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李振亭,谢小琴
(河南师范大学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随着新课改要求的提出,翻转课堂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备受关注,其理论和实践逐渐丰富。在现有研究基础摘 要:
上提出“课前、课中、课后”三合一循环模式,探讨翻转课堂教学方法。
翻转课堂;课堂学习;网络学习;教学模式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G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4)007‐0169‐02
1 翻转课堂教学理念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网络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网络学习与课堂学习有机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模式逐渐成为一种趋势。翻转课堂作为混合学习模式的一种形式,将课堂学习和网络学习有机结合,同时颠倒了传统意义上学与教的时间和空间,既弥补了网络学习中师生情感交互的缺失,又能很好地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并使学生更好地掌
[1]
握教材内容,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
自2007年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初步提出翻转课堂的理念以来,翻转课堂迅速得到国内外学者和教育界人士的关注。我国翻转课堂模式大多借鉴国外教学形式,缺乏本土特色,未能充分利用网络的便捷性和丰富资源。
转课堂结构的基础上,建构了如图2
所示的模型结构。
图1 Robert
Talbert翻转课堂结构
2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理念是对传统课堂学习的一个革新,将传统
课堂中的教与学的阵地作了迁徙,随着理论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其教学模式逐渐革新。美国富兰克林学院RobertTalbert总结了翻转课堂基本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该模型结合了他多年教学经验,也是目前为止被应用最多、认可度最高的一种结构。
RobertTalbert的翻转课堂结构图简明扼要地对翻转课堂各要素作了归类,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模型未能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可操作性不强。
[2]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张金磊在RobertTalbert翻
图2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2.1 翻转课堂模式结构
该模型标注了信息技术和学习活动两个支撑,信息技
术作为强有力的后盾,通过学习活动完成翻转课堂教学。该模型有别于RobertTalbert模型的是其在课前板块中强调了交流互动的重要性,并且将“视频、交流、练习”三者界定为循环关系,同时清晰列举了课堂教学的各环节,可实施性强。
2.2 网络环境下翻转课堂课前、课中、课后“三合一循环”模式
根据翻转课堂的内涵及实践,结合网络开放、资源丰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2012]JKGHAB-0019)
作者简介:李振亭(1954-),男,河南禹州人,河南师范大学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现代教育技术、计算
机教育应用、多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创作;谢小琴(1988-),女,江西赣州人,河南师范大学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现代教育技术、数字化教学资源。
・170・软件导刊 2014年
富的特点,本文在张金磊所构建的翻转课堂模式基础上,构建课前、课中、课后三合一循环模式,如图3
所示。
网络学习及练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及交流心得,提出课堂上
应解决的难题;②设计活动、成果交流。设计活动是指教师依据网络学习中总结的重难点以及课程性质,设计出有利于课堂进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活动。教学活动可以是学生独立进行,也可以是协作学习、游戏或比赛的形式。学生经过网络自学和课堂探索,对所学知识形成自己的意义建构。成果交流环节为学生个人或小组总结提供展示机会,教师在这个环节起到链接作用,链接每份学习成果,同时提供指导;③练习迁移。适当的课堂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总结学习成效的有效方式,是课堂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④反馈评价。与传统课堂成绩决定论不图3 翻转课堂“三合一循”环模式
该模型的最大优势是将翻转课堂的学习当作一个循环过程,即“网络—课堂—网络”的循环,课前学习信息反馈到课堂活动中,课堂活动中的总结重新回归到网络,并不断加深和巩固。
(1)课前、课中、课后三合一循环。根据传统学习“预习—学习—复习”的模式,可以将翻转课堂的模式引申为“课前、课中、课后”三合一循环模式。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不断重构的过程,每个阶段对事物的认知是不同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循环递进的过程。
(2)网络学习领域。网络学习领域除包含前述模型中的课前模块外,增加了课后版块。具体包括:①学习资源。与张金磊提出的模式不同,其课前学习资源摒弃了教学视频这一载体。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将内容繁杂的知识点制作成视频难度较大,单一的视频不能很好地承载所有知识点,其学习资源包含视频、文字及其它资源;②学习自评。学习自评包含课程练习和学生自我评鉴,单纯依靠简单的题目测试很难达到良好的评价效果,学生的自我评鉴既可以是学习总结,也可以包含对某个问题或知识点的陈述;③课堂重温。课堂重温是对课堂学习的总结,学习者和教师均可参与,对课堂上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后上传至网络,供学习者复习;④课程总结。课程总结是一个评价过程,包括对知识点的总结、学习效果的总结以及教师教学效果的总结等;⑤交流平台。交流平台贯穿于整个网络学习始终,为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平台,学生可在平台上获得一些问题的解答,教师可通过平
台获取课堂活动信息反馈[3]
。
(3)课堂学习。教师需要根据网络学习中反馈的信息做好课堂教学安排,既能为学生解答疑惑,也为学生自我学习提供空间。
课堂学习模块基本按照“提出问题—创设情境—解决问题—总结评价”的步骤开展。①提出问题。课堂学习中,问题确立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教师需要对学生在网络学习中所反馈的信息进行总结;学生应结合自身在
同,翻转课堂评价标准更为人性化、多样化,将学习过程作为评价的项目之一;参与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评价内容包含练习成绩、自学能力、协作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教师根据评价的结果可以提出新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
3 翻转课堂实施要求
相对于传统课堂而言,翻转课堂对参与其中的各类人
员都有新的要求,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必须适应翻转课堂带来的新变化。
(1)学校需合理安排作息,提供相关设备和平台支持。翻转课堂的特殊性要求学生必须有足够的时间完成网络自学,学校需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既不能占用学生自习及课间时间,又不能耽误课程的学习进度。目前我国计算机普及程度还不能满足每个学生网络学习的需求,这就要求学校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计算机等设备支持。
(2)教师需转变角色,提升信息素养,评价方式多样化。翻转课堂中,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者,制作视频课件,及时掌握学生学习动态,指导课堂学习,这些都对教师的能
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
。计算机软件代替粉笔、课本,教师的信息素养必须有新的提升。同时,翻转课堂的评价方式不再由单一的成绩决定,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细节都成为翻转课堂的评价因素,包括学生的自学能力、小组协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教师应该有一套完善的评价标准,以满足翻转课堂人性化和多样化的评价需求。
(3)学生需提高自学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能否适应翻转课堂的新要求是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对其自律性和自学能力都是挑战,“一鞭一步伐”的耕牛式学习不再适用。翻转课堂中,学生不再是独立的学习个体,开放自由式的学习环境,要求学生必须主动融入团队中,共同寻求问题的解决办法,而非闭门造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4 结语
文章从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出发,在现有研究成果的
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枟大学
计算机基础枠课程改革与实践
戴振华,杨 杰
(湖南科技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系,湖南永州425199)
阐述了计算思维素质培养的背景。通过分析枟大学计算机基础枠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基于计算思维摘 要:
的枟大学计算机基础枠课程改革方案,从课程的教学目标制定、课程教学内容分配、教学组织实施、课程考核方式等方
面进行了改革探索。
计算思维;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4)007‐0171‐03
1 计算思维概念
第一次系统明确提出计算思维概念的是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周以真教授。周以真教授提出,计算思维的本质是自动化和抽象化,它是运用计算的基础概念去设计系统、理解人类行为和求解问题的一种方式方法,它是大多数人必须具备的思维能力。但是,该定义体系没有明显的结构,没有完整的方法体系和思想基础,而且没有实际操作性。
计算机科学教师协会和国际教育技术协会给计算思维下了一个操作性较强的定义:它是一个问题求解的过程,该过程包括以下要素:①提出问题,该问题能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②要能够逻辑地分析和组织实施相关数据;③能通过抽象的方法,比如模拟仿真等得出相关数据;④问题具有一定的算法,支持用程序实现自动化解决;⑤能基础上,构建翻转课堂的模式结构,形成“课前、课中、课后”三合一循环模式。教学资源不局限于视频形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更新快的特点,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供学生选择,保证了学生学习的全面性;加入课后模块,实现翻转课堂“网络—课堂—网络”循环。翻转课堂的出现给我国传统教育带来了新思路,也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挑战,怎样有效开展翻转课堂将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钟晓流,宋树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
应用各种可能的办法,从中找到最合理的解决方案,并且
能综合这些方案内容;⑥问题的求解过程能进行推理判断。
2 枟大学计算机基础枠教学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2.1 教学思想
目前,很多高校在枟大学计算机基础枠课程教学中,片面地强调计算机的技术性,将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使用,淡化学生对计算的认识,导致学生缺乏对计算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计算方法的能力。
经过多年教育教学改革,我国现已形成了较稳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方式,但是却难以适应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枟大学计算机基础枠课程中提出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更深入理解计算思维和计算机基础课程之间的关系。
设计研究.开放教育研究[J],2013(2):58‐64.
[2] 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
2012(4):46‐51.
[3] 张新明,何文涛.支持翻转课堂的网络教学系统模型探究[J].现代
教育技术,2013(8):21‐25.
[4] 董辉.翻转课堂研究及思考[N].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5):124‐
125.
[5] 韩丽珍.翻转课堂在我国发展的瓶颈及路向选择[N].江苏广播电
视大学报,2013(2):41‐44.
(责任编辑:陈福时)
基金项目:2013年湖南科技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XKYJ2013001)
作者简介:戴振华(1981-),男,湖南衡阳人,硕士,湖南科技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嵌入式与计算机网络应用。
网络环境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李振亭, 谢小琴
河南师范大学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河南新乡,453007软件导刊
Software Guide2014(7)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rjdk201407066.aspx
网络环境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李振亭,谢小琴
(河南师范大学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随着新课改要求的提出,翻转课堂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备受关注,其理论和实践逐渐丰富。在现有研究基础摘 要:
上提出“课前、课中、课后”三合一循环模式,探讨翻转课堂教学方法。
翻转课堂;课堂学习;网络学习;教学模式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G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4)007‐0169‐02
1 翻转课堂教学理念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网络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网络学习与课堂学习有机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模式逐渐成为一种趋势。翻转课堂作为混合学习模式的一种形式,将课堂学习和网络学习有机结合,同时颠倒了传统意义上学与教的时间和空间,既弥补了网络学习中师生情感交互的缺失,又能很好地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并使学生更好地掌
[1]
握教材内容,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
自2007年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初步提出翻转课堂的理念以来,翻转课堂迅速得到国内外学者和教育界人士的关注。我国翻转课堂模式大多借鉴国外教学形式,缺乏本土特色,未能充分利用网络的便捷性和丰富资源。
转课堂结构的基础上,建构了如图2
所示的模型结构。
图1 Robert
Talbert翻转课堂结构
2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理念是对传统课堂学习的一个革新,将传统
课堂中的教与学的阵地作了迁徙,随着理论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其教学模式逐渐革新。美国富兰克林学院RobertTalbert总结了翻转课堂基本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该模型结合了他多年教学经验,也是目前为止被应用最多、认可度最高的一种结构。
RobertTalbert的翻转课堂结构图简明扼要地对翻转课堂各要素作了归类,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模型未能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可操作性不强。
[2]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张金磊在RobertTalbert翻
图2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2.1 翻转课堂模式结构
该模型标注了信息技术和学习活动两个支撑,信息技
术作为强有力的后盾,通过学习活动完成翻转课堂教学。该模型有别于RobertTalbert模型的是其在课前板块中强调了交流互动的重要性,并且将“视频、交流、练习”三者界定为循环关系,同时清晰列举了课堂教学的各环节,可实施性强。
2.2 网络环境下翻转课堂课前、课中、课后“三合一循环”模式
根据翻转课堂的内涵及实践,结合网络开放、资源丰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2012]JKGHAB-0019)
作者简介:李振亭(1954-),男,河南禹州人,河南师范大学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现代教育技术、计算
机教育应用、多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创作;谢小琴(1988-),女,江西赣州人,河南师范大学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现代教育技术、数字化教学资源。
・170・软件导刊 2014年
富的特点,本文在张金磊所构建的翻转课堂模式基础上,构建课前、课中、课后三合一循环模式,如图3
所示。
网络学习及练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及交流心得,提出课堂上
应解决的难题;②设计活动、成果交流。设计活动是指教师依据网络学习中总结的重难点以及课程性质,设计出有利于课堂进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活动。教学活动可以是学生独立进行,也可以是协作学习、游戏或比赛的形式。学生经过网络自学和课堂探索,对所学知识形成自己的意义建构。成果交流环节为学生个人或小组总结提供展示机会,教师在这个环节起到链接作用,链接每份学习成果,同时提供指导;③练习迁移。适当的课堂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总结学习成效的有效方式,是课堂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④反馈评价。与传统课堂成绩决定论不图3 翻转课堂“三合一循”环模式
该模型的最大优势是将翻转课堂的学习当作一个循环过程,即“网络—课堂—网络”的循环,课前学习信息反馈到课堂活动中,课堂活动中的总结重新回归到网络,并不断加深和巩固。
(1)课前、课中、课后三合一循环。根据传统学习“预习—学习—复习”的模式,可以将翻转课堂的模式引申为“课前、课中、课后”三合一循环模式。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不断重构的过程,每个阶段对事物的认知是不同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循环递进的过程。
(2)网络学习领域。网络学习领域除包含前述模型中的课前模块外,增加了课后版块。具体包括:①学习资源。与张金磊提出的模式不同,其课前学习资源摒弃了教学视频这一载体。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将内容繁杂的知识点制作成视频难度较大,单一的视频不能很好地承载所有知识点,其学习资源包含视频、文字及其它资源;②学习自评。学习自评包含课程练习和学生自我评鉴,单纯依靠简单的题目测试很难达到良好的评价效果,学生的自我评鉴既可以是学习总结,也可以包含对某个问题或知识点的陈述;③课堂重温。课堂重温是对课堂学习的总结,学习者和教师均可参与,对课堂上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后上传至网络,供学习者复习;④课程总结。课程总结是一个评价过程,包括对知识点的总结、学习效果的总结以及教师教学效果的总结等;⑤交流平台。交流平台贯穿于整个网络学习始终,为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平台,学生可在平台上获得一些问题的解答,教师可通过平
台获取课堂活动信息反馈[3]
。
(3)课堂学习。教师需要根据网络学习中反馈的信息做好课堂教学安排,既能为学生解答疑惑,也为学生自我学习提供空间。
课堂学习模块基本按照“提出问题—创设情境—解决问题—总结评价”的步骤开展。①提出问题。课堂学习中,问题确立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教师需要对学生在网络学习中所反馈的信息进行总结;学生应结合自身在
同,翻转课堂评价标准更为人性化、多样化,将学习过程作为评价的项目之一;参与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评价内容包含练习成绩、自学能力、协作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教师根据评价的结果可以提出新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
3 翻转课堂实施要求
相对于传统课堂而言,翻转课堂对参与其中的各类人
员都有新的要求,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必须适应翻转课堂带来的新变化。
(1)学校需合理安排作息,提供相关设备和平台支持。翻转课堂的特殊性要求学生必须有足够的时间完成网络自学,学校需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既不能占用学生自习及课间时间,又不能耽误课程的学习进度。目前我国计算机普及程度还不能满足每个学生网络学习的需求,这就要求学校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计算机等设备支持。
(2)教师需转变角色,提升信息素养,评价方式多样化。翻转课堂中,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者,制作视频课件,及时掌握学生学习动态,指导课堂学习,这些都对教师的能
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
。计算机软件代替粉笔、课本,教师的信息素养必须有新的提升。同时,翻转课堂的评价方式不再由单一的成绩决定,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细节都成为翻转课堂的评价因素,包括学生的自学能力、小组协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教师应该有一套完善的评价标准,以满足翻转课堂人性化和多样化的评价需求。
(3)学生需提高自学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能否适应翻转课堂的新要求是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对其自律性和自学能力都是挑战,“一鞭一步伐”的耕牛式学习不再适用。翻转课堂中,学生不再是独立的学习个体,开放自由式的学习环境,要求学生必须主动融入团队中,共同寻求问题的解决办法,而非闭门造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4 结语
文章从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出发,在现有研究成果的
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枟大学
计算机基础枠课程改革与实践
戴振华,杨 杰
(湖南科技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系,湖南永州425199)
阐述了计算思维素质培养的背景。通过分析枟大学计算机基础枠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基于计算思维摘 要:
的枟大学计算机基础枠课程改革方案,从课程的教学目标制定、课程教学内容分配、教学组织实施、课程考核方式等方
面进行了改革探索。
计算思维;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4)007‐0171‐03
1 计算思维概念
第一次系统明确提出计算思维概念的是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周以真教授。周以真教授提出,计算思维的本质是自动化和抽象化,它是运用计算的基础概念去设计系统、理解人类行为和求解问题的一种方式方法,它是大多数人必须具备的思维能力。但是,该定义体系没有明显的结构,没有完整的方法体系和思想基础,而且没有实际操作性。
计算机科学教师协会和国际教育技术协会给计算思维下了一个操作性较强的定义:它是一个问题求解的过程,该过程包括以下要素:①提出问题,该问题能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②要能够逻辑地分析和组织实施相关数据;③能通过抽象的方法,比如模拟仿真等得出相关数据;④问题具有一定的算法,支持用程序实现自动化解决;⑤能基础上,构建翻转课堂的模式结构,形成“课前、课中、课后”三合一循环模式。教学资源不局限于视频形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更新快的特点,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供学生选择,保证了学生学习的全面性;加入课后模块,实现翻转课堂“网络—课堂—网络”循环。翻转课堂的出现给我国传统教育带来了新思路,也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挑战,怎样有效开展翻转课堂将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钟晓流,宋树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
应用各种可能的办法,从中找到最合理的解决方案,并且
能综合这些方案内容;⑥问题的求解过程能进行推理判断。
2 枟大学计算机基础枠教学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2.1 教学思想
目前,很多高校在枟大学计算机基础枠课程教学中,片面地强调计算机的技术性,将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使用,淡化学生对计算的认识,导致学生缺乏对计算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计算方法的能力。
经过多年教育教学改革,我国现已形成了较稳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方式,但是却难以适应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枟大学计算机基础枠课程中提出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更深入理解计算思维和计算机基础课程之间的关系。
设计研究.开放教育研究[J],2013(2):58‐64.
[2] 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
2012(4):46‐51.
[3] 张新明,何文涛.支持翻转课堂的网络教学系统模型探究[J].现代
教育技术,2013(8):21‐25.
[4] 董辉.翻转课堂研究及思考[N].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5):124‐
125.
[5] 韩丽珍.翻转课堂在我国发展的瓶颈及路向选择[N].江苏广播电
视大学报,2013(2):41‐44.
(责任编辑:陈福时)
基金项目:2013年湖南科技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XKYJ2013001)
作者简介:戴振华(1981-),男,湖南衡阳人,硕士,湖南科技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嵌入式与计算机网络应用。
网络环境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李振亭, 谢小琴
河南师范大学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河南新乡,453007软件导刊
Software Guide2014(7)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rjdk201407066.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