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第十九中学七要素课堂教学模式 高一年级历史学科学案
山东省泰安第十九中学七要素课堂教学模式 高一年级历史学科学案
高一历史教学案 班级: 姓名: 2013.09.6
【明确目标——课标要求】 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学生展示——基础知识,学生自主整理】 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发展: 1、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① 皇帝制度 ② 三公九卿制 ③ 郡县制 ④ 法律制度 ⑤ 选官制度 2、 汉代:巩固 ① 中朝制度 ② 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 ③ 设刺史,监察地方: ④ 选官制度:察举征辟制 3、 隋唐:完善 ① 三省六部制的创立完善 A 内容:B 作用:C 运行程序:② 科举制的创立、确立 A 特点:B 作用:4、 宋元:加强 宋代:①中央官制: 二府三司制 A 内容: B 作用: ② 削弱地方势力: A 措施:收精兵
削实权 制钱谷
B 影响:
元代:中央:中书一省制
地方:行省制度 A 原因: B 内容:
C 作用:
5、 明清:专制皇权进一步强化
明: ① 裁撤中书省、废丞相、皇帝亲掌六部
影响: ② 太祖:殿阁大学士 →成祖:内阁制度 清: ① 承明代内阁制 ② 议政王大臣会议 ③ 军机处:专制皇权的顶峰 影响: 二、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的斗争 1、秦朝:废分封、设郡县,加强中央集权。 2、汉代:⑴ 原因:① 汉初:郡国并行制,分封同姓诸侯王。 ② 七国之乱 ⑵ 措施:① 实行,强干弱枝; ② 设
3、宋代:⑴ 原因:① 唐后期安史之乱、藩镇割据的危害; ② 宋建国前,五代十国的分裂混乱局面; ③ 北宋建立的方式: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 ⑵ 措施:① 收精兵 ② 削实权 ③ 制钱谷 4、趋势 三、专制皇权的加强(皇权和相权的斗争) 1、秦朝:三公九卿制 2、汉代:中朝制度
3、隋唐:三省六部制 4、宋代:二府三司制 5、明代: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六部直属皇帝 6、清代:增设军机处
7、趋势:
1
山东省泰安第十九中学七要素课堂教学模式 高一年级历史学科学案
山东省泰安第十九中学七要素课堂教学模式 高一年级历史学科学案
四、选官制度:
1、战国、秦、汉初:军功授爵代替“世卿世禄”制
2、汉代(武帝):察举制(郡国推荐) 征辟制(向社会招聘) 3、魏晋:九品中正制
4、隋唐以后:科举制(作用) 五、监察和谏议制度
1、秦朝:御史大夫(中央,负责监察百官) 2、汉代:⑴中央:御史府 ⑵地方:刺史制度
3、隋唐:门下省(中央;封驳审议) 4、宋代:⑴中央:谏院
⑵地方:通判(州郡长官之下,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5、明清:⑴中央:都察院、六科给事中,二者合称“科道”。 ⑵地方:按察使司
6、评价: 【教师精讲、点拨——思维拓展】
1. 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存在着那两对基本矛盾?其演变的趋势是什么?
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演变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分割、削弱,直至被废除。 ②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演变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 2、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积极作用: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消极作用:①政治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使皇权的极度膨胀,民主制度难以形成。这成为阻碍
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②经济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③思想文化上:钳制了思想文化的繁荣,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本节小结】 (自我构建知识网络)
【训练达标】
1、下列各项制度,属于汉朝在秦朝基础上沿用并发展的是 ( )
A. 刺史制、封国制 B.三省制、封国制 C. 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D. 一省制、刺史制 2、西汉初和北宋初都面临制度上的问题是 ( )
A. 地方与中央争权 B. 郡县与封国并存 C. 皇权与相权矛盾 D. 内朝与外朝并存 3、宋太祖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其核心是围绕 ( ) A. 削弱中央大将和丞相的权力 B.解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C. 解决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 D. 削弱地方军队的实力 4、有位学者指出:“中国政治传统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磨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汉武帝为削弱丞相的职权,任用亲信朝臣,在内廷处理国政形成所谓的“中朝” B. 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C. 宋代设置枢密院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财权
D. 元朝废除了尚书省和门下省,而将尚书省的六部移至中书省,并掌理一切政务
5、皇帝对丞相的礼仪:由赐座、探病到站着奏事,由站着奏事到必须跪着奏事,实质可以反映出 ( )
A. 皇帝对大臣要求提高 B. 皇帝与大臣隔阂不断加深
C. 朝廷礼仪的完善 D.皇权的加强,大臣地位的不断下降 6、. 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胡芦画不难,胡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胡芦,要把胡芦仔细看。”该诗直接说明了 ( )
A .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处理军国大事 B .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没有任何地位 C .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
D .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7、下列措施中,使专制皇权得到不断加强的是①三省六部制的建立 ②丞相制度的废除 ③清朝设置议政王大臣会议④清朝的军机处 ( )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8、以下政制既加强皇权,又提高了办事效率的是①剌史制②通判③三省六部制④军机处设置 ( )
A. ①③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9、(08山东文综)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A .增设机构,独立施政 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C .一职多官,互相牵制 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10、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A .专制皇权 B.中央集权 C.检察权力 D.对农民的控制
11、关于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作用,下列提法中不正确的是
A .打破了门第限制 B. 削弱了皇权
2
山东省泰安第十九中学七要素课堂教学模式 高一年级历史学科学案
山东省泰安第十九中学七要素课堂教学模式 高一年级历史学科学案
C .有利于选拔人才 D. 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12、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唐初三省的职能是
A .尚书省和中书省决策,门下省执行 B.中书省决策尚书省和门下省执行 C .门下省决策,中书省和尚书省执行 D.中书省和门下省决策,尚书省执行 13、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与此相关的措施是
A .秦朝设立御史大夫和太尉 B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C.北宋设立枢密使和通判 D .元朝设立中书省 14、隋唐三省六部中制定完善了自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意义在于
A. 分清了中央与地方机构的不同职权 B.有效地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 中央机构分工明确,行政效率提高 D.有利于选拔人才,保证了政治清明
15、唐太宗时,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D.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二、非选择题
1、总结归纳: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特点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宰、相之名分别出现于商周及春秋之时,宰相连称始于战国。„„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后来,宰相一直沿用于整个封建社会。不过,除辽代设置“宰相”外,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用以指辅佐皇帝行使权力、处理国家政务的主要官吏,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
材料二 三省制由于三省分职,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上不免各执己见,争执不下,浪费时间。于是,唐太宗在门下省设政事堂,便于宰相合议军国大事。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开始只有三省长官,后来又陆续增加了一些官员,以“参知政事”等名义参决朝政,这些人也是宰相。政事堂的创立,增强了三省制的功能。
材料三 宋朝对地方采取极端限制的措施,“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悉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这种运行机制虽然可以消除地方权重的弊端,却严重影响了地方政权的工作效率。 请回答:
(1)宰相名称始于何时? 它与秦朝的丞相有何不同?
(2)唐朝和宋朝为完善和加强中央集权,各采取了哪些措施?
(3)唐朝和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什么特点?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学生反思】
【作业】
3
山东省泰安第十九中学七要素课堂教学模式 高一年级历史学科学案
山东省泰安第十九中学七要素课堂教学模式 高一年级历史学科学案
高一历史教学案 班级: 姓名: 2013.09.6
【明确目标——课标要求】 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学生展示——基础知识,学生自主整理】 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发展: 1、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① 皇帝制度 ② 三公九卿制 ③ 郡县制 ④ 法律制度 ⑤ 选官制度 2、 汉代:巩固 ① 中朝制度 ② 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 ③ 设刺史,监察地方: ④ 选官制度:察举征辟制 3、 隋唐:完善 ① 三省六部制的创立完善 A 内容:B 作用:C 运行程序:② 科举制的创立、确立 A 特点:B 作用:4、 宋元:加强 宋代:①中央官制: 二府三司制 A 内容: B 作用: ② 削弱地方势力: A 措施:收精兵
削实权 制钱谷
B 影响:
元代:中央:中书一省制
地方:行省制度 A 原因: B 内容:
C 作用:
5、 明清:专制皇权进一步强化
明: ① 裁撤中书省、废丞相、皇帝亲掌六部
影响: ② 太祖:殿阁大学士 →成祖:内阁制度 清: ① 承明代内阁制 ② 议政王大臣会议 ③ 军机处:专制皇权的顶峰 影响: 二、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的斗争 1、秦朝:废分封、设郡县,加强中央集权。 2、汉代:⑴ 原因:① 汉初:郡国并行制,分封同姓诸侯王。 ② 七国之乱 ⑵ 措施:① 实行,强干弱枝; ② 设
3、宋代:⑴ 原因:① 唐后期安史之乱、藩镇割据的危害; ② 宋建国前,五代十国的分裂混乱局面; ③ 北宋建立的方式: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 ⑵ 措施:① 收精兵 ② 削实权 ③ 制钱谷 4、趋势 三、专制皇权的加强(皇权和相权的斗争) 1、秦朝:三公九卿制 2、汉代:中朝制度
3、隋唐:三省六部制 4、宋代:二府三司制 5、明代: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六部直属皇帝 6、清代:增设军机处
7、趋势:
1
山东省泰安第十九中学七要素课堂教学模式 高一年级历史学科学案
山东省泰安第十九中学七要素课堂教学模式 高一年级历史学科学案
四、选官制度:
1、战国、秦、汉初:军功授爵代替“世卿世禄”制
2、汉代(武帝):察举制(郡国推荐) 征辟制(向社会招聘) 3、魏晋:九品中正制
4、隋唐以后:科举制(作用) 五、监察和谏议制度
1、秦朝:御史大夫(中央,负责监察百官) 2、汉代:⑴中央:御史府 ⑵地方:刺史制度
3、隋唐:门下省(中央;封驳审议) 4、宋代:⑴中央:谏院
⑵地方:通判(州郡长官之下,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5、明清:⑴中央:都察院、六科给事中,二者合称“科道”。 ⑵地方:按察使司
6、评价: 【教师精讲、点拨——思维拓展】
1. 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存在着那两对基本矛盾?其演变的趋势是什么?
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演变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分割、削弱,直至被废除。 ②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演变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 2、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积极作用: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消极作用:①政治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使皇权的极度膨胀,民主制度难以形成。这成为阻碍
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②经济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③思想文化上:钳制了思想文化的繁荣,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本节小结】 (自我构建知识网络)
【训练达标】
1、下列各项制度,属于汉朝在秦朝基础上沿用并发展的是 ( )
A. 刺史制、封国制 B.三省制、封国制 C. 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D. 一省制、刺史制 2、西汉初和北宋初都面临制度上的问题是 ( )
A. 地方与中央争权 B. 郡县与封国并存 C. 皇权与相权矛盾 D. 内朝与外朝并存 3、宋太祖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其核心是围绕 ( ) A. 削弱中央大将和丞相的权力 B.解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C. 解决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 D. 削弱地方军队的实力 4、有位学者指出:“中国政治传统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磨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汉武帝为削弱丞相的职权,任用亲信朝臣,在内廷处理国政形成所谓的“中朝” B. 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C. 宋代设置枢密院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财权
D. 元朝废除了尚书省和门下省,而将尚书省的六部移至中书省,并掌理一切政务
5、皇帝对丞相的礼仪:由赐座、探病到站着奏事,由站着奏事到必须跪着奏事,实质可以反映出 ( )
A. 皇帝对大臣要求提高 B. 皇帝与大臣隔阂不断加深
C. 朝廷礼仪的完善 D.皇权的加强,大臣地位的不断下降 6、. 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胡芦画不难,胡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胡芦,要把胡芦仔细看。”该诗直接说明了 ( )
A .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处理军国大事 B .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没有任何地位 C .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
D .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7、下列措施中,使专制皇权得到不断加强的是①三省六部制的建立 ②丞相制度的废除 ③清朝设置议政王大臣会议④清朝的军机处 ( )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8、以下政制既加强皇权,又提高了办事效率的是①剌史制②通判③三省六部制④军机处设置 ( )
A. ①③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9、(08山东文综)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A .增设机构,独立施政 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C .一职多官,互相牵制 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10、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A .专制皇权 B.中央集权 C.检察权力 D.对农民的控制
11、关于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作用,下列提法中不正确的是
A .打破了门第限制 B. 削弱了皇权
2
山东省泰安第十九中学七要素课堂教学模式 高一年级历史学科学案
山东省泰安第十九中学七要素课堂教学模式 高一年级历史学科学案
C .有利于选拔人才 D. 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12、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唐初三省的职能是
A .尚书省和中书省决策,门下省执行 B.中书省决策尚书省和门下省执行 C .门下省决策,中书省和尚书省执行 D.中书省和门下省决策,尚书省执行 13、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与此相关的措施是
A .秦朝设立御史大夫和太尉 B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C.北宋设立枢密使和通判 D .元朝设立中书省 14、隋唐三省六部中制定完善了自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意义在于
A. 分清了中央与地方机构的不同职权 B.有效地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 中央机构分工明确,行政效率提高 D.有利于选拔人才,保证了政治清明
15、唐太宗时,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D.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二、非选择题
1、总结归纳: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特点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宰、相之名分别出现于商周及春秋之时,宰相连称始于战国。„„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后来,宰相一直沿用于整个封建社会。不过,除辽代设置“宰相”外,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用以指辅佐皇帝行使权力、处理国家政务的主要官吏,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
材料二 三省制由于三省分职,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上不免各执己见,争执不下,浪费时间。于是,唐太宗在门下省设政事堂,便于宰相合议军国大事。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开始只有三省长官,后来又陆续增加了一些官员,以“参知政事”等名义参决朝政,这些人也是宰相。政事堂的创立,增强了三省制的功能。
材料三 宋朝对地方采取极端限制的措施,“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悉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这种运行机制虽然可以消除地方权重的弊端,却严重影响了地方政权的工作效率。 请回答:
(1)宰相名称始于何时? 它与秦朝的丞相有何不同?
(2)唐朝和宋朝为完善和加强中央集权,各采取了哪些措施?
(3)唐朝和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什么特点?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学生反思】
【作业】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