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10第十课

各位师兄吉祥!现在我们继续共修《般若摄颂》浅释

祈求上师加持我相续 令我等入解脱无余道

安住法性光明智慧中 饶益无量老母诸有情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10课

思考题: 1.作为行持般若的行者来讲,要使修行善始善终,需要具足什么样的内外摄持?这有何必要?

2.本课所讲的恶友是什么?他有什么危害?我们应如何对待?

3.解释菩萨一词,本经所讲菩萨的意义是什么?

4.具足什么条件的人才能叫大菩萨?以比喻说明为什么大菩萨在利生时无有畏惧?

《般若摄颂》当中,现在正在讲行持大乘般若者的身分,其中讲第二个问题。

癸二(善知识之差别)分二:一、所立;二、所破。

子一、所立:

所谓所立,就是应该依止什么样的善知识,以及自己应该具足什么样的条件。

具善知识具胜观,闻诸佛母全无惧。

作为行持般若的行者来讲,修行要善始善终,必须具足善知识的因缘;也就是说,学习大乘佛法般若空性的人,在大乘道中不退转的主要因缘,就是要具足内外两种善知识。所谓外善知识,就是要依止一位以智慧通达万法无有任何自性,以及具足以方便的大悲菩提心摄持众生的上师,这样的上师就是所谓的外摄持。所谓内善知识,就是自己要具足让一切众生获得佛果的希求心,也就是发起菩提心,同时还要具足见到万法空性、无有实执的三轮体空的智慧,这就是所谓的内摄持。如果既具足外在的因缘──具有慈悲和证悟的上师,又具足内在的因缘──自己具有悲心与智慧,那这样的行者在听到佛母般若空性时,就不会有任

何畏惧,在大乘道中也不会退转。当然,颂词中的善知识主要是指外善知识,而内在具足悲心的智慧就是所谓的胜观。

所以大家千万不要离开善知识,否则修行就不能圆满。但善知识一定要有内在的境界,没有境界的上师则是假善知识。《现观庄严论》云:「心不惊怖等,宣说无性等,弃舍所治品,应知为摄持。」可见,真正的善知识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他的心对大乘空性法门不会生畏惧,这是从智慧方面讲的;第二个条件,向有实执的可怜众生宣说无有本性的空性法门;第三个条件,舍弃六波罗蜜多的违品,如吝啬、破戒等。具足这三种条件的善知识,就是所谓的外摄持。至于「摄持」,这两个字在大乘经论中经常出现;而在本颂中,既可指外在的善知识,又可指内在的菩提心和智慧,或者说正知正念。

在座的道友中,可能很多人对佛法都有许多问题不了解,所以一定要长期依止一位具有修证的上师,这非常重要。一般来讲,上师有什么样的境界,他也会对弟子如实传授。比如上师对空性法门非常有境界,那他在摄受弟子的过程中,也会把自己的境界传给他们。如果依止的上师仅在历史、医学等世间知识方面有经验,那我们也只能学到这些,而不可能学到佛法。即使他们照本宣科,时间也会很短暂。就是讲世间知识,如果老师对所讲的课程不是很精通,或自己没有相应的品德的话,那也不可能长期待在老师的岗位上。所以说,我们一定要依止一位真正通达万法实相的上师。如果上师有这样的境界,在看见依靠他的人没有懂得时,他就会传授。在世间,如果父亲是医生,而孩子又愿意学,他就会把医学传给他;如果父亲是木匠,而孩子也愿意学,他就会把自己的技术传给他……同样的道理,真正的善知识也会把自己的境界传给有缘的弟子。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依止真正具有智慧和悲心的上师,否则也不可能有多大的收获。

作为行者来讲,依靠这些摄持就不会产生畏惧;如果没有这些因缘,就会对般若空性产生恐怖心而不敢接受。圣天论师云:「不知无怖畏,遍知亦复然,定由少分知,而生于怖畏。」意思是说,对空性法门全然不知的人不会害怕,就像世间从来没有学过空性法门的警察等,由于他们对空性一点都不了解,所以也不会害怕;而像全知佛陀一样完全通达空性的人,也不会害怕;但是就像半瓶水一样,对空性稍微有一点了知,而又没有完全了知的人,

则会产生恐惧心:既然全部都是空性,那是不是因果都没有了,或者说是不是我也不存在了?包括一些物理学家,他们通过试验观察后,也感到非常恐慌。因此大家一定要长期依止善知识,当上师证悟空性的境界融入相续时,我们就不会害怕,也不会舍弃空性法门。

子二、所破:

谁依恶友仰仗他,彼如新罐触水毁。

前面刚刚讲了所依止的善知识,现在反过来:任何一位初学者,如果依止了诋毁大乘空性法门的恶友,相续中的境界就很容易毁坏。为什么呢?因为在自己的智慧、定解、信心等还没有完全成熟,而必须依赖仰仗他众时,就很容易随波逐流,或者说受环境、教育等因缘的影响很容易变坏。其实,这相当于没有入窑焙烧的新土罐一样,没有经过火的锤炼的原因,一接触水就会毁坏。

在现实中,有些人已经皈依佛门,也发了菩提心,有的还剃度出了家,甚至有的还为佛教和众生做了很多好事,自己也认为自己是一个很不错的修行人;但是,如果长期或暂时依止见修行果非常恶劣的人,也一定会使自己逐渐衰败下去。以前阿底峡尊者也说:对修行人来讲,所有怨敌当中,恶友是最可怕的。所以,噶当派的很多修行人都把恶友当作尸体那样来舍弃,根本不会亲近。现在世间上,很多人对大乘甚深见解根本不能了解,也不愿接受;如果我们跟这些人接触,恐怕一瞬间的行为或短暂的交流,也会毁坏一切的一切。有些多年闻思修行的人,就因为别人的一个电话、一顿饭,或一天的接触,而将自己在很长时间中辛辛苦苦积累起来的善根全部毁坏,这确实非常遗憾!

持明无畏洲尊者曾这样说:真正的善知识比黄金还罕见,而造恶业的恶友时时都损坏、耗尽我们的善根,故祈愿三宝加持不要遇上恶友,更不要离开殊胜的善知识。所以在座的道友皆应发自内心地祈祷。为什么呢?因为很多人都没有境界。既然如此,那很有可能在遇到恶友时不需要很长时间:也许是一剎那、也许是一个月、也许是半年,就会把你拉下去,或者自己主动在别人面前投降。虽然很多人都在寂静的山里修行了很长时间,但若自己披上的盔甲并不是那么坚固的话,在违缘面前也很难抵抗。因此,大家无论是下山,还是通过电话

跟亲朋好友交流的过程中,时时刻刻都要注意。因为,所谓的魔障并不一定是以獠牙毕露或面目狰狞的形象显现在我们面前,有些可能是花言巧语,有些可能是非常温和的态度;若正念不稳固,在不知不觉中就会让人堕入永远不能自拔的恶趣深渊。

所以,在学习大乘佛法般若空性的过程中,对于那些对大乘佛法一无所知,或者对佛教有邪见的人,一定要拒之千里。否则,在眼花缭乱的外境面前,我们根本没办法抵抗。就像一个孩童,最好不要让他单独出去,否则很难面对外面的花花世界,因为他的心并没有成熟。在智悲学校中有一位老师,开会的时候他说:「你们不要把学生会的那些孩子看作大人,他们跟大人比较起来还差得远,在遇到外境时根本不能面对,所以对他们不要太过看重,否则会生起傲慢心的。」虽然他的语言比较刺耳,但实际上确实是这样的。而我们现在也没有成熟,遇到外境也禁不起诱惑,所以一定要谨慎。

虽然有些人觉得:我没有问题,因为我在某某地方闻思了那么长的时间,也得过许多灌顶和窍诀;但一旦违缘现前就非常可怕,因此我们应经常祈祷不要离开学佛的团体。《山法宝鬘论》中说:对修行人来讲,比围墙还好的保护就是不离僧团。的确,只要身处僧团当中,我们的行为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得到潜移默化。如果离开了这样的群体,就不容易生起惭愧心,自然见修行也会一天比一天下降,最终只会销声匿迹,所以大家一定不要离开僧团。

癸三(菩萨之词义)分二:一、一般菩萨之词义;二、大菩萨之词义。

子一、一般菩萨之词义:

何故此者名菩萨?能断贪求尽诸贪,

无贪获证佛菩提,是故此得菩萨名。

有些人可能会这样想:平时佛教里面经常提到菩萨,那菩萨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所谓「菩萨」,它是菩提萨埵的略称,乃梵语的音译。其中「菩提」指觉悟,「萨埵」指勇士或有情,故菩萨就是觉悟的勇士或觉悟有情。也即可以从自觉和觉他两个方面来理解:通过修行断除实执而获得觉悟是自觉,将自己所证悟的境界传递给有缘众生是觉他。而在日常生活

中,很多人都将比较慈悲的人或年长的老人及学佛者叫做菩萨或老菩萨,甚至还有其他用法,所以菩萨也可从其他角度来理解。

按寂天论师的观点,什么时候世俗菩提心在相续中生起来,那个时候就可以称为诸佛之子或菩萨。《入行论》云:「生死狱系苦有情,倘若生起菩提心,即刻得名诸佛子,世间人天应礼敬。」意思是说,系在生死轮回中的苦恼有情,什么时候在相续中生起无伪的菩提心,那个时候就可以叫做菩萨,此时也成为世间的人和天人礼敬的对境。当然很多论师都说,此处的菩提心仅指相续中生起利益众生的世俗菩提心,并非指胜义菩提心。月称论师则说,断除三种结而获得极喜地的圣者唯应以菩萨之名称说。故《入中论》云:「从此由得彼心故,唯以菩萨名称说。生于如来家族中,断除一切三种结,此菩萨持胜欢喜,亦能震动百世界。」《入中论自释》也引用《宝云经》的教证说:在加行道世第一法位时,还没有完全断除实执,所以并不是真正的菩萨,只有在获得一地时才是真正的菩萨。这两位大德的观点,一个是从生起胜义菩提心来讲,一个是从生起世俗菩提心来讲,或者说,一个是从「见解证得空性」来讲,一个是从「行为行持利众」来讲,但都可以称为菩萨。

而这里的菩萨是这样的:依靠随入法界自性的闻慧等智慧,能完全断除对色法等的贪执,进而希求完全断除对所知万法以实执贪着的分别念及种子,于无贪中获得佛的大菩提,这样的行者就称之为菩萨。

但很多人都不是这样,尤其是现在大城市里面的人,他们每天都贪求着:别人有豪华的轿车我没有,别人有很好的房屋我没有,别人有很高的地位我没有……这说明他们还不是这里所讲的菩萨。有些人虽然对这些不怎么贪求,但他们认为万法全为实有:高速公路是实有的,轿车也是实有的,甚至住处、床位等全是实有的,那也不是这里所说的菩萨。

《佛说华手经‧验行品》云:「佛告舍利弗:应以三事验菩萨心。何谓为三?一者,能舍一切所有而不望报,当知是为真菩萨心;二者,求法无所贪惜,宁失身命而不舍法,是则名为真菩萨心;三者,不逆甚深之法,以信解力于佛菩提不生疑惑,是亦名为真菩萨心。以是三心验诸菩萨。」所以我们也应以之对照,看自己到底具不具足这些法?的确,我们现在对外境非常贪执,实执也很严重,所以决定不是这里所说的菩萨,而只是名相上的菩萨。

关于名相菩萨,比如平时很多人将有些老居士或老出家人叫老菩萨,如果他们不具足菩萨的功德,那就是名相上的菩萨。有一位医生一天到晚都叫别人为菩萨,他经常说:某某

菩萨,你过来一下。好像他是菩萨当中的佛一样,

周围全是大大小小的菩萨,看起来特别可爱。那他们是不是菩萨呢?也不一定。可能只是名相上的菩萨。

现在我们将共修的殊胜功德做广大回向:

回向无上怙主大恩根本具德上师勒生彭措仁波切,长久住世,寿康法盛,恒转法轮。

南无阿弥陀佛!

感恩上师加持恩德 ,感恩佛母垂念恩德,随喜师兄闻思修证功德,我们明天再见!

各位师兄吉祥!现在我们继续共修《般若摄颂》浅释

祈求上师加持我相续 令我等入解脱无余道

安住法性光明智慧中 饶益无量老母诸有情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10课

思考题: 1.作为行持般若的行者来讲,要使修行善始善终,需要具足什么样的内外摄持?这有何必要?

2.本课所讲的恶友是什么?他有什么危害?我们应如何对待?

3.解释菩萨一词,本经所讲菩萨的意义是什么?

4.具足什么条件的人才能叫大菩萨?以比喻说明为什么大菩萨在利生时无有畏惧?

《般若摄颂》当中,现在正在讲行持大乘般若者的身分,其中讲第二个问题。

癸二(善知识之差别)分二:一、所立;二、所破。

子一、所立:

所谓所立,就是应该依止什么样的善知识,以及自己应该具足什么样的条件。

具善知识具胜观,闻诸佛母全无惧。

作为行持般若的行者来讲,修行要善始善终,必须具足善知识的因缘;也就是说,学习大乘佛法般若空性的人,在大乘道中不退转的主要因缘,就是要具足内外两种善知识。所谓外善知识,就是要依止一位以智慧通达万法无有任何自性,以及具足以方便的大悲菩提心摄持众生的上师,这样的上师就是所谓的外摄持。所谓内善知识,就是自己要具足让一切众生获得佛果的希求心,也就是发起菩提心,同时还要具足见到万法空性、无有实执的三轮体空的智慧,这就是所谓的内摄持。如果既具足外在的因缘──具有慈悲和证悟的上师,又具足内在的因缘──自己具有悲心与智慧,那这样的行者在听到佛母般若空性时,就不会有任

何畏惧,在大乘道中也不会退转。当然,颂词中的善知识主要是指外善知识,而内在具足悲心的智慧就是所谓的胜观。

所以大家千万不要离开善知识,否则修行就不能圆满。但善知识一定要有内在的境界,没有境界的上师则是假善知识。《现观庄严论》云:「心不惊怖等,宣说无性等,弃舍所治品,应知为摄持。」可见,真正的善知识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他的心对大乘空性法门不会生畏惧,这是从智慧方面讲的;第二个条件,向有实执的可怜众生宣说无有本性的空性法门;第三个条件,舍弃六波罗蜜多的违品,如吝啬、破戒等。具足这三种条件的善知识,就是所谓的外摄持。至于「摄持」,这两个字在大乘经论中经常出现;而在本颂中,既可指外在的善知识,又可指内在的菩提心和智慧,或者说正知正念。

在座的道友中,可能很多人对佛法都有许多问题不了解,所以一定要长期依止一位具有修证的上师,这非常重要。一般来讲,上师有什么样的境界,他也会对弟子如实传授。比如上师对空性法门非常有境界,那他在摄受弟子的过程中,也会把自己的境界传给他们。如果依止的上师仅在历史、医学等世间知识方面有经验,那我们也只能学到这些,而不可能学到佛法。即使他们照本宣科,时间也会很短暂。就是讲世间知识,如果老师对所讲的课程不是很精通,或自己没有相应的品德的话,那也不可能长期待在老师的岗位上。所以说,我们一定要依止一位真正通达万法实相的上师。如果上师有这样的境界,在看见依靠他的人没有懂得时,他就会传授。在世间,如果父亲是医生,而孩子又愿意学,他就会把医学传给他;如果父亲是木匠,而孩子也愿意学,他就会把自己的技术传给他……同样的道理,真正的善知识也会把自己的境界传给有缘的弟子。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依止真正具有智慧和悲心的上师,否则也不可能有多大的收获。

作为行者来讲,依靠这些摄持就不会产生畏惧;如果没有这些因缘,就会对般若空性产生恐怖心而不敢接受。圣天论师云:「不知无怖畏,遍知亦复然,定由少分知,而生于怖畏。」意思是说,对空性法门全然不知的人不会害怕,就像世间从来没有学过空性法门的警察等,由于他们对空性一点都不了解,所以也不会害怕;而像全知佛陀一样完全通达空性的人,也不会害怕;但是就像半瓶水一样,对空性稍微有一点了知,而又没有完全了知的人,

则会产生恐惧心:既然全部都是空性,那是不是因果都没有了,或者说是不是我也不存在了?包括一些物理学家,他们通过试验观察后,也感到非常恐慌。因此大家一定要长期依止善知识,当上师证悟空性的境界融入相续时,我们就不会害怕,也不会舍弃空性法门。

子二、所破:

谁依恶友仰仗他,彼如新罐触水毁。

前面刚刚讲了所依止的善知识,现在反过来:任何一位初学者,如果依止了诋毁大乘空性法门的恶友,相续中的境界就很容易毁坏。为什么呢?因为在自己的智慧、定解、信心等还没有完全成熟,而必须依赖仰仗他众时,就很容易随波逐流,或者说受环境、教育等因缘的影响很容易变坏。其实,这相当于没有入窑焙烧的新土罐一样,没有经过火的锤炼的原因,一接触水就会毁坏。

在现实中,有些人已经皈依佛门,也发了菩提心,有的还剃度出了家,甚至有的还为佛教和众生做了很多好事,自己也认为自己是一个很不错的修行人;但是,如果长期或暂时依止见修行果非常恶劣的人,也一定会使自己逐渐衰败下去。以前阿底峡尊者也说:对修行人来讲,所有怨敌当中,恶友是最可怕的。所以,噶当派的很多修行人都把恶友当作尸体那样来舍弃,根本不会亲近。现在世间上,很多人对大乘甚深见解根本不能了解,也不愿接受;如果我们跟这些人接触,恐怕一瞬间的行为或短暂的交流,也会毁坏一切的一切。有些多年闻思修行的人,就因为别人的一个电话、一顿饭,或一天的接触,而将自己在很长时间中辛辛苦苦积累起来的善根全部毁坏,这确实非常遗憾!

持明无畏洲尊者曾这样说:真正的善知识比黄金还罕见,而造恶业的恶友时时都损坏、耗尽我们的善根,故祈愿三宝加持不要遇上恶友,更不要离开殊胜的善知识。所以在座的道友皆应发自内心地祈祷。为什么呢?因为很多人都没有境界。既然如此,那很有可能在遇到恶友时不需要很长时间:也许是一剎那、也许是一个月、也许是半年,就会把你拉下去,或者自己主动在别人面前投降。虽然很多人都在寂静的山里修行了很长时间,但若自己披上的盔甲并不是那么坚固的话,在违缘面前也很难抵抗。因此,大家无论是下山,还是通过电话

跟亲朋好友交流的过程中,时时刻刻都要注意。因为,所谓的魔障并不一定是以獠牙毕露或面目狰狞的形象显现在我们面前,有些可能是花言巧语,有些可能是非常温和的态度;若正念不稳固,在不知不觉中就会让人堕入永远不能自拔的恶趣深渊。

所以,在学习大乘佛法般若空性的过程中,对于那些对大乘佛法一无所知,或者对佛教有邪见的人,一定要拒之千里。否则,在眼花缭乱的外境面前,我们根本没办法抵抗。就像一个孩童,最好不要让他单独出去,否则很难面对外面的花花世界,因为他的心并没有成熟。在智悲学校中有一位老师,开会的时候他说:「你们不要把学生会的那些孩子看作大人,他们跟大人比较起来还差得远,在遇到外境时根本不能面对,所以对他们不要太过看重,否则会生起傲慢心的。」虽然他的语言比较刺耳,但实际上确实是这样的。而我们现在也没有成熟,遇到外境也禁不起诱惑,所以一定要谨慎。

虽然有些人觉得:我没有问题,因为我在某某地方闻思了那么长的时间,也得过许多灌顶和窍诀;但一旦违缘现前就非常可怕,因此我们应经常祈祷不要离开学佛的团体。《山法宝鬘论》中说:对修行人来讲,比围墙还好的保护就是不离僧团。的确,只要身处僧团当中,我们的行为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得到潜移默化。如果离开了这样的群体,就不容易生起惭愧心,自然见修行也会一天比一天下降,最终只会销声匿迹,所以大家一定不要离开僧团。

癸三(菩萨之词义)分二:一、一般菩萨之词义;二、大菩萨之词义。

子一、一般菩萨之词义:

何故此者名菩萨?能断贪求尽诸贪,

无贪获证佛菩提,是故此得菩萨名。

有些人可能会这样想:平时佛教里面经常提到菩萨,那菩萨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所谓「菩萨」,它是菩提萨埵的略称,乃梵语的音译。其中「菩提」指觉悟,「萨埵」指勇士或有情,故菩萨就是觉悟的勇士或觉悟有情。也即可以从自觉和觉他两个方面来理解:通过修行断除实执而获得觉悟是自觉,将自己所证悟的境界传递给有缘众生是觉他。而在日常生活

中,很多人都将比较慈悲的人或年长的老人及学佛者叫做菩萨或老菩萨,甚至还有其他用法,所以菩萨也可从其他角度来理解。

按寂天论师的观点,什么时候世俗菩提心在相续中生起来,那个时候就可以称为诸佛之子或菩萨。《入行论》云:「生死狱系苦有情,倘若生起菩提心,即刻得名诸佛子,世间人天应礼敬。」意思是说,系在生死轮回中的苦恼有情,什么时候在相续中生起无伪的菩提心,那个时候就可以叫做菩萨,此时也成为世间的人和天人礼敬的对境。当然很多论师都说,此处的菩提心仅指相续中生起利益众生的世俗菩提心,并非指胜义菩提心。月称论师则说,断除三种结而获得极喜地的圣者唯应以菩萨之名称说。故《入中论》云:「从此由得彼心故,唯以菩萨名称说。生于如来家族中,断除一切三种结,此菩萨持胜欢喜,亦能震动百世界。」《入中论自释》也引用《宝云经》的教证说:在加行道世第一法位时,还没有完全断除实执,所以并不是真正的菩萨,只有在获得一地时才是真正的菩萨。这两位大德的观点,一个是从生起胜义菩提心来讲,一个是从生起世俗菩提心来讲,或者说,一个是从「见解证得空性」来讲,一个是从「行为行持利众」来讲,但都可以称为菩萨。

而这里的菩萨是这样的:依靠随入法界自性的闻慧等智慧,能完全断除对色法等的贪执,进而希求完全断除对所知万法以实执贪着的分别念及种子,于无贪中获得佛的大菩提,这样的行者就称之为菩萨。

但很多人都不是这样,尤其是现在大城市里面的人,他们每天都贪求着:别人有豪华的轿车我没有,别人有很好的房屋我没有,别人有很高的地位我没有……这说明他们还不是这里所讲的菩萨。有些人虽然对这些不怎么贪求,但他们认为万法全为实有:高速公路是实有的,轿车也是实有的,甚至住处、床位等全是实有的,那也不是这里所说的菩萨。

《佛说华手经‧验行品》云:「佛告舍利弗:应以三事验菩萨心。何谓为三?一者,能舍一切所有而不望报,当知是为真菩萨心;二者,求法无所贪惜,宁失身命而不舍法,是则名为真菩萨心;三者,不逆甚深之法,以信解力于佛菩提不生疑惑,是亦名为真菩萨心。以是三心验诸菩萨。」所以我们也应以之对照,看自己到底具不具足这些法?的确,我们现在对外境非常贪执,实执也很严重,所以决定不是这里所说的菩萨,而只是名相上的菩萨。

关于名相菩萨,比如平时很多人将有些老居士或老出家人叫老菩萨,如果他们不具足菩萨的功德,那就是名相上的菩萨。有一位医生一天到晚都叫别人为菩萨,他经常说:某某

菩萨,你过来一下。好像他是菩萨当中的佛一样,

周围全是大大小小的菩萨,看起来特别可爱。那他们是不是菩萨呢?也不一定。可能只是名相上的菩萨。

现在我们将共修的殊胜功德做广大回向:

回向无上怙主大恩根本具德上师勒生彭措仁波切,长久住世,寿康法盛,恒转法轮。

南无阿弥陀佛!

感恩上师加持恩德 ,感恩佛母垂念恩德,随喜师兄闻思修证功德,我们明天再见!


相关内容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 一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 三十一年春講於四川法王學院── 懸論 金剛經,在中國佛教界,流行極為普遍.如三論.天台.賢首.唯識各宗, 都有注疏.尤以唐宋來盛極一時的禪宗,與本經結有深厚的因緣.傳說:參禮黃 梅的六祖慧能,就是聽了本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開悟的.六祖以前,禪宗 以楞伽印心,此後金 ...

  •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卷第三百四十七
  •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初分嘱累品第五十八之二 「庆喜当知!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于此般若波罗蜜多甚深经典,受持.读诵.究竟通利.如理思惟.广为他说.分别开示.令其易了,则为受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所证无上正等菩提. 「庆喜当知!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于此般若波罗蜜多甚深经典,受持.读诵.究竟通利.如 ...

  • 什么是般若
  • 什么是般若.txt时尚,就是让年薪八千的人看上去像年薪十万.我们总是要求男人有孩子一样的眼神,父亲一样的能力.一分钟就可以遇见一个人,一小时喜欢上一个人,一天爱上一个人,但需要花尽一生的时间去忘记一个人.般若(bō rě),梵语的译音.或译为"波若",意译"智慧&quo ...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繁体书法
  • 随着中国文化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俨然成了眼下的当务之急.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佛教文化必将扮演着重要角色.而要想推动中国佛教文化走出去,就离不开中国佛教经典文献的翻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英译就是其中的一部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般若类经 ...

  • 魏晋玄学向佛学转变的内在哲学根据
  • 一魏晋玄学向佛教般若学的转变是跨文化交流上的一个典范,也是学术界关注的一个重要 问题 .东晋 时代 的佛学领袖释道安曾认为:"自经流秦土,有自来矣„„以斯邦人老庄教行,与方等经兼忘相似,故因风易行也."(注:<鼻奈耶序>.)这个观点把般若学与老庄思想(主要是魏晋玄学) ...

  • 8-2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释义
  • 8-2<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释义 bānruîbōluïmìduōxīnjīngquánwãnzhùyīn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全文注音 guānzìzàipúsàhángshēnbānruîbōluïmìduōshí观自在菩萨 zhàojiànwǔyùnjiēkōng kōn ...

  •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百科名片 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佛教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现以唐代三藏法师玄奘译本为最流行.<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是佛 ...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梵文)
  • 日志 已经是第一篇 下一篇:<般若波罗蜜多心... |返回日志列表 [顶]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梵文发音) 分享 转载 复制地址 日志地址: 请用Ctrl+C复制后贴给好友. 转播到微博 我不想叫八爪鱼了 2011年06月21日 17:55 阅读(8) 评论(1) 分类:··经典 举报 字体:中 ...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回遮仪轨(索达吉堪布)
  • 索达吉堪布最新开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回遮仪轨> 2010年1月15日大概15点30分至17点30分之间,据天文学家推算,将发生一千年内持续时间最长的日环食.<时轮金刚>中说,在出现日食或月食的日子里,无论作任何善行,功德均会成千上万倍增长.以前法王如意宝在世时,对此也相当重 ...

  • 波若波罗蜜多心经
  • 心经全文并注解 [(摩诃)波若波罗蜜多心经] 「摩诃」是梵文,就是大. 佛说的「大」这是一个绝对的大.平时我们说的是相对的「大」,如这个火炉和房子比,说房子大,房子和楼比,它又小了.世间上哪有什么大小,小的就是大的,大的又是小的,都是相对的,而这个大不是比较的,是绝对的,下文的「多」.「胜」也有类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