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词海拾贝]收集资料

《诗 海 拾 贝》

六·(2)班 石东路小学

目录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辞赋家)........................................... - 2 -

九章·思美人....................................................................................................... - 4 -

九歌 · 云中君................................................................................................ - 8 -

李白(唐代大诗人) .................................................................. - 11 -

赠 汪 伦.............................................................................................. - 12 -

望 天 门 山.................................................................................................... - 15 -

渡荆门送别...................................................................................................... - 18 -

辛弃疾 (南宋词人) ................................................................ - 20 -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 21 -

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人韵............................................................................. - 23 -

清平乐·村居..................................................................................................... - 27 -

白居易 .......................................................................................... - 30 -

卖 炭 翁.............................................................................................. - 32 -

钱塘湖春行...................................................................................................... - 34 -

赋得古原草送别.............................................................................................. - 39 -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辞赋家)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后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忧国忧民的屈原在长沙附近汩罗江怀石自杀,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成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等。在诗中抒发了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表达了对楚国的热爱,体现了他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为此九死不悔的精神。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积极影响。

九章·思美人

(战国末期)屈原

思美人兮,揽涕而伫眙。 媒绝路阻兮,言不可结而诒。蹇蹇之烦冤兮,陷滞而不发。 申旦以舒中情兮,志沉菀而莫达。 原寄言於浮云兮,遇丰隆而不将。

因归鸟而致辞兮,羌迅高而难当。 高辛之灵晟兮,遭玄鸟而致诒。

欲变节以从俗兮,媿易初而屈志。独历年而离愍兮,羌冯 心犹未化。

宁隐闵而寿考兮,何变易之可为! 知前辙之不遂兮,未改此度。

车既覆而马颠兮,蹇独怀此异路。勒骐骥而更驾兮,造父为我操之。

迁逡次而勿驱兮,聊假日以须时。指嶓冢之西隈兮,与纁黄以为期。

开春发岁兮,白日出之悠悠。吾将荡志而愉乐兮,遵江夏以娱忧。

揽大薄之芳茝兮,搴长洲之宿莽。惜吾不及古人兮,吾谁与玩此芳草?

解扁薄与杂菜兮,备以为交佩。佩缤纷以缭转兮,遂萎绝而离异。

吾且儃佪以娱忧兮,观南人之变态。窃快在其中心兮,扬厥凭而不俟。

芳与泽其杂糅兮,羌芳华自中出。纷郁郁其远蒸兮,满内而外扬。

情与质信可保兮,羌居蔽而闻章。令薜荔以为理兮,惮举趾而缘木。

因芙蓉而为媒兮,惮褰裳而濡足。登高吾不说兮,入下吾不能。

固朕形之不服兮,然容与而狐疑。广遂前画兮,未改此度也。

命则处幽吾将罢兮,原及白日之未暮也。独茕茕而南行兮,思彭咸之故也。

古韵今译

怀念着我心爱的人呵,揩干眼泪而远望。没人介绍而路又迢遥,有话却无法成章。 我至诚一片而蒙冤,我进退两难而不前。愿每日陈述我的心思,心思沉顿而难表现。

愿浮云为我捎信,云师却不肯讲情。托鸿鸟为我传书,鸿高飞而不应命。我难比帝喾高辛, 能遇凤凰而授卵。要变节而随流俗,我知耻而有所不敢。多年来我遭受摧残,

毫不减我心中的愤懑。宁失意而长此终身,我何能如掌之易反? 我明知正路难通, 但我不能不走正路。尽管是车翻而马倒,我依然望着前途。我再把好马辔上,

请造父为我执鞭。慢慢地走,不必驱驰,让我把光景留连。指着嶓冢山的西边,

那汉水发源地点, 就走到日落昏黄, 也莫嫌道途遥远。我姑且等待明年,

艳阳的春日绵绵。我要放怀地歌唱,逍遥在江水、夏水之边。我攀摘灌木中的苻蓠,

我采集沙滩上的卷施。和古人可惜不能同时,摘来香草呵同谁赏识。采取扁蓄与同蔬菜, 尽可以纽成环佩。也未尝不好看一时,终萎谢而遭毁败。我姑且快乐逍遥,

观赏南方人的异态。只求我心中快活,把愤懑置诸度外。芳香与污秽杂混一起呵, 芳花终会卓然自现。馥郁的芳香必然远扬。内部充实外表自有辉光。

只要真诚的素质长保不亡,声名会突破一切的阻障。想请薜荔替我说合,

又怕走路去攀上树子。想采荷花替我媒介,又怕下水打湿了裙子。登高吧,我不高兴, 下水吧,我也不能。固然是我手足不惯。我犹豫而心不能定。完全依照着旧贯,

我始终不肯改变。命该受难我也不管,趁着这日子还未过完,一个人孤单地走向南边, 只想追求彭咸的典范。

古韵今鉴

对这首诗的著作权问题,现代不少学者曾有怀疑非屈原所作,引起过一些争议。由于所持论据尚欠充分,这些怀疑说服力不足,因此,此诗的著作权仍应归屈原。

篇题为“思美人”,美人系指楚君王(怀王或顷襄王)。诗为屈原于江南放逐途中所作,表述的心愿仍为思国、思乡和美政理想一定要实现,希望君主不重蹈历史覆辙,努力振兴楚国。

九歌 · 云中君

(战国末期)屈原

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

灵连蜷(quán)兮既留,烂昭昭兮未央;

謇将憺兮寿宫,与日月兮齐光;

龙驾兮帝服,聊翱游兮周章;

灵皇皇兮既降,猋(biāo)远举兮云中; 览冀州兮有余,横四海兮焉穷;

思夫君兮太息,极劳心兮忡忡。

注释:

1.华采:彩色华丽。若英:像花朵一样。

2.灵:指云中君。连蜷:回环婉曲的样子。烂昭昭:光明灿烂的样子。

3.謇(jiǎn):发语词。憺:安。

4.龙驾:龙车。此指驾龙车。帝服:指五方帝之服,言服有青黄赤白黑之五色。周章:王逸《楚辞章句》:“犹周流也。言云神居无常处,动则翱翔,周流往来且游戏也。”

5.皇皇:同“煌煌”,光明灿烂的样子。降,指云中君降临人间。猋(biao):疾速。举:高飞。

6.览:看。冀州:古代中国分为九州,冀州为九州之首,因此以代指中华。

7.君:云中君。忡忡:心神不定的样子。

古韵今译

沐浴兰汤满身香,穿上华丽若英裳。

云神回环停云端,神光灿烂正盛旺。

安居云间之宫殿,可与日月争光芒。

驾龙车穿五彩服,天上翱翔游四方。

神光闪闪从天降,忽又疾飞返云端。

高瞻远瞩超九州,恩泽四海功无量。

思念神君声叹息,忧心忡忡黯神伤。

古韵今鉴

《云中君》一篇按韵可分为两章,每一章都是对唱。开头四句先是祭巫唱,说她用香汤洗浴了身子,穿上花团锦簇的衣服来迎神。灵子翩翩起舞,神灵尚未离去,身上隐隐放出神光。这是表现祭祀的虔诚和祭祀场面的。

“蹇将憺兮寿宫”以下四句为云中君(充作云中君的灵子)所唱,表现出神的尊贵、排场与威严。由于群巫迎神、礼神、颂神,神乃安乐畅意、精神焕发、神采飞扬。“与日月兮齐光”六字,准确地道出了云的特征;就天空中而言,能同日月并列的唯有星和云,但星是在晴朗而没有日光时方能看见,如同时也没有月亮,则更见其明亮。惟云,是借日光而生辉,云团映日,放出银光,早晚霞光,散而成绮,所以说“与日月兮齐光”。这两句,上句是说明“神”的身份,下一句更表明“云神”的身份。“龙驾兮帝服”,是说出行至人间受享。“聊翱游兮周章”则表示不负人们祈祷祭祀之意,愿为了解下情。古人以为雨是云下的,云师有下雨的职责。故《周礼·大宗伯》有雨师而无云师,《九歌》有云师而无雨师。屏翳或以为云师,或以为雨师,也是这个原因。“屏”是遮蔽的意思。“翳”,《离骚》王逸注:“蔽也。”《广雅·释诂二》:“障也。”则“屏翳”之名实表示了同“览冀州兮有余,横四海兮焉穷”一样的意思。周宣王祈雨之诗名曰《云汉》,贾谊悯旱之赋题曰《旱云》,俱可以看出古人对云和云神的看法。

祭巫唱“灵皇皇兮既降,猋远举兮云中”,乃是说祭享结束之后云中君远离而去。“皇皇”是神附在巫身上的标志。神灵降临结束之后,则如狂飙一般上升而去。这里是表现云神的威严与不凡。“览冀州兮有余,横四海兮焉穷”,则是云神升到高空后因眼底所见而言,表现了云高覆九州、广被四海的特征。末尾二句,是祭巫表示对神灵离去的惆怅与思念,表现出对云神的依赖情绪。祭云神是为了下雨,希望云行雨施,风调雨顺。所以云神一离去,人们便怅然若失。《旱云赋》写云开始之时积聚给沓,互相连接,“若飞扬之纵横”,“正帷布而雷动”,结果却“终风解而霰散兮,陵迟而堵溃。或深潜而闭藏兮,争离而并逝。廓荡荡其若涤兮,日照照而无秽”。风吹云散,希望完全落空。赋的末尾说:“思念白云,肠如结兮……白云何怨,奈何人兮!”表现了同《云中君》极相近的情感。由此可以看出,《云中君》对神的思念,只是表现人对云、对雨的期盼之情。

- 10 -

李白(唐代大诗人)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汉族,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出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唐朝领土,今属吉尔吉斯斯坦)

[1],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二十五岁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生活,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应山。直到天宝元年(742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两年半,就赐金放还而去,然后飘荡四方的漫游生活。

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歌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 11 -

赠 汪 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 12 -

注释:

①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②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③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④不及:不如。

古韵今译

李白乘船将要远行,忽然听见岸上人们行走的脚步声,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古韵今鉴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厚情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 13 -

- 14 -

望 天 门 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

1、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所以叫“天门”。

2、中断:指东西两山之间被水隔开。

3、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4、开:劈开,断开。

5、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6、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 15 -

古韵今译

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古韵今鉴

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把浑阔茫远的水势,写足了,写活了。“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这两句写诗人远眺天门山夹江对峙,江水穿过天门山,水势湍急、激荡回旋的壮丽景象。第一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放眼望去,绵亘在楚地的梁山和博望山仿佛是被奔腾浩荡的江水冲开门,形成了一个天然的门户,澎湃的江水从中涌了过来。第二句写天门山下的江水。流经上游千山万壑,冲出三峡的长江水,由西向东缓缓流来。江水流至天门山时受阻,冲开天门山形成湍急的旋涡。“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第三句承前第一句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的形势。楚地广阔的江面,被绵亘的天门山阻断,受阻的江水咆哮着犹如一把利剑,将巍峨的天门山劈做两半,江水奔泻而过。天门山夹江耸立,故说它们是“相对出”。“出”在这里是耸出的意思。最后一句承前第二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穿过天门山的滔滔江水,奔流东去浩渺无际,从红日冉冉升起的天边,一条帆船朝天门山驰来。“日边来”,极言船来处之高远。写江水的绵远不直接点出水,而是写水上的船,让人们从“日边来”中去想象江水的渺远。纵目远眺,天空无物。楚江碧水,烟波浩渺,孤帆红日,江山如画。这首诗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它所构成的意境是那么优美、壮阔、人们读了诗恍若置身其中。诗人将读者的视野沿着烟波浩渺的长江,引向无限宽广的天地里,使人顿时觉得心胸开阔、眼界扩大。从这里我们看到了诗人李白的豪放不羁的精神和不愿意把自己限在小天地里的广阔胸怀。这首诗和王之焕的《登鹳鹊楼》,一首是写黄河,一首是写长江,山川形势各有特点,而作品中的意境也不尽相同,但作为盛唐时期抒情诗歌的代表作,两者的共同处是,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充满了蓬勃的朝气和积极向上的力量。李白为唐人七绝之冠,最善于在有限的篇幅里创造。

- 16 -

- 17 -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释:

⑴荆门: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山形上合下开,状若门.

⑵远:远自。

⑶楚国: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带。其地春秋、战国时属楚国境域。

⑷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⑸江:大河。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⑹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下:移下,下来。

⑺海楼:海市蜃楼,亦称“蜃景”,是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显著折射时,把 远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的奇异幻景。这里状写江上云雾的变幻多姿。这里形容江上云霞

- 18 -

古韵今译

远渡荆门之外的西蜀,来到了楚地游览。

大山随着原野地势渐平,长江流进无边的原野。

月影下垂像飞来的天镜,云层幻化出海市蜃楼。

依然怜爱这故乡的水,不远万里漂送我的行舟

古韵今鉴

唐开元十四年(726),诗人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之情,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从诗意看,诗人与送行者同舟共发,是在舟中吟送的。清朝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是不确的。这首诗虽意在描绘山水,然而仔细揣摩,“送别”之意犹在,足见椽笔功夫。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可比功力。或认为李是行舟流览,杜则停舟细看。此说颇是在理。

- 19 -

辛弃疾 (南宋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

历城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

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

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

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

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宋) 辛弃疾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

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

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释:

⑴南乡子:词牌名。

⑵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北固亭:在今镇江市北固山上,下临长江,三面环水。

⑶望:眺望。神州:这里指中原地区。

⑷北固楼:即北固亭。

⑸兴亡:指国家兴衰,朝代更替。

⑹悠悠:形容漫长、久远。

⑺年少:年轻。指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兜(dōu)鍪(móu):指千军万马。

原指古代作战时兵士所带的头盔,这里代指士兵。

⑻坐断:坐镇,占据,割据。东南:指吴国在三国时地处东南方。休:停止。

⑼敌手:能力相当的对手。

⑽曹刘:指曹操与刘备。

⑾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率领大军南下,见孙权的军队雄壮威武 ,喟然而叹:“生子当

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古韵今译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

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

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要是能

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

古韵今鉴

首词和前篇《永遇东·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同一年在镇 江任上写的怀古之作。全首即

景抒情,借古讽今。作者之所以称赞孙权为天下英雄,无疑是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

宋朝廷的鞭挞。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风格明快,气魄阔大,情调乐观昂扬,和前首的

低沉抑郁有所不同。

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人韵 (宋) 辛弃疾 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谁道投

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 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桔千头。二客东

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

古韵今译

日暮时漫天风尘扬起,清秋时节,胡人骑着马大肆南侵了。宋朝廷组建了十万军队,舰

船无数迎敌。谁说渡江南下非常容易,想起往日战场上痛杀胡人,风雨飘摇中胡人战败,北

魏太武帝愁闷。那时我正年少,希望能象苏秦一样得到重用,展报国之志。

现在已是老了,满头白发了,到扬州去。倦烦了四处漂游想去江心洲,种上千株橘树。

二位历游东南名胜,饱读万卷诗书,想建功立业也不得重用。不如当个富裕的太平侯相,不

要去做善战的李广吧。

注释:

⑴“舟次扬州和人韵”一作“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即杨炎正,诗人杨万里的族弟)、周显

先韵(东南一带名士)。”下文“二客”即此意。 ⑵塞尘起:边疆发生了战事。

⑶胡骑猎清秋:古代北方的敌人经常于秋高马肥之时南犯。猎:借指发动战争。

⑷组练:组甲练袍,指军队。

⑸投鞭飞渡:用投鞭断流事。前秦苻坚举兵南侵东晋,号称九十万大军,他曾自夸说:

“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晋书·苻坚载记》)结果淝水一战,大败而归。此

喻完颜亮南侵时的嚣张气焰,并暗示其最终败绩。

⑹“忆昔”二句:指1161年金主完颜亮南侵失败为其部下所杀事。鸣髇,即鸣镝,是一种

响箭,射时发声。血污,指死于非命。佛狸,后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字佛狸,曾率师南侵,此

借指金主完颜亮。

⑺“季子”二句:苏秦字季子,战国时的策士,以合纵策游说诸侯佩六国相印。这里指自

己如季子年少时一样有一股锐气,寻求建立功业,到处奔跑貂裘积满灰尘,颜色变黑。

⑻“今老”三句:谓今过扬州,人已中年,不堪回首当年。搔白首:暗用杜甫《梦李白》

诗意:“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⑼“倦游”两句:欲退隐江上,种桔消愁。桔千头:三国时丹阳太守李衡曾命人到武陵龙

阳洲种桔千株。临终时对其儿说:我家有“千头木奴”,足够你岁岁使用。(《襄阳耆旧传》

⑽“二客”三句:称颂友人学富志高,愿为之谋划。名胜:名流。万卷诗书事业:化用杜

甫诗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

⑾“莫射”二句:《史记·李将军列传》载:汉李广居蓝田南山中,闻郡有虎,尝自射之。

又据《汉书·食货志》载:“武帝末年悔征战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这二句是感叹朝廷

偃武修文,作军事工作没有出路。

清平乐·村居

(宋)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 ⑴清平乐(yuè):词牌名。

⑵茅檐:茅屋的屋檐。

⑶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当时住在江西东部的上饶,这一带古时是吴国的领土,所以称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⑷翁媪(ǎo):老公公、老婆婆。

⑸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⑹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⑺亡赖:“亡”通“无”,这里指顽皮、淘气。

⑻卧:趴。

古韵今译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人是谁家的公婆父老?

大儿子豆地锄草在溪东,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欢喜的是小儿子的调皮神态,横卧在溪头草丛,剥食着刚摘下的莲蓬。 古韵今鉴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的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他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词的开头两句是环境描写,接下去便写人。6个短句,共描写了5个人。先写老俩口,接下去以轻快的笔锋,勾勒了大儿、二儿的劳动情景,最后是一个生动的农家小儿的特写镜头。全词虽然只有短短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和全家老少勤俭淳朴的劳动生活风貌都鲜明地勾勒出来,向读者展示出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家生活画面。整首词以白描的艺术手法,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语言浅显易懂,可供开发的文本资源非常丰富。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江西信州(今江西上饶市)闲居达二十年之久。作者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农民也有较多的接触。所以在《稼轩词》中有一部分作品是反映农村生活的。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这首《清平乐》,就是一幅着色的农村风俗画。

白居易 白居易(公元772年~公元846年),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唐代三大诗人之一,它是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者,主张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稹合称“元白”。白居易出生之后不久,河南一带便发生了战争。蒲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战火烧得民不聊生。白居易二岁时,任巩县令的祖父卒于长安,紧接他的祖母又病故。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户参军授徐州彭城县县令(公元780年),一年后因白季庚与徐州刺史李洧坚守徐州有功,升任徐州别驾,为躲避徐州战乱,他把家居送往宿州符离安居。白居易得以在符离度过了童年时光。白居易和并称“符离五子”的符离人刘翕习、张仲远、张美退、贾握中、贾沅犀,一同泛舟陴湖,游流沟寺,登武里山,诗酒盘桓,称盛会焉。后为躲避中原战乱转移到江南。迁居卒于武宗会昌六年。是另一文学家白行简的兄长。白居易自幼聪颖,读书十分刻苦,读得口都生出了疮,手都磨出了茧,年纪轻轻的,头发全都白了。至今还有他出生七个月“略识之无”和初到长安“顾况戏白居易”等典故。他的诗不仅在中国有巨大影响,在日本和朝鲜等国也有广泛影响,他还与元稹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最为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卖炭翁》等极为有名。其中《琵琶行》中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非常有名。特别是白居易的《花非花》成为后来朦胧诗的鼻祖。白居易的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声名还远播新疆和朝鲜、日本。白诗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黄遵宪等,都受到白居易的诗的启示。白居易的诗歌影响最大,可以说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才是中国唐代诗歌的风云人物。晚年与“诗豪”刘禹锡友善,称“刘白”。提倡歌诗发挥美的作用。其词极有特色,以风格明丽见长,为后世词人所推崇。

卖 炭 翁

(唐)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注释:

1.卖炭翁:此篇选自《白氏长庆集》,题注云:“苦宫市也。”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

2.伐:砍伐。薪:柴。南山:城南之山。

3.烟火色:烟熏色的脸。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

4.苍苍:灰白色,形容鬓角的头发花白。

5.得:得到。何所营:做什么用。营,经营,这里指需求。

6.可怜:使人怜悯。

7.愿:希望。

8.晓:天亮。辗(niǎn):同“碾”,压。辙:车轮滚过地面辗出的痕迹。

9.困:困倦,疲乏。

10.市:长安有贸易专区,称市,市周围有墙有门。

11.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骑(jì):骑马的人。

12.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13.把:拿。称:说。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14.回:调转。叱:喝斥。牵向北:指牵向宫中。

15.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很多。

16.驱:赶着走。将:语助词。惜不得:舍不得。得,能够。惜,舍。

17.半匹红绡一丈绫:唐代商务交易,绢帛等丝织品可以代货币使用。当时钱贵绢贱,半匹

纱 和一丈绫,比一车炭的价值相差很远。这是官方用贱价强夺民财。

18.系(jì):绑扎。这里是挂的意思。直:通“值”,指价格。

古韵今译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都是灰尘,被烟熏成黑色了,两个鬓角都斑白了,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用来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便宜,还希望天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里太监的爪牙。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拉着牛车掉了个头,将牛车向北面赶着走。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

不舍,但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钱塘湖春行

(唐)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mò)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dī)。

注释: 孤山寺:南北朝时期陈文帝(522~566)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化。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

贾亭:又叫贾公亭。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唐贞元(公元785~804年)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湖建亭。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

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岸齐平,即春水初涨。初:在古汉语里用作副词,常用来表示时间,是指刚刚。

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的时候。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脚”的本义指人和动物行走的器官。这里指低垂的云。

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

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暖树:向阳的树。

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啄:衔取。燕子衔泥筑巢。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侧重禽鸟。

乱花:纷繁的花。渐:副词,渐渐地。欲:副词,将要,就要。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浅草:浅浅的青草。才能:刚够上。没:遮没,盖没。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侧重花草。浅浅的青草刚够没过马蹄。

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

行不足:百游不厌。足,满足。

阴:同“荫”,指树荫。

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诗人由北而西而南而东,环湖一周,诗则以湖东绿杨白堤结束,以“最爱”直抒深情。白堤全长1000米。

古韵今译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春水初涨,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上栖息,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观赏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古韵今鉴

从孤山北面到现在的平湖秋月、白堤,诗人一路走来一路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湖面春水新生、树上春莺争鸣、空中春燕衔泥、堤岸春花渐开、春草刚绿,诗人敏锐细腻的笔触,让人们从中体会到西湖正在舒展地着上春装。诗人赞美西湖的春色,并且指出他最爱在白沙堤上行走。白堤的两边是水,堤两旁种满了柳树、桃树。春天走在白堤上,澹澹的湖水就在你的脚边,你仿佛走在水面上;初春的柳枝如烟如雾,如丝如缕,飘拂在你的脸上,使你心中涌生无限温柔无限爱,你像在梦境、在仙境。当春天走在白堤上时,你就更能体味到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感觉和心情了。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

1.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

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

2.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3.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4.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远芳:草香远播。侵,侵占,长满。远处芬芳的

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5.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6.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7.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古韵今译 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古韵今鉴

这是白居易十六岁的作品,也是传诵千古的名篇。他历来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无所寄托的作品,在这诗中诗人将春草和送别有机地结合起来,表达了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首句紧扣题目,写出眼前景色,同时又交待出送别时的特定环境:古原上青草茂盛,正是一派春日景象。第二句进一步写出原上野草的的生长规律,暗寓深长的感叹。三、四两句由上句生发开来,歌颂了春草顽强的生命力。野火虽烧而“不尽”,春风吹过则“又生”,野火之貌似强大,春风之温润强劲,春草之顽强坚韧,作者仅用十个字就精炼地表现了出来,从而使这两句诗成为寓意深刻、极富哲理的名句。五、六两句进一步描写春草的勃勃生机:生机的野草的芳香播散在古老的道路上,阳光下的绿色一望无际,远远连接着荒凉的古城。“侵”、“接”二字用得生动形象,十分精当。最后两句补足“送别”之意,感情深沉而并不悲伤,是意味深长的绝好结尾。

- 40 -

《诗 海 拾 贝》

六·(2)班 石东路小学

目录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辞赋家)........................................... - 2 -

九章·思美人....................................................................................................... - 4 -

九歌 · 云中君................................................................................................ - 8 -

李白(唐代大诗人) .................................................................. - 11 -

赠 汪 伦.............................................................................................. - 12 -

望 天 门 山.................................................................................................... - 15 -

渡荆门送别...................................................................................................... - 18 -

辛弃疾 (南宋词人) ................................................................ - 20 -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 21 -

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人韵............................................................................. - 23 -

清平乐·村居..................................................................................................... - 27 -

白居易 .......................................................................................... - 30 -

卖 炭 翁.............................................................................................. - 32 -

钱塘湖春行...................................................................................................... - 34 -

赋得古原草送别.............................................................................................. - 39 -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辞赋家)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后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忧国忧民的屈原在长沙附近汩罗江怀石自杀,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成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等。在诗中抒发了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表达了对楚国的热爱,体现了他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为此九死不悔的精神。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积极影响。

九章·思美人

(战国末期)屈原

思美人兮,揽涕而伫眙。 媒绝路阻兮,言不可结而诒。蹇蹇之烦冤兮,陷滞而不发。 申旦以舒中情兮,志沉菀而莫达。 原寄言於浮云兮,遇丰隆而不将。

因归鸟而致辞兮,羌迅高而难当。 高辛之灵晟兮,遭玄鸟而致诒。

欲变节以从俗兮,媿易初而屈志。独历年而离愍兮,羌冯 心犹未化。

宁隐闵而寿考兮,何变易之可为! 知前辙之不遂兮,未改此度。

车既覆而马颠兮,蹇独怀此异路。勒骐骥而更驾兮,造父为我操之。

迁逡次而勿驱兮,聊假日以须时。指嶓冢之西隈兮,与纁黄以为期。

开春发岁兮,白日出之悠悠。吾将荡志而愉乐兮,遵江夏以娱忧。

揽大薄之芳茝兮,搴长洲之宿莽。惜吾不及古人兮,吾谁与玩此芳草?

解扁薄与杂菜兮,备以为交佩。佩缤纷以缭转兮,遂萎绝而离异。

吾且儃佪以娱忧兮,观南人之变态。窃快在其中心兮,扬厥凭而不俟。

芳与泽其杂糅兮,羌芳华自中出。纷郁郁其远蒸兮,满内而外扬。

情与质信可保兮,羌居蔽而闻章。令薜荔以为理兮,惮举趾而缘木。

因芙蓉而为媒兮,惮褰裳而濡足。登高吾不说兮,入下吾不能。

固朕形之不服兮,然容与而狐疑。广遂前画兮,未改此度也。

命则处幽吾将罢兮,原及白日之未暮也。独茕茕而南行兮,思彭咸之故也。

古韵今译

怀念着我心爱的人呵,揩干眼泪而远望。没人介绍而路又迢遥,有话却无法成章。 我至诚一片而蒙冤,我进退两难而不前。愿每日陈述我的心思,心思沉顿而难表现。

愿浮云为我捎信,云师却不肯讲情。托鸿鸟为我传书,鸿高飞而不应命。我难比帝喾高辛, 能遇凤凰而授卵。要变节而随流俗,我知耻而有所不敢。多年来我遭受摧残,

毫不减我心中的愤懑。宁失意而长此终身,我何能如掌之易反? 我明知正路难通, 但我不能不走正路。尽管是车翻而马倒,我依然望着前途。我再把好马辔上,

请造父为我执鞭。慢慢地走,不必驱驰,让我把光景留连。指着嶓冢山的西边,

那汉水发源地点, 就走到日落昏黄, 也莫嫌道途遥远。我姑且等待明年,

艳阳的春日绵绵。我要放怀地歌唱,逍遥在江水、夏水之边。我攀摘灌木中的苻蓠,

我采集沙滩上的卷施。和古人可惜不能同时,摘来香草呵同谁赏识。采取扁蓄与同蔬菜, 尽可以纽成环佩。也未尝不好看一时,终萎谢而遭毁败。我姑且快乐逍遥,

观赏南方人的异态。只求我心中快活,把愤懑置诸度外。芳香与污秽杂混一起呵, 芳花终会卓然自现。馥郁的芳香必然远扬。内部充实外表自有辉光。

只要真诚的素质长保不亡,声名会突破一切的阻障。想请薜荔替我说合,

又怕走路去攀上树子。想采荷花替我媒介,又怕下水打湿了裙子。登高吧,我不高兴, 下水吧,我也不能。固然是我手足不惯。我犹豫而心不能定。完全依照着旧贯,

我始终不肯改变。命该受难我也不管,趁着这日子还未过完,一个人孤单地走向南边, 只想追求彭咸的典范。

古韵今鉴

对这首诗的著作权问题,现代不少学者曾有怀疑非屈原所作,引起过一些争议。由于所持论据尚欠充分,这些怀疑说服力不足,因此,此诗的著作权仍应归屈原。

篇题为“思美人”,美人系指楚君王(怀王或顷襄王)。诗为屈原于江南放逐途中所作,表述的心愿仍为思国、思乡和美政理想一定要实现,希望君主不重蹈历史覆辙,努力振兴楚国。

九歌 · 云中君

(战国末期)屈原

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

灵连蜷(quán)兮既留,烂昭昭兮未央;

謇将憺兮寿宫,与日月兮齐光;

龙驾兮帝服,聊翱游兮周章;

灵皇皇兮既降,猋(biāo)远举兮云中; 览冀州兮有余,横四海兮焉穷;

思夫君兮太息,极劳心兮忡忡。

注释:

1.华采:彩色华丽。若英:像花朵一样。

2.灵:指云中君。连蜷:回环婉曲的样子。烂昭昭:光明灿烂的样子。

3.謇(jiǎn):发语词。憺:安。

4.龙驾:龙车。此指驾龙车。帝服:指五方帝之服,言服有青黄赤白黑之五色。周章:王逸《楚辞章句》:“犹周流也。言云神居无常处,动则翱翔,周流往来且游戏也。”

5.皇皇:同“煌煌”,光明灿烂的样子。降,指云中君降临人间。猋(biao):疾速。举:高飞。

6.览:看。冀州:古代中国分为九州,冀州为九州之首,因此以代指中华。

7.君:云中君。忡忡:心神不定的样子。

古韵今译

沐浴兰汤满身香,穿上华丽若英裳。

云神回环停云端,神光灿烂正盛旺。

安居云间之宫殿,可与日月争光芒。

驾龙车穿五彩服,天上翱翔游四方。

神光闪闪从天降,忽又疾飞返云端。

高瞻远瞩超九州,恩泽四海功无量。

思念神君声叹息,忧心忡忡黯神伤。

古韵今鉴

《云中君》一篇按韵可分为两章,每一章都是对唱。开头四句先是祭巫唱,说她用香汤洗浴了身子,穿上花团锦簇的衣服来迎神。灵子翩翩起舞,神灵尚未离去,身上隐隐放出神光。这是表现祭祀的虔诚和祭祀场面的。

“蹇将憺兮寿宫”以下四句为云中君(充作云中君的灵子)所唱,表现出神的尊贵、排场与威严。由于群巫迎神、礼神、颂神,神乃安乐畅意、精神焕发、神采飞扬。“与日月兮齐光”六字,准确地道出了云的特征;就天空中而言,能同日月并列的唯有星和云,但星是在晴朗而没有日光时方能看见,如同时也没有月亮,则更见其明亮。惟云,是借日光而生辉,云团映日,放出银光,早晚霞光,散而成绮,所以说“与日月兮齐光”。这两句,上句是说明“神”的身份,下一句更表明“云神”的身份。“龙驾兮帝服”,是说出行至人间受享。“聊翱游兮周章”则表示不负人们祈祷祭祀之意,愿为了解下情。古人以为雨是云下的,云师有下雨的职责。故《周礼·大宗伯》有雨师而无云师,《九歌》有云师而无雨师。屏翳或以为云师,或以为雨师,也是这个原因。“屏”是遮蔽的意思。“翳”,《离骚》王逸注:“蔽也。”《广雅·释诂二》:“障也。”则“屏翳”之名实表示了同“览冀州兮有余,横四海兮焉穷”一样的意思。周宣王祈雨之诗名曰《云汉》,贾谊悯旱之赋题曰《旱云》,俱可以看出古人对云和云神的看法。

祭巫唱“灵皇皇兮既降,猋远举兮云中”,乃是说祭享结束之后云中君远离而去。“皇皇”是神附在巫身上的标志。神灵降临结束之后,则如狂飙一般上升而去。这里是表现云神的威严与不凡。“览冀州兮有余,横四海兮焉穷”,则是云神升到高空后因眼底所见而言,表现了云高覆九州、广被四海的特征。末尾二句,是祭巫表示对神灵离去的惆怅与思念,表现出对云神的依赖情绪。祭云神是为了下雨,希望云行雨施,风调雨顺。所以云神一离去,人们便怅然若失。《旱云赋》写云开始之时积聚给沓,互相连接,“若飞扬之纵横”,“正帷布而雷动”,结果却“终风解而霰散兮,陵迟而堵溃。或深潜而闭藏兮,争离而并逝。廓荡荡其若涤兮,日照照而无秽”。风吹云散,希望完全落空。赋的末尾说:“思念白云,肠如结兮……白云何怨,奈何人兮!”表现了同《云中君》极相近的情感。由此可以看出,《云中君》对神的思念,只是表现人对云、对雨的期盼之情。

- 10 -

李白(唐代大诗人)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汉族,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出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唐朝领土,今属吉尔吉斯斯坦)

[1],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二十五岁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生活,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应山。直到天宝元年(742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两年半,就赐金放还而去,然后飘荡四方的漫游生活。

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歌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 11 -

赠 汪 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 12 -

注释:

①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②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③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④不及:不如。

古韵今译

李白乘船将要远行,忽然听见岸上人们行走的脚步声,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古韵今鉴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厚情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 13 -

- 14 -

望 天 门 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

1、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所以叫“天门”。

2、中断:指东西两山之间被水隔开。

3、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4、开:劈开,断开。

5、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6、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 15 -

古韵今译

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古韵今鉴

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把浑阔茫远的水势,写足了,写活了。“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这两句写诗人远眺天门山夹江对峙,江水穿过天门山,水势湍急、激荡回旋的壮丽景象。第一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放眼望去,绵亘在楚地的梁山和博望山仿佛是被奔腾浩荡的江水冲开门,形成了一个天然的门户,澎湃的江水从中涌了过来。第二句写天门山下的江水。流经上游千山万壑,冲出三峡的长江水,由西向东缓缓流来。江水流至天门山时受阻,冲开天门山形成湍急的旋涡。“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第三句承前第一句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的形势。楚地广阔的江面,被绵亘的天门山阻断,受阻的江水咆哮着犹如一把利剑,将巍峨的天门山劈做两半,江水奔泻而过。天门山夹江耸立,故说它们是“相对出”。“出”在这里是耸出的意思。最后一句承前第二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穿过天门山的滔滔江水,奔流东去浩渺无际,从红日冉冉升起的天边,一条帆船朝天门山驰来。“日边来”,极言船来处之高远。写江水的绵远不直接点出水,而是写水上的船,让人们从“日边来”中去想象江水的渺远。纵目远眺,天空无物。楚江碧水,烟波浩渺,孤帆红日,江山如画。这首诗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它所构成的意境是那么优美、壮阔、人们读了诗恍若置身其中。诗人将读者的视野沿着烟波浩渺的长江,引向无限宽广的天地里,使人顿时觉得心胸开阔、眼界扩大。从这里我们看到了诗人李白的豪放不羁的精神和不愿意把自己限在小天地里的广阔胸怀。这首诗和王之焕的《登鹳鹊楼》,一首是写黄河,一首是写长江,山川形势各有特点,而作品中的意境也不尽相同,但作为盛唐时期抒情诗歌的代表作,两者的共同处是,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充满了蓬勃的朝气和积极向上的力量。李白为唐人七绝之冠,最善于在有限的篇幅里创造。

- 16 -

- 17 -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释:

⑴荆门: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山形上合下开,状若门.

⑵远:远自。

⑶楚国: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带。其地春秋、战国时属楚国境域。

⑷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⑸江:大河。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⑹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下:移下,下来。

⑺海楼:海市蜃楼,亦称“蜃景”,是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显著折射时,把 远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的奇异幻景。这里状写江上云雾的变幻多姿。这里形容江上云霞

- 18 -

古韵今译

远渡荆门之外的西蜀,来到了楚地游览。

大山随着原野地势渐平,长江流进无边的原野。

月影下垂像飞来的天镜,云层幻化出海市蜃楼。

依然怜爱这故乡的水,不远万里漂送我的行舟

古韵今鉴

唐开元十四年(726),诗人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之情,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从诗意看,诗人与送行者同舟共发,是在舟中吟送的。清朝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是不确的。这首诗虽意在描绘山水,然而仔细揣摩,“送别”之意犹在,足见椽笔功夫。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可比功力。或认为李是行舟流览,杜则停舟细看。此说颇是在理。

- 19 -

辛弃疾 (南宋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

历城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

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

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

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

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宋) 辛弃疾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

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

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释:

⑴南乡子:词牌名。

⑵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北固亭:在今镇江市北固山上,下临长江,三面环水。

⑶望:眺望。神州:这里指中原地区。

⑷北固楼:即北固亭。

⑸兴亡:指国家兴衰,朝代更替。

⑹悠悠:形容漫长、久远。

⑺年少:年轻。指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兜(dōu)鍪(móu):指千军万马。

原指古代作战时兵士所带的头盔,这里代指士兵。

⑻坐断:坐镇,占据,割据。东南:指吴国在三国时地处东南方。休:停止。

⑼敌手:能力相当的对手。

⑽曹刘:指曹操与刘备。

⑾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率领大军南下,见孙权的军队雄壮威武 ,喟然而叹:“生子当

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古韵今译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

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

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要是能

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

古韵今鉴

首词和前篇《永遇东·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同一年在镇 江任上写的怀古之作。全首即

景抒情,借古讽今。作者之所以称赞孙权为天下英雄,无疑是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

宋朝廷的鞭挞。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风格明快,气魄阔大,情调乐观昂扬,和前首的

低沉抑郁有所不同。

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人韵 (宋) 辛弃疾 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谁道投

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 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桔千头。二客东

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

古韵今译

日暮时漫天风尘扬起,清秋时节,胡人骑着马大肆南侵了。宋朝廷组建了十万军队,舰

船无数迎敌。谁说渡江南下非常容易,想起往日战场上痛杀胡人,风雨飘摇中胡人战败,北

魏太武帝愁闷。那时我正年少,希望能象苏秦一样得到重用,展报国之志。

现在已是老了,满头白发了,到扬州去。倦烦了四处漂游想去江心洲,种上千株橘树。

二位历游东南名胜,饱读万卷诗书,想建功立业也不得重用。不如当个富裕的太平侯相,不

要去做善战的李广吧。

注释:

⑴“舟次扬州和人韵”一作“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即杨炎正,诗人杨万里的族弟)、周显

先韵(东南一带名士)。”下文“二客”即此意。 ⑵塞尘起:边疆发生了战事。

⑶胡骑猎清秋:古代北方的敌人经常于秋高马肥之时南犯。猎:借指发动战争。

⑷组练:组甲练袍,指军队。

⑸投鞭飞渡:用投鞭断流事。前秦苻坚举兵南侵东晋,号称九十万大军,他曾自夸说:

“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晋书·苻坚载记》)结果淝水一战,大败而归。此

喻完颜亮南侵时的嚣张气焰,并暗示其最终败绩。

⑹“忆昔”二句:指1161年金主完颜亮南侵失败为其部下所杀事。鸣髇,即鸣镝,是一种

响箭,射时发声。血污,指死于非命。佛狸,后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字佛狸,曾率师南侵,此

借指金主完颜亮。

⑺“季子”二句:苏秦字季子,战国时的策士,以合纵策游说诸侯佩六国相印。这里指自

己如季子年少时一样有一股锐气,寻求建立功业,到处奔跑貂裘积满灰尘,颜色变黑。

⑻“今老”三句:谓今过扬州,人已中年,不堪回首当年。搔白首:暗用杜甫《梦李白》

诗意:“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⑼“倦游”两句:欲退隐江上,种桔消愁。桔千头:三国时丹阳太守李衡曾命人到武陵龙

阳洲种桔千株。临终时对其儿说:我家有“千头木奴”,足够你岁岁使用。(《襄阳耆旧传》

⑽“二客”三句:称颂友人学富志高,愿为之谋划。名胜:名流。万卷诗书事业:化用杜

甫诗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

⑾“莫射”二句:《史记·李将军列传》载:汉李广居蓝田南山中,闻郡有虎,尝自射之。

又据《汉书·食货志》载:“武帝末年悔征战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这二句是感叹朝廷

偃武修文,作军事工作没有出路。

清平乐·村居

(宋)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 ⑴清平乐(yuè):词牌名。

⑵茅檐:茅屋的屋檐。

⑶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当时住在江西东部的上饶,这一带古时是吴国的领土,所以称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⑷翁媪(ǎo):老公公、老婆婆。

⑸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⑹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⑺亡赖:“亡”通“无”,这里指顽皮、淘气。

⑻卧:趴。

古韵今译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人是谁家的公婆父老?

大儿子豆地锄草在溪东,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欢喜的是小儿子的调皮神态,横卧在溪头草丛,剥食着刚摘下的莲蓬。 古韵今鉴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的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他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词的开头两句是环境描写,接下去便写人。6个短句,共描写了5个人。先写老俩口,接下去以轻快的笔锋,勾勒了大儿、二儿的劳动情景,最后是一个生动的农家小儿的特写镜头。全词虽然只有短短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和全家老少勤俭淳朴的劳动生活风貌都鲜明地勾勒出来,向读者展示出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家生活画面。整首词以白描的艺术手法,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语言浅显易懂,可供开发的文本资源非常丰富。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江西信州(今江西上饶市)闲居达二十年之久。作者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农民也有较多的接触。所以在《稼轩词》中有一部分作品是反映农村生活的。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这首《清平乐》,就是一幅着色的农村风俗画。

白居易 白居易(公元772年~公元846年),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唐代三大诗人之一,它是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者,主张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稹合称“元白”。白居易出生之后不久,河南一带便发生了战争。蒲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战火烧得民不聊生。白居易二岁时,任巩县令的祖父卒于长安,紧接他的祖母又病故。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户参军授徐州彭城县县令(公元780年),一年后因白季庚与徐州刺史李洧坚守徐州有功,升任徐州别驾,为躲避徐州战乱,他把家居送往宿州符离安居。白居易得以在符离度过了童年时光。白居易和并称“符离五子”的符离人刘翕习、张仲远、张美退、贾握中、贾沅犀,一同泛舟陴湖,游流沟寺,登武里山,诗酒盘桓,称盛会焉。后为躲避中原战乱转移到江南。迁居卒于武宗会昌六年。是另一文学家白行简的兄长。白居易自幼聪颖,读书十分刻苦,读得口都生出了疮,手都磨出了茧,年纪轻轻的,头发全都白了。至今还有他出生七个月“略识之无”和初到长安“顾况戏白居易”等典故。他的诗不仅在中国有巨大影响,在日本和朝鲜等国也有广泛影响,他还与元稹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最为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卖炭翁》等极为有名。其中《琵琶行》中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非常有名。特别是白居易的《花非花》成为后来朦胧诗的鼻祖。白居易的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声名还远播新疆和朝鲜、日本。白诗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黄遵宪等,都受到白居易的诗的启示。白居易的诗歌影响最大,可以说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才是中国唐代诗歌的风云人物。晚年与“诗豪”刘禹锡友善,称“刘白”。提倡歌诗发挥美的作用。其词极有特色,以风格明丽见长,为后世词人所推崇。

卖 炭 翁

(唐)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注释:

1.卖炭翁:此篇选自《白氏长庆集》,题注云:“苦宫市也。”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

2.伐:砍伐。薪:柴。南山:城南之山。

3.烟火色:烟熏色的脸。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

4.苍苍:灰白色,形容鬓角的头发花白。

5.得:得到。何所营:做什么用。营,经营,这里指需求。

6.可怜:使人怜悯。

7.愿:希望。

8.晓:天亮。辗(niǎn):同“碾”,压。辙:车轮滚过地面辗出的痕迹。

9.困:困倦,疲乏。

10.市:长安有贸易专区,称市,市周围有墙有门。

11.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骑(jì):骑马的人。

12.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13.把:拿。称:说。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14.回:调转。叱:喝斥。牵向北:指牵向宫中。

15.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很多。

16.驱:赶着走。将:语助词。惜不得:舍不得。得,能够。惜,舍。

17.半匹红绡一丈绫:唐代商务交易,绢帛等丝织品可以代货币使用。当时钱贵绢贱,半匹

纱 和一丈绫,比一车炭的价值相差很远。这是官方用贱价强夺民财。

18.系(jì):绑扎。这里是挂的意思。直:通“值”,指价格。

古韵今译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都是灰尘,被烟熏成黑色了,两个鬓角都斑白了,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用来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便宜,还希望天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里太监的爪牙。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拉着牛车掉了个头,将牛车向北面赶着走。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

不舍,但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钱塘湖春行

(唐)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mò)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dī)。

注释: 孤山寺:南北朝时期陈文帝(522~566)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化。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

贾亭:又叫贾公亭。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唐贞元(公元785~804年)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湖建亭。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

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岸齐平,即春水初涨。初:在古汉语里用作副词,常用来表示时间,是指刚刚。

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的时候。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脚”的本义指人和动物行走的器官。这里指低垂的云。

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

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暖树:向阳的树。

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啄:衔取。燕子衔泥筑巢。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侧重禽鸟。

乱花:纷繁的花。渐:副词,渐渐地。欲:副词,将要,就要。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浅草:浅浅的青草。才能:刚够上。没:遮没,盖没。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侧重花草。浅浅的青草刚够没过马蹄。

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

行不足:百游不厌。足,满足。

阴:同“荫”,指树荫。

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诗人由北而西而南而东,环湖一周,诗则以湖东绿杨白堤结束,以“最爱”直抒深情。白堤全长1000米。

古韵今译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春水初涨,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上栖息,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观赏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古韵今鉴

从孤山北面到现在的平湖秋月、白堤,诗人一路走来一路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湖面春水新生、树上春莺争鸣、空中春燕衔泥、堤岸春花渐开、春草刚绿,诗人敏锐细腻的笔触,让人们从中体会到西湖正在舒展地着上春装。诗人赞美西湖的春色,并且指出他最爱在白沙堤上行走。白堤的两边是水,堤两旁种满了柳树、桃树。春天走在白堤上,澹澹的湖水就在你的脚边,你仿佛走在水面上;初春的柳枝如烟如雾,如丝如缕,飘拂在你的脸上,使你心中涌生无限温柔无限爱,你像在梦境、在仙境。当春天走在白堤上时,你就更能体味到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感觉和心情了。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

1.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

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

2.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3.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4.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远芳:草香远播。侵,侵占,长满。远处芬芳的

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5.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6.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7.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古韵今译 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古韵今鉴

这是白居易十六岁的作品,也是传诵千古的名篇。他历来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无所寄托的作品,在这诗中诗人将春草和送别有机地结合起来,表达了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首句紧扣题目,写出眼前景色,同时又交待出送别时的特定环境:古原上青草茂盛,正是一派春日景象。第二句进一步写出原上野草的的生长规律,暗寓深长的感叹。三、四两句由上句生发开来,歌颂了春草顽强的生命力。野火虽烧而“不尽”,春风吹过则“又生”,野火之貌似强大,春风之温润强劲,春草之顽强坚韧,作者仅用十个字就精炼地表现了出来,从而使这两句诗成为寓意深刻、极富哲理的名句。五、六两句进一步描写春草的勃勃生机:生机的野草的芳香播散在古老的道路上,阳光下的绿色一望无际,远远连接着荒凉的古城。“侵”、“接”二字用得生动形象,十分精当。最后两句补足“送别”之意,感情深沉而并不悲伤,是意味深长的绝好结尾。

- 40 -


相关内容

  •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教学设计
  •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教学设计] <黄山奇石>课文围绕黄山石的"奇",分别介绍了"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等景观,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黄山 ...

  •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地名]教学设计之二
  • 一.单元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明白地名是各个历史时代人类活动的产物,也是人们工作.生活.交往不可缺少的工具. 2. 让学生在读地图.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活动中,透过地名,了解历史文化知识,学会整理资料.提取信息.撰写调查报告,体会其中的文化,提升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3. 通过丁丁.冬冬等人物的吐 ...

  • 三年级语文上册[习作五]教学设计
  • ( 2014 学年 上学期) 课题 时间 <习作五> 11 月 26 日 第 13 周 星期三 第 1 节 学科 语文 执教者 班级 三(3) 本组教材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专题,由<孔子拜师> <盘古开天地> <赵 州桥> < ...

  • 2014年秋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7课 海上日出教案 语文S版
  • 海上日出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范围""一刹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文中重点句的含义.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领会作者追求光明的精神,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4.学习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 二.学习准备 ...

  • 一年级上册语文学业评价方案
  • 侯砦小学2014-2015学年上学期一年级语文能力测试方案 一.评价对象:一年级学生 二.评价时间:2014-2015年第一学期期末 三.评价内容 (一)认读拼音:评价学生能否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否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二)识字:评价学生能否准确地认读教材中 ...

  •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计划
  •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针,立足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研究复习方法,面向全体学生,全面系统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技能和综合素养. 二.复习内容: 1.熟练掌握1--4单元重点词语的读音.写法及意义. 2.熟练背诵及默写25.30课.课外古诗词.第21.22 ...

  •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六年级(2)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转眼一个学期的工作即将结束.回首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感触颇深.针对本学期级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对语文教学工作做了些调整,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现作出总结:一.提高教学质量的做法 (一)抓基础知识和基本 ...

  • 小学语文:26[月光曲]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 [教学目标]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爱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幽静"."陶醉"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设计理 ...

  •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习作]教案
  •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习作>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能正确,灵活的运用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人物的方法,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能够调动习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作文 ...

  • 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豆沙镇中心完小:杨伟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眼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即将结束.本学期,我担任六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回首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感触颇深.针对上学期教本班教师的反应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本人在本学期对语文教学工作做了些调整,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现作出总结 一.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