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湾畔的渔鼓绝唱

  节奏变化灵活,慢板凄苦,快板豪放,说唱叙事……这种极富特性的曲艺形式,如今流传于渤海新区新村乡冯家堡及南排河镇一带,叫黄骅渔鼓。   二百年的历史岁月中,曲调优美的黄骅渔鼓曾是沿海渔民倾心钟爱的唯一娱乐形式。在渤海湾数个渔村中,口口相传,代代相传,久唱不衰。   如今,当地的民间艺人正不断汲取本地民间音乐的营养和精华,充实渔家民风习俗内容,渔鼓也逐步发展演变为一个节奏明快、极具浓郁乡土气息的独特曲种。这个过程虽然缓慢且举步维艰,却一直在继续。   一个“花子”带来的艺术   相传,乾隆年间的一个隆冬天气,渤海湾海水结了冰,渔村所有的船只都上了坞,漫长的冬闲开始了。忽然,南街口传来“嘭、嘭、嘭”的击鼓声,伴着鼓声还有凄苦的歌声。不大工夫,街上挤满了看热闹的人。那说唱之人,是位老者,虽然上了年纪,却精神矍铄。从他的穿衣打扮上看,应该是个要饭的叫花子。   渔村自古被称为苦海盐边,与外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一年四季大部分时间都在海上漂,听得是风呼海啸,从没听过这么动人的曲调,人们一下子都听呆了。这叫花子嗓子好,唱得也带劲,唱的正是《西游记》中的一个段子《美猴王出世》。大家听着好,舍不得让叫花子走,就留下他唱。后来才知道,这“花子”原来是个老艺人,家乡遭灾,出来混口饭吃。他在村里一唱就是好几个月,天天跟过年似的,让人们忘却了冬日的漫长与闲闷。这期间,有几个对此兴趣浓厚的小伙子,就跟着老人学上了艺,等老人唱完,他们也学会了整套技艺。于是,从北部的岐口,到南头的冯家堡村,渔鼓在黄骅沿海这一带算是扎下了根。   以后的年年岁岁中,每到歇海或年节,人们闲来无事就凑在一起唱些渔鼓段子,自娱自乐,热闹非凡。   一根竹筒哼出渔区百味   “渔鼓”的名字其实是从伴奏乐器中直接得来。一个大约一米长的竹筒,一端蒙上鱼皮,敲击发出的声音又与击鼓的声音类似。此外,伴奏乐器还包括两个简板,击打为唱腔伴音。   黄骅渔鼓传统演唱形式由一人领唱,七八人伴唱,伴唱者坐长条板凳围成一圈或席地而坐,怀抱竹筒制成的渔鼓,左手执木质简板击节,右手击鼓,另有一人敲木鱼。围观的老幼妇儒皆可同时参与句尾的伴唱,是一个以群体演唱为主的曲种。当然,也有单人唱,双人唱。   单人站唱,是目前比较普遍的表演形式。表演时,艺人在演唱的同时一手敲击渔鼓,一手击打手中的简板,旋律听起来优美而和谐。   黄骅渔鼓是一种板腔体和曲牌体相结合的艺术形式。音乐节奏变化十分灵活,4/4、3/4的拍节交替出现,音乐极富特性。其板式包含: [散板]、[慢板]、[平板] 、[数板]等,所唱曲牌以[耍孩儿]为主。[耍孩儿]为北曲曲牌,在河北的民间音乐和戏曲中使用较多。[耍孩儿]又俗称[娃娃儿],由八句唱词构成,词格通常为三、三、三、三、七、七、七、七,也可只唱五句,称“八句娃娃五句跑”。   除了唱曲牌,还有[韵白]、[边白]、[上场引子]、[上场诗]等。词格以七言为主。因为每段大多是三句,民间艺人又称它“三句弯子调”。唱词中常加衬字,唱段末句帮腔。唱腔曲调平稳流畅,长于叙事,属带变宫的六声音阶。黄骅渔鼓一向无专业艺人,渔民大都用来自娱自乐。现今业内经常借用它的音乐元素来创作音乐节目。   早年间,渔鼓演唱的内容大多是渔民的亲身经历和生活,主基调比较凄凉。它唱过渔人的辛酸,诉说过生活的艰难,感叹过人生的无奈,演绎过世间的传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渔鼓的说唱内容也加入了新的元素,如抒发翻身渔民对党的感恩之情,表达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热爱。   渔鼓代有传人   据《沧州戏曲春秋》、《盐山志》记载及一些老艺人们回忆,“打渔鼓”最早的演出记录大概在清朝同治年间,第一代艺人杨文炳、王起彬曾与十几个人带着戏装去山东济南卖海蜇、虾酱,在济南街头表演了渔鼓小戏《三度林英》、《杨宗保搬兵》、《降人生》等,很受观众欢迎,甚至让一旁的大型戏曲演出受“冷落”,于是留下了“小渔鼓顶大戏”的佳话。   1950年,经黄骅县委、民间艺人和文艺工作者共同协商,把“打渔鼓”正式命名为“黄骅渔鼓”。   新中国成立后,黄骅渔鼓的“接力棒”传到一个叫杨宝山的人手中,他很快便成为传承渔鼓的标志性人物。   杨宝山1933年出生在冯家堡村。其父杨玉海也是一位很有名气的渔鼓艺人。杨宝山自幼跟父亲学唱渔鼓曲子,十几岁时,帮父亲记录鼓词,几年坚持下来,他记下很多书段,如《东游》、《西游》、《南游》、《北游》、《杨宗保搬兵》、《蟠桃会》、《降人生》等。   上世纪五十年代,杨宝山带领5人组成的演出队,代表村里去参加沧州专区业余文艺演出,自编自演的渔鼓剧《韩湘子下山》,在汇演中被评为一等奖,获锦旗一面。   1960年,杨宝山排练的名为《共产党恩如山》的渔鼓节目,参加了“河北省群众文艺汇演大会”,在天津“中国大戏院”演出,荣获一枚铜牌奖章。   不仅一生获得荣誉无数,杨宝山还尽毕生之力整理有关黄骅渔鼓的鼓词和乐谱,以备持续传承。但在“文革”中,四五尺厚的鼓词书稿连同锦旗都被迫焚毁。眼看这些经典渔鼓段子面临失传,情急之下,杨宝山硬是凭借惊人的记忆力,一句句地回忆出这些唱段,并记载下来,为后世渔鼓传承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2005年,河北省文化厅为艺人杨宝山颁发黄骅渔鼓传人证书,成为当时黄骅民间艺人的一面旗帜。   遗憾的是,2012年,杨宝山病逝,这是黄骅民间艺术的重大损失。万幸的是,早在2008年,为顺利传承黄骅渔鼓,杨宝山收了四个徒弟。据黄骅文化馆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说,考虑到杨宝山年纪大,为了渔鼓的顺利传承,由黄骅文化馆牵头,在黄骅港正式举行黄骅渔鼓拜师仪式。仪式上,杨宝山正式收下王洪山、尹如来、赵小溪和何文洪为 “关门弟子”。自此,渔鼓发展终于有了“后来人”。   四个徒弟中,王洪山属于“主动找上门来”的。王洪山47岁,家住冯家堡村。很早以前,作为渔鼓传承基地,冯家堡村几乎人人都能哼上几句,在这样的氛围下,王洪山自小就对渔鼓很感兴趣。他回忆说,七八岁时,村上有一个绰号“憨二爷”的人,一边搓绳,一边唱渔鼓。那娓娓道来、余音袅袅的感觉,让王洪山很着迷,偶尔也跟着哼几句。   2006年,王洪山决定系统学习渔鼓。于是,他找到杨宝山老人家中,说明来意,请求老人教授。杨老也正发愁接班人问题,一看有人找上门来,高兴极了。他表示要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   王洪山通过不断学习,如今基本上已经掌握了渔鼓的各类表演技巧,传下来的经典唱段也大都能够演唱。同时,他不断致力于向外界宣传黄骅渔鼓,扩大这一民间技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然而,一项民间技艺的传承和发扬不是靠一己之力就能做到的。尤其是杨宝山老人过世后,以前收的几个徒弟因为种种原因,逐渐淡出了对渔鼓的学习和传承。现在唯一的传承人王洪山,在推广渔鼓方面也显得举步维艰。   王洪山也试着收自己的徒弟,以推进技艺的传承更新,但是效果不理想,真正想学的寥寥无几。“别说年轻人对这毫无兴趣,就是当地四五十岁的人会唱的都很少,基本上就是些七八十岁的老人。”在这个声光电占主导的时代,缺乏市场的渔鼓日渐被“冷落”。   但民间艺人们也没有放弃传承技艺的努力,除了授徒传承,一些艺人还在渔鼓表演中加入了一些新的元素,力争能够适应现代观众的欣赏需求。比如在2013年的南排河渔民文化节上,经过全新编排的渔鼓一出场就“惊艳全场”,赢得了一片喝彩声。   除了民间人士,政府也在积极发挥作用,以实际行动支持包括渔鼓在内的多项民间技艺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河北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自2002年成立以来,一直在致力于民间艺术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保护。2013年,中心派出一个摄制组对黄骅渔鼓的风格特点、历史传承等情况进行了全方位拍摄。将来整个视频资料整理结束后,会被上传到国家的文化资源共享工程网站,届时全国的普通观众均可以查看。通过多方努力,相信渔鼓等民间艺术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会随之不断壮大。   百年渔鼓,期待重生。   渔鼓唱段:《蟠桃会》   【道白】渔鼓本是神仙留,摇摇马颤皮包头,近日落在我(ne)的手。不唱《东游》唱《西游》,《东游》、《西游》全不唱,王母殿前赴蟠桃。   唱   三月里来三月三,   王母殿前验神仙,   众神仙来赴蟠桃宴哎……   西天活佛李东度,   又来了贾舍和娥兰,   十八个罗汉两边站哎……   海外来了东方朔,   孙膑骑牛离香山,   王蝉王敖在云端站哎……   寿星佬书一封,   又来了赴会的众八仙,   一个一个在云端站哎……   汉钟离驾云头前走,   张果老骑驴在后边,   吕洞宾背着斩仙剑哎……   徐盛公凭着云霄走,   何仙姑笊篱扛在肩,   蓝采和渔板整八扇哎……   铁拐李举着镔铁棍,   韩湘子手提五彩花篮,   渔鼓简板为作伴哎……   (责编:刘建蕊)

  节奏变化灵活,慢板凄苦,快板豪放,说唱叙事……这种极富特性的曲艺形式,如今流传于渤海新区新村乡冯家堡及南排河镇一带,叫黄骅渔鼓。   二百年的历史岁月中,曲调优美的黄骅渔鼓曾是沿海渔民倾心钟爱的唯一娱乐形式。在渤海湾数个渔村中,口口相传,代代相传,久唱不衰。   如今,当地的民间艺人正不断汲取本地民间音乐的营养和精华,充实渔家民风习俗内容,渔鼓也逐步发展演变为一个节奏明快、极具浓郁乡土气息的独特曲种。这个过程虽然缓慢且举步维艰,却一直在继续。   一个“花子”带来的艺术   相传,乾隆年间的一个隆冬天气,渤海湾海水结了冰,渔村所有的船只都上了坞,漫长的冬闲开始了。忽然,南街口传来“嘭、嘭、嘭”的击鼓声,伴着鼓声还有凄苦的歌声。不大工夫,街上挤满了看热闹的人。那说唱之人,是位老者,虽然上了年纪,却精神矍铄。从他的穿衣打扮上看,应该是个要饭的叫花子。   渔村自古被称为苦海盐边,与外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一年四季大部分时间都在海上漂,听得是风呼海啸,从没听过这么动人的曲调,人们一下子都听呆了。这叫花子嗓子好,唱得也带劲,唱的正是《西游记》中的一个段子《美猴王出世》。大家听着好,舍不得让叫花子走,就留下他唱。后来才知道,这“花子”原来是个老艺人,家乡遭灾,出来混口饭吃。他在村里一唱就是好几个月,天天跟过年似的,让人们忘却了冬日的漫长与闲闷。这期间,有几个对此兴趣浓厚的小伙子,就跟着老人学上了艺,等老人唱完,他们也学会了整套技艺。于是,从北部的岐口,到南头的冯家堡村,渔鼓在黄骅沿海这一带算是扎下了根。   以后的年年岁岁中,每到歇海或年节,人们闲来无事就凑在一起唱些渔鼓段子,自娱自乐,热闹非凡。   一根竹筒哼出渔区百味   “渔鼓”的名字其实是从伴奏乐器中直接得来。一个大约一米长的竹筒,一端蒙上鱼皮,敲击发出的声音又与击鼓的声音类似。此外,伴奏乐器还包括两个简板,击打为唱腔伴音。   黄骅渔鼓传统演唱形式由一人领唱,七八人伴唱,伴唱者坐长条板凳围成一圈或席地而坐,怀抱竹筒制成的渔鼓,左手执木质简板击节,右手击鼓,另有一人敲木鱼。围观的老幼妇儒皆可同时参与句尾的伴唱,是一个以群体演唱为主的曲种。当然,也有单人唱,双人唱。   单人站唱,是目前比较普遍的表演形式。表演时,艺人在演唱的同时一手敲击渔鼓,一手击打手中的简板,旋律听起来优美而和谐。   黄骅渔鼓是一种板腔体和曲牌体相结合的艺术形式。音乐节奏变化十分灵活,4/4、3/4的拍节交替出现,音乐极富特性。其板式包含: [散板]、[慢板]、[平板] 、[数板]等,所唱曲牌以[耍孩儿]为主。[耍孩儿]为北曲曲牌,在河北的民间音乐和戏曲中使用较多。[耍孩儿]又俗称[娃娃儿],由八句唱词构成,词格通常为三、三、三、三、七、七、七、七,也可只唱五句,称“八句娃娃五句跑”。   除了唱曲牌,还有[韵白]、[边白]、[上场引子]、[上场诗]等。词格以七言为主。因为每段大多是三句,民间艺人又称它“三句弯子调”。唱词中常加衬字,唱段末句帮腔。唱腔曲调平稳流畅,长于叙事,属带变宫的六声音阶。黄骅渔鼓一向无专业艺人,渔民大都用来自娱自乐。现今业内经常借用它的音乐元素来创作音乐节目。   早年间,渔鼓演唱的内容大多是渔民的亲身经历和生活,主基调比较凄凉。它唱过渔人的辛酸,诉说过生活的艰难,感叹过人生的无奈,演绎过世间的传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渔鼓的说唱内容也加入了新的元素,如抒发翻身渔民对党的感恩之情,表达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热爱。   渔鼓代有传人   据《沧州戏曲春秋》、《盐山志》记载及一些老艺人们回忆,“打渔鼓”最早的演出记录大概在清朝同治年间,第一代艺人杨文炳、王起彬曾与十几个人带着戏装去山东济南卖海蜇、虾酱,在济南街头表演了渔鼓小戏《三度林英》、《杨宗保搬兵》、《降人生》等,很受观众欢迎,甚至让一旁的大型戏曲演出受“冷落”,于是留下了“小渔鼓顶大戏”的佳话。   1950年,经黄骅县委、民间艺人和文艺工作者共同协商,把“打渔鼓”正式命名为“黄骅渔鼓”。   新中国成立后,黄骅渔鼓的“接力棒”传到一个叫杨宝山的人手中,他很快便成为传承渔鼓的标志性人物。   杨宝山1933年出生在冯家堡村。其父杨玉海也是一位很有名气的渔鼓艺人。杨宝山自幼跟父亲学唱渔鼓曲子,十几岁时,帮父亲记录鼓词,几年坚持下来,他记下很多书段,如《东游》、《西游》、《南游》、《北游》、《杨宗保搬兵》、《蟠桃会》、《降人生》等。   上世纪五十年代,杨宝山带领5人组成的演出队,代表村里去参加沧州专区业余文艺演出,自编自演的渔鼓剧《韩湘子下山》,在汇演中被评为一等奖,获锦旗一面。   1960年,杨宝山排练的名为《共产党恩如山》的渔鼓节目,参加了“河北省群众文艺汇演大会”,在天津“中国大戏院”演出,荣获一枚铜牌奖章。   不仅一生获得荣誉无数,杨宝山还尽毕生之力整理有关黄骅渔鼓的鼓词和乐谱,以备持续传承。但在“文革”中,四五尺厚的鼓词书稿连同锦旗都被迫焚毁。眼看这些经典渔鼓段子面临失传,情急之下,杨宝山硬是凭借惊人的记忆力,一句句地回忆出这些唱段,并记载下来,为后世渔鼓传承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2005年,河北省文化厅为艺人杨宝山颁发黄骅渔鼓传人证书,成为当时黄骅民间艺人的一面旗帜。   遗憾的是,2012年,杨宝山病逝,这是黄骅民间艺术的重大损失。万幸的是,早在2008年,为顺利传承黄骅渔鼓,杨宝山收了四个徒弟。据黄骅文化馆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说,考虑到杨宝山年纪大,为了渔鼓的顺利传承,由黄骅文化馆牵头,在黄骅港正式举行黄骅渔鼓拜师仪式。仪式上,杨宝山正式收下王洪山、尹如来、赵小溪和何文洪为 “关门弟子”。自此,渔鼓发展终于有了“后来人”。   四个徒弟中,王洪山属于“主动找上门来”的。王洪山47岁,家住冯家堡村。很早以前,作为渔鼓传承基地,冯家堡村几乎人人都能哼上几句,在这样的氛围下,王洪山自小就对渔鼓很感兴趣。他回忆说,七八岁时,村上有一个绰号“憨二爷”的人,一边搓绳,一边唱渔鼓。那娓娓道来、余音袅袅的感觉,让王洪山很着迷,偶尔也跟着哼几句。   2006年,王洪山决定系统学习渔鼓。于是,他找到杨宝山老人家中,说明来意,请求老人教授。杨老也正发愁接班人问题,一看有人找上门来,高兴极了。他表示要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   王洪山通过不断学习,如今基本上已经掌握了渔鼓的各类表演技巧,传下来的经典唱段也大都能够演唱。同时,他不断致力于向外界宣传黄骅渔鼓,扩大这一民间技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然而,一项民间技艺的传承和发扬不是靠一己之力就能做到的。尤其是杨宝山老人过世后,以前收的几个徒弟因为种种原因,逐渐淡出了对渔鼓的学习和传承。现在唯一的传承人王洪山,在推广渔鼓方面也显得举步维艰。   王洪山也试着收自己的徒弟,以推进技艺的传承更新,但是效果不理想,真正想学的寥寥无几。“别说年轻人对这毫无兴趣,就是当地四五十岁的人会唱的都很少,基本上就是些七八十岁的老人。”在这个声光电占主导的时代,缺乏市场的渔鼓日渐被“冷落”。   但民间艺人们也没有放弃传承技艺的努力,除了授徒传承,一些艺人还在渔鼓表演中加入了一些新的元素,力争能够适应现代观众的欣赏需求。比如在2013年的南排河渔民文化节上,经过全新编排的渔鼓一出场就“惊艳全场”,赢得了一片喝彩声。   除了民间人士,政府也在积极发挥作用,以实际行动支持包括渔鼓在内的多项民间技艺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河北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自2002年成立以来,一直在致力于民间艺术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保护。2013年,中心派出一个摄制组对黄骅渔鼓的风格特点、历史传承等情况进行了全方位拍摄。将来整个视频资料整理结束后,会被上传到国家的文化资源共享工程网站,届时全国的普通观众均可以查看。通过多方努力,相信渔鼓等民间艺术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会随之不断壮大。   百年渔鼓,期待重生。   渔鼓唱段:《蟠桃会》   【道白】渔鼓本是神仙留,摇摇马颤皮包头,近日落在我(ne)的手。不唱《东游》唱《西游》,《东游》、《西游》全不唱,王母殿前赴蟠桃。   唱   三月里来三月三,   王母殿前验神仙,   众神仙来赴蟠桃宴哎……   西天活佛李东度,   又来了贾舍和娥兰,   十八个罗汉两边站哎……   海外来了东方朔,   孙膑骑牛离香山,   王蝉王敖在云端站哎……   寿星佬书一封,   又来了赴会的众八仙,   一个一个在云端站哎……   汉钟离驾云头前走,   张果老骑驴在后边,   吕洞宾背着斩仙剑哎……   徐盛公凭着云霄走,   何仙姑笊篱扛在肩,   蓝采和渔板整八扇哎……   铁拐李举着镔铁棍,   韩湘子手提五彩花篮,   渔鼓简板为作伴哎……   (责编:刘建蕊)


相关内容

  • 七一党建主持词(定稿)
  • 朱家湾村庆"七一"建党节暨"国家美丽乡村建设"文艺活动主持词 (播放开场音乐) 女: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男:亲爱的父老乡亲们: 合:大家早上好! 女:充满激情的六月渐行渐远. 男:火红热烈的七月迎面走来. 女:今天,我们相约在"秦岭 ...

  • 民俗表演主持词
  • 间民俗艺术汇演主持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亲爱的朋友们: 大家好!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茗茶飘香,初春的寒意挡不住四方宾客的热情!今天,第六届温州(苍南)开茶节在这里隆重举行!热闹的场景,如织的游人,让五凤乡八亩后村沉浸在一片节日欢腾之中。 由五凤乡人民政府和苍南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的第六 ...

  • 名歌名曲共欣赏2. 郭兰英-翻身道情(三个视频)
  • <翻身道情>是一首根据陕北道情音调填词而成的汉族民歌,写出了歌颂贫苦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翻身做主人的新道情. [视频1. 郭兰英-翻身道情] [视频2. 民乐合奏-翻身道情] [视频3. 王二妮 - 翻身道情] [歌曲简介] 这首<翻身道情>,是一首根据陕北道情音调填词而成的 ...

  • 鱼台县旅游规划专题研究
  • 山东鱼台县新城概念规划可行性研究报告 工作思路框架: (旅游规划专题部分)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目录 区位及区域环境分析 旅游资源分析 旅游市场分析与开发策略旅游发展概念规划 第一章 区位及区域环境分析 (一)山东省 1. 区位: 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京杭大运河的中北段,东部山东 ...

  • 有关故乡的若干词条
  • 现状 乡亲们不再挨饿,但仍然贫困. 礼貌 父亲说,睡床要睡里面,外面留给客人或者长者睡.这就是礼貌. 礼节 母亲说,到别人家里做客,鸡蛋三个只吃两个,两个只吃一个,不能都吃光了.这就是礼节. 习俗 嫂嫂说,不能跟女人打架,好男不跟女斗.这就是习俗. 汉子 哥哥说,打架只能一对一,不能多对一,不能恃强 ...

  • 县长在某招待晚会上的致辞
  • 海内外朋友们: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欢迎大家来到中国枣乡--无棣县,参加第五届经贸洽谈会. 无棣县西周为姜齐无棣邑,公元586年置县,明清二代称"海丰",1914年恢复"无棣"旧称.位于山东省最北部,东北濒临渤海,西北与河北省相毗邻,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

  • 2013年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工作总结
  • 一年来,我局按照年初确定的工作思路,遵循“文化的内容在于挖掘、文化的发展在于创新、文化的价值在于利用”的工作理念,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xx大、xx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主线,以“创新业绩、树新形象”主题实践和深化作风建设年活动为契机,以培育文明风尚、筑牢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海洋文化大县为目标,秉承 ...

  • 2013年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体育局)工作总结暨2014年工作思路
  • 一年来,我局按照年初确定的工作思路,遵循“文化的内容在于挖掘、文化的发展在于创新、文化的价值在于利用”的工作理念,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xx大、xx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主线,以“创新业绩、树新形象”主题实践和深化作风建设年活动为契机,以培育文明风尚、筑牢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海洋文化大县为目标,秉承 ...

  • 九江瑞昌的风俗
  • 九江瑞昌的风俗 彩灯舞 彩灯舞,主要流行赣北语系各县,其中九江.瑞昌.武宁.永修等地广为盛行.古代的彩灯舞,大都表演在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时.今天每逢佳节喜庆之日,人们或在长街广场,或在村头湾边,舞起各式各样的彩灯,以增添欢乐气氛. 彩灯种类繁多.名称各异,其主要有:龙灯.狮灯.蚌灯.车力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