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几点思考

作者:田建国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6年08期

  中图分类号:D64 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5X(2006)03-0001-06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即“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树立起社会主义荣辱观,其高屋建瓴,立意深远,科学回答了在一个日益开放、快速发展的社会里应该提倡什么样的道德风气,应该确立什么样的价值导向,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行为规范等重大现实问题。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把握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大意义、时代特征和深刻内涵。

  一、深刻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大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当今时代精神,体现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有机统一,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和最新发展,是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和凝炼升华,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社会主义荣辱观,既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形成的先进价值观,又凸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既凝结着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传统美德,又突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和时代精神;既明确了“荣”这个积极奋进的导向,又提出了“耻”这个防微杜渐的警示。广泛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对于进一步匡正社会风气、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将产生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任何民族、任何国家、任何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需要一定的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强力支撑。每当社会面临重大转型时期,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精神支柱的力量尤其是不可或缺的,正确的荣辱观就是这一精神支柱最重要的核心部分。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才能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推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需要全体人民有共同的道德遵守,整个社会有稳定的内在秩序。一个精神缺失、进退无据、无所依凭的社会不可能构成和谐;一个荣辱颠倒、是非混淆、美丑错位的社会无法实现和谐。和谐是一个相对发展的概念,和谐是以事物的矛盾和差异为前提的。和谐是运动中的平衡,差异中的协调,纷繁中的有序,多样中的统一。和谐并不是一团和气,而是以先进、正确、公正战胜落后、错误和偏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知荣知耻,才能凝聚人心,提升境界,达到真正的和谐。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的迫切要求。社会风尚是指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它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一把重要标尺。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还存在着是非善恶界限混淆、美丑荣辱不分的现象。这些问题不解决,必然损害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损害改革开放稳定的大局。社会主义荣辱观科学阐明了在我们的社会里,什么样的思想行为应当受到肯定和褒奖,什么样的思想行为应当受到否定和贬斥,有利于激励人们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进而形成学习先进,抵制邪恶的良好社会风尚。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根本要求。造就时代新人,事关国家兴旺发达。新中国建立之初,毛泽东提出了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战略任务。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基本要求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江泽民进一步丰富了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思想。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国家公民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指引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行动指南。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时代要求。提出“八荣八耻”,根本目的是在全社会树立起对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公平与偏私、诚实与虚伪、光荣与耻辱的基本价值判断。这个思想道德规范主要内容包括:继承优良传统和弘扬时代精神的结合,尊重个人合法权益和承担社会责任的统一,注重效益与维护公平的协调,努力形成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规范。建设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是一项宏伟的思想文化建设工程,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光荣的任务,更是一项塑造我们民族之魂的历史任务。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要求。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很注重在国民中形成一种精神支柱,或者说是精神依托。西方国家民众很多都信仰基督教,西方国家虽然主张政教分离,但很重视宗教在治理国家、治理社会中的作用。英国、西班牙、荷兰、比利时至今还保留着王室制度,成为他们进行政治统治维护社会秩序的精神象征。一些伊斯兰国家把伊斯兰教作为维护政治统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支柱。在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伊朗这些国家,伊斯兰教的势力非常强大,对民众的影响非常大。日本大力宣传其大和文化,其国民精神很强烈,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是战败国,美国占领日本以后,为了有利于对日本的统治,最后把天皇制度保留下来了,当时日本国内有很多人主张保留天皇制度,他们就是想在民众中保持天皇这个精神象征。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很重视道德教育。德国前总理施密特认为,中国在新世纪面临艰巨的经济任务和社会任务,但今后几十年中国主要面临的不是经济问题,而是精神领域的问题。就是需要制定社会道德价值观念的规则,要使公民树立承担责任的意识,从享有自由之间有意识地建立起子衡。他在《在寻找公共道德的道路上》中提到,道德需要从小学到大学,在很长时间的教育中灌输全社会都认可的价值观。他在书中说,中国有一天也会需要这一点,当然是以中国方式进行的价值观教育。20世纪90年代,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举行会议,会议宣言有这样一句话:“如果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看2500年。”这说明这些人类学术大师已经在为当代文化道德、社会危机担忧。日本1868年明治维新后,高等教育有了很大发展,但是日本有一些学者认为日本的教育忽略了另一半教育——道德文化教育。日本提出21世纪战略目标就是要建立道德大国,改变世界上有些人把日本人看作经济动物、智能强盗的观点。美国品德教育协会主席迈克·唐纳认为,如果我们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有高的创造性但无责任感,智力过人但不关心他人,很有才气但不诚实,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是失败的,美国的社会也不会强大起来。这些观点值得我们研究。

  国际许多经济集团、跨国公司把道德放在对人才评价标准的首位。国外许多著名跨国公司在中国选拔人才的标准,从资历取向、能力取向,发展到现在的品行取向。IBM公司要求人才有三点:必胜的信念、又快又好的执行能力、团队精神。美国微软喜欢三种人:有激情的人、努力工作的人、聪明的人。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用人标准有两条:进取心和聪明。最近日本制定人才标准的ABCD四项指标:A:抱负,B:信心,C:制定人生规划,D:行动和操作。国外针对优秀人才评价标准,主要参考六个方面:品行、动机、潜能、理解力、知识、经验。这六个方面的重要程度依次递减,品行放在首位,其逻辑关系可以用五句话概括:“没有品行,只有动机是危险的”;“没有动机,只有潜能是无能的”;“没有潜能,只有理解力是有限的”;“没有理解力,只有知识毫无意义”;“没有知识,只有经验则变得非常盲目”。21世纪更强调人才的全面发展。

  二、全面认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时代特征和深刻内涵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既要发扬优良传统,又要体现时代精神;既要立足本国,又要面向世界;既要把握今天,又要面向未来。

  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八荣八耻”包含着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包含着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八荣八耻”既有先进性的导向,又有广泛性的要求,引导人们摆正个人、集体、国家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确立了在社会主义社会,全体公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社会主义荣辱观反映了市场经济的特点。市场经济激发人们自主竞争的民主意识,但市场的负面作用也会反映到人们的思想道德和人与人的关系上来。市场经济是利益经济、效益经济、更是信用经济、法制经济。“八荣八耻”针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见利忘义、损公肥私、不讲信用等消极现象,提出了鲜明的是非判断、划清了善恶界限。

  社会主义荣辱观展现了现代社会的特性。“八荣八耻”既是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精神文明要求,更是今后推进现代文明的评价标准。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的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分工日益细密,“八荣八耻”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

  荣辱是社会对个人积极或消极的评价,荣辱感是个人对社会评价所产生的不同心理感受和自我意识。荣辱观是人们在依据一定的思想道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关于荣辱观念的总和。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只有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八荣八耻”,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体现了家庭生活、职业生活、社会公共生活中公民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体现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根本要求。“八荣八耻”是对社会主义国家公民应当遵守的基本思想道德规范的高度概括,也是从总体上对社会主义主导价值体系的生动表述。

  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统一,体现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有机结合。在我国传统道德中,荣辱观主要体现在对于辱的认识上,大多数思想家都是通过对耻辱的论述来阐释荣辱观的。我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尤为强调教人知耻。“八荣八耻”在表现形式上突破了我国传统道德中主要以“耻”来阐述荣辱观的局限,把“荣”与“辱”这两个古老的传统道德概念切实对应了起来;在具体内涵上突破了我国传统文化中把荣辱观仅仅作为道德范畴的界限,从社会主义价值观总体要求的高度,丰富、拓展了荣辱观的内涵和外延。

  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了党的优良传统,是对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我们党一贯重视荣辱观建设。毛泽东指出,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民族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自私自利、消极怠工、贪污腐化、风头主义等等,是最可鄙的;而大公无私、积极努力、克己奉公、埋头苦干的精神,才是最可尊敬的。他反复强调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邓小平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他提出,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江泽民指出,“必须认识到,如果只讲物质利益,只讲金钱,不讲理想,不讲道德,人们就会失去共同的奋斗目标,失去行为的正确规范”,“要在全社会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增强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励他们为振兴中华而不懈奋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继承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思想,全面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

  三、高校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思路

  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特定时代烙印的荣辱价值判断。高校是育人的场所,应该成为这种价值判断的窗口。“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是我们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因此,高校的重要责任,一方面是要加强自身的文明建设,让师生明确应该旗帜鲜明地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同时,又要在全社会领先一步、站高一步,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第一,要提高认识。高校历来是社会文明的源头,引领文化潮流,传播科学思想,应该成为先进文化、健康思想、高尚品德最有市场最有人气的地方。高校既是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高尚道德文化的重要辐射源。高校作为巨大的人才和思想宝库,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一,超越作用,高校的本质是趋向未来的,高校的功能在于生气勃勃地创造未来。其二,示范作用,通过品学兼优的人才培养,导引社会全面健康发展。其三,辐射作用,通过文化传播、道德责任、精神风貌,对整个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和广泛辐射。

  高校不仅要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讲公德、守纪律的社会公民。我们要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促使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明确历史使命,明白政治方向,明白做人道理。关注人类命运,关注社会进步,关注百姓疾苦,是我们人才培养的崇高目标。树理想信念之魂,立民族精神之根,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理想信念是支柱,民族精神是灵魂,道德情操是基础,全面发展是目标。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使命作用,我们应当有更加崭新的视角,更加辩证的思考,更加理性的审视。

  第二,要坚定理想信念。我们的理想信念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全社会的共同理想,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政治信念。新时期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从现实看,是经济发展问题、领导班子建设问题、党群关系问题等。但从长远看,就是在中国未来挑大梁的大学生是否能够与党同心同德。一个国家没有现代科学,就会一打即垮,而没有可靠的接班人,更会不打自垮。

  20世纪90年代,世界上一些政党相继失去执政地位,都是因为在接班人上出了问题。理想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信念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一个没有理想、没有信念、没有信仰的人,常常只能受本能驱使,其人生发展就没有明确的方向,这种人或是浑浑噩噩,虚度光阴,或是惟利是图,狭隘自私,最终只能是精神空虚,人格低下,为社会所不齿。树立共同理想在我国具有特殊重要性,与西方一些国家的宗教治理不同,我们国家是用共同理想来凝聚人心的,如果全社会没有一个共同理想就像一盘散沙。要引导大学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聪明才智。

  第三,要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民族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我们一定要重视优秀民族精神、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文化决定着一个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20世纪60年代,韩国和加纳的国民生产总值大致相同,但是30年以后,韩国跃居世界经济第14位,加纳的人均产值等于韩国的1/4,造成这一差距的主要原因是文化。韩国人生活节俭,工作勤奋,重视教育,国民富有组织纪律性。这使看来起点一致的两个国家,在不同文化的熏陶下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有了不同的发展结果。一个国家的强大,主要是文化的强大。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民族精神,没有优秀的文化传统,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什么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为什么海峡两岸隔离了半个世纪仍能交流,为什么我国13亿人口,56个民族有如此强大的凝聚力,就是因为有共同的文化。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优秀文化,是世界上最聪明的和最富有智慧的民族,因为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惟一的五千年历史文化未中断过的民族,巴比伦、古罗马、古希腊都中途断档。人的聪明是延续的,因此讲中华民族是最聪明的民族。一个人的精神境界与创新能力,一个民族的灵魂与脊梁,一个社会的良知与公正,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与进取精神,一个时代的变革力量与道德素养,都是优秀民族文化雕塑出来的文明形象、道德形象、精神形象。

  21世纪中国有没有希望,关键在于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弘扬,这种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将产生博大的精神力量、深刻的道德力量、巨大的感召力量。我们要把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作为立足点,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着眼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引导学生形成现代公民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要传承民族文化,培养爱国情感。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载体,是民族凝聚力和亲和力的重要体现,是中华文化的根基与源头。优秀的民族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基因、文化基因,可以渗透到现代社会、信息社会当中,它是一种文化资源,是一种无形的精神财富。对于广大青年学生来讲,传承民族文化是弘扬民族传统、增强爱国情感的重要途径。要根据学生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把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三方面作为民族精神教育的重点内容,具体来讲,在国家意识教育的过程中,把国家观念、国情意识、国家安全和国家自强作为重点;在文化认同教育过程中,把民族语言、民族历史、革命传统和人文传统作为重点;在公民人格教育过程中,把社会责任、诚信守法、平等合作、勤奋自强作为重点。

  第四,要突出道德教育。市场经济崇尚多元经济、多元利益,如何在多元之中有主导,多变之中有主线,多样之中有主体,坚持和弘扬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价值观,这是关键问题。所谓核心价值观,就是为人民服务就有道德,不为人民服务只为自己服务就没有道德,想着别人就有道德,不想别人只想自己就没有道德,给别人作了贡献就有价值,不做贡献就没有价值。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们道德观念的积极变化,也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它容易使人们不择手段地追求金钱,反映在社会上出现诚信缺失,反映在经济秩序上出现经济案件的增加,反映在党政干部队伍中出现权钱交易、腐败等现象。同样,大学校园不再是净土,一些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已经被打破,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体系和价值标准尚未形成;以往道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不分层次、脱离实际、内容空泛、违背道德养成规律的倾向,使道德建设特别是基础道德建设欠帐太多;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婚姻家庭道德领域出现许多新变化,哪些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哪些是应当谴责和抵制的,界限并不是十分清楚。

  市场经济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在这样的条件下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我们需要回答许多新课题。比如,在经济主体多元化的条件下,怎样体现集体主义原则;在市场竞争加剧的条件下,怎样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在物质利益原则不断强化的条件下,怎样弘扬奉献精神,等等,都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的新课题。由于道德教育空泛化的“后遗症”和道德约束机制的不完善等多方面复杂因素,人们知行相悖和言行不一的现象比较普遍,人们既呼唤道德又缺乏道德自律。这种道德实践的滞后,加重了一些人的公德意识淡漠和诚信缺失。据调查,有些人感到,共产主义道德离我们太远,我们做不到;搞坑蒙拐骗,我们不忍心;正正派派做人,诚诚实实办事,却总是吃亏。一些人或多或少认同官场上的“潜规则”,说违心话,办违心事,“双重人格”不是个别现象。一些人感到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很难。

  第五,要提高思想理论素养。思想理论素养是解决思想道德问题的关键。构筑青年学生的精神支柱、价值取向、道德水准,就是要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教育青年学生,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作为共同的思想基础,在青年学生头脑中深深扎根。

  理论具有解释和规范的功能。从世界观的层面上看,理论作为解释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一种解释原则,在这个意义上,掌握一种理论就是掌握其思维方式;从价值观的层面上看,理论作为一种价值体系,为人们提供安身立命的意义世界,是规范人们立身行事的价值尺度,在这个意义上,接受一种理论也就认同了一种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从人生观的层面上看,理论作为一种人生指南,人生应该怎样度过,人类应该怎样存在,为生命提供支撑,为生活提供依据,在这个意义上,信仰一种理论就接受了一种生活态度与方式。思想理论素养是灵魂,决定着人们的思想、道德、见识、行动的水平和能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用什么样的态度观察社会,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国家和集体,用什么样的规则规范行为,对每个人都是严峻考验,对每个人的思想理论素养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我们只有打牢坚实的理论功底,解决好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八荣八耻”问题。

  提高理论素养,关键是做到“三个自觉”。一是做到理论自觉,依靠真理力量,树立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形象。我们只有不断提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能力,把其精髓内化为世界观、方法论,才能树立起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理论形象。二是做到政治自觉,依靠集体的力量,树立执政为民的政治形象。我们是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倡导者和为人民服务的践行者,要有超越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思想境界,只有在培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上引领时代精神,才能树立执政为民的政治形象。三是做到文化自觉,依靠人格力量,树立扬荣抑耻的道德形象。我们是先进道德文化的实践者、建设者,只有体现真善美的文化品格,引领社会风尚,才能树立扬荣抑耻的道德形象。

  第六,要重视抓好学术道德建设。高校作为探求未知世界,认识发现真理,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文化支撑的前沿,承担着培养创新人才、创新知识、促进社会发展的光荣使命。崇尚科学、追求卓越的治学精神是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要维护学术尊严和学术自由,重视抓好学术风气和学术道德建设,坚持严谨治学,学术诚信,力戒浮躁。要尊重科学发展的规律,鼓励学术创新,宽容失败,以多种形式展示和弘扬学术精神。

  第七,要发挥教师教书育人作用。教师素以为人师表的高尚道德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塑造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讲,好的教师是一个教育基地,是一个动力源,是一所德育学校。教师要从传统德育模式的框架中走出来,树立现代德育理念。德育不是控制人,束缚人,约束人,而是创造条件发展人。德育的根本目的是构筑精神支柱,发掘创造潜能。德育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意志力、自信力、亲和力、创造力以及独立人格。教师要帮助学生辨别是非,学会判断和选择,提高学生的道德辨析力、判断力、选择力,学会自己面对人生,创造生活。实践证明,平庸的教师在说教,良好的教师在解惑,优秀的教师在示范,卓越的教师在启迪。在学生道德人格形成过程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主演”,教师是教授引导的主体,学生是学习养成的主体。当代青年学生最突出的特点是独立性、自主性、选择性和观点多样性,这符合社会现实,也符合社会发展趋势。教师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尊重学生主体,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个性,尊重学生基本权利和责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情感以及意志品质等各方面的素质。要坚持以师德建设为重点,以德育人,以德立人,以德施教,以情育爱,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作者介绍:田建国,中共山东省委高校工委,山东 济南 250001  田建国(1950-),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山东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国家教育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作者:田建国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6年08期

  中图分类号:D64 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5X(2006)03-0001-06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即“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树立起社会主义荣辱观,其高屋建瓴,立意深远,科学回答了在一个日益开放、快速发展的社会里应该提倡什么样的道德风气,应该确立什么样的价值导向,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行为规范等重大现实问题。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把握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大意义、时代特征和深刻内涵。

  一、深刻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大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当今时代精神,体现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有机统一,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和最新发展,是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和凝炼升华,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社会主义荣辱观,既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形成的先进价值观,又凸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既凝结着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传统美德,又突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和时代精神;既明确了“荣”这个积极奋进的导向,又提出了“耻”这个防微杜渐的警示。广泛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对于进一步匡正社会风气、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将产生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任何民族、任何国家、任何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需要一定的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强力支撑。每当社会面临重大转型时期,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精神支柱的力量尤其是不可或缺的,正确的荣辱观就是这一精神支柱最重要的核心部分。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才能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推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需要全体人民有共同的道德遵守,整个社会有稳定的内在秩序。一个精神缺失、进退无据、无所依凭的社会不可能构成和谐;一个荣辱颠倒、是非混淆、美丑错位的社会无法实现和谐。和谐是一个相对发展的概念,和谐是以事物的矛盾和差异为前提的。和谐是运动中的平衡,差异中的协调,纷繁中的有序,多样中的统一。和谐并不是一团和气,而是以先进、正确、公正战胜落后、错误和偏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知荣知耻,才能凝聚人心,提升境界,达到真正的和谐。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的迫切要求。社会风尚是指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它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一把重要标尺。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还存在着是非善恶界限混淆、美丑荣辱不分的现象。这些问题不解决,必然损害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损害改革开放稳定的大局。社会主义荣辱观科学阐明了在我们的社会里,什么样的思想行为应当受到肯定和褒奖,什么样的思想行为应当受到否定和贬斥,有利于激励人们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进而形成学习先进,抵制邪恶的良好社会风尚。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根本要求。造就时代新人,事关国家兴旺发达。新中国建立之初,毛泽东提出了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战略任务。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基本要求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江泽民进一步丰富了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思想。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国家公民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指引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行动指南。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时代要求。提出“八荣八耻”,根本目的是在全社会树立起对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公平与偏私、诚实与虚伪、光荣与耻辱的基本价值判断。这个思想道德规范主要内容包括:继承优良传统和弘扬时代精神的结合,尊重个人合法权益和承担社会责任的统一,注重效益与维护公平的协调,努力形成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规范。建设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是一项宏伟的思想文化建设工程,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光荣的任务,更是一项塑造我们民族之魂的历史任务。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要求。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很注重在国民中形成一种精神支柱,或者说是精神依托。西方国家民众很多都信仰基督教,西方国家虽然主张政教分离,但很重视宗教在治理国家、治理社会中的作用。英国、西班牙、荷兰、比利时至今还保留着王室制度,成为他们进行政治统治维护社会秩序的精神象征。一些伊斯兰国家把伊斯兰教作为维护政治统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支柱。在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伊朗这些国家,伊斯兰教的势力非常强大,对民众的影响非常大。日本大力宣传其大和文化,其国民精神很强烈,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是战败国,美国占领日本以后,为了有利于对日本的统治,最后把天皇制度保留下来了,当时日本国内有很多人主张保留天皇制度,他们就是想在民众中保持天皇这个精神象征。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很重视道德教育。德国前总理施密特认为,中国在新世纪面临艰巨的经济任务和社会任务,但今后几十年中国主要面临的不是经济问题,而是精神领域的问题。就是需要制定社会道德价值观念的规则,要使公民树立承担责任的意识,从享有自由之间有意识地建立起子衡。他在《在寻找公共道德的道路上》中提到,道德需要从小学到大学,在很长时间的教育中灌输全社会都认可的价值观。他在书中说,中国有一天也会需要这一点,当然是以中国方式进行的价值观教育。20世纪90年代,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举行会议,会议宣言有这样一句话:“如果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看2500年。”这说明这些人类学术大师已经在为当代文化道德、社会危机担忧。日本1868年明治维新后,高等教育有了很大发展,但是日本有一些学者认为日本的教育忽略了另一半教育——道德文化教育。日本提出21世纪战略目标就是要建立道德大国,改变世界上有些人把日本人看作经济动物、智能强盗的观点。美国品德教育协会主席迈克·唐纳认为,如果我们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有高的创造性但无责任感,智力过人但不关心他人,很有才气但不诚实,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是失败的,美国的社会也不会强大起来。这些观点值得我们研究。

  国际许多经济集团、跨国公司把道德放在对人才评价标准的首位。国外许多著名跨国公司在中国选拔人才的标准,从资历取向、能力取向,发展到现在的品行取向。IBM公司要求人才有三点:必胜的信念、又快又好的执行能力、团队精神。美国微软喜欢三种人:有激情的人、努力工作的人、聪明的人。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用人标准有两条:进取心和聪明。最近日本制定人才标准的ABCD四项指标:A:抱负,B:信心,C:制定人生规划,D:行动和操作。国外针对优秀人才评价标准,主要参考六个方面:品行、动机、潜能、理解力、知识、经验。这六个方面的重要程度依次递减,品行放在首位,其逻辑关系可以用五句话概括:“没有品行,只有动机是危险的”;“没有动机,只有潜能是无能的”;“没有潜能,只有理解力是有限的”;“没有理解力,只有知识毫无意义”;“没有知识,只有经验则变得非常盲目”。21世纪更强调人才的全面发展。

  二、全面认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时代特征和深刻内涵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既要发扬优良传统,又要体现时代精神;既要立足本国,又要面向世界;既要把握今天,又要面向未来。

  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八荣八耻”包含着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包含着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八荣八耻”既有先进性的导向,又有广泛性的要求,引导人们摆正个人、集体、国家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确立了在社会主义社会,全体公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社会主义荣辱观反映了市场经济的特点。市场经济激发人们自主竞争的民主意识,但市场的负面作用也会反映到人们的思想道德和人与人的关系上来。市场经济是利益经济、效益经济、更是信用经济、法制经济。“八荣八耻”针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见利忘义、损公肥私、不讲信用等消极现象,提出了鲜明的是非判断、划清了善恶界限。

  社会主义荣辱观展现了现代社会的特性。“八荣八耻”既是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精神文明要求,更是今后推进现代文明的评价标准。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的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分工日益细密,“八荣八耻”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

  荣辱是社会对个人积极或消极的评价,荣辱感是个人对社会评价所产生的不同心理感受和自我意识。荣辱观是人们在依据一定的思想道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关于荣辱观念的总和。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只有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八荣八耻”,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体现了家庭生活、职业生活、社会公共生活中公民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体现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根本要求。“八荣八耻”是对社会主义国家公民应当遵守的基本思想道德规范的高度概括,也是从总体上对社会主义主导价值体系的生动表述。

  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统一,体现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有机结合。在我国传统道德中,荣辱观主要体现在对于辱的认识上,大多数思想家都是通过对耻辱的论述来阐释荣辱观的。我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尤为强调教人知耻。“八荣八耻”在表现形式上突破了我国传统道德中主要以“耻”来阐述荣辱观的局限,把“荣”与“辱”这两个古老的传统道德概念切实对应了起来;在具体内涵上突破了我国传统文化中把荣辱观仅仅作为道德范畴的界限,从社会主义价值观总体要求的高度,丰富、拓展了荣辱观的内涵和外延。

  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了党的优良传统,是对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我们党一贯重视荣辱观建设。毛泽东指出,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民族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自私自利、消极怠工、贪污腐化、风头主义等等,是最可鄙的;而大公无私、积极努力、克己奉公、埋头苦干的精神,才是最可尊敬的。他反复强调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邓小平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他提出,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江泽民指出,“必须认识到,如果只讲物质利益,只讲金钱,不讲理想,不讲道德,人们就会失去共同的奋斗目标,失去行为的正确规范”,“要在全社会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增强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励他们为振兴中华而不懈奋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继承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思想,全面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

  三、高校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思路

  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特定时代烙印的荣辱价值判断。高校是育人的场所,应该成为这种价值判断的窗口。“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是我们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因此,高校的重要责任,一方面是要加强自身的文明建设,让师生明确应该旗帜鲜明地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同时,又要在全社会领先一步、站高一步,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第一,要提高认识。高校历来是社会文明的源头,引领文化潮流,传播科学思想,应该成为先进文化、健康思想、高尚品德最有市场最有人气的地方。高校既是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高尚道德文化的重要辐射源。高校作为巨大的人才和思想宝库,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一,超越作用,高校的本质是趋向未来的,高校的功能在于生气勃勃地创造未来。其二,示范作用,通过品学兼优的人才培养,导引社会全面健康发展。其三,辐射作用,通过文化传播、道德责任、精神风貌,对整个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和广泛辐射。

  高校不仅要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讲公德、守纪律的社会公民。我们要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促使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明确历史使命,明白政治方向,明白做人道理。关注人类命运,关注社会进步,关注百姓疾苦,是我们人才培养的崇高目标。树理想信念之魂,立民族精神之根,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理想信念是支柱,民族精神是灵魂,道德情操是基础,全面发展是目标。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使命作用,我们应当有更加崭新的视角,更加辩证的思考,更加理性的审视。

  第二,要坚定理想信念。我们的理想信念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全社会的共同理想,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政治信念。新时期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从现实看,是经济发展问题、领导班子建设问题、党群关系问题等。但从长远看,就是在中国未来挑大梁的大学生是否能够与党同心同德。一个国家没有现代科学,就会一打即垮,而没有可靠的接班人,更会不打自垮。

  20世纪90年代,世界上一些政党相继失去执政地位,都是因为在接班人上出了问题。理想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信念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一个没有理想、没有信念、没有信仰的人,常常只能受本能驱使,其人生发展就没有明确的方向,这种人或是浑浑噩噩,虚度光阴,或是惟利是图,狭隘自私,最终只能是精神空虚,人格低下,为社会所不齿。树立共同理想在我国具有特殊重要性,与西方一些国家的宗教治理不同,我们国家是用共同理想来凝聚人心的,如果全社会没有一个共同理想就像一盘散沙。要引导大学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聪明才智。

  第三,要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民族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我们一定要重视优秀民族精神、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文化决定着一个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20世纪60年代,韩国和加纳的国民生产总值大致相同,但是30年以后,韩国跃居世界经济第14位,加纳的人均产值等于韩国的1/4,造成这一差距的主要原因是文化。韩国人生活节俭,工作勤奋,重视教育,国民富有组织纪律性。这使看来起点一致的两个国家,在不同文化的熏陶下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有了不同的发展结果。一个国家的强大,主要是文化的强大。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民族精神,没有优秀的文化传统,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什么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为什么海峡两岸隔离了半个世纪仍能交流,为什么我国13亿人口,56个民族有如此强大的凝聚力,就是因为有共同的文化。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优秀文化,是世界上最聪明的和最富有智慧的民族,因为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惟一的五千年历史文化未中断过的民族,巴比伦、古罗马、古希腊都中途断档。人的聪明是延续的,因此讲中华民族是最聪明的民族。一个人的精神境界与创新能力,一个民族的灵魂与脊梁,一个社会的良知与公正,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与进取精神,一个时代的变革力量与道德素养,都是优秀民族文化雕塑出来的文明形象、道德形象、精神形象。

  21世纪中国有没有希望,关键在于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弘扬,这种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将产生博大的精神力量、深刻的道德力量、巨大的感召力量。我们要把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作为立足点,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着眼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引导学生形成现代公民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要传承民族文化,培养爱国情感。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载体,是民族凝聚力和亲和力的重要体现,是中华文化的根基与源头。优秀的民族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基因、文化基因,可以渗透到现代社会、信息社会当中,它是一种文化资源,是一种无形的精神财富。对于广大青年学生来讲,传承民族文化是弘扬民族传统、增强爱国情感的重要途径。要根据学生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把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三方面作为民族精神教育的重点内容,具体来讲,在国家意识教育的过程中,把国家观念、国情意识、国家安全和国家自强作为重点;在文化认同教育过程中,把民族语言、民族历史、革命传统和人文传统作为重点;在公民人格教育过程中,把社会责任、诚信守法、平等合作、勤奋自强作为重点。

  第四,要突出道德教育。市场经济崇尚多元经济、多元利益,如何在多元之中有主导,多变之中有主线,多样之中有主体,坚持和弘扬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价值观,这是关键问题。所谓核心价值观,就是为人民服务就有道德,不为人民服务只为自己服务就没有道德,想着别人就有道德,不想别人只想自己就没有道德,给别人作了贡献就有价值,不做贡献就没有价值。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们道德观念的积极变化,也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它容易使人们不择手段地追求金钱,反映在社会上出现诚信缺失,反映在经济秩序上出现经济案件的增加,反映在党政干部队伍中出现权钱交易、腐败等现象。同样,大学校园不再是净土,一些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已经被打破,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体系和价值标准尚未形成;以往道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不分层次、脱离实际、内容空泛、违背道德养成规律的倾向,使道德建设特别是基础道德建设欠帐太多;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婚姻家庭道德领域出现许多新变化,哪些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哪些是应当谴责和抵制的,界限并不是十分清楚。

  市场经济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在这样的条件下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我们需要回答许多新课题。比如,在经济主体多元化的条件下,怎样体现集体主义原则;在市场竞争加剧的条件下,怎样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在物质利益原则不断强化的条件下,怎样弘扬奉献精神,等等,都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的新课题。由于道德教育空泛化的“后遗症”和道德约束机制的不完善等多方面复杂因素,人们知行相悖和言行不一的现象比较普遍,人们既呼唤道德又缺乏道德自律。这种道德实践的滞后,加重了一些人的公德意识淡漠和诚信缺失。据调查,有些人感到,共产主义道德离我们太远,我们做不到;搞坑蒙拐骗,我们不忍心;正正派派做人,诚诚实实办事,却总是吃亏。一些人或多或少认同官场上的“潜规则”,说违心话,办违心事,“双重人格”不是个别现象。一些人感到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很难。

  第五,要提高思想理论素养。思想理论素养是解决思想道德问题的关键。构筑青年学生的精神支柱、价值取向、道德水准,就是要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教育青年学生,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作为共同的思想基础,在青年学生头脑中深深扎根。

  理论具有解释和规范的功能。从世界观的层面上看,理论作为解释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一种解释原则,在这个意义上,掌握一种理论就是掌握其思维方式;从价值观的层面上看,理论作为一种价值体系,为人们提供安身立命的意义世界,是规范人们立身行事的价值尺度,在这个意义上,接受一种理论也就认同了一种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从人生观的层面上看,理论作为一种人生指南,人生应该怎样度过,人类应该怎样存在,为生命提供支撑,为生活提供依据,在这个意义上,信仰一种理论就接受了一种生活态度与方式。思想理论素养是灵魂,决定着人们的思想、道德、见识、行动的水平和能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用什么样的态度观察社会,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国家和集体,用什么样的规则规范行为,对每个人都是严峻考验,对每个人的思想理论素养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我们只有打牢坚实的理论功底,解决好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八荣八耻”问题。

  提高理论素养,关键是做到“三个自觉”。一是做到理论自觉,依靠真理力量,树立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形象。我们只有不断提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能力,把其精髓内化为世界观、方法论,才能树立起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理论形象。二是做到政治自觉,依靠集体的力量,树立执政为民的政治形象。我们是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倡导者和为人民服务的践行者,要有超越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思想境界,只有在培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上引领时代精神,才能树立执政为民的政治形象。三是做到文化自觉,依靠人格力量,树立扬荣抑耻的道德形象。我们是先进道德文化的实践者、建设者,只有体现真善美的文化品格,引领社会风尚,才能树立扬荣抑耻的道德形象。

  第六,要重视抓好学术道德建设。高校作为探求未知世界,认识发现真理,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文化支撑的前沿,承担着培养创新人才、创新知识、促进社会发展的光荣使命。崇尚科学、追求卓越的治学精神是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要维护学术尊严和学术自由,重视抓好学术风气和学术道德建设,坚持严谨治学,学术诚信,力戒浮躁。要尊重科学发展的规律,鼓励学术创新,宽容失败,以多种形式展示和弘扬学术精神。

  第七,要发挥教师教书育人作用。教师素以为人师表的高尚道德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塑造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讲,好的教师是一个教育基地,是一个动力源,是一所德育学校。教师要从传统德育模式的框架中走出来,树立现代德育理念。德育不是控制人,束缚人,约束人,而是创造条件发展人。德育的根本目的是构筑精神支柱,发掘创造潜能。德育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意志力、自信力、亲和力、创造力以及独立人格。教师要帮助学生辨别是非,学会判断和选择,提高学生的道德辨析力、判断力、选择力,学会自己面对人生,创造生活。实践证明,平庸的教师在说教,良好的教师在解惑,优秀的教师在示范,卓越的教师在启迪。在学生道德人格形成过程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主演”,教师是教授引导的主体,学生是学习养成的主体。当代青年学生最突出的特点是独立性、自主性、选择性和观点多样性,这符合社会现实,也符合社会发展趋势。教师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尊重学生主体,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个性,尊重学生基本权利和责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情感以及意志品质等各方面的素质。要坚持以师德建设为重点,以德育人,以德立人,以德施教,以情育爱,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作者介绍:田建国,中共山东省委高校工委,山东 济南 250001  田建国(1950-),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山东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国家教育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相关内容

  •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思考
  •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青少年 思想道德建设的思考 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念,是党在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新时期的思想文化的建设的创新.本文通过深入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引领作用,明确青少年在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来发掘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

  •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两点思考
  • [摘 要]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之后,党的十八大进而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真辨析"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的辩证关系,可以发现,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处使用"核心&q ...

  •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科学的儿童观为儿童事业发展作贡献
  • 当前在全市开展的"践行科学发展观,我为泰州作贡献"主题教育活动,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进泰州新一轮大发展,得到了全市上下的积极响应.通过党组组织学习.自学.讨论,本人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践行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找准工作的结合点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 ...

  • 建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意义
  • 建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意义.txt26选择自信,就是选择豁达坦然,就是选择在名利面前岿然不动,就是选择在势力面前昂首挺胸,撑开自信的帆破流向前,展示搏击的风采. 编者按为了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市委宣传部和市社科联联合举办了青岛市第三届社会科学普及周,以"树立正确荣辱观,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

  • 为深入学习实践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
  • 新农村 新农民 新风尚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纪实 050111班 张晓明 为深入学习实践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十六大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同时在实践中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团结求实作风和务实创新精神,为提高学生"走出校园服务社会" ...

  • 最美少年评选活动方案
  • 2014年"争当美德小达人".选树"最美殷都少年"推荐 评选活动方案 为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在少先队员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广大少先队员记住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和要求,做到"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 ...

  •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实践报告范文
  • 实践目的: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 实践形式:深入农村,入住农家,下地帮农户干农活,与村民攀谈,搞农村调查. 实践时间:xx年7月17日--7月23日 实践地点:广西柳州市鹿寨县雒容镇南庆村凉水塘屯 实践组织者:广西工学院鹿山学院团总支 实践参与者:广西工学院鹿山学院05级暑期&qu ...

  •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实现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实现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上地实验学校初一(五)班 唐雨璠 一个民族的发展兴旺,离不开进步的核心价值观引领.只有建立共同的价值目标,一个国家和民族才会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才会有统一的意志和行动,甚至越是在危机困难的时候,越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为此,党的十八大提出&q ...

  • 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总结
  •   近日,全国上下都在紧紧围绕”八荣八耻”道德践行活动,我校也全面开展,认真学习、深入领会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强调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紧抓好,要把它作为学生日常行为准则。   为此,我系通过多种形式宣传与学习,大力倡导”八荣八耻”的践行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