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谋时代,个人的努力能够改变命运吗?

几乎每天,在我们这个社会的各个领域,都会有一个新的“红人”或者“明星”诞生或者在诞生过程中被“酝酿”着。每个“新偶像”的走红过程细究起来,也许都会耐人寻味,他们的“成功”里,有个人的力量,有媒介的力量,有群众的力量,有亦真亦假的炒作的力量……很多股力量纠结缠绕,众力合促,因此有人说:这是一个合谋的时代。

合谋时代,个人奋斗还有价值吗?我们仅仅靠个人的努力,能获得成功吗?

纪连海:有内功才能成功

特约采访-王莉

纪连海,42岁,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历史老师。

随着“百家讲坛”的热播,纪连海走出了中学教师的幽静生活,走进了喧闹的传媒视野,成为观众和媒体追捧的学术名人。他创造了“百家讲坛”的四个第一:第一个敢于用评书风格正说历史的人;第一个登上“百家讲坛”的中学教师;打造了“百家讲坛”自创办以来收视率第一的成绩;此外,他还是“百家讲坛”迄今为止唯一仍然站在中学讲台上的主讲人。

记者:有人说,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合力的时代,一个人的成功更多的是众力的结果,如果没有“百家讲坛”,也许您依然是一个不为人知的中学教师,默默地在教坛上耕耘。对此,您怎么看待媒体对您成功的作用呢?

纪连海:媒体是外力,哲学上不是说“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吗?光靠外力是不行的,电视上风靡一时的选秀活动,红极一时的明星,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都成过眼云烟,能走向成功,并且持续成功,是需要内功的,有内功才能够成功,没有内功,出名也只是短暂的。

记者:您能结合您的个人经历,详细谈谈吗?

纪连海:我曾先后在北京昌平一所初中、昌平二中、北师大二附中三个学校任教。最初我任教的初中是所新建成的学校,生源、条件都很有限,但我坚持研究学问,琢磨着怎样提高学生的成绩。在昌平二中时,也一直在勤学苦练,不断琢磨教学方法,没想到我第一次教高三,就把对手学校拉下了十几个百分点,那是相当不容易的!正是由于不断学习积累,勤学苦练,2001年北师大二附中面向全国招聘中学教师时,我才能够从应聘的一百多名教师中胜出,留下任教。

来到北师大二附中之后,我更是深深感觉到知识不够,因为这里的学生太优秀了。以前只需要知识面广,现在还要有深度,有独到、高深、与众不同的见解,否则,就无法面对学生。讲课光靠嘴皮子是不行的,必须在某些方面让学生追不上,所以就不断给自己充电,正是这种积累的结果,给我的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记者:您是怎么走上媒体的?

纪连海:我走上媒体,关键的一步是学生阎天(其父阎崇年,史学专家)提供了一次机会,那孩子我只教了他一年,总共也就五六十个小时,在分开三年之后,当“百家讲坛”的节目编导偶然一次找他打听有没有老师可以推荐时,他首先想到的就是我,你想想,教他的老师是很多的,但他独独想到了我。至于媒体,那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电视与网络能把好的一面放大多少倍,就能将坏的一面放大多少倍。如果说媒体是伯乐的话,我倒认为即使没有“伯乐”,自己也要做好“千里马”,毕竟伯乐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所以,我常常对学生说,要想超过我,得先坐好十年冷板凳,没有内功,不踏实学习研究,是不能有所成就的!

记者:登上“百家讲坛”之前,您在中学默默无闻地教了19年书,在此之前您的人生追求是什么?

纪连海:其实在登上“百家讲坛”之前,我在中学教书,至少圈内人还是很认可的。我没有想到要出名,但想到了在学术上是要有一番成就。所以才会苦练内功。

记者:成名是否改变了您作为一名中学教师的生活?

纪连海:走到今天,我不太关注外界的追捧,网络上表扬也好,批评也好,对我而言,更多的是把观众和读者的期待作为动力,要求自己更加严谨,更加进步。改变嘛,也没有什么,大家都知道我依然是中学教师,这学期我一周12节课,忙的时候一周20节课的也有,每周一、二、三、四都在学校,周五教研,校内的时间是给学生的,校外的时间是自己的。学校不要求坐班,但我每天都是5:30起床,6:50到校,像今天我的课是9:20上,我依然按老习惯到校,中间的两个多小时用来备课。所以说,成功是要付出代价的。

记者:您如何定义成功?您认为自己成功了吗?

纪连海:在我看来,成功的定义就是干一行,爱一行,成功不一定就要轰轰烈烈。对我而言,教师是一个良心活儿,我要好好干,让学生放心,家长放心,社会放心,这样自己才能放心。快乐积极地生活,带着良好的心态高兴地去工作,把自己的愉悦带给学生,带给同事,每天鼓励自己:我做到了,我成功了,我这一天很有意义,我就很快乐!

记者:媒体上对您的称呼有学术明星、学术名人等等,您更偏爱哪个称呼?

纪连海:(笑)就是北师大二附中历史老师纪连海,这个大家都知道!不能忘本啊!

“靠自己”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生命方式

文-许重(公务员)

这个时代,仅仅靠自己的力量,能成功吗?

我想,问题关键是我们如何定义成功,尤其是这个时代的成功。成功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可

衡量的物质上的成功,比如功成名就;或者名利双收,或者对社会作出某种贡献;还有一种是不可衡量的精神状态上的成功,即:自己觉得自己成功。后者,更像是一种心理状态,或者更直接地说,是成就感。这是将成功“回归大众回归草根”的一种说法。

比如,一个母亲,需要孩子大学毕业后找的工作比其他孩子好,才觉得教育成功;一个写博客的人,需要每天大量点击率才觉得写作成功;一个开车的人,在停车场看到大部分车不如自己,才觉得买车成功;一个有房子的人,因为位置在市中心,或者比别人多买了一套才觉得购房成功;一个人,在同学聚会上因为大多数人不如自己,才觉得人生成功;一个女人,因为自己的老公没有其他人的老公花心,才觉得爱情成功;一个企业家,因为成为某经济奖项获奖人物,才觉得事业成功……

以上的人应该不在少数,他们需要外在的某些东西支撑起他们的“成功”。

在这样一种成功中,成功不再是一种标准,而是一种对比关系,没有与他人的对比关系,就没有成功。每个人都需要找到对自己有利的关系,对比之下,让自己有成就感,只是,大多数时候,这种成功来之不易,并且不太稳定。某一时刻,也会怀疑自己:我,真的已经成功?

仅仅靠自己,也有人觉得成功,那是某种特殊的生活方式,这样的生活方式现在还不是主流。

比如,做公益的人,他们只要一直在做,就觉得自己是成功的,因为一直生活在一种恒定的价值里,只要体会到价值,就能够获得内心满足,就是成功。

比如,有某种强烈兴趣的人,像走遍中国的人,他们只要在走,就觉得生命是活跃的,是有“生命”的,就是成功。

比如,有一定追求的人,像一位科考工作者,三十几年来一直在神农架寻找野人,只要再找下去,就觉得在接近一个即将消失的物种,就觉得在做一件伟大的事情,就是人生的成功。

比如,精神上自给自足的人,像2006年末去世的中国印刷史专家张秀民,以半个世纪时间写就一部大书《中国印刷史》,一共120万字,他只要在写,就是在自我承诺的实践中,就是成功。

这个世界已经分为两种人,一种仅靠自己,就确认生命“已经”成功,一种必须依靠他人,才觉得人生“似乎”成功。

其实,前者的成功依靠的不是自己,而是“自给自足”的生命方式,这一方式总带着某种古典或者经典的价值观念的印记,在当今社会越发珍贵,几乎是上天的某种馈赠。好在,它确实存在,并且,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找到它。

一个关于“合谋”而多赢的经典案例

文-姜永杰

(记者)

这一次,一夜出名的主人公叫圣心瞳。他的成功绝技是说谎。

他给媒体写信求助,称自己貌丑,从小深受歧视,身世悲苦,希望媒体给予帮助,欲整容后改变“丑陋人生”。记者采访时发现乃一派胡言,他的动机就是——出名,这意味着获得了个人成功。

以下是他与记者的著名对话:

记者:这么做(说谎)有什么目的吗?

圣心瞳:我想博得你们的同情,不夸张你们还会理会吗?我想整容和出书。整了容就有信心了,出了书就有钱了。我想过好日子……

记者:什么才是好日子?

圣心瞳:住在北京,有车有房有事业,有一个爱自己的老婆,可以住在别墅里,不用上班,钱就源源不断地进来,我就坐在家里打游戏,那样才有尊严!就是像你们那样的日子!白领的生活,出入高档写字楼,每天都接触文明的社会、高素质的人!下班后可以和同事一起吃顿麦当劳什么的……

记者:为什么不脚踏实地去获取成功呢?

圣心瞳:(笑)你太天真了,我明白社会怎么运作:要么有钱、有机遇,要么认识人、有关系,水平不重要。我没别的办法,给你们写信,就是一种努力!

这就是圣心瞳的认识:欺骗是为成功所作的一种努力,一种谋略。故事的“精彩”还不在这里,而是下文:在随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丑男”圣心瞳的生活就发生了“巨大”变化,丢了工作,遭到了邻居和同事非议,成了一个“臭名昭著”的“名人”,但是,他引起了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的关注,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节目直播现场,某节目请到了某整形医院的院长、某出版社的编辑一起座谈。后二者表示愿意给圣心瞳免费整容、出书,帮助圣心瞳“实现梦想”。

有记者问整形医院和出版社,不在乎圣心瞳的“名声”吗?回答很干脆,大意是:我们哪管那么多,只知道他现在有卖点!

至此,一个多么经典而又“漂亮”的合谋案例就此出台。在圣心瞳的谎言出现后,无论是整形医院院长、出版社编辑、报社记者、电视台,还是圣心瞳自己,这都是一个实现了多赢的事例。

对圣心瞳而言,能够坐在中央电视台的新闻现场录制节目,就已经达到了他的目的。因为圣心瞳的期望就是要出名、要成功、引起关注,恰恰中央电视台促成了他的计划的成功。

对于整形医院,在媒体刊登了圣心瞳的事件后,整形医院便迅速作出反应,答应免费给圣心瞳作整容,也利用这个难得的机遇给自身进行了一次免费宣传,圣心瞳事件的扩大也正是整形医院所期望的免费筹码。

对于出版社来说,虽然编辑对圣心瞳的书稿并没有多大的

兴趣,但是他借助中央电视台的直播现场,鲜明地摆明了自己的立场,宣扬了出版社的一种社会责任和道义,扩大了出版社的声誉和责任感。

对于报社记者而言,新闻报道本身就是他们的工作职责,当这次事件成为一个社会所关注的话题时,媒体的力量便显现出来,这也正是他们所期待的新闻亮点。

对于电视台而言,对这个事件的深入挖掘成就了社会的关注焦点,而能够得到社会大众的评论和争议,本身就是做电视节目的一个目标,有人看、有人关注、收视率高,也正是电视台希望的一种状态。

一个谎言成就了五方的利益,一个人的“成功”成就了五方的成功。仅仅靠个人的力量能成功吗?当然不能,因为问题所在不是靠自己还是靠他人,而是:每个人,每个利益团体都在追求“成功”,大家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合谋了一个令所有人满意的喜剧,而没人在乎这喜剧是多么令人恶心。

个人努力奋斗永远是成功的源泉

文-熊跃根(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有人认为,在这个制度约束极强、社会关系错综复杂以及倡导合作的年代里,靠个人的力量是难以获得成功的,因此,有人打出“这是一个合谋的时代”的口号。然而,笔者却认为,轻视甚至否认个人努力和奋斗的价值与意义,无疑是在为人类的失败和群体的失能寻找新的借口。在我看来,即使在今天这样一个强调集体文化与精神、强调合作与团结的时代里,我们仍要毫不犹豫地肯定并倡导个人努力和奋斗走向成功的精神和追求。

我想阐述的是这样的观点:在我们这样一个关系社会里,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和极端追求实用与功利的时代里,强调通过个人努力奋斗获得成功,是唤醒懦弱无知的最好武器。长期以来,集体无意识的脆弱与群体文化的隐忍,造就了我们国人性格中压抑与被动的行为模式。

一方面,我们往往会因为害怕个人努力和奋斗的张扬损害了社会对自我的评价,我们害怕与他人不同,我们担心个人努力的成功招致嫉恨。另一方面,由于某些复杂的原因,比如社会关系和制度结构的力量日益发挥其强大影响力,个人也往往会因为努力奋斗后的一无所获变得患得患失。我们不经意失去了努力和奋斗的动机。甚至因为我们学会了乖巧和左右逢源,很多年轻人过早地体验了所谓成功的快感,然而,这些没有经过个人真切努力和奋斗的结局往往也变得不堪一击。

在人类社会里,人性的美好是一个人相信他的努力和奋斗不仅可以改善个人的幸福,同时还可以造福于人类大众。然而,若一个人根本不相信自己可以通过努力和奋斗获

得成功,那他很难为社会的前景和人类的命运作出积极的贡献。所以,我认为,否定通过个人努力和奋斗可以获得成功,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否定人类的命运可以靠人类自身来掌控。当然,也有人可能会说个人的力量不足以获得成功,因为个人是受到社会和群体的影响甚至左右的,因此,放弃个人的梦想、融进群体的大我并依赖既有的社会安排就成为最现实的选择。当人们不相信可以靠个人的努力和奋斗获得成功的时候,人们有可能想通过捷径和以最小的代价(包括强取豪夺与搭便车)来实现所谓的成功。当我们不再深入思考个人努力和奋斗去达致成功目标的意义时,我们似乎已经丧失去努力寻找牵引社会进步的道德力量的动机。

我相信,在我们今天的社会里,几乎每个人都具备获得成功的基础与条件,而前提是:我们是否相信我们自己的努力和奋斗的价值?在某种程度上,一个人是可以依靠或依赖他人或群体获得某种成功与幸福的,而问题是那是我们需要的成功和幸福吗?当一个人不相信个人努力和奋斗可以成功时,也可以说这个人其实是不敢面对个人努力可能遭遇的困境和危险。当人们丧失了追求个人目标而努力奋斗时,也等同他丧失了追求幸福与成功的机遇。

在我看来,在这个时代,可贵的并不仅仅是个人能够以怎样的行动证明自身的价值,更重要的是敢于在面对多数原则和普遍遵从的习俗中,清晰表明自己独特的价值观。追求个人奋斗和成功,肯定个人成功的价值,正是人类长久以来对改变自身命运的英雄的一种崇拜情结。人类个体相信自身的力量、勇气和决心,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达到光辉的顶点,从而避免了沦为被人左右的草寇群氓,这依旧是我们这个时代以及任何时代里值得肯定的行为,它也是指引我们每个人努力奋斗通往事业成功的明灯。“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国际歌》中激昂的号角,再次催发了我们每个人努力奋斗的热情,它也再次让我们相信只有通过个人不懈的努力,我们才能实现成功的梦想。

几乎每天,在我们这个社会的各个领域,都会有一个新的“红人”或者“明星”诞生或者在诞生过程中被“酝酿”着。每个“新偶像”的走红过程细究起来,也许都会耐人寻味,他们的“成功”里,有个人的力量,有媒介的力量,有群众的力量,有亦真亦假的炒作的力量……很多股力量纠结缠绕,众力合促,因此有人说:这是一个合谋的时代。

合谋时代,个人奋斗还有价值吗?我们仅仅靠个人的努力,能获得成功吗?

纪连海:有内功才能成功

特约采访-王莉

纪连海,42岁,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历史老师。

随着“百家讲坛”的热播,纪连海走出了中学教师的幽静生活,走进了喧闹的传媒视野,成为观众和媒体追捧的学术名人。他创造了“百家讲坛”的四个第一:第一个敢于用评书风格正说历史的人;第一个登上“百家讲坛”的中学教师;打造了“百家讲坛”自创办以来收视率第一的成绩;此外,他还是“百家讲坛”迄今为止唯一仍然站在中学讲台上的主讲人。

记者:有人说,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合力的时代,一个人的成功更多的是众力的结果,如果没有“百家讲坛”,也许您依然是一个不为人知的中学教师,默默地在教坛上耕耘。对此,您怎么看待媒体对您成功的作用呢?

纪连海:媒体是外力,哲学上不是说“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吗?光靠外力是不行的,电视上风靡一时的选秀活动,红极一时的明星,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都成过眼云烟,能走向成功,并且持续成功,是需要内功的,有内功才能够成功,没有内功,出名也只是短暂的。

记者:您能结合您的个人经历,详细谈谈吗?

纪连海:我曾先后在北京昌平一所初中、昌平二中、北师大二附中三个学校任教。最初我任教的初中是所新建成的学校,生源、条件都很有限,但我坚持研究学问,琢磨着怎样提高学生的成绩。在昌平二中时,也一直在勤学苦练,不断琢磨教学方法,没想到我第一次教高三,就把对手学校拉下了十几个百分点,那是相当不容易的!正是由于不断学习积累,勤学苦练,2001年北师大二附中面向全国招聘中学教师时,我才能够从应聘的一百多名教师中胜出,留下任教。

来到北师大二附中之后,我更是深深感觉到知识不够,因为这里的学生太优秀了。以前只需要知识面广,现在还要有深度,有独到、高深、与众不同的见解,否则,就无法面对学生。讲课光靠嘴皮子是不行的,必须在某些方面让学生追不上,所以就不断给自己充电,正是这种积累的结果,给我的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记者:您是怎么走上媒体的?

纪连海:我走上媒体,关键的一步是学生阎天(其父阎崇年,史学专家)提供了一次机会,那孩子我只教了他一年,总共也就五六十个小时,在分开三年之后,当“百家讲坛”的节目编导偶然一次找他打听有没有老师可以推荐时,他首先想到的就是我,你想想,教他的老师是很多的,但他独独想到了我。至于媒体,那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电视与网络能把好的一面放大多少倍,就能将坏的一面放大多少倍。如果说媒体是伯乐的话,我倒认为即使没有“伯乐”,自己也要做好“千里马”,毕竟伯乐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所以,我常常对学生说,要想超过我,得先坐好十年冷板凳,没有内功,不踏实学习研究,是不能有所成就的!

记者:登上“百家讲坛”之前,您在中学默默无闻地教了19年书,在此之前您的人生追求是什么?

纪连海:其实在登上“百家讲坛”之前,我在中学教书,至少圈内人还是很认可的。我没有想到要出名,但想到了在学术上是要有一番成就。所以才会苦练内功。

记者:成名是否改变了您作为一名中学教师的生活?

纪连海:走到今天,我不太关注外界的追捧,网络上表扬也好,批评也好,对我而言,更多的是把观众和读者的期待作为动力,要求自己更加严谨,更加进步。改变嘛,也没有什么,大家都知道我依然是中学教师,这学期我一周12节课,忙的时候一周20节课的也有,每周一、二、三、四都在学校,周五教研,校内的时间是给学生的,校外的时间是自己的。学校不要求坐班,但我每天都是5:30起床,6:50到校,像今天我的课是9:20上,我依然按老习惯到校,中间的两个多小时用来备课。所以说,成功是要付出代价的。

记者:您如何定义成功?您认为自己成功了吗?

纪连海:在我看来,成功的定义就是干一行,爱一行,成功不一定就要轰轰烈烈。对我而言,教师是一个良心活儿,我要好好干,让学生放心,家长放心,社会放心,这样自己才能放心。快乐积极地生活,带着良好的心态高兴地去工作,把自己的愉悦带给学生,带给同事,每天鼓励自己:我做到了,我成功了,我这一天很有意义,我就很快乐!

记者:媒体上对您的称呼有学术明星、学术名人等等,您更偏爱哪个称呼?

纪连海:(笑)就是北师大二附中历史老师纪连海,这个大家都知道!不能忘本啊!

“靠自己”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生命方式

文-许重(公务员)

这个时代,仅仅靠自己的力量,能成功吗?

我想,问题关键是我们如何定义成功,尤其是这个时代的成功。成功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可

衡量的物质上的成功,比如功成名就;或者名利双收,或者对社会作出某种贡献;还有一种是不可衡量的精神状态上的成功,即:自己觉得自己成功。后者,更像是一种心理状态,或者更直接地说,是成就感。这是将成功“回归大众回归草根”的一种说法。

比如,一个母亲,需要孩子大学毕业后找的工作比其他孩子好,才觉得教育成功;一个写博客的人,需要每天大量点击率才觉得写作成功;一个开车的人,在停车场看到大部分车不如自己,才觉得买车成功;一个有房子的人,因为位置在市中心,或者比别人多买了一套才觉得购房成功;一个人,在同学聚会上因为大多数人不如自己,才觉得人生成功;一个女人,因为自己的老公没有其他人的老公花心,才觉得爱情成功;一个企业家,因为成为某经济奖项获奖人物,才觉得事业成功……

以上的人应该不在少数,他们需要外在的某些东西支撑起他们的“成功”。

在这样一种成功中,成功不再是一种标准,而是一种对比关系,没有与他人的对比关系,就没有成功。每个人都需要找到对自己有利的关系,对比之下,让自己有成就感,只是,大多数时候,这种成功来之不易,并且不太稳定。某一时刻,也会怀疑自己:我,真的已经成功?

仅仅靠自己,也有人觉得成功,那是某种特殊的生活方式,这样的生活方式现在还不是主流。

比如,做公益的人,他们只要一直在做,就觉得自己是成功的,因为一直生活在一种恒定的价值里,只要体会到价值,就能够获得内心满足,就是成功。

比如,有某种强烈兴趣的人,像走遍中国的人,他们只要在走,就觉得生命是活跃的,是有“生命”的,就是成功。

比如,有一定追求的人,像一位科考工作者,三十几年来一直在神农架寻找野人,只要再找下去,就觉得在接近一个即将消失的物种,就觉得在做一件伟大的事情,就是人生的成功。

比如,精神上自给自足的人,像2006年末去世的中国印刷史专家张秀民,以半个世纪时间写就一部大书《中国印刷史》,一共120万字,他只要在写,就是在自我承诺的实践中,就是成功。

这个世界已经分为两种人,一种仅靠自己,就确认生命“已经”成功,一种必须依靠他人,才觉得人生“似乎”成功。

其实,前者的成功依靠的不是自己,而是“自给自足”的生命方式,这一方式总带着某种古典或者经典的价值观念的印记,在当今社会越发珍贵,几乎是上天的某种馈赠。好在,它确实存在,并且,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找到它。

一个关于“合谋”而多赢的经典案例

文-姜永杰

(记者)

这一次,一夜出名的主人公叫圣心瞳。他的成功绝技是说谎。

他给媒体写信求助,称自己貌丑,从小深受歧视,身世悲苦,希望媒体给予帮助,欲整容后改变“丑陋人生”。记者采访时发现乃一派胡言,他的动机就是——出名,这意味着获得了个人成功。

以下是他与记者的著名对话:

记者:这么做(说谎)有什么目的吗?

圣心瞳:我想博得你们的同情,不夸张你们还会理会吗?我想整容和出书。整了容就有信心了,出了书就有钱了。我想过好日子……

记者:什么才是好日子?

圣心瞳:住在北京,有车有房有事业,有一个爱自己的老婆,可以住在别墅里,不用上班,钱就源源不断地进来,我就坐在家里打游戏,那样才有尊严!就是像你们那样的日子!白领的生活,出入高档写字楼,每天都接触文明的社会、高素质的人!下班后可以和同事一起吃顿麦当劳什么的……

记者:为什么不脚踏实地去获取成功呢?

圣心瞳:(笑)你太天真了,我明白社会怎么运作:要么有钱、有机遇,要么认识人、有关系,水平不重要。我没别的办法,给你们写信,就是一种努力!

这就是圣心瞳的认识:欺骗是为成功所作的一种努力,一种谋略。故事的“精彩”还不在这里,而是下文:在随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丑男”圣心瞳的生活就发生了“巨大”变化,丢了工作,遭到了邻居和同事非议,成了一个“臭名昭著”的“名人”,但是,他引起了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的关注,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节目直播现场,某节目请到了某整形医院的院长、某出版社的编辑一起座谈。后二者表示愿意给圣心瞳免费整容、出书,帮助圣心瞳“实现梦想”。

有记者问整形医院和出版社,不在乎圣心瞳的“名声”吗?回答很干脆,大意是:我们哪管那么多,只知道他现在有卖点!

至此,一个多么经典而又“漂亮”的合谋案例就此出台。在圣心瞳的谎言出现后,无论是整形医院院长、出版社编辑、报社记者、电视台,还是圣心瞳自己,这都是一个实现了多赢的事例。

对圣心瞳而言,能够坐在中央电视台的新闻现场录制节目,就已经达到了他的目的。因为圣心瞳的期望就是要出名、要成功、引起关注,恰恰中央电视台促成了他的计划的成功。

对于整形医院,在媒体刊登了圣心瞳的事件后,整形医院便迅速作出反应,答应免费给圣心瞳作整容,也利用这个难得的机遇给自身进行了一次免费宣传,圣心瞳事件的扩大也正是整形医院所期望的免费筹码。

对于出版社来说,虽然编辑对圣心瞳的书稿并没有多大的

兴趣,但是他借助中央电视台的直播现场,鲜明地摆明了自己的立场,宣扬了出版社的一种社会责任和道义,扩大了出版社的声誉和责任感。

对于报社记者而言,新闻报道本身就是他们的工作职责,当这次事件成为一个社会所关注的话题时,媒体的力量便显现出来,这也正是他们所期待的新闻亮点。

对于电视台而言,对这个事件的深入挖掘成就了社会的关注焦点,而能够得到社会大众的评论和争议,本身就是做电视节目的一个目标,有人看、有人关注、收视率高,也正是电视台希望的一种状态。

一个谎言成就了五方的利益,一个人的“成功”成就了五方的成功。仅仅靠个人的力量能成功吗?当然不能,因为问题所在不是靠自己还是靠他人,而是:每个人,每个利益团体都在追求“成功”,大家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合谋了一个令所有人满意的喜剧,而没人在乎这喜剧是多么令人恶心。

个人努力奋斗永远是成功的源泉

文-熊跃根(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有人认为,在这个制度约束极强、社会关系错综复杂以及倡导合作的年代里,靠个人的力量是难以获得成功的,因此,有人打出“这是一个合谋的时代”的口号。然而,笔者却认为,轻视甚至否认个人努力和奋斗的价值与意义,无疑是在为人类的失败和群体的失能寻找新的借口。在我看来,即使在今天这样一个强调集体文化与精神、强调合作与团结的时代里,我们仍要毫不犹豫地肯定并倡导个人努力和奋斗走向成功的精神和追求。

我想阐述的是这样的观点:在我们这样一个关系社会里,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和极端追求实用与功利的时代里,强调通过个人努力奋斗获得成功,是唤醒懦弱无知的最好武器。长期以来,集体无意识的脆弱与群体文化的隐忍,造就了我们国人性格中压抑与被动的行为模式。

一方面,我们往往会因为害怕个人努力和奋斗的张扬损害了社会对自我的评价,我们害怕与他人不同,我们担心个人努力的成功招致嫉恨。另一方面,由于某些复杂的原因,比如社会关系和制度结构的力量日益发挥其强大影响力,个人也往往会因为努力奋斗后的一无所获变得患得患失。我们不经意失去了努力和奋斗的动机。甚至因为我们学会了乖巧和左右逢源,很多年轻人过早地体验了所谓成功的快感,然而,这些没有经过个人真切努力和奋斗的结局往往也变得不堪一击。

在人类社会里,人性的美好是一个人相信他的努力和奋斗不仅可以改善个人的幸福,同时还可以造福于人类大众。然而,若一个人根本不相信自己可以通过努力和奋斗获

得成功,那他很难为社会的前景和人类的命运作出积极的贡献。所以,我认为,否定通过个人努力和奋斗可以获得成功,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否定人类的命运可以靠人类自身来掌控。当然,也有人可能会说个人的力量不足以获得成功,因为个人是受到社会和群体的影响甚至左右的,因此,放弃个人的梦想、融进群体的大我并依赖既有的社会安排就成为最现实的选择。当人们不相信可以靠个人的努力和奋斗获得成功的时候,人们有可能想通过捷径和以最小的代价(包括强取豪夺与搭便车)来实现所谓的成功。当我们不再深入思考个人努力和奋斗去达致成功目标的意义时,我们似乎已经丧失去努力寻找牵引社会进步的道德力量的动机。

我相信,在我们今天的社会里,几乎每个人都具备获得成功的基础与条件,而前提是:我们是否相信我们自己的努力和奋斗的价值?在某种程度上,一个人是可以依靠或依赖他人或群体获得某种成功与幸福的,而问题是那是我们需要的成功和幸福吗?当一个人不相信个人努力和奋斗可以成功时,也可以说这个人其实是不敢面对个人努力可能遭遇的困境和危险。当人们丧失了追求个人目标而努力奋斗时,也等同他丧失了追求幸福与成功的机遇。

在我看来,在这个时代,可贵的并不仅仅是个人能够以怎样的行动证明自身的价值,更重要的是敢于在面对多数原则和普遍遵从的习俗中,清晰表明自己独特的价值观。追求个人奋斗和成功,肯定个人成功的价值,正是人类长久以来对改变自身命运的英雄的一种崇拜情结。人类个体相信自身的力量、勇气和决心,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达到光辉的顶点,从而避免了沦为被人左右的草寇群氓,这依旧是我们这个时代以及任何时代里值得肯定的行为,它也是指引我们每个人努力奋斗通往事业成功的明灯。“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国际歌》中激昂的号角,再次催发了我们每个人努力奋斗的热情,它也再次让我们相信只有通过个人不懈的努力,我们才能实现成功的梦想。


相关内容

  • 论韩信悲剧命运的必然_读_史记_淮阴侯列传_
  • 论韩信悲剧命运的必然 ---读<史记・淮阴侯列传> 二千二百年前,一代名将韩信在楚汉之带着刀剑随时在等待这一机会的到来. 争中帮助汉王刘邦夺取天下后又被刘邦所秦的暴政终于使它成为历史上第一个最杀,成为历史上"狡兔死,走狗烹"的最典短命的王朝.农民起义爆发了,天下大乱, ...

  • 后股权分置时代股权制衡的现状分析
  • 后股权分置时代股权制衡的现状分析 邱龙广 郭姿辰 宜宾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宜宾学院会计研究所 四川 宜宾644000 摘要 按照Gomes and Novaes (2001)判断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是否具备股权制衡的条件,从股权分置改革初步完成后的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上市公司中,选取符合条件的股权制 ...

  • 论武则天成为皇帝的原因
  • 论武则天成为皇帝的原因 [1**********] 11英语1 卞亚丹 外国语学院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女皇帝,是广受后人议论的一位皇帝. 在我看来,武则天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开放的唐朝在某种程度上减轻了妇女所受到的压制与禁锢,因此,在唐朝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皇帝,这并偶然. 第一,武则 ...

  • 季惠杰老师的文章
  • 流行文化中英雄情结的结构演绎 季惠杰 (北华大学文学院,吉林吉林132013) [摘要]作为中华民族的全局,英雄文化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天降大任于斯人"的励志劝勉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革命的大无畏精神凸现,从影视小说中观众与英雄的鸳梦重温到 ...

  • 文化沦丧谁之过
  • 殷谦简介: 殷谦,笔名:北野.英孜.英子.当代知名作家.文艺评论家.诗人.1977年7月11日出生于新疆伊犁巩留县.世界华文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 殷谦出生于书香门第,6岁开始接触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元曲.9岁开始发表文章,11岁开始以笔名"北 ...

  • 石油市场价格波动观察
  • 改革红利与中国增长新动力 我想先讲几个共识,作为讨论的基础. 首先,石油是单一最大的自由贸易品,什么意思呢,石油的贸易额,大约相当于全球贸易额5-8%,是单一商品中最大的:自由贸易,指的是石油价格,是在伦敦和纽约的交易所里面交易出来的,全球没有任何一个政府.组织或者个人,能够决定这个价格. 说到这里 ...

  • 科学主义与超现实主义"合谋"下的"游戏"
  • 作者:金丹元文斌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12期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11X(2011)05-0082-05 如果说的确存在着一个以影视.摄影和网络互动技术为标志的"影像时代"的话,那么3D.4D技术的出现,似乎让人们看 ...

  • "为谁点赞"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写作指引及范文赏析
  • "为谁点赞"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写作指引及范文赏析 一.写作指引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环卫工人陈阿姨在打扫卫生时,遭到正在旁边健身器材上做仰卧起坐的一位大妈的辱骂,她骂陈阿姨影响她锻炼身体.其他市民赶紧劝阻,陈阿姨也没还嘴,还用扫帚将健身器材下面的 ...

  • 混合寡头厂商的合作研发及反垄断控制研究
  • 作者:张伟于良春 中国工业经济 2014年07期 一.问题提出 2013年1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发布公告,认定韩国三星.LG.中国台湾地区奇美.友达等液晶面板厂商合谋操纵液晶面板价格,损害了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而这些厂商在历史上曾相互重叠地参与了不同的合作研发联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