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词"于"和"以"

六个虚词——“于”“以”“之”“其”“然”“为”

一、于的用法 1、在 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伯牙善鼓琴》) 卒逢暴雨,止于岩下;(《伯牙善鼓琴》) 吾于何逃声哉?(《伯牙善鼓琴》)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出师表》) 试用于昔日(《出师表》)

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 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受任于败军之际,(《出师表》) 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亭记》)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2、对于(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对”“对于”。)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邹忌讽齐王纳谏》) 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万钟于我何加焉! (《鱼我所欲也》) 未尝不叹息痛恨 于 桓、灵也。(《出师表》

3、比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所恶有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鱼我所欲也》) 使人之所恶 莫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

4、到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还于旧都。(《出师表》)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醉翁亭记》)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

5、从

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读孟尝君传》) 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醉翁亭记》) 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管夷吾举于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孙叔敖举于海,(《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百里奚举于市。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向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7、给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8、由于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以的用法 1、凭借、依靠 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何以战?(《曹刿论战》)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曹刿论战》) 固国不以山谿 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把 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出师表》)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3、根据、按照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曹刿论战》)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4、因此(【是以】【以是】相当" 因此" ,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是以先帝简拔以 遗陛下。(《出师表》)

5、认为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

愚以为 宫中之事,事无大小(《出师表》)

6、因为

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 士以 故归之, (《读孟尝君传》)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8、用

以天下之所顺,(《活板》)

其上以松脂、蜡和⑧纸灰之类冒⑨之。(《活板》) 则以一铁范⑩置铁板上,(《活板》) 则以一平板按其面,(《活板》) 不用,则以纸帖之⑲,(《活板》) 以草火烧,瞬息可成。(《活板》) 不以木为之者○22,(《活板》)

以手拂○28之,(《活板》) 能以径寸之木,(《核舟记》)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陈涉世家》) 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咨 臣 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以衾拥覆(《送东阳马生序》)

以激怒其众。(《陈涉世家》) 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出师表》) 悉以咨之(《出师表》) 以告先帝之灵。(《出师表》) 以彰其咎;(《出师表》) 以咨诹善道,(《出师表》)

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活板》)

是以先帝简拔以 遗陛下。(《出师表》) 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10、通“已”翻译成“已经” 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11、以致

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13. “以”的其他用法

徇蕲以东,(《陈涉世家》) 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 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 连词,用法相当于“而”。

三、之

(一)结构助词,的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忠之属也。 《曹刿论战》 君之病在肌肤 《扁鹊见蔡桓公》 君之病在肠胃 《扁鹊见蔡桓公》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 《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 《邹忌讽齐王纳谏》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耳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 《出师表》 .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出师表》 .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出师表》 盖追先帝之殊遇 《出师表》 恢弘志士之气 《出师表》 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出师表》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出师表》 则汉室之隆 《出师表》 以伤先帝之明 《出师表》 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出师表》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出师表》 若无兴德之言 《出师表》 春冬之时 《三峡》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醉翁亭记》 山之僧智仙也 《醉翁亭记》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亭记》 山水之乐,。 《醉翁亭记》 山间之朝暮也 《醉翁亭记》 山间之四时也 《醉翁亭记》 四时之景不同 《醉翁亭记》 宴酣之乐 《醉翁亭记》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醉翁亭记》 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读孟尝君传》 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 《读孟尝君传》 擅齐之强 《读孟尝君传》

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 《读孟尝君传》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送东阳马生序》 益慕圣贤之道 《送东阳马生序》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送东阳马生序》 无鲜肥滋味之享。 《送东阳马生序》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 腰白玉之环 《送东阳马生序》 晋室之乱 《祖逖》 .睿素无北伐之志 《祖逖》 .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前人之述备矣 《岳阳楼记》 .览物之情 《岳阳楼记》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 .或异二者之为 《岳阳楼记》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 复立楚国之社稷 《陈涉世家》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鱼我所欲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鱼我所欲也》 行道之人弗受 《鱼我所欲也》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鱼我所欲也》 忘路之远近 《桃花源记》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核舟记》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 《伯牙善鼓琴》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伯牙善鼓琴》 ..

(二)代词

肉食者谋之 代词,这件事 《曹刿论战》 公将驰之 代词,指齐军 《曹刿论战》 登轼而望之 代词,指齐军 《曹刿论战》

彼竭我盈,故克之 代词,指齐军 《曹刿论战》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代词,指齐军 《曹刿论战》 桓侯故使人问之 代词,代扁鹊 《扁鹊见蔡桓公》 问之:“吾与徐公孰美?” 他,指客人 《邹忌讽齐王纳谏》 .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他,指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 .暮寝而思之 代词,指这件事 《邹忌讽齐王纳谏》 .由此观之 代词,指这件事 《邹忌讽齐王纳谏》 .

燕、赵、韩、魏闻之 代词,指这件事 《邹忌讽齐王纳谏》 .

欲报之于陛陛下 (代词,代先帝的殊遇) 《出师表》 悉以咨之 (代词,他们 ) 《出师表》 先帝称之曰能 (代词,他,代向宠) 《出师表》 愿陛下亲之信之 (代词,他们) 《出师表》

如鸣佩环,心乐之 代词,它 《小石潭记》 乃记之而去 代词,它,代小石潭的景物 《小石潭记》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代词,指各个山峰 《醉翁亭记》 名之者谁? 代词,它,指醉翁亭 《醉翁亭记》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代词,指这种乐趣;代词,指这种乐趣; 《醉翁亭记》 士以故归之 代词,他,指孟尝君 《读孟尝君传》 弗之怠 代词,它,指抄书这件事 《送东阳马生序》 走送之 代词,它,指书 《送东阳马生序》 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 代词,代军队 《祖逖》 .属予作文以记之 代词,指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岳阳楼记》 .

二世杀之 代词,他,指扶苏 《陈涉世家》 楚人怜之 代词,他,指项燕 《陈涉世家》

固以怪之矣 代词,它,指这件事 《陈涉世家》 令辱之 代词,他,指吴广 《陈涉世家》 陈胜佐之 代词,他,指吴广 《陈涉世家》 皆下之 代词,它们,指各县 《陈涉世家》 然足下卜之鬼乎 代词,它,指起义这件事 《陈涉世家》 杀之以应陈涉 代词,他们,指各郡县长官 《陈涉世家》 人皆有之 代词,它 《鱼我所欲也》 呼尔而与之 代词,他,指行道之人 《鱼我所欲也》 蹴尔而与之 代词,他,指乞人 《鱼我所欲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代词,它,指万钟的俸禄 《鱼我所欲也》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代词,它 《鱼我所欲也》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代词,它 《鱼我所欲也》 .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代词,它 《鱼我所欲也》 渔人甚异之 代词,它,指这件事 《桃花源记》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指示代词,这 《桃花源记》 具答之 代词,他们,指桃源里的人 《桃花源记》 闻之 代词,它,指这件事 《桃花源记》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代词,它,指船舱 《核舟记》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代词,它,指窗 《核舟记》 .石青糁之。 代词,它,指刻的字 《核舟记》 .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代词,它,指左脚 《核舟记》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代词,它,指核舟 《核舟记》 .环而攻之而不胜。 代词,它,指三里的小城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代词,它,指三里的小城 《得道多助,失道.

寡助》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代词,它,指“城高池深”的大城 《得道多.

助,失道寡助》

亲戚畔之 代词,他,指不施行仁政的君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下顺之 代词,他,指施行仁政的君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代词,它,指“板印书籍”。 《活板》 .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代词,它,指铁板 《活板》 .持就火炀之,代词,它,指铁板 《活板》 .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代词,它,指印版 《活板》 .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代词,它,指字印(模) 《活板》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 代词,它,指字印(模) 《活板》 .

不以木为之者 代词,它,指字印(模) 《活板》 .以手拂之 代词,它,指字印(模) 《活板》 .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 代词,它,指伯牙所念 《伯牙善鼓琴》 .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代词,它,指琴 《伯牙善鼓琴》 .

(三)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 汤熨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 针石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 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 司命之所属 《扁鹊见蔡桓公》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吾妻之美我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客之美我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 .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翁亭记》 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读孟尝君传》 当余之从师也 《送东阳马生序》 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子之听夫 《伯牙善鼓琴》 .

(四) 动词,到、往

寡助之至 动词,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多助之至 动词,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辍耕之垄上 动词,到„„去 《陈涉世家》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动词,到„„去 《陈涉世家》

(五) 音节助词,无意义

公将鼓之 助词,补充音节,无实义 《曹刿论战》 怅恨久之 助词,补充音节,无实义 《陈涉世家》

(六)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何陋之有? (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陋室铭》

四、其

代词

其乡人曰 代词,他的,指曹刿的 下视其辙 代词,他们的,指齐军的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代词,他们的,指齐军的 既克,公问其故 代词,其中的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他的,指太守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代词,他(他们) (《师说》) 副词

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连词

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难道)是……还是……” 。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助词

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六个虚词——“于”“以”“之”“其”“然”“为”

一、于的用法 1、在 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伯牙善鼓琴》) 卒逢暴雨,止于岩下;(《伯牙善鼓琴》) 吾于何逃声哉?(《伯牙善鼓琴》)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出师表》) 试用于昔日(《出师表》)

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 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受任于败军之际,(《出师表》) 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亭记》)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2、对于(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对”“对于”。)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邹忌讽齐王纳谏》) 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万钟于我何加焉! (《鱼我所欲也》) 未尝不叹息痛恨 于 桓、灵也。(《出师表》

3、比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所恶有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鱼我所欲也》) 使人之所恶 莫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

4、到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还于旧都。(《出师表》)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醉翁亭记》)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

5、从

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读孟尝君传》) 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醉翁亭记》) 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管夷吾举于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孙叔敖举于海,(《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百里奚举于市。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向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7、给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8、由于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以的用法 1、凭借、依靠 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何以战?(《曹刿论战》)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曹刿论战》) 固国不以山谿 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把 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出师表》)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3、根据、按照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曹刿论战》)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4、因此(【是以】【以是】相当" 因此" ,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是以先帝简拔以 遗陛下。(《出师表》)

5、认为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

愚以为 宫中之事,事无大小(《出师表》)

6、因为

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 士以 故归之, (《读孟尝君传》)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8、用

以天下之所顺,(《活板》)

其上以松脂、蜡和⑧纸灰之类冒⑨之。(《活板》) 则以一铁范⑩置铁板上,(《活板》) 则以一平板按其面,(《活板》) 不用,则以纸帖之⑲,(《活板》) 以草火烧,瞬息可成。(《活板》) 不以木为之者○22,(《活板》)

以手拂○28之,(《活板》) 能以径寸之木,(《核舟记》)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陈涉世家》) 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咨 臣 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以衾拥覆(《送东阳马生序》)

以激怒其众。(《陈涉世家》) 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出师表》) 悉以咨之(《出师表》) 以告先帝之灵。(《出师表》) 以彰其咎;(《出师表》) 以咨诹善道,(《出师表》)

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活板》)

是以先帝简拔以 遗陛下。(《出师表》) 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10、通“已”翻译成“已经” 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11、以致

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13. “以”的其他用法

徇蕲以东,(《陈涉世家》) 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 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 连词,用法相当于“而”。

三、之

(一)结构助词,的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忠之属也。 《曹刿论战》 君之病在肌肤 《扁鹊见蔡桓公》 君之病在肠胃 《扁鹊见蔡桓公》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 《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 《邹忌讽齐王纳谏》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耳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 《出师表》 .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出师表》 .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出师表》 盖追先帝之殊遇 《出师表》 恢弘志士之气 《出师表》 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出师表》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出师表》 则汉室之隆 《出师表》 以伤先帝之明 《出师表》 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出师表》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出师表》 若无兴德之言 《出师表》 春冬之时 《三峡》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醉翁亭记》 山之僧智仙也 《醉翁亭记》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亭记》 山水之乐,。 《醉翁亭记》 山间之朝暮也 《醉翁亭记》 山间之四时也 《醉翁亭记》 四时之景不同 《醉翁亭记》 宴酣之乐 《醉翁亭记》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醉翁亭记》 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读孟尝君传》 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 《读孟尝君传》 擅齐之强 《读孟尝君传》

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 《读孟尝君传》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送东阳马生序》 益慕圣贤之道 《送东阳马生序》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送东阳马生序》 无鲜肥滋味之享。 《送东阳马生序》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 腰白玉之环 《送东阳马生序》 晋室之乱 《祖逖》 .睿素无北伐之志 《祖逖》 .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前人之述备矣 《岳阳楼记》 .览物之情 《岳阳楼记》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 .或异二者之为 《岳阳楼记》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 复立楚国之社稷 《陈涉世家》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鱼我所欲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鱼我所欲也》 行道之人弗受 《鱼我所欲也》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鱼我所欲也》 忘路之远近 《桃花源记》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核舟记》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 《伯牙善鼓琴》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伯牙善鼓琴》 ..

(二)代词

肉食者谋之 代词,这件事 《曹刿论战》 公将驰之 代词,指齐军 《曹刿论战》 登轼而望之 代词,指齐军 《曹刿论战》

彼竭我盈,故克之 代词,指齐军 《曹刿论战》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代词,指齐军 《曹刿论战》 桓侯故使人问之 代词,代扁鹊 《扁鹊见蔡桓公》 问之:“吾与徐公孰美?” 他,指客人 《邹忌讽齐王纳谏》 .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他,指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 .暮寝而思之 代词,指这件事 《邹忌讽齐王纳谏》 .由此观之 代词,指这件事 《邹忌讽齐王纳谏》 .

燕、赵、韩、魏闻之 代词,指这件事 《邹忌讽齐王纳谏》 .

欲报之于陛陛下 (代词,代先帝的殊遇) 《出师表》 悉以咨之 (代词,他们 ) 《出师表》 先帝称之曰能 (代词,他,代向宠) 《出师表》 愿陛下亲之信之 (代词,他们) 《出师表》

如鸣佩环,心乐之 代词,它 《小石潭记》 乃记之而去 代词,它,代小石潭的景物 《小石潭记》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代词,指各个山峰 《醉翁亭记》 名之者谁? 代词,它,指醉翁亭 《醉翁亭记》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代词,指这种乐趣;代词,指这种乐趣; 《醉翁亭记》 士以故归之 代词,他,指孟尝君 《读孟尝君传》 弗之怠 代词,它,指抄书这件事 《送东阳马生序》 走送之 代词,它,指书 《送东阳马生序》 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 代词,代军队 《祖逖》 .属予作文以记之 代词,指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岳阳楼记》 .

二世杀之 代词,他,指扶苏 《陈涉世家》 楚人怜之 代词,他,指项燕 《陈涉世家》

固以怪之矣 代词,它,指这件事 《陈涉世家》 令辱之 代词,他,指吴广 《陈涉世家》 陈胜佐之 代词,他,指吴广 《陈涉世家》 皆下之 代词,它们,指各县 《陈涉世家》 然足下卜之鬼乎 代词,它,指起义这件事 《陈涉世家》 杀之以应陈涉 代词,他们,指各郡县长官 《陈涉世家》 人皆有之 代词,它 《鱼我所欲也》 呼尔而与之 代词,他,指行道之人 《鱼我所欲也》 蹴尔而与之 代词,他,指乞人 《鱼我所欲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代词,它,指万钟的俸禄 《鱼我所欲也》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代词,它 《鱼我所欲也》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代词,它 《鱼我所欲也》 .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代词,它 《鱼我所欲也》 渔人甚异之 代词,它,指这件事 《桃花源记》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指示代词,这 《桃花源记》 具答之 代词,他们,指桃源里的人 《桃花源记》 闻之 代词,它,指这件事 《桃花源记》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代词,它,指船舱 《核舟记》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代词,它,指窗 《核舟记》 .石青糁之。 代词,它,指刻的字 《核舟记》 .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代词,它,指左脚 《核舟记》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代词,它,指核舟 《核舟记》 .环而攻之而不胜。 代词,它,指三里的小城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代词,它,指三里的小城 《得道多助,失道.

寡助》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代词,它,指“城高池深”的大城 《得道多.

助,失道寡助》

亲戚畔之 代词,他,指不施行仁政的君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下顺之 代词,他,指施行仁政的君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代词,它,指“板印书籍”。 《活板》 .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代词,它,指铁板 《活板》 .持就火炀之,代词,它,指铁板 《活板》 .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代词,它,指印版 《活板》 .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代词,它,指字印(模) 《活板》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 代词,它,指字印(模) 《活板》 .

不以木为之者 代词,它,指字印(模) 《活板》 .以手拂之 代词,它,指字印(模) 《活板》 .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 代词,它,指伯牙所念 《伯牙善鼓琴》 .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代词,它,指琴 《伯牙善鼓琴》 .

(三)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 汤熨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 针石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 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 司命之所属 《扁鹊见蔡桓公》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吾妻之美我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客之美我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 .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翁亭记》 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读孟尝君传》 当余之从师也 《送东阳马生序》 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子之听夫 《伯牙善鼓琴》 .

(四) 动词,到、往

寡助之至 动词,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多助之至 动词,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辍耕之垄上 动词,到„„去 《陈涉世家》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动词,到„„去 《陈涉世家》

(五) 音节助词,无意义

公将鼓之 助词,补充音节,无实义 《曹刿论战》 怅恨久之 助词,补充音节,无实义 《陈涉世家》

(六)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何陋之有? (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陋室铭》

四、其

代词

其乡人曰 代词,他的,指曹刿的 下视其辙 代词,他们的,指齐军的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代词,他们的,指齐军的 既克,公问其故 代词,其中的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他的,指太守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代词,他(他们) (《师说》) 副词

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连词

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难道)是……还是……” 。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助词

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相关内容

  • 高考文言文中的实虚词2
  •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虚词(一) 汉语与其他语种相比最突出的两大特征就是语序十分严格.虚词特别重要! 关于高考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是指那些意义比较抽象,基本不能明确地表示意义,而只能组织实词使句子结构完整的词,它是构成文言句子不可或缺的部分.古今汉语中,差别最大的不是实词,而是虚词."之乎者 ...

  • 现代汉语虚词教案
  • 什么是虚词 一. 小问题: 在下列对联的末尾加上什么虚词能使其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反? 君恩深似海 矣 臣节坚如山 乎 二. 虚词 虚词是指不能单独成句,意义上比较抽象,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汉语的虚词包括副词, 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 1. 副词:修饰或限制动词和形容词,表示范围.程度等, ...

  • 3专题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三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主备教师:蔡 丽 一.内容及其解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其核心是考纲规定的18个常见文言虚词.理解它关键就是要能够判断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不同语境中的具体意义和用法.学生已经学过很多文言虚词,本节课的内容就 ...

  • 初中文言文之虚词的用法
  • 文言文之虚词的用法 教学要点: 1. 了解<考试说明>中列出的18个常见虚词及课本中系统介绍的其它虚词的用法. 2. 了解虚实多类的现象. 3. 了解虚词的一词多用现象. 4. 了解虚词的同类异词现象. 5. 区别句末虚词的用法. 6. 了解关联虚词的用法. 教学内容: 一. 文言词语的 ...

  • 文言虚词词义的推敲
  • 文言虚词复习专题 平江二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教学目的 1. 感知高考 2.了解文言虚词的特点 3.理解并掌握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课时安排:6课时 第一课时 考点解读, 识记<名师导学>考点知识 第二课时 感知高考,完成练习,推断方法归纳 第三~六课时 <名师导学>&qu ...

  • 高三语文专题习--现代汉语虚词练习
  •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汉语虚词练习 1.下列句子中虚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个人的天性不是天生的,而是由于他的家庭出身.生活环境和经历决定的. B 天亮后,雨不但没有停,而且越下越大了. C 乡党委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政策,从而推动了生产的迅速发展. D 挖这样的井,占地多,不合算,而且井的四 ...

  •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教案
  • 文虚词用法推断 教学目的:1.明确把握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文言文阅读中的重要性. 2.掌握文言虚词使用的一般规律,掌握辨析文言虚词的一般方法. 3.学会知识迁移,提高应试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规律和辨析的方法,学会知识迁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之乎者也"已成为文言文 ...

  • 虚词不"虚"--近三年高考虚词病句例析
  • 虚词不"虚" --近三年高考虚词病句例析 河南 孙云飞 李萍萍 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等,与实词相比其意义比较空灵,主要起句子成分的连接和语气作用,不能单独做句子成分.可是,虚词不"虚",牵一发而动全身.近些年来,在高考病句试题中,因虚词使用不当造成的 ...

  • 虚词用法整理
  • 虚词用法整理 (一)虚词"而"意义用法 一.连词 1.表并列,"和""与" 蟹六跪而二螯/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表顺承,"就""才" 人非生而知之者/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朝济而夕设版焉/客逾庖而宴/ ...

  • 古诗词中的虚词
  • 四川省绵竹中学  龚志华 在古诗词鉴赏中,我们重视的往往是动词.形容词.名词,而对虚词有所忽略.其实虚词不虚,在诗中起着重要作用.下面仅以人教必修4中所选的李清照的两首词为例来说说.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