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着不遇

教案示例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寻、隐、者、遇、药”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释题质疑。

1.直接揭题。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唐代四位大诗人:白居易,李白,孟浩然,王之涣。今天,我们随着第五首古诗的学习,再认识一位唐代大诗人,他的名字叫贾岛。

2.释题。

寻:寻找、寻访。

隐者:隐居山林的人。

不遇:没有遇到。

题目的意思就是:(作者)寻访一位隐居山林中的人却没有遇到。

3.质疑。

怎么找的?为什么没有找到?

二、初读课文。

1.自读古诗。

2.指名读,教师随机出示生字卡片,指导生字读音。

三、借助画面,理解诗意。

1.仔细看图。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我知道了作者在向隐者的弟子询问隐者的去向;童子在摆手说不知道在哪里;隐者在山高林密的深山中。)

2.结合图谈一谈诗句中词语的意思。童子:小徒弟。师:老师。此山:这群山。

3.师重点指导。

言:说。

云深:山高林密,山顶之云雾缭绕。

只:就

4.根据诗句想象诗中省略的询问。

(l)你师父干什么去了?

(2)在哪儿采药?

(3)你能找到他吗?

5.体会人物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第一句: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

第二句:言师采药去——情绪一下子低落变成失望。

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线希望。

第四句: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又生出无可奈何之感。

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语气,体会语感,读出语气。

6.扮演诗人“我”和“童子”,表演一下对话。

四、想象诗意,熟读成诵。

1.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节奏。指读、同桌互读。

2.边想象诗意边练习背诵。

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4.指导书写。

“童”上边的“立”写得要扁平,与下边“里”写得紧凑。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古诗《寻隐者不遇》,语言简洁,文字精练,诗句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教案正是围绕“理解语言,体会感情”而设计。

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诗中省略的询问。

(l)你师父干什么去了?

(2)在哪儿采药?

(3)你能找到他吗?

从诗句体会人物情感,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作准备。

第一句: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

第二句:言师采药去——情绪一下子低落变成失望。

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线希望。

第四句: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又生出无可奈何之感。

教案示例二

教学要求

1.会读会写6个生字,认读5个生字。

2.在弄懂词句的基础上,理解古诗的大致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生字、朗读并背诵课文是重点。

2.指导理解诗句意思是难点。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幻灯(或CAI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朗读引入课题,解释“寻隐者不遇”诗题

老师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板书课题。“寻隐者不遇”:隐者,即隐士,隐居山林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读书人不愿做官,便隐居在偏僻的山野。诗题的意思是:去拜访一位隐居的人,没有遇到。

【作者简介】贾岛(779—843),范阳(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唐代诗人。早年出家为僧,后还俗。曾任长江(今四时省蓬溪县)主薄。他以苦吟著称,“推敲”的典故,就是从他吟咏“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诗句而来。

二、范读课文

听准读音和速度。想一想老师是怎么读的,注意停顿和重音。

三、学生自读,学习生字新词

1.自由朗读,数数有几行几句(四行两句),找出生字,看拼音,认生字,同桌互查。

2.学生书空练习生字,并组词。说说记生字的方法。教师重点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认读生字,释义组词。

2.试读课文,注意读音正确。

二、导读全诗,逐行理解

1.指名试读,教师指导理解诗句的意思。

2.教师精讲。

先解释难理解的词:童子:未成年的男孩子。这里指隐者的小徒弟。  言:说的意思。  师:师父。童子对隐者的称呼。  只:就。表示肯定的语气。  云深:云雾又多又深。深,多、浓的意思。  处:地方,行踪。

(适时打开电脑课件)逐句解释诗句: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松下,指在松树底下。言,说的意思。采,采集。这句的意思是:我寻访隐者,在松树底下碰到了一个孩子,那是他的小徒弟,我问他师父的去向,他说师父采药去了。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只在,就在,肯定的语气。云深,云雾迷蒙。这句的意思是:他就在这座山里,可是由于山上云雾迷蒙,我也不知道师父到底在什么地方。

三、齐读全诗,整体理解

教师放朗读录音。学生齐读,朗读时要注意读出节奏、重音和韵脚。

指名把全诗的意思串说一遍。

四、借助书上的插图或幻灯片,启发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图景,体会诗的意境

教师小结:这首诗写得有趣、自然。“松下”,是在山林的一棵松树下面,点明了事情发生的地点和环境。“童子”,点明了人物。“松”、“山”、“云深”,寥寥数字,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山高林密,层峦叠嶂,云雾缭绕的图景。

点拨:这首诗采用问答体,是通过寻访者向童子打听师父的去向、童子作回答的形式写的。“松下问童子”,这是写问,问了什么话,诗中并没有说,但从童子的回答中,可以推测问了三个问题。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的感情有起有伏。一问“你师父干什么去了?”这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而答非所想,心中有点失望;二问“他到何处采药去了?”反映了诗人寻友不遇急切询问的心情;“只在此山中”,使诗人顿觉会友有望,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三问“他到底在山中的什么地方?”“云深不知处”,这一回答使诗人只落得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五、指导朗读,背诵全诗

1.自由轻声读三遍。齐读三遍,练习背诵,检查效果。

2.朗读指导:

诗题“寻隐者不遇”,重音在“不遇”。“松下问童子”这是叙述的语句,要用陈述的语气读出。

松下 / 问 / 童子,言 / 师 / 采药去。

只在 / 此山中,云深 / 不知处。

六、课堂练习

1.用生字组词。   2.朗读、背诵课文。

板书参考

5  寻隐者不遇

地  点

人物

对话

内容

松树下面

你的师傅在家吗?

童子

他采药去(了),

云深(雾大)不知(去向)。

探究活动

举行一个诗歌表演赛。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诗中两个人的语言、神态、动作,自由发挥,进行表演。

教案示例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寻、隐、者、遇、药”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释题质疑。

1.直接揭题。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唐代四位大诗人:白居易,李白,孟浩然,王之涣。今天,我们随着第五首古诗的学习,再认识一位唐代大诗人,他的名字叫贾岛。

2.释题。

寻:寻找、寻访。

隐者:隐居山林的人。

不遇:没有遇到。

题目的意思就是:(作者)寻访一位隐居山林中的人却没有遇到。

3.质疑。

怎么找的?为什么没有找到?

二、初读课文。

1.自读古诗。

2.指名读,教师随机出示生字卡片,指导生字读音。

三、借助画面,理解诗意。

1.仔细看图。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我知道了作者在向隐者的弟子询问隐者的去向;童子在摆手说不知道在哪里;隐者在山高林密的深山中。)

2.结合图谈一谈诗句中词语的意思。童子:小徒弟。师:老师。此山:这群山。

3.师重点指导。

言:说。

云深:山高林密,山顶之云雾缭绕。

只:就

4.根据诗句想象诗中省略的询问。

(l)你师父干什么去了?

(2)在哪儿采药?

(3)你能找到他吗?

5.体会人物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第一句: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

第二句:言师采药去——情绪一下子低落变成失望。

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线希望。

第四句: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又生出无可奈何之感。

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语气,体会语感,读出语气。

6.扮演诗人“我”和“童子”,表演一下对话。

四、想象诗意,熟读成诵。

1.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节奏。指读、同桌互读。

2.边想象诗意边练习背诵。

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4.指导书写。

“童”上边的“立”写得要扁平,与下边“里”写得紧凑。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古诗《寻隐者不遇》,语言简洁,文字精练,诗句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教案正是围绕“理解语言,体会感情”而设计。

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诗中省略的询问。

(l)你师父干什么去了?

(2)在哪儿采药?

(3)你能找到他吗?

从诗句体会人物情感,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作准备。

第一句: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

第二句:言师采药去——情绪一下子低落变成失望。

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线希望。

第四句: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又生出无可奈何之感。

教案示例二

教学要求

1.会读会写6个生字,认读5个生字。

2.在弄懂词句的基础上,理解古诗的大致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生字、朗读并背诵课文是重点。

2.指导理解诗句意思是难点。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幻灯(或CAI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朗读引入课题,解释“寻隐者不遇”诗题

老师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板书课题。“寻隐者不遇”:隐者,即隐士,隐居山林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读书人不愿做官,便隐居在偏僻的山野。诗题的意思是:去拜访一位隐居的人,没有遇到。

【作者简介】贾岛(779—843),范阳(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唐代诗人。早年出家为僧,后还俗。曾任长江(今四时省蓬溪县)主薄。他以苦吟著称,“推敲”的典故,就是从他吟咏“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诗句而来。

二、范读课文

听准读音和速度。想一想老师是怎么读的,注意停顿和重音。

三、学生自读,学习生字新词

1.自由朗读,数数有几行几句(四行两句),找出生字,看拼音,认生字,同桌互查。

2.学生书空练习生字,并组词。说说记生字的方法。教师重点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认读生字,释义组词。

2.试读课文,注意读音正确。

二、导读全诗,逐行理解

1.指名试读,教师指导理解诗句的意思。

2.教师精讲。

先解释难理解的词:童子:未成年的男孩子。这里指隐者的小徒弟。  言:说的意思。  师:师父。童子对隐者的称呼。  只:就。表示肯定的语气。  云深:云雾又多又深。深,多、浓的意思。  处:地方,行踪。

(适时打开电脑课件)逐句解释诗句: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松下,指在松树底下。言,说的意思。采,采集。这句的意思是:我寻访隐者,在松树底下碰到了一个孩子,那是他的小徒弟,我问他师父的去向,他说师父采药去了。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只在,就在,肯定的语气。云深,云雾迷蒙。这句的意思是:他就在这座山里,可是由于山上云雾迷蒙,我也不知道师父到底在什么地方。

三、齐读全诗,整体理解

教师放朗读录音。学生齐读,朗读时要注意读出节奏、重音和韵脚。

指名把全诗的意思串说一遍。

四、借助书上的插图或幻灯片,启发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图景,体会诗的意境

教师小结:这首诗写得有趣、自然。“松下”,是在山林的一棵松树下面,点明了事情发生的地点和环境。“童子”,点明了人物。“松”、“山”、“云深”,寥寥数字,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山高林密,层峦叠嶂,云雾缭绕的图景。

点拨:这首诗采用问答体,是通过寻访者向童子打听师父的去向、童子作回答的形式写的。“松下问童子”,这是写问,问了什么话,诗中并没有说,但从童子的回答中,可以推测问了三个问题。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的感情有起有伏。一问“你师父干什么去了?”这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而答非所想,心中有点失望;二问“他到何处采药去了?”反映了诗人寻友不遇急切询问的心情;“只在此山中”,使诗人顿觉会友有望,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三问“他到底在山中的什么地方?”“云深不知处”,这一回答使诗人只落得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五、指导朗读,背诵全诗

1.自由轻声读三遍。齐读三遍,练习背诵,检查效果。

2.朗读指导:

诗题“寻隐者不遇”,重音在“不遇”。“松下问童子”这是叙述的语句,要用陈述的语气读出。

松下 / 问 / 童子,言 / 师 / 采药去。

只在 / 此山中,云深 / 不知处。

六、课堂练习

1.用生字组词。   2.朗读、背诵课文。

板书参考

5  寻隐者不遇

地  点

人物

对话

内容

松树下面

你的师傅在家吗?

童子

他采药去(了),

云深(雾大)不知(去向)。

探究活动

举行一个诗歌表演赛。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诗中两个人的语言、神态、动作,自由发挥,进行表演。


相关内容

  •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4稿
  •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寻隐者不遇>是长春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版块的一首诗,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这首诗语言浅显易懂,但意蕴深远,以寓问于答的形式,描写了诗人前往山中寻访隐者不遇的情景,从清新的画面和平淡自然的言语里,真切地感受到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 ...

  • 何正忠 我眼中的美囯-41 华盛顿的冬天
  • 一到冬天,华盛顿就变成了童话中的世界.瑞雪将天地间装点成圣洁的白色,叮咚的飞瀑变成了晶莹的冰瀑,树木也变成玉树琼枝,唯美而浪漫.       2010年,华盛顿地区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雪. 雪像烟一样轻,像银一样白,飘飘荡荡,纷纷扬扬,从天空中洒下来.白雪像厚厚的羊毛毯子,覆盖着大地,闪亮着寒冷的银光 ...

  •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赏析
  • 2012-03-01 10:28:33|  分类: 古典诗词鉴赏 |  标签:诗词  赏析  李白  太阳堂  十三少   |字号 订阅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 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 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 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 愁倚两三松. 戴天山,又名大康山或大匡山 ...

  • 为什么古代为什么那么多怀才不遇
  • 为什么古代为什么那么多怀才不遇(乱弹) 为什么古代为什么那么多怀才不遇(乱弹) 横亘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有着太多的伟大与不朽.繁荣和稳定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和历史.奇怪的现象是,仿佛一个王朝越辉煌,怀才不遇的才子仿佛就越多.闲人无事,琢磨着这些事情,便忍不住发通牢骚. 以孔孟思想为基石的封建王 ...

  • 唐诗鉴赏辞典 寻西山隐者不遇 丘为
  • 唐诗鉴赏辞典 寻西山隐者不遇 丘为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这是一首描写隐逸高趣的诗,从思想上说,这类诗在中国古典诗 ...

  • 你没有怀才不遇,只是没有认清自己
  • By/好大一棵草 周末邀几个朋友小聚,无意谈及工作,原本积极向上的李小姐却满腹委屈.? 还未等朋友到齐,李小姐已经三言两语将自己的遭遇就着浓烈的白酒阐述至点点滴滴.? 故事都有两面性,一件同样的事,立场不同,角度不同,得出的观点也会不同,纵然李小姐是我的多么好友,我也清楚的知道,她所谓的怀才不遇,不 ...

  • 李白怀才不遇的故事
  • 怀才不遇的李白在长安待了一年多,就离开了.或许是李白政治上的怀才不遇,才使李白"四壁云山开醉眼,一楼风月话诗仙" 一句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夸张的笔墨写出了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阻,着力刻画蜀道的高危难行了.冠绝中国诗坛的千古奇才有着极高的政治抱负,但李白 ...

  • 自谓怀才不遇者,皆非大才
  • 作者:陈传席 凡自谓怀才不遇者,皆有才,然皆小才,非大才也. 小才为人所用,亦专待人用,无人用之,则不遇也.大才运用他人,当其未达时,能寻找机遇,利用机遇.有才者必有机遇,机遇到时,凡与此有关之人与物,皆为其所用.当其达时,更能运用他人,创造时势,而非为人所用也. 大需要,使大才人成功,此时势造英雄 ...

  • 关于梅花的诗句--[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原文 洛阳访才子, 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 何如北地春.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赏析 这首诗里包含了相当复杂的情绪,既有不平,也有伤感;感情深沉,却含而不露,是一首精炼而含蓄的小诗. 前两句完全点出题目."洛阳"指明地点,紧扣题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