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准确填报利润表"所得税费用"

如何准确填报利润表“所得税费用”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一百二十八条规定,企业所得税分月或者分季度预缴,由税务机关具体核定。《企业所得税法》第五十四条规定,企业分月或者分季度预缴企业所得税时,应当按照月度或者季度的实际利润额预缴;按照月度或者季度的实际利润额预缴有困难的,可以按照上一纳税年度应纳税所得额的月度或者季度平均额预缴,或者按照经税务机关认可的其他方法预缴。预缴方法一经确定,该纳税年度内不得随意变更。关于实际利润额的确定,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填报企业所得税月季度预缴纳税申报表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635号)规定,按会计制度核算的利润额减除以前年度待弥补亏损以及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后的余额来确认。

在实际操作中,纳税人按月度或者按季度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和年终汇算清缴申报利润表时,经常遇到三个方面的问题:

1.预缴企业所得税时,确定的实际利润额即应纳税所得额不准确。

2.年终汇算清缴时,遇到多预缴企业所得税的情况,不作账务调整。

3.年度利润表中填报的所得税费用不正确。现举例进行说明。 与所得税核算有关的资料

某公司适用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按季度申报预缴企业所得税,年终汇算清缴。递延所得税资产及递延所得税负债不存在期初余额。2009年有关情况如下:

(1)第一季度实现会计利润总额为90万元,包括从市级财政部门取得的专项用途的财政性资金3万元(符合税法规定的不征税收入条件)、国债利息收入2万元。以前年度尚未弥补的亏损为5万元。被工商部门罚款1万元。

(2)第二季度累计实现会计利润总额为100万元,第三季度累计实现会计利润总额为-10万元,第四季度累计实现会计利润总额为60万元。

(3)年末A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为30万元,计税基础为20万元;B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为20万元,计税基础为26万元(其他资产和负债无暂时性差异)。

(4)年终汇算清缴纳税调整后应纳税所得额为64万元。 预缴及年终汇算清缴

(1)第一季度预缴企业所得税时的应纳税所得额为80万元(90-3-2-5)。这里有两处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一是按照现行政策规定,预缴期可以弥补以前年度的亏损,而有的纳税人却忽视了这项规定,不进行弥补。二是把工商部门罚款1万元作为纳税调增金额。实际上,这种产生永久性差异的支出,在预缴期不必进行纳税调整,只需在年终汇算清缴时一并作纳税调整。该公司应预缴企业所得税20万元(80×25%)。会计处理如下(单位:万元,下同):

计提所得税时

借:所得税费用 2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20

缴纳所得税时

借: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20

贷:银行存款 20

结转所得税费用时

借:本年利润 20

贷:所得税费用 20

(2)第二季度应预缴企业所得税的应纳税所得额为10万元(100-3-2-5-80)。这里容易出现的错误是把应纳税所得额确定为20万元(100-80),把不征税收入的3万元、免税收入的2万元计入了应税所得,应予弥补的亏损5万元也没有弥补。该公司第二季度应预缴企业所得税2.5万元(10×25%)。会计处理如下:

计提所得税时

借:所得税费用 2.5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2.5

缴纳所得税时

借: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2.5

贷:银行存款 2.5

结转所得税费用时

借:本年利润 2.5

贷:所得税费用 2.5

(3)第三季度由于应纳税所得额小于0,不缴纳企业所得税,不作会计处理。

(4)第四季度累计实现会计利润总额小于第二季度累计实现会计利润总额,不缴纳企业所得税,不作会计处理。这个环节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假如第四季度累计实现会计利润总额大于以前季度累计实现会计利润总额,那么,第四季度就应当预缴企业所得税。但是,很多企业对于第四季度应预缴的企业所得税并不预缴,而是在年终汇算清缴时一次性缴纳。这种做法不符合企业所得税按月或季度预缴,年终汇算清缴的要求。

(5)A固定资产由于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10万元(30-20),应确认与其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2.5万元(10×25%);B固定资产由于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6万元(26-20),应确认与其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1.5万元(6×25%)。该公司递延所得税为1万元(2.5-1.5)。

(6)2009年度应缴纳企业所得税16万元(64×25%)。因在季度预缴中已缴纳22.5万元(20+2.5),多预缴的6.5万元(22.5-16),应当申报退税或者抵顶下一年度应缴纳的税款。无论是退税还是抵顶下一年度应缴纳的税款,都应当作如下会计处理:

借:其他应收款———所得税退税款 6.5

贷:所得税费用 6.5

收到退税款时

借:银行存款 6.5

贷:其他应收款———所得税退税款 6.5

抵顶下一年度应纳税款时

借:所得税费用 6.5

贷:其他应收款———所得税退税款 6.5

这里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有些会计人员对多预缴的企业所得税不作会计处理,在下一年度预缴企业所得税时,再把多预缴的税款减除。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填报年度利润表,就会把由预缴所得税对应的所得税费用误认为是当期所得税(即当年所得税)对应的所得税费用,造成年度利润表中所得税费用虚增。如果在填

报年度利润表时,按当期所得税对应的所得税费用核算,不在账簿中调整所得税费用,就会造成账表不符,也不合乎要求。为了防止此类问题发生,在预缴企业所得税时,可以采取另一种方法进行账务处理,即每期只作缴税处理,不作计提税款处理,年终作计提和结转所得税费用处理。接上例,会计处理为: 第一季度预缴企业所得税时

借: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20

贷:银行存款 20

第二季度预缴企业所得税时

借: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2.5

贷:银行存款 2.5

第三季度由于应纳税所得额小于零,不缴纳企业所得税,不作会计处理。 2009年计提所得税费用时

借:所得税费用 16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16

2009年结转所得税费用时

借:本年利润 16

贷:所得税费用 16

处理多预缴税款时

借:其他应收款——所得税退税款 6.5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6.5

收到退税款时

借:银行存款 6.5

贷:其他应收款———所得税退税款 6.5

抵顶下一年应纳的税款时

借:所得税费用 6.5

贷:其他应收款——所得税退税款 6.5

确定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

《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第二十一条规定,企业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应当作为所得税费用或收益计入当期损益。《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

——所得税》第二十四条规定,所得税费用应当在利润表中单独列示。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的情况下,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由两部分组成: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当期所得税是当期应当缴纳的所得税,而不是预缴形成的所得税。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应由当期应缴纳的所得税对应的所得税费用和递延所得税对应的所得税费用组成,上述公司2009年度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为17万元。

在中级会计职称中级会计实务中,所得税费用算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知识点了,其中,关于它的计算以及会计处理方法是考试中的重点内容,对此,东奥小编就围绕这两个方面在下面的内容中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希望能够让大家学会怎么去应用。

1、所得税费用的计算:

(1)所得税费用是按照会计的规定计算的;

(2)所得税费用作为费用核算,在核算中设置“所得税费用”科目进行核算;

(3)所得税费用=应交所得税+递延所得税。

通俗地说,所得税会计就是在应交所得税基础上如何确定所得税费用。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所得税费用的计算分三步:

第一步,确定递延所得税——不包括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交易或事项的所得税影响。 递延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增加额+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少额

递延所得税收益=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减少额+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增加额

递延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余额-递延所得税负债期初余额)-(递延所得税资产期末余额-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余额)=当期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增加额-当期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减少额-当期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增加+当期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少=递延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收益

如果某项交易或事项按照会计准则规定应计入所有者权益,由该交易或事项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及其变化亦应计入所有者权益,不构成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 第二步,确定应交所得税。应交所得税的计算公式在前面(3)中已经详细说明。

第三步,倒挤所得税法费用。根据“所得税费用=应交所得税+递延所得税”倒挤得出所得税费用的金额。

借:所得税费用

递延所得税资产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递延所得税负债

★企业进行所得税核算的一般程序是:

①确定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

②比较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对于两者之间的差异,除准则规定的特殊情况,应分别确定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

③就当期发生的交易或事项确定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应交所得税;

④依据“所得税费用=应交所得税+递延所得税”确定所得税费用。

2、所得税费用的会计分录:

(1)本科目核算企业确认的应从当期利润总额中扣除的所得税费用。

(2)本科目可按“当期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进行明细核算。

(3)所得税费用的主要账务处理。

a、资产负债表日,企业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确定的当期应交所得税,借记本科目(当期所得税费用),贷记“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科目。

b、资产负债表日,根据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应有余额大于“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余额的差额,借记“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贷记本科目(递延所得税费用)、“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等科目;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应有余额小于“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余额的差额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企业应予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应当比照上述原则调整本科目、“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及有关科目。

(4)期末,应将本科目的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结转后本科目无余额。

通过学习上述知识点,大家应该了解到:计算确定了当期应交所得税及递延所得税费用(或收益)以后,利润表中应予确认的所得税费用为两者之和,即: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费用(或收益);同时,还有如何确认和计算当期所得税。

如何准确填报利润表“所得税费用”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一百二十八条规定,企业所得税分月或者分季度预缴,由税务机关具体核定。《企业所得税法》第五十四条规定,企业分月或者分季度预缴企业所得税时,应当按照月度或者季度的实际利润额预缴;按照月度或者季度的实际利润额预缴有困难的,可以按照上一纳税年度应纳税所得额的月度或者季度平均额预缴,或者按照经税务机关认可的其他方法预缴。预缴方法一经确定,该纳税年度内不得随意变更。关于实际利润额的确定,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填报企业所得税月季度预缴纳税申报表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635号)规定,按会计制度核算的利润额减除以前年度待弥补亏损以及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后的余额来确认。

在实际操作中,纳税人按月度或者按季度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和年终汇算清缴申报利润表时,经常遇到三个方面的问题:

1.预缴企业所得税时,确定的实际利润额即应纳税所得额不准确。

2.年终汇算清缴时,遇到多预缴企业所得税的情况,不作账务调整。

3.年度利润表中填报的所得税费用不正确。现举例进行说明。 与所得税核算有关的资料

某公司适用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按季度申报预缴企业所得税,年终汇算清缴。递延所得税资产及递延所得税负债不存在期初余额。2009年有关情况如下:

(1)第一季度实现会计利润总额为90万元,包括从市级财政部门取得的专项用途的财政性资金3万元(符合税法规定的不征税收入条件)、国债利息收入2万元。以前年度尚未弥补的亏损为5万元。被工商部门罚款1万元。

(2)第二季度累计实现会计利润总额为100万元,第三季度累计实现会计利润总额为-10万元,第四季度累计实现会计利润总额为60万元。

(3)年末A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为30万元,计税基础为20万元;B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为20万元,计税基础为26万元(其他资产和负债无暂时性差异)。

(4)年终汇算清缴纳税调整后应纳税所得额为64万元。 预缴及年终汇算清缴

(1)第一季度预缴企业所得税时的应纳税所得额为80万元(90-3-2-5)。这里有两处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一是按照现行政策规定,预缴期可以弥补以前年度的亏损,而有的纳税人却忽视了这项规定,不进行弥补。二是把工商部门罚款1万元作为纳税调增金额。实际上,这种产生永久性差异的支出,在预缴期不必进行纳税调整,只需在年终汇算清缴时一并作纳税调整。该公司应预缴企业所得税20万元(80×25%)。会计处理如下(单位:万元,下同):

计提所得税时

借:所得税费用 2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20

缴纳所得税时

借: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20

贷:银行存款 20

结转所得税费用时

借:本年利润 20

贷:所得税费用 20

(2)第二季度应预缴企业所得税的应纳税所得额为10万元(100-3-2-5-80)。这里容易出现的错误是把应纳税所得额确定为20万元(100-80),把不征税收入的3万元、免税收入的2万元计入了应税所得,应予弥补的亏损5万元也没有弥补。该公司第二季度应预缴企业所得税2.5万元(10×25%)。会计处理如下:

计提所得税时

借:所得税费用 2.5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2.5

缴纳所得税时

借: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2.5

贷:银行存款 2.5

结转所得税费用时

借:本年利润 2.5

贷:所得税费用 2.5

(3)第三季度由于应纳税所得额小于0,不缴纳企业所得税,不作会计处理。

(4)第四季度累计实现会计利润总额小于第二季度累计实现会计利润总额,不缴纳企业所得税,不作会计处理。这个环节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假如第四季度累计实现会计利润总额大于以前季度累计实现会计利润总额,那么,第四季度就应当预缴企业所得税。但是,很多企业对于第四季度应预缴的企业所得税并不预缴,而是在年终汇算清缴时一次性缴纳。这种做法不符合企业所得税按月或季度预缴,年终汇算清缴的要求。

(5)A固定资产由于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10万元(30-20),应确认与其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2.5万元(10×25%);B固定资产由于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6万元(26-20),应确认与其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1.5万元(6×25%)。该公司递延所得税为1万元(2.5-1.5)。

(6)2009年度应缴纳企业所得税16万元(64×25%)。因在季度预缴中已缴纳22.5万元(20+2.5),多预缴的6.5万元(22.5-16),应当申报退税或者抵顶下一年度应缴纳的税款。无论是退税还是抵顶下一年度应缴纳的税款,都应当作如下会计处理:

借:其他应收款———所得税退税款 6.5

贷:所得税费用 6.5

收到退税款时

借:银行存款 6.5

贷:其他应收款———所得税退税款 6.5

抵顶下一年度应纳税款时

借:所得税费用 6.5

贷:其他应收款———所得税退税款 6.5

这里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有些会计人员对多预缴的企业所得税不作会计处理,在下一年度预缴企业所得税时,再把多预缴的税款减除。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填报年度利润表,就会把由预缴所得税对应的所得税费用误认为是当期所得税(即当年所得税)对应的所得税费用,造成年度利润表中所得税费用虚增。如果在填

报年度利润表时,按当期所得税对应的所得税费用核算,不在账簿中调整所得税费用,就会造成账表不符,也不合乎要求。为了防止此类问题发生,在预缴企业所得税时,可以采取另一种方法进行账务处理,即每期只作缴税处理,不作计提税款处理,年终作计提和结转所得税费用处理。接上例,会计处理为: 第一季度预缴企业所得税时

借: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20

贷:银行存款 20

第二季度预缴企业所得税时

借: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2.5

贷:银行存款 2.5

第三季度由于应纳税所得额小于零,不缴纳企业所得税,不作会计处理。 2009年计提所得税费用时

借:所得税费用 16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16

2009年结转所得税费用时

借:本年利润 16

贷:所得税费用 16

处理多预缴税款时

借:其他应收款——所得税退税款 6.5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6.5

收到退税款时

借:银行存款 6.5

贷:其他应收款———所得税退税款 6.5

抵顶下一年应纳的税款时

借:所得税费用 6.5

贷:其他应收款——所得税退税款 6.5

确定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

《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第二十一条规定,企业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应当作为所得税费用或收益计入当期损益。《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

——所得税》第二十四条规定,所得税费用应当在利润表中单独列示。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的情况下,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由两部分组成: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当期所得税是当期应当缴纳的所得税,而不是预缴形成的所得税。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应由当期应缴纳的所得税对应的所得税费用和递延所得税对应的所得税费用组成,上述公司2009年度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为17万元。

在中级会计职称中级会计实务中,所得税费用算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知识点了,其中,关于它的计算以及会计处理方法是考试中的重点内容,对此,东奥小编就围绕这两个方面在下面的内容中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希望能够让大家学会怎么去应用。

1、所得税费用的计算:

(1)所得税费用是按照会计的规定计算的;

(2)所得税费用作为费用核算,在核算中设置“所得税费用”科目进行核算;

(3)所得税费用=应交所得税+递延所得税。

通俗地说,所得税会计就是在应交所得税基础上如何确定所得税费用。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所得税费用的计算分三步:

第一步,确定递延所得税——不包括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交易或事项的所得税影响。 递延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增加额+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少额

递延所得税收益=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减少额+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增加额

递延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余额-递延所得税负债期初余额)-(递延所得税资产期末余额-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余额)=当期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增加额-当期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减少额-当期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增加+当期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少=递延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收益

如果某项交易或事项按照会计准则规定应计入所有者权益,由该交易或事项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及其变化亦应计入所有者权益,不构成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 第二步,确定应交所得税。应交所得税的计算公式在前面(3)中已经详细说明。

第三步,倒挤所得税法费用。根据“所得税费用=应交所得税+递延所得税”倒挤得出所得税费用的金额。

借:所得税费用

递延所得税资产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递延所得税负债

★企业进行所得税核算的一般程序是:

①确定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

②比较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对于两者之间的差异,除准则规定的特殊情况,应分别确定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

③就当期发生的交易或事项确定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应交所得税;

④依据“所得税费用=应交所得税+递延所得税”确定所得税费用。

2、所得税费用的会计分录:

(1)本科目核算企业确认的应从当期利润总额中扣除的所得税费用。

(2)本科目可按“当期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进行明细核算。

(3)所得税费用的主要账务处理。

a、资产负债表日,企业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确定的当期应交所得税,借记本科目(当期所得税费用),贷记“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科目。

b、资产负债表日,根据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应有余额大于“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余额的差额,借记“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贷记本科目(递延所得税费用)、“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等科目;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应有余额小于“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余额的差额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企业应予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应当比照上述原则调整本科目、“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及有关科目。

(4)期末,应将本科目的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结转后本科目无余额。

通过学习上述知识点,大家应该了解到:计算确定了当期应交所得税及递延所得税费用(或收益)以后,利润表中应予确认的所得税费用为两者之和,即: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费用(或收益);同时,还有如何确认和计算当期所得税。


相关内容

  • 德勤:非居民企业在华机构场所税收管理政策得到明确
  • 2010年2月20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国税发[2010]18号和国税发[2010]19号文件(以下分别简称为"18号文"和"19号文"),对在华设立机构.场所的非居民企业的税收管理办法进行了明确.我们此前已经针对这两部文件进行了必要报道.最近,国际著名的会计 ...

  • 2014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指南-终版
  • 企业所得税申报体系综述 2014 年11月3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2014年第63号文件,公布了新的企业所得税申报表(A类)表样,并要求在2014年度的企业所得税年度汇算清缴过程中使用该套新表.从直观上来看,新版报表从原来的16张报表增加到现在的41张报表,数量增加了很多,新增了采集纳税调整明细信息. ...

  • 如何填写所得税申报表填报
  • 如何填写企业所得税申报表 1.如何填写<企业所得税弥补亏损明细表> 1.凡当年盈利,即:主表23行 "纳税调整后所得"的数据为正数,按规定可弥补以前年度亏损的纳税人,应填报<企业所得税弥补亏损明细表>:对当年<主表>23行 "纳税调整 ...

  • 工业成本费用指标填报有妙招
  • 国家统计局自2007年正式启动了工业成本费用调查,从此结束了十几年来被调查企业直接填报生产法增加值构成项--"工业中间投入"的历史,为减轻企业负担,提高统计指标的准确性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统计机构通过这一直接采集财务基础数据的方式,实现了统一计算生产法和收入法工业增加值及其增加值 ...

  • 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操作指南
  • 研究开发费用归集及相关税收政策操作指南 一.企业进行研究开发活动可享受哪些税收优惠政策?  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具体为:计入当期损益未形成无形资产的,允许再按其当年研发费用实际发生额的50%,直接抵扣当年的应纳税所得额:形 ...

  • 组织等统计调查对象,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原始记录
  •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等统计调查对象,应当按照国家有 关规定设置原始记录.统计台账,建立健全统计资料的审核.签署.交接.归档等管理制度. 统计资料的审核.签署人员应当对其审核.签署的统计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负责. <中华人民 ...

  • 企业所得税弥补亏损若干问题的处理
  • 49 导致利润总额减少的境外分支机构的亏损,无论是实际亏损额,还是非实际亏损额,均应做纳税调整增加处理.以后年度企业对境外分支机构的亏损结转弥补的,应在附表六第4行"弥补以前年度亏损"按规定填报. 境内分支机构的亏损如何弥补?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 ...

  • [转载]沈鹏飞:房地产预售收入年度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
  • 目前,由于<年度纳税申报表及附表填报说明>未对房地产企业预售收入涉及的预交税金及广告费与业务宣传费.业务招待费的填报进行规定,本地税务方面也未进行进一步的明确,一些房地产企业对预售收入如何进行填报产生了疑问.目前来看,实际操作中有以下三种方法: 一.将预售收入作为销售货物收入填报 1.预 ...

  • 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
  • 近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继续实施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11]4号),决定2011年继续实施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2009年12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小型微利企业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