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期
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ofChangshaTelecommunicationsandTechnologyVocationalCollege
第7卷第2期2008年6月Vol.7No.2Jun.2008
《倩女离魂》与《离魂记》之比较
董
霞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曲阜273165)
【摘
要】与《离魂记》虽属同一题材,但在情节设置和人物塑造上却有很大不同。通过比较,作者重点分析《倩《倩女离魂》
女离魂》中王文举这一人物形象。揭示出其与倩女一样是由一分为二到合而为一的,亦是理与情,现实与理想的统一。进而从时代背景和文人心态两方面探索造成两部作品差异的原因。
《倩女离魂》;《离魂记》;王文举【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581(2008)02-0093-04
Comparisonbetween"PrematureDeathofaBeautifulYoungGirl"and"RecordstoSoul"
DONGXia
(QufuNormalUniversity,Qufu,Shandong,China273165)
Abstract:Although"PrematureDeathofaBeautifulYoungGirl"and"Recordstosoul"havetheidenticaltheme,actuallytheyaregreatlydifferentintheplotestablishmentandthecharacterization.Bycomparison,theauthorselectivelyanalyzesthecharacterWangWenjuin"PrematureDeathofaBeautifulYoungGirl",revealsthatheisthesameasQiannu-from"onedividesintotwo"to"twocombinesintoone".That'salsotheunificationofreasonandemotion,realityandideal.Then,thispaperexploresthereasonsresultingtothedifferencebetweenthetwoworksfromthetimebackgroundandthescholar'spsychology.
keywords:"PrematureDeathofaBeautifulYoungGirl";"RecordstoSoul";WangWenju
尽管目前学术界对于元代杂剧作家郑光祖,是否就是“元曲四大家关、郑、马、白”中的郑氏,还有分歧意见,但是全都承认他的杂剧《倩女离魂》,确是元代最优秀的才子佳人戏之一。特别是其中的倩女形象,论者大都给予崇高评价。而对于剧中的王文举,却往往不无微词,认为他与倩女的婚姻爱情不是反对封建礼教,即使是对封建礼教的背叛,也显得懦弱、胆小,不如唐传奇《离魂记》中的王宙坚决果敢,因而是个不成功的陪衬人物形象。事实果真如此吗?笔者之所以要将《倩女离魂》与《离魂记》予以比较分析,正是要对此作出明确回答。
《倩女离魂》显然是取材于唐人陈1毫无疑问,
玄祐的传奇《离魂记》。两者在情节结构上也大体相同,皆写女主人公因用情之深,其魂魄离开身体追随
所爱之人而去,尔后魂魄归来与在家的病体合二为一,有情人终成眷属。但是两者在具体情节和人物塑造上却是明显有别的。男女主人公由青梅竹马的表兄妹王宙和张倩娘变成了指腹为婚的王文举和张倩女;导致二人分离的原因由张父违背诺言将倩娘另许他人改为倩女之母声称“三辈儿不招白衣秀士”,催逼王文举上京应试;二人返家的原因也由倩娘思念父母易为王文举中状元衣锦还乡。人物刻画的重心也有所转移:在《离魂记》中突出的是王宙的主动、自信和热情。而《倩女离魂》则突出的是倩女的大胆、
[收稿日期]2008-03-25
[作者简介]董霞(1981-),女,山东荷泽人,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典戏曲。
93
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7卷
主动和痴情,却也没有忽略王文举的有理有情、情理统一。
在《离魂记》中两人自幼青梅竹马,长大后彼此情深,“常私感想于寤寐”。后来倩娘被其父另许他人,“女闻而郁抑”,而王宙“亦深恚恨”,为排遣心中的郁愤,他“托以当调,请赴京”“,诀别上船”,坚决地离开了这个伤心地,其实是一种无声的反抗。且“阴恨悲恸”,不是失望而是愤恨,因为婚姻爱情遭受摧残,蒙受欺骗,人格受到侮辱。当见到追随而来的倩娘的魂魄时,他“惊喜发狂”,执手相问,“欣跃特甚”,连夜遁去”。他是喜出望外,主动私携倩娘而去。在外居住五年,其妻思念父母,希望回去。王宙哀怜她,说:“将归,无苦。”于是又携倩娘回家。等到张家,王宙又“独身先至其家,首谢其事”。其间,王宙的作为,自始至终都是“理”服从于“情”,封建家长按着封建礼教包办的婚姻服从了才子与佳人之间的自由幸福的爱情。充分显示了王宙这个男性的自信与张扬。
而郑光祖《倩女离魂》中所着力刻画的却不是王生而是倩女这一形象。首先这本杂剧是“旦本戏”。通篇通过倩女的唱曲,细致深入地揭露了她的内心世界。当母亲以“三辈儿不招白衣秀士”的借口来搪塞王文举,并且让倩女与他兄妹相称时,倩女大胆表白:“可待要隔断巫山窈窕娘,怨女鳏男各自伤。不争你左使着一片黑心肠,你不拘箝我可倒不想,你把我越间阻,越思量。”另一方面,倩女又怕王文举将来负心。折柳亭送别时,她向尚未成婚的王文举提出:“哥哥,你若得了官时,是必休别接了丝鞭者。”揭破王文举未来可能负心的隐患,加强了爱情的堤防。在爱的驱使下,她的魂魄深夜独自一人,不顾风寒露重,追随王生而去。而倩女的身体病倒在床,神思恍惚,“眼里只见王生在面前”“,但合眼便与王生在一处”。她眼前的幻象,失魂落魄的表现,都是以纯真爱情生发出来的,却倍受着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剧中的倩女,先是被一分为二,一个是病中倩女,一个是离魂倩女。病中倩女是现实中被父母之命(亦即剧中夫人)的包办婚姻和门第等级观念严厉禁锢、窒息的不幸女子的代表,离魂倩女则是热烈追求自由幸福婚姻爱情的理想境界中的佳人化身;前者是现实中比比皆是的实有,后者是梦境中的绝无仅有;前者是理当如此,后者是情真如此;前者是现实主义之实,后者是浪漫主义之真。其后,两个倩女合而为一,也就是现实与理想、理与情和谐地统一了。而剧中的王文举却是“旦本戏”中的“末”,“一人主唱”的元杂剧体
94
例限制了他的以唱传情,不能通过大段唱词淋漓尽致地抒发其复杂思想感情,好像真的成了“配角”。其实,作者所写王文举,也是有一分为二到合而为一的过程的。他也是理与情、现实与理想、实有与幻境由矛盾到统一的。与塑造倩女所不同者,倩女形象是由病中倩女与魂魄倩女两个来完成的,而王文举则是由现实一面的王生和理想一面的王生这一人来完成的。对于倩女的一分为二到合而为一,论者大都清楚明白,一再称道;而对于王文举的一分为二到合而为一却有所忽略。其实,作者的高明也在于此。在《离魂记》中,官员张镒之女张倩娘生的“端妍绝伦”,张镒的外甥王宙“幼聪悟,美容范”,受到张镒器重,而每曰“他时当以倩娘妻之”。男女主人公显然是包办婚姻中理想的才子配佳人。后因张镒将倩女另许他人,才造成了二人的痛苦诀别。而在《倩女离魂》中,因为王文举与张倩女是父母指腹为婚,这同离魂记》中的张镒包办婚姻没有实质区别。“楔子”中王文举探望岳母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成此亲事”。元杂剧中的才子佳人戏,大都发生在才子赶考途中,又明显受到《西厢记》的影响,所以此折中,不能说王文举是把“功名利禄凌驾于爱情之上”。当倩女之母要倩女以“拜见哥哥”拒绝成亲时,倩女所唱《赏花时》和《幺篇》,说:“可待要隔断巫山窈窕娘,怨女鳏男各自伤”,表达了两个人的内心情感。王生的毅然辞别,也是理当如此。既然本是包办婚姻,包办者“悔亲”,哪有赖着不走之理?当第一折老夫人命倩女与王生在折柳亭送别时,倩女是“神魂驰荡”、。王生是“凄凉甚日了”;倩女埋怨母亲“间阻”了自己的“情意”,王生则“寄来的诗”“也埋怨”夫人;倩女此时最大的心事就是担心王生得官之后“别接了丝鞭”,王生则明确表示“小姐但放心,小生得了官时,便来成此亲事也”。他对倩女的真挚情意毫不掩饰。而对夫人,则主要是以理质问,据理力争。两人都承认这是指腹成亲的包办婚姻。在科举赴试、求取功名方面,两人并没有矛盾。只有先成亲后赴试还是先科举后成亲的不同。所以老夫人认为王生“也说的是”,王生也没有违背老夫人的意愿。而是把自己内心急于成亲的感情压在心中。在老夫人面前,王生始终是以“理”的一面而非“情”的一面出现的。而对于倩女,王生则是“理”的一面与“情”的一面交替出现,而终归是“理”为“情”所战胜。第二折中,作者层次分明地描写了这种复杂思想感情。当长亭别后,倩女是思病沉重,王生则是“切切于怀,放心不下”而弹琴舒怀;当倩女魂魄冒着风险历尽辛苦赶
“遂匿倩娘于船,《《倩女离魂》“好伤感人也呵”
第2期《倩女离魂》与《离魂记》之比较
上他时,他细问坐车还是骑马而来,表现了诚挚的关切;当提出“老夫人知道了怎了也”时,倩女只是表示“做着不怕”,很是勇敢。而对王生的表现论者往往颇
有微词,认为王生以孟子“聘则为妻,奔则为妾”之言指责倩女,表现了十足的道学腐气。其实,这种评论也只是看到了他“理”的一面,而且这种“理”也不无道理:既然自己已经答应了老夫人的要求,倩女也是知道的,老夫人发现女儿私奔而要指责王生时,他的确是不好办的。倩女究竟为何深夜赶来,其真心实意何在?他还把握不定。所以当倩女明确指出“赶你不为别,我只防你一件”亦即担心他“新婚燕尔在他门下”,于是他再次表白:“小生此行,一举及第,怎敢忘了小姐。”不过,作者饶有情趣的是:让王生进而提出“倘不中呵,却是怎生?”促使倩女道出了肺腑之言:“你若不中呵,妾身荆钗裙布,愿同甘苦。”至此,才让王生首先提出“小姐既如此真诚志意,就与小生同上京去如何?”试问:“难道说这样不就是‘聘则为妻,奔则为妾’了吗?这就不算‘私自赶来,有玷风化’了吗?”自己不是刚刚说过吗?很明显,王生的“理”是暂时的,微弱的,“情”却是经常的,强烈的。
第四折中,作者写王文举得官后返家,进门就跪下向夫人认错,请求饶恕:“小生不合私带小姐入京,
不曾告知。”当发现真正的倩女卧病在床时,认为与其朝夕相处的倩女魂魄为鬼魅要“一剑挥之两段”。对此,有的论者认为王生显得如此冷酷、酸腐。其实这也只是看到了他“理”的一面。而且同样是不无道理的。因为已经答应老夫人中举后回来成亲,却私自偷带倩女而去,不好回答老夫人的批评;不认错,老夫人仍会拒绝亲事。明明倩女与自己在京三年,家中何以还会有一倩女?岂非鬼魅?而且,他毕竟是性情中人,心甘情愿地与合而为一的佳人当即“成其亲事”“,理”还是服从了“情”。由此可见,相同的题材,不同时代的作家却有如此不同的处理。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2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国力强大,疆域辽阔,经济繁荣,政治相对开明,社会呈现稳定和平局面。国家的强盛使全国自上而下充盈着自信和张扬力。这在高适、岑参等诗人的边塞诗中透露的昂扬自信及对奇幻的边塞风光的描写中即可看出。此即所谓盛唐气象。而且由于统治者的提倡,佛道二教在唐代极为流行,儒家的正统地位受到动摇,伦理道德观念相应松驰。表现在婚恋领域,呈现活泼自由的气息。唐朝皇帝本来属于西北胡化很深的六镇集团,在婚恋领域保留着不少胡人的风俗习惯,并在统
一中原时把这种胡化色彩带到了中原地区。社会氛围的宽松可从私奔改嫁这类现象的普遍看出。据《新唐书・诸帝公主传》和《唐会要》卷六《公主》统计,唐
代公主改嫁的多达三十多个,其中安定公主曾先后三嫁。统治者的这种风气必然对广大人民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唐代法律也为人们婚恋领域的自由开放提供了保证。《唐律疏议》卷十四《户婚》云:“诸卑幼在外,尊长后为定婚,而卑幼自娶妻,已成者,婚如法;未成者,从尊长。违者杖一百”。由此可看出,法律承认事实婚姻,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恋思想至此有所改变。所以,王宙才可以喜出望外地接纳倩娘并携其归蜀,而不必太担心道德的谴责和法律的追究。
元灭金亡宋,但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早已注入自幼饱读诗书的士子们的骨髓里。而且元代统治者利用理学以加强统治。仁宗皇庆二年,下诏恢复科举制,将理学定为官学,大力提倡封建道德。元统治者还加强了对戏曲的干涉和利用,一是禁止民间子弟在城市坊镇“演唱词话,教唱杂戏”;二是积极加以利用,使杂剧为他们服务。兰雪主人《元宫词》云:“尸谏灵公演传奇,一朝传到九重知,奉宣赍与中书省,各路都教唱此词”。《尸谏灵公》正是杂剧作家鲍天佑宣
扬愚忠的作品。元统治者对这些作品的提倡与宣扬,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杂居创作的倾向性。《倩女离魂》中流露的伦理说教意味不能不说与此大环境有关。另一方面,元朝统治者一反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重视商业发展,元朝官僚,上至帝王丞相也兼营商贩。商业的发展带来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市民阶层的出现。大都和杭州被马可・波罗称为世界上最富有最繁华的城市,勾栏瓦肆的出现就是适应广大市民阶层娱乐的需要。整个社会上充斥着享乐的风气。文人受到这种很浓厚的商业气息的熏染,内心充满了
的冲突。郑光祖作为元代文人一员亦不例外。他自幼习
儒,深受儒家伦理道德的影响,期望以儒业用天下。而元代的现实环境没有给他一条出仕之路,却使他走向了市井,与伶伦辈为伍。仕途蹇涩和享乐的市井文化使他身上充满了入世与出世的矛盾,伦理纲常的说教与玩世不恭的浪子情怀集于一体,这种矛盾
也体现在其剧作中,尤以《㑳梅香》为代表。情欲是人的本能,与生俱来,不可遏制,相反只能越压制越强烈。使人“只想夜偷期,不记朝闻道”。因此《倩女离魂》中王文举对倩女会有真情流露的一面。折柳亭送别时,倩女说“从今后虚度可怜宵,而离愁不了”。他
95
“情与理”
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7卷
情不自禁地说“往日小生也曾念来”。分别后,他“切切于怀,放心不下”,于是他“横琴于膝,操一曲以适闷咱”。此剧的多家版本的题目或正名中均有“调素琴书生写恨”字样。这一“恨”字传达出了很多东西,透露出其内心复杂的情感活动。恨老夫人不同意他和倩女的婚事?恨自己没有功成名就?还是恨自己让倩女伤心等待……?而儒家倡导“发乎情,止乎礼仪”,认为情要有节制,必须在一定规范之内才是合理的。感性情感层面要受到社会理性层面的约束,解决情与理冲突的方法是“以理节情”,郑光祖不能不受此传统影响。因此,在《㑳梅香》和《倩女离魂》中男女主人公均是指腹为婚。当倩女的魂魄追随而来时,王文举指斥她“聘则为妻,奔则为妾”。但是情感力量的强大是不可压制的,在真情的驱使下,郑光祖还是让他带了倩女一同赴京,理还是要归之于情。可以说正是在王文举与倩女的共同努力和争取下,才有了他们美好的爱情结局。
3唐代国力强盛,
科举制也趋于完善,文士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功名,使一大批来自底层社会的知识分子进入上层社会。他们积极进取,给社会注入一股清新刚健之气。社会对科举的重视也使文人的地位显著提高,李白诗中的洒脱自信,天风海雨般的气势即是代表。文士对前途充满信心,性格外向、乐观、开朗。感情生活上不大受社会伦理束缚,以风流自许。王宙因其所爱之人被另许他人,气愤的离开,见到情人时的惊喜心情,后私携情人连夜逃遁,其对爱情的坚贞,处事的坚决,正反映出唐代士人强烈的主体意识和自信的精神风貌。
元代儒家伦理文化体系伴随着宋金政权的灭亡而解体,且长期取消科举,使大批依附其上并借以确
96
立人格理想和人生价值的儒士沉沦下僚,甚至有“九儒十丐”之说,虽然不可全信,但也在一个侧面说明了问题。《元诗纪事》卷九说“末谷由来不贵儒,小夫
小妇恣揶揄”。元代文人丧失了传统的清高优越,生活也无法保障,流落于勾栏瓦肆之中。这种进退维谷的局面实在让他们困惑迷茫。当时的文人包括郑光祖是失落的,他们试图重新确立自身价值与社会地位,却又困难重重。最后不得不坠入传统的思维模式之中,“金榜题名,洞房花烛”依然是他们的理想梦幻。希望像以前一样,能通过自己的才华获得功名富贵和美好的姻缘。所以《倩女离魂》中张母才说“三辈儿不招白衣秀士”,逼王文举上京应试。王文举与张倩女也由《离魂记》中青梅竹马的表兄妹变成了从未谋面的陌生男女,张倩女是由于欣赏王文举的才华才爱上他的,说“那王生端的内才外才相称”,大加赞赏。《倩女离魂》中的王文举生在这样的社会,且父母双亡,家道败落。唯一的出路是科举,以期改变身分和境遇,能仰头挺胸把倩女娶回家。因此他同意老夫人的条件,先上京应试,然后成亲。这本身是一种努力,即是为爱情所做的努力,亦可实现自身价值。所以最后王文举中状元衣锦还乡,夫妻团圆皆大欢喜。只是这喜庆热闹的背后隐藏的是元代现实的凄凉与无奈。
参考文献】
[1]徐征等.全元曲(第六卷)[M].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2]鲁迅校录.唐宋传奇集[M].济南:齐鲁书社,1997.[3]程国赋.唐五代小说的文化阐释[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4]周良霄,顾菊英.元代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
第2期
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ofChangshaTelecommunicationsandTechnologyVocationalCollege
第7卷第2期2008年6月Vol.7No.2Jun.2008
《倩女离魂》与《离魂记》之比较
董
霞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曲阜273165)
【摘
要】与《离魂记》虽属同一题材,但在情节设置和人物塑造上却有很大不同。通过比较,作者重点分析《倩《倩女离魂》
女离魂》中王文举这一人物形象。揭示出其与倩女一样是由一分为二到合而为一的,亦是理与情,现实与理想的统一。进而从时代背景和文人心态两方面探索造成两部作品差异的原因。
《倩女离魂》;《离魂记》;王文举【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581(2008)02-0093-04
Comparisonbetween"PrematureDeathofaBeautifulYoungGirl"and"RecordstoSoul"
DONGXia
(QufuNormalUniversity,Qufu,Shandong,China273165)
Abstract:Although"PrematureDeathofaBeautifulYoungGirl"and"Recordstosoul"havetheidenticaltheme,actuallytheyaregreatlydifferentintheplotestablishmentandthecharacterization.Bycomparison,theauthorselectivelyanalyzesthecharacterWangWenjuin"PrematureDeathofaBeautifulYoungGirl",revealsthatheisthesameasQiannu-from"onedividesintotwo"to"twocombinesintoone".That'salsotheunificationofreasonandemotion,realityandideal.Then,thispaperexploresthereasonsresultingtothedifferencebetweenthetwoworksfromthetimebackgroundandthescholar'spsychology.
keywords:"PrematureDeathofaBeautifulYoungGirl";"RecordstoSoul";WangWenju
尽管目前学术界对于元代杂剧作家郑光祖,是否就是“元曲四大家关、郑、马、白”中的郑氏,还有分歧意见,但是全都承认他的杂剧《倩女离魂》,确是元代最优秀的才子佳人戏之一。特别是其中的倩女形象,论者大都给予崇高评价。而对于剧中的王文举,却往往不无微词,认为他与倩女的婚姻爱情不是反对封建礼教,即使是对封建礼教的背叛,也显得懦弱、胆小,不如唐传奇《离魂记》中的王宙坚决果敢,因而是个不成功的陪衬人物形象。事实果真如此吗?笔者之所以要将《倩女离魂》与《离魂记》予以比较分析,正是要对此作出明确回答。
《倩女离魂》显然是取材于唐人陈1毫无疑问,
玄祐的传奇《离魂记》。两者在情节结构上也大体相同,皆写女主人公因用情之深,其魂魄离开身体追随
所爱之人而去,尔后魂魄归来与在家的病体合二为一,有情人终成眷属。但是两者在具体情节和人物塑造上却是明显有别的。男女主人公由青梅竹马的表兄妹王宙和张倩娘变成了指腹为婚的王文举和张倩女;导致二人分离的原因由张父违背诺言将倩娘另许他人改为倩女之母声称“三辈儿不招白衣秀士”,催逼王文举上京应试;二人返家的原因也由倩娘思念父母易为王文举中状元衣锦还乡。人物刻画的重心也有所转移:在《离魂记》中突出的是王宙的主动、自信和热情。而《倩女离魂》则突出的是倩女的大胆、
[收稿日期]2008-03-25
[作者简介]董霞(1981-),女,山东荷泽人,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典戏曲。
93
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7卷
主动和痴情,却也没有忽略王文举的有理有情、情理统一。
在《离魂记》中两人自幼青梅竹马,长大后彼此情深,“常私感想于寤寐”。后来倩娘被其父另许他人,“女闻而郁抑”,而王宙“亦深恚恨”,为排遣心中的郁愤,他“托以当调,请赴京”“,诀别上船”,坚决地离开了这个伤心地,其实是一种无声的反抗。且“阴恨悲恸”,不是失望而是愤恨,因为婚姻爱情遭受摧残,蒙受欺骗,人格受到侮辱。当见到追随而来的倩娘的魂魄时,他“惊喜发狂”,执手相问,“欣跃特甚”,连夜遁去”。他是喜出望外,主动私携倩娘而去。在外居住五年,其妻思念父母,希望回去。王宙哀怜她,说:“将归,无苦。”于是又携倩娘回家。等到张家,王宙又“独身先至其家,首谢其事”。其间,王宙的作为,自始至终都是“理”服从于“情”,封建家长按着封建礼教包办的婚姻服从了才子与佳人之间的自由幸福的爱情。充分显示了王宙这个男性的自信与张扬。
而郑光祖《倩女离魂》中所着力刻画的却不是王生而是倩女这一形象。首先这本杂剧是“旦本戏”。通篇通过倩女的唱曲,细致深入地揭露了她的内心世界。当母亲以“三辈儿不招白衣秀士”的借口来搪塞王文举,并且让倩女与他兄妹相称时,倩女大胆表白:“可待要隔断巫山窈窕娘,怨女鳏男各自伤。不争你左使着一片黑心肠,你不拘箝我可倒不想,你把我越间阻,越思量。”另一方面,倩女又怕王文举将来负心。折柳亭送别时,她向尚未成婚的王文举提出:“哥哥,你若得了官时,是必休别接了丝鞭者。”揭破王文举未来可能负心的隐患,加强了爱情的堤防。在爱的驱使下,她的魂魄深夜独自一人,不顾风寒露重,追随王生而去。而倩女的身体病倒在床,神思恍惚,“眼里只见王生在面前”“,但合眼便与王生在一处”。她眼前的幻象,失魂落魄的表现,都是以纯真爱情生发出来的,却倍受着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剧中的倩女,先是被一分为二,一个是病中倩女,一个是离魂倩女。病中倩女是现实中被父母之命(亦即剧中夫人)的包办婚姻和门第等级观念严厉禁锢、窒息的不幸女子的代表,离魂倩女则是热烈追求自由幸福婚姻爱情的理想境界中的佳人化身;前者是现实中比比皆是的实有,后者是梦境中的绝无仅有;前者是理当如此,后者是情真如此;前者是现实主义之实,后者是浪漫主义之真。其后,两个倩女合而为一,也就是现实与理想、理与情和谐地统一了。而剧中的王文举却是“旦本戏”中的“末”,“一人主唱”的元杂剧体
94
例限制了他的以唱传情,不能通过大段唱词淋漓尽致地抒发其复杂思想感情,好像真的成了“配角”。其实,作者所写王文举,也是有一分为二到合而为一的过程的。他也是理与情、现实与理想、实有与幻境由矛盾到统一的。与塑造倩女所不同者,倩女形象是由病中倩女与魂魄倩女两个来完成的,而王文举则是由现实一面的王生和理想一面的王生这一人来完成的。对于倩女的一分为二到合而为一,论者大都清楚明白,一再称道;而对于王文举的一分为二到合而为一却有所忽略。其实,作者的高明也在于此。在《离魂记》中,官员张镒之女张倩娘生的“端妍绝伦”,张镒的外甥王宙“幼聪悟,美容范”,受到张镒器重,而每曰“他时当以倩娘妻之”。男女主人公显然是包办婚姻中理想的才子配佳人。后因张镒将倩女另许他人,才造成了二人的痛苦诀别。而在《倩女离魂》中,因为王文举与张倩女是父母指腹为婚,这同离魂记》中的张镒包办婚姻没有实质区别。“楔子”中王文举探望岳母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成此亲事”。元杂剧中的才子佳人戏,大都发生在才子赶考途中,又明显受到《西厢记》的影响,所以此折中,不能说王文举是把“功名利禄凌驾于爱情之上”。当倩女之母要倩女以“拜见哥哥”拒绝成亲时,倩女所唱《赏花时》和《幺篇》,说:“可待要隔断巫山窈窕娘,怨女鳏男各自伤”,表达了两个人的内心情感。王生的毅然辞别,也是理当如此。既然本是包办婚姻,包办者“悔亲”,哪有赖着不走之理?当第一折老夫人命倩女与王生在折柳亭送别时,倩女是“神魂驰荡”、。王生是“凄凉甚日了”;倩女埋怨母亲“间阻”了自己的“情意”,王生则“寄来的诗”“也埋怨”夫人;倩女此时最大的心事就是担心王生得官之后“别接了丝鞭”,王生则明确表示“小姐但放心,小生得了官时,便来成此亲事也”。他对倩女的真挚情意毫不掩饰。而对夫人,则主要是以理质问,据理力争。两人都承认这是指腹成亲的包办婚姻。在科举赴试、求取功名方面,两人并没有矛盾。只有先成亲后赴试还是先科举后成亲的不同。所以老夫人认为王生“也说的是”,王生也没有违背老夫人的意愿。而是把自己内心急于成亲的感情压在心中。在老夫人面前,王生始终是以“理”的一面而非“情”的一面出现的。而对于倩女,王生则是“理”的一面与“情”的一面交替出现,而终归是“理”为“情”所战胜。第二折中,作者层次分明地描写了这种复杂思想感情。当长亭别后,倩女是思病沉重,王生则是“切切于怀,放心不下”而弹琴舒怀;当倩女魂魄冒着风险历尽辛苦赶
“遂匿倩娘于船,《《倩女离魂》“好伤感人也呵”
第2期《倩女离魂》与《离魂记》之比较
上他时,他细问坐车还是骑马而来,表现了诚挚的关切;当提出“老夫人知道了怎了也”时,倩女只是表示“做着不怕”,很是勇敢。而对王生的表现论者往往颇
有微词,认为王生以孟子“聘则为妻,奔则为妾”之言指责倩女,表现了十足的道学腐气。其实,这种评论也只是看到了他“理”的一面,而且这种“理”也不无道理:既然自己已经答应了老夫人的要求,倩女也是知道的,老夫人发现女儿私奔而要指责王生时,他的确是不好办的。倩女究竟为何深夜赶来,其真心实意何在?他还把握不定。所以当倩女明确指出“赶你不为别,我只防你一件”亦即担心他“新婚燕尔在他门下”,于是他再次表白:“小生此行,一举及第,怎敢忘了小姐。”不过,作者饶有情趣的是:让王生进而提出“倘不中呵,却是怎生?”促使倩女道出了肺腑之言:“你若不中呵,妾身荆钗裙布,愿同甘苦。”至此,才让王生首先提出“小姐既如此真诚志意,就与小生同上京去如何?”试问:“难道说这样不就是‘聘则为妻,奔则为妾’了吗?这就不算‘私自赶来,有玷风化’了吗?”自己不是刚刚说过吗?很明显,王生的“理”是暂时的,微弱的,“情”却是经常的,强烈的。
第四折中,作者写王文举得官后返家,进门就跪下向夫人认错,请求饶恕:“小生不合私带小姐入京,
不曾告知。”当发现真正的倩女卧病在床时,认为与其朝夕相处的倩女魂魄为鬼魅要“一剑挥之两段”。对此,有的论者认为王生显得如此冷酷、酸腐。其实这也只是看到了他“理”的一面。而且同样是不无道理的。因为已经答应老夫人中举后回来成亲,却私自偷带倩女而去,不好回答老夫人的批评;不认错,老夫人仍会拒绝亲事。明明倩女与自己在京三年,家中何以还会有一倩女?岂非鬼魅?而且,他毕竟是性情中人,心甘情愿地与合而为一的佳人当即“成其亲事”“,理”还是服从了“情”。由此可见,相同的题材,不同时代的作家却有如此不同的处理。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2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国力强大,疆域辽阔,经济繁荣,政治相对开明,社会呈现稳定和平局面。国家的强盛使全国自上而下充盈着自信和张扬力。这在高适、岑参等诗人的边塞诗中透露的昂扬自信及对奇幻的边塞风光的描写中即可看出。此即所谓盛唐气象。而且由于统治者的提倡,佛道二教在唐代极为流行,儒家的正统地位受到动摇,伦理道德观念相应松驰。表现在婚恋领域,呈现活泼自由的气息。唐朝皇帝本来属于西北胡化很深的六镇集团,在婚恋领域保留着不少胡人的风俗习惯,并在统
一中原时把这种胡化色彩带到了中原地区。社会氛围的宽松可从私奔改嫁这类现象的普遍看出。据《新唐书・诸帝公主传》和《唐会要》卷六《公主》统计,唐
代公主改嫁的多达三十多个,其中安定公主曾先后三嫁。统治者的这种风气必然对广大人民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唐代法律也为人们婚恋领域的自由开放提供了保证。《唐律疏议》卷十四《户婚》云:“诸卑幼在外,尊长后为定婚,而卑幼自娶妻,已成者,婚如法;未成者,从尊长。违者杖一百”。由此可看出,法律承认事实婚姻,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恋思想至此有所改变。所以,王宙才可以喜出望外地接纳倩娘并携其归蜀,而不必太担心道德的谴责和法律的追究。
元灭金亡宋,但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早已注入自幼饱读诗书的士子们的骨髓里。而且元代统治者利用理学以加强统治。仁宗皇庆二年,下诏恢复科举制,将理学定为官学,大力提倡封建道德。元统治者还加强了对戏曲的干涉和利用,一是禁止民间子弟在城市坊镇“演唱词话,教唱杂戏”;二是积极加以利用,使杂剧为他们服务。兰雪主人《元宫词》云:“尸谏灵公演传奇,一朝传到九重知,奉宣赍与中书省,各路都教唱此词”。《尸谏灵公》正是杂剧作家鲍天佑宣
扬愚忠的作品。元统治者对这些作品的提倡与宣扬,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杂居创作的倾向性。《倩女离魂》中流露的伦理说教意味不能不说与此大环境有关。另一方面,元朝统治者一反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重视商业发展,元朝官僚,上至帝王丞相也兼营商贩。商业的发展带来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市民阶层的出现。大都和杭州被马可・波罗称为世界上最富有最繁华的城市,勾栏瓦肆的出现就是适应广大市民阶层娱乐的需要。整个社会上充斥着享乐的风气。文人受到这种很浓厚的商业气息的熏染,内心充满了
的冲突。郑光祖作为元代文人一员亦不例外。他自幼习
儒,深受儒家伦理道德的影响,期望以儒业用天下。而元代的现实环境没有给他一条出仕之路,却使他走向了市井,与伶伦辈为伍。仕途蹇涩和享乐的市井文化使他身上充满了入世与出世的矛盾,伦理纲常的说教与玩世不恭的浪子情怀集于一体,这种矛盾
也体现在其剧作中,尤以《㑳梅香》为代表。情欲是人的本能,与生俱来,不可遏制,相反只能越压制越强烈。使人“只想夜偷期,不记朝闻道”。因此《倩女离魂》中王文举对倩女会有真情流露的一面。折柳亭送别时,倩女说“从今后虚度可怜宵,而离愁不了”。他
95
“情与理”
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7卷
情不自禁地说“往日小生也曾念来”。分别后,他“切切于怀,放心不下”,于是他“横琴于膝,操一曲以适闷咱”。此剧的多家版本的题目或正名中均有“调素琴书生写恨”字样。这一“恨”字传达出了很多东西,透露出其内心复杂的情感活动。恨老夫人不同意他和倩女的婚事?恨自己没有功成名就?还是恨自己让倩女伤心等待……?而儒家倡导“发乎情,止乎礼仪”,认为情要有节制,必须在一定规范之内才是合理的。感性情感层面要受到社会理性层面的约束,解决情与理冲突的方法是“以理节情”,郑光祖不能不受此传统影响。因此,在《㑳梅香》和《倩女离魂》中男女主人公均是指腹为婚。当倩女的魂魄追随而来时,王文举指斥她“聘则为妻,奔则为妾”。但是情感力量的强大是不可压制的,在真情的驱使下,郑光祖还是让他带了倩女一同赴京,理还是要归之于情。可以说正是在王文举与倩女的共同努力和争取下,才有了他们美好的爱情结局。
3唐代国力强盛,
科举制也趋于完善,文士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功名,使一大批来自底层社会的知识分子进入上层社会。他们积极进取,给社会注入一股清新刚健之气。社会对科举的重视也使文人的地位显著提高,李白诗中的洒脱自信,天风海雨般的气势即是代表。文士对前途充满信心,性格外向、乐观、开朗。感情生活上不大受社会伦理束缚,以风流自许。王宙因其所爱之人被另许他人,气愤的离开,见到情人时的惊喜心情,后私携情人连夜逃遁,其对爱情的坚贞,处事的坚决,正反映出唐代士人强烈的主体意识和自信的精神风貌。
元代儒家伦理文化体系伴随着宋金政权的灭亡而解体,且长期取消科举,使大批依附其上并借以确
96
立人格理想和人生价值的儒士沉沦下僚,甚至有“九儒十丐”之说,虽然不可全信,但也在一个侧面说明了问题。《元诗纪事》卷九说“末谷由来不贵儒,小夫
小妇恣揶揄”。元代文人丧失了传统的清高优越,生活也无法保障,流落于勾栏瓦肆之中。这种进退维谷的局面实在让他们困惑迷茫。当时的文人包括郑光祖是失落的,他们试图重新确立自身价值与社会地位,却又困难重重。最后不得不坠入传统的思维模式之中,“金榜题名,洞房花烛”依然是他们的理想梦幻。希望像以前一样,能通过自己的才华获得功名富贵和美好的姻缘。所以《倩女离魂》中张母才说“三辈儿不招白衣秀士”,逼王文举上京应试。王文举与张倩女也由《离魂记》中青梅竹马的表兄妹变成了从未谋面的陌生男女,张倩女是由于欣赏王文举的才华才爱上他的,说“那王生端的内才外才相称”,大加赞赏。《倩女离魂》中的王文举生在这样的社会,且父母双亡,家道败落。唯一的出路是科举,以期改变身分和境遇,能仰头挺胸把倩女娶回家。因此他同意老夫人的条件,先上京应试,然后成亲。这本身是一种努力,即是为爱情所做的努力,亦可实现自身价值。所以最后王文举中状元衣锦还乡,夫妻团圆皆大欢喜。只是这喜庆热闹的背后隐藏的是元代现实的凄凉与无奈。
参考文献】
[1]徐征等.全元曲(第六卷)[M].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2]鲁迅校录.唐宋传奇集[M].济南:齐鲁书社,1997.[3]程国赋.唐五代小说的文化阐释[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4]周良霄,顾菊英.元代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