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太极》中国太极微刊
太极拳的传播日新月异,传播速度之快、之广、让太极先师在天之灵深感欣慰。《太极拳论》等经典论著是我们练习太极拳的理论依据,不论哪门哪式都是把它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现代太极大师们的著书立论都没有能超越它,只不过是做了一些个人解释。所以说,《太极拳论》等就是我们太极学子的“宪法”,就是我们的规矩。
我们练拳就要遵守这些规矩,象写字一样,开始要一笔一划的写,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练,身体从头到脚一个部位一个部位的按拳论的要求去做,不仅外部动作要规范,更要按虚领顶劲、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气沉丹田、松腰松跨、劲断意不断等来要求。推手也是一样,以不丢不顶、舍己从人等要领为宗旨,按照单推手、双推手、活步推手等十三种推手步骤去练。这就是拳论中的招熟阶段。在这里我们把这个过程叫“打”拳,也就是要“知规矩而守规矩”。
由招熟而渐悟懂劲这个阶段就是在写行书,动作可以根据你的体会而练,就不必象刚开始一样把拳架打得规规矩矩。这时拳架可高可低、可大可小,这个阶段主要在松沉上下功夫。推手也可自由发挥,但是对前面讲的虚领顶劲、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气沉丹田、松腰松跨、劲断意不断、不丢不顶、舍己从人的要求却更高更严,对意念、气的体会要更深。这个阶段就是在“练”拳。
由懂劲而阶级神明,这个阶段则是常人做不到的,他可能坐在那里也在练拳,躺着也在练拳,严格的讲他们是在“想”拳。他们把拳已经融合在日常生活中,无时不在拳中,这个阶段就是“脱规矩而合规矩”。
奇怪的是现在一些人自己的拳没有练好,却在那儿创什么“南山太极拳”、“北河太极拳”诸如此类,把太极拳搞的支离破碎,自己在那儿当大师、当掌门人,在那里制定“土政策”,却忘了《太极拳论》等“宪法”。他们把传统的太极拳改为马路太极拳,不是按《太极拳论》等珍贵的理论去指导学员,而是要求他们在那儿手要多高、步要多大、转多少角度,十年如一日的做重复的僵硬动作。他们不推手,而用“拳架没打好推什么手”来搪塞学员,这样练何来懂劲?现在有很多太极拳辅导员传授简化太极拳和42式竞赛套路,让更多的人学到太极拳,但简化太极拳和42式竞赛套路只是动作少了,而要求一点都不能简化,因为它也是太极拳,希望老师们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对这些热心的老师要表示敬意,他们对太极拳的普及是做出了很大贡献的。对于一个真正喜欢钻研太极拳的人来说,不应仅仅局限于此。希望这些老师能加强自身的修炼,更不要用“土政策”来约束学员,而要更多的按“宪法”来指导和要求他们,这样才会在普及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要读书,读书不是看读了多少书,而是要明白道理,叫做“明理”,也就是“知规矩”。陈、杨、吴、武、孙等一辈子可能没有读多少书,就知道《太极拳论》等几篇论著,可他们是真正的大师,是太极拳论的实践者、体现者。现在关于太极拳的书不知道比以前多多少,可人们越读越迷惑,因为现代“大师”们的论述太多了,不知道哪个是对的。这里我不是反对写书,而是要求不要粗制滥造,好的作品还是要更多才好。但我们应该整合,我们不要求一同,但要求大同,也就是求同存异。大同下面遵守小异,所以叫大同小异。现在的陈、杨、吴、武、孙五大家及其它传统太极拳,就都是求太极拳的“大同”,虽然他们的风格各异,而只是风格各异,但规矩还是一个。所以我们太极拳学子,把我们的所学都要统一到太极拳论等古训上,不要再创什么张三太极拳、李四太极拳,越分只会离太极拳越远,要整合到太极拳这一大规矩上。这样才能使太极这一中华文化艺术珍品更加鲜艳。
《和美太极》中国太极微刊
太极拳的传播日新月异,传播速度之快、之广、让太极先师在天之灵深感欣慰。《太极拳论》等经典论著是我们练习太极拳的理论依据,不论哪门哪式都是把它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现代太极大师们的著书立论都没有能超越它,只不过是做了一些个人解释。所以说,《太极拳论》等就是我们太极学子的“宪法”,就是我们的规矩。
我们练拳就要遵守这些规矩,象写字一样,开始要一笔一划的写,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练,身体从头到脚一个部位一个部位的按拳论的要求去做,不仅外部动作要规范,更要按虚领顶劲、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气沉丹田、松腰松跨、劲断意不断等来要求。推手也是一样,以不丢不顶、舍己从人等要领为宗旨,按照单推手、双推手、活步推手等十三种推手步骤去练。这就是拳论中的招熟阶段。在这里我们把这个过程叫“打”拳,也就是要“知规矩而守规矩”。
由招熟而渐悟懂劲这个阶段就是在写行书,动作可以根据你的体会而练,就不必象刚开始一样把拳架打得规规矩矩。这时拳架可高可低、可大可小,这个阶段主要在松沉上下功夫。推手也可自由发挥,但是对前面讲的虚领顶劲、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气沉丹田、松腰松跨、劲断意不断、不丢不顶、舍己从人的要求却更高更严,对意念、气的体会要更深。这个阶段就是在“练”拳。
由懂劲而阶级神明,这个阶段则是常人做不到的,他可能坐在那里也在练拳,躺着也在练拳,严格的讲他们是在“想”拳。他们把拳已经融合在日常生活中,无时不在拳中,这个阶段就是“脱规矩而合规矩”。
奇怪的是现在一些人自己的拳没有练好,却在那儿创什么“南山太极拳”、“北河太极拳”诸如此类,把太极拳搞的支离破碎,自己在那儿当大师、当掌门人,在那里制定“土政策”,却忘了《太极拳论》等“宪法”。他们把传统的太极拳改为马路太极拳,不是按《太极拳论》等珍贵的理论去指导学员,而是要求他们在那儿手要多高、步要多大、转多少角度,十年如一日的做重复的僵硬动作。他们不推手,而用“拳架没打好推什么手”来搪塞学员,这样练何来懂劲?现在有很多太极拳辅导员传授简化太极拳和42式竞赛套路,让更多的人学到太极拳,但简化太极拳和42式竞赛套路只是动作少了,而要求一点都不能简化,因为它也是太极拳,希望老师们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对这些热心的老师要表示敬意,他们对太极拳的普及是做出了很大贡献的。对于一个真正喜欢钻研太极拳的人来说,不应仅仅局限于此。希望这些老师能加强自身的修炼,更不要用“土政策”来约束学员,而要更多的按“宪法”来指导和要求他们,这样才会在普及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要读书,读书不是看读了多少书,而是要明白道理,叫做“明理”,也就是“知规矩”。陈、杨、吴、武、孙等一辈子可能没有读多少书,就知道《太极拳论》等几篇论著,可他们是真正的大师,是太极拳论的实践者、体现者。现在关于太极拳的书不知道比以前多多少,可人们越读越迷惑,因为现代“大师”们的论述太多了,不知道哪个是对的。这里我不是反对写书,而是要求不要粗制滥造,好的作品还是要更多才好。但我们应该整合,我们不要求一同,但要求大同,也就是求同存异。大同下面遵守小异,所以叫大同小异。现在的陈、杨、吴、武、孙五大家及其它传统太极拳,就都是求太极拳的“大同”,虽然他们的风格各异,而只是风格各异,但规矩还是一个。所以我们太极拳学子,把我们的所学都要统一到太极拳论等古训上,不要再创什么张三太极拳、李四太极拳,越分只会离太极拳越远,要整合到太极拳这一大规矩上。这样才能使太极这一中华文化艺术珍品更加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