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隧道136
136隧道分类
136隧道组成
137洞门构造
1坡脚-墙背:1.5m;2沟底-拱顶:1.0m;3洞门顶-坡脚:0.5m;4墙身厚度不得小于05m ;
138围岩分级:根据岩石的坚硬程度和完整程度进行分级。
1
138围岩分级判定方法
1. 根据岩石的坚硬程度和完整程度进行初步分级:分为6级(好→不好)。
3.围岩详细定级时,如遇下列情况之一,应对岩体基本质量指标进行修正:
(1)有地下水;
(2)围岩稳定性受软弱结构面影响,且由一组其控制作用;
(3)存在高初始应力
139隧道施工方法:
新奥法、传统矿山法、掘进机法;明挖法、盖挖法、盾构法、浅埋暗挖法、地下连续墙
139新奥法
1全称:新奥地利隧道施工方法;
2基本原则:“少扰动、早喷锚、勤量测、紧封闭”。
3原理:采用喷锚技术、监控量测等与岩石力学理论构成一个体系的方法。
4施工方法:开挖后-紧支护(喷锚)-初期衬砌-量测-防水层-二次衬砌;
140山岭隧道施工
1洞口施工:围堰差时,可采用管棚支护;洞口应与洞身同时对称施工、同时回填。 2明洞施工:
A 当边坡稳定性好:先墙后拱法;
B 当边坡稳定性差:先拱后墙法;
C 半路堑式:墙拱交替法,即外墙-拱圈-内墙;
D 拱脚地层软弱:跳槽挖井法,即部分边墙-拱圈-其余边墙;
E 具备机具条件:拱圈整体浇注;
3浅埋段施工:
A 可优先采用单侧壁导坑法、双侧壁导坑法或留核心土开挖法;围岩的完整性较好时,可采用多台阶法开挖;严禁采用全断面法开挖;
B 开挖后紧跟支护,距开挖面的距离应小于1倍的洞跨;
2
4洞身施工
A一般选择新奥法施工技术。
B 岩石隧道的爆破应采用光面爆破或预裂爆破技术。
5防排水施工
A墙背防水可采用压注水泥砂浆(除流沙或含水土质地层外),压浆应在砼强度达到设计强
度的70%时,方可进行;
B 压浆顺序:下-上、无水-有水、少水-多水、两洞口-洞身;
C 施工缝和沉降缝可采用橡胶止水带或塑料止水带防水;
D防水层:在初期支护变形基本稳定后,二次衬砌前进行;
141隧道测量
1施工测量:
①后视长度不宜小于300m ;
②导线边长在直线地段不宜短于200m ,曲线地段不宜短于70m 。
2. 竣工测量:
①在直线地段每50m 、曲线地段每20m 及需要加测断面处,测绘出以路线中线为准的隧道 实际净空,标出拱顶高程、起拱线宽度、路面水平宽度。
②直线上的永久中线点,每200~250m 设一个;曲线上应在缓和曲线的起终点各一个。 ③洞内水准点每公里应埋设一个,短于1km 至少设一个,并应在隧道边墙上画出标志。 144复合式隧道必测4个项目:
1洞内外观察--地质罗盘;
2周边位移--收敛器;洞内位移—位移计;
3拱顶下沉—水准仪;
4地表下沉—水准仪。
146隧道的通病:
1水害:排走、截断、堵塞、施工;
2裂缝:保护层不小于3cm;
3超欠挖:(允许少超挖,不允许欠挖)。
3
四、隧道136
136隧道分类
136隧道组成
137洞门构造
1坡脚-墙背:1.5m;2沟底-拱顶:1.0m;3洞门顶-坡脚:0.5m;4墙身厚度不得小于05m ;
138围岩分级:根据岩石的坚硬程度和完整程度进行分级。
1
138围岩分级判定方法
1. 根据岩石的坚硬程度和完整程度进行初步分级:分为6级(好→不好)。
3.围岩详细定级时,如遇下列情况之一,应对岩体基本质量指标进行修正:
(1)有地下水;
(2)围岩稳定性受软弱结构面影响,且由一组其控制作用;
(3)存在高初始应力
139隧道施工方法:
新奥法、传统矿山法、掘进机法;明挖法、盖挖法、盾构法、浅埋暗挖法、地下连续墙
139新奥法
1全称:新奥地利隧道施工方法;
2基本原则:“少扰动、早喷锚、勤量测、紧封闭”。
3原理:采用喷锚技术、监控量测等与岩石力学理论构成一个体系的方法。
4施工方法:开挖后-紧支护(喷锚)-初期衬砌-量测-防水层-二次衬砌;
140山岭隧道施工
1洞口施工:围堰差时,可采用管棚支护;洞口应与洞身同时对称施工、同时回填。 2明洞施工:
A 当边坡稳定性好:先墙后拱法;
B 当边坡稳定性差:先拱后墙法;
C 半路堑式:墙拱交替法,即外墙-拱圈-内墙;
D 拱脚地层软弱:跳槽挖井法,即部分边墙-拱圈-其余边墙;
E 具备机具条件:拱圈整体浇注;
3浅埋段施工:
A 可优先采用单侧壁导坑法、双侧壁导坑法或留核心土开挖法;围岩的完整性较好时,可采用多台阶法开挖;严禁采用全断面法开挖;
B 开挖后紧跟支护,距开挖面的距离应小于1倍的洞跨;
2
4洞身施工
A一般选择新奥法施工技术。
B 岩石隧道的爆破应采用光面爆破或预裂爆破技术。
5防排水施工
A墙背防水可采用压注水泥砂浆(除流沙或含水土质地层外),压浆应在砼强度达到设计强
度的70%时,方可进行;
B 压浆顺序:下-上、无水-有水、少水-多水、两洞口-洞身;
C 施工缝和沉降缝可采用橡胶止水带或塑料止水带防水;
D防水层:在初期支护变形基本稳定后,二次衬砌前进行;
141隧道测量
1施工测量:
①后视长度不宜小于300m ;
②导线边长在直线地段不宜短于200m ,曲线地段不宜短于70m 。
2. 竣工测量:
①在直线地段每50m 、曲线地段每20m 及需要加测断面处,测绘出以路线中线为准的隧道 实际净空,标出拱顶高程、起拱线宽度、路面水平宽度。
②直线上的永久中线点,每200~250m 设一个;曲线上应在缓和曲线的起终点各一个。 ③洞内水准点每公里应埋设一个,短于1km 至少设一个,并应在隧道边墙上画出标志。 144复合式隧道必测4个项目:
1洞内外观察--地质罗盘;
2周边位移--收敛器;洞内位移—位移计;
3拱顶下沉—水准仪;
4地表下沉—水准仪。
146隧道的通病:
1水害:排走、截断、堵塞、施工;
2裂缝:保护层不小于3cm;
3超欠挖:(允许少超挖,不允许欠挖)。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