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高中地理新课标及其教材的认识

浅谈地理新课标及其存在问题(对教材的认识作业)

摘要:教育教学要紧跟社会发展步伐,时下顺应时代要求的教育改革,宏观上涉及到教育体制,微观上则反映在教材的编写、学校教育教学的方式及对教材的运用和处理等方面。本文着重从新课程理念的视角,对新高中地理教材的作用、教材作用的有效发挥以及对新课标和相应教材使用问题谈了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此抛砖引玉与全国同行共探新教材使用的一些技术问题。

随着高中地理课改实验的深入,广大地理教师对新课标内涵的理解及教材作用的认识日益成熟,“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已成为广大地理教师的共识。如何在教学实践中,科学、高效地使用教材,恰当处理好“用”与“教”的关系,已成为教师必须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 科学理解课改精神实质,正确认识教材真正作用

课改的目的是为了构建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课程结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与之对应的教材体系随之发生深刻变化,“一标多本”取代“一纲一本”,为打破“教师教教材,学生背教材,考试考教材”的教学模式铺平了道路。教材不再束缚学生思维、禁固教师智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取舍、补充教学内容,变更教学顺序,更换呈现方式。教材给学生留下参与空间,让学生能观察地理事实、分析地理原理、归纳地理规律、展示自己的思想。

地理专业人士指出:地理教材是“学”的材料,而不是“教”的材料;地理教材不是教学的依据,更不是考试依据。如何正确领会这种观点,准确把握“学”的材料与“教”的材料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正确处理教材非教学依据与学生依据教材学习等方面的问题,直接关系到课改的效果。尽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可以补充、变更材料,但教材的核心内容:学科基本原理、理论、规律,都是依据课标组织编写的,是不能随意删减、改变的。因此,不能因为实施新课程,放松对教材的研究。我们应旗帜鲜明地表示:新课程不惟教材,但不能抛弃教材。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的蓝本,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依据,是联系课标的纽带,是实现课程标准的桥梁。

二、关于新《课程标准》与新教材的一些问题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蕴含着课程设计的“四性”, 即学性、育人性、先进性和可行性, 与原教学大纲相比, 充分现了地理课的人性化、生活化、乐趣化、弹性化和个性化等特点, 在总体设计上很好, 但有些问题还有待于探讨。

1. 在课程目标设计上, 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给师生留有较大的思考空间, 但在总体要求比较抽象和笼统, 而相对应的教材内容表述相对简单; 对本技能要求较高, 对地理知识要求降低。内容标准只有一, 而在实验中, 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却千差万别, 相当区域或学校难以实施。《地理课程标准》要求与教材现不尽一致, 如教材中的中国自然环境共23页之多的重内容, 而在《地理课程标准》中只列了三个说出的“了解”层, 显然《地理课程标准》过于简单笼统。对于教师而言, 需靠自己的理解去把握, 似乎施展空间很大, 其实是随意性大, 增加了教学评价的难度; 对于学生而言, 目标不具体, 以确定努力方向, 尤其是对不发达地区, 其实效可能会大折扣。

2. 在内容标准表述上, 须进一步规范、界定和解释。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的行为动词约出现24种,128次。些动词在汉语中的意思有多种解释, 有的意义相近, 有的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义不同, 如“说出”、“说明”、“描述”、 “知道”、“了解”、“懂得”、“学

会”等, 究竟有何区别, 程度如, 难以把握。再如,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这“描述”是带有主观想像和文学色彩的, 如果是语文课尚无不可, 而对于地球, 则需要用较准确的语言“说明”。一些行为动词不宜太具体, 如“说出”能完成的目标也可以“写出”、“指出”, 也可以“描述”出等等, 像这些目标不必特定到“五官”, 只规定应该掌握的程度如何即可。“说出”、“识别”、“知道”、“学会阅读”、“懂得”等动词, 不易分出层次, 作为目标标准不易把握和操作。

3. 在学科内容选择上, 有待于进一步调整

一是有些偏难, 如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举例说出影响区域农业或工业发展的地理因素等等,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 限于经历与知识面, 难以理解。还有如宗教信仰、国际合作、中国经济发展、环境与发展、联系与差异等内容, 涉及范围较广、联系社会实际内容较多, 教学难度较大。二是有些内容陈旧, 如中国农业的分布概况、工业的地

理分布。三是遗漏了较重要内容, 如时区、日界线, 这些内容实用性很强, 在商务洽谈、出国旅行等应用非常普遍。

4. 在与其他学科的衔接上, 个别地方脱节。

一是与历史学科。七年级地理涉及到世界历史方面的一些问题, 而历史课只学中国史。虽然《地理课程标准》中对讲授《中国地理》与《世界地理》顺序可自行选择, 但是在具体实施中没有选择余地, 因为教材征订一般都是七年级订《世界地理》, 八年级订《中国地理》。二是与生物学科。如解释澳大利亚动物的古老性、特有性, 涉及许多生物进化知识, 而学生并无此知识基础。三是与物理学科。如初一学习气候, 需要水陆物理性质不同等知识, 而这些物理知识要在初二才能学到。四是与英语学科。如初一上学期英语要求说出我国各行政区及主要城市名称, 地理课对中国行政区划的要求安排在初二。五是与计算机课。如课标提出让学生制作课件, 但计算机课程并没有在初一开设课件制作和软件使用课。

5. 在课程资源上, 须加强配套。

地理课多媒体及软件支持不足, 缺少生动形象的图像资料; 对教师来说, 课程资源开发的难度大; 教学参考资料少, 资源难以共享; 教学挂图陈旧, 挂图与学生填充图不配套; 缺少有创意的教学设计参考。

6. 在课堂教学时效性上, 须进一步改进。教材内容编排

多和课时安排少之间的矛盾难以解决。在45分钟课堂里难以按理想设计和采取更多的教学方式或安排组织更多的学生活动; 课后学生很少有时间搜集和整理资料, 参与社会活动有一定困难, 有些不免流于形式。

三、全面实施新课程标准,极力张显新教材潜能

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 教材的编写都以课标为准绳,但由于编写教材的各个专家对于课标的理解、对同一内容所用呈现方式、围绕某原理所选案例材料等方面的差异,每套教材各具特色、各有优势。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吸取各版本教材的优点,对知识内容呈现方式进行重组,实现教学效益最优化

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 依据课标编写的教材,无论是内容结构的建立、素材与案例的选取、教学内容的组织,还是内容呈现方式的确定,都以贴近学生生活、满足学生需要、注重学生参与、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为宗旨。教学中应充分领会教材编者的意图,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等于削弱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降低对教师的要求。相反,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自身素质、教学设计组织能力、与学生沟通能力、调动学生激情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

1、难度把握适度,选择恰当内容 “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教材编者往往要照顾各个层面的学生需要,而每位教师所面对的学生群体,无论是学习基础、自身需求,还是生活环境,都会存在差异。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有效控制教学进度。“活动”与“探究”等呈现方式,是新课程配套教材的重要特色,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其内容的层次性和选择性。

2、根据实际情况变更教学顺序 课标给出的高中阶段地理课程的宏观框架、必学内容和学习标准,在此基础上编写的教材可以有不同的结构。如有关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理及协调人地关系的途径的内容,课标置于必修2中,但从知识的内在联系看,将这部分内容放在地理3中,置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前讲解,效果较好,教学中可灵活调整。

3、质疑教材和完善教材 尽管参加教材编写的多为长期从事教材研究的专家、高校教师、省市教研员及少数中学一线骨干教师,但由于种种原因,教材中还是会出现一些问题。教师应在认真砖研的基础上,大胆质疑教材、充实完善教材。

充分用好教材所留空间 新课标关于教科书的编写建议,要求教学内容的组织为教学提供必要的空间。目前的实验教材直接通过在正文中插入“活动”及“读图思考”来体现。

参考文献:[1]《地理教学》2006(3)[2]《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6(4)

[3]刘红. 浅谈对高中地理新课标及其教材的认识[J].《大连学院教育报》2004(1)

韩爽 浅谈地理新课标及其存在问题

心理发展规律作业

1.认知发展

发展首先是一种变化,是个体身心的有次序的变化。

这种变化有两个特点:

a. 这种变化是相对稳定的,即“质”的变化;b. 这种变化是向积极方向的。

2.认知发展与学习

a. 认知发展水平是学习的重要前提 。b. 认知发展可以通过成熟、学习,或两者的结合得以发生。 c.在思维和行为方面的那些并非自动发生的改变,是学习的结果。

3.皮亚杰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a. 不只要关注儿童思维的结果,还要关注思维的过程。 b.认识到儿童的自主性、积极参与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c.不强调对儿童进行成人化的思维训练。

承认发展进程的个体差异。

发展的一般趋势:a. 无注意的发展在初中二年级达到峰值水平(不带任何目的的,往往跟兴趣有关)b. 有意注意在初中生开始占主导地位(有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初中生在其学习活动中的目的性、自觉性和计划性方面比小学有了很大提高,所以我们要是他们注意的内容超越兴趣的限制,接受并完成更多更复杂的其它学习内容,还要是日你妈逐步了解当前学习同将来升学,就业的关系。C. 初中生注意发展的逐步深化(由受外部刺激转到内部,由强迫转变为自觉的)

观察能力是整个认识能力发展的先导

观察指导1. 根据他们的感知规律组织教学a. 充分了解他们原有的知识水平,这样有利于保持兴趣,集中注意力b. 采用直观教学, 提供感性材料(言语,实物,模型直观)c. 适当的刺激强度,有利于引起清晰的感知,比如,板书,实物展示等,要使学生能听得明白,看清楚,利用整体组合原理,增强感知效果:语言适当停顿,内容条理清晰,加上必要的概括 2.科学指导他们的观察活动:明确观察目的;做好有关的知识储备;整理和总结观测结果等

浅谈地理新课标及其存在问题(对教材的认识作业)

摘要:教育教学要紧跟社会发展步伐,时下顺应时代要求的教育改革,宏观上涉及到教育体制,微观上则反映在教材的编写、学校教育教学的方式及对教材的运用和处理等方面。本文着重从新课程理念的视角,对新高中地理教材的作用、教材作用的有效发挥以及对新课标和相应教材使用问题谈了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此抛砖引玉与全国同行共探新教材使用的一些技术问题。

随着高中地理课改实验的深入,广大地理教师对新课标内涵的理解及教材作用的认识日益成熟,“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已成为广大地理教师的共识。如何在教学实践中,科学、高效地使用教材,恰当处理好“用”与“教”的关系,已成为教师必须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 科学理解课改精神实质,正确认识教材真正作用

课改的目的是为了构建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课程结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与之对应的教材体系随之发生深刻变化,“一标多本”取代“一纲一本”,为打破“教师教教材,学生背教材,考试考教材”的教学模式铺平了道路。教材不再束缚学生思维、禁固教师智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取舍、补充教学内容,变更教学顺序,更换呈现方式。教材给学生留下参与空间,让学生能观察地理事实、分析地理原理、归纳地理规律、展示自己的思想。

地理专业人士指出:地理教材是“学”的材料,而不是“教”的材料;地理教材不是教学的依据,更不是考试依据。如何正确领会这种观点,准确把握“学”的材料与“教”的材料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正确处理教材非教学依据与学生依据教材学习等方面的问题,直接关系到课改的效果。尽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可以补充、变更材料,但教材的核心内容:学科基本原理、理论、规律,都是依据课标组织编写的,是不能随意删减、改变的。因此,不能因为实施新课程,放松对教材的研究。我们应旗帜鲜明地表示:新课程不惟教材,但不能抛弃教材。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的蓝本,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依据,是联系课标的纽带,是实现课程标准的桥梁。

二、关于新《课程标准》与新教材的一些问题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蕴含着课程设计的“四性”, 即学性、育人性、先进性和可行性, 与原教学大纲相比, 充分现了地理课的人性化、生活化、乐趣化、弹性化和个性化等特点, 在总体设计上很好, 但有些问题还有待于探讨。

1. 在课程目标设计上, 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给师生留有较大的思考空间, 但在总体要求比较抽象和笼统, 而相对应的教材内容表述相对简单; 对本技能要求较高, 对地理知识要求降低。内容标准只有一, 而在实验中, 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却千差万别, 相当区域或学校难以实施。《地理课程标准》要求与教材现不尽一致, 如教材中的中国自然环境共23页之多的重内容, 而在《地理课程标准》中只列了三个说出的“了解”层, 显然《地理课程标准》过于简单笼统。对于教师而言, 需靠自己的理解去把握, 似乎施展空间很大, 其实是随意性大, 增加了教学评价的难度; 对于学生而言, 目标不具体, 以确定努力方向, 尤其是对不发达地区, 其实效可能会大折扣。

2. 在内容标准表述上, 须进一步规范、界定和解释。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的行为动词约出现24种,128次。些动词在汉语中的意思有多种解释, 有的意义相近, 有的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义不同, 如“说出”、“说明”、“描述”、 “知道”、“了解”、“懂得”、“学

会”等, 究竟有何区别, 程度如, 难以把握。再如,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这“描述”是带有主观想像和文学色彩的, 如果是语文课尚无不可, 而对于地球, 则需要用较准确的语言“说明”。一些行为动词不宜太具体, 如“说出”能完成的目标也可以“写出”、“指出”, 也可以“描述”出等等, 像这些目标不必特定到“五官”, 只规定应该掌握的程度如何即可。“说出”、“识别”、“知道”、“学会阅读”、“懂得”等动词, 不易分出层次, 作为目标标准不易把握和操作。

3. 在学科内容选择上, 有待于进一步调整

一是有些偏难, 如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举例说出影响区域农业或工业发展的地理因素等等,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 限于经历与知识面, 难以理解。还有如宗教信仰、国际合作、中国经济发展、环境与发展、联系与差异等内容, 涉及范围较广、联系社会实际内容较多, 教学难度较大。二是有些内容陈旧, 如中国农业的分布概况、工业的地

理分布。三是遗漏了较重要内容, 如时区、日界线, 这些内容实用性很强, 在商务洽谈、出国旅行等应用非常普遍。

4. 在与其他学科的衔接上, 个别地方脱节。

一是与历史学科。七年级地理涉及到世界历史方面的一些问题, 而历史课只学中国史。虽然《地理课程标准》中对讲授《中国地理》与《世界地理》顺序可自行选择, 但是在具体实施中没有选择余地, 因为教材征订一般都是七年级订《世界地理》, 八年级订《中国地理》。二是与生物学科。如解释澳大利亚动物的古老性、特有性, 涉及许多生物进化知识, 而学生并无此知识基础。三是与物理学科。如初一学习气候, 需要水陆物理性质不同等知识, 而这些物理知识要在初二才能学到。四是与英语学科。如初一上学期英语要求说出我国各行政区及主要城市名称, 地理课对中国行政区划的要求安排在初二。五是与计算机课。如课标提出让学生制作课件, 但计算机课程并没有在初一开设课件制作和软件使用课。

5. 在课程资源上, 须加强配套。

地理课多媒体及软件支持不足, 缺少生动形象的图像资料; 对教师来说, 课程资源开发的难度大; 教学参考资料少, 资源难以共享; 教学挂图陈旧, 挂图与学生填充图不配套; 缺少有创意的教学设计参考。

6. 在课堂教学时效性上, 须进一步改进。教材内容编排

多和课时安排少之间的矛盾难以解决。在45分钟课堂里难以按理想设计和采取更多的教学方式或安排组织更多的学生活动; 课后学生很少有时间搜集和整理资料, 参与社会活动有一定困难, 有些不免流于形式。

三、全面实施新课程标准,极力张显新教材潜能

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 教材的编写都以课标为准绳,但由于编写教材的各个专家对于课标的理解、对同一内容所用呈现方式、围绕某原理所选案例材料等方面的差异,每套教材各具特色、各有优势。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吸取各版本教材的优点,对知识内容呈现方式进行重组,实现教学效益最优化

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 依据课标编写的教材,无论是内容结构的建立、素材与案例的选取、教学内容的组织,还是内容呈现方式的确定,都以贴近学生生活、满足学生需要、注重学生参与、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为宗旨。教学中应充分领会教材编者的意图,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等于削弱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降低对教师的要求。相反,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自身素质、教学设计组织能力、与学生沟通能力、调动学生激情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

1、难度把握适度,选择恰当内容 “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教材编者往往要照顾各个层面的学生需要,而每位教师所面对的学生群体,无论是学习基础、自身需求,还是生活环境,都会存在差异。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有效控制教学进度。“活动”与“探究”等呈现方式,是新课程配套教材的重要特色,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其内容的层次性和选择性。

2、根据实际情况变更教学顺序 课标给出的高中阶段地理课程的宏观框架、必学内容和学习标准,在此基础上编写的教材可以有不同的结构。如有关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理及协调人地关系的途径的内容,课标置于必修2中,但从知识的内在联系看,将这部分内容放在地理3中,置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前讲解,效果较好,教学中可灵活调整。

3、质疑教材和完善教材 尽管参加教材编写的多为长期从事教材研究的专家、高校教师、省市教研员及少数中学一线骨干教师,但由于种种原因,教材中还是会出现一些问题。教师应在认真砖研的基础上,大胆质疑教材、充实完善教材。

充分用好教材所留空间 新课标关于教科书的编写建议,要求教学内容的组织为教学提供必要的空间。目前的实验教材直接通过在正文中插入“活动”及“读图思考”来体现。

参考文献:[1]《地理教学》2006(3)[2]《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6(4)

[3]刘红. 浅谈对高中地理新课标及其教材的认识[J].《大连学院教育报》2004(1)

韩爽 浅谈地理新课标及其存在问题

心理发展规律作业

1.认知发展

发展首先是一种变化,是个体身心的有次序的变化。

这种变化有两个特点:

a. 这种变化是相对稳定的,即“质”的变化;b. 这种变化是向积极方向的。

2.认知发展与学习

a. 认知发展水平是学习的重要前提 。b. 认知发展可以通过成熟、学习,或两者的结合得以发生。 c.在思维和行为方面的那些并非自动发生的改变,是学习的结果。

3.皮亚杰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a. 不只要关注儿童思维的结果,还要关注思维的过程。 b.认识到儿童的自主性、积极参与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c.不强调对儿童进行成人化的思维训练。

承认发展进程的个体差异。

发展的一般趋势:a. 无注意的发展在初中二年级达到峰值水平(不带任何目的的,往往跟兴趣有关)b. 有意注意在初中生开始占主导地位(有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初中生在其学习活动中的目的性、自觉性和计划性方面比小学有了很大提高,所以我们要是他们注意的内容超越兴趣的限制,接受并完成更多更复杂的其它学习内容,还要是日你妈逐步了解当前学习同将来升学,就业的关系。C. 初中生注意发展的逐步深化(由受外部刺激转到内部,由强迫转变为自觉的)

观察能力是整个认识能力发展的先导

观察指导1. 根据他们的感知规律组织教学a. 充分了解他们原有的知识水平,这样有利于保持兴趣,集中注意力b. 采用直观教学, 提供感性材料(言语,实物,模型直观)c. 适当的刺激强度,有利于引起清晰的感知,比如,板书,实物展示等,要使学生能听得明白,看清楚,利用整体组合原理,增强感知效果:语言适当停顿,内容条理清晰,加上必要的概括 2.科学指导他们的观察活动:明确观察目的;做好有关的知识储备;整理和总结观测结果等


相关内容

  • 新课标教材高中
  •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行星地球> 王凤鹏 [摘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这一基本理念, 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改变过去单纯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方式,在新一轮课 ...

  • 高中地理必修和选修教材目录表
  • 高中地理教材目录表---人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1)(配人教版)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问题研究 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第三节 常见 天气 ...

  • 示例:高一教材分析鸿门宴
  • 地理必修Ⅰ教材整体分析(教务处发过来的示例,请参阅.) 一.教材内容组织分析 <地理I >由前言以及第一.二.三.四章组成,本册是高中地理课程的理论基础,以介绍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过程为主.这些内容对整个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有理论价值的.基本原理包括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地球 ...

  • [高三高考备考必备复习资料]一轮复习文综计划攻略大全
  • 高三高考备考必备复习资料:一轮复习文综 计划攻略大全 高三第一轮复习是花费时间最长,也是最为重要的复习阶段,这一 轮复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后面复习的效果,甚至决定着自己 的高考成绩,其重要性可见一斑.要做好文综第一轮复习,可以采 用以下一些方法. 文综总体战略纲要 一. 学习的根本规律-思路清晰 ...

  • 如何进行地理学科教材分析
  • 日志 ∙ ∙ ∙ ∙ 关于我 LOFTER 精选 注册免费冲印20张照片 > 考拉推荐 马上去逛逛 > 网易新闻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 你认为上好一节地理课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如何把书上的字弄到电脑上 如何分析中学地理教材 2012-07-02 18:42:01| 分类: 地理学 ...

  • 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活动"内容教学处理方法研究
  • 摘 要 高中地理教学中活动的设置对于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均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湘教版的高中地理教材加大了活动的力度,不过在目前的实施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本文首先对高中地理教材活动的功能进行了分析,接下来对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活动的实施现状进行了简要介绍,在此基础上对湘教版高中地理 ...

  • 课程教材教法
  • 第34卷第12期2014年12 月 CURRICULUM,TEACHING MATERIALAND METHOD Vol.34,No.12 ,2December014 本刊2014年总目录 (括弧内依次为期数.起始页码) *特稿* 教师"行动教育" ---青浦实验新世纪探索 以需 ...

  • 高一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障碍分析及解决措施
  • 高一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障碍分析及解决措施 在高一地理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普遍感到困惑多,学生普遍反映难度大.尤其是"地球运动"作为高中地理的开篇之作,学生理解难度大.由于高中地理的学习开始就难,所以很容易使学生厌恶地理这门学科,甚至影响整个高中地理的后继学习,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

  • 给高一新生的一封信
  • 亲爱的同学们: 首先,祝贺你们以优异成绩加入龙珍高级中学这个优秀团队,踏上人生的新征程! 升入高中,意味着你们将逐渐长大和成熟,将要独立面对更广阔的社会人生.乐青衿皆怀壮志,嘉才者咸集衡中.这里是高端的平台,任你徜徉:这里是广阔的舞台,精彩纷呈.亲爱的同学们,你准备好了么?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