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认知与社会认知理论

第七章认知与社会认知理论

一、内部原因

格式塔心理学或完型心理学,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行为主义的缺陷。

二、外部原因

邻近学科的影响,控制论、信息论、计算机科学和语言学。把与计算机做类比。

三、人格心理学中的认知理论的兴起

勒温场理论:人们受到各自认知的“生活空间”的影响,在表征时会有不同的组织方式。凯利最早解释个体行为中的差异是由于个体在对世界的感知和信息加工中存在着差异引起的,将认知结构视为人格结构。第二节罗特的社会学习理论最负盛名的著作有:《社会学习与临床心理学》(1954)《人格社会学习理论的运用》(1972)第三节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一、班杜拉简介(美国心理学家)

1972年获美国心理学会授予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73年获加利福尼亚心理学会“杰出科学成就奖”;1974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80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二、理论观点

(一)交互作用论强调人是主动的,反对把人看成是被动的、是潜意识行动与过去历史的受害者,或者只是由环境决定的。主张交互作用论,即人受环境力量的影响,但是他们可以选择行为的方式。个人与环境以交互作用的方式彼此影响,每个人的人格特点是个人和情境变量持续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学习经验的差异就是个别差异的原因。

(二)观察学习观察学习是指人通过观看他人(榜样)而习得复杂行为的过程。包括观察“示范者”的行为,和观察“示范者”所受到的强化。又称替代学习、榜样学习、模仿学习。由于看到他人行为被强化,而代替了自己行为的强化,所以观察者也能学习到示范者的行为。观察学习的好处:效率高、错误率低;间接学习,不必亲身经历,即可明白该怎么做观察学习的四个阶段:注意过程,只有注意到榜样的行为,辨别出其重点并认识到其特征时,才能通过观察来学习。保持过程,看到某个榜样的次数并不多,为了再现榜样的行为,必须记住它。我们是以“心象表征系统”和“言语表征系统”两种方式在记忆中将榜样行为的重要线索进行编码的。动作再现过程,将先前编码的心象和言语线索转化为动作的再现。动机过程,虽然没有强化也可以发生观察学习,但对榜样的注意会受到动机的影响,而且我们是否作出所观察的行为,也会受到动机的影响。

(三)对强化的发展替代性强化:在观察学习过程中,看到某行为受到奖励后,观察者表现出该行为也随之增加,像是自己获得了强化一样,当他们看到某行为受到惩罚后,他们的相应行为也随之减少,象是自己受惩罚一样。这个现象被称为替性强化。自我强化:一个人在表现某项行为之后,若自己感到有成就,那种满足感,就具有极大的强化作用。

(四)预期作用与行为目标解释行为的学习与表现的差异一个人的行为不是完全盲目的,而是依照自己的经验和观察学习的结果,对行为的后果,有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概述

社会学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于1977年提出的。 它着眼于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在引发人的行为中的作用,重视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所谓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

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班杜拉指出,行为主义的刺激一反应理论无法解释人类的观察学习现象。因为刺激一反应理论不能解释为什么个体会表现出新的行为,以及为什么个体在观察榜样行为后,这种己获得的行为可能在数天、数周甚至数月之后才出现等现象。所以,如果社会学习完全是建立在奖励和惩罚之结果的基础上的话,那么大多数人都无法在社会新的行为,以及为什么个体在观察榜样行为后,这种己获得的行为可能在数天、数周甚至数月之后才出现等现象。所以,如果社会学习完全是建立在奖励和惩罚之结果的基础上的话,那么大多数人都无法在社会化过程中生存下去(Bandura,1969)。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班杜拉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并在科学的实验基础上建立起了他的社会学习理论。

1、关于行为的习得过程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特别是人的复杂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行为的习得既受遗传因素和生理因素的制约,又受后天经验环境的影响。生理因素的影响和后天经验的影响在决定行为上微妙地交织在一起,很难将两者分开。班杜拉认为行为习得有两种不同的过程:一种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班杜拉把这种行为习得过程称为“通过反应的结果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直接经验的学习;另一种是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行为的过程,班杜拉将它称之为“通过示范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间接经验的学习。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所强调的是这种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中,人们获得了示范活动的象征性象,并引导适当的操作。观察学习的全过程由四个阶段(或四个子过程)构成。注意过程是观察学习的起始环节,在注意过程中,示范者行动本身的特征、观察者本人的认知特征以及观察者和示范者之间的关系等诸多因素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在观察学习的保持阶段,示范者虽然不再出现,但他的行为仍给观察者以影响。要使示范行为在记忆中保持,需要把示范行为以符号的形式表象化。通过符号这一媒介,短暂的榜样示范就能够被保持在长时记忆中。观察学习的第三个阶段是把记忆中的符号和表象转换成适当的行为,即再现以前所观察到的示范行为。这一过程涉及到运动再生的认知组织和根据信息反馈对行为的调整等一系列认知的和行为的操为了解释说明人类行为,心理学家提出了各种理论。

2、班杜拉对其中的环境决定论和个人决定论提出了批判,并提出了自己的交互决定论,即强调在社会学习过程中行为、认知和环境三者的交互作用。环境决定论认为行为是由作用于有机体的环境刺激决定的即个人决定论认为环境取决于个体如何对其发生,班杜拉则认为行为、环境与个体的认知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但他同时反驳了“单向的相互作用”即行为是个体变量与环境变量的函数,认为行为本身是个体认知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一种副产品。班杜拉指出,行为、个体(主要指认知和其他个人的因素)和环境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不能把某一个因素放在比其他因索重要的位置,尽管在有些情境中,某一个因索可能起支配作用。他把这种观点称为“交互决定论”。

3、自我调节理论

班杜拉认为自我调节是个人的内在强化过程,是个体通过将自己对行为的计划和预期与行为的现实成果加以对比和评价,来调节自己行为的过程。人能依照自我确立的内部标准来调节自己的行为。按照班杜拉的观点,自我具备提供参照机制的认知框架和知觉、评价及调节行为等能力。他认为人的行为不仅要受外在因素的影响,也受通过自我生成的内在因素的调节。自我调节由自我观察、自我判断和自我反应三个过程组成,经过上述三个过程,个体完成内在因素对行为的调节。

4、自我效能理论

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也就是个体在面临某一任务活动时的胜任感及其自信、自珍、自尊等方面的感受。自我效能也可称作“自我效能感”、“自我信念”、“自我效能期待”等。班杜拉指出:

“效能预期不只影响活动和场合的选择,也对努力程度产生影响。被知觉到的效能预期是人们遇到应激情况时选择什么活动、花费多大力气、支持多长时间的努力的主要决定者”。班杜拉对自我效能的形成条件及其对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指出自我效能的形成主要受五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情绪的唤起以及情境条件。第一,行为的成败经验指经由操作所获得的信息或直接经验。成功的经验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感,使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反之,多次的失败会降低对自己能力的评估,使人丧失信心。第二,替代性经验指个体能够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获得关于自我可能性的认识。第三,言语劝说包括他人的暗示、说服性告诫、建议、劝告以及自我规劝。第四,情绪和生理状态也影响自我效能的形成。在充满紧张、危险的场合或负荷较大的情况下,情绪易于唤起,高度的情绪唤起和紧张的生理状态会降低对成功的预期水准。最后,情景条件对自我效能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某些情境比其它情境更难以适应与控制。当个体进入一个陌生而易引起焦虑的情境中时,会降低自我效能的水平与强度。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

1、强调观察学习在人的行为获得中的

作用。认为人的多数行为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行为的结果而学得的。依靠观察学习可以迅速掌握大量的行为模式。

2、重视榜样的作用。人的行为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过程获得。但是获得什么样的行为以及行为的表现如何,则有赖于榜样的作用。榜样是否具有魅力、是否拥有奖赏、榜样行为的复杂程度、榜样行为的结果和榜样与观察者的人际关系都将影响观察者的行为表现。

3、强调自我调节的作用。人的行为不仅受外界行为结果的影响,而且更重要的是受自我引发的行为结果的影响,即自我调节的影响。自我调节主要是通过设立目标、自我评价,从而引发动机功能来调节行为的。

4、主张奖励较高的自信心。一个人对自己应付各种情境能力的自信程度,在人的能动作用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将决定一个人是否愿意面临困难的情境,应付困难的程度以及个人面临困难情境的持久性。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有较高的预期,在面临困难时往往会勇往直前,愿意付出较大的努力,坚持较久的时间;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往往会产生焦虑、不安和逃避行为。因此,改变人的回避行为,建立较高的自信心是十分必要的。社会学习理论重视榜样的作用,强调个人对行为的自我调节,主张建立较高的自信心。

第七章认知与社会认知理论

一、内部原因

格式塔心理学或完型心理学,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行为主义的缺陷。

二、外部原因

邻近学科的影响,控制论、信息论、计算机科学和语言学。把与计算机做类比。

三、人格心理学中的认知理论的兴起

勒温场理论:人们受到各自认知的“生活空间”的影响,在表征时会有不同的组织方式。凯利最早解释个体行为中的差异是由于个体在对世界的感知和信息加工中存在着差异引起的,将认知结构视为人格结构。第二节罗特的社会学习理论最负盛名的著作有:《社会学习与临床心理学》(1954)《人格社会学习理论的运用》(1972)第三节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一、班杜拉简介(美国心理学家)

1972年获美国心理学会授予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73年获加利福尼亚心理学会“杰出科学成就奖”;1974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80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二、理论观点

(一)交互作用论强调人是主动的,反对把人看成是被动的、是潜意识行动与过去历史的受害者,或者只是由环境决定的。主张交互作用论,即人受环境力量的影响,但是他们可以选择行为的方式。个人与环境以交互作用的方式彼此影响,每个人的人格特点是个人和情境变量持续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学习经验的差异就是个别差异的原因。

(二)观察学习观察学习是指人通过观看他人(榜样)而习得复杂行为的过程。包括观察“示范者”的行为,和观察“示范者”所受到的强化。又称替代学习、榜样学习、模仿学习。由于看到他人行为被强化,而代替了自己行为的强化,所以观察者也能学习到示范者的行为。观察学习的好处:效率高、错误率低;间接学习,不必亲身经历,即可明白该怎么做观察学习的四个阶段:注意过程,只有注意到榜样的行为,辨别出其重点并认识到其特征时,才能通过观察来学习。保持过程,看到某个榜样的次数并不多,为了再现榜样的行为,必须记住它。我们是以“心象表征系统”和“言语表征系统”两种方式在记忆中将榜样行为的重要线索进行编码的。动作再现过程,将先前编码的心象和言语线索转化为动作的再现。动机过程,虽然没有强化也可以发生观察学习,但对榜样的注意会受到动机的影响,而且我们是否作出所观察的行为,也会受到动机的影响。

(三)对强化的发展替代性强化:在观察学习过程中,看到某行为受到奖励后,观察者表现出该行为也随之增加,像是自己获得了强化一样,当他们看到某行为受到惩罚后,他们的相应行为也随之减少,象是自己受惩罚一样。这个现象被称为替性强化。自我强化:一个人在表现某项行为之后,若自己感到有成就,那种满足感,就具有极大的强化作用。

(四)预期作用与行为目标解释行为的学习与表现的差异一个人的行为不是完全盲目的,而是依照自己的经验和观察学习的结果,对行为的后果,有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概述

社会学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于1977年提出的。 它着眼于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在引发人的行为中的作用,重视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所谓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

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班杜拉指出,行为主义的刺激一反应理论无法解释人类的观察学习现象。因为刺激一反应理论不能解释为什么个体会表现出新的行为,以及为什么个体在观察榜样行为后,这种己获得的行为可能在数天、数周甚至数月之后才出现等现象。所以,如果社会学习完全是建立在奖励和惩罚之结果的基础上的话,那么大多数人都无法在社会新的行为,以及为什么个体在观察榜样行为后,这种己获得的行为可能在数天、数周甚至数月之后才出现等现象。所以,如果社会学习完全是建立在奖励和惩罚之结果的基础上的话,那么大多数人都无法在社会化过程中生存下去(Bandura,1969)。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班杜拉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并在科学的实验基础上建立起了他的社会学习理论。

1、关于行为的习得过程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特别是人的复杂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行为的习得既受遗传因素和生理因素的制约,又受后天经验环境的影响。生理因素的影响和后天经验的影响在决定行为上微妙地交织在一起,很难将两者分开。班杜拉认为行为习得有两种不同的过程:一种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班杜拉把这种行为习得过程称为“通过反应的结果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直接经验的学习;另一种是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行为的过程,班杜拉将它称之为“通过示范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间接经验的学习。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所强调的是这种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中,人们获得了示范活动的象征性象,并引导适当的操作。观察学习的全过程由四个阶段(或四个子过程)构成。注意过程是观察学习的起始环节,在注意过程中,示范者行动本身的特征、观察者本人的认知特征以及观察者和示范者之间的关系等诸多因素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在观察学习的保持阶段,示范者虽然不再出现,但他的行为仍给观察者以影响。要使示范行为在记忆中保持,需要把示范行为以符号的形式表象化。通过符号这一媒介,短暂的榜样示范就能够被保持在长时记忆中。观察学习的第三个阶段是把记忆中的符号和表象转换成适当的行为,即再现以前所观察到的示范行为。这一过程涉及到运动再生的认知组织和根据信息反馈对行为的调整等一系列认知的和行为的操为了解释说明人类行为,心理学家提出了各种理论。

2、班杜拉对其中的环境决定论和个人决定论提出了批判,并提出了自己的交互决定论,即强调在社会学习过程中行为、认知和环境三者的交互作用。环境决定论认为行为是由作用于有机体的环境刺激决定的即个人决定论认为环境取决于个体如何对其发生,班杜拉则认为行为、环境与个体的认知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但他同时反驳了“单向的相互作用”即行为是个体变量与环境变量的函数,认为行为本身是个体认知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一种副产品。班杜拉指出,行为、个体(主要指认知和其他个人的因素)和环境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不能把某一个因素放在比其他因索重要的位置,尽管在有些情境中,某一个因索可能起支配作用。他把这种观点称为“交互决定论”。

3、自我调节理论

班杜拉认为自我调节是个人的内在强化过程,是个体通过将自己对行为的计划和预期与行为的现实成果加以对比和评价,来调节自己行为的过程。人能依照自我确立的内部标准来调节自己的行为。按照班杜拉的观点,自我具备提供参照机制的认知框架和知觉、评价及调节行为等能力。他认为人的行为不仅要受外在因素的影响,也受通过自我生成的内在因素的调节。自我调节由自我观察、自我判断和自我反应三个过程组成,经过上述三个过程,个体完成内在因素对行为的调节。

4、自我效能理论

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也就是个体在面临某一任务活动时的胜任感及其自信、自珍、自尊等方面的感受。自我效能也可称作“自我效能感”、“自我信念”、“自我效能期待”等。班杜拉指出:

“效能预期不只影响活动和场合的选择,也对努力程度产生影响。被知觉到的效能预期是人们遇到应激情况时选择什么活动、花费多大力气、支持多长时间的努力的主要决定者”。班杜拉对自我效能的形成条件及其对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指出自我效能的形成主要受五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情绪的唤起以及情境条件。第一,行为的成败经验指经由操作所获得的信息或直接经验。成功的经验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感,使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反之,多次的失败会降低对自己能力的评估,使人丧失信心。第二,替代性经验指个体能够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获得关于自我可能性的认识。第三,言语劝说包括他人的暗示、说服性告诫、建议、劝告以及自我规劝。第四,情绪和生理状态也影响自我效能的形成。在充满紧张、危险的场合或负荷较大的情况下,情绪易于唤起,高度的情绪唤起和紧张的生理状态会降低对成功的预期水准。最后,情景条件对自我效能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某些情境比其它情境更难以适应与控制。当个体进入一个陌生而易引起焦虑的情境中时,会降低自我效能的水平与强度。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

1、强调观察学习在人的行为获得中的

作用。认为人的多数行为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行为的结果而学得的。依靠观察学习可以迅速掌握大量的行为模式。

2、重视榜样的作用。人的行为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过程获得。但是获得什么样的行为以及行为的表现如何,则有赖于榜样的作用。榜样是否具有魅力、是否拥有奖赏、榜样行为的复杂程度、榜样行为的结果和榜样与观察者的人际关系都将影响观察者的行为表现。

3、强调自我调节的作用。人的行为不仅受外界行为结果的影响,而且更重要的是受自我引发的行为结果的影响,即自我调节的影响。自我调节主要是通过设立目标、自我评价,从而引发动机功能来调节行为的。

4、主张奖励较高的自信心。一个人对自己应付各种情境能力的自信程度,在人的能动作用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将决定一个人是否愿意面临困难的情境,应付困难的程度以及个人面临困难情境的持久性。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有较高的预期,在面临困难时往往会勇往直前,愿意付出较大的努力,坚持较久的时间;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往往会产生焦虑、不安和逃避行为。因此,改变人的回避行为,建立较高的自信心是十分必要的。社会学习理论重视榜样的作用,强调个人对行为的自我调节,主张建立较高的自信心。


相关内容

  • [幼儿教育心理学]学习指南
  • <幼儿教育心理学>学习指南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课程名称:幼儿教育心理学 课程学时:32学时 课程性质: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在幼儿教育学和幼儿心理学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学科.它主要研究幼儿学习的规律与特征以及教师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幼儿学习与身心的健康发展.通过该课程的开设,帮助学生了解基 ...

  • 生态环境心理研究
  •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章生态环境心理研究概述:第二章心理学研究中的生态环境理论:第三章自然环境与人类行为:第四章环境应激研究:第五章环境知觉与环境认知等内容. 目录 第一章 生态环境心理研究概述 第一节 绪论 第二节 生态心理学研究 一.生态心理学的概念界定 二.什么是"Ecop ...

  • 心理学课程教案
  • <心理学>课程教案 第一章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教学时数:6课时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自学,录相示教 教学目的: 本章对现代心理学及其研究和发展进行一个整体性的介绍,为随后各章建立一个总体框架,并为随后各章中所共同涉及到的一般性专业知识和术语预先做出交待:另外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通 ...

  • 行为改变技术
  •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行为及其特点 一.行为的涵义 (一) 行为的界定 (1) 传统华生斯金纳 可观察的外显行为 (2) 新行为主义赫尔 托尔曼 内隐性的意识行为 (3) 认知论 心理表征的过程 (4) 广义 内在 外显 意识 潜意识 有机体在主客观因素的作用下产生的外部活动,即有机体任何外显的,可 ...

  • 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
  • <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课程的性质.任务.基本要求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教育心理学是四川广播电视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专科)的一门必修课.该课程主要阐述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和原理及其在学校教育实践中的应用.该课程着眼于提高学员的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水平及实际应用能力,是一门既具有 ...

  • 心理学小抄
  • 第一章 1.五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2,三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 1,转变教学观念,关注学与教两方面的心理问题,教学心理学兴起.2,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3,注重实际教学中的各种策略和元认知的研 ...

  • 幼儿教育心理学自考复习资料
  • 幼儿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绪论 幼儿教育心理学:是揭示幼儿如何学习的:即幼儿学习的特征,水平和规律:研究如何科学. 合理.有效地促进幼儿学习. 幼儿教育的特殊性:1.幼儿学习特殊性.2.幼儿教学特殊性.①幼儿教学非正规性:②幼 儿教学目标重在发展:③教学模式以过程模式为主.3.幼儿的教材更广.4.幼 ...

  • 体育心理学
  • 体育心理学 第一章: 1.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的异同是什么? ①区别:体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目的是提高教与学的效果:其主要研究对象是学生,也包括教师.运动心理学的主要研究目的是提高训练效果和比赛成绩:其主要研究对象是运动员,也包括教练员.锻炼心理学的主要研究目的是参与体育锻炼的前因和心理 ...

  • 心理学教学大纲
  • 适用专业: 全院师范类各专业 课程编码: 130023 制定单位: 心理学教研室 审 定 人: 心理学教研室 一.课程说明 1.本课程的性质:心理学是高等师范院校为培养合格的中等学校教师而开设的一门具有师范性特点的公共必修课.在高等师范院校开设这门课程的目标任务,一是为了对未来的教师进行职前培训,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