、糯稻根、牡蛎(煅),功效益气养阴,固表敛汗,用于气阴不足之自汗、盗汗及小儿盗汗。

此方以黄芪为君药,补气固表;糯稻根养阴、除热、止汗,大枣补中益气,共为臣药;浮小麦和牡蛎收敛止汗为佐使。虚汗停颗粒和生脉饮都可治疗气阴两虚证,不同的是生脉饮着眼生津复脉,虚汗停颗粒则重点是固表止汗,黄芪、大枣、糯稻根补气养阴治本,浮小麦、牡蛎收敛治标,标本同治。

在当下盛行的养生电视节目里,经常能听到一个词——“气血双补”,听起来似乎很强大,但实际上,补益之品并不适用于所有人。

所以,本刊系列文章在对补益类中成药鉴别用药分析之前,先铺垫一句话:滋补类中成药并不可以随便推荐给健康人群,乱补绝非养生之道。《景岳全书》有言:“大实之病,反有羸状;至虚之病,反有盛势。”就是说,实证也可能出现虚像,所以补益之前应仔细辨证,慎之又慎。

另外,补益类中成药多应饭前空腹服用,且遇感冒时应停服或咨询医师,这些应提醒顾客注意。

谈及补气类中成药,实际上指的是补肺气、脾气,对于补肾气、心气之品则归为补肾、补心的范畴。

气虚的主要辨证要点为:肢体倦怠乏力,气短,动则气促,声低懒言,面色萎白,舌淡苔白,甚或虚热自汗,或脱肛,子宫脱垂等。

补气类中成药很多,其中很多都是对古方进行加减,掌握了古方之要义,则可以不变应万变。源自古方的代表药物为四君子颗粒、参苓白术丸、补中益气丸、生脉饮和玉屏风颗粒(胶囊、口服液)。

四君子颗粒

四君子颗粒源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四君子汤,组方为党参、 白术(炒)、茯苓、甘草(蜜炙)。功效为益气健脾,主治脾胃气虚证,证见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

本方对应病机乃脾胃气虚,运化乏力。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受纳与健运乏力,则饮食减少;湿浊内生,故大便溏薄;脾主肌肉,脾胃气虚,四肢肌肉无所禀受,故四肢乏力;气血生化不足;血不足不荣于面,而见面色萎白;脾为肺之母,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见气短、语声低微;舌淡苔白,脉虚弱皆为气虚之象。正如《医方考》所说:“夫面色萎白,则望之而知其气虚矣;言语轻微,则闻之而知其气虚矣;四肢无力,则问之而知其气虚矣;脉来虚弱,则切之而知其气虚矣。”治宜补益脾气,以复其运化受纳之功。

方中人参为君,大补元气,健脾;臣以苦温之白术,健脾燥湿,加强益气助运之力;佐以甘淡茯苓,健脾渗湿,苓、术相配,则健脾祛湿之功益著。使以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冉雪峰言:“……妙在茯苓甘淡渗利,能助参术之健运,能化甘草之迂缓。”

本方为治疗脾胃气虚证的基础方,以面白食少,气短乏力,舌淡苔白为辨证要点。

参苓白术丸

参苓白术丸源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参苓白术散,组方为人参、茯苓、白术(麸炒)、山药、薏苡仁(炒)、莲子、白扁豆(炒)、砂仁、桔梗、甘草。功效为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主治脾虚湿盛证,证见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

本药所治之证是由脾虚湿盛所致。脾胃虚弱,纳运乏力,故饮食不化;水谷不化,清浊不分,故见肠鸣泄泻;湿滞中焦,气机被阻,而见胸脘痞闷;脾失健运,则气血生化不足;肢体肌肤失于濡养,故四肢无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皆为脾虚湿盛之象。治宜补益脾胃,兼以渗湿止泻。

陈潮祖在其书中指出,治疗脾胃,当补其虚,除其湿,导其滞,调其气。此方用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扁豆、莲子、薏苡仁补其脾,茯苓、薏苡仁渗其湿,砂仁芳化湿浊,醒脾利气,合人参、白术、茯苓、甘草暖胃补中,并能克服诸药呆滞,使其补而不滞;扁豆功能化清降浊,配合桔梗升清,薏苡仁、茯苓降浊,清气得升,浊阴得降,则呕吐、泄泻等证可愈。脾胃健运,湿滞得化,水谷精微生化恢复,则衰弱的机体可以逐步好转。“此方所用之品,多静而不动”,以此止住泄泻之势,实脾助运,改善完谷不化、大便溏薄的状况,使水谷能够被充分运化。

陈潮祖认为,此方不仅可以治疗上述的脾虚湿盛导致的肠胃、饮食问题,还可以治疗妇女由于脾虚湿盛导致的带下色白,面色苍白,身体肥胖,大便溏薄,或两足浮肿,或经行泄泻。妇女带下色白而兼体胖便溏,自是脾虚湿盛,下注前阴;两腿浮肿亦系水湿下流所致。经行泄泻,是因平素湿滞,当其月经来时气机降多于升,湿浊随气下行,遂成泄泻。综上,本方所治诸证,均属脾虚湿滞,升降失调。

本药性平和,温而不燥,是治疗脾虚湿盛泄泻的常用药。临床应用以泄泻,舌苔白腻为辨证要点。

补中益气丸

补中益气丸源自《内外伤辨惑论》中的补中益气汤,组方为炙黄芪、党参、白术(炒)、当归、升麻、柴胡、陈皮、炙甘草、生姜、大枣。功效为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治脾虚气陷证,证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淡;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

另外其还可治气虚发热一证,但历代有争议,药店从业者了解即可。

本方所治之证是因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以致脾胃气虚、清阳下陷所致。脾胃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纳运乏力,故饮食减少、少气懒言、大便稀薄;脾主升清,脾虚则清阳不升,中气下陷,故见脱肛、子宫下垂等。治宜补益脾胃中气,升阳举陷。

方中重用黄芪,味甘微温,入脾、肺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药。配伍人参、炙甘草、白术补气健脾为臣,与黄芪合用,以增强其补益中气之功。血为气之母,气虚时久,营血亦亏,故用当归养血和营,协人参、黄芪以补气养血;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共为佐药。并以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协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共为佐使。《本草纲目》谓:“升麻引阳明清气上升,柴胡引少阳清气上行,此乃禀赋虚弱,元气虚馁,及劳役饥饱,生冷内伤,脾胃引经最要药也。”炙甘草调和诸药,亦为使药。诸药合用,使气虚得补,气陷得升则诸症自愈。

此药为补气升阳的代表药,以体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内脏下垂、久泻、久痢、脱肛、子宫脱垂、眼睑下垂、麻痹性斜视等中气下陷之象为辨证要点。

需要注意的是,阴虚发热及内热炽盛者忌用。

生脉饮

生脉饮源自《医学启源》中的生脉散,组方为红参、麦冬、五味子。功效为益气生津,敛阴止汗。主治:1.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汗多神疲,体倦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渴,舌干红少苔;2.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干咳少痰,短气自汗,口干舌燥。

市面上还有一种生脉饮(党参方),即把红参换成党参,功效相近。

本药所治为温热、暑热耗气伤阴,或久咳伤肺,气阴两虚之证。温暑之邪袭人,热蒸汗泄,最易耗气伤津,导致气阴两伤之证。肺主皮毛,暑伤肺气,卫外失固,津液外泄,故汗多;肺主气,肺气受损,故气短懒言、神疲乏力;阴伤而津液不足以上承,则咽干口渴。舌干红少苔,乃气阴两伤之象。咳嗽日久伤肺,气阴不足者,亦可见上述征象,治宜益气养阴生津。

但要注意的是,外邪未解,或暑病热盛,气阴未伤者,均不宜用。久咳肺虚,亦应在阴伤气耗,纯虚无邪时,方可使用。冉雪峰言:“徐灵胎古方新释,谓此方治伤暑之后,存其津液,庸医即以治暑病,误甚。观方下治证,并无一字治暑邪者,又云近人每用此方收住邪气,杀人无算,此又在有邪无邪之辨,学者当各各彻底一深研究之也。”

吴仪洛《成方切用》言:“肺主气,肺气旺则四脏皆旺;虚,故脉绝气短也。人参甘温,大补肺气而泻热,为君;麦冬甘寒,补水源而清燥金,为臣;五味酸温,敛肺生津,收耗散之气,为佐。盖心主脉,而百脉皆朝于肺,补肺清心,则气充而脉复,故曰生脉。”

三药合用,一补一润一敛,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敛阴止汗,使气复津生,汗止阴存,气充脉复,故名“生脉”。至于久咳肺伤,气阴两虚证,取其益气养阴,敛肺止咳,令气阴两复,肺润津生,诸症可平。

另外,陈潮祖指出,此方还可治疗血压偏低所致的眩晕。“此方有升压之功,血压上升,眩晕自然消失,与补中益气汤合用,疗效尤佳。”

本药是治疗气阴两虚证的常用药,以体倦,气短,咽干,舌红为辨证要点。

玉屏风颗粒(胶囊、口服液)

玉屏风颗粒源自《医方类聚》中的玉屏风散,组方为黄芪、白术(炒)、防风。功效为益气,固表,止汗。主治表虚自汗之证,证见汗出恶风,面色白光白,舌淡苔薄白;亦治虚人腠理不固,易感风邪。

本方出处——《医方类聚》言本方主治为“腠理不密,易于感冒”。卫虚腠理不密,则易为风邪所袭,故时自恶风而易于感冒;表虚失固,营阴不能内守,津液外泄,则常自汗;面色白光白,舌淡苔薄白皆为气虚之象。治宜益气实卫,固表止汗。方中黄芪甘温,内可大补脾肺之气,外可固表止汗,为君药。白术健脾益气,助黄芪以加强益气固表之力,为臣药。两药合用,使气旺表实,则汗不外泄,外邪亦难内侵。佐以防风走表而散风御邪,黄芪得防风,则固表而不留邪。对于表虚自汗,或体虚易于感冒者,用之有益气固表,扶正祛邪之功。方名玉屏风者,言其功用有似御风屏障。

黄芪、白术二药益气固表,足可解决表虚之根本,何必再加防风?仔细想之,何谓“虚邪”?笔者认为正气不足之时所感之邪即为虚邪。虚人腠理不固,自然界中的正常之风在他身上即成风邪,药物固表之时,也难免正是风邪入体之时,所以需配以防风祛风散邪。否则,补虚的同时可能恰好外感了风邪,此时补虚则无异于闭门留寇。

《古今名医方论》有言:“……防风遍行周身,称治风之仙药,上清头目七窍,内除骨节疼痹,外解四肢挛急,为风药中之润剂,治风独取此味,任重功专矣。然卫气者,所以温分肉而充皮肤,肥腠理而司开阖,惟黄芪能补三焦而实卫,为玄府御风之关键,且无汗能发,有汗能止,功同桂枝,故又能除头目风热,大风癞疾,肠风下血,妇人子脏风,是补剂中之风药也,所以防风得黄芪,其功愈大耳。白术健脾胃,温分肉,培土以宁风也。夫以防风之善驱风,得黄芪以固表,则外有所卫;得白术以固里,则内有所据,风邪去而不复来……”

本药为治疗表虚自汗的常用药,以自汗恶风,面色白光白,舌淡为辨证要点。

需要注意的是,若属外感自汗(有明显的感冒症状)或阴虚盗汗,则不宜使用。

其他常见药

药店里常见的补气药还有黄芪颗粒(片、精)、参芪丸和虚汗停颗粒。

黄芪颗粒单用黄芪,参芪丸用黄芪和党参,组方简单,不值一提。

虚汗停颗粒组方为黄芪、浮小麦、大枣、糯稻根、牡蛎(煅),功效益气养阴,固表敛汗,用于气阴不足之自汗、盗汗及小儿盗汗。

此方以黄芪为君药,补气固表;糯稻根养阴、除热、止汗,大枣补中益气,共为臣药;浮小麦和牡蛎收敛止汗为佐使。虚汗停颗粒和生脉饮都可治疗气阴两虚证,不同的是生脉饮着眼生津复脉,虚汗停颗粒则重点是固表止汗,黄芪、大枣、糯稻根补气养阴治本,浮小麦、牡蛎收敛治标,标本同治。


相关内容

  • 天猫医药馆12月数据:商家排名.产品排名.厂家排名
  • 一.医药电商总体概述 据店讯通研究院统计,2014年12月天猫医药馆药品销售额为8256万元,环比下跌23.41%.经历了"双十一"的促销后,药品销售额环比下滑属于正常现象.另外由于12月份还有"双十二"的小规模促销,所以整体销售额同9月份和10月份相比,仍有 ...

  • 店员经典培训教材:那些"剂型一变组方就不同"的中成药"地雷"
  • 目前的药品市场中,有很多非处方类中成药存在着药名类似,功效不同的现象,有些药物的名字甚至只有一字之差,看似相同,实际上在组方上.功效上都有着区别,这就使药店人在药物选择上容易混淆,给荐药.用药造成障碍.如果使用不正确,就会延误病人的病情,甚至会造成一定伤害. 所以,学会鉴别和运用这些有着相似面孔的药 ...

  • 延年益寿的六种中成药
  • 许多古代帝王都热衷于追求长生不老之药.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任何人都不可能长生不老,也不存在使人返老还童的灵丹妙药.但是,服用某些药物确实可以取得抗衰老.延年益寿的效果.本文所述的6则药方均为古医籍中所记载.经长期的临床实践证实,这些药方具有很好的抗衰老功效.下面就介绍一下这些延年益寿 ...

  • 中药鉴定实习报告
  • 经管中药系实习报告 实习主要内容: 一、实习目标 根据学校对学生的毕业实习要求,我在山东省华信宏仁堂有限公司实习。顶岗实习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提高的重要阶段。学生顶岗实习的目标如下: 1.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能够把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 ...

  • 中药调剂员中级工考试题
  • 09级初中班等级考题(A) 一.填空(每1分,共 15分) 1.饮片的类型有( . . . ). 2.调配处方应执行四查( )对. 3.处方格式有抬头.( ).方尾三部分. 4.黄芪的炮制方法为( )炙. 5.醋制入( )经. 6. 头痛离不开( ). 7. 调配处方的程序分收方.计价.( ).复核 ...

  • 中药用药小常识
  • 中药用药小常识 一.用药方法: ㈠.中草药: 在中草药的应用中,最常用的就是煎成汤剂后服用.煎煮用具一般选择砂锅,也可用不锈钢器皿.煎药时忌用铜.铁.铝制品.方法如下: 1.常规煎药方法: 在煎煮前先加冷水将饮片浸泡20-30分钟,加水量一般以高出药面3-5厘米为宜,第二煎则用水量应当酌减.但浸泡时 ...

  • 2016年中国药品零售市场及连锁百强结构分析
  • 据<2016年度中国医药市场发展蓝皮书>显示,2015年,我国药店总数继续上升,同比增幅有所上扬,但平均每店服务人数持续下滑.其中,连锁企业不断兼并收购及开设新店,连锁门店迅速扩张,门店数量同比增长19.52%,连锁率提升至45.73%.程谋表示,"对于国内药品零售市场,七大特 ...

  • 医药逐鹿六大终端
  • 逐鹿六大终端 发布时间:2013-09-28 来源:中康资讯 随着政策和市场的变化,目前医药终端出现了一些显著的变化.基层的崛起,电商的高速增 长,都给这个行业增添了新的视角.事实上,上述不同性质的市场,由于城乡二元化的社会结构,在用药习惯与市场结构上一直存在较大差异,尤其在新医改政策推 进下,各个 ...

  • 补气养血的中成药
  • 补气养血的中成药-吃什么中药补气血 日期:2010年12月13日 来源:互联网 浏览: 2369 定坤丹--内宫调经第一方 组成:人参.鹿茸.藏红花.三七.当归.川芎.鸡血藤膏.熟地.肉桂.白术.甘草.白芍.鹿角霜.阿胶.香附.枸杞.砂仁.益母草.延胡索.干姜.川牛膝.细辛.杜仲.黄芪.黄芩.乌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