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看见
——读《看见》有感
《看见》,简单的一词,不加修饰,这便是柴静讲述央视十年自传性作品的书名。但这样简单的一个词却又留下不少疑问:谁看见?看见了什么?怎么看见的?一切疑问的假设前提是看见,脑海里又冒出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人们习以为常的看见,就真的是看见了吗?也许看见根本不是看见。
“人”常常被有意无意的忽略,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这些思维的就埋在无意识之下。无意识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见他人,对自己也熟视无睹。这是柴静在《看见》序言中的一段话,简短却耐人寻味。我想《看见》一书便是看见了无意识思维,才会写道:“想要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睛来。”这本书的创作过程也可视作柴静一场自我探索之旅。
这本书里她没有选择标志性的事情,只是讲述给她留下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和事,十年里让她不断疑问、不断思索、不断成长的事实与因果。十年,她从一个文艺范的姑娘蜕变成知性具有人文关怀情怀的女记者,采访时由最初的凌厉到沉静,做新闻由锐气到宽厚,印象极深的是柴静面对老师陈虻批评她情绪化采访时,她带着情绪冲口而出“都像你那样,像你那样老于世故,”在以后的记者生涯中,她认识到“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书中后面写到,柴静在带一位新记者时,看到他文中“遵劲有力的大手”说道“写东西的人不用带着感情,写得客观平实,事物自会折射出它本身蕴含的感情。”这种思想上的转变尤为可贵,我很难做到,面对新闻,我会习惯性同情弱者而忽略事情始末,自带感情先入为主的影响对事情的判断。柴静的记者身份让她对自己的情绪有了更深的认识与把握,通过这本书,我也了解到求真的不易,人不可能没有情绪,但做到不让情绪左右自己理智的判断、不让感情影响对真实的追求,这也是成长的一个重要的体现吧。
通过柴静的《看见》,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国家许许多多的风雨,从令人胆颤的非典再到中国环境污染缩影山西,再到普通却牵动众人的新闻事件,药家鑫案、华南虎照片真假之争等等,这是一个国家的状态,正如这句话所说,想
要了解一个国家就去了解这个国家的报纸,新闻是人们关心的焦点,一个国家的民众关心的是什么,恰恰是这个国家的各种健康指标。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读《看见》,也有不同的看见,不知道柴静力求客观的记录,究竟让大家看见什么,我看见了各种不安下的希望,相信这个世界还会变好,相信这个社会还会变好,人还是需要力量的;我看见一个媒体人的良知与操守,她对人物的关怀是从心腹的石坡上流淌出来。对看见的理解,只是我个人的解读,或许柴静只是想隔着十年去看自己,展现生命中痛苦而又美好的十年。“人们声称最美好的岁月,其实都是最痛苦的,只是事后回忆起来才那么幸福,”也许正是如此。
看不见的看见
——读《看见》有感
《看见》,简单的一词,不加修饰,这便是柴静讲述央视十年自传性作品的书名。但这样简单的一个词却又留下不少疑问:谁看见?看见了什么?怎么看见的?一切疑问的假设前提是看见,脑海里又冒出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人们习以为常的看见,就真的是看见了吗?也许看见根本不是看见。
“人”常常被有意无意的忽略,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这些思维的就埋在无意识之下。无意识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见他人,对自己也熟视无睹。这是柴静在《看见》序言中的一段话,简短却耐人寻味。我想《看见》一书便是看见了无意识思维,才会写道:“想要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睛来。”这本书的创作过程也可视作柴静一场自我探索之旅。
这本书里她没有选择标志性的事情,只是讲述给她留下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和事,十年里让她不断疑问、不断思索、不断成长的事实与因果。十年,她从一个文艺范的姑娘蜕变成知性具有人文关怀情怀的女记者,采访时由最初的凌厉到沉静,做新闻由锐气到宽厚,印象极深的是柴静面对老师陈虻批评她情绪化采访时,她带着情绪冲口而出“都像你那样,像你那样老于世故,”在以后的记者生涯中,她认识到“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书中后面写到,柴静在带一位新记者时,看到他文中“遵劲有力的大手”说道“写东西的人不用带着感情,写得客观平实,事物自会折射出它本身蕴含的感情。”这种思想上的转变尤为可贵,我很难做到,面对新闻,我会习惯性同情弱者而忽略事情始末,自带感情先入为主的影响对事情的判断。柴静的记者身份让她对自己的情绪有了更深的认识与把握,通过这本书,我也了解到求真的不易,人不可能没有情绪,但做到不让情绪左右自己理智的判断、不让感情影响对真实的追求,这也是成长的一个重要的体现吧。
通过柴静的《看见》,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国家许许多多的风雨,从令人胆颤的非典再到中国环境污染缩影山西,再到普通却牵动众人的新闻事件,药家鑫案、华南虎照片真假之争等等,这是一个国家的状态,正如这句话所说,想
要了解一个国家就去了解这个国家的报纸,新闻是人们关心的焦点,一个国家的民众关心的是什么,恰恰是这个国家的各种健康指标。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读《看见》,也有不同的看见,不知道柴静力求客观的记录,究竟让大家看见什么,我看见了各种不安下的希望,相信这个世界还会变好,相信这个社会还会变好,人还是需要力量的;我看见一个媒体人的良知与操守,她对人物的关怀是从心腹的石坡上流淌出来。对看见的理解,只是我个人的解读,或许柴静只是想隔着十年去看自己,展现生命中痛苦而又美好的十年。“人们声称最美好的岁月,其实都是最痛苦的,只是事后回忆起来才那么幸福,”也许正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