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是中华文化诞生的慧智性文字
苏君韬
内容摘要:世界上以四大文明古国为代表,在自己民族形成的早期,都曾经产生过象形文字,但是现在中国汉字是唯一幸存的象形表意文字。表意为主的文字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越来越被科学证明优越于表音文字,并且越来越被各民族共享。被我们祖先创造的汉字,长期诵读经典能开启大脑智慧,这已被中外科学家通过实验证明,对我们重视汉字学习有着丰富的启示。汉字的这一系列大智能特性,越来越引起各国人民的学习兴趣,当今世界汉语热方兴未艾,我们更应该热爱“整个东方最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汉字。 关键词:汉字 表意符号 文化基因 一元四素 流变
一、世界早期象形文字的几大种类及其流变
人类历史的漫长进程中,四个文明古国为人类的发展进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即古埃及、古巴比伦,印度和中国。这几大文明古国都发明了自己的象形文字。
公元前3500年前古代苏美尔人和巴比伦人发明并使用了的楔形文字,古代苏美尔人发明的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有记录的最古老的文字,这种神秘的文字写起来既不用笔也不用纸,而是用木棒刻在泥板上。
古代埃及在公元前3500年发明象形文字,公元前3000多年,古代埃及人已使用了象形文字,它是用象形符号把客观物体描摹下来的一种文字,即所谓“画
成其物”,属于表意符号,用一定的图形表示一定的事物或概念,如⊙(日),(月)等,古代埃及象形文字约有700个。
古代印度的象形文字源于印度河文明,印度河文明大致在公元前3000-公元前1750年。印度河流域出土了大量的刻有铭文的印章,这些铭文证明当时的印度人已经有了读和写,这些铭文被认为是象形文字,已发现了近400多个,但尚未被解读出来。
古代中国的象形文字有史料可考的是公元前2000年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而传说中的造字历史更为悠久,这就是仓颉造字,仓颉是公元前三千多年黄帝时期的史官,他与黄帝的很多文臣一起,创造了汉字。他根据日月的形状、鸟兽的足迹,观之于物,而用之于心,创造了以“象形”为主要特征的文字。
我们崇敬祖宗们的发明创造,缅怀仓颉的巨大贡献,从南北朝时期就开始纪念仓颉。
汉字的发明,使中华民族从结绳、刻楔、图画和口传的信息记载方法中,彻底解放出来,中华民族从此进入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这一发明,给我们的民族带来了勃勃生机。
然而,四大文明里的古埃及象形文字、古巴比伦楔形文字、印度象形文字都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约公元前4000年苏美尔人定居美索不达米亚。公元前2350年阿卡德王朝建立、萨尔贡一世统一两河流域。约公元前540年波斯帝国开国君主居鲁士率军入侵巴比伦。公元前522年——公元前485年波斯帝国君主大流士一世建立了波斯大帝国。此时楔形文字还能够与其它语种并存。鉴于帝
国境内民族众多、语言文字互异,大流士把当时西亚流行的阿拉米语确定为全国通用的官方语言,用以发布诏令。公元前326年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在伊苏斯击败大流士三世亲率的波斯大军。公元前325年亚历山大建亚历山大帝国,首都为巴比伦。自7世纪三十年代,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向外扩张和伊斯兰教的广泛传播,规范的阿拉伯语逐步在亚、非、欧三大洲的广大穆斯林地区得到普及。此时,在无数次战火的洗劫后,在王朝变迁政治的更替下,楔形文字完全消失在日常应用中,而代之以阿拉伯语。
埃及从公元前525年被波斯人征服起,就失去了自主,公元前30年罗马人入侵并统治埃及长达六百年之久,随后阿拉伯人进入埃及并建立了阿拉伯国家,这事实上是埃及的长达三个世纪的阿拉伯化过程。这以后,它又曾沦为奥斯曼帝国的一个行省,1789年被法国人拿破仑占领,1882年成为英国人的殖民地,1914年又成为英国的“保护国”,现在埃及的原住民只占20%,而80%是阿拉伯人,阿拉伯语成为其通用语。其保存下来的象形文字也只是随着历史文物共沐历史的风雨。其间后代的人为了破译古墓、宗庙里文物上的象形符号,用了数百年时间,才在二百年前破解了部分的内容。
古印度的象形文字,在公元前2000年因为雅利安文明的入侵,梵语由西北传至印度的,最古老的印度文献是《梨俱吠陀》,推断全部写成时期不晚于公元前六世纪,全部是用一种古梵文写成,目前印度使用的是天城文,是悉昙梵文的一种变体文字,天城文的起源大致是在七世纪开始,至十一十二世纪最终确立的一种适合书写的文体。这个过程中,象形文字逐步湮没了。
总之,以四大文明古国为代表,世界各民族都创造了自己的源头文化的文字——象形字,象形文字以丰富的意蕴,作为各个民族的基因文化的原生态文化,记录了灿烂的文化,展现了各个民族的最朴质时期的智慧。每个民族的原始基因就是诞生在这个文化源头里,因此各个民族都很重视追溯到自己文化的源头去汲取营养,这也是中华民族唯一对自己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一览无余的自豪----中国汉字是唯一仅存的象形表意型文字。
二、表意文字明显优越于表音文字
目前世界上通行着两类文字,一类是表音的拼音文字,一类是表意文字,表音文字的代表是印欧语系、日耳曼语系,而表意文字却仅存源自古代象形文字的中国汉字。一脉继承古代甲骨文的中国汉字,完全是以意符为单位,而不是以音符为单位,比表音文字有明显的优越性。
中文字形,由于具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等丰富的内涵,而且将形、音、义三位一体地整合在一起,成为一种完整的信息模块,对大脑的综合作用就构成了系统性和整体性以及全息性,有利于启迪智慧、双向同步开发我们的慧识和智识。
汉字结构中,从甲骨文、篆书字体中很明显能看到。我们中国古文化,各个方面毫无例外地都是源于道和德,以仓颉为代表的古代先圣,在造字的过程中也遵循着一元四素方法论的全息观,是从象数理气这个全息整体观来发现发明创造了中国的汉字。
每个汉字都是一幅全息图画,是中国古代文明中大慧大智的结晶和载体,是启迪后人、后代学生的慧识与智识的灵符。中国文字,就是慧智图形、全息画卷。
尤其在古代字体、繁体字体上能充分体现出来。而表音文字由拼音字母组成,不能激发人们的丰富联想,不具有丰富的意蕴。它直接反映读音,书写容易,词的形态比较丰富。但它的不规则拼写和长词形,与人的瞬间记忆不能完全适应。
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举办的第二届识字教育国际研讨会上,语言学家、北京大学中文系徐通锵教授在题为“汉字与认知”的报告中指出,“听觉和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两种认知途径,语言和文字是这两种认知途径的实践和表现方式。印欧语社团的认知途径以听觉为基础,视觉依附于听觉,发展出拼音文字系统;汉语社团的认知途径以视觉为基础,听觉依附于视觉,在文字的发展中用表意改造表音,最后形成以形声组配为特征的表意文字体系,并且超越时空、“以不变应万变”,任凭方言分歧,汉字的表意体系屹立不动,几千年来没有经历体系性改造,在世界文字体系中“一枝独秀”,并由此建构了华人特殊的思维方式。(注①)
汉语、汉字的这种独特性是汉语社团独特的认知途径的反映,它与大脑神经生理功能的联系不同于印欧语,这已为神经生理学的实验所证明。汉字负载着传承中华文化的使命,我们应该根据这种特点进行汉语、汉字教育,充分关注“形”的教育的重要性,不能机械地照搬国外的“语音中心主义”理论,否则母语教学和外国语教学都难以收到预期效果。”
中国文字由于其丰富的表意性,意蕴性,在词语组合及词语的创造上,也比表音文字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中国文字具有极大的稳定性,在商代就有文字四千多,经过三千多年到现在常用字量也就六千多,其中较为常用的2400个字,占一般书籍报刊用字的99%。而使用英语的民族,每一个普通成年人,一般至少使用2万个英语单词。据1975年《美国百科全书》介绍,常用字有2万多,比中国多10倍。
这个现象最先是德国的莱布尼兹体会到的,他认为汉语是自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世界梦寐以求的组义语言。他只凭直觉从汉字数量上的性能而定义汉字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字。
澳大利亚的卢遂现博士,还在他的科学研究中发现:汉语文的语法最符合数学的语法。科学的基础是数学,能用数学解碼的事物才是最科学的。他发现,数学只有10个数字,能表现一切数值,一是靠层层灵活的组合,二是靠变动符号次序,三是靠一数多性。汉语汉字正是依靠这三条(数学的这三个),只有7000左右个字即可就会现代社会的一切方面,中国儿童在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经常拿冠军,汉字的学习母语是中国儿童数学智商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英国《新科技杂志》原主编迈克·克鲁斯断言,不久的将来,汉语将充分发挥威力,到那时世界关于语言文字结构的研究中心有可能转移到中国。总之,是计算机接受了汉字,而不是计算机改变了汉字,因此有人称它为计算机文字,表明它是最佳信息交换应用程序的语种。
三、汉字是开慧益智型的文字
1982年5月,著名心理学家查德林博士发表在全球最著名的科学杂志《自然》上的文章,在世界上引起了强烈的轰动,查德林博士对英、美、法、西德、日本的儿童的智商进行了全面的测查,发现欧美四国的儿童智商平均为100,且日本儿童的平均智商为111。在那个时代,日本儿童之所以高出欧洲,原因在哪儿呢,其原因是因为日本儿童学习了汉字。
无独有偶,日本的石井勋教授也进行了研究,他在其《幼儿智力开发法》一
书中指出:经过反复的测试,得出来的结果是,日本的孩子在暑假如果不学习汉字,他们的智商也和欧美儿童一样是100,但是学习了汉字的儿童,情况就不同了:如果从5岁开始学起,到入学前一年,智商能达到110;要是从4岁开始学起,学两年,智商能达120;若从3岁开始学习三年,智商在进入学校前就能达到125至130。
这个统计资料既说明了汉字具有益慧开智的巨大作用,同时也说明了越早学习汉字越能有效地提升智力的水平。
法国汉语老师协会会长白乐黎先生就说过,教法国孩子学习汉语文字,主要目的不在于掌握另一种语言工具,而是通过学习汉字开发法国孩子的智能。可惜,我们自己却没有重视我们文化当中这些宝贵的硬件,没有从这个“细“当中去研究,没有从“易”当中去研究,就将自己的汉字几乎扫地出门。
另外,《羊城晚报·新闻周刊》第188期曾经有篇报导,一位名叫米尼的少年,因脑外伤不幸患上了失读症。费城的心理学家根据医学统计的调查结果,发现中国人不容易产生失读、失忆症,比较之后,就感觉到中国的文字是不是有一种魅力,是不是有治疗作用?他就作了一种尝试,用这种方法来治疗这种失读症。他在一张纸上,上行写英语句子,下行写同样意思的汉语句子,要求米尼看着汉字读出英语句子来。结果,奇怪的效果就产生了,米尼毫不费力地把英语句子读了出来。然而以前米尼单纯看着英语的拼音字母时他是念不出来的。在方块型汉字的魅力的不断“提醒”下,米尼慢慢恢复了阅读英语的能力。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汉字这一世界上独存的表意文字,本身是一种全息的符号,它具有启迪智慧的优秀特点,这已经逐步被当代美、英等国科学家研究证实。教育部设在解放军306医院的认知科学与学习重点实验脑功能成像中心与香港大学合作的最新科研成果揭示,使用表意象形文字的中国人与使用拼音文字的西方人的大脑中,语言障碍区不在同一个地方,中国人有独特的语言区。该项发现对临床外科医生将有很大帮助,因为很多尖端的颅脑手术技术都是从西方引进的,手术中如果医生了解了不同语言人群大脑语言区的确切位置,就可以减少大脑功能区受损。目前,该研究成果已在世界科技类最具权威的刊物美国《自然》杂志上发表公布。(注②)
这个研究成果说明,汉语语言区是中华民族最为独特最为科学的语言区;中国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为华夏儿女的智慧保持和开发设计出来的最优秀的文化载体。
该研究发现,人体大脑语言功能区其实有两个:一个位于前脑的布鲁卡区,另一个是位于后脑的威尔尼克区。使用中文的人,平时主导语言功能的主要是大脑中前脑的布鲁卡区,这一语言区与运动中枢区紧相毗邻。而后脑的威尔尼克语言区平时几乎用不到,因此这一区域的功能极弱,在脑影像图上不易找到。
科学研究发现,使用拼音文字的人,他们所常用的只是后脑的威尔尼克语言区,而前脑的布鲁卡语言区却几乎未加使用,而后脑的威尔尼克语言区所毗邻的是听力区。
这一重要的科学发现,引起了我国教育研究部门的高度重视,在第二届识字教育国际研讨会上,相似论思维专家张光鉴先生在讲演中指出:“当前对汉字教与学方法的改进,应该和语文教学很有经验的老师共同探讨,用脑科学、神经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心理学等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对汉字、汉语教学法进行一些行之有效的改革,为汉字、汉语科学教育提供参考,是当前很重要的事。”在
他做的报告《用脑科学的新成果看汉字的科学性并探讨教学的改进》中,对儿童的大脑机制与汉字特点的关系做了深入论述。
这一重要的科学发现,对我们了解自己民族文化的牲和与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而高度重视本民族文化教育的特点,具有重大的意义,中国的文化必须要通过诵读方式才能掌握。这对于我们改进今后的语文教学的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对开展和推广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具有无可辩驳的科学论证性。
这一发现,结合英国和美国科学的研究成果,再对中国的文字语言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就不难看到,中国的文字语言就是同步启迪智与慧的优秀优秀语言。据BBC科技报导,英国的研究人员也发现,说汉语的人可能比说英语的人更多地使用大脑。说汉语的人在讲话时同时使用大脑两边,而说英语者只使用大脑一侧。人们讲英语时,靠近左太阳穴的左颞叶开始活跃。大脑这个区域的功能是把发音联系起来,形成单个词汇。但是,人们在说汉语时,左颞叶和右颞叶却一起活跃。而美国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他们对僧侣进行“静坐”下灵感产生的测试结果发现,人类灵感在大脑中发生的,就在大脑额叶的中央区。
当我们在认真阅读欣赏汉字(特别是繁体字)时,每一个汉字优美的字形映入我们的眼帘,对我们的慧性就是一种启迪。蒙太奇的电影手法是怎么发明的呢?在上个世纪初期,俄罗斯世界著名的导演大师爱森斯坦因为长时间的研究汉字,发现“听、奥、德”等繁体字特别有意义,“听”繁体字有多种写法——“聴听听”,但每一种的写法都离不开耳朵,“奥”字的上半部分特别像人的眼睛,“德”字有人有心,想着想着,电影蒙太奇理论就这样产生了,他在话剧《悬崖》中使用,神极了!这是世界上第一次!
当我们诵读经典时,同时启动了祖先们为我们特别设计的左右颞叶区,这一对语言的阴阳活动区同时进入活动功能状态。此时,我们所诵念的内容,如果含有较强的能量,并且能够被我们触发启动之时,那么就能够直接影响和作用于大脑额叶的深层,在大脑中心区域这个慧性功能区内和合激荡,中气以为和,构成一个完美的执两用中、启迪“慧性”的太极图。
当我们诵读经典时,同时启动了祖先们为我们特别设计的左右颞叶区,这一对语言的阴阳活动区同时进入活动功能状态。此时,我们所诵念的内容,如果含有较强的能量,并且能够被我们触发启动之时,那么就能够直接影响和作用于大脑额叶的深层,在大脑中心这个慧性功能区内阴阳和合,中气以为和,构成一个完美的执两用中、启迪“慧性”的太极图。我们通过正确的经典诵读方法,就可以激活我们的大脑中心慧识区,就在不知不觉之中实践培养稳定的直觉和灵感,就在开启我们的慧识。这种用语言启迪慧智的设计简直太完美了,令人击节赞叹!
《黄帝内经·灵枢》雷公曰:“请受道,讽诵用解”。这里雷公所讲的意思是:请求黄帝传给他医道,他愿意运用讽诵的方法加以运用和解析,讽,即背诵、朗读、传诵之意。这里的“讽诵用解”四个字,可以说是字字千钧!讽诵,就是掌握中国文化的法宝;讽诵,就是古代教育和学习的根本性方法;讽诵,就是古代文明继承和发展的钥匙;讽诵,就是中国古代一元四素方法论的重要技术手段。现代科学对中国文字和对水的研究再一次揭示和验证出:经典诵读,是开发慧性,提升智性,双向同步开发智和慧,孕育我们民族科学创造性、创造力的重要技术手段和宝贵方法。
雷公还说:“细子得受业,通于九针六十篇,旦暮勤服之,近者编绝,久者简垢,然尚讽诵弗置”。由此可见,经典诵读是我国各种学科普遍广泛采用的教育方法和学以致用的重要方法。医道也毫不例外。“近者编绝,久者简垢。”就是“精读常诵”最好的写照。穿竹简的绳索被磨断,竹简上布满了手指摩摸的痕迹,这就是长期坚持精诵、深诵的证明。
诵读经典能够益智开慧,但是如果想具有超常的智慧,达到二千五百年前古代圣贤的思想境界和水平,并且具有科学技术的头脑。在经典诵读中最好把握住选择能量最丰富、能量最佳的《德道经》和《周易》这两部经典,进行长期不辍的诵读、精读、讽诵用解。(注③)
四、世界各国纷纷掀起研究汉语的热潮
汉字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最杰出的第五大发明,现在日益为世界各族人民所共享,天人合一的文化也正在被各国人民所了解,可以预见21世纪必定是一个汉语的世纪。
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协办的“第二届识字教育国际研讨会,于2006年4月23-25日在北京隆重召开。来自美国、法国、新加坡、韩国、菲律宾等14个国家的38位代表,以及来自香港地区和内地同行共计180余人参加了会议。提出了汉字是整个东方最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理念。正如韩国全国汉字教育推进委员会会长陈泰夏教授指出的那样,“大会提出‘汉字是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很好的——这是识字教育应有的理念高度。但是,这还是不够的,因为汉字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也是包括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在内整个东方最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在全世界的汉语热不断升温,文化的中心正悄无声息地向古老的东方转移,而对汉文化对汉语的学习热潮也方兴未艾。
据报道,世界上其它各国学习汉语的人有3000万,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被他们称为“天书”的汉语:
在美国,已有2500所中小学提出要开设中文课程,而目前这个英语国家,开设中文课程的中小学只有200多所。
在印度尼西亚,教育部门计划到2007年,在全国8000多所中学逐步开设中文课程。
在韩国,目前开设中文课程和专业的大学已有347所。这个国家的教育部长还表示,2007年,将在中小学普遍开设汉语课程。
在德国,中文已成为许多州的中学会考科目。在英国,教育部门支持制定了中学汉语教学大纲。在法国,教育部门正在积极推动中学中法双语教学实验计划。
在2006年一年里,纽约市有146名4到14岁的孩子加入了汉语学习班。他们中很多人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对一些人来说,除了母语英语和外语西班牙语之外,汉语是他们的第二外语。
据估计,到2010年,将有1亿人把汉语当作外语来学习。2007年早些时候美国教育部宣布,希望在2010年前让5%的小学、中学和大学会学汉语。
虽然有一些人认为汉字难学,但学生们义无反顾,不会因为这些而影响他们的汉语学习。对他们来说,汉语代表着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我们东方智慧的文化方式。
世界人民对中国文化的学习热潮,启示我们重视和学习中国文化的大和谐思维,天地人合一的宏大、包容、完美的文化哲学意蕴,也警醒我们,汉字,是我们民族智慧与文明的载体。
俄国大文豪屠格涅夫晚年侨居法国时写过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诗,题目就叫《俄罗斯语言》,我想,我们将这首诗中“俄罗斯语言”一词改为“汉字语言”,正能表达一个炎黄子孙的心声:
“在疑惑不安的日子里,
在痛苦地思念着我祖国命运的日子里,
给我鼓舞和支持的,
只有你啊,伟大的、有力的、真挚的、自由的汉语语言!
要是没有它——谁能看见故乡的一切,谁不悲痛欲绝呢?然而,这样一种语言如果不是属于一个伟大的民族,是不可置信的啊!”
参考书目:
①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科研与决策》第16期 戴汝替《改善识字教育,弘扬汉字文化教育传统》 ②2005年3月31日《人民日报》 徐青《中国人有独特的语言区》
③熊春锦 《国学道德经典导读》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10
汉字是中华文化诞生的慧智性文字
苏君韬
内容摘要:世界上以四大文明古国为代表,在自己民族形成的早期,都曾经产生过象形文字,但是现在中国汉字是唯一幸存的象形表意文字。表意为主的文字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越来越被科学证明优越于表音文字,并且越来越被各民族共享。被我们祖先创造的汉字,长期诵读经典能开启大脑智慧,这已被中外科学家通过实验证明,对我们重视汉字学习有着丰富的启示。汉字的这一系列大智能特性,越来越引起各国人民的学习兴趣,当今世界汉语热方兴未艾,我们更应该热爱“整个东方最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汉字。 关键词:汉字 表意符号 文化基因 一元四素 流变
一、世界早期象形文字的几大种类及其流变
人类历史的漫长进程中,四个文明古国为人类的发展进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即古埃及、古巴比伦,印度和中国。这几大文明古国都发明了自己的象形文字。
公元前3500年前古代苏美尔人和巴比伦人发明并使用了的楔形文字,古代苏美尔人发明的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有记录的最古老的文字,这种神秘的文字写起来既不用笔也不用纸,而是用木棒刻在泥板上。
古代埃及在公元前3500年发明象形文字,公元前3000多年,古代埃及人已使用了象形文字,它是用象形符号把客观物体描摹下来的一种文字,即所谓“画
成其物”,属于表意符号,用一定的图形表示一定的事物或概念,如⊙(日),(月)等,古代埃及象形文字约有700个。
古代印度的象形文字源于印度河文明,印度河文明大致在公元前3000-公元前1750年。印度河流域出土了大量的刻有铭文的印章,这些铭文证明当时的印度人已经有了读和写,这些铭文被认为是象形文字,已发现了近400多个,但尚未被解读出来。
古代中国的象形文字有史料可考的是公元前2000年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而传说中的造字历史更为悠久,这就是仓颉造字,仓颉是公元前三千多年黄帝时期的史官,他与黄帝的很多文臣一起,创造了汉字。他根据日月的形状、鸟兽的足迹,观之于物,而用之于心,创造了以“象形”为主要特征的文字。
我们崇敬祖宗们的发明创造,缅怀仓颉的巨大贡献,从南北朝时期就开始纪念仓颉。
汉字的发明,使中华民族从结绳、刻楔、图画和口传的信息记载方法中,彻底解放出来,中华民族从此进入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这一发明,给我们的民族带来了勃勃生机。
然而,四大文明里的古埃及象形文字、古巴比伦楔形文字、印度象形文字都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约公元前4000年苏美尔人定居美索不达米亚。公元前2350年阿卡德王朝建立、萨尔贡一世统一两河流域。约公元前540年波斯帝国开国君主居鲁士率军入侵巴比伦。公元前522年——公元前485年波斯帝国君主大流士一世建立了波斯大帝国。此时楔形文字还能够与其它语种并存。鉴于帝
国境内民族众多、语言文字互异,大流士把当时西亚流行的阿拉米语确定为全国通用的官方语言,用以发布诏令。公元前326年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在伊苏斯击败大流士三世亲率的波斯大军。公元前325年亚历山大建亚历山大帝国,首都为巴比伦。自7世纪三十年代,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向外扩张和伊斯兰教的广泛传播,规范的阿拉伯语逐步在亚、非、欧三大洲的广大穆斯林地区得到普及。此时,在无数次战火的洗劫后,在王朝变迁政治的更替下,楔形文字完全消失在日常应用中,而代之以阿拉伯语。
埃及从公元前525年被波斯人征服起,就失去了自主,公元前30年罗马人入侵并统治埃及长达六百年之久,随后阿拉伯人进入埃及并建立了阿拉伯国家,这事实上是埃及的长达三个世纪的阿拉伯化过程。这以后,它又曾沦为奥斯曼帝国的一个行省,1789年被法国人拿破仑占领,1882年成为英国人的殖民地,1914年又成为英国的“保护国”,现在埃及的原住民只占20%,而80%是阿拉伯人,阿拉伯语成为其通用语。其保存下来的象形文字也只是随着历史文物共沐历史的风雨。其间后代的人为了破译古墓、宗庙里文物上的象形符号,用了数百年时间,才在二百年前破解了部分的内容。
古印度的象形文字,在公元前2000年因为雅利安文明的入侵,梵语由西北传至印度的,最古老的印度文献是《梨俱吠陀》,推断全部写成时期不晚于公元前六世纪,全部是用一种古梵文写成,目前印度使用的是天城文,是悉昙梵文的一种变体文字,天城文的起源大致是在七世纪开始,至十一十二世纪最终确立的一种适合书写的文体。这个过程中,象形文字逐步湮没了。
总之,以四大文明古国为代表,世界各民族都创造了自己的源头文化的文字——象形字,象形文字以丰富的意蕴,作为各个民族的基因文化的原生态文化,记录了灿烂的文化,展现了各个民族的最朴质时期的智慧。每个民族的原始基因就是诞生在这个文化源头里,因此各个民族都很重视追溯到自己文化的源头去汲取营养,这也是中华民族唯一对自己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一览无余的自豪----中国汉字是唯一仅存的象形表意型文字。
二、表意文字明显优越于表音文字
目前世界上通行着两类文字,一类是表音的拼音文字,一类是表意文字,表音文字的代表是印欧语系、日耳曼语系,而表意文字却仅存源自古代象形文字的中国汉字。一脉继承古代甲骨文的中国汉字,完全是以意符为单位,而不是以音符为单位,比表音文字有明显的优越性。
中文字形,由于具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等丰富的内涵,而且将形、音、义三位一体地整合在一起,成为一种完整的信息模块,对大脑的综合作用就构成了系统性和整体性以及全息性,有利于启迪智慧、双向同步开发我们的慧识和智识。
汉字结构中,从甲骨文、篆书字体中很明显能看到。我们中国古文化,各个方面毫无例外地都是源于道和德,以仓颉为代表的古代先圣,在造字的过程中也遵循着一元四素方法论的全息观,是从象数理气这个全息整体观来发现发明创造了中国的汉字。
每个汉字都是一幅全息图画,是中国古代文明中大慧大智的结晶和载体,是启迪后人、后代学生的慧识与智识的灵符。中国文字,就是慧智图形、全息画卷。
尤其在古代字体、繁体字体上能充分体现出来。而表音文字由拼音字母组成,不能激发人们的丰富联想,不具有丰富的意蕴。它直接反映读音,书写容易,词的形态比较丰富。但它的不规则拼写和长词形,与人的瞬间记忆不能完全适应。
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举办的第二届识字教育国际研讨会上,语言学家、北京大学中文系徐通锵教授在题为“汉字与认知”的报告中指出,“听觉和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两种认知途径,语言和文字是这两种认知途径的实践和表现方式。印欧语社团的认知途径以听觉为基础,视觉依附于听觉,发展出拼音文字系统;汉语社团的认知途径以视觉为基础,听觉依附于视觉,在文字的发展中用表意改造表音,最后形成以形声组配为特征的表意文字体系,并且超越时空、“以不变应万变”,任凭方言分歧,汉字的表意体系屹立不动,几千年来没有经历体系性改造,在世界文字体系中“一枝独秀”,并由此建构了华人特殊的思维方式。(注①)
汉语、汉字的这种独特性是汉语社团独特的认知途径的反映,它与大脑神经生理功能的联系不同于印欧语,这已为神经生理学的实验所证明。汉字负载着传承中华文化的使命,我们应该根据这种特点进行汉语、汉字教育,充分关注“形”的教育的重要性,不能机械地照搬国外的“语音中心主义”理论,否则母语教学和外国语教学都难以收到预期效果。”
中国文字由于其丰富的表意性,意蕴性,在词语组合及词语的创造上,也比表音文字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中国文字具有极大的稳定性,在商代就有文字四千多,经过三千多年到现在常用字量也就六千多,其中较为常用的2400个字,占一般书籍报刊用字的99%。而使用英语的民族,每一个普通成年人,一般至少使用2万个英语单词。据1975年《美国百科全书》介绍,常用字有2万多,比中国多10倍。
这个现象最先是德国的莱布尼兹体会到的,他认为汉语是自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世界梦寐以求的组义语言。他只凭直觉从汉字数量上的性能而定义汉字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字。
澳大利亚的卢遂现博士,还在他的科学研究中发现:汉语文的语法最符合数学的语法。科学的基础是数学,能用数学解碼的事物才是最科学的。他发现,数学只有10个数字,能表现一切数值,一是靠层层灵活的组合,二是靠变动符号次序,三是靠一数多性。汉语汉字正是依靠这三条(数学的这三个),只有7000左右个字即可就会现代社会的一切方面,中国儿童在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经常拿冠军,汉字的学习母语是中国儿童数学智商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英国《新科技杂志》原主编迈克·克鲁斯断言,不久的将来,汉语将充分发挥威力,到那时世界关于语言文字结构的研究中心有可能转移到中国。总之,是计算机接受了汉字,而不是计算机改变了汉字,因此有人称它为计算机文字,表明它是最佳信息交换应用程序的语种。
三、汉字是开慧益智型的文字
1982年5月,著名心理学家查德林博士发表在全球最著名的科学杂志《自然》上的文章,在世界上引起了强烈的轰动,查德林博士对英、美、法、西德、日本的儿童的智商进行了全面的测查,发现欧美四国的儿童智商平均为100,且日本儿童的平均智商为111。在那个时代,日本儿童之所以高出欧洲,原因在哪儿呢,其原因是因为日本儿童学习了汉字。
无独有偶,日本的石井勋教授也进行了研究,他在其《幼儿智力开发法》一
书中指出:经过反复的测试,得出来的结果是,日本的孩子在暑假如果不学习汉字,他们的智商也和欧美儿童一样是100,但是学习了汉字的儿童,情况就不同了:如果从5岁开始学起,到入学前一年,智商能达到110;要是从4岁开始学起,学两年,智商能达120;若从3岁开始学习三年,智商在进入学校前就能达到125至130。
这个统计资料既说明了汉字具有益慧开智的巨大作用,同时也说明了越早学习汉字越能有效地提升智力的水平。
法国汉语老师协会会长白乐黎先生就说过,教法国孩子学习汉语文字,主要目的不在于掌握另一种语言工具,而是通过学习汉字开发法国孩子的智能。可惜,我们自己却没有重视我们文化当中这些宝贵的硬件,没有从这个“细“当中去研究,没有从“易”当中去研究,就将自己的汉字几乎扫地出门。
另外,《羊城晚报·新闻周刊》第188期曾经有篇报导,一位名叫米尼的少年,因脑外伤不幸患上了失读症。费城的心理学家根据医学统计的调查结果,发现中国人不容易产生失读、失忆症,比较之后,就感觉到中国的文字是不是有一种魅力,是不是有治疗作用?他就作了一种尝试,用这种方法来治疗这种失读症。他在一张纸上,上行写英语句子,下行写同样意思的汉语句子,要求米尼看着汉字读出英语句子来。结果,奇怪的效果就产生了,米尼毫不费力地把英语句子读了出来。然而以前米尼单纯看着英语的拼音字母时他是念不出来的。在方块型汉字的魅力的不断“提醒”下,米尼慢慢恢复了阅读英语的能力。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汉字这一世界上独存的表意文字,本身是一种全息的符号,它具有启迪智慧的优秀特点,这已经逐步被当代美、英等国科学家研究证实。教育部设在解放军306医院的认知科学与学习重点实验脑功能成像中心与香港大学合作的最新科研成果揭示,使用表意象形文字的中国人与使用拼音文字的西方人的大脑中,语言障碍区不在同一个地方,中国人有独特的语言区。该项发现对临床外科医生将有很大帮助,因为很多尖端的颅脑手术技术都是从西方引进的,手术中如果医生了解了不同语言人群大脑语言区的确切位置,就可以减少大脑功能区受损。目前,该研究成果已在世界科技类最具权威的刊物美国《自然》杂志上发表公布。(注②)
这个研究成果说明,汉语语言区是中华民族最为独特最为科学的语言区;中国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为华夏儿女的智慧保持和开发设计出来的最优秀的文化载体。
该研究发现,人体大脑语言功能区其实有两个:一个位于前脑的布鲁卡区,另一个是位于后脑的威尔尼克区。使用中文的人,平时主导语言功能的主要是大脑中前脑的布鲁卡区,这一语言区与运动中枢区紧相毗邻。而后脑的威尔尼克语言区平时几乎用不到,因此这一区域的功能极弱,在脑影像图上不易找到。
科学研究发现,使用拼音文字的人,他们所常用的只是后脑的威尔尼克语言区,而前脑的布鲁卡语言区却几乎未加使用,而后脑的威尔尼克语言区所毗邻的是听力区。
这一重要的科学发现,引起了我国教育研究部门的高度重视,在第二届识字教育国际研讨会上,相似论思维专家张光鉴先生在讲演中指出:“当前对汉字教与学方法的改进,应该和语文教学很有经验的老师共同探讨,用脑科学、神经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心理学等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对汉字、汉语教学法进行一些行之有效的改革,为汉字、汉语科学教育提供参考,是当前很重要的事。”在
他做的报告《用脑科学的新成果看汉字的科学性并探讨教学的改进》中,对儿童的大脑机制与汉字特点的关系做了深入论述。
这一重要的科学发现,对我们了解自己民族文化的牲和与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而高度重视本民族文化教育的特点,具有重大的意义,中国的文化必须要通过诵读方式才能掌握。这对于我们改进今后的语文教学的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对开展和推广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具有无可辩驳的科学论证性。
这一发现,结合英国和美国科学的研究成果,再对中国的文字语言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就不难看到,中国的文字语言就是同步启迪智与慧的优秀优秀语言。据BBC科技报导,英国的研究人员也发现,说汉语的人可能比说英语的人更多地使用大脑。说汉语的人在讲话时同时使用大脑两边,而说英语者只使用大脑一侧。人们讲英语时,靠近左太阳穴的左颞叶开始活跃。大脑这个区域的功能是把发音联系起来,形成单个词汇。但是,人们在说汉语时,左颞叶和右颞叶却一起活跃。而美国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他们对僧侣进行“静坐”下灵感产生的测试结果发现,人类灵感在大脑中发生的,就在大脑额叶的中央区。
当我们在认真阅读欣赏汉字(特别是繁体字)时,每一个汉字优美的字形映入我们的眼帘,对我们的慧性就是一种启迪。蒙太奇的电影手法是怎么发明的呢?在上个世纪初期,俄罗斯世界著名的导演大师爱森斯坦因为长时间的研究汉字,发现“听、奥、德”等繁体字特别有意义,“听”繁体字有多种写法——“聴听听”,但每一种的写法都离不开耳朵,“奥”字的上半部分特别像人的眼睛,“德”字有人有心,想着想着,电影蒙太奇理论就这样产生了,他在话剧《悬崖》中使用,神极了!这是世界上第一次!
当我们诵读经典时,同时启动了祖先们为我们特别设计的左右颞叶区,这一对语言的阴阳活动区同时进入活动功能状态。此时,我们所诵念的内容,如果含有较强的能量,并且能够被我们触发启动之时,那么就能够直接影响和作用于大脑额叶的深层,在大脑中心区域这个慧性功能区内和合激荡,中气以为和,构成一个完美的执两用中、启迪“慧性”的太极图。
当我们诵读经典时,同时启动了祖先们为我们特别设计的左右颞叶区,这一对语言的阴阳活动区同时进入活动功能状态。此时,我们所诵念的内容,如果含有较强的能量,并且能够被我们触发启动之时,那么就能够直接影响和作用于大脑额叶的深层,在大脑中心这个慧性功能区内阴阳和合,中气以为和,构成一个完美的执两用中、启迪“慧性”的太极图。我们通过正确的经典诵读方法,就可以激活我们的大脑中心慧识区,就在不知不觉之中实践培养稳定的直觉和灵感,就在开启我们的慧识。这种用语言启迪慧智的设计简直太完美了,令人击节赞叹!
《黄帝内经·灵枢》雷公曰:“请受道,讽诵用解”。这里雷公所讲的意思是:请求黄帝传给他医道,他愿意运用讽诵的方法加以运用和解析,讽,即背诵、朗读、传诵之意。这里的“讽诵用解”四个字,可以说是字字千钧!讽诵,就是掌握中国文化的法宝;讽诵,就是古代教育和学习的根本性方法;讽诵,就是古代文明继承和发展的钥匙;讽诵,就是中国古代一元四素方法论的重要技术手段。现代科学对中国文字和对水的研究再一次揭示和验证出:经典诵读,是开发慧性,提升智性,双向同步开发智和慧,孕育我们民族科学创造性、创造力的重要技术手段和宝贵方法。
雷公还说:“细子得受业,通于九针六十篇,旦暮勤服之,近者编绝,久者简垢,然尚讽诵弗置”。由此可见,经典诵读是我国各种学科普遍广泛采用的教育方法和学以致用的重要方法。医道也毫不例外。“近者编绝,久者简垢。”就是“精读常诵”最好的写照。穿竹简的绳索被磨断,竹简上布满了手指摩摸的痕迹,这就是长期坚持精诵、深诵的证明。
诵读经典能够益智开慧,但是如果想具有超常的智慧,达到二千五百年前古代圣贤的思想境界和水平,并且具有科学技术的头脑。在经典诵读中最好把握住选择能量最丰富、能量最佳的《德道经》和《周易》这两部经典,进行长期不辍的诵读、精读、讽诵用解。(注③)
四、世界各国纷纷掀起研究汉语的热潮
汉字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最杰出的第五大发明,现在日益为世界各族人民所共享,天人合一的文化也正在被各国人民所了解,可以预见21世纪必定是一个汉语的世纪。
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协办的“第二届识字教育国际研讨会,于2006年4月23-25日在北京隆重召开。来自美国、法国、新加坡、韩国、菲律宾等14个国家的38位代表,以及来自香港地区和内地同行共计180余人参加了会议。提出了汉字是整个东方最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理念。正如韩国全国汉字教育推进委员会会长陈泰夏教授指出的那样,“大会提出‘汉字是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很好的——这是识字教育应有的理念高度。但是,这还是不够的,因为汉字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也是包括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在内整个东方最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在全世界的汉语热不断升温,文化的中心正悄无声息地向古老的东方转移,而对汉文化对汉语的学习热潮也方兴未艾。
据报道,世界上其它各国学习汉语的人有3000万,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被他们称为“天书”的汉语:
在美国,已有2500所中小学提出要开设中文课程,而目前这个英语国家,开设中文课程的中小学只有200多所。
在印度尼西亚,教育部门计划到2007年,在全国8000多所中学逐步开设中文课程。
在韩国,目前开设中文课程和专业的大学已有347所。这个国家的教育部长还表示,2007年,将在中小学普遍开设汉语课程。
在德国,中文已成为许多州的中学会考科目。在英国,教育部门支持制定了中学汉语教学大纲。在法国,教育部门正在积极推动中学中法双语教学实验计划。
在2006年一年里,纽约市有146名4到14岁的孩子加入了汉语学习班。他们中很多人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对一些人来说,除了母语英语和外语西班牙语之外,汉语是他们的第二外语。
据估计,到2010年,将有1亿人把汉语当作外语来学习。2007年早些时候美国教育部宣布,希望在2010年前让5%的小学、中学和大学会学汉语。
虽然有一些人认为汉字难学,但学生们义无反顾,不会因为这些而影响他们的汉语学习。对他们来说,汉语代表着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我们东方智慧的文化方式。
世界人民对中国文化的学习热潮,启示我们重视和学习中国文化的大和谐思维,天地人合一的宏大、包容、完美的文化哲学意蕴,也警醒我们,汉字,是我们民族智慧与文明的载体。
俄国大文豪屠格涅夫晚年侨居法国时写过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诗,题目就叫《俄罗斯语言》,我想,我们将这首诗中“俄罗斯语言”一词改为“汉字语言”,正能表达一个炎黄子孙的心声:
“在疑惑不安的日子里,
在痛苦地思念着我祖国命运的日子里,
给我鼓舞和支持的,
只有你啊,伟大的、有力的、真挚的、自由的汉语语言!
要是没有它——谁能看见故乡的一切,谁不悲痛欲绝呢?然而,这样一种语言如果不是属于一个伟大的民族,是不可置信的啊!”
参考书目:
①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科研与决策》第16期 戴汝替《改善识字教育,弘扬汉字文化教育传统》 ②2005年3月31日《人民日报》 徐青《中国人有独特的语言区》
③熊春锦 《国学道德经典导读》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