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信息化建设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网络与信息化中心
2010年1月
目 录
1背景 ............................................................................................................................................................. 1
1.1前言 .................................................................................................................................................. 1
1.2信息化现状 ...................................................................................................................................... 2
1.3存在的问题 ...................................................................................................................................... 3
2指导思想 ..................................................................................................................................................... 3
3总体思路 ..................................................................................................................................................... 4
4建设原则 ..................................................................................................................................................... 4
5建设目标 ..................................................................................................................................................... 4
6建设内容 ..................................................................................................................................................... 5
6.1 1239工程建设内容.......................................................................................................................... 5
6.1.1信息资源中心 ............................................................................................................................... 6
6.1.2二项基础设施 ............................................................................................................................... 6
6.1.3三个基础平台 ............................................................................................................................... 7
6.1.4九个骨干系统 ............................................................................................................................... 8
6.2“O计划”(Overall situation)既全局计划的建设内容 ............................................................... 10
7技术路线 ................................................................................................................................................... 11
7.1系统设计思想与原则..................................................................................................................... 12
7.2系统架构与开发模式..................................................................................................................... 13
7.2.1面向服务架构--SOA .......................................................................................................... 13
7.2.2基于MART模型的系统整体性原则 .................................................................................. 13
7.2.3信息系统开发模式 ............................................................................................................ 14
7.3开发标准及规范 ............................................................................................................................ 14
8实施保障 ................................................................................................................................................... 15
8.1组织保障 ........................................................................................................................................ 15
8.2制度保障 ........................................................................................................................................ 15
8.3资金保障 ........................................................................................................................................ 15
8.4运维保障 ........................................................................................................................................ 16
9实施计划 ................................................................................................................................................... 17
10结束语 ..................................................................................................................................................... 17
1背景
1.1前言
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信息时代,人类正从工业社会走向信息社会,社会信息化已经成为世界发展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信息资源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信息化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体现了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党的十六大做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部署。十六大以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所产生的对于信息化的强烈需求的驱动下,国家信息化的发展开始步入快车道,对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党的十七大报告将“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并称为“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大战略任务,信息化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瓶颈问题、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教育科学发展的关键环节,正推动着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的全面创新和深刻变革,影响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局和走向。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是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促进社会公平的内在要求和必由之路。高等学校作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主体,其自身的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高等学校教学和科研综合实力以及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大连理工大学依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大连理工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和《大连理工大学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紧密结合学校实施精英教育,努力培养精英人才,建设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实际,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信息化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经对学校信息化现状进行调研和需求分析,为加强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增强学校综合竞争力,特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将指导我校的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我们要通过信息化建设促进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质量提高,从而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以及高水平的管理和服务队伍创造良好的环境,使我校的办学实力和知识创新能力大大提高,在高水平大学队伍中脱颖而出。因此,信息化建设不仅是我校创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规划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我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
1.2信息化现状
大连理工大学创建于1949年,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综合实力居于全国重点大学前列。学校现有教职工3千余人,在校生3万5千余人,有凌水校本部、市内校区、开发区校区三个校区。在“211工程”和“985工程”的支持下,学校信息化建设经历了网络初建和应用起步,基础设施扩建和完善,资源建设丰富和深入的过程。校园网基础设施、校务管理系统、电子文献系统、教学科研资源等为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已经创造了一个良好的信息化环境,成为全校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1、顺利启动数字校园一期建设项目。2009年学校顺利启动数字校园一期建设项目,从而使我校的校园信息化迈上了新的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强和理顺了管理体制,《大连理工大学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法》等相关重要规章制度与信息标准相继发布,基本完成了大连理工大学的基础平台搭建,为下一步电子校务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有线网络较为完善。建成了安全、稳定的连接三个校区,覆盖教学区、学生生活区的高速光纤网络,实现了万兆主干,百兆桌面链路连接,联网计算机2万余台。2004年参与了“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hina Next Generation Internet.CNGI)的建设,并开通IPv4/IPv6双协议栈互联网接入。
2、部门应用系统使用良好,管理信息化逐步发展。业务职能部门的信息化建设采用自行开发,委托开发或国家、省等上级主管部门下发软件的方式,一些软件和平台具有网络化功能。建设了本科生、研究生管理,办公自动化,财务管理、人事系统、仪器设备与实验室管理,科研系统、校内信息服务系统等,初步实现了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管理。
3、网站建设推向深入,信息服务内容日渐丰富。近年来,伴随着各级单位网络意识的增强,以及各级子网站的相继建立,学校网站日渐丰富,功能日趋完善,在信息化服务和对外宣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学校各单位经过自身筹建,已建成二级网站130余个,其中一部分二级网站在设计和信息管理上有比较鲜明的特点,其他一些网站也承担起提供信息服务的基本功能,正向门户网站和专题网站方向发展。
4、信息资源建设富有成效,电子文献形成保障。学校建成了较为完备的数据库文献信息资源系统,图书馆现有54个平台的184个数据库,中文电子期刊的数量为9600种,外文电子期刊20073种,中外文电子图书(包括中外文图书、学位论文等)的数量超过50万种,外文OA期刊约18000种。学校数据中心(DUT-IDC),将学校与各个院系(部处)对外提供互联网访问的主页服务器集中存放,加强了服务器的基础安全管理,提高了外部访问的速度和效率。各类教学课程、电子讲义、多媒体课件、影像资料等信息资源建设正在不断丰富中,这些有力的促进了学校信息化的建设。
1.3存在的问题
(1)信息化建设的保障机制有待完善:目前学校信息化建设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管理体制、规章制度、标准规范、队伍建设、资金投入等都有待加强、完善。
(2)“信息孤岛”现象还比较严重:由于各部门对应的上级单位采用的软件系统的差异,组织管理、业务与应用处理、资源和技术支撑体系,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部门之间没有统一的数据平台和业务平台,没有业务协同,“信息孤岛”现象还比较严重,相信随着数字校园的顺利开展,这一现象将有所缓解。
(3)系统建设不平衡、无决策支持功能:各部门根据自己的业务需求,对借助于信息技术改善业务,开发、设计、使用信息资源的认识不同,或对口上级部门信息技术应用要求不同,造成信息化系统建设发展很不平衡。大部分的软件系统建设还停留在信息存储、公告服务的水平。没有实现对现有数据资源、信息资源进行分析、总结、比较、规划、预测的功能。
(4)信息安全问题突出:还未建立起完备的信息安全管理体制,制防,技防等缺失现象严重,应用安全存在较大隐患。网络安全、主机安全、应用安全、数据、用户信息安全保护都要加强。
2指导思想
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资源共享、高效实用”的指导方针,运用系统工程思想和管理科学相关理论,贯彻信息化建设的科学发展观,以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促进教学科研与管理的改革创新,促进学校转变管理职能、工作方式和作风,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支持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推进决策科学化,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整体发展水平,为学校精英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高科技辐射和高技术产
业化、国际文化学术交流提供重要支撑,为创建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做出贡献。 3总体思路
“一个核心”:以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及其应用为核心;
“两个转变”:从面向管理人员的信息管理向面向全体师生的信息服务转变,从部门级应用向校级一体化应用转变;
“三个统筹”:统筹逻辑集中与物理分散的关系,统筹数据标准与应用规范的关系,统筹校级专项与部门建设的关系。
“四个统一”:统一标准,统一架构,统一门户,统一身份认证。
4建设原则
1、体现系统工程思想的原则
数字化校园建设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高性能多业务校园网络及软件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教学、科研和管理资源建设;以提高管理效率为目的的各类应用系统的开发与集成,实现这三个方面协调发展。
2、坚持科学发展的原则
信息技术创新高,发展迅速,学校的主要业务也会不断发展、调整、变化。既要立足学校现状,又要保持适当的前瞻性,我们要高起点地推进学校信息化进程,实现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简单、易用和实用的原则
学校信息化系统建设要体现高度的友好性,系统使用和功能特点要体现简单、易用和实用性的特点,切实地解决业务、管理、服务的问题。
4、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实施信息化的过程中,要保持大学探索知识的相对自由,保持大学校园所特有的文化、行为与个性化,促进受教育者的健康发展。
5建设目标
未来10年内(2010-2020年),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采用成熟先进的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着眼于增强学校竞争力和创新力,建立多层次、创新型、开放式的数字化校园,力争使我校的信息化总体水平处于全国高校领先地位,并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为学校实现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具体目标包括:
1、通过网络设备升级和改造措施建立覆盖全部校园的多业务网络环境,有线网覆盖率达到95%以上,无线网覆盖教学、科研、办公区的必要区域。
2、建立起一流、稳定、高效的教学科研平台,优化教学科研过程,使得广大师生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有用的工作和学习当中,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科研的质量和效率。
4、建设完整的电子校务系统,贯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方面的各个环节,为实现“网上办公、网上管理、网上教学、网上服务”提供全面的支持。业务数字化程度达到80%,资源信息化程度达到较高水平。
5、建立全校严密的网络信息安全体系,保证校园网络的安全,保证关键数据、关键应用的安全,实现校园网络及其应用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
6、建立比较完善的信息化标准和管理体系。
6建设内容
我校10年的信息化建设将采取两阶段策略,第一个阶段从2009年—2015年,完成原计划的“1239”工程,即一个信息资源中心,二项基础设施,三个基础平台,九个骨干系统。第二个阶段,从2015年-2020年,在继续完善“1239”工程的基础上,实施“O计划”(Overall situation)既全局计划。以战略支撑为核心,服务学校的全局战略,实现高校人力、物力资源的多层次开发与合理配置,各项业务的一体化建设,从根本上解放师生和管理者的创造力。
6.1 1239工程建设内容
其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数字化校园总体架构
6.1.1信息资源中心
信息资源是学校发展重要资源,学校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校园信息化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也将数字化校园建设奠定了信息基础。学校信息资源包括:数字文献资源、数字课程讲义、课件,音像影音资料以及由业务系统形成的数据等。
大连理工大学信息资源中心采用集中+分布的建设模式,即:从有利于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的角度,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采用集中管理。对于电子文献、财务信息、音像资料等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分布式管理。信息资源中心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业务数据库,如:学生信息库、人事信息库、教务信息库、科研信息库、财务与资产信息库、学科资源库、教育资源库、档案库、知识库、试题库等。
6.1.2二项基础设施
1、校园网的规划与建设
从技术体系、安全保障、工程实施等方面开展校园网络体系结构及互联技术研究,优化和完善现有网络体系,做好下一代互联网工程IPV6的部署与实施,做好西部校区网络设施的规划与建设,根据我校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提供安全、可靠、高速、稳定的多业务校园网基础设施环境,适时建设无线网。
2、信息安全及校园卡基础设施
参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规划与建设方案,统一规划并逐步建立校级CA系统,为校内相关人员颁发数字证书,在关键系统中对数据、信息发送方、信息接收方进行身份确认,以保证信息传递的安全性、完整性、可靠性和不可抵赖性,完成传统公章和签字的功能。 使用校园“一卡通”替代原有的学生证、工作证、借书证、就餐证、门禁卡等,并实现校内小额消费。结合统一身份认证管理平台和校园“一卡通”的唯一身份标识,通过综合服务门户为校内各个信息子系统提供统一认证、单点登录服务,改变校内目前各个信息子系统需要独立登录的现状,降低部署、维护成本。
逐步建设大连理工大学网格。
6.1.3三个基础平台
平台化是当今业务信息系统开发的主流模式。平台化是依据系统工程和软件工程的领域工程思想,以一类业务系统为对象,从业务系统的组织管理和业务整体出发,基于科学的业务模型抽象,开发有足够的共性可重用业务服务构件的,具有柔性开放的集成管理功能的应用开发与运行支撑环境。平台化能够很好地适应业务需求的变化和调整,支持二次开发。学校信息化的三个基础平台包括:
1、综合服务门户管理平台
综合服务门户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一个核心,我们将采用成熟和先进的信息技术,建设富有特色的大连理工大学校园信息门户,为学校各类用户提供一个统一的信息服务综合入口。
构建起一个符合国际标准,可持续升级的门户框架。提供丰富的集成手段完成现有不同应用系统的应用集成,将人员整合、应用整合之后,提供统一的SSO入口,对校内信息资源、应用系统进行管理,集中呈现个性化信息服务,用户可根据各级部门及个人需求设置门户的风格,定制相关服务。
依托大连理工大学门户,逐步建设教授个人主页系统及院系的门户系统。
2、统一身份认证管理平台
分布式统一身份管理平台主要有学校组织结构基本信息库、人员基本信息库及二者的对应关系,自动实现同步。独立建设分布式统一身份认证管理平台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全校组织机构、岗位设置及人员的统一管理,解决由于用户管理不统一而产生的更改不及时,信息不一致、不完整等问题,为系统的统一登录、统一管理、资源共享、业务协同和问责考评奠定基础。
统一身份认证管理平台需要提供单点登录功能。用户通过管理平台的统一认证后,
登录各个业务系统就不再需要进行认证了,真正实现“一次认证,全网漫游”。
管理平台的授权管理功能由权限管理服务实现。在具体应用中实现授权的多级管理模式,支持资源权限的动态分配。信息门户的菜单和资源在管理平台中进行集中授权,各个业务系统内部的授权管理由各个业务系统管理员执行,包括设置关键文件的安全保护策略、文件防扩散策略等。
3、数据交换与共享服务平台
大连理工大学数据交换与共享服务平台要实现对学校各部门及院系已有应用系统,及下级组织的所有异构、异源的业务数据的总体综合集成和管理,并对其它应用系统提供相应的数据集成服务。
通过该平台可以完成数据的访问、转换、聚合、交换和管理工作,为学校的信息集成提供关于数据综合的综合解决策略,为应用、流程集成提供数据支撑和服务,保护学校原有的投资能够继续发挥效益。
6.1.4九个骨干系统
1、学生综合管理系统
为师生和管理部门建立起一个适应性强、易用而可靠,并能不断满足发展需求的管理服务系统。它作为学生综合信息管理的协同工作平台,借助于校园“一卡通”实现的唯一身份认证标识,管理和学生相关的所有活动包括入学、注册、交费、选课、考试、培训、奖惩到离校的全过程,同时该系统还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平台。
该系统将由多个和学生(包括研究生)相关的业务系统、学生数据综合库和公共基础支撑组件组成。其业务系统主要包括:招生管理、学生基本信息管理、学生收费管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如勤工助学、资助、奖学金管理等)、就业管理等。
2、人事综合管理系统
建立以人事管理工作为核心、面向全校教职工提供人事信息服务为宗旨、具有先进性与灵活性的集成化的综合人事系统。
借助于校园“一卡通”实现的唯一身份认证标识,管理和教职工相关的所有活动包括入学就职、授课、科研、晋升、工资、奖惩、部门变动、指导学生到离退休的全过程,同时该系统还可为管理部门及教职工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平台。
该系统将由多个和教职工相关的业务系统、教职工数据综合库和公共基础支撑组件组成。主要功能包括:教职工基本信息管理、工资管理、科研管理、档案管理、教学管理、工作量考核管理、出国出境管理、人才引进管理、离退休管理等。
3、教务综合管理系统
建立以教务管理工作为核心、面向全校教师及学生提供教务信息服务为宗旨、使用方便、灵活,信息全面的集成化的综合教务信息管理系统。
该系统用来管理课程设置、课程安排、注册、排课、选课、考试、教学评估等信息。主要功能包括:课程管理、教材管理、学生成绩管理、学生学籍管理、教学计划管理等。
4、科研综合管理系统
建立以科研信息管理为核心,以科研项目管理为主线,融合项目计划、申报、实施、信息发布为一体的信息化集成应用系统,为相关各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交流和共享的统一大平台,满足对各类项目申报和项目管理等方面的迫切要求,内容包括科研项目管理、合同管理、经费管理、科研成果管理及推广、综合统计汇总管理等。
系统管理的内容要包括4大类:科研项目管理、成果专利管理、学科建设、学术交流等。主要功能包括:论文管理、科研项目申报、审核及经费管理、科研计划管理等。
5、财务综合管理系统
建立符合学校特点和实际的外部财务综合管理系统,使资金发挥更大效力,为领导决策提供更加准确、清晰的数据。
管理的信息内容涉及工薪、科研经费、捐赠经费、专项经费、日常经费、收费及奖助贷等,和管理相关的干系人多包括管理层、教职工、学生和院系。主要功能包括工资管理、帐务管理及网上查询等。
6、资产综合管理系统
建立对学校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低值易耗品,特别是贵重教学仪器进行了集中管理的系统方案,使学校资产在使用和管理中达到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明确责任、合理调配的原则,提高资产的利用效率、监督力量,保证了资产保值、增值的空间。全面、正确地反映学校固定资产的总量、结构及变化趋势等。
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完成对每一件固定资产从采购验收到资产使用、资产维护、资产报废、资产处置整个生命周期进行全程记录及跟踪管理,实时反映每一件资产实物状态。
主要功能包括:学校房屋管理、固定资产管理、车辆管理、大型仪器、家具及低值易耗品管理等
7、协同办公管理系统
建设全校统一协同办公系统,集成电子印章、数字签名技术,实现公文、会议通知、
公告等的无纸化传输,完成公文的拟稿、审核、审批、签发、印刷、归档全电子化管理。
协同办公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公文管理、会议管理、信息刊物管理、日程安排、工作计划、日常业务、即时通讯等。
8、后勤综合管理系统
建立一个为师生员工和相关管理部门提供吃、住、行以及医疗保健等网上综合服务为一体的管理信息服务系统。就餐卡、洗浴卡和开水卡等实现向校园“一卡通”管理模式的平滑过渡,确保学校优质资源为学校师生员工服务。
主要功能包括:教职工医疗保健管理、餐饮洗浴管理、学生宿舍管理、教职工住宅管理以及网上综合服务管理等。
9、图书/档案管理系统
进一步完善图书管理系统,实现向校园卡管理模式的平滑过渡,并完成与综合服务门户的紧密集成。改造图书馆通道系统,由校园卡替代通行。
主要功能包括:图书管理、图书信息查询及信息发布管理等。
改善现有的档案管理系统,实现档案门类的合理分配功能,提供文档一体化服务,并和学校协同办公系统实现结合。加强信息资源的档案化管理。
通过骨干系统的建设,建立大连理工大学数字校园的基本框架。进一步整合、完善和提升现有应用系统的服务和管理,推动新闻数字媒体的管理与应用,基建项目管理的建设。
6.2“O计划”(Overall situation)既全局计划的建设内容
“O计划”(Overall situation)的核心是面向学校全局,重点建设4项支撑项目,1个评估指标体系。实现数据到信息,信息到知识,知识到决策的信息化建设目标,在顺利完成“1239工程”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各项应用系统的功能,为学校战略支撑服务。
1、教学环境支撑项目
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为目标,以教师和学生需求为核心,建设网上教学支持平台,将其做为我校教师面授教学方式的重要补充,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协作交流;协助教师开发10门网上教学示范课程,配合教务部门的教学评估工作,开发针对各院系的教学评估系统;争取本科和研究生网上辅助教学课程超过300门,以期培养学生基于网络的终身学习能力。
2、科研创新支撑项目
为了构建知识获取平台,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学科建立学科资源中心,收集整理相关
学科的知识点、基本概念,发展历史和研究热点等。推动工程科学高性能计算平台建设,满足科研计算的要求;设立科研资源中心,统筹管理各学科中已初具规模的科研资源,提供资源共享、交流学习、学术合作的网络平台,促进学科交叉,提升争取国家重大项目的竞争力。
3、电子校务支撑项目
建立综合信息数据服务平台,构架信息共享、协同工作的基础;推广和完善9项骨干系统地应用,充分体现科学管理、优质服务的工作理念,以一体化的建设思路为出发点,率先实现规范、科学、高效的电子校务系统,最终构建优质的电子信息服务体系和安全运行体系,形成一个安全、统一、集成化的电子校务环境。
4、领导科学决策支撑项目
以全校各部门现时和历史的数据为基础,建立数据分析平台,形成决策支持系统,为学校各级领导提供决策所需的动态多维数据、信息和背景材料,使学校领导决策更加快速和科学化。决策支持系统的内容包括:以学校人、财、物的相关数据为基础,所进行的学校办学投入和产出分析、本科生和研究生生源质量分析、教育信息化项目的投资效益分析、校友信息汇总分析等。
5、评估指标体系建设
我校现在的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的评估标准,这将不利于我校信息化建设健康、稳定和持续的发展。因此未来10年,我们将制定一套合适的信息化建设指标评估体系,规范院、系等二级单位的信息化建设。指标评估体系必须能够反映二级单位信息化的运行情况、投入产出比、危机事务的解决等,具体包括:信息化基础设施指标、信息化基础应用指标、信息化保障体系指标、院系的教学科研信息化建设指标和党政部门的管理信息化建设指标等。
通过学校信息化10年的建设,我们同时希望能够培育起与信息化建设相关的学科,引入外部知识与技术,建立纳入全校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的校企合作数字校园实验室。 7技术路线
校园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组织管理、业务协同、资源整合和技术支撑体系。因此,其建设必须在正确思想指导下,以正确的理论模型为指导,采用合适的开发模式,满足其动态、多变的复杂业务需求。
大连理工大学校园信息化建设将以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分布实施为主旨,以系统工程科学管理思想为指导,以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和
MART(Management-Application-Resources- Technology)为理论模型基础,以组件化、平台化为系统设计、开发模式。
校园信息化建设项目所需要的系统伸缩性和扩展性,应用系统必须采用现代系统的规范进行设计,在系统设计整体化的同时,尽量减少各子系统在技术上的相互依赖性(软件对平台、软件对数据、软件对软件、平台对平台等),使任一子系统未来的减少、增加和变更,不影响到其它子系统和总系统,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既有的投资,减少对系统的维护和未来开发的投入。在系统整体化、功能化和规模化的同时,保证系统在技术上、经济上的可持续性发展。
7.1系统设计思想与原则
系统工程思想是指导数字校园建设的基本设计思想。应用系统工程科学思想与方法,充分吸纳国内外信息化管理的先进理论、经验和实践,依据现代管理科学方法论,集成应用现代通讯及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从组织管理、业务应用、信息资源和综合技术支撑体系的整体出发,采用大系统多级分布式、节点化可互联集群式体系架构。系统设计规划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1、强化顶层设计。数字校园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组织管理、相关业务与应用处理、各种资源和技术支撑体系。系统工程最核心的思想和方法就是要从系统的整体性出发,顶层设计就是把握数字校园管理系统宏观体系架构和整体性所必需。
2、业务需求主导。从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出发,以业务为主线,调研梳理,科学规范校务管理与处理的业务流程,抽象业务模型,提供科学严谨的业务管理辅助分析,推动校务的业务联动和信息资源共享。
3、组织管理先行。数字校园管理系统的组织管理涉及校务自身的业务组织管理和系统的建设与运行组织管理两个层面,除了要建立职责分明坚强有力的组织体系外,这里强调的是将通过信息技术,首先建设组织人事信息系统,以适应校务的动态组织管理的需要,从而建立科学公正的审计问责、绩效评估和高效廉洁的组织管理队伍。
4、节点式平台化。一个具体的应用系统必然是国家或上级大系统的组成部分,是多级分布式大系统的一个节点。数字校园管理系统必须是开放的可互联集群式体系架构,校园信息管理要采用组件式平台化开发技术,以满足多级多部门联合工作的快速集成需求。
5、规范化与标准化。要实现数字校园管理的科学规范、有条不紊、职责分明、资源优化配置,多级多部门校园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联动,系统设计必须要遵循校务管
理法律法规、业务规范和相关技术标准。
7.2系统架构与开发模式
7.2.1面向服务架构--SOA
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面向服务架构) 是在计算环境下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分散的逻辑(服务)单元的一种规范,是一种模式架构,适合于解决信息化建设中最头痛的“适应业务变化”和“集成”等问题。它通过服务的方式把遗留系统与新系统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它将企业的IT资源整合成可操作的、基于标准的服务,使其能被重新组合和应用。在这种架构下,IT系统的复杂性并没有增加,相反地,随着系统的不断完善,整个系统的架构将变得更加清晰和可管理。
校园信息化建设涉及很多遗留系统的业务协同与资源的整合,新系统建设也同样面临多系统、异构数据源的协同问题, SOA的面向服务理念最为适合解决这类问题。SOA是一个学校内业务应用集成和学校间业务应用集成的设计方法、规范、软件架构思想、风格、理念,最终目标是解决软件重用、应用集成的问题。
7.2.2基于MART模型的系统整体性原则
校园信息化建设涉及组织管理、业务协同、资源整合和IT技术。如何协调和处理四者之间的关系,必须有合适的理论模型做指导。MART模型从组织管理(Management)、业务应用(Application)、信息资源(Resources)和信息技术(Info. Technology)的系统整体性出发,诠释了信息化发展宏观体系架构和整体性。该模型是在处理复杂政务信息系统的过程中摸索总结出来的,实践证明对于信息化建设具有科学的指导作用。
MART模型是研究信息化顶层架构的基本模型,该模型认为信息系统的建设必须遵从系统工程的整体观,首先解决组织、人员的信息化问题,为信息化建设统一认证、单点登录奠定基础;信息资源是由信息系统产生,反过来又服务于业务系统,是我们信息化得到的最有价值的资源,必须先于业务系统进行规划;业务系统是信息化成果的展现,为最终用户提供信息化服务,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而组织、业务及信息资源的管理都离不开信息技术,最终必须采用先进、成熟的技术具体实现。该模型的核心就是在具体业务系统建立之前必须首先考虑组织人事和信息资源的建设,并且以此为基础,采用先进的IT技术建立各具体的业务系统。
7.2.3信息系统开发模式
由于校务管理系统自身的复杂、多变性,加之信息化项目的规模越来越大,传统的系统开发模式越来越不能满足需要,特别是当前很多用户对自身的需求很模糊,提不出一个相对不变的需求,因此需求调研所得到的信息往往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据此开发的项目交付用户以后功能调整、变动是难免的。这种情况下修改代码、重新测试在所难免,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工作量剧增,系统稳定性下降,系统整体性、完整性受到影响,有时甚至造成整个项目的失败。
信息系统开发模式正在向新的平台式开发模式前进。依据校务开发规范和相应的范例,相对一类业务应用,抽取一些通用的业务模型(如微操作模型),然后研发或从第三方供应商产品中遴选出各种软件组件、中间件和工具类,最后利用这些组件组合成相应的开发平台。平台相对独立于具体业务系统,它是对应该类业务领域的系统化的知识、方法和工具的支撑环境。利用这样的平台可以开发各种业务系统,平台支持用户级的二次开发,可以管理操作集、数据库对象、用户、岗位、角色、权限分配和输入输出模板等。使用平台开发业务系统方便、快捷、灵活,当用户的需求发生变化时,不需要修改程序代码,彻底解决了需求不固定、需求经常变化带来的种种问题。而且使用平台开发的系统具有性能稳定、执行效率高等优点,是未来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方向。
7.3开发标准及规范
我校数字校园建设项目内容将以“三个基础平台”建设为基础,在之上开发校园“九个骨干系统”,并集成和完善现有应用系统,实现各应用系统的一站式服务,保证数字校园建设的整体性。
“三个基础平台”具有的开发环境、集成环境、客户端组件、服务器端组件及组件调用接口包,为我校及其他开发商完全开放内部的开发接口环境。通过其提供自定义报表工具、集成开发环境、工作流服务、短信收发服务、数据组件服务、集成、认证等接口及支撑工具。
未来的开发标准将严格遵照编码规范、界面设计及编写规范、代码编写标准、数据库建模标准、控件标准、显示标准、菜单标准、集成标准、页面元素使用标准、风格整体设计制作标准等要求进行研发。
图2 信息系统开发模式的演进
8实施保障
8.1组织保障
建立管理规范,职责明确的信息化建设组织与管理工作体制,分二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建立行政管理形式的三级管理网络。即成立学校信息化建设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内部包含咨询专家,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时在各职能部门和院系建立信息化建设本部门负责人和联络员制度,形成信息化建设的三层管理模式。
第二阶段:逐步建立信息安全中心,信息资源中心,建立专兼职结合的队伍。
8.2制度保障
加快推进信息化政策与法规建设,依据国家有关法律和法规,制定和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电子校务、信息安全、信息公开、个人信息保护等方面的校内规范。在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有计划、有步骤的制定如下政策与规定:《大连理工大学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统一身份认证与统一用户管理制度》、《信息数据保护制度》等。
信息标准的制定和管理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教育部信息化标准和国家、行业信息编码集,制定包括《大连理工大学校内单位编码》、《大连理工大学校内人员编码》、《大连理工大学课程编码》、《信息标准制定、使用与管理制度》等在内的规范标准体系。
8.3资金保障
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要探索和制定有效的经费保障机制,将常规预算、
专项投入、自筹资金、争取金融机构投资等各种方式相结合,稳定经费来源,保障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此外,出于节约资金的考虑,也可以使用自身的学科优势和人力资源完成相关的信息化建设内容。
8.4运维保障
学校信息化运维管理体系要以规范的管理制度为基础,以科学、合理的岗责体系为支撑,将各项工作流程规范化、程序化,建立高效的运维管理系统。
1、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管理。以信息资源中心运行维护为核心,建立包括学校各个应用系统软件与基础设施的大运维体系,确保网络管理、系统和应用管理、安全管理、存储备份管理、故障管理、辅助分析管理、技术支持管理维护通畅,各类应用系统运行平稳。
2、科学、合理的设置岗位职责。由熟悉业务和熟悉技术的复合型人员负责协调业务和技术之间的工作,确保运维工作的连续和畅通。
3、加大培训力度,加强技术队伍建设,提高运维能力。针对数据集中模式下的各级系统的运维工作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各级运维人员的技术支持水平。
9实施计划
10结束语
2010—2020年,经过10年时间的努力建设,大连理工大学将建成一个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新型教育、学习和研究的校园,信息化建设总体水平居于国内前列。精品网络课程;视频会议系统、科研合作和交流平台、重点学科资源库以及一系列先进的科研辅助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大型仪器设备实现充分共享,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各种先进教学科研手段的广泛应用,都将为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不断完善的应用系统,特别是经过全面改造、升级、规范的校务管理信息系统将满足学校人事、财务、学生、资产以及与教学科研管理等业务之间的数据共享要求,大大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将极大提高学校领导决策的科学性和效率,所带来的将不仅仅是工作效益的提高,而且会促进整个学校管理观念、管理体制、管理手段的改变,成为实现“一流大学一流管理”的强大驱动力。总之,以上各种信息化建设内容的实施,将使大连理工大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校园,为创建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做出应有的贡献,并在全国高校中发挥良好的示范作用。
大连理工大学信息化建设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网络与信息化中心
2010年1月
目 录
1背景 ............................................................................................................................................................. 1
1.1前言 .................................................................................................................................................. 1
1.2信息化现状 ...................................................................................................................................... 2
1.3存在的问题 ...................................................................................................................................... 3
2指导思想 ..................................................................................................................................................... 3
3总体思路 ..................................................................................................................................................... 4
4建设原则 ..................................................................................................................................................... 4
5建设目标 ..................................................................................................................................................... 4
6建设内容 ..................................................................................................................................................... 5
6.1 1239工程建设内容.......................................................................................................................... 5
6.1.1信息资源中心 ............................................................................................................................... 6
6.1.2二项基础设施 ............................................................................................................................... 6
6.1.3三个基础平台 ............................................................................................................................... 7
6.1.4九个骨干系统 ............................................................................................................................... 8
6.2“O计划”(Overall situation)既全局计划的建设内容 ............................................................... 10
7技术路线 ................................................................................................................................................... 11
7.1系统设计思想与原则..................................................................................................................... 12
7.2系统架构与开发模式..................................................................................................................... 13
7.2.1面向服务架构--SOA .......................................................................................................... 13
7.2.2基于MART模型的系统整体性原则 .................................................................................. 13
7.2.3信息系统开发模式 ............................................................................................................ 14
7.3开发标准及规范 ............................................................................................................................ 14
8实施保障 ................................................................................................................................................... 15
8.1组织保障 ........................................................................................................................................ 15
8.2制度保障 ........................................................................................................................................ 15
8.3资金保障 ........................................................................................................................................ 15
8.4运维保障 ........................................................................................................................................ 16
9实施计划 ................................................................................................................................................... 17
10结束语 ..................................................................................................................................................... 17
1背景
1.1前言
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信息时代,人类正从工业社会走向信息社会,社会信息化已经成为世界发展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信息资源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信息化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体现了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党的十六大做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部署。十六大以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所产生的对于信息化的强烈需求的驱动下,国家信息化的发展开始步入快车道,对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党的十七大报告将“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并称为“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大战略任务,信息化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瓶颈问题、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教育科学发展的关键环节,正推动着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的全面创新和深刻变革,影响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局和走向。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是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促进社会公平的内在要求和必由之路。高等学校作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主体,其自身的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高等学校教学和科研综合实力以及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大连理工大学依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大连理工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和《大连理工大学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紧密结合学校实施精英教育,努力培养精英人才,建设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实际,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信息化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经对学校信息化现状进行调研和需求分析,为加强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增强学校综合竞争力,特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将指导我校的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我们要通过信息化建设促进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质量提高,从而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以及高水平的管理和服务队伍创造良好的环境,使我校的办学实力和知识创新能力大大提高,在高水平大学队伍中脱颖而出。因此,信息化建设不仅是我校创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规划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我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
1.2信息化现状
大连理工大学创建于1949年,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综合实力居于全国重点大学前列。学校现有教职工3千余人,在校生3万5千余人,有凌水校本部、市内校区、开发区校区三个校区。在“211工程”和“985工程”的支持下,学校信息化建设经历了网络初建和应用起步,基础设施扩建和完善,资源建设丰富和深入的过程。校园网基础设施、校务管理系统、电子文献系统、教学科研资源等为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已经创造了一个良好的信息化环境,成为全校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1、顺利启动数字校园一期建设项目。2009年学校顺利启动数字校园一期建设项目,从而使我校的校园信息化迈上了新的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强和理顺了管理体制,《大连理工大学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法》等相关重要规章制度与信息标准相继发布,基本完成了大连理工大学的基础平台搭建,为下一步电子校务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有线网络较为完善。建成了安全、稳定的连接三个校区,覆盖教学区、学生生活区的高速光纤网络,实现了万兆主干,百兆桌面链路连接,联网计算机2万余台。2004年参与了“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hina Next Generation Internet.CNGI)的建设,并开通IPv4/IPv6双协议栈互联网接入。
2、部门应用系统使用良好,管理信息化逐步发展。业务职能部门的信息化建设采用自行开发,委托开发或国家、省等上级主管部门下发软件的方式,一些软件和平台具有网络化功能。建设了本科生、研究生管理,办公自动化,财务管理、人事系统、仪器设备与实验室管理,科研系统、校内信息服务系统等,初步实现了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管理。
3、网站建设推向深入,信息服务内容日渐丰富。近年来,伴随着各级单位网络意识的增强,以及各级子网站的相继建立,学校网站日渐丰富,功能日趋完善,在信息化服务和对外宣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学校各单位经过自身筹建,已建成二级网站130余个,其中一部分二级网站在设计和信息管理上有比较鲜明的特点,其他一些网站也承担起提供信息服务的基本功能,正向门户网站和专题网站方向发展。
4、信息资源建设富有成效,电子文献形成保障。学校建成了较为完备的数据库文献信息资源系统,图书馆现有54个平台的184个数据库,中文电子期刊的数量为9600种,外文电子期刊20073种,中外文电子图书(包括中外文图书、学位论文等)的数量超过50万种,外文OA期刊约18000种。学校数据中心(DUT-IDC),将学校与各个院系(部处)对外提供互联网访问的主页服务器集中存放,加强了服务器的基础安全管理,提高了外部访问的速度和效率。各类教学课程、电子讲义、多媒体课件、影像资料等信息资源建设正在不断丰富中,这些有力的促进了学校信息化的建设。
1.3存在的问题
(1)信息化建设的保障机制有待完善:目前学校信息化建设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管理体制、规章制度、标准规范、队伍建设、资金投入等都有待加强、完善。
(2)“信息孤岛”现象还比较严重:由于各部门对应的上级单位采用的软件系统的差异,组织管理、业务与应用处理、资源和技术支撑体系,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部门之间没有统一的数据平台和业务平台,没有业务协同,“信息孤岛”现象还比较严重,相信随着数字校园的顺利开展,这一现象将有所缓解。
(3)系统建设不平衡、无决策支持功能:各部门根据自己的业务需求,对借助于信息技术改善业务,开发、设计、使用信息资源的认识不同,或对口上级部门信息技术应用要求不同,造成信息化系统建设发展很不平衡。大部分的软件系统建设还停留在信息存储、公告服务的水平。没有实现对现有数据资源、信息资源进行分析、总结、比较、规划、预测的功能。
(4)信息安全问题突出:还未建立起完备的信息安全管理体制,制防,技防等缺失现象严重,应用安全存在较大隐患。网络安全、主机安全、应用安全、数据、用户信息安全保护都要加强。
2指导思想
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资源共享、高效实用”的指导方针,运用系统工程思想和管理科学相关理论,贯彻信息化建设的科学发展观,以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促进教学科研与管理的改革创新,促进学校转变管理职能、工作方式和作风,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支持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推进决策科学化,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整体发展水平,为学校精英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高科技辐射和高技术产
业化、国际文化学术交流提供重要支撑,为创建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做出贡献。 3总体思路
“一个核心”:以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及其应用为核心;
“两个转变”:从面向管理人员的信息管理向面向全体师生的信息服务转变,从部门级应用向校级一体化应用转变;
“三个统筹”:统筹逻辑集中与物理分散的关系,统筹数据标准与应用规范的关系,统筹校级专项与部门建设的关系。
“四个统一”:统一标准,统一架构,统一门户,统一身份认证。
4建设原则
1、体现系统工程思想的原则
数字化校园建设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高性能多业务校园网络及软件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教学、科研和管理资源建设;以提高管理效率为目的的各类应用系统的开发与集成,实现这三个方面协调发展。
2、坚持科学发展的原则
信息技术创新高,发展迅速,学校的主要业务也会不断发展、调整、变化。既要立足学校现状,又要保持适当的前瞻性,我们要高起点地推进学校信息化进程,实现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简单、易用和实用的原则
学校信息化系统建设要体现高度的友好性,系统使用和功能特点要体现简单、易用和实用性的特点,切实地解决业务、管理、服务的问题。
4、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实施信息化的过程中,要保持大学探索知识的相对自由,保持大学校园所特有的文化、行为与个性化,促进受教育者的健康发展。
5建设目标
未来10年内(2010-2020年),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采用成熟先进的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着眼于增强学校竞争力和创新力,建立多层次、创新型、开放式的数字化校园,力争使我校的信息化总体水平处于全国高校领先地位,并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为学校实现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具体目标包括:
1、通过网络设备升级和改造措施建立覆盖全部校园的多业务网络环境,有线网覆盖率达到95%以上,无线网覆盖教学、科研、办公区的必要区域。
2、建立起一流、稳定、高效的教学科研平台,优化教学科研过程,使得广大师生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有用的工作和学习当中,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科研的质量和效率。
4、建设完整的电子校务系统,贯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方面的各个环节,为实现“网上办公、网上管理、网上教学、网上服务”提供全面的支持。业务数字化程度达到80%,资源信息化程度达到较高水平。
5、建立全校严密的网络信息安全体系,保证校园网络的安全,保证关键数据、关键应用的安全,实现校园网络及其应用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
6、建立比较完善的信息化标准和管理体系。
6建设内容
我校10年的信息化建设将采取两阶段策略,第一个阶段从2009年—2015年,完成原计划的“1239”工程,即一个信息资源中心,二项基础设施,三个基础平台,九个骨干系统。第二个阶段,从2015年-2020年,在继续完善“1239”工程的基础上,实施“O计划”(Overall situation)既全局计划。以战略支撑为核心,服务学校的全局战略,实现高校人力、物力资源的多层次开发与合理配置,各项业务的一体化建设,从根本上解放师生和管理者的创造力。
6.1 1239工程建设内容
其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数字化校园总体架构
6.1.1信息资源中心
信息资源是学校发展重要资源,学校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校园信息化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也将数字化校园建设奠定了信息基础。学校信息资源包括:数字文献资源、数字课程讲义、课件,音像影音资料以及由业务系统形成的数据等。
大连理工大学信息资源中心采用集中+分布的建设模式,即:从有利于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的角度,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采用集中管理。对于电子文献、财务信息、音像资料等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分布式管理。信息资源中心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业务数据库,如:学生信息库、人事信息库、教务信息库、科研信息库、财务与资产信息库、学科资源库、教育资源库、档案库、知识库、试题库等。
6.1.2二项基础设施
1、校园网的规划与建设
从技术体系、安全保障、工程实施等方面开展校园网络体系结构及互联技术研究,优化和完善现有网络体系,做好下一代互联网工程IPV6的部署与实施,做好西部校区网络设施的规划与建设,根据我校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提供安全、可靠、高速、稳定的多业务校园网基础设施环境,适时建设无线网。
2、信息安全及校园卡基础设施
参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规划与建设方案,统一规划并逐步建立校级CA系统,为校内相关人员颁发数字证书,在关键系统中对数据、信息发送方、信息接收方进行身份确认,以保证信息传递的安全性、完整性、可靠性和不可抵赖性,完成传统公章和签字的功能。 使用校园“一卡通”替代原有的学生证、工作证、借书证、就餐证、门禁卡等,并实现校内小额消费。结合统一身份认证管理平台和校园“一卡通”的唯一身份标识,通过综合服务门户为校内各个信息子系统提供统一认证、单点登录服务,改变校内目前各个信息子系统需要独立登录的现状,降低部署、维护成本。
逐步建设大连理工大学网格。
6.1.3三个基础平台
平台化是当今业务信息系统开发的主流模式。平台化是依据系统工程和软件工程的领域工程思想,以一类业务系统为对象,从业务系统的组织管理和业务整体出发,基于科学的业务模型抽象,开发有足够的共性可重用业务服务构件的,具有柔性开放的集成管理功能的应用开发与运行支撑环境。平台化能够很好地适应业务需求的变化和调整,支持二次开发。学校信息化的三个基础平台包括:
1、综合服务门户管理平台
综合服务门户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一个核心,我们将采用成熟和先进的信息技术,建设富有特色的大连理工大学校园信息门户,为学校各类用户提供一个统一的信息服务综合入口。
构建起一个符合国际标准,可持续升级的门户框架。提供丰富的集成手段完成现有不同应用系统的应用集成,将人员整合、应用整合之后,提供统一的SSO入口,对校内信息资源、应用系统进行管理,集中呈现个性化信息服务,用户可根据各级部门及个人需求设置门户的风格,定制相关服务。
依托大连理工大学门户,逐步建设教授个人主页系统及院系的门户系统。
2、统一身份认证管理平台
分布式统一身份管理平台主要有学校组织结构基本信息库、人员基本信息库及二者的对应关系,自动实现同步。独立建设分布式统一身份认证管理平台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全校组织机构、岗位设置及人员的统一管理,解决由于用户管理不统一而产生的更改不及时,信息不一致、不完整等问题,为系统的统一登录、统一管理、资源共享、业务协同和问责考评奠定基础。
统一身份认证管理平台需要提供单点登录功能。用户通过管理平台的统一认证后,
登录各个业务系统就不再需要进行认证了,真正实现“一次认证,全网漫游”。
管理平台的授权管理功能由权限管理服务实现。在具体应用中实现授权的多级管理模式,支持资源权限的动态分配。信息门户的菜单和资源在管理平台中进行集中授权,各个业务系统内部的授权管理由各个业务系统管理员执行,包括设置关键文件的安全保护策略、文件防扩散策略等。
3、数据交换与共享服务平台
大连理工大学数据交换与共享服务平台要实现对学校各部门及院系已有应用系统,及下级组织的所有异构、异源的业务数据的总体综合集成和管理,并对其它应用系统提供相应的数据集成服务。
通过该平台可以完成数据的访问、转换、聚合、交换和管理工作,为学校的信息集成提供关于数据综合的综合解决策略,为应用、流程集成提供数据支撑和服务,保护学校原有的投资能够继续发挥效益。
6.1.4九个骨干系统
1、学生综合管理系统
为师生和管理部门建立起一个适应性强、易用而可靠,并能不断满足发展需求的管理服务系统。它作为学生综合信息管理的协同工作平台,借助于校园“一卡通”实现的唯一身份认证标识,管理和学生相关的所有活动包括入学、注册、交费、选课、考试、培训、奖惩到离校的全过程,同时该系统还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平台。
该系统将由多个和学生(包括研究生)相关的业务系统、学生数据综合库和公共基础支撑组件组成。其业务系统主要包括:招生管理、学生基本信息管理、学生收费管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如勤工助学、资助、奖学金管理等)、就业管理等。
2、人事综合管理系统
建立以人事管理工作为核心、面向全校教职工提供人事信息服务为宗旨、具有先进性与灵活性的集成化的综合人事系统。
借助于校园“一卡通”实现的唯一身份认证标识,管理和教职工相关的所有活动包括入学就职、授课、科研、晋升、工资、奖惩、部门变动、指导学生到离退休的全过程,同时该系统还可为管理部门及教职工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平台。
该系统将由多个和教职工相关的业务系统、教职工数据综合库和公共基础支撑组件组成。主要功能包括:教职工基本信息管理、工资管理、科研管理、档案管理、教学管理、工作量考核管理、出国出境管理、人才引进管理、离退休管理等。
3、教务综合管理系统
建立以教务管理工作为核心、面向全校教师及学生提供教务信息服务为宗旨、使用方便、灵活,信息全面的集成化的综合教务信息管理系统。
该系统用来管理课程设置、课程安排、注册、排课、选课、考试、教学评估等信息。主要功能包括:课程管理、教材管理、学生成绩管理、学生学籍管理、教学计划管理等。
4、科研综合管理系统
建立以科研信息管理为核心,以科研项目管理为主线,融合项目计划、申报、实施、信息发布为一体的信息化集成应用系统,为相关各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交流和共享的统一大平台,满足对各类项目申报和项目管理等方面的迫切要求,内容包括科研项目管理、合同管理、经费管理、科研成果管理及推广、综合统计汇总管理等。
系统管理的内容要包括4大类:科研项目管理、成果专利管理、学科建设、学术交流等。主要功能包括:论文管理、科研项目申报、审核及经费管理、科研计划管理等。
5、财务综合管理系统
建立符合学校特点和实际的外部财务综合管理系统,使资金发挥更大效力,为领导决策提供更加准确、清晰的数据。
管理的信息内容涉及工薪、科研经费、捐赠经费、专项经费、日常经费、收费及奖助贷等,和管理相关的干系人多包括管理层、教职工、学生和院系。主要功能包括工资管理、帐务管理及网上查询等。
6、资产综合管理系统
建立对学校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低值易耗品,特别是贵重教学仪器进行了集中管理的系统方案,使学校资产在使用和管理中达到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明确责任、合理调配的原则,提高资产的利用效率、监督力量,保证了资产保值、增值的空间。全面、正确地反映学校固定资产的总量、结构及变化趋势等。
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完成对每一件固定资产从采购验收到资产使用、资产维护、资产报废、资产处置整个生命周期进行全程记录及跟踪管理,实时反映每一件资产实物状态。
主要功能包括:学校房屋管理、固定资产管理、车辆管理、大型仪器、家具及低值易耗品管理等
7、协同办公管理系统
建设全校统一协同办公系统,集成电子印章、数字签名技术,实现公文、会议通知、
公告等的无纸化传输,完成公文的拟稿、审核、审批、签发、印刷、归档全电子化管理。
协同办公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公文管理、会议管理、信息刊物管理、日程安排、工作计划、日常业务、即时通讯等。
8、后勤综合管理系统
建立一个为师生员工和相关管理部门提供吃、住、行以及医疗保健等网上综合服务为一体的管理信息服务系统。就餐卡、洗浴卡和开水卡等实现向校园“一卡通”管理模式的平滑过渡,确保学校优质资源为学校师生员工服务。
主要功能包括:教职工医疗保健管理、餐饮洗浴管理、学生宿舍管理、教职工住宅管理以及网上综合服务管理等。
9、图书/档案管理系统
进一步完善图书管理系统,实现向校园卡管理模式的平滑过渡,并完成与综合服务门户的紧密集成。改造图书馆通道系统,由校园卡替代通行。
主要功能包括:图书管理、图书信息查询及信息发布管理等。
改善现有的档案管理系统,实现档案门类的合理分配功能,提供文档一体化服务,并和学校协同办公系统实现结合。加强信息资源的档案化管理。
通过骨干系统的建设,建立大连理工大学数字校园的基本框架。进一步整合、完善和提升现有应用系统的服务和管理,推动新闻数字媒体的管理与应用,基建项目管理的建设。
6.2“O计划”(Overall situation)既全局计划的建设内容
“O计划”(Overall situation)的核心是面向学校全局,重点建设4项支撑项目,1个评估指标体系。实现数据到信息,信息到知识,知识到决策的信息化建设目标,在顺利完成“1239工程”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各项应用系统的功能,为学校战略支撑服务。
1、教学环境支撑项目
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为目标,以教师和学生需求为核心,建设网上教学支持平台,将其做为我校教师面授教学方式的重要补充,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协作交流;协助教师开发10门网上教学示范课程,配合教务部门的教学评估工作,开发针对各院系的教学评估系统;争取本科和研究生网上辅助教学课程超过300门,以期培养学生基于网络的终身学习能力。
2、科研创新支撑项目
为了构建知识获取平台,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学科建立学科资源中心,收集整理相关
学科的知识点、基本概念,发展历史和研究热点等。推动工程科学高性能计算平台建设,满足科研计算的要求;设立科研资源中心,统筹管理各学科中已初具规模的科研资源,提供资源共享、交流学习、学术合作的网络平台,促进学科交叉,提升争取国家重大项目的竞争力。
3、电子校务支撑项目
建立综合信息数据服务平台,构架信息共享、协同工作的基础;推广和完善9项骨干系统地应用,充分体现科学管理、优质服务的工作理念,以一体化的建设思路为出发点,率先实现规范、科学、高效的电子校务系统,最终构建优质的电子信息服务体系和安全运行体系,形成一个安全、统一、集成化的电子校务环境。
4、领导科学决策支撑项目
以全校各部门现时和历史的数据为基础,建立数据分析平台,形成决策支持系统,为学校各级领导提供决策所需的动态多维数据、信息和背景材料,使学校领导决策更加快速和科学化。决策支持系统的内容包括:以学校人、财、物的相关数据为基础,所进行的学校办学投入和产出分析、本科生和研究生生源质量分析、教育信息化项目的投资效益分析、校友信息汇总分析等。
5、评估指标体系建设
我校现在的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的评估标准,这将不利于我校信息化建设健康、稳定和持续的发展。因此未来10年,我们将制定一套合适的信息化建设指标评估体系,规范院、系等二级单位的信息化建设。指标评估体系必须能够反映二级单位信息化的运行情况、投入产出比、危机事务的解决等,具体包括:信息化基础设施指标、信息化基础应用指标、信息化保障体系指标、院系的教学科研信息化建设指标和党政部门的管理信息化建设指标等。
通过学校信息化10年的建设,我们同时希望能够培育起与信息化建设相关的学科,引入外部知识与技术,建立纳入全校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的校企合作数字校园实验室。 7技术路线
校园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组织管理、业务协同、资源整合和技术支撑体系。因此,其建设必须在正确思想指导下,以正确的理论模型为指导,采用合适的开发模式,满足其动态、多变的复杂业务需求。
大连理工大学校园信息化建设将以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分布实施为主旨,以系统工程科学管理思想为指导,以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和
MART(Management-Application-Resources- Technology)为理论模型基础,以组件化、平台化为系统设计、开发模式。
校园信息化建设项目所需要的系统伸缩性和扩展性,应用系统必须采用现代系统的规范进行设计,在系统设计整体化的同时,尽量减少各子系统在技术上的相互依赖性(软件对平台、软件对数据、软件对软件、平台对平台等),使任一子系统未来的减少、增加和变更,不影响到其它子系统和总系统,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既有的投资,减少对系统的维护和未来开发的投入。在系统整体化、功能化和规模化的同时,保证系统在技术上、经济上的可持续性发展。
7.1系统设计思想与原则
系统工程思想是指导数字校园建设的基本设计思想。应用系统工程科学思想与方法,充分吸纳国内外信息化管理的先进理论、经验和实践,依据现代管理科学方法论,集成应用现代通讯及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从组织管理、业务应用、信息资源和综合技术支撑体系的整体出发,采用大系统多级分布式、节点化可互联集群式体系架构。系统设计规划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1、强化顶层设计。数字校园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组织管理、相关业务与应用处理、各种资源和技术支撑体系。系统工程最核心的思想和方法就是要从系统的整体性出发,顶层设计就是把握数字校园管理系统宏观体系架构和整体性所必需。
2、业务需求主导。从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出发,以业务为主线,调研梳理,科学规范校务管理与处理的业务流程,抽象业务模型,提供科学严谨的业务管理辅助分析,推动校务的业务联动和信息资源共享。
3、组织管理先行。数字校园管理系统的组织管理涉及校务自身的业务组织管理和系统的建设与运行组织管理两个层面,除了要建立职责分明坚强有力的组织体系外,这里强调的是将通过信息技术,首先建设组织人事信息系统,以适应校务的动态组织管理的需要,从而建立科学公正的审计问责、绩效评估和高效廉洁的组织管理队伍。
4、节点式平台化。一个具体的应用系统必然是国家或上级大系统的组成部分,是多级分布式大系统的一个节点。数字校园管理系统必须是开放的可互联集群式体系架构,校园信息管理要采用组件式平台化开发技术,以满足多级多部门联合工作的快速集成需求。
5、规范化与标准化。要实现数字校园管理的科学规范、有条不紊、职责分明、资源优化配置,多级多部门校园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联动,系统设计必须要遵循校务管
理法律法规、业务规范和相关技术标准。
7.2系统架构与开发模式
7.2.1面向服务架构--SOA
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面向服务架构) 是在计算环境下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分散的逻辑(服务)单元的一种规范,是一种模式架构,适合于解决信息化建设中最头痛的“适应业务变化”和“集成”等问题。它通过服务的方式把遗留系统与新系统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它将企业的IT资源整合成可操作的、基于标准的服务,使其能被重新组合和应用。在这种架构下,IT系统的复杂性并没有增加,相反地,随着系统的不断完善,整个系统的架构将变得更加清晰和可管理。
校园信息化建设涉及很多遗留系统的业务协同与资源的整合,新系统建设也同样面临多系统、异构数据源的协同问题, SOA的面向服务理念最为适合解决这类问题。SOA是一个学校内业务应用集成和学校间业务应用集成的设计方法、规范、软件架构思想、风格、理念,最终目标是解决软件重用、应用集成的问题。
7.2.2基于MART模型的系统整体性原则
校园信息化建设涉及组织管理、业务协同、资源整合和IT技术。如何协调和处理四者之间的关系,必须有合适的理论模型做指导。MART模型从组织管理(Management)、业务应用(Application)、信息资源(Resources)和信息技术(Info. Technology)的系统整体性出发,诠释了信息化发展宏观体系架构和整体性。该模型是在处理复杂政务信息系统的过程中摸索总结出来的,实践证明对于信息化建设具有科学的指导作用。
MART模型是研究信息化顶层架构的基本模型,该模型认为信息系统的建设必须遵从系统工程的整体观,首先解决组织、人员的信息化问题,为信息化建设统一认证、单点登录奠定基础;信息资源是由信息系统产生,反过来又服务于业务系统,是我们信息化得到的最有价值的资源,必须先于业务系统进行规划;业务系统是信息化成果的展现,为最终用户提供信息化服务,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而组织、业务及信息资源的管理都离不开信息技术,最终必须采用先进、成熟的技术具体实现。该模型的核心就是在具体业务系统建立之前必须首先考虑组织人事和信息资源的建设,并且以此为基础,采用先进的IT技术建立各具体的业务系统。
7.2.3信息系统开发模式
由于校务管理系统自身的复杂、多变性,加之信息化项目的规模越来越大,传统的系统开发模式越来越不能满足需要,特别是当前很多用户对自身的需求很模糊,提不出一个相对不变的需求,因此需求调研所得到的信息往往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据此开发的项目交付用户以后功能调整、变动是难免的。这种情况下修改代码、重新测试在所难免,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工作量剧增,系统稳定性下降,系统整体性、完整性受到影响,有时甚至造成整个项目的失败。
信息系统开发模式正在向新的平台式开发模式前进。依据校务开发规范和相应的范例,相对一类业务应用,抽取一些通用的业务模型(如微操作模型),然后研发或从第三方供应商产品中遴选出各种软件组件、中间件和工具类,最后利用这些组件组合成相应的开发平台。平台相对独立于具体业务系统,它是对应该类业务领域的系统化的知识、方法和工具的支撑环境。利用这样的平台可以开发各种业务系统,平台支持用户级的二次开发,可以管理操作集、数据库对象、用户、岗位、角色、权限分配和输入输出模板等。使用平台开发业务系统方便、快捷、灵活,当用户的需求发生变化时,不需要修改程序代码,彻底解决了需求不固定、需求经常变化带来的种种问题。而且使用平台开发的系统具有性能稳定、执行效率高等优点,是未来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方向。
7.3开发标准及规范
我校数字校园建设项目内容将以“三个基础平台”建设为基础,在之上开发校园“九个骨干系统”,并集成和完善现有应用系统,实现各应用系统的一站式服务,保证数字校园建设的整体性。
“三个基础平台”具有的开发环境、集成环境、客户端组件、服务器端组件及组件调用接口包,为我校及其他开发商完全开放内部的开发接口环境。通过其提供自定义报表工具、集成开发环境、工作流服务、短信收发服务、数据组件服务、集成、认证等接口及支撑工具。
未来的开发标准将严格遵照编码规范、界面设计及编写规范、代码编写标准、数据库建模标准、控件标准、显示标准、菜单标准、集成标准、页面元素使用标准、风格整体设计制作标准等要求进行研发。
图2 信息系统开发模式的演进
8实施保障
8.1组织保障
建立管理规范,职责明确的信息化建设组织与管理工作体制,分二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建立行政管理形式的三级管理网络。即成立学校信息化建设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内部包含咨询专家,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时在各职能部门和院系建立信息化建设本部门负责人和联络员制度,形成信息化建设的三层管理模式。
第二阶段:逐步建立信息安全中心,信息资源中心,建立专兼职结合的队伍。
8.2制度保障
加快推进信息化政策与法规建设,依据国家有关法律和法规,制定和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电子校务、信息安全、信息公开、个人信息保护等方面的校内规范。在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有计划、有步骤的制定如下政策与规定:《大连理工大学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统一身份认证与统一用户管理制度》、《信息数据保护制度》等。
信息标准的制定和管理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教育部信息化标准和国家、行业信息编码集,制定包括《大连理工大学校内单位编码》、《大连理工大学校内人员编码》、《大连理工大学课程编码》、《信息标准制定、使用与管理制度》等在内的规范标准体系。
8.3资金保障
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要探索和制定有效的经费保障机制,将常规预算、
专项投入、自筹资金、争取金融机构投资等各种方式相结合,稳定经费来源,保障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此外,出于节约资金的考虑,也可以使用自身的学科优势和人力资源完成相关的信息化建设内容。
8.4运维保障
学校信息化运维管理体系要以规范的管理制度为基础,以科学、合理的岗责体系为支撑,将各项工作流程规范化、程序化,建立高效的运维管理系统。
1、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管理。以信息资源中心运行维护为核心,建立包括学校各个应用系统软件与基础设施的大运维体系,确保网络管理、系统和应用管理、安全管理、存储备份管理、故障管理、辅助分析管理、技术支持管理维护通畅,各类应用系统运行平稳。
2、科学、合理的设置岗位职责。由熟悉业务和熟悉技术的复合型人员负责协调业务和技术之间的工作,确保运维工作的连续和畅通。
3、加大培训力度,加强技术队伍建设,提高运维能力。针对数据集中模式下的各级系统的运维工作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各级运维人员的技术支持水平。
9实施计划
10结束语
2010—2020年,经过10年时间的努力建设,大连理工大学将建成一个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新型教育、学习和研究的校园,信息化建设总体水平居于国内前列。精品网络课程;视频会议系统、科研合作和交流平台、重点学科资源库以及一系列先进的科研辅助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大型仪器设备实现充分共享,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各种先进教学科研手段的广泛应用,都将为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不断完善的应用系统,特别是经过全面改造、升级、规范的校务管理信息系统将满足学校人事、财务、学生、资产以及与教学科研管理等业务之间的数据共享要求,大大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将极大提高学校领导决策的科学性和效率,所带来的将不仅仅是工作效益的提高,而且会促进整个学校管理观念、管理体制、管理手段的改变,成为实现“一流大学一流管理”的强大驱动力。总之,以上各种信息化建设内容的实施,将使大连理工大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校园,为创建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做出应有的贡献,并在全国高校中发挥良好的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