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例教学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的巧妙运用
范例教学法是德国的教育家瓦·根舍因所创立的一种教育方法。所谓范例教学即教师利用“范例”材料教育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对教材中重难点的实例演示,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结构。通过“范例”内容的讲授,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掌握同一类知识规律的方法。
20世纪80年代,范例教学法开始在我国传播,有较广泛的应用。它几乎涵盖了中小学所有的传统学科:数学、语文、外语、历史、化学、政治、生物、地理、物理、体育等。我认为相对其他学科而言,范例教学法更符合信息技术课程鲜明的学科特点。
首先范例教学在课程内容上应遵循三条原则:
(1)基本性原则:就是要求教学向学生传授一门学科的最基本的要素,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结构和基本科学规律。
(2)基础性原则:范例设计要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更深化的新的经验,一种带有能照亮心灵的闪光点的经验,或者说使他们建立一种新的思维结构。基础性是基本性的更高一个层次。
(3)范例性原则:就是通过精选范例这一沟通学习者主观世界与教学内容这一客观世界的桥梁,来使教学达到基本性与基础性目标的原则。
那么如何才能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有效的利用范例来创设情境呢?依据以上的三个原则,我认为要制作出能够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兴趣,并且能够让学生易于接受的范例。
一. 选题贴近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选择合适的案例是十分重要的,案例应该是生动事物的再现,或者本身就是一个生动的事物。教师在范例的选择和设计中,一定要结合现实生活和学生年龄及认知的特点,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化、直观化和形象化,这样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选择身边的正在发生的事情或是刚刚发生过的事情。例如:学习用画图软件制作宣传画一课,我们就可以选择为学校的校庆活动做宣传,或是给“六·一儿童节”学生艺术节活动做宣传画„„当然我们还可以选择与其他的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结合的主题。例如:在Word 中插入表格的教学,我们就选择一个学生的课程表制作。学生对这类问题再熟悉不过了,他们对这样的范例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会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进行主动的探索分析,体会信息技术工具强大的功能以及由此带来的便捷。
二. 难点化难为简,主动参与学习
有一些教学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说直接进行创作有困难,而范例对于学生唤起学习兴趣、掌握操作技能和模仿创作思路都是非常必要的。此时,教师就可将教学内容的难点利用多个范例的设计将它分解分小的任务。例如:Flash 遮罩动画的教学。本课首先要学生理解“遮罩”的含义,所以,教师可先设计一个“探照灯”的范例,让学生通过观察范例的源文件,来初步理解“遮罩”的含义。然后再让学生动手试一试“探照灯”的制作过程。在学生对“遮罩”有了初步的认识后,教师可再出示范例二“电子相册”。本范例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遮罩”动画的理解。这样,通过两个范例的出示,学生则将本课的难点轻而易举的突破了。需要注意一点的是,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具有一定特殊性的范例,在掌握了一些知识和规律后,应用到一般情况时,常常会遇到一些新问题。这不需要过分担心,他们已经从范例学习中得到一些学习方法和规律。
三. 范例阶梯递进,关注全体学生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之间操作的熟练程度和技术的高低区别较明显。因此,教师在设计范例时要从教学内容的特点和难易程度出发外,特别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应分层次来设计任务,层层递进。第一层次,学生在操作中应学会最基本的新方法。通常教师的范例多是呈现的任务要求及操作步骤,学生能进行模仿,只要能照着样子做出来,就初步学会了
任务中所包含的新知识、新技能。如:对PowerPoint 中“幻灯片的切换”的讲解,学生模仿完成后就初步学会;第二层次,学生对给定的任务能独立尝试操作。教师的范例只演示出任务效果,不提供操作步骤,为学生留下自主探究的空间。如:对PowerPoint 中“美化灯片”的其它方法的操作,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仅起指导作用;第三层次:范例多半都是半成品,或者是一些简单的素材,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给出的具有开放性的、弹性的任务,来独立的完成创作作品。其内容和形式完全由学生自己去组织和安排,留给学生独立思考、自我开拓创新的空间。
通过实践探索,我认为范例教学方法仍是我们实施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途径,特别是在小学阶段。我们也可以结合演示法、任务驱动法、讨论法、实验法等教学方法来完成范例的教学。教师除了完成范例的教学外,还要引导学生对各种个别事例和现象作出总结,理解某一类事物的普遍特征和一般规律,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入。
以上是我从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中,所尝试的范例教学法及一些还不太成熟的认识,期望与同行共勉。
参考文献:
钟柏昌《谈范例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2004年第3期
范例教学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的巧妙运用
范例教学法是德国的教育家瓦·根舍因所创立的一种教育方法。所谓范例教学即教师利用“范例”材料教育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对教材中重难点的实例演示,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结构。通过“范例”内容的讲授,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掌握同一类知识规律的方法。
20世纪80年代,范例教学法开始在我国传播,有较广泛的应用。它几乎涵盖了中小学所有的传统学科:数学、语文、外语、历史、化学、政治、生物、地理、物理、体育等。我认为相对其他学科而言,范例教学法更符合信息技术课程鲜明的学科特点。
首先范例教学在课程内容上应遵循三条原则:
(1)基本性原则:就是要求教学向学生传授一门学科的最基本的要素,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结构和基本科学规律。
(2)基础性原则:范例设计要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更深化的新的经验,一种带有能照亮心灵的闪光点的经验,或者说使他们建立一种新的思维结构。基础性是基本性的更高一个层次。
(3)范例性原则:就是通过精选范例这一沟通学习者主观世界与教学内容这一客观世界的桥梁,来使教学达到基本性与基础性目标的原则。
那么如何才能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有效的利用范例来创设情境呢?依据以上的三个原则,我认为要制作出能够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兴趣,并且能够让学生易于接受的范例。
一. 选题贴近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选择合适的案例是十分重要的,案例应该是生动事物的再现,或者本身就是一个生动的事物。教师在范例的选择和设计中,一定要结合现实生活和学生年龄及认知的特点,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化、直观化和形象化,这样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选择身边的正在发生的事情或是刚刚发生过的事情。例如:学习用画图软件制作宣传画一课,我们就可以选择为学校的校庆活动做宣传,或是给“六·一儿童节”学生艺术节活动做宣传画„„当然我们还可以选择与其他的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结合的主题。例如:在Word 中插入表格的教学,我们就选择一个学生的课程表制作。学生对这类问题再熟悉不过了,他们对这样的范例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会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进行主动的探索分析,体会信息技术工具强大的功能以及由此带来的便捷。
二. 难点化难为简,主动参与学习
有一些教学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说直接进行创作有困难,而范例对于学生唤起学习兴趣、掌握操作技能和模仿创作思路都是非常必要的。此时,教师就可将教学内容的难点利用多个范例的设计将它分解分小的任务。例如:Flash 遮罩动画的教学。本课首先要学生理解“遮罩”的含义,所以,教师可先设计一个“探照灯”的范例,让学生通过观察范例的源文件,来初步理解“遮罩”的含义。然后再让学生动手试一试“探照灯”的制作过程。在学生对“遮罩”有了初步的认识后,教师可再出示范例二“电子相册”。本范例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遮罩”动画的理解。这样,通过两个范例的出示,学生则将本课的难点轻而易举的突破了。需要注意一点的是,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具有一定特殊性的范例,在掌握了一些知识和规律后,应用到一般情况时,常常会遇到一些新问题。这不需要过分担心,他们已经从范例学习中得到一些学习方法和规律。
三. 范例阶梯递进,关注全体学生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之间操作的熟练程度和技术的高低区别较明显。因此,教师在设计范例时要从教学内容的特点和难易程度出发外,特别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应分层次来设计任务,层层递进。第一层次,学生在操作中应学会最基本的新方法。通常教师的范例多是呈现的任务要求及操作步骤,学生能进行模仿,只要能照着样子做出来,就初步学会了
任务中所包含的新知识、新技能。如:对PowerPoint 中“幻灯片的切换”的讲解,学生模仿完成后就初步学会;第二层次,学生对给定的任务能独立尝试操作。教师的范例只演示出任务效果,不提供操作步骤,为学生留下自主探究的空间。如:对PowerPoint 中“美化灯片”的其它方法的操作,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仅起指导作用;第三层次:范例多半都是半成品,或者是一些简单的素材,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给出的具有开放性的、弹性的任务,来独立的完成创作作品。其内容和形式完全由学生自己去组织和安排,留给学生独立思考、自我开拓创新的空间。
通过实践探索,我认为范例教学方法仍是我们实施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途径,特别是在小学阶段。我们也可以结合演示法、任务驱动法、讨论法、实验法等教学方法来完成范例的教学。教师除了完成范例的教学外,还要引导学生对各种个别事例和现象作出总结,理解某一类事物的普遍特征和一般规律,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入。
以上是我从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中,所尝试的范例教学法及一些还不太成熟的认识,期望与同行共勉。
参考文献:
钟柏昌《谈范例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200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