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师,应该挺起"信仰"的脊梁

教师,应该挺起“信仰”的脊梁

周奎英

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然而当我们聆听老师们日常闲谈的话题时,却遗憾于很少能够听到他们发自内心的、严肃认真的“话说教育”的声音—— “愤世嫉俗”的、消极悲观的意见和“见解”当然除外。教育网络上一位资深版主曾经开玩笑似地说,如果一位教师退休以后还保持着与他人交流、探讨教育及教学 问题的习惯,事无巨细而且津津乐道,那么,他就是“真”教师,他就在享受着教育的幸福。

一边手里握着教鞭,一边却又对教书育人的具体工作兴味索然;一边幻想着教育环境与现实的逐步改善,一边却又在随意涂鸦着自己的人生画卷。处在这种行为 与心态交织起来的矛盾状态中的教师,应该说为数还是不少的。我们可以对这种职业心理的产生作出多层面、多角度的背景分析,却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最为直截了 当的原因:老师们缺失的是教育信仰——他们无法感受到自己对教育的虔诚和用心是造就充满爱意、和谐的世界的直接动因,因而产生温暖而自由的情感,从而自觉 地以实际行动对抗鄙俗和邪恶,追求平凡而有所作为的人生。

任何人都是需要信仰的。当今时代处在教育的转型期,知识经济所带来的压力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面对多元的世态往往感到人微力轻,感到被放逐、 被抛弃的空虚与恐惧。为了活出希望与意义,一个教师建立恒久而温暖的归属感,笃信冥冥之中有一种善的力量的支撑,笃信教育必须遵循某种深刻的规律,是非常 必要和必须的。这对于较之一般人而言被寄予了更多的“人”的价值的教师来说,是一种终极关怀。

教育信仰是教师对于教育事业、教育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基本主张、原则的确认和信奉,是类似于教徒对于宗教的相信和尊敬的一种情感体验。这种信仰表现在教 育者对其从事的教育工作怀有无上的热情和持久的精神动力。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之所以能放弃大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投身于乡村教育,就是因为他有《我们的信 条》,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能够做到无所畏惧,是因为他对自己的教育信仰有着无比坚定的信心,事实上只有那些对人们来说具有极高、极大价 值的事物,才会让人们心驰神往,宠辱偕忘,其乐在天。为什么优秀教师能够千方百计地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知识技能,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为什么有的教师为了 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宁愿牺牲个人的安逸甚至是家庭的幸福(笔者并无提倡之意)?原因就在于他们认定教书育人是一项神圣的事业,做这样的事业引领人能实现自身 的价值。也同时能够让自己的生命熠熠生辉,光彩照人。经年累月地基于这样的出发点去对待教育,就逐渐形成了自身坚定而执著的教育信仰。

有着教育信仰的教师是专一的,无论是面对利益的诱惑还是境遇的变迁,他们都能做到“咬定青山不放松”,矢志不移:有着教育信仰的教师是执著的,他们不 仪向对自己所选定的人生方向历九死而不悔,而且会为孩子们的成长和自己人生理想的实现,勇于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百折不挠,鞠躬尽瘁。我们无需回避当今时代 基础教育界一个尽人皆知的现实问题:在市场经济意识改变了这个社会的同时,一些教师受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已经越来越耐不住寂寞。他们肓目攀比高收入高消 费,并因此无心教学,导致教学质量明显滑坡。一些教师甚至将教学当作附带工作,而将主要精力放在其他的第二、第三职业上!在一些农村中小学,稍微年轻而且 优秀一点儿的教师纷纷离开故土,去沿海一带经济发达的地方淘金去了。由于教师流失过多,有的地方还出现了代课教师的返潮现象。对这样的事情我们应该一分为 二地看待。一方面,教师的职业信仰尚还期待政府与法治层面的保障和扶持。教师是每天都在过着具体的柴米油盐生活的人,在保障教师职业的经济地位、自由平等 权利等方面,我们的《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由于原则性太强,缺乏可操作性,仍然难有作为,导致“口惠而实不至”。于是教师职业失去了应有的吸引力, 失去了让教师无忧无虑、百无牵挂地投入工作的和谐土壤,同时也彻底荡涤了教师身上至为可贵的理想主义的气息。另一方面,广大教育工作者也需要从自身角度找 寻一定的原因。我们没有必要把“地位低、收入小高”时时挂在嘴边,似乎可以用它来解释自己所有的行为。从根本上来讲,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和平等,世界就 是“问题”的世界。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意味着一定程度上的放弃,我们不能既想享受“教师”的美名,又想千方百计地沾染点“财气”。这个问题其实和选择 做官就必须选择接受更为全面的监督一个道理。所以说,我们要么不做教师,做就要做一名有信仰的教师。有信仰才有尊严,有信仰才小虚其位。

做教师的最高境界是实现自身的专业化,亦即穷尽毕生的精力,研究并且成功地成为一位最优秀的、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生存与生计当然是教师的第一需要,但 是这仅仅是最低一个层级的需要,教师还有发展和享受的需要,从职业中获得快乐、充实人生、实现自我、感受到一种极为高尚的自由的需要。比较流行的“工作着 本身就是一种报酬”这句口号,它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但毋庸置疑,它实际上也是对教师崇高职业信仰的最好表达方式之一。教育信仰直接影响着教育实践和学生 的身心发展。面对一个班级处于常态分布的几十名学生,有的老师可能会认为:“学生中存在着好中差是很正常的,谁也无法把每一个学生都教成好学生。”但优秀 的、有着较强教育信仰的老师却不会这么认为,他只会想:“我一定能教好学生。”“我的学生谁都存在着取得进步的先天条件,有人落后是现实的,差异也是正常 的,但他们最后一定都会进步、都能成才。”意识决定行为,教师的教育信仰会转化为一种强烈的教学效能感。教学效能感让一位老师相信自己能对学生和学校产生 影响,觉得“我

很重要”,从而信心百倍地进行各种富有创意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给学生带来积极的、有效的影响。这一点是缺乏教育信仰的老师所难以企及的。

素质教育实施到今日,其发展的曲折性和坎坷性日渐显露。有人怀疑素质教育的美好愿景,甚至怀疑它到底能不能作为中国各类教育改革的总目标。这时,唤醒 教师沉睡的教育信仰就成了当务之急。我们要在深刻理解素质教育要义的基础上坚守我们共同的专业判断,提升我们的专业能力和思想水平,提升我们为人师表的品 位。我们不能抛弃传统空谈素质教育,不能简单地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对立起来,而应该冷静地反思素质教育实施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以人为本,努力创新,求索 解决方法。教育信仰是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激发自身教育智慧的力量之源。一位有思想的教师最近推出了一个很具现实意义的重要命题:不跪着教书。怎么才能够 “不跪着教书”呢?为人师者“视野有宽度,知识有厚度,思想有深度”就行了吗?不行,还必须将自己的视野、知识、思想化作融入血液和骨髓的教育信仰。张思 明用心去营造“局部的晴天”,李镇西全身心践行自己“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理想,霍懋征用满腔的爱心去唤醒、呵护、雕塑学生的爱心,他们都在坚守中成 就了自我。教师需要信仰,依赖信仰,有了教育信仰才不会像一个普通人一样为了活着而活着,才能够逐渐摆脱世俗和低级趣味对于人生的纠缠。

有教育信仰的教师占据教师从业人数的比例大致可以衡量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教师专业化程度。时代在深情地呼唤着有教育信仰的、“纯粹”的教师大量涌现,这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之所在。

(作者单位:新沂市时集中学)

教师,应该挺起“信仰”的脊梁

周奎英

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然而当我们聆听老师们日常闲谈的话题时,却遗憾于很少能够听到他们发自内心的、严肃认真的“话说教育”的声音—— “愤世嫉俗”的、消极悲观的意见和“见解”当然除外。教育网络上一位资深版主曾经开玩笑似地说,如果一位教师退休以后还保持着与他人交流、探讨教育及教学 问题的习惯,事无巨细而且津津乐道,那么,他就是“真”教师,他就在享受着教育的幸福。

一边手里握着教鞭,一边却又对教书育人的具体工作兴味索然;一边幻想着教育环境与现实的逐步改善,一边却又在随意涂鸦着自己的人生画卷。处在这种行为 与心态交织起来的矛盾状态中的教师,应该说为数还是不少的。我们可以对这种职业心理的产生作出多层面、多角度的背景分析,却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最为直截了 当的原因:老师们缺失的是教育信仰——他们无法感受到自己对教育的虔诚和用心是造就充满爱意、和谐的世界的直接动因,因而产生温暖而自由的情感,从而自觉 地以实际行动对抗鄙俗和邪恶,追求平凡而有所作为的人生。

任何人都是需要信仰的。当今时代处在教育的转型期,知识经济所带来的压力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面对多元的世态往往感到人微力轻,感到被放逐、 被抛弃的空虚与恐惧。为了活出希望与意义,一个教师建立恒久而温暖的归属感,笃信冥冥之中有一种善的力量的支撑,笃信教育必须遵循某种深刻的规律,是非常 必要和必须的。这对于较之一般人而言被寄予了更多的“人”的价值的教师来说,是一种终极关怀。

教育信仰是教师对于教育事业、教育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基本主张、原则的确认和信奉,是类似于教徒对于宗教的相信和尊敬的一种情感体验。这种信仰表现在教 育者对其从事的教育工作怀有无上的热情和持久的精神动力。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之所以能放弃大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投身于乡村教育,就是因为他有《我们的信 条》,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能够做到无所畏惧,是因为他对自己的教育信仰有着无比坚定的信心,事实上只有那些对人们来说具有极高、极大价 值的事物,才会让人们心驰神往,宠辱偕忘,其乐在天。为什么优秀教师能够千方百计地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知识技能,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为什么有的教师为了 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宁愿牺牲个人的安逸甚至是家庭的幸福(笔者并无提倡之意)?原因就在于他们认定教书育人是一项神圣的事业,做这样的事业引领人能实现自身 的价值。也同时能够让自己的生命熠熠生辉,光彩照人。经年累月地基于这样的出发点去对待教育,就逐渐形成了自身坚定而执著的教育信仰。

有着教育信仰的教师是专一的,无论是面对利益的诱惑还是境遇的变迁,他们都能做到“咬定青山不放松”,矢志不移:有着教育信仰的教师是执著的,他们不 仪向对自己所选定的人生方向历九死而不悔,而且会为孩子们的成长和自己人生理想的实现,勇于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百折不挠,鞠躬尽瘁。我们无需回避当今时代 基础教育界一个尽人皆知的现实问题:在市场经济意识改变了这个社会的同时,一些教师受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已经越来越耐不住寂寞。他们肓目攀比高收入高消 费,并因此无心教学,导致教学质量明显滑坡。一些教师甚至将教学当作附带工作,而将主要精力放在其他的第二、第三职业上!在一些农村中小学,稍微年轻而且 优秀一点儿的教师纷纷离开故土,去沿海一带经济发达的地方淘金去了。由于教师流失过多,有的地方还出现了代课教师的返潮现象。对这样的事情我们应该一分为 二地看待。一方面,教师的职业信仰尚还期待政府与法治层面的保障和扶持。教师是每天都在过着具体的柴米油盐生活的人,在保障教师职业的经济地位、自由平等 权利等方面,我们的《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由于原则性太强,缺乏可操作性,仍然难有作为,导致“口惠而实不至”。于是教师职业失去了应有的吸引力, 失去了让教师无忧无虑、百无牵挂地投入工作的和谐土壤,同时也彻底荡涤了教师身上至为可贵的理想主义的气息。另一方面,广大教育工作者也需要从自身角度找 寻一定的原因。我们没有必要把“地位低、收入小高”时时挂在嘴边,似乎可以用它来解释自己所有的行为。从根本上来讲,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和平等,世界就 是“问题”的世界。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意味着一定程度上的放弃,我们不能既想享受“教师”的美名,又想千方百计地沾染点“财气”。这个问题其实和选择 做官就必须选择接受更为全面的监督一个道理。所以说,我们要么不做教师,做就要做一名有信仰的教师。有信仰才有尊严,有信仰才小虚其位。

做教师的最高境界是实现自身的专业化,亦即穷尽毕生的精力,研究并且成功地成为一位最优秀的、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生存与生计当然是教师的第一需要,但 是这仅仅是最低一个层级的需要,教师还有发展和享受的需要,从职业中获得快乐、充实人生、实现自我、感受到一种极为高尚的自由的需要。比较流行的“工作着 本身就是一种报酬”这句口号,它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但毋庸置疑,它实际上也是对教师崇高职业信仰的最好表达方式之一。教育信仰直接影响着教育实践和学生 的身心发展。面对一个班级处于常态分布的几十名学生,有的老师可能会认为:“学生中存在着好中差是很正常的,谁也无法把每一个学生都教成好学生。”但优秀 的、有着较强教育信仰的老师却不会这么认为,他只会想:“我一定能教好学生。”“我的学生谁都存在着取得进步的先天条件,有人落后是现实的,差异也是正常 的,但他们最后一定都会进步、都能成才。”意识决定行为,教师的教育信仰会转化为一种强烈的教学效能感。教学效能感让一位老师相信自己能对学生和学校产生 影响,觉得“我

很重要”,从而信心百倍地进行各种富有创意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给学生带来积极的、有效的影响。这一点是缺乏教育信仰的老师所难以企及的。

素质教育实施到今日,其发展的曲折性和坎坷性日渐显露。有人怀疑素质教育的美好愿景,甚至怀疑它到底能不能作为中国各类教育改革的总目标。这时,唤醒 教师沉睡的教育信仰就成了当务之急。我们要在深刻理解素质教育要义的基础上坚守我们共同的专业判断,提升我们的专业能力和思想水平,提升我们为人师表的品 位。我们不能抛弃传统空谈素质教育,不能简单地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对立起来,而应该冷静地反思素质教育实施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以人为本,努力创新,求索 解决方法。教育信仰是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激发自身教育智慧的力量之源。一位有思想的教师最近推出了一个很具现实意义的重要命题:不跪着教书。怎么才能够 “不跪着教书”呢?为人师者“视野有宽度,知识有厚度,思想有深度”就行了吗?不行,还必须将自己的视野、知识、思想化作融入血液和骨髓的教育信仰。张思 明用心去营造“局部的晴天”,李镇西全身心践行自己“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理想,霍懋征用满腔的爱心去唤醒、呵护、雕塑学生的爱心,他们都在坚守中成 就了自我。教师需要信仰,依赖信仰,有了教育信仰才不会像一个普通人一样为了活着而活着,才能够逐渐摆脱世俗和低级趣味对于人生的纠缠。

有教育信仰的教师占据教师从业人数的比例大致可以衡量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教师专业化程度。时代在深情地呼唤着有教育信仰的、“纯粹”的教师大量涌现,这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之所在。

(作者单位:新沂市时集中学)


相关内容

  • 挺起人格的脊梁
  • <挺起人格的脊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的生字新词,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2.能够灵活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 3.学习钟南山和以他为代表的白衣战士的高尚情操和献身精神. 4.体会和学习本文中的象征手法. 5.学习本文以"脊梁&quo ...

  • 人民日报评论员:立根固本,挺起精神脊梁
  • 人民日报评论员:立根固本,挺起精神脊梁 --一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践行"三严三实"新要求 本报评论员 2015年09月14日03:1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凡是有利于党和人民事业的,就坚决干.加油干.一刻不停歇地干:凡是不利于党和人民事业的,就坚决改.彻底改.一 ...

  • 立根固本,挺起精神脊梁
  • --一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践行"三严三实"新要求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 2015年09月14日  01 版) "凡是有利于党和人民事业的,就坚决干.加油干.一刻不停歇地干:凡是不利于党和人民事业的,就坚决改.彻底改.一刻不耽误地改."在 ...

  • 青年,请挺起你们的脊梁
  •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也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也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亦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狄更斯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 ...

  • 周育民:邱少云黄继光美名不容玷污
  • "激情岁月"的民族脊梁不容玷污 一则关于邱少云在烈火中纹丝不动不符合军人生理学说法的报道,又引起了一阵对于中共党史.军史中的烈士的"质疑".这种"质疑",早已超出了"学术研讨"的范畴,即使不是"别有用心&quo ...

  • 人民日报评论员2
  • 人民日报评论员:立根固本,挺起精神脊梁 -- 一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践行"三严三实"新要求 本报评论员 2015年09月14日03:14 "凡是有利于党和人民事业的,就坚决干.加油干.一刻不停歇地干:凡是不利于党和人民事业的,就坚决改.彻底改.一刻不耽误地改.&quo ...

  • 挺起新闻舆论工作的精神脊梁
  • 挺起新闻舆论工作的精神脊梁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作者:杜飞进 <光明日报>( 2016年04月18日 01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光芒,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 ...

  • 挺起我们的精神脊梁
  • 挺起我们的精神脊梁 2016年05月17日09:30 打印网摘纠错分享推荐微博 核心要点: ■事实并没有价值特征,而新闻在报道事实时必然包含着对事实的评价,反映着价值观的差异.同样一件事,不同立场的媒体,报道可能很不相同.新闻报道通过对事实的取或舍.抢或压.详或略甚至真或假,通过消息.评论.标题.图 ...

  • 放飞中国梦征文
  • 放飞梦想 "一个没有梦想的人,就像一只没有翅膀的鸟,永远也飞不起来."这是语文老师时常给我们讲的一句话. 因此从入学起我们幼小的心灵就开始树立自己美好的梦想,我的梦想很大,但它很简单,就是长大以后成为一名教师.在我小小的脑海里总是认为老师是那么的令人尊敬,很令人羡慕,所以我暗暗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