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概论
实验报告
中国大气环境变化趋势分析报告
学 院:_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_
专 业: 资源勘查工程
班 级:_ 09-1___
学 号:_ 0908100302 __
学生姓名:__姜伟 __ _
指导老师:__刘鸿雁 __
20011年 12 月 7日
中国大气环境变化趋势分析报告
1. 前言
大气污染是目前全球最为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 大气中主要的污染物有二
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总悬浮颗粒物(TSP)可吸入颗粒物(PM10),这些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 研究资料显示, 硫氧化物与氮氧化物主要损伤和危害呼吸系统, 严重时则会导致呼吸疾病。本调查通过对中国近十年大气主要污染物的含量的具体数值进行对比和分析,来展现中国近十年大气环境的变化趋势。
2. 分析与讨论
随着人类经济活动和生产的迅速发展,在大量消耗能源的同时,同时也将大
量的废气、烟尘物质排入大气,严重影响了大气环境的质量,大气污染排放的污染物对局部地区和全球气候都会产生一定影响,尤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从长远的观点看,这种影响将是很严重的。以下内容将在经济发展与我国大气环境的变化趋势上进行探究型的讨论。
2.1. 近十年我国GDP 状况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有效利用能源、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安全生产事故
频次,防止突发环境事件,确保生命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制定并执行环保政策和措施,致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已经成为我国民生工程的关注点。下面将通过图表的方式展现我国近十年的经济发展趋势
图2.1.1
通过以上图标可以看出近十年来我国经济以10%的增幅稳步增长,2001年
我国GDP 为11964亿美元,居世界第七位,而到了2010年我国GDP 已增长为58500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但是在这十年中我国的大气环境状况又是如何变化的. 本文将通过以下的讨论予以体现。
2.2. 城市环境总体状况
近十年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总体良好,逐年有所提高,但部分城市污染仍较重;
全国酸雨分布区域保持稳定,但酸雨污染仍较重。下表为我国近十年城市环境总
体状况的统计
二级
检测或二
城市级以二级以上三级所占劣三劣三级的
年份 数目 上 所占比例 三级 比例 级 比例
2001 341 114 33.40% 114 33.40% 113 33.20%
2002 343 117 34.10% 119 34.70% 107 31.20%
2003 340 142 41.70% 107 31.50% 91 26.80%
2004 342 132 38.60% 141 41.20% 69 20.20%
2005 522 319 60.30% 293 29.10% 152 10.60%
2006 559 349 62.40% 159 28.50% 51 9.10%
2007 60.50% 36.10% 3.40%
2008 519 399 76.80% 113 21.80% 7 1.40%
2009 612 505 82.50% 99 16.20% 8 1.30%
2010 471 82.80% 15.50% 1.70%
表2.2.1
由表2.1可知2001年城市空气质量满足国家二级标准、三级标准和劣于三
级标准的城市比例各占三分之一。 2002年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总体上有好转趋
势,但仍有近三分之二的城市空气质量未达到二标准。2003年全国城市空气质
量总体上有所好转,监测的340 个城市中,142 个城市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
二级标准(居住区标准) ,占41.7%,比上年增加 7.9 个百分点;空气质量为
三级的城市有 107 个,占 31.5%,比上年减少 3.5 个百分点;劣于三级标准的
城市有91 个,占26.8%,比上年减少 4.4 个百分点。2004年监测的 342个城
市中,132个城市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居住区标准),占 38.6%,
比上年减少 3.1个百分点;空气质量为三级的城市有141个,占 41.2%,比上年
增加 9.7 个百分点;劣于三级的城市有 69个,占 20.2%,比上年减少 6.6个百
分点。2005年 监测的 522 个城市中,地级以上城市 319 个,县级城市203 个。
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的城市 22 个(占 4.2%) 、二级标准的城市 293个(占
56.1%) 、三级标准的城市 152个(占 29.1%) 劣于三级标准的城市 55 个(占
10.6%)。2006 年监测的 559 个城市中,地级及以上城市(含地、州、盟、首府
所在地以下同)322个,县级城市 237个。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的城市 24 个
(占 4.3%) 、二级标准的城市 325 个(占 58.1%) 、三级标准的城市 159
个(占28.5%) 、劣于三级标准的城市 51 个(占9.1%) 。与上年相比(可
比城市) ,城市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二级的城市比例增加 4.7 个百分点;劣于
三级的城市比例减少 2.1 个百分点。城市空气质量总体有所改善。2007地级城
市以上空气质量达国家一级标准占2.4%。二级58.1%,三级36.1%。低于三级占
3.4%。2008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含地、州、盟首府所在地) 空气质量达到国
家一级标准的城市占2.2%,二级标准的占69.4%,三级标准的占 26.9%,劣于
三级标准的占 1.5%。2009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含地、州、盟首府所在地) 空
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的城市占3.7%,二级标准的占75.9%,三级标准的占
18.8%,劣于三级标准的占1.6%。2010年全国 471 个县级及以上城市开展环境
空气质量监测,监测项目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其中 3.6%的
城市达到一级标准,79.2%的城市达到二级标准,15.5%的城市达到三级标准,
1.7%的城市劣于三级标准。 全国县级城市的达标比例为85.5%略高于地级及以
上城市的达标比例。 地级及以上城市(含地、州、盟所在地) 空气质量达到国
家一级标准的城市占3.3%,二级标准的占 78.4%,三级标准的占16.5%,劣于
三级标准的占 1.8%。
2.3. 二氧化硫排放量与浓度分级比例变化趋势分析
二氧化硫是重要的大气污染物之一,其主要危害:形成工业烟雾, 高
浓度时使人呼吸困难, 是著名的伦敦烟雾事件的元凶;进入大气层后,氧化
为硫酸(SO4)在云中形成酸雨,对建筑、森林、湖泊、土壤危害大;形成
悬浮颗粒物,又称气溶胶, 随着人的呼吸进入肺部, 对肺有直接损伤作用。
下表为我国十年来的二氧化硫排放量的统计对比
年 二氧化硫排放量 列1 列2
合计 工业 生活
2001 1947.8 1566.6 381.2
2002 1926.6 1562 364.6
2003 2158.7 1791.4 367.3
2004 2254.9 1891.4 363.5
2005 2549.3 2168.4 380.9
2006 2588.8
2007 2468.1 2140 328.1
2008 2321.2 1991.3 329.9
2009 2214.4 1866.1 348.3
2010 2185.1 1864.4 320.7
表2.2.2
由表2.2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在2001年到2006年有增加
趋势,但在2006年到2010年间又有降低的趋势。全国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总量
中主要为工业的排放,其中的增加趋势主要为工业排放量的增加所导致,其中的
生活排放量无显著变化。下表为近十年我国城市二氧化硫浓度等级比例统计表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二级 78% 77.60% 74.40% 74.30% 77.40% 81.70% 79.10% 85.20% 91.60% 三级 12.30% 22.40% 25.60% 25.70% 16.10% 13.90% 19.70% 14.20% 8.40% 劣三级 9.70% 7.90% 12.10% 9.10% 6.50% 4.40% 1.20% 0.60% 0.00%
表2.2.3
表2.23表明在01到04年全国城市大体上二氧化硫的浓度都在2级,只有2010 94.90% 5.10% 0.00%
三分之一以下为三级或劣三级,从05年开始达2级的城市逐年增多,而三级和
劣三级到2010年已经降到1/10一下,而且从2008年开始就已经没有二氧化硫
浓度在劣三级的城市。
2.4. 酸雨的监测分析
下表为近十年来我国各地出现酸雨的地区所占比例以及酸雨PH 在5.6(含5.6)
以下所占的比例
2001 36.90% 58.80% 4.30%
2002 32.60% 50.30% 17.10%
2003 37.40% 54.40% 8.20%
2004 37.40% 54.40% 8.20%
2005 38.40% 51.30% 10.30%
2006 39.10% 54.00% 6.90%
2007 39.20% 56.20% 4.60%
2008 38.60% 52.80% 9.60%
2009 38.70% 52.90% 9.40%
2010 35.60% 50.40% 14.00%
表2.4.1
上表表明我国的酸雨污染仍较重一直处于较为严重的水平。
2.5. 城市颗粒分级年际比较
悬浮颗粒物TSP (如:粉尘、烟雾、PM10)是另一主要的大气污染物,
主要危害:随呼吸进入肺, 可沉积于肺,引起呼吸系统的疾病。颗粒物上
容易附着多种有害物质,有些有致癌性,有些会诱发花粉过敏症;沉积在
绿色植物叶面, 干扰植物吸收阳光和二氧化碳和放出氧气和水分的过程,
从而影响植物的健康和生长;厚重的颗粒物浓度会影响动物的呼吸系统;
杀伤微生物, 引起食物链改变,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遮挡阳光而可能改
变气候,这也会影响生态系统。下表为2001年到2010年可比城市颗粒分级
年际比较。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二级 64.10% 36.80% 45.60% 46.80% 59.50% 62.80% 72% 81.50% 84.30% 三级 29.20% 63.20% 33.20% 38.90% 35.00% 31.90% 15.60% 17.90% 15.40% 列三级 6.70% 29.80% 21.20% 14.30% 5.50% 5.30% 2.20% 0.60% 0.30%
表2.5.1
从表2.5.1中可以分析得知2001、02年大气颗粒污染物较为严重,其中02
年更是较01更为严重,但是从02年之后的9年间颗粒污染有所减弱,颗粒物浓
度达到二级标准的城市比例有所增加,颗粒物浓度达到三级、劣三级标准的城市
比例有所降低。至2010年颗粒无染情况与01年相比已有较大改善。
2010 85.00% 13.80% 1.20%
3. 结论
现今时代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通过对资源的过度利用,促进经济的飞速发展,同时也造成了诸多的环境问题。如大对资源的过度开采,也造成了一系列的污染问题,可以说人类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因此保护环境成为人类发展的重要问题。21世纪所提倡的是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将环境作为经济成本的一个部分,因而环境保护成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经济发展速度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依赖于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和持续生产能力,保护和改善环境提供了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因此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不相矛盾。通过以上分析讨论不难发现,近十年来在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总体良好,呈逐年提高的趋势,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比如酸雨污染。由此可见,虽然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我们仍然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和巨大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刘培桐 《环境科学概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5 第二版 2:2001—201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大气环境部分
3:唐孝炎,张远航,邵敏 《大气环境化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第二版 4:赵庆祥 《 环境科学与工程》 科学出版社
5:黄儒钦 《环境科学基础》 西南交大 2002,7第三版
6:李连山 《大气污染治理技术》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9,6 第二版 7:单运峰《酸雨、大气污染与植物》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3,12 第一版
环境科学概论
实验报告
中国大气环境变化趋势分析报告
学 院:_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_
专 业: 资源勘查工程
班 级:_ 09-1___
学 号:_ 0908100302 __
学生姓名:__姜伟 __ _
指导老师:__刘鸿雁 __
20011年 12 月 7日
中国大气环境变化趋势分析报告
1. 前言
大气污染是目前全球最为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 大气中主要的污染物有二
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总悬浮颗粒物(TSP)可吸入颗粒物(PM10),这些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 研究资料显示, 硫氧化物与氮氧化物主要损伤和危害呼吸系统, 严重时则会导致呼吸疾病。本调查通过对中国近十年大气主要污染物的含量的具体数值进行对比和分析,来展现中国近十年大气环境的变化趋势。
2. 分析与讨论
随着人类经济活动和生产的迅速发展,在大量消耗能源的同时,同时也将大
量的废气、烟尘物质排入大气,严重影响了大气环境的质量,大气污染排放的污染物对局部地区和全球气候都会产生一定影响,尤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从长远的观点看,这种影响将是很严重的。以下内容将在经济发展与我国大气环境的变化趋势上进行探究型的讨论。
2.1. 近十年我国GDP 状况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有效利用能源、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安全生产事故
频次,防止突发环境事件,确保生命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制定并执行环保政策和措施,致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已经成为我国民生工程的关注点。下面将通过图表的方式展现我国近十年的经济发展趋势
图2.1.1
通过以上图标可以看出近十年来我国经济以10%的增幅稳步增长,2001年
我国GDP 为11964亿美元,居世界第七位,而到了2010年我国GDP 已增长为58500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但是在这十年中我国的大气环境状况又是如何变化的. 本文将通过以下的讨论予以体现。
2.2. 城市环境总体状况
近十年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总体良好,逐年有所提高,但部分城市污染仍较重;
全国酸雨分布区域保持稳定,但酸雨污染仍较重。下表为我国近十年城市环境总
体状况的统计
二级
检测或二
城市级以二级以上三级所占劣三劣三级的
年份 数目 上 所占比例 三级 比例 级 比例
2001 341 114 33.40% 114 33.40% 113 33.20%
2002 343 117 34.10% 119 34.70% 107 31.20%
2003 340 142 41.70% 107 31.50% 91 26.80%
2004 342 132 38.60% 141 41.20% 69 20.20%
2005 522 319 60.30% 293 29.10% 152 10.60%
2006 559 349 62.40% 159 28.50% 51 9.10%
2007 60.50% 36.10% 3.40%
2008 519 399 76.80% 113 21.80% 7 1.40%
2009 612 505 82.50% 99 16.20% 8 1.30%
2010 471 82.80% 15.50% 1.70%
表2.2.1
由表2.1可知2001年城市空气质量满足国家二级标准、三级标准和劣于三
级标准的城市比例各占三分之一。 2002年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总体上有好转趋
势,但仍有近三分之二的城市空气质量未达到二标准。2003年全国城市空气质
量总体上有所好转,监测的340 个城市中,142 个城市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
二级标准(居住区标准) ,占41.7%,比上年增加 7.9 个百分点;空气质量为
三级的城市有 107 个,占 31.5%,比上年减少 3.5 个百分点;劣于三级标准的
城市有91 个,占26.8%,比上年减少 4.4 个百分点。2004年监测的 342个城
市中,132个城市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居住区标准),占 38.6%,
比上年减少 3.1个百分点;空气质量为三级的城市有141个,占 41.2%,比上年
增加 9.7 个百分点;劣于三级的城市有 69个,占 20.2%,比上年减少 6.6个百
分点。2005年 监测的 522 个城市中,地级以上城市 319 个,县级城市203 个。
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的城市 22 个(占 4.2%) 、二级标准的城市 293个(占
56.1%) 、三级标准的城市 152个(占 29.1%) 劣于三级标准的城市 55 个(占
10.6%)。2006 年监测的 559 个城市中,地级及以上城市(含地、州、盟、首府
所在地以下同)322个,县级城市 237个。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的城市 24 个
(占 4.3%) 、二级标准的城市 325 个(占 58.1%) 、三级标准的城市 159
个(占28.5%) 、劣于三级标准的城市 51 个(占9.1%) 。与上年相比(可
比城市) ,城市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二级的城市比例增加 4.7 个百分点;劣于
三级的城市比例减少 2.1 个百分点。城市空气质量总体有所改善。2007地级城
市以上空气质量达国家一级标准占2.4%。二级58.1%,三级36.1%。低于三级占
3.4%。2008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含地、州、盟首府所在地) 空气质量达到国
家一级标准的城市占2.2%,二级标准的占69.4%,三级标准的占 26.9%,劣于
三级标准的占 1.5%。2009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含地、州、盟首府所在地) 空
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的城市占3.7%,二级标准的占75.9%,三级标准的占
18.8%,劣于三级标准的占1.6%。2010年全国 471 个县级及以上城市开展环境
空气质量监测,监测项目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其中 3.6%的
城市达到一级标准,79.2%的城市达到二级标准,15.5%的城市达到三级标准,
1.7%的城市劣于三级标准。 全国县级城市的达标比例为85.5%略高于地级及以
上城市的达标比例。 地级及以上城市(含地、州、盟所在地) 空气质量达到国
家一级标准的城市占3.3%,二级标准的占 78.4%,三级标准的占16.5%,劣于
三级标准的占 1.8%。
2.3. 二氧化硫排放量与浓度分级比例变化趋势分析
二氧化硫是重要的大气污染物之一,其主要危害:形成工业烟雾, 高
浓度时使人呼吸困难, 是著名的伦敦烟雾事件的元凶;进入大气层后,氧化
为硫酸(SO4)在云中形成酸雨,对建筑、森林、湖泊、土壤危害大;形成
悬浮颗粒物,又称气溶胶, 随着人的呼吸进入肺部, 对肺有直接损伤作用。
下表为我国十年来的二氧化硫排放量的统计对比
年 二氧化硫排放量 列1 列2
合计 工业 生活
2001 1947.8 1566.6 381.2
2002 1926.6 1562 364.6
2003 2158.7 1791.4 367.3
2004 2254.9 1891.4 363.5
2005 2549.3 2168.4 380.9
2006 2588.8
2007 2468.1 2140 328.1
2008 2321.2 1991.3 329.9
2009 2214.4 1866.1 348.3
2010 2185.1 1864.4 320.7
表2.2.2
由表2.2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在2001年到2006年有增加
趋势,但在2006年到2010年间又有降低的趋势。全国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总量
中主要为工业的排放,其中的增加趋势主要为工业排放量的增加所导致,其中的
生活排放量无显著变化。下表为近十年我国城市二氧化硫浓度等级比例统计表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二级 78% 77.60% 74.40% 74.30% 77.40% 81.70% 79.10% 85.20% 91.60% 三级 12.30% 22.40% 25.60% 25.70% 16.10% 13.90% 19.70% 14.20% 8.40% 劣三级 9.70% 7.90% 12.10% 9.10% 6.50% 4.40% 1.20% 0.60% 0.00%
表2.2.3
表2.23表明在01到04年全国城市大体上二氧化硫的浓度都在2级,只有2010 94.90% 5.10% 0.00%
三分之一以下为三级或劣三级,从05年开始达2级的城市逐年增多,而三级和
劣三级到2010年已经降到1/10一下,而且从2008年开始就已经没有二氧化硫
浓度在劣三级的城市。
2.4. 酸雨的监测分析
下表为近十年来我国各地出现酸雨的地区所占比例以及酸雨PH 在5.6(含5.6)
以下所占的比例
2001 36.90% 58.80% 4.30%
2002 32.60% 50.30% 17.10%
2003 37.40% 54.40% 8.20%
2004 37.40% 54.40% 8.20%
2005 38.40% 51.30% 10.30%
2006 39.10% 54.00% 6.90%
2007 39.20% 56.20% 4.60%
2008 38.60% 52.80% 9.60%
2009 38.70% 52.90% 9.40%
2010 35.60% 50.40% 14.00%
表2.4.1
上表表明我国的酸雨污染仍较重一直处于较为严重的水平。
2.5. 城市颗粒分级年际比较
悬浮颗粒物TSP (如:粉尘、烟雾、PM10)是另一主要的大气污染物,
主要危害:随呼吸进入肺, 可沉积于肺,引起呼吸系统的疾病。颗粒物上
容易附着多种有害物质,有些有致癌性,有些会诱发花粉过敏症;沉积在
绿色植物叶面, 干扰植物吸收阳光和二氧化碳和放出氧气和水分的过程,
从而影响植物的健康和生长;厚重的颗粒物浓度会影响动物的呼吸系统;
杀伤微生物, 引起食物链改变,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遮挡阳光而可能改
变气候,这也会影响生态系统。下表为2001年到2010年可比城市颗粒分级
年际比较。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二级 64.10% 36.80% 45.60% 46.80% 59.50% 62.80% 72% 81.50% 84.30% 三级 29.20% 63.20% 33.20% 38.90% 35.00% 31.90% 15.60% 17.90% 15.40% 列三级 6.70% 29.80% 21.20% 14.30% 5.50% 5.30% 2.20% 0.60% 0.30%
表2.5.1
从表2.5.1中可以分析得知2001、02年大气颗粒污染物较为严重,其中02
年更是较01更为严重,但是从02年之后的9年间颗粒污染有所减弱,颗粒物浓
度达到二级标准的城市比例有所增加,颗粒物浓度达到三级、劣三级标准的城市
比例有所降低。至2010年颗粒无染情况与01年相比已有较大改善。
2010 85.00% 13.80% 1.20%
3. 结论
现今时代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通过对资源的过度利用,促进经济的飞速发展,同时也造成了诸多的环境问题。如大对资源的过度开采,也造成了一系列的污染问题,可以说人类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因此保护环境成为人类发展的重要问题。21世纪所提倡的是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将环境作为经济成本的一个部分,因而环境保护成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经济发展速度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依赖于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和持续生产能力,保护和改善环境提供了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因此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不相矛盾。通过以上分析讨论不难发现,近十年来在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总体良好,呈逐年提高的趋势,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比如酸雨污染。由此可见,虽然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我们仍然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和巨大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刘培桐 《环境科学概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5 第二版 2:2001—201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大气环境部分
3:唐孝炎,张远航,邵敏 《大气环境化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第二版 4:赵庆祥 《 环境科学与工程》 科学出版社
5:黄儒钦 《环境科学基础》 西南交大 2002,7第三版
6:李连山 《大气污染治理技术》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9,6 第二版 7:单运峰《酸雨、大气污染与植物》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3,12 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