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中:中国艺术的一颗良心

——谨以此文献给我敬重的艺术家吴冠中先生

2010-06-27    西沐

很长时间以来就想写一点关于吴冠中先生的一些文字了。当然,不是缘于凑热闹的心态,而是出于内心的一种感动,一种对一位艺术老人铮铮铁骨及其对待艺术一往情深的一种感动。没成想,就是在昨天,在昨晚,他已悄然地离开了我们。这种离开,不是以伤痛的方式,而是以一种怅然的方式。因为他的离去,使我们似乎在艺术的殿堂内,再也难以碰到这么一位真实到可以让人拉手并直面的艺术大家,没有世俗的酒饭之气,清瘦而又淡静的面孔,他连同他的执著一同远离我们而去。

说吴冠中是中国艺术的一颗良心,基于一个“高”字。如果说由他挑起的关于形式与内容、笔墨价值及艺术体制之争是属于艺高人胆大的话,那么,在他身后人们更多地关注是他创造的艺术高峰。很多研究者都指出,吴冠中是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之一。长期以来,他不懈地探索东西方绘画两种艺术语言的不同美学观念,坚韧不拔地实践着“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的创作理念,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为中国现代绘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执著地守望着“在祖国、在故乡、在家园、在自己心底”的真切情感,表达了民族和大众的审美需求。吴冠中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民族文化品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他的艺术观念和绘画创作就适应历史发展和时代的需要,推动了中国现代绘画观念的演变和发展。只有有了这个高度,才配作一颗良心。在当下,环顾四周,是何等的寂寥!

说吴冠中是中国艺术的一颗良心,免不了一个“情”字。吴冠中在自己的专论中描述过自己的一个心路历程,“1946年我和秉明等40人考取了留法公费,到巴黎学习。我曾打算在国外飞黄腾达,不再回没有出路的旧中国。凭什么站住脚跟呢?凭艺术,为艺术而生是我当时的唯一愿望。花花世界的豪华生活于我如浮云,现代艺术中敏锐的感觉和强烈的刺激多么适合我的胃口啊!我狂欢暴食,一股劲地往里钻。鲁迅说,吃的是草,挤的是奶。但我喝着奶的时候却挤不出奶来,我渐渐意识到:模仿不是艺术,儿童和鹦鹉才学舌。虽然水仙不接触土壤也开花,我却缺乏水仙的特质,感到失去土壤的空虚。当别人画圣诞树时,我想端午节,耶稣与我有什么相干!虽然我也没有见过屈原,但他像父亲般令我日夜怀念……我不是一向崇拜梵高、高更及塞尚等画家吗?为什么他们都一一离开巴黎,或扎根故乡,或扑向原始质朴的乡村、荒岛?我确乎体验到了他们自己灵魂的苦恼及其道路的坎坷。我的苦闷被一句话点破了:‘缺乏生活的源泉。’”当他去西安时,“在霍去病墓前,在秦俑坑前,在碑林博物馆的汉唐石雕前,我想号啕大哭,老伴跟随着我,还有那么多观众,我不敢哭。哭什么?哭它太伟大了,哭老鹰的后代不会变成麻雀吧!……”吴冠中先生这种民族文化从发现、自觉到坚守的心情,可谓是一览无余。如果没有对祖国的爱,没有对民族文化的感情,又怎么可能有这份坚守呢?

说吴冠中是中国艺术的一颗良心,关键是在一个“真”字。吴冠中先生认为,中国艺术的学习不在欧洲,不在巴黎,不在大师们的画室;在祖国,在故乡,在家园,在自己的心底……他所做的就是尽最大的力量把作品创作出来,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太多的选择会带来太多的负担,无所适从才会最痛苦。艺术就是不择手段,百无禁忌,一切自有后人评价。一位部级官员曾在报告中谈到:只要有足够的条件,他敢于承诺培养出50个尖端科学家,但他无法培养出一个杰出的艺术家。为此,吴冠中先生说:“民族的苦难和生存的艰辛孕育出一个鲁迅,若鲁迅留在了日本,中华民族失去了鲁迅,鲁迅也失去了鲁迅,鲁迅并非由其躯体决定其真正的价值。苦难呵,艺术家命定是殉道者,因社会中没有真正能创作艺术的职业。”殉道,一个不寒而栗的词汇,不要做,在当下,说说都会成为一种奢侈。因为“真”成了一种稀缺资源,不是没有,而是不敢或是难以拥有。

说吴冠中是中国艺术的一颗良心,更重要的是一个“诚”字。吴冠中在一篇文章中谈到“要断奶!让美协还原为一个学术团体,画院也是这样,国家不给(画家)钱,画得好,才给钱奖励。不需要那么多画院,不需要那么多美协,现在美协变成衙门了。我很早就提出来:‘以奖代养’。出好作品了,就奖励作品,不奖励这个人,不把他养起来,要让生活来养他,让社会来养他,让苦难来养他……真正的艺术家是养不出来的。”“各行各业的艺术家组成协会,是切磋业务、交流信息的正当渠道,民间社团式的协会有益于推进文艺发展。国外的春季、秋季、独立、五月等等沙龙,都是学术观点相近者们的协会,同时也标明了彼此学术观点的相异,促进了竞争,齐放中体现了争鸣。但我们的协会却是官方或半官方的,吃皇粮,一家之言代行了国家的文艺方针和策略。”“许多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工作者不能或不愿入官僚式的协会,协会又岂能包揽作者们的活动?非会员们在奋力工作,也许正在成长为我们来日文艺事业的脊梁。将养‘作者’、‘协会’的皇粮收回,转用于奖,奖作品,奖杰出的作者,奖杰出的某个展览或作出了成绩的某个协会,收购作品,多建美术馆,让真正优秀作品必有出路,作者只须为创作奋斗,流血,付出身家性命,毋须向协会、画院寻求进身之阶。至于奖项,今天不是太少,而是太多,那些与金钱挂钩、商业炒作的伪奖,污染了艺术与艺术家,我不愿在此谈种种丑闻,只盼建立公平正义的奖励制度。”“祖国改革开放后遍地开花,铁饭碗式的画院及霸权式的协会,其体制早该改革了。在平等的基础上,所有的艺术工作者,在不违背国家文艺导向的前提下,可自由组合协会,当出现更为灿烂的繁荣,高质量的繁荣,而非泡沫式的繁荣。”一个艺术老人一次次几近声嘶力竭的呼喊,不禁让我们想起了钱学森的世纪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读破万卷书的这位科学大师,在挥手告别这个世界的最后几年里,却反复提出了这样一个疑问。这是忧国忧民的一种担当,是一种几近赤裸的对国家与民族的一种赤诚。而我们却常常误读这种心情,为自己的一己之利用近乎下流的语言鼓噪。

说吴冠中是中国艺术的一颗良心,还在于一个“行”字。他特立独行,践行了一个知识分子所应守望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并在黑暗的年代能坚持这一原则,这是吴冠中先生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遗产。他是中国在世画家中画价最高的,但他不与当下画坛的功利主义及拜金主义同伍。具有反讽意味的是,大众所关心的画价变化,恰恰是他最不关心的。他本人生活简朴,不尚虚华。在吴冠中先生眼里,艺术市场受到人际关系、利益包装、经济沉浮等人们无法回避的因素影响。市场价格高了,不一定就是好事。同样,价格低了,也没必要沮丧。艺术品的优劣,能否经受住历史的考验,后人往往更清楚,更准确。庄子曾言:“凡外重者内拙”。所以,吴冠中先生认为:艺术是自然形成的,时代一定会有真诚的挽留和无情的淘汰。艺术市场是一面镜子。但上帝只会关照一心去创作的画家,而不是光照镜子的人。艺术家是社会这个严酷的大环境中成长出来的,其淘汰率特别大,是沃土里未必能成长的一种特异生命品种。她必备才华(或曰艺术细胞)、功力、学养、品位、经历、苦难、见闻……许多条件集于一身极为难得,故杰出的艺术家稀有,杰出的作品是珍宝,古今中外无一例外。让他担心的是,今天我们在艺术院校里培养青年,授予他们进入艺途的基本知识与功力,而决不可急匆匆捏塑一批稚嫩的小画家。然而市场经济大潮中作品值钱的现象吸引了无数家长和年轻人,投考艺术院校的学生特别拥挤,许多院校设置的艺术系科和扩招的人数也就泛滥成灾,社会上怎能吸收大量低质量的“美术家”?吴冠中先生说,他不忍将青年比作蝗虫,但将青年推入蝗虫似的灾难中又是谁之过呢。先生已经驾鹤而去,答案却在我们的脚下。

在多年前的回忆录中他在反问自己,“30年前的情景又显现了,又记起回国不回国的内心尖锐矛盾,恍如昨日,不,还是今日。回国后30年的酸甜苦辣,我亲自实践了;如留在巴黎呢?不知道!秉明不已做出了估计吗:‘大概也走在无极、德群他们的道路上,排在他们的行列里。’无极和秉明去年都曾回国,都到过我那破烂阴暗的两间住室里。为了找厕所,还着实使我为之难过。我今天看到他们优裕的工作条件,自卑吗?不,我虽长期没有画室,画并没有少画。倒是他们应该羡慕我们:朝朝暮暮,立足于自己的土地上,拥抱着母亲,时刻感受到她的体温与脉搏!我不自觉地微微摇头回答秉明的提问时,仿佛感到了30年的长梦初醒。不,是60年!”这就是吴冠中。画家吴冠中——今天一个媒体对他的称谓。

吴冠中先生离我们远去了,带着一颗对艺术真诚的心,当然,也有不少别人泼给他的污水。艺术家最本分的事情是用创造去追求艺术的完美,但这并不是意味着我们需要将艺术家本身塑造成为道德的化身。他们散淡、感性,有时甚至偏执,这都不影响他们艺术聚发出的精神之光。但能一直感动我们的不仅仅是他的作品,以及这些作品所给人们带来的财富,而是他一颗热爱民族文化的赤子之心。

吴冠中先生走了,但愿我们能够认真地守护这颗艺术的良心,并时常擦拭,让她鲜亮如老人家的一双眼睛一样。

补记:转来西沐先生此文后,有网友评论及君康回复如下,录于此,乐与诸位交流。

网易博友评论:吴冠中的‘中国水墨等于零“的说法对国画在世界上影响是极坏的,晚年有自相矛盾的说不懂中国画。晚年的‘甩笔画’完全是应付,对于这些已经出名的人没必要再为他们贴金。国人杜撰的艺术家关键是在国际上得不得得到认可

安君康回复: 呵呵,很高兴看到先生的评论。

这里我说点自己的看法,与先生探讨:

1,我历来赞成一种说法:人无完人。所以不赞成对任何人求全责备。若无关大原则,我想,一个人的功过是非,不是一两件事情能够说清楚的,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2,传吴冠中先生“笔墨等于零”之说,据我所知,乃某些人断章取义,望博友们得闲搜索事件过程,勿以讹传讹。

3,任何人有尊崇某人的权利,这个权利,你有,我有,本文作者西沐也有。不能因此理解为某名人“贴金”,这不太恰当。

再次感谢先生的坦诚,君康遥祝暑安!

——谨以此文献给我敬重的艺术家吴冠中先生

2010-06-27    西沐

很长时间以来就想写一点关于吴冠中先生的一些文字了。当然,不是缘于凑热闹的心态,而是出于内心的一种感动,一种对一位艺术老人铮铮铁骨及其对待艺术一往情深的一种感动。没成想,就是在昨天,在昨晚,他已悄然地离开了我们。这种离开,不是以伤痛的方式,而是以一种怅然的方式。因为他的离去,使我们似乎在艺术的殿堂内,再也难以碰到这么一位真实到可以让人拉手并直面的艺术大家,没有世俗的酒饭之气,清瘦而又淡静的面孔,他连同他的执著一同远离我们而去。

说吴冠中是中国艺术的一颗良心,基于一个“高”字。如果说由他挑起的关于形式与内容、笔墨价值及艺术体制之争是属于艺高人胆大的话,那么,在他身后人们更多地关注是他创造的艺术高峰。很多研究者都指出,吴冠中是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之一。长期以来,他不懈地探索东西方绘画两种艺术语言的不同美学观念,坚韧不拔地实践着“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的创作理念,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为中国现代绘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执著地守望着“在祖国、在故乡、在家园、在自己心底”的真切情感,表达了民族和大众的审美需求。吴冠中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民族文化品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他的艺术观念和绘画创作就适应历史发展和时代的需要,推动了中国现代绘画观念的演变和发展。只有有了这个高度,才配作一颗良心。在当下,环顾四周,是何等的寂寥!

说吴冠中是中国艺术的一颗良心,免不了一个“情”字。吴冠中在自己的专论中描述过自己的一个心路历程,“1946年我和秉明等40人考取了留法公费,到巴黎学习。我曾打算在国外飞黄腾达,不再回没有出路的旧中国。凭什么站住脚跟呢?凭艺术,为艺术而生是我当时的唯一愿望。花花世界的豪华生活于我如浮云,现代艺术中敏锐的感觉和强烈的刺激多么适合我的胃口啊!我狂欢暴食,一股劲地往里钻。鲁迅说,吃的是草,挤的是奶。但我喝着奶的时候却挤不出奶来,我渐渐意识到:模仿不是艺术,儿童和鹦鹉才学舌。虽然水仙不接触土壤也开花,我却缺乏水仙的特质,感到失去土壤的空虚。当别人画圣诞树时,我想端午节,耶稣与我有什么相干!虽然我也没有见过屈原,但他像父亲般令我日夜怀念……我不是一向崇拜梵高、高更及塞尚等画家吗?为什么他们都一一离开巴黎,或扎根故乡,或扑向原始质朴的乡村、荒岛?我确乎体验到了他们自己灵魂的苦恼及其道路的坎坷。我的苦闷被一句话点破了:‘缺乏生活的源泉。’”当他去西安时,“在霍去病墓前,在秦俑坑前,在碑林博物馆的汉唐石雕前,我想号啕大哭,老伴跟随着我,还有那么多观众,我不敢哭。哭什么?哭它太伟大了,哭老鹰的后代不会变成麻雀吧!……”吴冠中先生这种民族文化从发现、自觉到坚守的心情,可谓是一览无余。如果没有对祖国的爱,没有对民族文化的感情,又怎么可能有这份坚守呢?

说吴冠中是中国艺术的一颗良心,关键是在一个“真”字。吴冠中先生认为,中国艺术的学习不在欧洲,不在巴黎,不在大师们的画室;在祖国,在故乡,在家园,在自己的心底……他所做的就是尽最大的力量把作品创作出来,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太多的选择会带来太多的负担,无所适从才会最痛苦。艺术就是不择手段,百无禁忌,一切自有后人评价。一位部级官员曾在报告中谈到:只要有足够的条件,他敢于承诺培养出50个尖端科学家,但他无法培养出一个杰出的艺术家。为此,吴冠中先生说:“民族的苦难和生存的艰辛孕育出一个鲁迅,若鲁迅留在了日本,中华民族失去了鲁迅,鲁迅也失去了鲁迅,鲁迅并非由其躯体决定其真正的价值。苦难呵,艺术家命定是殉道者,因社会中没有真正能创作艺术的职业。”殉道,一个不寒而栗的词汇,不要做,在当下,说说都会成为一种奢侈。因为“真”成了一种稀缺资源,不是没有,而是不敢或是难以拥有。

说吴冠中是中国艺术的一颗良心,更重要的是一个“诚”字。吴冠中在一篇文章中谈到“要断奶!让美协还原为一个学术团体,画院也是这样,国家不给(画家)钱,画得好,才给钱奖励。不需要那么多画院,不需要那么多美协,现在美协变成衙门了。我很早就提出来:‘以奖代养’。出好作品了,就奖励作品,不奖励这个人,不把他养起来,要让生活来养他,让社会来养他,让苦难来养他……真正的艺术家是养不出来的。”“各行各业的艺术家组成协会,是切磋业务、交流信息的正当渠道,民间社团式的协会有益于推进文艺发展。国外的春季、秋季、独立、五月等等沙龙,都是学术观点相近者们的协会,同时也标明了彼此学术观点的相异,促进了竞争,齐放中体现了争鸣。但我们的协会却是官方或半官方的,吃皇粮,一家之言代行了国家的文艺方针和策略。”“许多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工作者不能或不愿入官僚式的协会,协会又岂能包揽作者们的活动?非会员们在奋力工作,也许正在成长为我们来日文艺事业的脊梁。将养‘作者’、‘协会’的皇粮收回,转用于奖,奖作品,奖杰出的作者,奖杰出的某个展览或作出了成绩的某个协会,收购作品,多建美术馆,让真正优秀作品必有出路,作者只须为创作奋斗,流血,付出身家性命,毋须向协会、画院寻求进身之阶。至于奖项,今天不是太少,而是太多,那些与金钱挂钩、商业炒作的伪奖,污染了艺术与艺术家,我不愿在此谈种种丑闻,只盼建立公平正义的奖励制度。”“祖国改革开放后遍地开花,铁饭碗式的画院及霸权式的协会,其体制早该改革了。在平等的基础上,所有的艺术工作者,在不违背国家文艺导向的前提下,可自由组合协会,当出现更为灿烂的繁荣,高质量的繁荣,而非泡沫式的繁荣。”一个艺术老人一次次几近声嘶力竭的呼喊,不禁让我们想起了钱学森的世纪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读破万卷书的这位科学大师,在挥手告别这个世界的最后几年里,却反复提出了这样一个疑问。这是忧国忧民的一种担当,是一种几近赤裸的对国家与民族的一种赤诚。而我们却常常误读这种心情,为自己的一己之利用近乎下流的语言鼓噪。

说吴冠中是中国艺术的一颗良心,还在于一个“行”字。他特立独行,践行了一个知识分子所应守望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并在黑暗的年代能坚持这一原则,这是吴冠中先生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遗产。他是中国在世画家中画价最高的,但他不与当下画坛的功利主义及拜金主义同伍。具有反讽意味的是,大众所关心的画价变化,恰恰是他最不关心的。他本人生活简朴,不尚虚华。在吴冠中先生眼里,艺术市场受到人际关系、利益包装、经济沉浮等人们无法回避的因素影响。市场价格高了,不一定就是好事。同样,价格低了,也没必要沮丧。艺术品的优劣,能否经受住历史的考验,后人往往更清楚,更准确。庄子曾言:“凡外重者内拙”。所以,吴冠中先生认为:艺术是自然形成的,时代一定会有真诚的挽留和无情的淘汰。艺术市场是一面镜子。但上帝只会关照一心去创作的画家,而不是光照镜子的人。艺术家是社会这个严酷的大环境中成长出来的,其淘汰率特别大,是沃土里未必能成长的一种特异生命品种。她必备才华(或曰艺术细胞)、功力、学养、品位、经历、苦难、见闻……许多条件集于一身极为难得,故杰出的艺术家稀有,杰出的作品是珍宝,古今中外无一例外。让他担心的是,今天我们在艺术院校里培养青年,授予他们进入艺途的基本知识与功力,而决不可急匆匆捏塑一批稚嫩的小画家。然而市场经济大潮中作品值钱的现象吸引了无数家长和年轻人,投考艺术院校的学生特别拥挤,许多院校设置的艺术系科和扩招的人数也就泛滥成灾,社会上怎能吸收大量低质量的“美术家”?吴冠中先生说,他不忍将青年比作蝗虫,但将青年推入蝗虫似的灾难中又是谁之过呢。先生已经驾鹤而去,答案却在我们的脚下。

在多年前的回忆录中他在反问自己,“30年前的情景又显现了,又记起回国不回国的内心尖锐矛盾,恍如昨日,不,还是今日。回国后30年的酸甜苦辣,我亲自实践了;如留在巴黎呢?不知道!秉明不已做出了估计吗:‘大概也走在无极、德群他们的道路上,排在他们的行列里。’无极和秉明去年都曾回国,都到过我那破烂阴暗的两间住室里。为了找厕所,还着实使我为之难过。我今天看到他们优裕的工作条件,自卑吗?不,我虽长期没有画室,画并没有少画。倒是他们应该羡慕我们:朝朝暮暮,立足于自己的土地上,拥抱着母亲,时刻感受到她的体温与脉搏!我不自觉地微微摇头回答秉明的提问时,仿佛感到了30年的长梦初醒。不,是60年!”这就是吴冠中。画家吴冠中——今天一个媒体对他的称谓。

吴冠中先生离我们远去了,带着一颗对艺术真诚的心,当然,也有不少别人泼给他的污水。艺术家最本分的事情是用创造去追求艺术的完美,但这并不是意味着我们需要将艺术家本身塑造成为道德的化身。他们散淡、感性,有时甚至偏执,这都不影响他们艺术聚发出的精神之光。但能一直感动我们的不仅仅是他的作品,以及这些作品所给人们带来的财富,而是他一颗热爱民族文化的赤子之心。

吴冠中先生走了,但愿我们能够认真地守护这颗艺术的良心,并时常擦拭,让她鲜亮如老人家的一双眼睛一样。

补记:转来西沐先生此文后,有网友评论及君康回复如下,录于此,乐与诸位交流。

网易博友评论:吴冠中的‘中国水墨等于零“的说法对国画在世界上影响是极坏的,晚年有自相矛盾的说不懂中国画。晚年的‘甩笔画’完全是应付,对于这些已经出名的人没必要再为他们贴金。国人杜撰的艺术家关键是在国际上得不得得到认可

安君康回复: 呵呵,很高兴看到先生的评论。

这里我说点自己的看法,与先生探讨:

1,我历来赞成一种说法:人无完人。所以不赞成对任何人求全责备。若无关大原则,我想,一个人的功过是非,不是一两件事情能够说清楚的,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2,传吴冠中先生“笔墨等于零”之说,据我所知,乃某些人断章取义,望博友们得闲搜索事件过程,勿以讹传讹。

3,任何人有尊崇某人的权利,这个权利,你有,我有,本文作者西沐也有。不能因此理解为某名人“贴金”,这不太恰当。

再次感谢先生的坦诚,君康遥祝暑安!


相关内容

  • 艺术的拓荒者――吴冠中
  • 摘 要:2010年6月25日艺术界的一颗巨星陨落了,艺术家吴冠中去世.吴冠中是当代最富盛名的艺术家之一,他一生孜孜不倦的对艺术追求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回顾吴冠中的先生的一生,他提出了自己对于艺术的新见地,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拓荒者,为艺术开辟了新天地,震撼了艺术界. 关键词:内容:形式:笔墨:抽象 ...

  • 浅议吴冠中绘画的艺术特色
  • 2010年第2期总第171期 皇绸三穆 THESILKROAD 艺术散论I参 浅议吴冠中绘画的艺术特色 杨暄冰 (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本文论述了艺术家吴冠中先生的绘画风格,从他一生的生活背景.生活经历以及艺术生涯展开阐述,分析了他的代表性著作和绘画作品,从中总结出吴 ...

  • 吴冠中:怎一个情字了得
  • 吴冠中:怎一个情字了得 名家不等于杰出者,名画未必是杰出之作.我分析自己对名家与名作看法的转化因由,要害问题是着意于其情之真伪及情之素质,而对技法的精致或怪异已不再动心.情之传递是艺术的本质,一个情字了得. --吴冠中 吴冠中,别名荼,1919年,生于江苏宜兴农村.1942年,毕业于杭州国立艺术专科 ...

  • 一片赤心在丹青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片赤心在丹青 韩小蕙 ①吴冠中的艺术生涯是一支射向靶心的箭--"开弓没有回头箭"的箭,一辈子不偏不倚地.就奔着这一个目标的箭. ②他和绘画的关系,可说是生命里的基因,前生投缘的关系--绘画不是他的专业.职业.事业,而是他的呼吸.他的身家性命.他的存世 ...

  • 传记人物的形象_还原_
  • 展, 这决不是危言耸听.一九四九年后解放区文学的传统统治山西文学长达近半世纪, 但今天看来, 这个文学传统并没有给山西文坛带来什么生机. 山西小说真正发生变化是在八十年代中期, 主要代表人物是李锐和吕新这两个作家.但是我们如果读一读常风先生写于半个世纪前的 窥天集 , 就会发现, 我们许多小说家在八 ...

  • 形色协奏曲教案
  •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小学美术()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形色协奏曲"(板书课题)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 教材地位:<形色协奏曲>是湘教版美术六年级下第1课,本课主要讲的是艺术家在创 ...

  • 当代绘画作品
  • 2011-10-20 12:24:06|  分类:古玩字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当代绘画作品 古今中外字画走廊 探索发现集锦 这里会是你的最爱 精品屋 历代书法作品欣赏 近现代绘画作品 明清绘画作品 宋元(辽金)绘画作品 隋唐(五代)绘画作品 魏晋南北朝绘画作品 秦汉(先秦)绘画作品 名画与 ...

  • 我以无言的疼痛惜别这位令人敬仰的艺术大师----吴冠中
  • 吴冠中先生于2010年06月25日晚上11点仙逝,当时我从304医院的手术台下来,刚刚接好了伤断的右手的小手指,这是一次巧合,但对于我有着并不同一般的意义,那天是我的生日,我无以言的疼痛惜别这位令人敬仰的艺术大师. 吴先生一生说过很多引发争议的话,吴先生一生画过很多倍受争议的画,吴先生的很多话成了热 ...

  • 中国艺术品不再有百倍支撑:听王中军讲他的收藏故事
  • "2015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夏季高峰会"于8月28日-30日在重庆召开.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中军出席并致辞. 他表示,自己贴得最准的还是公司拍的电影.电视.音乐.艺人等,游戏板块也很大.收藏完全是个人爱好,但也在思考收藏有没有可能成为一个非常好的商业模式,完全有这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