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文言文老师

小文言文——高一语文早读材料20140926

一、月攘一鸡

今有人日攘(rǎng)①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②”曰:“请损之,

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选自《孟子》)

注释:①攘:窃取,偷。 ②君子:这里指行为端正的人。道:此处指行为道德。

译文:现在有一个人每天偷邻居家的鸡,有人对他说:“这不是君子的行为。”

他说:“那就让我少偷点,每个月偷一只鸡,等到明年,然后就不偷了。”如果

知道那样做不应当,就应该赶快停止,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

启示:对于错误的东西,要下决心立即改正,决不能因故拖延,更不能明知故犯

二、敝帚自珍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①,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

“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

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话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

自见之患也。

翻译:文人互相轻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傅毅和班固两人文才相当,不分高下,

然而班固轻视傅毅,他在写给弟弟班超的信中说:“傅武仲因为能写文章当了兰

台令史的官职,(但是却)下笔千言,不知所止。”大凡人总是善于看到自己的

优点,然而文章不是只有一种体裁,很少有人各种体裁都擅长的,因此各人总是

以自己所擅长的轻视别人所不擅长的,乡里俗话说:

看它价值千金。

注释:①傅毅、班固均为东汉文学家,史学家。②[超]班超。班固之弟,东汉名

将。③[自休](冗长松散)自己也止不住。④[自见]即见自,表现自己的长处。⑤[体]

体裁⑥[里语]俗语,民间谚语。

现代汉语常用“敝帚千金”、“敝帚自珍”的表达形式,比喻人无自知之明。比

喻东西虽不好,但由于自家之物,也看得非常宝贵。

三、齐人有好猎者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②而不得兽。入则愧其家室,出则愧其知友邻里。思其

所以不得之故,则狗恶也。欲得良狗,则家贫无以。于是还疾耕,疾耕则家富,

家富则有以求良狗,狗良则得兽矣,田猎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翻译:齐国有个人,喜欢打猎,但空费时日,持续很久,什么野兽也没打到。一

到家里,就感到对不起妻室儿女;走出家门,就感到对不起朋友乡邻。考虑打不

到野兽的原因,就是喂的猎狗太差。想买一只好狗,家里又十分贫困,买不起。

于是,他回去迅速种田。迅速种田,家里就富裕起来;家里富裕起来,也就有钱

买到好狗;猎狗的本领高强,于是每次都能捕获到野兽:,他那打猎的收获,经

常超过了别人。

不只打猎是这样,其他事情也都是这样啊!

启发:人在遇到困难时,不可勉为其难,有时退是为了更好地进。(做任何事情不

能一味蛮攻赵人患鼠

四、赵人患鼠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①,中山人予之。猫善扑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

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②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

不在乎于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③,坏伤吾器用。吾将饥寒

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④而去夫猫也?

注释:①中山:地名 ②盍:何不 ③垣墉:墙壁 ④若之何:为什么

翻译:有一个赵国人家里发生了鼠患,到中山去找猫。中山人给了他猫。这猫既

善于捉老鼠,也善于捉鸡。过了一个多月,老鼠少了,鸡也没有了。他的儿子很

担心,对他父亲说:

我怕的是老鼠,不是没有鸡。有了老鼠,就会吃我的粮食,毁我的衣服,穿我的

墙壁,啃我的用具,我就会饥寒交迫,害处不是比没有鸡更大吗?没有鸡,只不

过不吃鸡罢了,离开饥寒交迫还很远,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

这则寓言分析:

A、这则寓言告诉人们,若想解决问题,必须首先考虑自己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只要达到了这个目标,其他方面即使有些损失,也尚在所不惜。

B、一个人如果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什么事都想做成,但又什么代价都不想付

出,到头来只能是一事无成。

C、“有失才会有得”是本文的主旨。

,当失败时,应该注重考虑成功的策略)

文言文训练

楚人养狙

楚有养狙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旦日②,必部分③众狙于庭,使老狙率

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赋什一以自奉④,或不给,则加鞭棰焉。群狙皆畏苦之,

弗敢违也。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与?”曰:“否也,天生也。”

曰:“非公不得而取与?”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

之役乎?”言未既,众狙皆寤。其夕,相与伺狙公之寝⑤,破栅毁柙⑥,取其积,

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狙公卒馁而死。郁离子曰:“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

⑦者,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觉也,一旦有开之,其术穷矣。”

注释:①养狙以为生:靠养狙来维持生活。狙,猴类。②旦日:(每天)早晨。

③部分:安排。④赋什一以自奉:分给它们十分之一用来自己吃。⑤相与:一起。

⑥破栅毁柙:打破栏杆,捣毁笼子。柙,关兽的木笼。⑦惟其昏而奉觉也:正因

为他们还糊涂而没有觉醒。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或不给,则加鞭棰焉( )( ) 2.山之果,公所树与( ) ...①

3.狙公卒馁而死( ) 4.众狙皆寤( ) 5.一旦有开之( ) ....

二、翻译

1.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其如狙公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一、1.有的猴(无定指代词) 鞭子 2.种 3.终于饿死了 4.同“悟”,

醒悟 5.开导他们

二、1.既然如此,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倚靠他而被他役使呢?

2.世上有用权术来统治百姓而没有道德准则的人,他们像狙公吗?

三、被剥削者一旦觉醒过来,造了反,统治者必将术穷而死。

范仲淹故事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①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②,感泣辞母,

去之南都③,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若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饘粥④不继,日昃⑤固始食。遂大通“六经”⑥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

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释】①适:古时指女子出嫁。 ②世家:家世。 ③南都:今河南商丘。

④饘(zhān)粥:稠粥。 ⑤昃(zè):日偏西。 ⑥六经:儒家的六部经典著作。

一、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去之南都 B.之虚所卖之 C.后天下之乐而乐 D.子将安之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范仲淹二岁而孤( ) 2.去之南都( ) ..

三、翻译下列句子。

1.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2.若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3.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一、D 二、1.年幼丧父 2.离开

三、见译文。

译文:范仲淹两岁时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没有依靠,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长大后,知道出身家世,感动哭着辞别母亲,离开到南都,进入学堂。不分日夜刻苦学习,五年以来不曾解开衣服好好睡觉,有时候发昏疲倦,就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顿稀粥都吃不饱,每天要到太阳过午才开始吃饭。于是就博通《六经》的要领,慷慨有抱负于天下,他经常对自己说:“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王冕故事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①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②映长

③④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⑤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⑥。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⑦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注释】①蹊(xī):践踏。②策:通“册”。 ③长明灯:佛像前的灯,昼夜不灭。④恬:心神安适。 ⑤韩性:绍兴人,大学者。⑥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 ⑦被:披。

一、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两项是( )。

A.听已辄默记(完毕) B.冕因去,依僧寺以居(离开) ..

C.安阳韩性闻而异之(不同) D.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躲..

藏)

二、 翻译下列句子。

1.或牵牛来责蹊田。

2.曷不听其所为?

3.门人事冕如事性。

4.自被古冠服随车后。

三、这两段文字说了王冕哪两件事?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一、A B

二、1、有人牵着牛来责怪王冕践踏了他们的田地。

2.为什么不让他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呢?

3.他的门人侍奉王冕就像侍奉韩性一样。

4.自己穿戴着古式的帽子衣服跟在车子后面。

三、勤奋好学,孝敬母亲。

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

他就偷偷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捧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安阳韩性听了王冕好学的事后,认为王冕与众不同,就收王冕为学生,王冕学习很勤奋,于是成了通晓古今的学者。韩性去世后,他门下的人侍奉王冕像侍奉韩性一样。这时王冕的父亲也已去世了,王冕就把他母亲接到越城来生活。时间长了,他母亲想回老家,于是王冕就买了白牛拉着母亲坐的车子,自己戴着古式的帽子,穿着古式的衣服,跟随在车子后面。乡里的小孩见了王冕的样子,都争着拦在道上叽笑王冕,王冕也在笑。

义猴

某山隅有一老圃,早失偶,惟一女远适他乡。猎者怜其孤,赠以猴。老这爱如赤子,每出必从,不链不掣,而不离不逸。如是这五年。一日,老者暴卒,猴掩门,奔其姐,泪如雨。曰:“父死乎?”颔之,乃俱归。老者家徒壁立,无以为养,猴遍哭于乡,乡人乃资而掩。姐引之去,猴揖谢之,仍牢守故宅,撷果自食。每逢五必哭祭,似念老父养之五年,哀伤殊甚。未三月而偃卧坟间。乡人怜之,乃葬于老者之侧,勒石其上,曰:“义猴之墓”。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惟一女远适他乡 B.老者暴卒 ..

惟吾德馨 士卒亡者过半 ..

C.乃俱归 D.仍牢守故宅 ..

吾谁与归 彼竭我盈,故克之。 ..

2.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猴子从家里一直哭到乡里,乡里人也跟着掩面哭泣。

B. 猴子在乡里哭了一遍又一遍,乡里人帮它一起哭。

C. 猴子在乡里到处哭着(求别人帮助),乡里人于是资助掩埋了(老者)

D. 猴子一遍又一遍的哭声惊动了乡里人,大家竟然资助掩埋了(老者)

3.读了本文后,你有何感想?请用简洁的语言回答。(3分)

答案:1、A 2、C

3.例:①我觉得文中的猴子对养之五年的老人有情有义,那么我们做人更应该有情义。 ②我觉得文中的猎人富有同情心,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主动关心与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③文中的乡人不但出钱掩埋了老人,而且给死去的猴子立了一块碑,由此可见他们的善良与淳朴,这是值得现代人学习的。此外还可以从老人或老人的女儿的角度来回答。

译文:某山隅有一个老人,妻子很早就逝世了,只有一个女儿在远方。打猎的人可怜他孤独,于是就送了一只猴子给他。老人十分喜欢,对待它就好像对亲生儿子一样。每次出门猴子都跟着他,(猴子)不用链子锁着不用绳牵着,但又不会离开他。如此就过了五年。

一天,老人突然死了,猴子关上门,奔到老人女儿家里,泪如下雨。(老人的女儿)问:“父亲死了?”猴子点了点头。(她)于是就和猴子一同回去。老人的什么值钱的东西也没有,无有钱给他办后事,猴子于是中乡中大哭,乡里的人于是给钱它为老人办了后事。老人的女儿要带猴子走,猴子拱手拒绝了,仍然守着

老人原来的故居,每天摘果为生。每隔五天就为老人大哭一场,好像是纪念老人养了它五年的恩情,样子十分哀伤。这样不够三个月就死在了老人的坟前。乡里的人可怜他,于是把它葬在老人的坟的旁边,为它立了一块墓碑,上面写着:义猴之墓。

小文言文——高一语文早读材料20140926

一、月攘一鸡

今有人日攘(rǎng)①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②”曰:“请损之,

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选自《孟子》)

注释:①攘:窃取,偷。 ②君子:这里指行为端正的人。道:此处指行为道德。

译文:现在有一个人每天偷邻居家的鸡,有人对他说:“这不是君子的行为。”

他说:“那就让我少偷点,每个月偷一只鸡,等到明年,然后就不偷了。”如果

知道那样做不应当,就应该赶快停止,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

启示:对于错误的东西,要下决心立即改正,决不能因故拖延,更不能明知故犯

二、敝帚自珍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①,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

“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

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话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

自见之患也。

翻译:文人互相轻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傅毅和班固两人文才相当,不分高下,

然而班固轻视傅毅,他在写给弟弟班超的信中说:“傅武仲因为能写文章当了兰

台令史的官职,(但是却)下笔千言,不知所止。”大凡人总是善于看到自己的

优点,然而文章不是只有一种体裁,很少有人各种体裁都擅长的,因此各人总是

以自己所擅长的轻视别人所不擅长的,乡里俗话说:

看它价值千金。

注释:①傅毅、班固均为东汉文学家,史学家。②[超]班超。班固之弟,东汉名

将。③[自休](冗长松散)自己也止不住。④[自见]即见自,表现自己的长处。⑤[体]

体裁⑥[里语]俗语,民间谚语。

现代汉语常用“敝帚千金”、“敝帚自珍”的表达形式,比喻人无自知之明。比

喻东西虽不好,但由于自家之物,也看得非常宝贵。

三、齐人有好猎者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②而不得兽。入则愧其家室,出则愧其知友邻里。思其

所以不得之故,则狗恶也。欲得良狗,则家贫无以。于是还疾耕,疾耕则家富,

家富则有以求良狗,狗良则得兽矣,田猎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翻译:齐国有个人,喜欢打猎,但空费时日,持续很久,什么野兽也没打到。一

到家里,就感到对不起妻室儿女;走出家门,就感到对不起朋友乡邻。考虑打不

到野兽的原因,就是喂的猎狗太差。想买一只好狗,家里又十分贫困,买不起。

于是,他回去迅速种田。迅速种田,家里就富裕起来;家里富裕起来,也就有钱

买到好狗;猎狗的本领高强,于是每次都能捕获到野兽:,他那打猎的收获,经

常超过了别人。

不只打猎是这样,其他事情也都是这样啊!

启发:人在遇到困难时,不可勉为其难,有时退是为了更好地进。(做任何事情不

能一味蛮攻赵人患鼠

四、赵人患鼠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①,中山人予之。猫善扑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

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②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

不在乎于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③,坏伤吾器用。吾将饥寒

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④而去夫猫也?

注释:①中山:地名 ②盍:何不 ③垣墉:墙壁 ④若之何:为什么

翻译:有一个赵国人家里发生了鼠患,到中山去找猫。中山人给了他猫。这猫既

善于捉老鼠,也善于捉鸡。过了一个多月,老鼠少了,鸡也没有了。他的儿子很

担心,对他父亲说:

我怕的是老鼠,不是没有鸡。有了老鼠,就会吃我的粮食,毁我的衣服,穿我的

墙壁,啃我的用具,我就会饥寒交迫,害处不是比没有鸡更大吗?没有鸡,只不

过不吃鸡罢了,离开饥寒交迫还很远,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

这则寓言分析:

A、这则寓言告诉人们,若想解决问题,必须首先考虑自己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只要达到了这个目标,其他方面即使有些损失,也尚在所不惜。

B、一个人如果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什么事都想做成,但又什么代价都不想付

出,到头来只能是一事无成。

C、“有失才会有得”是本文的主旨。

,当失败时,应该注重考虑成功的策略)

文言文训练

楚人养狙

楚有养狙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旦日②,必部分③众狙于庭,使老狙率

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赋什一以自奉④,或不给,则加鞭棰焉。群狙皆畏苦之,

弗敢违也。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与?”曰:“否也,天生也。”

曰:“非公不得而取与?”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

之役乎?”言未既,众狙皆寤。其夕,相与伺狙公之寝⑤,破栅毁柙⑥,取其积,

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狙公卒馁而死。郁离子曰:“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

⑦者,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觉也,一旦有开之,其术穷矣。”

注释:①养狙以为生:靠养狙来维持生活。狙,猴类。②旦日:(每天)早晨。

③部分:安排。④赋什一以自奉:分给它们十分之一用来自己吃。⑤相与:一起。

⑥破栅毁柙:打破栏杆,捣毁笼子。柙,关兽的木笼。⑦惟其昏而奉觉也:正因

为他们还糊涂而没有觉醒。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或不给,则加鞭棰焉( )( ) 2.山之果,公所树与( ) ...①

3.狙公卒馁而死( ) 4.众狙皆寤( ) 5.一旦有开之( ) ....

二、翻译

1.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其如狙公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一、1.有的猴(无定指代词) 鞭子 2.种 3.终于饿死了 4.同“悟”,

醒悟 5.开导他们

二、1.既然如此,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倚靠他而被他役使呢?

2.世上有用权术来统治百姓而没有道德准则的人,他们像狙公吗?

三、被剥削者一旦觉醒过来,造了反,统治者必将术穷而死。

范仲淹故事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①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②,感泣辞母,

去之南都③,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若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饘粥④不继,日昃⑤固始食。遂大通“六经”⑥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

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释】①适:古时指女子出嫁。 ②世家:家世。 ③南都:今河南商丘。

④饘(zhān)粥:稠粥。 ⑤昃(zè):日偏西。 ⑥六经:儒家的六部经典著作。

一、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去之南都 B.之虚所卖之 C.后天下之乐而乐 D.子将安之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范仲淹二岁而孤( ) 2.去之南都( ) ..

三、翻译下列句子。

1.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2.若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3.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一、D 二、1.年幼丧父 2.离开

三、见译文。

译文:范仲淹两岁时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没有依靠,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长大后,知道出身家世,感动哭着辞别母亲,离开到南都,进入学堂。不分日夜刻苦学习,五年以来不曾解开衣服好好睡觉,有时候发昏疲倦,就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顿稀粥都吃不饱,每天要到太阳过午才开始吃饭。于是就博通《六经》的要领,慷慨有抱负于天下,他经常对自己说:“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王冕故事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①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②映长

③④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⑤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⑥。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⑦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注释】①蹊(xī):践踏。②策:通“册”。 ③长明灯:佛像前的灯,昼夜不灭。④恬:心神安适。 ⑤韩性:绍兴人,大学者。⑥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 ⑦被:披。

一、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两项是( )。

A.听已辄默记(完毕) B.冕因去,依僧寺以居(离开) ..

C.安阳韩性闻而异之(不同) D.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躲..

藏)

二、 翻译下列句子。

1.或牵牛来责蹊田。

2.曷不听其所为?

3.门人事冕如事性。

4.自被古冠服随车后。

三、这两段文字说了王冕哪两件事?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一、A B

二、1、有人牵着牛来责怪王冕践踏了他们的田地。

2.为什么不让他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呢?

3.他的门人侍奉王冕就像侍奉韩性一样。

4.自己穿戴着古式的帽子衣服跟在车子后面。

三、勤奋好学,孝敬母亲。

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

他就偷偷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捧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安阳韩性听了王冕好学的事后,认为王冕与众不同,就收王冕为学生,王冕学习很勤奋,于是成了通晓古今的学者。韩性去世后,他门下的人侍奉王冕像侍奉韩性一样。这时王冕的父亲也已去世了,王冕就把他母亲接到越城来生活。时间长了,他母亲想回老家,于是王冕就买了白牛拉着母亲坐的车子,自己戴着古式的帽子,穿着古式的衣服,跟随在车子后面。乡里的小孩见了王冕的样子,都争着拦在道上叽笑王冕,王冕也在笑。

义猴

某山隅有一老圃,早失偶,惟一女远适他乡。猎者怜其孤,赠以猴。老这爱如赤子,每出必从,不链不掣,而不离不逸。如是这五年。一日,老者暴卒,猴掩门,奔其姐,泪如雨。曰:“父死乎?”颔之,乃俱归。老者家徒壁立,无以为养,猴遍哭于乡,乡人乃资而掩。姐引之去,猴揖谢之,仍牢守故宅,撷果自食。每逢五必哭祭,似念老父养之五年,哀伤殊甚。未三月而偃卧坟间。乡人怜之,乃葬于老者之侧,勒石其上,曰:“义猴之墓”。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惟一女远适他乡 B.老者暴卒 ..

惟吾德馨 士卒亡者过半 ..

C.乃俱归 D.仍牢守故宅 ..

吾谁与归 彼竭我盈,故克之。 ..

2.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猴子从家里一直哭到乡里,乡里人也跟着掩面哭泣。

B. 猴子在乡里哭了一遍又一遍,乡里人帮它一起哭。

C. 猴子在乡里到处哭着(求别人帮助),乡里人于是资助掩埋了(老者)

D. 猴子一遍又一遍的哭声惊动了乡里人,大家竟然资助掩埋了(老者)

3.读了本文后,你有何感想?请用简洁的语言回答。(3分)

答案:1、A 2、C

3.例:①我觉得文中的猴子对养之五年的老人有情有义,那么我们做人更应该有情义。 ②我觉得文中的猎人富有同情心,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主动关心与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③文中的乡人不但出钱掩埋了老人,而且给死去的猴子立了一块碑,由此可见他们的善良与淳朴,这是值得现代人学习的。此外还可以从老人或老人的女儿的角度来回答。

译文:某山隅有一个老人,妻子很早就逝世了,只有一个女儿在远方。打猎的人可怜他孤独,于是就送了一只猴子给他。老人十分喜欢,对待它就好像对亲生儿子一样。每次出门猴子都跟着他,(猴子)不用链子锁着不用绳牵着,但又不会离开他。如此就过了五年。

一天,老人突然死了,猴子关上门,奔到老人女儿家里,泪如下雨。(老人的女儿)问:“父亲死了?”猴子点了点头。(她)于是就和猴子一同回去。老人的什么值钱的东西也没有,无有钱给他办后事,猴子于是中乡中大哭,乡里的人于是给钱它为老人办了后事。老人的女儿要带猴子走,猴子拱手拒绝了,仍然守着

老人原来的故居,每天摘果为生。每隔五天就为老人大哭一场,好像是纪念老人养了它五年的恩情,样子十分哀伤。这样不够三个月就死在了老人的坟前。乡里的人可怜他,于是把它葬在老人的坟的旁边,为它立了一块墓碑,上面写着:义猴之墓。


相关内容

  • 八年级下册试卷分析
  • 八年级下册语文试卷分析 本张考试意在考察长春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教与学的情况,试卷注重 学科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考查,注重人文精神和新课改理念的渗透,强调语文 学习的个性化和创造性的要求,知识覆盖率广,试卷难易适中,题量适度,质量 较高. 一.考试有关数据统计: 本试题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为 ...

  • 关于重视母语教育.加强文言文学习的提案
  • 关于重视母语教育.加强文言文学习的提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提案第4530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 由:关于重视母语教育.加强文言文学习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 ...

  • 九年级语文下学期总复习工作计划
  • 本学期我们的中考任务十分艰巨,刻不容缓。为了使我们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水平,中考考出一个满意的成绩,我们目前需要做好的工作就是引导学生积极搞好学科复习。所以,我们要积极备战中考,研究大纲精神,明确中考的范围,积极准备应对策略。我们的课程已经结束,现在准备按以下计划进行复习 一、复习总设想 (1 ...

  • 江西省2016届高三阶段性诊断考试
  • 江西省2016届高三阶段性诊断考试 江西省2016届高三阶段性诊断考试 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 第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民谣谚语,是人们世世代代的生活经验的高度总结与卓越智慧的长期积淀,有着极为丰富.深厚的 ...

  • 阜阳三中高一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卷
  • 阜阳市第三中学高一年级第二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 语文卷 第I 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张汤传>,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 ...

  • 青春音乐剧
  • 青春音乐剧 我 的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大 学 不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是 梦 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导演:付莹 组长:逍遥 演员:刘毓敏(小君)张羽乔(小叶)鲁梦婷( ...

  • 在家里教学设计
  • 识字一 3 在 家 里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在家里>是表现现实生活的一课,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并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本课有一幅插图,一组词语和一篇短文.词语为插图中事物的名称,多为家庭陈设用品.短文写晚上爸爸看报.妈妈看电视时,"我"给他们送上水果, ...

  • 知错就改的小文
  • 过去,我一直和小文同学关系不好,常常同他打架. 有一次汪洋(化名)同学的三十七元钱不见了,根据当时的情况判断,应该是小文同学偷了汪洋同学的钱. 因为我和汪洋是好朋友,就想为他破此案,报复小文一下.我跟汪洋商量,不告诉老师.我是这样想的,如果我破了此案,又可以解恨,又会在班上有一定的名义,真是两全齐美 ...

  • 我与美德有约
  • 我与美德有约 所谓美德就是一种美丽高尚的品德.自从读了<美德少年故事>我体悟到美德的正能量,我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美德. 上小学三年级时,我们班的同学小红得了一场大病,医生告诉小红,她需要住院,小红怕耽误学习,她正在床上发愁时,这是小红的朋友--我们班的学习委员小文过来代表大家看望正在生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