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O
经贸
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的比较研究
黄
强
(河南神火煤业有限公司,郑州450005)
文摘编号:1005-913X(2011)06-0079-CA
摘要: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是两种计量收益的不同理论,也是两种制定会计准则的不同理念。对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进行全面、深入的比较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会计准则制定理念、损益确定方法、资产计价模式、会计目标和损益计算范围五个方面比较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的差异,确认它们适合的经济环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关键词:资产负债观;收入费用观;比较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13X(2011)06-0079-02
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是两种计量收益的不同理论,也是两种制定会计准则的不同理念,两者在各自的范围我国制内统驭不同的会计理论和会计准则的发展。当前,定会计准则时,不再以收入费用观作为主要的指导思想,对资产负债而改为以资产负债观为主的指导思想。因此,
观和收入费用观进行全面、深入的比较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的差异(一)会计准则制定理念不同
资产负债观理论要求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在制定基本会计准则以及制定规范某类交易或事项的具体会计准则时,会计准则制定要以资产负债观理论作为指导。具体而言,
机构在制定会计准则时,首先要定义并规范由该类交易或事项产生的相关资产和负债或规范其对相关资产或负债造成影响的确认与计量,然后再根据资产和负债的变化确认和计量收益。在资产负债观下,制定会计准则重在对资产和负债的定义、确认和计量,企业的收益是当期净资产的增加额(不包括业主投资或派给业主款引起的净资产变动)。收益的确认不需要考虑实现问题,更为注重交易和事项的实质,首先界定每笔交易和事项发生后对资产和负债的影响。按照资产负债观,会计计量的重心是资产的计价,收益仅是资产和负债变化的结果,收益的确认和计量要服从资产负债表中对资产和负债的要求,收入和费用仅是资
产和负债变化的结果,即收入是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财务少,费用是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在这种理念下,报告以资产负债表为重心,利润表成为资产负债表的附属产物。
收入费用观理论要求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在制定基本会计准则以及制定规范某类交易或事项的具体会计准则时,会计准则制定要以收入费用观理论作为指导。具体而言,
机构在制定会计准则的过程中,首先要定义并规范与某类交易或事项相关的收入和费用,然后再根据收入和费用的制定会计准则比较来确认和计量收益。在收入费用观下,
重在对收入和费用会计要素的定义、确认和计量,资产和负债要素的确认与计量要依附收入和费用要素,收益是收入与费用相配比的结果,因此,在财务报告体系中,收益表是整个报告体系的核心内容,资产负债表是收益表的补充和附属。收入费用观主张以交易为中心,采用交易法确认收益,强调收益的确定要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和稳健性原则。
(二)损益确定方法不同
资产负债观认为,企业的损益是企业期末净资产比期初净资产的净增长额,即企业的损益是基于资产和负债的变动来计量,因此,当资产的价值增加或负债的价值减少时才会产生收益。损益的计算公式为:
(期末资产-期末负债)-(期初资产-期初负损益=
债)-投资者投入+向投资者分配。
收入费用观通过收入与费用的直接配比来计量企业损益,通常先确认收入和费用;然后才能据以计算损益。损益的计算公式为:
损益=收入-支出。
举例说明如下:企业于年初购置一宗土地,面积15000平方米,是通过城镇土地出让而取得的。土地出让金为1000元/平方米,拆迁费为500元/平方米,土地开发成本为500元/平方米。年末该宗土地公允价值为2200元/平
收稿日期:2011-02-26
作者简介:黄强(1980-),男,河南永城人,会计师,从事会计学研究。
2011年第6期
N财务与审计
ORTHERNECONOMYAND方米。按照资产负债观,该宗土地的收益=15000×[2200-(1000+500+500)]=3000000元。按照收入费用观,由于企业尚未处置该宗土地,土地的收益尚未实现,因此,会计上无需确认该宗土地的任何收益。
(三)资产计价模式不同
资产负债观计量资产时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资产负债观以资产和负债为核心,注重资产和负债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要求会计收益信息要全面反映报告期内企业各项交易和事项的影响,强调资产面向未来的价值,更为关注资产未来的服务潜能或在未来为企业创造经济利益流入的能力,因此,在计量资产时采用公允价值模式。我国会计《企业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准则委员会在2006年发布的
值的定义是“: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资产采取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时,不对资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资产负债表日不需要对资产进行减值测试,以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资产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资产持有损益的确认源于资产价值的变化,尽管这些损益可能并未实际发生。
收入费用观计量资产时采用历史成本模式。按照收入费用观,会计计量的重心是损益的确定,而不是资产的计价,资产的计价从属于收入的确定。收入费用观基于已实现基础、采用交易法进行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因此计量资产时采用历史成本模式。历史成本是为取得一项资产所付出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资产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时,资产取得后通常采取计提折旧或摊销等方式加以调整,资产负债表日需要对资产进行减值测试。
(四)会计目标不同
资产负债观体现的主要是决策有用观的会计目标,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主要是以相关性为主。资产负债表观以决策有用为目标,在保证财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平衡的基础上,以资产、负债要素为核心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在资产负债观下,一切会计要素,特别是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虽然来自过去的交易和事项,但反映的是对企业未来经济利益的影响程度,提供未来一系列可能变化债权人、企业管理当局及其他用的信息,能够为股权投资者、户提供财务状况、经营业绩、未来现金流量等决策信息。
收入费用观体现的主要是受托责任观的会计目标。收入费用观重视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可靠性,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坚持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财务报告能
提供有关企业在某一特定期间的经营业绩和经营成果,提供资本保值增值、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等信息,能有效地反映和报告受托者对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五)损益计算范围不同
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损益计算范围不同主要在于未实现损益是否确认。
资产负债观确认未实现的损益。资产负债观注重资产的真正价值,认为企业损益是当期净资产的净增长额(不包括业主投资或派给业主款造成的净资产变动),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因此,公允价值计量引起的未实现损益(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差)确认为当期损益。根据资产负债观,损益的确定不需要考虑实现问题,只要企业的净资产增加了,就应当作为损益确认。在这种观点下确认的损益反映了企业在一定期间内资产、负债价值的全部变化而不管交易是否实现?从而充分体现注重交易实质的特性,会计损益的概念更接近真实损益或者现实损益。
收入费用观不确认未实现的损益。按照收入费用观,确定收益时不以现实的资产、负债为标准,而是采用递延、应计、摊销和分配等会计程序,按照实现原则和配比原则,通过收入与费用的配比来计量损益,因此,未实现损益并未确认。
二、结束语
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除上文所述差异外,还存在会计计量的重心不同、财务报告披露内容不同等差异。通过对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的比较可知,资产负债观基于资产和负债的变动确认和计量收益,比较适合于物价变动频繁、金融和经济业务不断创新、市场的风险性较高的动态的经济环境。收入费用观基于收入和费用的直接配比市场风险较确认和计量收益,比较适用于物价相对稳定、小、流动性风险较小的传统静态的经济环境。
参考文献:
[1]
李勇.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2]
葛家澍,徐跃.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6(9).
[3]安庆钊.论收益衡量的两种观念[J].会计之友,2006(7).[4]
张踩峰.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比较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2007(3).
[责任编辑:方晓]
2011年第6期
MAO
经贸
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的比较研究
黄
强
(河南神火煤业有限公司,郑州450005)
文摘编号:1005-913X(2011)06-0079-CA
摘要: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是两种计量收益的不同理论,也是两种制定会计准则的不同理念。对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进行全面、深入的比较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会计准则制定理念、损益确定方法、资产计价模式、会计目标和损益计算范围五个方面比较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的差异,确认它们适合的经济环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关键词:资产负债观;收入费用观;比较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13X(2011)06-0079-02
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是两种计量收益的不同理论,也是两种制定会计准则的不同理念,两者在各自的范围我国制内统驭不同的会计理论和会计准则的发展。当前,定会计准则时,不再以收入费用观作为主要的指导思想,对资产负债而改为以资产负债观为主的指导思想。因此,
观和收入费用观进行全面、深入的比较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的差异(一)会计准则制定理念不同
资产负债观理论要求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在制定基本会计准则以及制定规范某类交易或事项的具体会计准则时,会计准则制定要以资产负债观理论作为指导。具体而言,
机构在制定会计准则时,首先要定义并规范由该类交易或事项产生的相关资产和负债或规范其对相关资产或负债造成影响的确认与计量,然后再根据资产和负债的变化确认和计量收益。在资产负债观下,制定会计准则重在对资产和负债的定义、确认和计量,企业的收益是当期净资产的增加额(不包括业主投资或派给业主款引起的净资产变动)。收益的确认不需要考虑实现问题,更为注重交易和事项的实质,首先界定每笔交易和事项发生后对资产和负债的影响。按照资产负债观,会计计量的重心是资产的计价,收益仅是资产和负债变化的结果,收益的确认和计量要服从资产负债表中对资产和负债的要求,收入和费用仅是资
产和负债变化的结果,即收入是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财务少,费用是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在这种理念下,报告以资产负债表为重心,利润表成为资产负债表的附属产物。
收入费用观理论要求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在制定基本会计准则以及制定规范某类交易或事项的具体会计准则时,会计准则制定要以收入费用观理论作为指导。具体而言,
机构在制定会计准则的过程中,首先要定义并规范与某类交易或事项相关的收入和费用,然后再根据收入和费用的制定会计准则比较来确认和计量收益。在收入费用观下,
重在对收入和费用会计要素的定义、确认和计量,资产和负债要素的确认与计量要依附收入和费用要素,收益是收入与费用相配比的结果,因此,在财务报告体系中,收益表是整个报告体系的核心内容,资产负债表是收益表的补充和附属。收入费用观主张以交易为中心,采用交易法确认收益,强调收益的确定要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和稳健性原则。
(二)损益确定方法不同
资产负债观认为,企业的损益是企业期末净资产比期初净资产的净增长额,即企业的损益是基于资产和负债的变动来计量,因此,当资产的价值增加或负债的价值减少时才会产生收益。损益的计算公式为:
(期末资产-期末负债)-(期初资产-期初负损益=
债)-投资者投入+向投资者分配。
收入费用观通过收入与费用的直接配比来计量企业损益,通常先确认收入和费用;然后才能据以计算损益。损益的计算公式为:
损益=收入-支出。
举例说明如下:企业于年初购置一宗土地,面积15000平方米,是通过城镇土地出让而取得的。土地出让金为1000元/平方米,拆迁费为500元/平方米,土地开发成本为500元/平方米。年末该宗土地公允价值为2200元/平
收稿日期:2011-02-26
作者简介:黄强(1980-),男,河南永城人,会计师,从事会计学研究。
2011年第6期
N财务与审计
ORTHERNECONOMYAND方米。按照资产负债观,该宗土地的收益=15000×[2200-(1000+500+500)]=3000000元。按照收入费用观,由于企业尚未处置该宗土地,土地的收益尚未实现,因此,会计上无需确认该宗土地的任何收益。
(三)资产计价模式不同
资产负债观计量资产时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资产负债观以资产和负债为核心,注重资产和负债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要求会计收益信息要全面反映报告期内企业各项交易和事项的影响,强调资产面向未来的价值,更为关注资产未来的服务潜能或在未来为企业创造经济利益流入的能力,因此,在计量资产时采用公允价值模式。我国会计《企业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准则委员会在2006年发布的
值的定义是“: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资产采取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时,不对资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资产负债表日不需要对资产进行减值测试,以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资产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资产持有损益的确认源于资产价值的变化,尽管这些损益可能并未实际发生。
收入费用观计量资产时采用历史成本模式。按照收入费用观,会计计量的重心是损益的确定,而不是资产的计价,资产的计价从属于收入的确定。收入费用观基于已实现基础、采用交易法进行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因此计量资产时采用历史成本模式。历史成本是为取得一项资产所付出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资产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时,资产取得后通常采取计提折旧或摊销等方式加以调整,资产负债表日需要对资产进行减值测试。
(四)会计目标不同
资产负债观体现的主要是决策有用观的会计目标,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主要是以相关性为主。资产负债表观以决策有用为目标,在保证财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平衡的基础上,以资产、负债要素为核心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在资产负债观下,一切会计要素,特别是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虽然来自过去的交易和事项,但反映的是对企业未来经济利益的影响程度,提供未来一系列可能变化债权人、企业管理当局及其他用的信息,能够为股权投资者、户提供财务状况、经营业绩、未来现金流量等决策信息。
收入费用观体现的主要是受托责任观的会计目标。收入费用观重视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可靠性,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坚持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财务报告能
提供有关企业在某一特定期间的经营业绩和经营成果,提供资本保值增值、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等信息,能有效地反映和报告受托者对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五)损益计算范围不同
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损益计算范围不同主要在于未实现损益是否确认。
资产负债观确认未实现的损益。资产负债观注重资产的真正价值,认为企业损益是当期净资产的净增长额(不包括业主投资或派给业主款造成的净资产变动),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因此,公允价值计量引起的未实现损益(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差)确认为当期损益。根据资产负债观,损益的确定不需要考虑实现问题,只要企业的净资产增加了,就应当作为损益确认。在这种观点下确认的损益反映了企业在一定期间内资产、负债价值的全部变化而不管交易是否实现?从而充分体现注重交易实质的特性,会计损益的概念更接近真实损益或者现实损益。
收入费用观不确认未实现的损益。按照收入费用观,确定收益时不以现实的资产、负债为标准,而是采用递延、应计、摊销和分配等会计程序,按照实现原则和配比原则,通过收入与费用的配比来计量损益,因此,未实现损益并未确认。
二、结束语
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除上文所述差异外,还存在会计计量的重心不同、财务报告披露内容不同等差异。通过对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的比较可知,资产负债观基于资产和负债的变动确认和计量收益,比较适合于物价变动频繁、金融和经济业务不断创新、市场的风险性较高的动态的经济环境。收入费用观基于收入和费用的直接配比市场风险较确认和计量收益,比较适用于物价相对稳定、小、流动性风险较小的传统静态的经济环境。
参考文献:
[1]
李勇.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2]
葛家澍,徐跃.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6(9).
[3]安庆钊.论收益衡量的两种观念[J].会计之友,2006(7).[4]
张踩峰.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比较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2007(3).
[责任编辑:方晓]
201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