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下水位下降

北京地下水超采15年地下水位下降近13米

4月23日,市委常委召开扩大会议,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国务院有关会议精神。市委书记郭金龙说,北京水安全问题的症结是人口无序过快增长,深层次原因是功能过度集聚。我们必须拿出更大的担当精神,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原则,坚定不移地推动首都人口和功能疏解。

多年来,北京水资源紧缺已成共识,为何现在强调“以水定人”?是否意味着水资源已无法承载目前人口?

北京市水务局介绍,截至今年1月,北京地下水已连续十五年超采,地下水位比1998年同期下降12.83米。而专家认为,水资源可承载的人口数量现在已接近饱和。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邓琦 饶沛

提起北京缺水的现状,很多市民缺乏直观感受,因为随时拧开水龙头都会有水。实际上,为保证供水,从1999年起,北京就开始超采地下水,每年超采约五亿立方米。

地下形成漏斗区约1000平方公里

北京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是一个特大型缺水城市,随着经济、社会、人口的不断增长,水的压力越来越大。此外,1999年到2011年北京遭遇连续干旱,为保障供水,从1999年起北京年均超采地下水5亿立方米,并从河北调水3亿立方米。目前,已超采五六十亿立方米地下水。

连年的超采造成地下水位迅速下降,截至今年1月底,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平均埋深24.5米,与上年同期相比,地下水位下降0.3米,地下水储量减少1.5亿立方米;与超采前的1998年同期相比,地下水位下降12.83米,地下水储量减少65亿立方米。

此外,北京地下已经形成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区。漏斗中心位于朝阳区的黄港、长店至顺义的米各庄一带。

怀柔、平谷、昌平等地的应急水源地自2003年建成以来,从开采初期的地下水埋深10米,下降到目前的40多米,取水能力衰减一半以上。

有媒体报道,以2012年为例,北京用水缺口保守统计在11亿立方米左右。 南水北调年供水10.5亿立方米

面对严峻的水资源现状,市水务局表示,南水北调工程为缓解北京供水压力将起到巨大作用。

2014年年底前,南水北调工程完工后,将向北京每年供水10.5亿立方米。南水北调不但将替代怀柔、平谷、昌平等地的应急水源地,还将替代城区的自备井,从而涵养北京的地下水。

但是,市水务局表示,水资源自然禀赋不足、严重短缺是北京需长期面对的基本市情水情,即使南水北调江水进京,也很难彻底改变北京水资源相对短缺的定位。

■ 对话

“以水定人”是调控战略

北京的人口调控问题由来已久,“以水定人”的说法也不是第一次提及,为什么要强调“以水定人”?新京报采访了参与过“十二五”规划纲要、首都经济圈规划起草等工作,北京大学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杨开忠。

新京报:你之前说过土地不是制约北京人口最关键因素,而是水?

杨开忠:从资源环境系统来说,决定北京能够承载多少人口的因素,是水资源。就像一个由木板围成的桶,能盛多少水,取决于最短板,北京的资源系统,最短板就是水。北京平原地区跟国际上日本首都圈、伦敦圈、纽约圈相比,面积并不小,土地本身并不是制约北京人口最关键的因素。

新京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能否扩大水资源承载的人口量?

杨开忠:按照北京市规划和相关文献,万元GDP 水耗如果达到香港的水平,北京最多能承载2300万人口。我认为,未来水利用效率会提高,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可承载人口就增加了。但是未来要发展,人均用水要增加,所以未来水资源可以承载的人口数量是减少的,按照2300万的承载量,现在已接近饱和。 新京报:北京为何现在强调以水定人?是否意味着已无法承载目前人口? 杨开忠:过去也强调水资源的约束,现在基本上是到了关键时候。什么叫无法承载?这取决于老百姓的容忍程度。如果人口还要增加,只能牺牲生活水平。目前来看,老百姓不能接受现在的生态环境,所以这让水资源问题变得更加透彻。 新京报:如何以水管人?

杨开忠:最重要的是以水来确定城市人口的控制目标,这是个战略性问题,是协调北京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关系的重要方面。其次,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要把水资源的稀缺性通过价格传达给家庭和企业,让他们自己决定是否呆在北京。如果把“管人”理解得更广,通过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可以改善生产和发展环境来造福于人口。

■ 综述

北京人口调控 从“以户籍管人”到“以水定人”

人口规模过大是长期困扰北京的一个问题。《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 》提到,到2020年人口总量调控在1800万以内,可是这一目标到2009年底时就已被打破(1972万人) 。今年的北京两会上,北京又启动了新一轮的人口调控。北京市2014折子工程中,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里包括“常住人口增长速度明显下降”。

纵观北京发展战略,控制人口的思路一直存在。从最初的户籍人口调控,到后来的流动人口调控;从“以房管人”、“以业控人”、“以证管人”,到再次被提及的“以水定人”等措施,北京一直在寻找出路。

●20世纪80年代前

严格控制户籍人口

从制定第一个五年规划开始,北京就明确了“控制北京市人口的盲目增加,减少城市人口”的思路。此后,北京市从来没有停止过控制人口的努力,甚至提出过“北京人口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1000万人”的严格目标。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可调控的对象是户籍人口的迁移增长。北京市当时人口规模控制的重点在户籍人口的迁移,严格限制入籍人口,在某些时候甚至鼓励户籍人口的迁出。

然而,几十年中,户籍人口迁移调控的目标并未能有效地得到实现。尽管北京市的人口规模控制目标从最初的460万左右一步一步地增加到1000万左右,但每一次设定的人口控制目标都会在很短时间内被突破。

●20世纪80年代中期

管理“低端”流动人口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城市人口增长主要源自流动人口的增加。在此背景下,北京市曾提出以“总量控制”为核心的流动人口规模控制政策,并希望通过限制外地人在北京的就业工种等措施来达到流动人口总量控制的目标。 2005年,北京市发改委就“十一五”规划向市民问计活动中征集产生的“三大民意”,“第一大”就是“减少低素质人员进京”。具体对“低端”流动人口的管理从2011年开始,201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大篇幅阐述人口控制目标和决心,当时提出通过“以房管人”、“以业控人”、“以证管人”、缩减进京指标等方面控制人口。

由此,北京在2011年进行了一轮对“地下空间”的清理和整治。

波及面最广的或是“以房管人”,2013年开始群租房整治,同年9月北京市提出中心城区坚决停止新建商品住宅,严格控制旧城的新增规模。 ●2014年

水资源成为评估指标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强人口规模调控”。除了主要针对低端人口的“产业调控”、“以房管人”,“对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项目进行人口评估和交通评价、水资源评价,研究建立与人口调控挂钩的政府投资、公共资源分配机制”被写入报告。

今年4月,阶梯水价举行了听证,地铁票价调整也将在今年下半年展开。有专家认为,这是利用经济手段,提高生活成本,调控人口规模。

此外,“低端”产业及相关从业人口也将面临一轮“迁移”。“动批”已确定外迁,大红门正在接洽。酝酿已久的居住证制度也被写进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 毋庸置疑,一个城市应该有一个相对合理的人口规模,而如何缓解北京市的资源与人口之间的矛盾待破题。

北京地下水超采15年地下水位下降近13米

4月23日,市委常委召开扩大会议,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国务院有关会议精神。市委书记郭金龙说,北京水安全问题的症结是人口无序过快增长,深层次原因是功能过度集聚。我们必须拿出更大的担当精神,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原则,坚定不移地推动首都人口和功能疏解。

多年来,北京水资源紧缺已成共识,为何现在强调“以水定人”?是否意味着水资源已无法承载目前人口?

北京市水务局介绍,截至今年1月,北京地下水已连续十五年超采,地下水位比1998年同期下降12.83米。而专家认为,水资源可承载的人口数量现在已接近饱和。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邓琦 饶沛

提起北京缺水的现状,很多市民缺乏直观感受,因为随时拧开水龙头都会有水。实际上,为保证供水,从1999年起,北京就开始超采地下水,每年超采约五亿立方米。

地下形成漏斗区约1000平方公里

北京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是一个特大型缺水城市,随着经济、社会、人口的不断增长,水的压力越来越大。此外,1999年到2011年北京遭遇连续干旱,为保障供水,从1999年起北京年均超采地下水5亿立方米,并从河北调水3亿立方米。目前,已超采五六十亿立方米地下水。

连年的超采造成地下水位迅速下降,截至今年1月底,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平均埋深24.5米,与上年同期相比,地下水位下降0.3米,地下水储量减少1.5亿立方米;与超采前的1998年同期相比,地下水位下降12.83米,地下水储量减少65亿立方米。

此外,北京地下已经形成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区。漏斗中心位于朝阳区的黄港、长店至顺义的米各庄一带。

怀柔、平谷、昌平等地的应急水源地自2003年建成以来,从开采初期的地下水埋深10米,下降到目前的40多米,取水能力衰减一半以上。

有媒体报道,以2012年为例,北京用水缺口保守统计在11亿立方米左右。 南水北调年供水10.5亿立方米

面对严峻的水资源现状,市水务局表示,南水北调工程为缓解北京供水压力将起到巨大作用。

2014年年底前,南水北调工程完工后,将向北京每年供水10.5亿立方米。南水北调不但将替代怀柔、平谷、昌平等地的应急水源地,还将替代城区的自备井,从而涵养北京的地下水。

但是,市水务局表示,水资源自然禀赋不足、严重短缺是北京需长期面对的基本市情水情,即使南水北调江水进京,也很难彻底改变北京水资源相对短缺的定位。

■ 对话

“以水定人”是调控战略

北京的人口调控问题由来已久,“以水定人”的说法也不是第一次提及,为什么要强调“以水定人”?新京报采访了参与过“十二五”规划纲要、首都经济圈规划起草等工作,北京大学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杨开忠。

新京报:你之前说过土地不是制约北京人口最关键因素,而是水?

杨开忠:从资源环境系统来说,决定北京能够承载多少人口的因素,是水资源。就像一个由木板围成的桶,能盛多少水,取决于最短板,北京的资源系统,最短板就是水。北京平原地区跟国际上日本首都圈、伦敦圈、纽约圈相比,面积并不小,土地本身并不是制约北京人口最关键的因素。

新京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能否扩大水资源承载的人口量?

杨开忠:按照北京市规划和相关文献,万元GDP 水耗如果达到香港的水平,北京最多能承载2300万人口。我认为,未来水利用效率会提高,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可承载人口就增加了。但是未来要发展,人均用水要增加,所以未来水资源可以承载的人口数量是减少的,按照2300万的承载量,现在已接近饱和。 新京报:北京为何现在强调以水定人?是否意味着已无法承载目前人口? 杨开忠:过去也强调水资源的约束,现在基本上是到了关键时候。什么叫无法承载?这取决于老百姓的容忍程度。如果人口还要增加,只能牺牲生活水平。目前来看,老百姓不能接受现在的生态环境,所以这让水资源问题变得更加透彻。 新京报:如何以水管人?

杨开忠:最重要的是以水来确定城市人口的控制目标,这是个战略性问题,是协调北京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关系的重要方面。其次,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要把水资源的稀缺性通过价格传达给家庭和企业,让他们自己决定是否呆在北京。如果把“管人”理解得更广,通过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可以改善生产和发展环境来造福于人口。

■ 综述

北京人口调控 从“以户籍管人”到“以水定人”

人口规模过大是长期困扰北京的一个问题。《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 》提到,到2020年人口总量调控在1800万以内,可是这一目标到2009年底时就已被打破(1972万人) 。今年的北京两会上,北京又启动了新一轮的人口调控。北京市2014折子工程中,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里包括“常住人口增长速度明显下降”。

纵观北京发展战略,控制人口的思路一直存在。从最初的户籍人口调控,到后来的流动人口调控;从“以房管人”、“以业控人”、“以证管人”,到再次被提及的“以水定人”等措施,北京一直在寻找出路。

●20世纪80年代前

严格控制户籍人口

从制定第一个五年规划开始,北京就明确了“控制北京市人口的盲目增加,减少城市人口”的思路。此后,北京市从来没有停止过控制人口的努力,甚至提出过“北京人口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1000万人”的严格目标。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可调控的对象是户籍人口的迁移增长。北京市当时人口规模控制的重点在户籍人口的迁移,严格限制入籍人口,在某些时候甚至鼓励户籍人口的迁出。

然而,几十年中,户籍人口迁移调控的目标并未能有效地得到实现。尽管北京市的人口规模控制目标从最初的460万左右一步一步地增加到1000万左右,但每一次设定的人口控制目标都会在很短时间内被突破。

●20世纪80年代中期

管理“低端”流动人口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城市人口增长主要源自流动人口的增加。在此背景下,北京市曾提出以“总量控制”为核心的流动人口规模控制政策,并希望通过限制外地人在北京的就业工种等措施来达到流动人口总量控制的目标。 2005年,北京市发改委就“十一五”规划向市民问计活动中征集产生的“三大民意”,“第一大”就是“减少低素质人员进京”。具体对“低端”流动人口的管理从2011年开始,201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大篇幅阐述人口控制目标和决心,当时提出通过“以房管人”、“以业控人”、“以证管人”、缩减进京指标等方面控制人口。

由此,北京在2011年进行了一轮对“地下空间”的清理和整治。

波及面最广的或是“以房管人”,2013年开始群租房整治,同年9月北京市提出中心城区坚决停止新建商品住宅,严格控制旧城的新增规模。 ●2014年

水资源成为评估指标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强人口规模调控”。除了主要针对低端人口的“产业调控”、“以房管人”,“对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项目进行人口评估和交通评价、水资源评价,研究建立与人口调控挂钩的政府投资、公共资源分配机制”被写入报告。

今年4月,阶梯水价举行了听证,地铁票价调整也将在今年下半年展开。有专家认为,这是利用经济手段,提高生活成本,调控人口规模。

此外,“低端”产业及相关从业人口也将面临一轮“迁移”。“动批”已确定外迁,大红门正在接洽。酝酿已久的居住证制度也被写进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 毋庸置疑,一个城市应该有一个相对合理的人口规模,而如何缓解北京市的资源与人口之间的矛盾待破题。


相关内容

  • 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资源开采现状及评价(1)
  • 2005年第2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45· 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资源开采现状及评价 贺国平,周 东,杨忠山,赵泓漪,李慈君 (1.中国地质大学水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083;2.北京市水文总站,北京 100039) 摘要:本文分析了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资源的开采现状,探讨了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 ...

  • 我国地下水开发利用概况
  • 谈我国地下水开发利用 1 我国地下水开发利用概况 地下水是地球上水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水质洁净.温度变化小和分布广泛等优点,是居民生活.工农业生产和国防建设的一个重要水源.在世界各国供水量中,地下水占很大比例,如丹麦.利比亚.沙特阿拉伯与马耳他等国均占100%,圭亚那.比利时和塞浦路斯等国占 ...

  • 京城地下水超采何时停|地下水|北京
  • 原标题:京城地下水超采何时停 记者 贾婷 今年7·20特大暴雨以来,全市形成水资源量达11.34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7.15亿立方米.北京面对连续多年来干旱少雨的气候,遭遇一场特大暴雨,能在多大程度上缓解北京缺水的现状?北京市地下水目前的状况如何?连年超采何时能够停止?建设应急水源地及南水北调工程 ...

  • 希尼尔水库周边地下水位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 第32卷第2期2010年2月 人民黄河 YELLOW RIVER V01.32,No.2 Feb..2010 [水资源] 希尼尔水库周边地下水位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王蓓,刘玉甫,曹 伟 (新疆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49) 摘要:将希尼尔水库周边地区划分为坝后平行于坝轴线(400-50 ...

  • 华北平原"地下水库"供水功能衰退和防治对策
  • 作者:蒋才俊郭旭东王思敬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1995年11期 前言 华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和工业生产基地之一,北京.天津.石家庄等数10座大中小型城市座落在这里,水资源对这些地区的城市.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保证作用.但是,水资源严重短缺又成为其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在目前有限的 ...

  • 地下水位变化对建筑物地基沉降影响的数值模拟
  • 地下水位变化对建筑物地基沉降影响的数值模拟 周宏益, 孟莉敏, 彭雄武 (教育部喀斯特环境与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贵州大学) , 贵阳 550003) 摘要:地下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同时给地下工程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特别是针对建筑物地 基而言, 地下水位的上升和下降可直接导致建筑物的变形或进 ...

  • 地下水位下降引起地面沉降的分析
  • 地下水位下降引起地面沉降的分析 葛春兰(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00) 要:地面沉降是一种危害性严重的环境地质灾害,地下水位下降是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本文重点分析地下水位下降引起地面沉降的机理以及简化的计算方法. 摘 关键词: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自重应力:附加压力 . do ...

  • 作图法求解库岸地下水的壅高值
  • :Z薹: 矍薹霈挲耋蓄爨警2005缝擎1雾 型蓁二囊墓一薹搴争: 噻耋毳萎蓁霎污国:雪篓§塑耋f薹至耄手麦雾垂!Clrai.雩{扩羹薹霪耋:毳薹耄蚕:羹:塾薹委攀童霪蓁季二吲通随i器喜420m:≯器謦型羹鎏翼粪雯 帮巷二脊毵死85m罐点幽碟习礤理磊忸悌罔澄:70m一20m狸邛氍开登堡鼐骣型藕丙婉:嘲 ...

  • 苏南太湖流域地下水过度开采引起的地面沉降及其防治措施
  • Vol.15, No.3 第 15 卷第 3 期 湖 泊 科 学 苏南太湖流域地下水过度开采 引起的地面沉降及其防治对策* 张落成 1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南京 210008 2 香港大学城市规划与环境管理研究中心 香港 陈振光 2 吴楚材 1 提 要 因地下水过量开采而引起的地面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