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和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区在城市工作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加强和改进社区党建工作己成为新时期增强城市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强城市社区建设和管理,促进社区三个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市社区党建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夯实基础、创新载体、完善机制、整合资源、服务群众、队伍建设、典型示范等方面狠下功夫,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了一条加强和改进社区党建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拓宽思路,创新组织设置,夯实社区党建基础
2000年以来,根据全国街道社区党的建设工作座谈会精神和形势发展的需要,我市积极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在试点的基础上,从加强社区建设和党的工作的需要出发,积极构建街道党工委领导下的、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社区组织体系,构筑党在城市执政的组织基础。
一是创新组织设置。将原有的25个街道党委改建为22个党工委,明确了其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职责和任务。将四区310个居(家)委会调整为128个社区,在三县建制镇新组建了37个社区。截止目前,全市165个社区全部组建了党组织。其中党委2个,党总支23个,党支部140个。社区党组织设置的调整优化,扩大了党的工作的覆盖面,增强了党的工作的有效性。
二是建立协调机制。为强化街道(镇)、社区党组织在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工作中的组织协调能力,普遍成立了由区(县)委、街道(镇)和社区党组织牵头的三级社区党建联席会、研究会、协调会等,分别制定了相应的《章程》、《规则》,明确了联席会、研究会、协调会的职责、任务等,以共同需求、共同目标、共同利益为纽带,协调驻区单位,整合社区资源,以党建带共建,以共建促发展。
三是加大经费投入。在省委组织部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借助“星光计划”项目建设,改善了社区党组织的软硬件环境。目前,全市165个社区已配备电脑292台,电教设备147套;已有149个社区有了党员活动室。
二、创新载体,不断完善标准,大力开展创建活动
2000年,制定下发了《关于开展创建“六个好”街道党工委、“五个好”社区党组织活动的意见》,全面开展了街道、社区党建创建活动。此项工作的开展,不仅充分发挥了党的建设在巩固基层政权、保持社会稳定、开展群众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而且也大大拓宽了城市党建工作的领域,为创造富有生机的城市党建工作新体系积累了经验,形成了“在实践中前进,在推进中加强”的工作格局。截止去年底,全市已有16个街道党工委达到了“六个好”,53个社区党组织达到“五个好”的创建标准。为不断总结推广创建活动经验,去年下半年组织召开了全市社区党建工作现场观摩暨经验交流会,通过展示观摩社区党建工作先进典型,总结交流加强社区党建工作的成功经验,分析查找问题,研究部署改进措施,推动了全市社区党建工作的深入开展。
在总结前几年创建工作的基础上,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根据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和前不久召开的全国街道社区党的建设工作座谈会精神,我们对街道社区党组织创建标准和考核办法又进行了修订完善,统一为“五个好”,即:“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和群众反映好”。并已着手组织实施新一轮创建活动。
三、拓展外延,整合社区资源,构筑共建工作格局
为有效地依托社区资源优势,形成党建合力,共同探索一条“资源共享、相互联动、共同发展”的社区党建工作新路子,2003年我市制定下发了《关于社区党组织与辖区单位党组织资源共享、共驻共建的意见(试行)》,通过完善协调机制,有效整合社区资源,不断增强社区的整体服务功能。
一是通过组织载体整合社区资源。在各街道进一步健全完善辖区单位党组织参加的社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或联席会议,发挥街道党工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形成党在社区工作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确保党的各项任务顺利完成。
二是通过活动载体整合社区资源。协调组织驻区单位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增强驻区单位的共建意识。目前已有150余个省、市、区(县)单位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结成了共建对子,并已初见成效。以社区群众为主体,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广泛开展了“社区为人人、人人为社区”、“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扩大党的群众工作影响力,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不仅加强了社区与驻区单位、驻区各单位间的沟通与联系,而且丰富了社区党建工作的内容。
三是通过物质载体整合社区资源。通过党建协调委员会动员和组织辖区学校、医院、服务中心等单位的硬件设施向社区群众开放,真正做到社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区域性党建合力。
四、健全体系,搭建服务平台,强化社区服务功能
几年来,我市坚持把以人为本,以民为先,服务群众做为社区党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重点,延伸领域,创新载体,不断推动社区服务上水平。
一是注重构建社区服务体系。去年以来,市、区(县)两级共投入资金1350万元,在75个社区已建成社区就业服务中心,分别建立了便民小超市、饭馆、干洗店、粮油店、花卉市场、幼儿园等服务设施。建立了社区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站,对失业人员、下岗职工开展职业培训、职业介绍、安置就业等社会化服务。
二是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广泛开展了便民利民、救助保障、医疗保健、计生服务、普法维权、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10个系列,30多项社区服务活动。以“警务进社区”为主要内容,在全市建成社区警务点93个,警务室45个,社区治安综合治理网络初步形成。工商、就业、文化、工、青、妇等部门分别结合各自职能,积极参与社区服务,社区服务功能逐步增强,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五、提高认识,适应形势需要,加强流动党员管理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党员管理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近年来,省市关停并破国有、集体企业先后已有10000余名离退休和下岗失业职工党员转入社区,使我市起步不久的社区党建工作,特别是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面临巨大挑战。鉴于这一情况,我们统一建立了全市纳入社区管理党员台帐。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党员管理工作的暂行办法》,按照属地管理、归口管理和动态管理的原则,对离退休和下岗失业职工党员等纳入社区管理作出了具体规定。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结合贯彻落实全省发展党员和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会议精神,一是制定出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下岗失业职工党员管理暂行办法》和《退(离)休干部职工党员管理办法(试行)》,从制度上进一步规范党员管理工作。二是决定从近期开始,利用半年时间,在全市范围内集中开展流动党员梳理工作,进一步健全组织体系,理顺党员关系,强化科学管理,努力探索与新的经济社会特点相适应的有序、有效、有力的党员管理新方式。三是拟在市、区(县)以及市人才交流中心、劳动力市场设立“流动党员服务中心(站)”,构建全市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有效网络,逐步形成对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合力。
六、创新思路,开展“双联双管”,发挥在职党员作用
为充分发挥在职党员在社区建设和社会生活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有效地加强和改进对在职党员的教育管理,全面开展了在职党员参与居住地社区建设与服务的活动。
一是建立报到登记制度。制定下发了《关于在职党员参与居住地社区建设与服务活动的实施意见(试行)》,向市属各机关、群众团体、企事业单位在职党员发放2万余份“致在职共产党员的一封信”,并在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提高各单位和在职党员的参与意识;召开了全市在职党员参与居住地社区建设和服务活动动员大会,明确参与渠道和具体办法。截止目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率达80%以上。同时,部分省属单位也积极响应,主动配合,形成了的较好的参与氛围。
二是建立监督管理制度。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后,各社区党组织根据在职党员的职业、行业特点和爱好、服务意愿,根据各自实际,成立形式多样的在职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党员联动站等,加强对在职党员参加社区服务工作的有效管理。
三是建立社区活动制度。按照“适宜、适时、适度”的原则,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活动时间,创新活动形式,开展经常性的服务活动。今年“七一”前夕,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万名在职党员奉献社区日”活动。全市13000余名在职党员统一佩带“共产党员”胸章,走上街道,走进居民小区和居民家中,广泛开展医疗保健、义诊、修理、治安防范、法律热点问题咨询,帮助困难户、孤寡老人排忧解难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受到了社区居民的普遍好评。
四是建立表现评价制度。健全双向联系、双向服务、双向反馈机制,通过建立在职党员三卡(基本情况登记卡、参与社区建设与服务活动记录卡、活动情况反馈卡)等,提高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和服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从今年开始在年度民主评议党员工作中,增加了征求社区党组织意见的内容,形成对在职党员教育管理的合力。
七、提升素质,选好配强班子,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在加强社区党建工作中,我们始终遵循抓好社区建设要以党的建设为统领,抓好社区党的建设,关键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的原则,从2001年开始,不断对全市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进行优化调整,使全市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一是调整结构,优化社区党组织书记和社区干部队伍。通过确定岗位目标任务,解决不适应的社区干部不想退的问题。通过选派、公开招聘等方式,选配较高素质的社区干部队伍。截止目前,全市共选拔、招聘社区干部661名。全市社区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43.1岁,中专(高中)以上学历的已占总数的91.4%。
二是加强培训,提高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的适应能力。采取赴外地考察学习,示范引导和集中培训等办法提升社区党组织书记素质。2001年以来,市、区(县)两级共举办各种社区干部培训班近20次,培训1900多人次。仅市委组织部就举办了两期社区党支部书记赴外考察学习班,并对四区社区党组织书记全部轮训了一遍。通过狠抓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为社区工作注入了生机活力,有力地促进了社区党的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
八、以点带面,加强分类指导,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为进一步拓展和丰富社区党建工作内涵,充分发挥社区党建在社区建设和管理中的龙头作用,围绕提升社区党建档次,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从今年开始,我们紧紧抓住创建社区党建示范点工程这个重点,着力培养社区党建新亮点。
一是认真筛选示范对象。为了选好示范点,在层层推荐的基础上,组织有关人员深入四区三县,认真摸排考核,通过好中选好,优中选优的办法,确定了5个各具特色的社区作为市级党建工作示范点,重点培植。
二是明确示范工作目标。对示范点社区,明确要求发挥好四个方面的示范作用。即:拓宽工作渠道,在开辟社区工作阵地上做示范;完善规章制度,在社区党员规范化管理上做示范;强化社区服务,在推进社区三个文明建设上做示范;重视教育培训,在建设高素质社区干部队伍上做示范。
三是“一区一品”创特色。在坚持统一标准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各示范点社区在地理位置、历史传统、人口素质和工作基础等方面的实际情况,突出各社区的特点,围绕学习型、科普型、文化型、体育型、健康型、便民型的新型社区建设,逐步形成“一区一品”的特色。
四是市、区(县)联手共建。在抓好市级示范点的同时,按照抓典型、树立导向,抓培育、促进辐射,抓推广、带动发展的工作思路,要求各区(县)参照市级示范点的要求和标准,抓好本级党建示范点的建设。通过市、区(县)两级联手,不断推进社区党建工作的规范化发展,不断推进社区党的建设。
近几年来,我市在实施城市化战略过程中,积极探索和推进社区党建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中央和省委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五次全委会精神,牢牢把握新形势下社区党建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把社区党建工作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以服务群众为重点,进一步拓宽和丰富社区党建工作的内涵,探索和健全社区党的活动载体,建立社区各类组织参与社区建设的新机制,增强党的群众工作的有效性,提高党领导社区工作的能力,真正形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和谐的新型社区,打牢党在城市社区的执政基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和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区在城市工作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加强和改进社区党建工作己成为新时期增强城市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强城市社区建设和管理,促进社区三个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市社区党建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夯实基础、创新载体、完善机制、整合资源、服务群众、队伍建设、典型示范等方面狠下功夫,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了一条加强和改进社区党建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拓宽思路,创新组织设置,夯实社区党建基础
2000年以来,根据全国街道社区党的建设工作座谈会精神和形势发展的需要,我市积极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在试点的基础上,从加强社区建设和党的工作的需要出发,积极构建街道党工委领导下的、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社区组织体系,构筑党在城市执政的组织基础。
一是创新组织设置。将原有的25个街道党委改建为22个党工委,明确了其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职责和任务。将四区310个居(家)委会调整为128个社区,在三县建制镇新组建了37个社区。截止目前,全市165个社区全部组建了党组织。其中党委2个,党总支23个,党支部140个。社区党组织设置的调整优化,扩大了党的工作的覆盖面,增强了党的工作的有效性。
二是建立协调机制。为强化街道(镇)、社区党组织在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工作中的组织协调能力,普遍成立了由区(县)委、街道(镇)和社区党组织牵头的三级社区党建联席会、研究会、协调会等,分别制定了相应的《章程》、《规则》,明确了联席会、研究会、协调会的职责、任务等,以共同需求、共同目标、共同利益为纽带,协调驻区单位,整合社区资源,以党建带共建,以共建促发展。
三是加大经费投入。在省委组织部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借助“星光计划”项目建设,改善了社区党组织的软硬件环境。目前,全市165个社区已配备电脑292台,电教设备147套;已有149个社区有了党员活动室。
二、创新载体,不断完善标准,大力开展创建活动
2000年,制定下发了《关于开展创建“六个好”街道党工委、“五个好”社区党组织活动的意见》,全面开展了街道、社区党建创建活动。此项工作的开展,不仅充分发挥了党的建设在巩固基层政权、保持社会稳定、开展群众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而且也大大拓宽了城市党建工作的领域,为创造富有生机的城市党建工作新体系积累了经验,形成了“在实践中前进,在推进中加强”的工作格局。截止去年底,全市已有16个街道党工委达到了“六个好”,53个社区党组织达到“五个好”的创建标准。为不断总结推广创建活动经验,去年下半年组织召开了全市社区党建工作现场观摩暨经验交流会,通过展示观摩社区党建工作先进典型,总结交流加强社区党建工作的成功经验,分析查找问题,研究部署改进措施,推动了全市社区党建工作的深入开展。
在总结前几年创建工作的基础上,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根据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和前不久召开的全国街道社区党的建设工作座谈会精神,我们对街道社区党组织创建标准和考核办法又进行了修订完善,统一为“五个好”,即:“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和群众反映好”。并已着手组织实施新一轮创建活动。
三、拓展外延,整合社区资源,构筑共建工作格局
为有效地依托社区资源优势,形成党建合力,共同探索一条“资源共享、相互联动、共同发展”的社区党建工作新路子,2003年我市制定下发了《关于社区党组织与辖区单位党组织资源共享、共驻共建的意见(试行)》,通过完善协调机制,有效整合社区资源,不断增强社区的整体服务功能。
一是通过组织载体整合社区资源。在各街道进一步健全完善辖区单位党组织参加的社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或联席会议,发挥街道党工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形成党在社区工作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确保党的各项任务顺利完成。
二是通过活动载体整合社区资源。协调组织驻区单位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增强驻区单位的共建意识。目前已有150余个省、市、区(县)单位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结成了共建对子,并已初见成效。以社区群众为主体,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广泛开展了“社区为人人、人人为社区”、“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扩大党的群众工作影响力,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不仅加强了社区与驻区单位、驻区各单位间的沟通与联系,而且丰富了社区党建工作的内容。
三是通过物质载体整合社区资源。通过党建协调委员会动员和组织辖区学校、医院、服务中心等单位的硬件设施向社区群众开放,真正做到社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区域性党建合力。
四、健全体系,搭建服务平台,强化社区服务功能
几年来,我市坚持把以人为本,以民为先,服务群众做为社区党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重点,延伸领域,创新载体,不断推动社区服务上水平。
一是注重构建社区服务体系。去年以来,市、区(县)两级共投入资金1350万元,在75个社区已建成社区就业服务中心,分别建立了便民小超市、饭馆、干洗店、粮油店、花卉市场、幼儿园等服务设施。建立了社区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站,对失业人员、下岗职工开展职业培训、职业介绍、安置就业等社会化服务。
二是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广泛开展了便民利民、救助保障、医疗保健、计生服务、普法维权、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10个系列,30多项社区服务活动。以“警务进社区”为主要内容,在全市建成社区警务点93个,警务室45个,社区治安综合治理网络初步形成。工商、就业、文化、工、青、妇等部门分别结合各自职能,积极参与社区服务,社区服务功能逐步增强,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五、提高认识,适应形势需要,加强流动党员管理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党员管理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近年来,省市关停并破国有、集体企业先后已有10000余名离退休和下岗失业职工党员转入社区,使我市起步不久的社区党建工作,特别是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面临巨大挑战。鉴于这一情况,我们统一建立了全市纳入社区管理党员台帐。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党员管理工作的暂行办法》,按照属地管理、归口管理和动态管理的原则,对离退休和下岗失业职工党员等纳入社区管理作出了具体规定。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结合贯彻落实全省发展党员和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会议精神,一是制定出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下岗失业职工党员管理暂行办法》和《退(离)休干部职工党员管理办法(试行)》,从制度上进一步规范党员管理工作。二是决定从近期开始,利用半年时间,在全市范围内集中开展流动党员梳理工作,进一步健全组织体系,理顺党员关系,强化科学管理,努力探索与新的经济社会特点相适应的有序、有效、有力的党员管理新方式。三是拟在市、区(县)以及市人才交流中心、劳动力市场设立“流动党员服务中心(站)”,构建全市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有效网络,逐步形成对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合力。
六、创新思路,开展“双联双管”,发挥在职党员作用
为充分发挥在职党员在社区建设和社会生活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有效地加强和改进对在职党员的教育管理,全面开展了在职党员参与居住地社区建设与服务的活动。
一是建立报到登记制度。制定下发了《关于在职党员参与居住地社区建设与服务活动的实施意见(试行)》,向市属各机关、群众团体、企事业单位在职党员发放2万余份“致在职共产党员的一封信”,并在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提高各单位和在职党员的参与意识;召开了全市在职党员参与居住地社区建设和服务活动动员大会,明确参与渠道和具体办法。截止目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率达80%以上。同时,部分省属单位也积极响应,主动配合,形成了的较好的参与氛围。
二是建立监督管理制度。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后,各社区党组织根据在职党员的职业、行业特点和爱好、服务意愿,根据各自实际,成立形式多样的在职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党员联动站等,加强对在职党员参加社区服务工作的有效管理。
三是建立社区活动制度。按照“适宜、适时、适度”的原则,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活动时间,创新活动形式,开展经常性的服务活动。今年“七一”前夕,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万名在职党员奉献社区日”活动。全市13000余名在职党员统一佩带“共产党员”胸章,走上街道,走进居民小区和居民家中,广泛开展医疗保健、义诊、修理、治安防范、法律热点问题咨询,帮助困难户、孤寡老人排忧解难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受到了社区居民的普遍好评。
四是建立表现评价制度。健全双向联系、双向服务、双向反馈机制,通过建立在职党员三卡(基本情况登记卡、参与社区建设与服务活动记录卡、活动情况反馈卡)等,提高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和服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从今年开始在年度民主评议党员工作中,增加了征求社区党组织意见的内容,形成对在职党员教育管理的合力。
七、提升素质,选好配强班子,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在加强社区党建工作中,我们始终遵循抓好社区建设要以党的建设为统领,抓好社区党的建设,关键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的原则,从2001年开始,不断对全市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进行优化调整,使全市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一是调整结构,优化社区党组织书记和社区干部队伍。通过确定岗位目标任务,解决不适应的社区干部不想退的问题。通过选派、公开招聘等方式,选配较高素质的社区干部队伍。截止目前,全市共选拔、招聘社区干部661名。全市社区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43.1岁,中专(高中)以上学历的已占总数的91.4%。
二是加强培训,提高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的适应能力。采取赴外地考察学习,示范引导和集中培训等办法提升社区党组织书记素质。2001年以来,市、区(县)两级共举办各种社区干部培训班近20次,培训1900多人次。仅市委组织部就举办了两期社区党支部书记赴外考察学习班,并对四区社区党组织书记全部轮训了一遍。通过狠抓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为社区工作注入了生机活力,有力地促进了社区党的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
八、以点带面,加强分类指导,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为进一步拓展和丰富社区党建工作内涵,充分发挥社区党建在社区建设和管理中的龙头作用,围绕提升社区党建档次,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从今年开始,我们紧紧抓住创建社区党建示范点工程这个重点,着力培养社区党建新亮点。
一是认真筛选示范对象。为了选好示范点,在层层推荐的基础上,组织有关人员深入四区三县,认真摸排考核,通过好中选好,优中选优的办法,确定了5个各具特色的社区作为市级党建工作示范点,重点培植。
二是明确示范工作目标。对示范点社区,明确要求发挥好四个方面的示范作用。即:拓宽工作渠道,在开辟社区工作阵地上做示范;完善规章制度,在社区党员规范化管理上做示范;强化社区服务,在推进社区三个文明建设上做示范;重视教育培训,在建设高素质社区干部队伍上做示范。
三是“一区一品”创特色。在坚持统一标准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各示范点社区在地理位置、历史传统、人口素质和工作基础等方面的实际情况,突出各社区的特点,围绕学习型、科普型、文化型、体育型、健康型、便民型的新型社区建设,逐步形成“一区一品”的特色。
四是市、区(县)联手共建。在抓好市级示范点的同时,按照抓典型、树立导向,抓培育、促进辐射,抓推广、带动发展的工作思路,要求各区(县)参照市级示范点的要求和标准,抓好本级党建示范点的建设。通过市、区(县)两级联手,不断推进社区党建工作的规范化发展,不断推进社区党的建设。
近几年来,我市在实施城市化战略过程中,积极探索和推进社区党建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中央和省委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五次全委会精神,牢牢把握新形势下社区党建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把社区党建工作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以服务群众为重点,进一步拓宽和丰富社区党建工作的内涵,探索和健全社区党的活动载体,建立社区各类组织参与社区建设的新机制,增强党的群众工作的有效性,提高党领导社区工作的能力,真正形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和谐的新型社区,打牢党在城市社区的执政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