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税行为理解认定的若干指导意见

偷税行为理解认定的若干指导意见

一、偷税行为的理解与认定

(一)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帐簿、记帐凭证

1. 伪造帐簿、记帐凭证,是指行为人违反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根据伪造或变造的虚假会计凭证(包括原始凭证和记帐凭证,下同)填制会计帐簿,或对内对外采用不同的确认标准、计量方法登记会计帐簿(如设置所谓内帐、外帐等两套帐以上),以及以虚假的经济业务或资金往来为前提,填写、制作会计凭证的行为。

2. 变造帐簿、记帐凭证,是指行为人采取涂改、挖补、拼接,或者以剪贴、增删等方法制作假帐簿、会计凭证,以假乱真的行为。

3. 隐匿帐簿、记帐凭证,是指行为人故意转移、隐藏应当保存的帐簿、会计凭证,或者拒不提供帐簿、会计凭证,使税务机关难以查实计税依据的行为。

4. 擅自销毁帐簿、记帐凭证,是指行为人故意将依法应当保存的帐簿、会计凭证不予妥善保管,以致损毁、遗失,或者未经财政、税务主管机关批准而擅自将正在使用中或尚在保存期的帐簿、会计凭证等涉税资料毁灭的行为。

(二)在帐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

1. 在帐簿上多列支出,是指虚拟交易或者事项,无中生有地在帐簿上填写超出实际支出的数额,或违反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多摊费用,以冲抵或减少计税依据的行为。前款支出,包括: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土地增值税的扣除项目,等等。

认定为“在帐簿上多列支出”的情形包括:

(1)虚列原材料消耗,虚增职工工资,虚报财产损失,乱提乱摊支出人为调节计税依据;

(2)虚构业务支出;

(3)违反财务会计规定,超范围、超标准列支成本费用或者违反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多列成本费用的行为;等等。

有下列情形但按规定采取了相关补救措施的,不应认定为“在帐簿上多列支出”:

(1)有证据证明真实的经济业务和资金往来,从对方取得了不合法凭证记帐;

(2)税法与会计差异未进行纳税调整;等等。

2. 在帐簿上不列、少列收入,是指瞒报或少报收入,并在帐簿上作虚假登记,即按照会计法律法规、准则、会计制度规定应记收入而不记、少记收入的行为。

前款收入包括:营业税法规规定的计税依据(营业收入及价外费用)、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法律法规规定的的收入总额、土地增值税法规规定的收入额,等等。

认定为“在帐簿上不列、少列收入”的情形包括:

(1)未在法定帐簿上反映或足额反映收入、隐匿收入;

(2)开具收入原始凭证时上下联金额不一致,顾客联金额大于记帐联金额,根据这种虚假的会计凭证记帐;

(3)根据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应确认收入而不记收入,或将收入登记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类帐簿内,不结转或少结转、或直接计入利润或者专项基金;

(4)为逃避缴纳流转税,用收入直接冲减相关费用,不反映或少反映计税依据;等等。

不认定为“在帐簿上不列、少列收入”的情形包括: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规定不确认收入,与税法有差异未进行纳税调整,等等。

在流转税和企业所得税方面,“多列支出”和“少列、不列收入”偷税事实的认定存有差异。对企业所得税而言,“多列支出”是指行为人在会计上列支并在企业所得税申报时进行了税前扣除,直接减少的应纳税所得额,而“少列、不列收入”是指行为人在会计上少计、不计收入并在企业所得税申报时少报或隐瞒不报应纳税所得。例如,“把收入直接冲减相关费用”、“虚购存货”,会导致少缴或未缴流转税,

构成偷税行为,而不一定会马上导致少缴或未缴企业所得税,不一定认定为企业所得税的偷税事实。

(三)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

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是指应当办理纳税申报的纳税人、应当报送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报告表的扣缴义务人,不按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纳税申报、报送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报告表,并经税务机关通知,仍拒不申报的行为。 “拒不申报”是指有逃避申报的故意,不同于客观上导致没能申报的情形。

“税务机关通知申报”必须有证据证明。参照《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偷税抗税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认定为“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

(1)依法不需要办理税务登记的纳税人,经税务机关依法书面通知其申报的;

(2)尚未依法办理税务登记、扣缴税款登记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经税务机关依法书面通知其申报的。

(四)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

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是指进行纳税申报的过程中,虚构交易或者事项,不如实填写或者提供纳税申报表、财务会计报告(按照国务院2000 年颁布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及有关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规定执行)及其他纳税资料的行为。虚假的纳税申报应具备虚构捏造事实或有意不如实填报等情形,不同于错误的纳税申报。

应认定为“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的情形包括:

(1)向税务机关报送编造的、虚假的纳税申报表、财务会计报告、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报告表或者其他纳税资料;

(2)提供虚假申请,编造减税、免税、抵税、先征后退税款等虚假资料;

(3)税法与会计的差异调整,税务机关已有通知或明知必须调整,仍不按税法规定进行纳税申报;

(4)同一税法与会计的差异调整项目,在进行纳税申报时,有时按税法规定正确调整,有时不按税法规定进行正确调整;

(5)因税法与会计存在差异,应调整而不调整,被税务机关、审计、财政机关纠正处理,在三年内又重新发生有关行为的;

(6)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征管法实施细则》)第三十六条和国家税务总局《个体工商户定期定额管理暂行办法》(国税发〔1997〕101 号)规定,税务机关书面告知纳税人实行简易申报,该纳税人在简易申报时,确认的申报数据少于实际计税依据,造成少缴、未缴税款大于税务机关核定税额30%及以上的;等等。

下列情形不应认定为“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

(1)税法与会计存在差异,行为人没有上述列举的虚假申报(1)至(5)种情形而造成申报错误,该行为按有关实体税法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称《征管法》)第三十二条处理;

(2)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规定不确认收入,但税法规定作为营业税、土地增值税计税依据,税法与会计有差异,行为人帐务处理正确,且一直未作为计税依据申报纳税的,该行为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等有关规定以及《征管法》第三十二条处理;

(3)行为人不了解税法造成漏报税种、税目等申报错误,并能提供确凿事实证明的,该行为应认定为纳税人不进行纳税申报,适用《征管法》第六十四条第二款“不进行纳税申报”处理;这里的“不了解税法”,是指纳税人一直从未申报缴纳过该税种、项目的政策法规文件、法律文书,或者虽收到有关文件、文书,但理解错误,适用此条此项误解为适用彼条彼项等,但税务人员送达了明晰的法律文书、给出了明确的政策法规文件指引除外;

(4)行为人适用税种、税目、税率申报错误,属于税务机关责任的,适用《征管法》第五十二条第一款处理;属于行为人确有事实证明不了解税法原因造成的,适用各相关税有关规定补缴税款和《征管法》第三十二条处理;等等。

二、与偷税相关几个问题的理解与适用

(一)《征管法》第六十四条的理解与适用

1. 行为人“编造虚假计税依据”未造成不缴或少缴税款的,适用《征管法》第六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包括:

(1)免税期间虚报计税依据、在行为当年未造成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

(2)土地增值税纳税人少报收入、多报扣除项目,经检查纠正仍未达计税起点的;

(3)企业虚报亏损,是指企业在年度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中申报的亏损数额大于按税收规定计算出的亏损数额。企业依法享受税收优惠年度编造虚假计税依据或处于亏损年度发生虚报亏损行为,经过检查调整后仍然亏损,在行为当年或相关年度未造成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等等。企业依法享受税收优惠年度编造虚假计税依据或处于亏损年度发生虚报亏损行为,在行为当年或相关年度造成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适用《征管法》第六十三条第一款规定。

2.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不了解税法,或有事实证明属客观特殊原因而没有进行纳税申报的行为,属不进行纳税申报行为,可适用《征管法》第六十四条第二款规定。例如:(1)不了解税法造成的漏报税种税目(如漏报房产税、印花税或其他税种税目)或者漏报不经常发生的应税项目(如工业企业处置不动产漏报营业税)等。(2)税务机关未通知其申报的漏征漏管户等。

3. 纳税人在规定的申报期限内未进行纳税申报,扣缴义务人在规定的期限内未报送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报告表,但是在纳税期限届满前申报并足额缴纳税款,未造成不缴或少缴税款的后果,按照《征管法》第六十二条的规定进行处罚。

(二)《征管法》第五十二条的理解与适用

1. 税务机关责任,是指税务机关适用税收法律、行政法规不当或执法行为违法,致使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未缴、少缴税款。包括纳税人有证据证明是税务机关指导用错税目、税率;国税、地税机关或者不同区域地税机关对同一应税行为因理解政策法规不一致而错收税;不同税务机关对同一时期相同行为实施税务稽查或检查,纳税人没有隐瞒情况,税务机关处理意见不一致等。

2. 税收政策不明确是否必须纳税,待税务机关请示后明确发文要征税的,规范性文件实施之前的不纳税行为不得加收滞纳金。

3. 因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计算错误等失误,未缴、少缴税款的,是指非主观故意的计算公式运用错误以及明显的笔误。

(三)《征管法》第三十五条的理解与适用

1. 行为人有《征管法》第三十五条“(三)擅自销毁帐簿或者拒不提供纳税资料的”和 “(五)发生纳税义务,未按照规定的期限办理纳税申报,经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申报,逾期仍不申报的”所列举情形,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税务机关核定征税的,应定性为偷税。

2. 行为人有《征管法》第三十五条列举的其他情形,税务机关核定征税的,不定性为偷税。

三、常见偷税认定难点执法问题

(一)关于行为人在帐簿上多提多摊费用,造成未缴或少缴税款的,应否认定偷税的问题。行为人在帐簿上列支不符合财务会计制度或会计准则的税前支出,造成未缴或少缴税款的,适用《征管法》第六十三条“多列支出”处理,如多摊销无形资产、多提固定资产折旧等。

(二)关于行为人虚开发票代替真实发生业务的支出,造成未缴或少缴税款的,应否认定偷税的问题。行为人原始凭证形式合法,但凭证记录内容与实际发生业务不符的(反映内容不真实有效),或者行为人真实发生业务用虚开发票代替合法凭证列报支出,造成未缴或少缴税款的,按实际业务涉及各相关税种的规定补缴税款,适用《征管法》第六十三条处理。

(三)关于使用不合法凭证列支相关成本或费用,造成未缴或少缴税款的,应否认定偷税的问题。行为人使用不合法凭证记帐,且无法证明业务真实性的税前扣除,造成未缴或少缴税款的,适用《征管法》第六十三条“多列支出”处理。行为人使用不合法凭证记帐,能提供业务真实性证明的,应责令行为人限期改正,行为人在期限内能补充提供税务部门监制发票、财政部门监制的收费收据以及税务部门认可的其他合法有效凭证的,允许税前扣除,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发票管理办法》)处理;行为人在限期内不能补充提供发票(包括税务机关开具发票)等合法有效凭证的,不允许税前扣除,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以下简称《企业所得税条例》)等规定补缴税款、《征管法》第三十二条加收滞纳金和《发票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处罚。

(四)关于税前扣除应由税务机关批准而未经批准的各类财产损失,造成未缴或少缴税款的,应否认定偷税的问题。财产损失已真实发生,帐簿凭证记录数额正确,未经税务机关批准而在税前扣除的,适用《企业所得税条例》等规定补缴税款和《征管法》第三十二条加收滞纳金处理。财产损失不能提供真实性证明的,

或夸大财产损失数额的,造成未缴或少缴税款的,适用《征管法》第六十三条“多列支出”处理。

(五)关于行为人漏报房产税,应否认定偷税的问题。行为人未按照固定资产帐簿等资料记录的房产原值申报缴纳房产税的,造成未缴少缴房产税的,适用《征管法》第六十三条“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处理。

(六)关于联运企业取得不符合条件的抵扣凭证,冲减联运收入,造成未缴或少缴税款的,应否认定偷税的问题。联运企业取得不符合条件的抵扣凭证冲减联运收入,能提供联运业务真实发生和资金往来证明,且该抵扣凭证由业务方提供的,适用各相关税种有关规定补缴税款、《征管法》第三十二条加收滞纳金和《发票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处罚。联运企业取得不符合条件的抵扣凭证冲减联运收入,不能提供业务真实性或资金往来证明、或无法证明抵扣凭证由对方提供的,造成未缴或少缴税款的,适用《征管法》六十三条“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处理。同类情形包括:旅游企业、代理业取得不合法凭证抵减应税收入等。

(七)关于行为人在税务机关发出检查通知书或进场检查后,自行补缴税款的,应否认定偷税的问题。行为人在税务机关发出检查通知书或进场检查后,作出处理决定前,自行补缴税款的,不影响税务机关对其违法行为的性质认定。

(八)关于按照《征管法》实施细则第三十六条规定实行简易申报等方式缴纳税款的纳税人开具假发票、开具收入原始凭证时上下联金额不一致,顾客联金额大于记帐联金额,造成未缴或少缴税款的,应否认定偷税的问题。采用简易申报方式缴纳税款的纳税人开具假发票、开具收入原始凭证时上下联金额不一致,顾客联金额大于记帐联金额,实际已造成少缴税款,适用《征管法》第六十三条“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处理。

(九)关于房地产开发企业收取的入伙费、有线电视费,没有申报纳税,造成未缴或少缴税款的,应否认定偷税的问题。房地产开发企业向购房者收取的入伙费、手续费、有线电视费、代收(代垫)款项以及其他各种性质的价外收费,帐簿记录真实、帐务处理正确,但一直未申报缴纳营业税的,适用《征管法》第六十四条第二款“不进行纳税申报”处理。但税务机关通知申报仍拒不申报的,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适用《征管法》第六十三条处理。房地产开发企业将向购房者收取的入伙费等价外费用隐瞒,不在帐簿上记录,或在帐簿上进行虚假登记的,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适用《征管法》第六十三条处理。

(十)关于税收政策不明确,造成未缴或少缴税款的,应否认定偷税的问题。税务机关研究认为税收政策确不明朗、存在明显争议,需请示上级明确的,适用《征管法》第五十二条第一款处理。

(十一)关于行为人取得收入挂往来帐不结转收入,造成未缴或少缴税款的,应否认定偷税的问题。行为人帐簿凭证记录不真实,或会计核算不正确,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应记收入而没有记收入,造成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适用《征管法》第六十三条“不列、少列收入”处理。例如:(1)帐外经营,隐匿收入;(2)把

收入直接冲减相关费用;(3)将收入直接记入“未分配利润”或“盈余公积”等权益类科目等。

(十二)关于行为人错用税种、税目或税率,造成未缴或少缴税款的,应否认定偷税的问题。因本意见第二点第(二)项所说税务机关的责任,致使纳税人错用税种、税目或税率,造成少缴税款的,适用《征管法》第五十二条第一款处理。行为人确有事实证明不了解税法原因造成的适用税种、税目或税率申报错误,应予补缴税款,按《征管法》第三十二条加收滞纳金处理。行为人发生多种应税行为,应税收入没有分开核算,造成少缴营业税等税款的,适用《营业税暂行条例》从高适用税率补缴税款,适用其他实体税法规定补税,并按《征管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加收滞纳金。行为人发生多种应税行为,应税收入已分开核算,但核算混乱,造成少缴税款的,可适用《征管法》第六十三条“虚假的纳税申报”处理。

(十三)关于行为人税前扣除代扣代缴税款等与生产经营无关的支出,造成未缴或少缴税款的,应否认定偷税的问题。行为人将代扣代缴税款记入成本费用科目,税前扣除,造成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适用《征管法》第六十三条“多列支出”处理。同类情形包括:将查补的企业所得税税款记入成本费用科目在税前列支;税前扣除应由其他单位或个人负担的支出等。

(十四)关于享受税收减免优惠的纳税人,原符合减免优惠条件已丧失时,未申报补税,造成未缴或少缴税款的,应否认定偷税的问题。税务机关未通知纳税人申报补缴已减免或已退还税款的,适用各相关税种有关规定补缴税款和《征管法》第三十二条加收滞纳金处理。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缴纳税款的,适用《征管法》第六十三条“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处理。

(十五)关于在汇缴期内进场检查纳税人上一年度企业所得税,发现有《征管法》第六十三条列举手段或行为的,应否认定偷税的问题。在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期间进场检查,企业汇算清缴未结束,不认定为已造成未缴或少缴上年度企业所得税,不应定性为偷税,适用《征管法》第六十四条第一款处理。

(十六)关于行为人将房屋租金收入明显不合理地划分为租金和管理费,造成少缴房产税的,应否认定偷税的问题。行为人将房屋租金收入人为地划分为租金和管理费,且收入划分明显不合理,造成少缴房产税的,适用《征管法》第六十三条“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处理。

偷税行为理解认定的若干指导意见

一、偷税行为的理解与认定

(一)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帐簿、记帐凭证

1. 伪造帐簿、记帐凭证,是指行为人违反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根据伪造或变造的虚假会计凭证(包括原始凭证和记帐凭证,下同)填制会计帐簿,或对内对外采用不同的确认标准、计量方法登记会计帐簿(如设置所谓内帐、外帐等两套帐以上),以及以虚假的经济业务或资金往来为前提,填写、制作会计凭证的行为。

2. 变造帐簿、记帐凭证,是指行为人采取涂改、挖补、拼接,或者以剪贴、增删等方法制作假帐簿、会计凭证,以假乱真的行为。

3. 隐匿帐簿、记帐凭证,是指行为人故意转移、隐藏应当保存的帐簿、会计凭证,或者拒不提供帐簿、会计凭证,使税务机关难以查实计税依据的行为。

4. 擅自销毁帐簿、记帐凭证,是指行为人故意将依法应当保存的帐簿、会计凭证不予妥善保管,以致损毁、遗失,或者未经财政、税务主管机关批准而擅自将正在使用中或尚在保存期的帐簿、会计凭证等涉税资料毁灭的行为。

(二)在帐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

1. 在帐簿上多列支出,是指虚拟交易或者事项,无中生有地在帐簿上填写超出实际支出的数额,或违反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多摊费用,以冲抵或减少计税依据的行为。前款支出,包括: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土地增值税的扣除项目,等等。

认定为“在帐簿上多列支出”的情形包括:

(1)虚列原材料消耗,虚增职工工资,虚报财产损失,乱提乱摊支出人为调节计税依据;

(2)虚构业务支出;

(3)违反财务会计规定,超范围、超标准列支成本费用或者违反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多列成本费用的行为;等等。

有下列情形但按规定采取了相关补救措施的,不应认定为“在帐簿上多列支出”:

(1)有证据证明真实的经济业务和资金往来,从对方取得了不合法凭证记帐;

(2)税法与会计差异未进行纳税调整;等等。

2. 在帐簿上不列、少列收入,是指瞒报或少报收入,并在帐簿上作虚假登记,即按照会计法律法规、准则、会计制度规定应记收入而不记、少记收入的行为。

前款收入包括:营业税法规规定的计税依据(营业收入及价外费用)、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法律法规规定的的收入总额、土地增值税法规规定的收入额,等等。

认定为“在帐簿上不列、少列收入”的情形包括:

(1)未在法定帐簿上反映或足额反映收入、隐匿收入;

(2)开具收入原始凭证时上下联金额不一致,顾客联金额大于记帐联金额,根据这种虚假的会计凭证记帐;

(3)根据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应确认收入而不记收入,或将收入登记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类帐簿内,不结转或少结转、或直接计入利润或者专项基金;

(4)为逃避缴纳流转税,用收入直接冲减相关费用,不反映或少反映计税依据;等等。

不认定为“在帐簿上不列、少列收入”的情形包括: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规定不确认收入,与税法有差异未进行纳税调整,等等。

在流转税和企业所得税方面,“多列支出”和“少列、不列收入”偷税事实的认定存有差异。对企业所得税而言,“多列支出”是指行为人在会计上列支并在企业所得税申报时进行了税前扣除,直接减少的应纳税所得额,而“少列、不列收入”是指行为人在会计上少计、不计收入并在企业所得税申报时少报或隐瞒不报应纳税所得。例如,“把收入直接冲减相关费用”、“虚购存货”,会导致少缴或未缴流转税,

构成偷税行为,而不一定会马上导致少缴或未缴企业所得税,不一定认定为企业所得税的偷税事实。

(三)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

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是指应当办理纳税申报的纳税人、应当报送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报告表的扣缴义务人,不按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纳税申报、报送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报告表,并经税务机关通知,仍拒不申报的行为。 “拒不申报”是指有逃避申报的故意,不同于客观上导致没能申报的情形。

“税务机关通知申报”必须有证据证明。参照《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偷税抗税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认定为“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

(1)依法不需要办理税务登记的纳税人,经税务机关依法书面通知其申报的;

(2)尚未依法办理税务登记、扣缴税款登记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经税务机关依法书面通知其申报的。

(四)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

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是指进行纳税申报的过程中,虚构交易或者事项,不如实填写或者提供纳税申报表、财务会计报告(按照国务院2000 年颁布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及有关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规定执行)及其他纳税资料的行为。虚假的纳税申报应具备虚构捏造事实或有意不如实填报等情形,不同于错误的纳税申报。

应认定为“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的情形包括:

(1)向税务机关报送编造的、虚假的纳税申报表、财务会计报告、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报告表或者其他纳税资料;

(2)提供虚假申请,编造减税、免税、抵税、先征后退税款等虚假资料;

(3)税法与会计的差异调整,税务机关已有通知或明知必须调整,仍不按税法规定进行纳税申报;

(4)同一税法与会计的差异调整项目,在进行纳税申报时,有时按税法规定正确调整,有时不按税法规定进行正确调整;

(5)因税法与会计存在差异,应调整而不调整,被税务机关、审计、财政机关纠正处理,在三年内又重新发生有关行为的;

(6)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征管法实施细则》)第三十六条和国家税务总局《个体工商户定期定额管理暂行办法》(国税发〔1997〕101 号)规定,税务机关书面告知纳税人实行简易申报,该纳税人在简易申报时,确认的申报数据少于实际计税依据,造成少缴、未缴税款大于税务机关核定税额30%及以上的;等等。

下列情形不应认定为“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

(1)税法与会计存在差异,行为人没有上述列举的虚假申报(1)至(5)种情形而造成申报错误,该行为按有关实体税法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称《征管法》)第三十二条处理;

(2)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规定不确认收入,但税法规定作为营业税、土地增值税计税依据,税法与会计有差异,行为人帐务处理正确,且一直未作为计税依据申报纳税的,该行为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等有关规定以及《征管法》第三十二条处理;

(3)行为人不了解税法造成漏报税种、税目等申报错误,并能提供确凿事实证明的,该行为应认定为纳税人不进行纳税申报,适用《征管法》第六十四条第二款“不进行纳税申报”处理;这里的“不了解税法”,是指纳税人一直从未申报缴纳过该税种、项目的政策法规文件、法律文书,或者虽收到有关文件、文书,但理解错误,适用此条此项误解为适用彼条彼项等,但税务人员送达了明晰的法律文书、给出了明确的政策法规文件指引除外;

(4)行为人适用税种、税目、税率申报错误,属于税务机关责任的,适用《征管法》第五十二条第一款处理;属于行为人确有事实证明不了解税法原因造成的,适用各相关税有关规定补缴税款和《征管法》第三十二条处理;等等。

二、与偷税相关几个问题的理解与适用

(一)《征管法》第六十四条的理解与适用

1. 行为人“编造虚假计税依据”未造成不缴或少缴税款的,适用《征管法》第六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包括:

(1)免税期间虚报计税依据、在行为当年未造成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

(2)土地增值税纳税人少报收入、多报扣除项目,经检查纠正仍未达计税起点的;

(3)企业虚报亏损,是指企业在年度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中申报的亏损数额大于按税收规定计算出的亏损数额。企业依法享受税收优惠年度编造虚假计税依据或处于亏损年度发生虚报亏损行为,经过检查调整后仍然亏损,在行为当年或相关年度未造成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等等。企业依法享受税收优惠年度编造虚假计税依据或处于亏损年度发生虚报亏损行为,在行为当年或相关年度造成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适用《征管法》第六十三条第一款规定。

2.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不了解税法,或有事实证明属客观特殊原因而没有进行纳税申报的行为,属不进行纳税申报行为,可适用《征管法》第六十四条第二款规定。例如:(1)不了解税法造成的漏报税种税目(如漏报房产税、印花税或其他税种税目)或者漏报不经常发生的应税项目(如工业企业处置不动产漏报营业税)等。(2)税务机关未通知其申报的漏征漏管户等。

3. 纳税人在规定的申报期限内未进行纳税申报,扣缴义务人在规定的期限内未报送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报告表,但是在纳税期限届满前申报并足额缴纳税款,未造成不缴或少缴税款的后果,按照《征管法》第六十二条的规定进行处罚。

(二)《征管法》第五十二条的理解与适用

1. 税务机关责任,是指税务机关适用税收法律、行政法规不当或执法行为违法,致使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未缴、少缴税款。包括纳税人有证据证明是税务机关指导用错税目、税率;国税、地税机关或者不同区域地税机关对同一应税行为因理解政策法规不一致而错收税;不同税务机关对同一时期相同行为实施税务稽查或检查,纳税人没有隐瞒情况,税务机关处理意见不一致等。

2. 税收政策不明确是否必须纳税,待税务机关请示后明确发文要征税的,规范性文件实施之前的不纳税行为不得加收滞纳金。

3. 因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计算错误等失误,未缴、少缴税款的,是指非主观故意的计算公式运用错误以及明显的笔误。

(三)《征管法》第三十五条的理解与适用

1. 行为人有《征管法》第三十五条“(三)擅自销毁帐簿或者拒不提供纳税资料的”和 “(五)发生纳税义务,未按照规定的期限办理纳税申报,经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申报,逾期仍不申报的”所列举情形,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税务机关核定征税的,应定性为偷税。

2. 行为人有《征管法》第三十五条列举的其他情形,税务机关核定征税的,不定性为偷税。

三、常见偷税认定难点执法问题

(一)关于行为人在帐簿上多提多摊费用,造成未缴或少缴税款的,应否认定偷税的问题。行为人在帐簿上列支不符合财务会计制度或会计准则的税前支出,造成未缴或少缴税款的,适用《征管法》第六十三条“多列支出”处理,如多摊销无形资产、多提固定资产折旧等。

(二)关于行为人虚开发票代替真实发生业务的支出,造成未缴或少缴税款的,应否认定偷税的问题。行为人原始凭证形式合法,但凭证记录内容与实际发生业务不符的(反映内容不真实有效),或者行为人真实发生业务用虚开发票代替合法凭证列报支出,造成未缴或少缴税款的,按实际业务涉及各相关税种的规定补缴税款,适用《征管法》第六十三条处理。

(三)关于使用不合法凭证列支相关成本或费用,造成未缴或少缴税款的,应否认定偷税的问题。行为人使用不合法凭证记帐,且无法证明业务真实性的税前扣除,造成未缴或少缴税款的,适用《征管法》第六十三条“多列支出”处理。行为人使用不合法凭证记帐,能提供业务真实性证明的,应责令行为人限期改正,行为人在期限内能补充提供税务部门监制发票、财政部门监制的收费收据以及税务部门认可的其他合法有效凭证的,允许税前扣除,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发票管理办法》)处理;行为人在限期内不能补充提供发票(包括税务机关开具发票)等合法有效凭证的,不允许税前扣除,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以下简称《企业所得税条例》)等规定补缴税款、《征管法》第三十二条加收滞纳金和《发票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处罚。

(四)关于税前扣除应由税务机关批准而未经批准的各类财产损失,造成未缴或少缴税款的,应否认定偷税的问题。财产损失已真实发生,帐簿凭证记录数额正确,未经税务机关批准而在税前扣除的,适用《企业所得税条例》等规定补缴税款和《征管法》第三十二条加收滞纳金处理。财产损失不能提供真实性证明的,

或夸大财产损失数额的,造成未缴或少缴税款的,适用《征管法》第六十三条“多列支出”处理。

(五)关于行为人漏报房产税,应否认定偷税的问题。行为人未按照固定资产帐簿等资料记录的房产原值申报缴纳房产税的,造成未缴少缴房产税的,适用《征管法》第六十三条“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处理。

(六)关于联运企业取得不符合条件的抵扣凭证,冲减联运收入,造成未缴或少缴税款的,应否认定偷税的问题。联运企业取得不符合条件的抵扣凭证冲减联运收入,能提供联运业务真实发生和资金往来证明,且该抵扣凭证由业务方提供的,适用各相关税种有关规定补缴税款、《征管法》第三十二条加收滞纳金和《发票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处罚。联运企业取得不符合条件的抵扣凭证冲减联运收入,不能提供业务真实性或资金往来证明、或无法证明抵扣凭证由对方提供的,造成未缴或少缴税款的,适用《征管法》六十三条“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处理。同类情形包括:旅游企业、代理业取得不合法凭证抵减应税收入等。

(七)关于行为人在税务机关发出检查通知书或进场检查后,自行补缴税款的,应否认定偷税的问题。行为人在税务机关发出检查通知书或进场检查后,作出处理决定前,自行补缴税款的,不影响税务机关对其违法行为的性质认定。

(八)关于按照《征管法》实施细则第三十六条规定实行简易申报等方式缴纳税款的纳税人开具假发票、开具收入原始凭证时上下联金额不一致,顾客联金额大于记帐联金额,造成未缴或少缴税款的,应否认定偷税的问题。采用简易申报方式缴纳税款的纳税人开具假发票、开具收入原始凭证时上下联金额不一致,顾客联金额大于记帐联金额,实际已造成少缴税款,适用《征管法》第六十三条“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处理。

(九)关于房地产开发企业收取的入伙费、有线电视费,没有申报纳税,造成未缴或少缴税款的,应否认定偷税的问题。房地产开发企业向购房者收取的入伙费、手续费、有线电视费、代收(代垫)款项以及其他各种性质的价外收费,帐簿记录真实、帐务处理正确,但一直未申报缴纳营业税的,适用《征管法》第六十四条第二款“不进行纳税申报”处理。但税务机关通知申报仍拒不申报的,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适用《征管法》第六十三条处理。房地产开发企业将向购房者收取的入伙费等价外费用隐瞒,不在帐簿上记录,或在帐簿上进行虚假登记的,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适用《征管法》第六十三条处理。

(十)关于税收政策不明确,造成未缴或少缴税款的,应否认定偷税的问题。税务机关研究认为税收政策确不明朗、存在明显争议,需请示上级明确的,适用《征管法》第五十二条第一款处理。

(十一)关于行为人取得收入挂往来帐不结转收入,造成未缴或少缴税款的,应否认定偷税的问题。行为人帐簿凭证记录不真实,或会计核算不正确,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应记收入而没有记收入,造成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适用《征管法》第六十三条“不列、少列收入”处理。例如:(1)帐外经营,隐匿收入;(2)把

收入直接冲减相关费用;(3)将收入直接记入“未分配利润”或“盈余公积”等权益类科目等。

(十二)关于行为人错用税种、税目或税率,造成未缴或少缴税款的,应否认定偷税的问题。因本意见第二点第(二)项所说税务机关的责任,致使纳税人错用税种、税目或税率,造成少缴税款的,适用《征管法》第五十二条第一款处理。行为人确有事实证明不了解税法原因造成的适用税种、税目或税率申报错误,应予补缴税款,按《征管法》第三十二条加收滞纳金处理。行为人发生多种应税行为,应税收入没有分开核算,造成少缴营业税等税款的,适用《营业税暂行条例》从高适用税率补缴税款,适用其他实体税法规定补税,并按《征管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加收滞纳金。行为人发生多种应税行为,应税收入已分开核算,但核算混乱,造成少缴税款的,可适用《征管法》第六十三条“虚假的纳税申报”处理。

(十三)关于行为人税前扣除代扣代缴税款等与生产经营无关的支出,造成未缴或少缴税款的,应否认定偷税的问题。行为人将代扣代缴税款记入成本费用科目,税前扣除,造成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适用《征管法》第六十三条“多列支出”处理。同类情形包括:将查补的企业所得税税款记入成本费用科目在税前列支;税前扣除应由其他单位或个人负担的支出等。

(十四)关于享受税收减免优惠的纳税人,原符合减免优惠条件已丧失时,未申报补税,造成未缴或少缴税款的,应否认定偷税的问题。税务机关未通知纳税人申报补缴已减免或已退还税款的,适用各相关税种有关规定补缴税款和《征管法》第三十二条加收滞纳金处理。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缴纳税款的,适用《征管法》第六十三条“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处理。

(十五)关于在汇缴期内进场检查纳税人上一年度企业所得税,发现有《征管法》第六十三条列举手段或行为的,应否认定偷税的问题。在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期间进场检查,企业汇算清缴未结束,不认定为已造成未缴或少缴上年度企业所得税,不应定性为偷税,适用《征管法》第六十四条第一款处理。

(十六)关于行为人将房屋租金收入明显不合理地划分为租金和管理费,造成少缴房产税的,应否认定偷税的问题。行为人将房屋租金收入人为地划分为租金和管理费,且收入划分明显不合理,造成少缴房产税的,适用《征管法》第六十三条“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处理。


相关内容

  • 逃避缴纳税款罪主体问题探讨
  • 逃避缴纳税款罪主体问题探讨 作者:彭礼堂 肖波 文章来源:华中大法律网 点击数:3363 更新时间:2010-11-15 逃避缴纳税款罪是2009年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七)>将偷税罪修改而设置的新罪名(简称逃税罪).它取消了原偷税罪成立犯罪的具体定 ...

  • 多转成本少缴企业所得税被处罚
  • 销售人员工资没有标准,你可以多做点销售工资:还有广告费和宣传费,扣除比例为利润总额的12%.经营租赁费用等 2010年03月04日 一.案件背景情况: ㈠案件来源:本案系专项检查.根据稽查局<税务稽查任务通知书>第34号和<待稽查纳税人清册>要求,本检查组依法于2009年7月 ...

  • 记帐凭证与会计凭证有什么区别
  • 记帐凭证与会计凭证有什么区别 根据<税收征管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 >中有关规定,第二十九条.第五十七条.第八十八条.第九十四条和第九十五条中有关财务会计凭证的表述用词,由现行<税收征管法>的‚记帐凭证‛改为了‚会计凭证‛,虽然看起来变化不大,但在法律上却有着本质的不同. ...

  • 刘宏伟律师刑事申诉状
  • 刑事申诉状 申诉人:乔志强,男,1964年5月29日出生,汉族,河北省保定市人,高中文化,河北保定市原侨升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服刑前住保定市裕华西路493号,现在河北沧州监狱服刑. 代理人:法铭律师事务所刘宏伟律师 联系方式:[1**********] 申诉人乔志强因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一案,不服 ...

  • 乔某刑事上诉状
  • 乔某刑事上诉状 上诉人:乔某,男,19xx年x月xx日出生,汉族,某某省某某 市人,高中文化,河北某某市某某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住xx市xx路xx号. 辩护人:河北某某某某律师事务所某某律师 住所地:河北某某市某某街xxx号某某饭店五楼联系方式: 139xxx12560 上诉人因乔某参加黑社会性 ...

  • 2第二章 税务稽查证据
  • 第二章 税务稽查证据 本章主要介绍相关证据知识.证据收集与固定和主要税收违法行为的取证.我国目前尚没有证据法典,证据的证明标准是证据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中的热点和难点,司法部门和税务机关对税收违法案件的取证标准把握不一.本章拟通过对实践中主要税收违法行为的取证标准进行归纳,为广大稽查人员执法提供参考借鉴 ...

  • 14法学类
  • 2016年山西省中等职业学校对口升学考试大纲 法学类专业 本考试大纲是以国家中等职业学校法律事务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为依据,以中等职业教育法律事务专业教材<刑法基本理论与实务>(王启革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2月版).<民法基本理论与实务>(马永哲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

  • 也议"偷税罪"到"逃避缴纳税款罪"的立法完善
  • 也议‚偷税罪‛到‚逃避缴纳税款罪‛的立法完善 [摘要]2009年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这次刑法修正案对原 刑法201条的偷税罪进行了修改,"偷税"一词被"逃避缴纳税 ...

  • 增值税筹划
  • 玩转增值税--日常经营税收筹划 主讲老师 侯振兴 目录: 第一部分:日常业务注意事项 第二部分:特殊事项处理技巧 第三部分:抵扣也有讲究 [案例1] 甲装潢有限责任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15年6月,为了提高销售业绩,从某知名装饰公司聘请了一名销售总监,销售总监到岗后,经对甲公司的生产经营情况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