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新探

  摘 要:语文学科是一门飞扬着作者灵性的由特殊教学内容形成的具有浓郁人文特色的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其基本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更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中的地位。面对新课程理念,以前的教学方法已经成为教学中的枷锁,每位语文教师都应不断探索,寻找适应现代语文教学的方法,才能重新使课堂焕发青春活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角色;教学方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个性能力的培养和语文素质的提高,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寻求新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为了适应现代语文教学,有以下三种方法可以一试。

  一、以“趣悟”代“枯讲”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的讲析式背离汉语教学规律,教师应该视学生为教学活动的全面参与者,让学生通过读、看、背领悟汉语生成机制和语义规则,获得知识,体验情感。如在朱自清《春》一文中,写春天来时“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针对这句话,老师不必用讲析式进行分析,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后理解词语“偷偷地”“钻”的意义,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认识春草生长的劲头,学生可进一步领悟到春草默默无闻,不哗众取宠的精神本质,让学生通过“钻”和“爬”的对比,领悟到春草不怕困难挫折,顽强进取的拼拼搏精神。

  这种以悟读为主的教学法还应与学生心理相适应。所以,还要注意激发学生乐读之情、喜读之趣,使学生在有情有趣的语文活动中乐悟不疲,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课堂教学中,在让学生阅读领悟的同时,老师若有少许激趣动作或表情,也将使紧张的课堂气氛变得愉悦宽松,学生的兴趣也将达到顶点。如《白杨礼赞》中介绍“欲扬先抑”的写法时,教师不必过分渲染“欲扬先抑”枯燥的概念,可让学生先自己阅读课文第二段,这时教师边把手抬高向下压,边告诉学生,老师在按一段巨大的弹簧,突然手一放,让学生说出现在弹簧的状态如何。然后让学生自己领悟其中之奥秘。教师这样的教学风格必能感染学生、吸引学生,还能让学生主动去听、去说、去读、去写,最终完成语文教学的任务。

  二、从“满堂授”到“重点导”

  上海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告诉我们“教不等于学,教过不等于学会,教师的滔滔不绝占用了课堂宝贵的时间和空间,学生被动接受,主动性、创造性难以发挥。而语言文字当中蕴涵的语音感、语义感、语境感不是教师能够全部讲出来的,弘扬人文,熏陶感染强调一个“润”字。笔者认为,课堂的主人是学生,教师只能启发、引导、点拨,为学生的学服务。如:在讲授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特别是在分析老父亲蹒跚身子、爬栅栏、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的片段时,可由学生在假定的环境中演绎这一场父子情感互动的场面,让每一位学生直接体验父亲的不易(还可让学生当场介绍自己父亲的工作状况)、父亲的深切爱子之情(由学生当场回忆父亲对自己关爱的故事)、体验儿子的内疚、自责和感激之情。在授课中,对朱自清所写的这种父爱形式所体现出的价值,不仅要引导学生把它放在作者的时代加以渲染,还要进一步调动学生思维,把体现出的价值放在当前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去体会这种亲情的可贵。学生在教师的这种创造性审美体验诱导下,他们不仅会对自己父母的艰辛表示理解,而且会延伸到对全社会中父辈们生活、工作艰辛不易的理解、同情。这必将激发他们广博的爱心。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只是强调段落大意、中心思想,那能否让学生感受崇高,唤醒他们的仁爱之心呢?

  三、由“对立”走向“对话”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育者总是带着社会给予他的职责与职业的特权在人格上凌驾于学生之上,这种不平等的、缺乏人性的关系,必然打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自主性。而对语文教学来说,对学生的人格塑造是一个重要任务;学生学习语文本身是在学习一种文化,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不仅“传道授业解惑”更像是文化的传播者、道德的实践者、精神的缔造者。因此,语文教师更应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走上“尊重学生、教学民主”的大道上。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若能跟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关系,用爱、用真诚和学生交朋友,就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语文特级教师于漪上课总是满面春风充满激情,在课堂上不仅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她的教学成果全国瞩目。新的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以合作者、指导者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改变那种紧张对立的关系。说到这边,我深有体会。记得在讲授《钓胜于鱼》时,我是这样鼓励成绩不好的学生的:“成绩并不能衡量一切,关键在于努力的程度,正如《钓胜于鱼》中的老教授的‘我为钓,不为鱼’”。这样就拉近了与差生们的距离,能够产生很好教学效果。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探索的路会很难!很苦!很累!但是再苦、再难、再累,只要能够换来肩上行囊饱满,胸中气概昂扬,我无悔亦无怨!

  (作者单位 福建省南安市南光中学)

  摘 要:语文学科是一门飞扬着作者灵性的由特殊教学内容形成的具有浓郁人文特色的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其基本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更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中的地位。面对新课程理念,以前的教学方法已经成为教学中的枷锁,每位语文教师都应不断探索,寻找适应现代语文教学的方法,才能重新使课堂焕发青春活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角色;教学方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个性能力的培养和语文素质的提高,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寻求新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为了适应现代语文教学,有以下三种方法可以一试。

  一、以“趣悟”代“枯讲”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的讲析式背离汉语教学规律,教师应该视学生为教学活动的全面参与者,让学生通过读、看、背领悟汉语生成机制和语义规则,获得知识,体验情感。如在朱自清《春》一文中,写春天来时“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针对这句话,老师不必用讲析式进行分析,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后理解词语“偷偷地”“钻”的意义,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认识春草生长的劲头,学生可进一步领悟到春草默默无闻,不哗众取宠的精神本质,让学生通过“钻”和“爬”的对比,领悟到春草不怕困难挫折,顽强进取的拼拼搏精神。

  这种以悟读为主的教学法还应与学生心理相适应。所以,还要注意激发学生乐读之情、喜读之趣,使学生在有情有趣的语文活动中乐悟不疲,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课堂教学中,在让学生阅读领悟的同时,老师若有少许激趣动作或表情,也将使紧张的课堂气氛变得愉悦宽松,学生的兴趣也将达到顶点。如《白杨礼赞》中介绍“欲扬先抑”的写法时,教师不必过分渲染“欲扬先抑”枯燥的概念,可让学生先自己阅读课文第二段,这时教师边把手抬高向下压,边告诉学生,老师在按一段巨大的弹簧,突然手一放,让学生说出现在弹簧的状态如何。然后让学生自己领悟其中之奥秘。教师这样的教学风格必能感染学生、吸引学生,还能让学生主动去听、去说、去读、去写,最终完成语文教学的任务。

  二、从“满堂授”到“重点导”

  上海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告诉我们“教不等于学,教过不等于学会,教师的滔滔不绝占用了课堂宝贵的时间和空间,学生被动接受,主动性、创造性难以发挥。而语言文字当中蕴涵的语音感、语义感、语境感不是教师能够全部讲出来的,弘扬人文,熏陶感染强调一个“润”字。笔者认为,课堂的主人是学生,教师只能启发、引导、点拨,为学生的学服务。如:在讲授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特别是在分析老父亲蹒跚身子、爬栅栏、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的片段时,可由学生在假定的环境中演绎这一场父子情感互动的场面,让每一位学生直接体验父亲的不易(还可让学生当场介绍自己父亲的工作状况)、父亲的深切爱子之情(由学生当场回忆父亲对自己关爱的故事)、体验儿子的内疚、自责和感激之情。在授课中,对朱自清所写的这种父爱形式所体现出的价值,不仅要引导学生把它放在作者的时代加以渲染,还要进一步调动学生思维,把体现出的价值放在当前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去体会这种亲情的可贵。学生在教师的这种创造性审美体验诱导下,他们不仅会对自己父母的艰辛表示理解,而且会延伸到对全社会中父辈们生活、工作艰辛不易的理解、同情。这必将激发他们广博的爱心。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只是强调段落大意、中心思想,那能否让学生感受崇高,唤醒他们的仁爱之心呢?

  三、由“对立”走向“对话”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育者总是带着社会给予他的职责与职业的特权在人格上凌驾于学生之上,这种不平等的、缺乏人性的关系,必然打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自主性。而对语文教学来说,对学生的人格塑造是一个重要任务;学生学习语文本身是在学习一种文化,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不仅“传道授业解惑”更像是文化的传播者、道德的实践者、精神的缔造者。因此,语文教师更应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走上“尊重学生、教学民主”的大道上。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若能跟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关系,用爱、用真诚和学生交朋友,就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语文特级教师于漪上课总是满面春风充满激情,在课堂上不仅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她的教学成果全国瞩目。新的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以合作者、指导者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改变那种紧张对立的关系。说到这边,我深有体会。记得在讲授《钓胜于鱼》时,我是这样鼓励成绩不好的学生的:“成绩并不能衡量一切,关键在于努力的程度,正如《钓胜于鱼》中的老教授的‘我为钓,不为鱼’”。这样就拉近了与差生们的距离,能够产生很好教学效果。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探索的路会很难!很苦!很累!但是再苦、再难、再累,只要能够换来肩上行囊饱满,胸中气概昂扬,我无悔亦无怨!

  (作者单位 福建省南安市南光中学)


相关内容

  •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_复习资料
  •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考试笔记 2010-01-07 19:24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 1. 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的下位学科,研究的是"教什么"和"怎么教"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 2.中国古代的< ...

  • 中学语文教材教法(重要)
  • 中学语文教材教学(重点) 1.中学语文学科的性质有哪些?它们之间关系怎样? 中学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全部教学与研究活动的出发点,是语文学科所以能力独立存在的依据,它对语文教学起着规范和制约作用,语文学科的性质主要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实践性等. 2.中学语文学科的基本目的是什么? 中学语文科 ...

  •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和案例分析最新版
  •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作出新的表述: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性质的科学阐述,使整个语文教育走出了左右为难的窘境,对语文课程改革和建设都具有高屋建瓴的指导意义. 语文是交际的工具,思维的工具,这已 ...

  • 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 作者:徐学凤 来源:<新校园(下)>2015年第01期 摘 要:语文教学方法不是语文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学的顺序或步骤,而教学方法则是教学过程展开的途径.语文教学方法是语文教学系统和教学过程中最主 ...

  • 语文教材教法研究word文档
  • 语 文 教 材 教 法 研 究 陈永祥 教授 课程说明与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性质是一门应用理论学科,是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培养中.小学语文 教师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 本课程的任务: 一是研究中.小学语文教材.教法.语文教学过程以及教师专业化等理论问题. 二是研究师范生参与教学实践学习 ...

  •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
  •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 1.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学法)及其体系: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研究小学语文教学.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其理论体系:①语文课程论:②语文教材论:③语文教学论:④语文活动论:⑤语文学习论:⑥语文教师论:⑦语文教研论:⑧ ...

  • 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教学大纲
  • 课程编号:01099026        总学时:30      学 分:2 开课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课程类别:选修课(任修课) 课程英文译名:Education's  histo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语文教育学的重要组成部 ...

  • 2014语文考编专业知识
  • 中学语文考纲解读--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及其原理 考纲一:掌握中学语文课程性质和理念 课程性质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1)语文是人类社会生活中言语.思想.情感交流的最重要的工具: (2)语文是思维和想象的工具 ...

  • 阶段性研究报告
  • 阶段性研究报告 (执笔人 陈爱萍) <科学高效的语文学习方式与模式研究>是由会宁四中语文组陈爱萍同志负责,姚永强.孙海彪.李继周等十多位同志共同承担的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在该课题的研究中我们首先根据研究内容,划分任务,分工负责.其次,按照课题研究计划,有 ...

  • 语文学科网址大全
  • 语文学科网址大全 1. - 大学语文基本能力训练. 2.- 中小学生作文辅导专业网站. 3.- 初中语文教学网,含作文.日记.咨询.教学等. 4.- 含语文论文.教案.课件资源等. 5.百分网 - 提供教案下载,课件.试卷等资源. 6. - 含教研动态,科研课题,中考辅导等. 7. - 高考语文教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