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项选择题
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B.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学说的体系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C.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D.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学说体系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含义。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广义的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理论、观点方法;列宁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因此,正确答案是B 。
2、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马克思主义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C.马克思主义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马克思主义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源泉。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根源于它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选项A 是马克思主义的属性;C 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D 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渊源。因此选B 。
3、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创立的关键在于马克思确立了
A.剩余价值理论 B.阶级斗争理论
C.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 D.科学的实践观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A 是马克思一生中两个伟大发现之一;B 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C 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但是,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创立新世界观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键是科学实践观的提出。选项D 是正确答案。
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
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
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
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根本依据。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就在于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发展真理,所以选B 。A 项是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象,不合题意。B 、C 、D 三项都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依据,但B 项是根本依据。
5、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理论发现是
A.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B.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领袖的学说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及其组成部分。A 、B 、D 都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即马克思重要的理论发现。但是,它们都不是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理论发现。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理论发现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正是由于这两大发现才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所以,C 是正确选项。
6、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这形象地说明了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的,静止是
A.运动的普遍状态 B.运动的内在原因
C.运动的衡量尺度 D.运动的存在方式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运动和静止关系的原理。A 错,因为静止时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不是运动的普遍状态。B 错,因为运动的内在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而不是静止。C 对,因为“舟行”(运动)是通过“洲不行”(静止)衡量出来的,“鸽飞”(运动)是通过“阁不飞”(静止)衡量出来的。D 错,因为该项与题干无关。正确答案是C 。
7、中国古代哲学家张载提出“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这是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张载把世界的本原理解为实物形态的气,承认了世界的物质性,但缺乏科学依据和科学抽象。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是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具有直观猜测性。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B 。
8、“理在事先”。这一观点属于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人之外的某种神秘莫测的精神力量,其常用“理”、“理念”和绝对精神来表述。本题中的“理”便属于客观精神。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D 。
9、宋朝画家文与可的住宅周围有很多竹子。他一年四季注意观察周围的变化,对竹子的形状、姿态有着透彻的了解,因而画出的竹子生动逼真。有诗云:“与可画竹,胸有成竹。”这一事实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D.物质具有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性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能动作用。从题干中可以看出,文与可之所以能画出生动逼真的竹子,是他长期观察,对竹子有透彻理解的结果。这说明人脑不会自动产生意识,只有当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并反映到人脑之后,才能形成意识,也就是说,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A 项是意识的起源,B 项是意识的本质,D 项是物质的特性,均不符合。正确答案是C 。
10、休谟说:“感觉是人和世界之间的屏障。”这一观点是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可知论的观点 D.不可知论的观点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不可知论具体观点的理解。理解本题的关键是抓住“屏障”一词,题干的意思是:感觉把人与外部世界隔开了,人无法通过感觉认识世界,即世界是不可知的。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D 。
11、“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这是
A.否认精神性存在的唯心主义观点
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否认静止的诡辩论观点
D.把人的意识理解成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列宁提出:“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而运动着的物质只有在空间和时间之内才能运动”。列宁的这句话表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意识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世界上的一切变化和发展,其原因都在于物质世界自身,即世界是多样性的物质统一。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B 。
12、对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之间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具体和抽象的关系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物质的具体形态由于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形式及结构功能不同,其表现形态是无限多样和不可穷尽的。在物质世界中,每一个具体的物质形态都有自己的规定性,都有自己的特殊的质,彼此有别,由此形成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物质概念抽象的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共性,即物质是从万事万物中概括抽象出来的,物质存在于具体物质形态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物质的具体表现,二者之间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抽象与具体的关系。正确答案是B 。选项D 顺序说反了,应为抽象和具体的关系,与题干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呼应。
13、人在心情愉快时,会感到“光阴似箭”;心情抑郁时,则感到“度日如年”。这表明
A.时间是人在主观上的感觉 B.人们的时间观念具有可变性
C.时间具有不可知性 D.时间随人的感觉的变化而变化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时间的相对性。时间、空间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时空的绝对性是指其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是不变的、无条件的。时空的相对性是指时空特性的具体性、可变性,以及人们的时空观念的可变性。根据题意,正确选项是B 。
14、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以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
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到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给人们带来巨大灾难。这些挖甘草的人们
A.只看到事物的客观性,没有看到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B.只看到事物的绝对运动,没有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
C.只看到眼前的直接联系,没有看到长远的间接联系
D.只看到物与物之间的联系,没有看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联系的多样性。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这要求我们必须从事物固有的联系出发,对多种联系进行具体分析,用以指导我们的实践。人们只要眼前的经济利益,说明看到了直接联系;不顾破坏生态环境带来的危害,说明人们忽视了间接联系,所以正确答案是C 。选项A 、
B 、D 均为相近的迷惑项,都不符合题意。
15、一位机械工程专家讲过这样一件事:“文革”中,他在农场劳动,有一天领导要他去割羊草。他没养过羊,怎么认得羊草呢?但脑子一转办法就来了。他把羊赶出去,看羊吃什么就割什么。不到半天就割回了羊草。这位专家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意识到,“羊吃草”与“割羊草”两者之间存在着
A.主观联系 B.必然联系
C.本质联系 D.因果联系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因果联系。客观世界到处都存在着引起与被引起的普遍联系,辩证法把这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称为因果联系。其中,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叫原因,而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叫结果。“羊吃草”是原因,“割羊草”是结果,因为专家看到了羊吃什么样的草,所以他才知道如何去割羊草。二者是因果联系。正确答案是D 。
16、“燕子低飞蛇过道,必有大雨到”这句谚语包含的主要哲学道理是
A.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B.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C.世界是物质的 D.矛盾具有普遍性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事物的普遍联系。题干谚语说的是燕子、蛇的活动方式与气象变化之间的联系,显然,其说明的是世界是普遍联系的。选项
B 、D 与题干内容无关。选项C 不够准确。所以,最能说明题意的是A 。
1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
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发展的实质。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是由新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就本题来说,四个选项全部正确,但最能体现这两首诗的最佳选项是D 。因为“沉舟”和“病树”、“陈叶”和“后波”都是旧事物的代表,而“千帆过”和“万木春”、“新叶”和“前波”则代表新事物的发展趋势,所以本题选D 。
18、日本福岛核泄漏引起全球关注,世界各国纷纷调整核政策,采取措施应对核泄漏危机。这件事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
B.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C.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D.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矛盾普遍性的关系也就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日本福岛核泄漏是特殊、个别。核设施的普遍使用,使得核安全成为所有国家关注的一般性问题。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B 。
19、“居安思危”这句成语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矛盾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
C.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下推动事物的发展
D.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的同一性。“安”与“危”作为对立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正确答案是A 。
20、“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知道限制自己。反之,那些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这段话告诉我们
A.要学会分清事物矛盾的性质
B.要懂得对事物进行矛盾分析
C.要具体矛盾具体分析
D.要抓主要矛盾,不要平均使用力量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分析法。选项A 、B 、C 都对,但选项D 最准确。
21、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带有一定的综合性。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所揭示的内容是各不相同的:对立统一规律揭示的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质量互变规律揭示的是事物存在的形式和状态,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是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所以本题正确选项为A 。
22、把不同事物区分开来的依据是
A.事物的度 B.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C.事物的属性 D.事物的量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质、量、度。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物的内在规定性。度是区分质变和量变的依据。对于同质事物,区别的依据是事物的属性和量。
23、事物具有直接同一性的是
A.事物的量变和质变 B.事物的量和事物的存在
C.事物的质和事物的存在 D.事物的属性和事物的存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质与事物存在的同一性。事物的质就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物的内在规定性。特殊的质就是特殊事物的本身,质与事物存在是直接同一的。正确答案是C 。
24、“大海捞针”是一种
A.现实的可能性 B.抽象的可能性
C.现实性 D.不可能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可能性的分析。只要大海有针,随着探测技术和打捞技术的发展,人类迟早能把针捞起来。但就目前的技术条件而言,人
类尚无法做到,所以这是一种抽象的可能性。
25、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的关系。主观辩证法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客观辩证法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是辩证法在认识和思维中的运用和体现,两者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主观辩证法”中的“主观”,是指人的主观世界即认识和思维领域,并不包含“唯心主义”、“抽象”等含义,所以排除选项B 、C 、D ,正确选项是A 。
26、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区别在于
A.是否具有客观性 B.是否具有强制性
C.是否具有稳定性 D.是否能够离开人类社会而存在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区别。只要是规律,就有客观性、稳定性和强制性的特点。社会规律不同于自然规律之处在于,其必须通过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体现出来,脱离了人类社会,社会规律将无法存在,而自然规律可以脱离人类社会而存在。所以,正确选项是D 。
27、由于社会历史是由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着的人创造的,因此
A.社会规律是由人所创造的
B.人们可以改造或者消灭社会规律
C.社会发展规律只能通过人的自觉活动起作用
D.人的活动都体现社会规律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人的自觉活动。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的,社会历史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必然性和因果制约性。A 项的错误在于社会规律不是由人所创造的,它否认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B 项的错误在于人不能改造或消灭规律。D 项的错误在于并非所有人的活动都体现社会规律。正确答案是C 。
28、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在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心不在焉”强调的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所以只有B 是符合题意的。
29、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上,对物质概念做出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可见,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A 是正确选项。
30、“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因为静止是
A.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B.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
C.运动的原因和根据
D.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是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是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所以只有B 选项是正确选项。
31、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度”是指
A.事物质变的关节点 B.事物质变的临界点
C.事物保持一定质的量的限度 D.事物保持一定量的质的限度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量变质变规律。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标志事物质和量统一的范畴是度,度是事物保持自身质的量的限度。度的两端是关节点或临界点,度是两端极限之间的范围。这样就把度和关节点、临界点严格
地区分开来了,所以只有C 项是正确答案。
32、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范畴的关系是
A.本源和派生的关系 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哲学上的物质范畴就是从自然科学的各种具体物质形态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普遍的哲学概念,哲学的物质范畴作为共性寓于自然科学的物质范畴之中,二者是共性和个性、普遍和特殊的关系,所以正确选项是B 。
33、孔子在《论语》中讲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蕴含的哲理是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D.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体现的哲理就是要善于从对立面的角度看问题,即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即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
34、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表明人的才智
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联
B.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
C.发展的动力在于实践
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的智力“属于认识范畴,“改变自然界”指的是实践。显然,题干论及的是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选项A 、D 为干扰项首先排除。题干讲的不是人的才智来源问题,而是实践锻炼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主体对世界的反映能力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即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所以选C 。
35、牛顿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句话肯定了
A.直接经验的作用 B.间接经验的作用
C.感性认识的作用 D.理性认识的作用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题干强调的是后半句话。而“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意味着学习理论、占有间接经验,所以选择B 。由于题干说明的是“我”与“别人”的关系,这样,选项C 、D 成为干扰项而被排除。
36、2009年秋季以来,我国西南部分地区持续少雨,气温偏高,遭遇严重旱灾。对这种长时间、大范围的干旱,我们没能作出准确预测。这件事说明
A.世界的不可知性
B.人的认识仅仅是对客观事物的直观摹写
C.认识能动作用的实现的条件性
D.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认识的本质和意识作用实现的条件性。“没能做出准确预测”不等于不能做出预测(B 、D ),不等于世界不能被认识(A )。只是因为受到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目前尚未作出准确预测。所以选择C 。
37、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这句话肯定了
A.认识过程中理性因素的作用
B.认识过程中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C.认识过程中直接经验的作用
D.认识过程中间接经验的作用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认识过程中的非理性的内容。“人的感情”与人的理性相对称,属于非理性范畴,首先将A 排除,选项C 、D 与题干内容没有关联,属于干扰项,所以正确选项是B 。
38、伽利略一次比萨斜塔实验就推翻了统治思想界达2000年之久的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说法。这主要是因为实践具有
A.直接现实性 B.普遍性
C.能动目的性 D.社会历史性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实践的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品质决定了它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普遍性既是实践的特点,也是理
论的特点。直接现实性则是实践所独有的,也是实践高于理论的优点,是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根据。所以此题的正确答案是A 。选项C 、D 虽然也是实践的特点,但与题意无关。
39、真理的相对性应该理解为
A.真理和谬误没有严格界限
B.真理中包含着谬误
C.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真理标准
D.真理有待于扩展和深化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限性和有条件性,这不仅表现在特定真理的反映对象的范围上,也表现在其正确程度上,所以真理性的认识有待扩展和深化。选项A 、B 否认了真理和谬误的严格界限,选项C 属于主观真理论,都是错误的观点,所以选择D 。
40、实用主义鼓吹“有用就是真理”,把“有用”与“真理”完全等同起来,从根本上否定了真理的
A.客观性 B.相对性 C.价值性 D.具体性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真理的客观性。真理必然是有价值的,对人有用。但有用的未必都是真理。“有用”中的“用”往往因人而异而具有极强的主观性,如把“有用性”与“真理”等同起来,就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所以选择A 。
41、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17世纪牛顿提出“粒子说”,17世纪末惠更斯提出“波动说”,两种学说在科学史上争论了几个世纪。直到1922年,爱因斯坦把两者统一起来,建立“波粒二象性”的学说,这个矛盾才得以解决。这一历史事件所包含的哲理是
A.认识经历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
B.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
C.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过程
D.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这句话是讲认识问题,故选项B 成为干扰项。题干中的每一种学说都是理性认识,都在试图揭
示事物的本质,而没有涉及感性认识问题,故排除选择A 、D 。这样,就剩下了选项C 。做此题的关键是采取排除法进行选择。
42、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在强调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学习获得的间接经验并不重要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题干的意思是,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毕竟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对于认识来源于实践,不能作狭隘的理解。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其次,认识来源于时间并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所以,本题选C 。
43、“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这一命题
A.强调了社会实践的决定作用
B.夸大了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C.低估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D.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题干中“先导”一词的基本含义是指导,显然,其强调的是认识对实践的作用,选项A 、C 因不符合题意首先被排除。“在实践基础上”表明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是有基础的,所以命题并没有否认实践的决定作用,没有夸大认识的作用,选项B 也不符合题意,根据排除法选D 。
44、面对新的时代和新的实践,马克思主义永葆生命力的关键在于要
A.坚持 B.继承 C.发展 D.创新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理论创新。对待马克思主义,我们必须做到坚持和创新的统一,其中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所在。只有进行创新才能不断发展;而坚持和继承则是创新的前提。
45、庞葱要陪太子到赵国去做人质,庞葱对魏王说:“现在,如果有一个人说街
市上有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不相信。”庞葱说:“如果是两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那我就要疑惑了。”庞葱又说:“如果三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我相信了。”庞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三人成虎的成语体现的是什么观点?
A.实用主义真理观
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
C.只承认真理绝对性的观点
D.只承认真理相对性的观点
答案:A 解析:真理的客观性是有其客观内容的,而主观真理从主观出发,没有客观内容。三人成虎没有从客观事实出发,而是从主观臆测出发去判定认识的正确与否,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属于典型的实用主义观点。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A 。
46、阿尔都塞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并不是在一切时候都固定不变的,它随着矛盾的多元决定和它们的不平衡发展而变化着”,经济、政治、理论等交替起第一作用。这一“多元决定论”是
A.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
B.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
C.超越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之上的正确观点
D.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决定论的有益补充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唯心史观的认识,阿尔都塞思想的核心是:社会历史发展中发生作用的各种不同因素是等价的,经济不是最根本的决定因素。否认经济因素即物质因素的决定作用,必然滑向历史唯心主义。这是一种企图“超越”历史观基本问题的错误观点。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B 。
47、恩格斯指出:“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念,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关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这句话表明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C.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载体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读懂题干的意思。题干的意思是:只有理解了一切理论观念产生的物质生活条件,才能真正理解理论观念本身。其蕴含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48、社会政治结构或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A.哲学 B.宗教 C.政治法律思想 D.国家政权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国家政权是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社会的政治结构是指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包括政党、政权机关、军队、警察、法庭和监狱等实体要素以及政治的组织形式、立法、司法、宪法、规章等制度性要素。在社会的政治结构中,国家政权是核心。政治结构是整个社会系统中起控制作用的部分,而国家政权则是它的控制中心。
49、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普遍,但它并没有成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是
A.政治法律关系 B.血缘关系 C.宗族关系 D.生产关系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产关系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社会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和相互交往中结成的各种关系,其中生产关系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正确选项是D 。
50、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
A.它正确地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 B.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它具有相对独立性 D.它具有历史继承性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在四个选项中,B 项“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C 项“它具有相对独立性”和D 项“它具有历史继承性”是社会意识,既包括先进的社会意识也包括落后的社会意识,所共有的特点。而A 项“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是先进的社会意识所独有的特点。也正因为先进的社会意识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从整体上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因而才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51、社会形态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体 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体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形态的内涵。社会形态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包括社会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
52、列宁指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这说明
A.社会历史发展无规律可言
B.社会历史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C.社会历史发展是客观必然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
D.社会历史发展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形态(社会历史)发展的辩证法。题干原文的中心词是“一般规律”和“特殊性”,即社会形态(社会历史)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选项B 、C 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辩证法的正确思想,但与列宁这段话的意思不符。选项A 观点本身错误。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D 。
53、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
A.劳动发展史 B.思想发展史 C.交往发展史 D.阶级斗争史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劳动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发展史就是人类生产方式的发展史,所以理解人类发展史的“钥匙”就是劳动发展史。至于思想发展史、交往发展史和阶级斗争史,归根到底都是由劳动决定的。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A 。
54、马克思主义重视革命的伟大作用,认为“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社会革命的根源在于
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革命阶级的思想觉悟
C.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D.科学技术的进步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革命的根源。作为阶级斗争最高形式的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生产力的发展和旧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发展和旧的上层建筑之间出现的矛盾冲突,是社会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55、“英雄造时势”与“时势造英雄”这两种观点
A.两者都是英雄史观的命题
B.前者是唯物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
C.前者是唯心史观,后者是唯物史观
D.两者都是唯物史观的命题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英雄造时势”意味着历史人物可以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一般进程,这是一种夸大了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时势造英雄”则肯定了社会历史条件的作用,是唯物主义的观点。所以正确选项是C 。
56、每个历史阶段和历史事变中的杰出人物,既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这是
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B.折中主义的观点
C.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 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的关系的理解。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杰出人物属于人民群众,所以他们也既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本题的正确选项是A 。
57、“基因决定论”认为,一个人的基因信息内容决定了他的行为方式、心理内容乃至本质。这种“基因决定论”的错误在于,没有认识到
A.人的本质在于人的自然属性
B.人的本质是天生的
C.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D.人的本质就是人类共有的本性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的本质。基因决定论从人的生物属性出发说明人,而没有认识到人总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和社会条件中的人,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应该深入到人的现实的社会关系中。因此,本题的正确选项是C 。
58、“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句话表明
A.人是研究社会历史的出发点
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历史发展的方向是人自己决定的
D.人的自我保存和发展是历史的原动力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说的是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A 选择人是研究社会历史的出发点,观点正确,“社会历史是由现实的个人及其活动构成的,全部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但是不合题意;社会发展规律形成并实现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所以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B 选项是符合题干的正确选项。C 项是错误观点,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不能决定历史发展方向;D 项是错误选项,历史发展的原动力是生产力。
59、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
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B.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C.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 D.社会生产力的性质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上层建筑不能脱离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和水平。选项中只有B 符合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是正确选项;AC 都属于上层建筑的内容,不符合题干要求,D 属于经济基础中的一部分,不能代表经济基础,不是正确选项。
60、马克思主义揭示人的本质的出发点是
A.人的自身需要 B.人类的共同利益
C.人的自然属性 D.人的社会关系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现实的人及其活动。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本题非常简单,直接考查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只有D 项与题干相符,是正确选项。
61、马克思说:“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这句话说明
A.社会关系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B.人的本质是从所有客体上抽象出来的共同性
C.社会关系决定人的社会地位
D.社会关系是多方面的
答案:C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C 项的说法正确。AD 表述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B 项表述有误。
62、在一切社会里,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都是由
A.价值构成的 B.货币构成的 C.资金构成的 D.使用价值构成的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在一切社会里,使用价值才使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因此,D 项是唯一正确选项。
63、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
A.物质属性 B.社会属性 C.自然属性 D.一般属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商品价值的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因为它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故B 为正确选项。
64、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指
A.不同劳动过程中的两个不同方面
B.同一劳动工程中先后出现的两次劳动
C.同一劳动工程中的两个不同方面
D.不同劳动过程中相同的劳动形式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劳动二重性的理解。生产商品的劳动可以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另一方面,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故C 为正确选项。
65、如果劳动生产率下降,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
A.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B.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C.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D.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劳动生产率和单位产品价值量的关系。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劳动生产率指的是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它的高低可以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测量,也可以用单位产品中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测量。如果劳动生产率下降,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故A 为正确选项。
66、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的特殊性在于
A.能转移劳动力自身的价值
B.能保存劳动力自身的价值
C.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D.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价值也就消失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的特殊性。劳动力商品的使用就是人的劳动,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人在劳动过程中能够创造新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这个更大的价值正是剩余价值的源泉。故C 为正确选项。
67、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
A.资本家积累了大量的货币 B.劳动力成为商品
C.生产资料成为资本 D.劳动成为商品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由于劳动力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所以资本家只有购买到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才能够获得剩余价值,这样货币也就转化为资本。故B 为正确选项。
68、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是
A.资本家无偿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
B.劳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C.雇佣工人丝毫不占有自己的劳动价值
D.劳资双方既排斥又依靠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故A 为正确选项。
69、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是
A.雇佣工人的全部劳动 B.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C.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 D.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剩余价值的源泉问题。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表明了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故B 为正确选项。
70、促使资本家竞相改进技术的直接动因是
A.降低劳动力价值 B.追逐超额剩余价值
C.获取绝对剩余价值 D.获取相对剩余价值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超额剩余价值的产生。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条件下,每个资本家总是力图不断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的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促使资本家竞相改进技术的直接动因是追逐超额剩余价值。故B 为正确选项。
71、资本积累的本质是
A.剩余价值资本化
B.增加社会财富总量
C.扩大生产规模来增强竞争能力
D.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进一步扩大剥削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资本积累的本质。资本积累的本质就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选项A 是资本积累的概念。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故D 为正确选项。
72、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
A.简单再生产 B.资本积累
C.物质资料再生产 D.可变资本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资本积累即剩余价值资本化,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又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故B 为正确选项。
73、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A.价值如何增殖 B.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形成
C.剩余价值的实现 D.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这里的实现是指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更新。这是因为:第一,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得到补偿,是社会再生产正常进行的基础。只有社会总产品能够销售出去才能够补偿生产中所耗费的资本价值,才有可能重新购买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行社会再生产。第二,社会总产品的实物得到更新,是保证社会再生产正常进行的关键。只有社会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能够得到物质补偿(在市场上能够买到),再生产才能正常进行。故正确选项是D 。
74、资本积累的源泉是
A.不变资本 B.可变资本 C.剩余价值 D.固定资本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资本积累的源泉问题。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后,将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是生产在扩大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C 选项正确。
75、资本主义国家法律制度的核心是
A.民法 B.宪法 C.刑法 D.行政法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资本主义国家法律制度的核心。宪法是资本主义国家法律制度的核心,是建设法治、实行法治的法律基础。故正确选项是B 。
76、作为商品的计算机软件,其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
A.软件磁盘本身 B.软件的有用性
C.购买软件的货币 D.应用软件的计算机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使用价值同价值的关系。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的。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而商品的使用价值又是指商品的有用性,故正确选项是B 。
77、马克思指出:“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段话说明
A.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
B.价值的存在与物的有用性互为前提
C.只有物是有用的,它就有价值
D.物越是有用就越有价值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劳动二重性同商品二因素的关系。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是无用之物,即使人们为它付出了大量的劳动,也没有价值。正确选项是A 。
78、某资本家经营的企业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商品花费的劳动时间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少10%,由此形成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那部分是
A.超额m B.绝对m C.相对m D.m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超额剩余价值的理解。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的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获得超额m 。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资本家之间进行着激烈的竞争。正确选项为A 。
79、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最根本的标志在于
A.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并占据统治地位
B.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
C.垄断组织出现
D.国家垄断代替私人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的最根本标志。19
世纪70年代以前,资本主义处于自由竞争阶段。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逐步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并占据统治地位,垄断资本主义得以形成。故A 是正确选项。
80、垄断与竞争的关系是
A.垄断消灭了竞争 B.垄断缓和了竞争
C.竞争凌驾于垄断之上 D.垄断与竞争并存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垄断条件下,垄断与竞争的关系。垄断是在自由竞争中形成的,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抗面产生的。但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D 项正确。
81、垄断资本家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是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
A.资本主义私有制 B.自由竞争 C.垄断价格 D.垄断地位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垄断资本家获得垄断利润的凭借。垄断资本家获得垄断利润是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统治,而垄断利润主要是通过垄断组织制定的垄断价格来实现的,故D 是正确选项。
8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
A.消除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垄断资本主义
B.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相互分离的垄断资本主义
C.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D.带有国家调节因素的垄断资本主义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并没有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更好地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更有利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故C 是正确选项。
8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意味着
A.资本主义制度已发生了根本性质的变化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部有了局部的调整和变革
C.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已不再存在
D.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将不再存在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的经济关系调整,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故B 是正确选项。
84、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原因很多,根本的推动力量是
A.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
B.工人阶级的斗争
C.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故A 是正确选项。
85、垄断价格等于成本价格加上
A.平均利润 B.垄断利润 C.剩余价值 D.利润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垄断价格的构成问题。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在销售和购买,凭借垄断地位规定的,旨在保证获得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垄断价格=成本价格+垄断利润。B 为正确选项。
86、恩格斯指出,“德国的理论上的社会主义永远不会忘记,它是依靠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这三位思想家而确立起来的。”这段话说明科学社会主义直接的思想来源是
A.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B.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C.19世纪中叶空想共产主义 D.19世纪初期空想社会主义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圣西门、傅立叶、欧文是19世纪初期空想社会主义者,他们把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发展到高级阶段,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A 是16-17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有莫尔、闵采尔、康帕内拉。B 是17-18世纪空想平均共产主义,代表人物有温斯坦莱、摩莱里、马布利、巴贝夫。C 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前后的空想共产主义,代表人物是卡贝、德萨米、布朗基、魏特林。
87、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是奠定在两大理论基石之上的,这两大理论基石是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空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学说 D.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科学社会主义奠定的两大理论基础。恩格斯说,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露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这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88、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
A.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B.1848年革命
C.匈牙利三月革命 D.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巴黎公社革命。对1871年3月18日的巴黎公社革命,马克思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巴黎公社是“工人阶级的政府”,“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
89、20世纪初,列宁提出“社会主义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此论断的理论依据是
A.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
B.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
C.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D.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列宁一国胜利学说的理论依据。A 是1915年8月,列宁在《论欧洲联邦口号》中的论述。
90、列宁领导实行的新经济政策是他留给后人的最宝贵的思想遗产,是因为新经济政策
A.探索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B.指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道路
C.找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D.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新经济政策的意义。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俄国国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对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怎样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普遍指导意义。C 选项正确。
9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的明确表达,它指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
A.阶级性和先进性 B.革命性和科学性
C.阶级性和革命性 D.群众性和先进性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是由工人阶级本身的先进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由工人阶级中的先进分子组成的,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以工人阶级为阶级基础的。
92、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是统一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当前的最低纲领就是
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为实现现代化而奋斗
C.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
D.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奋斗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内含了BCD 的内容。正确选项是A 。
93、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
A.两者互为前提和基础
B.前者是个人的理想,后者是社会的目标
C.前者是个人价值的体现,后者是社会价值的体现
D.两者是彼此并进的历史发展过程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发展是自由的发展。那时,人摆脱了自然经济条件下对“人的依赖关系”,也摆脱了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依赖性,人与人之间形成事实上的平等,整个社会是和谐的,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实现了真正的统一。作为社会的人,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互为前提和基础。
单项选择题
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B.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学说的体系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C.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D.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学说体系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含义。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广义的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理论、观点方法;列宁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因此,正确答案是B 。
2、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马克思主义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C.马克思主义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马克思主义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源泉。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根源于它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选项A 是马克思主义的属性;C 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D 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渊源。因此选B 。
3、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创立的关键在于马克思确立了
A.剩余价值理论 B.阶级斗争理论
C.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 D.科学的实践观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A 是马克思一生中两个伟大发现之一;B 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C 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但是,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创立新世界观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键是科学实践观的提出。选项D 是正确答案。
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
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
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
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根本依据。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就在于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发展真理,所以选B 。A 项是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象,不合题意。B 、C 、D 三项都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依据,但B 项是根本依据。
5、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理论发现是
A.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B.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领袖的学说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及其组成部分。A 、B 、D 都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即马克思重要的理论发现。但是,它们都不是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理论发现。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理论发现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正是由于这两大发现才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所以,C 是正确选项。
6、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这形象地说明了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的,静止是
A.运动的普遍状态 B.运动的内在原因
C.运动的衡量尺度 D.运动的存在方式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运动和静止关系的原理。A 错,因为静止时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不是运动的普遍状态。B 错,因为运动的内在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而不是静止。C 对,因为“舟行”(运动)是通过“洲不行”(静止)衡量出来的,“鸽飞”(运动)是通过“阁不飞”(静止)衡量出来的。D 错,因为该项与题干无关。正确答案是C 。
7、中国古代哲学家张载提出“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这是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张载把世界的本原理解为实物形态的气,承认了世界的物质性,但缺乏科学依据和科学抽象。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是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具有直观猜测性。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B 。
8、“理在事先”。这一观点属于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人之外的某种神秘莫测的精神力量,其常用“理”、“理念”和绝对精神来表述。本题中的“理”便属于客观精神。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D 。
9、宋朝画家文与可的住宅周围有很多竹子。他一年四季注意观察周围的变化,对竹子的形状、姿态有着透彻的了解,因而画出的竹子生动逼真。有诗云:“与可画竹,胸有成竹。”这一事实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D.物质具有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性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能动作用。从题干中可以看出,文与可之所以能画出生动逼真的竹子,是他长期观察,对竹子有透彻理解的结果。这说明人脑不会自动产生意识,只有当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并反映到人脑之后,才能形成意识,也就是说,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A 项是意识的起源,B 项是意识的本质,D 项是物质的特性,均不符合。正确答案是C 。
10、休谟说:“感觉是人和世界之间的屏障。”这一观点是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可知论的观点 D.不可知论的观点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不可知论具体观点的理解。理解本题的关键是抓住“屏障”一词,题干的意思是:感觉把人与外部世界隔开了,人无法通过感觉认识世界,即世界是不可知的。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D 。
11、“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这是
A.否认精神性存在的唯心主义观点
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否认静止的诡辩论观点
D.把人的意识理解成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列宁提出:“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而运动着的物质只有在空间和时间之内才能运动”。列宁的这句话表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意识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世界上的一切变化和发展,其原因都在于物质世界自身,即世界是多样性的物质统一。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B 。
12、对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之间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具体和抽象的关系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物质的具体形态由于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形式及结构功能不同,其表现形态是无限多样和不可穷尽的。在物质世界中,每一个具体的物质形态都有自己的规定性,都有自己的特殊的质,彼此有别,由此形成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物质概念抽象的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共性,即物质是从万事万物中概括抽象出来的,物质存在于具体物质形态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物质的具体表现,二者之间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抽象与具体的关系。正确答案是B 。选项D 顺序说反了,应为抽象和具体的关系,与题干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呼应。
13、人在心情愉快时,会感到“光阴似箭”;心情抑郁时,则感到“度日如年”。这表明
A.时间是人在主观上的感觉 B.人们的时间观念具有可变性
C.时间具有不可知性 D.时间随人的感觉的变化而变化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时间的相对性。时间、空间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时空的绝对性是指其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是不变的、无条件的。时空的相对性是指时空特性的具体性、可变性,以及人们的时空观念的可变性。根据题意,正确选项是B 。
14、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以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
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到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给人们带来巨大灾难。这些挖甘草的人们
A.只看到事物的客观性,没有看到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B.只看到事物的绝对运动,没有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
C.只看到眼前的直接联系,没有看到长远的间接联系
D.只看到物与物之间的联系,没有看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联系的多样性。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这要求我们必须从事物固有的联系出发,对多种联系进行具体分析,用以指导我们的实践。人们只要眼前的经济利益,说明看到了直接联系;不顾破坏生态环境带来的危害,说明人们忽视了间接联系,所以正确答案是C 。选项A 、
B 、D 均为相近的迷惑项,都不符合题意。
15、一位机械工程专家讲过这样一件事:“文革”中,他在农场劳动,有一天领导要他去割羊草。他没养过羊,怎么认得羊草呢?但脑子一转办法就来了。他把羊赶出去,看羊吃什么就割什么。不到半天就割回了羊草。这位专家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意识到,“羊吃草”与“割羊草”两者之间存在着
A.主观联系 B.必然联系
C.本质联系 D.因果联系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因果联系。客观世界到处都存在着引起与被引起的普遍联系,辩证法把这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称为因果联系。其中,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叫原因,而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叫结果。“羊吃草”是原因,“割羊草”是结果,因为专家看到了羊吃什么样的草,所以他才知道如何去割羊草。二者是因果联系。正确答案是D 。
16、“燕子低飞蛇过道,必有大雨到”这句谚语包含的主要哲学道理是
A.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B.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C.世界是物质的 D.矛盾具有普遍性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事物的普遍联系。题干谚语说的是燕子、蛇的活动方式与气象变化之间的联系,显然,其说明的是世界是普遍联系的。选项
B 、D 与题干内容无关。选项C 不够准确。所以,最能说明题意的是A 。
1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
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发展的实质。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是由新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就本题来说,四个选项全部正确,但最能体现这两首诗的最佳选项是D 。因为“沉舟”和“病树”、“陈叶”和“后波”都是旧事物的代表,而“千帆过”和“万木春”、“新叶”和“前波”则代表新事物的发展趋势,所以本题选D 。
18、日本福岛核泄漏引起全球关注,世界各国纷纷调整核政策,采取措施应对核泄漏危机。这件事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
B.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C.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D.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矛盾普遍性的关系也就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日本福岛核泄漏是特殊、个别。核设施的普遍使用,使得核安全成为所有国家关注的一般性问题。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B 。
19、“居安思危”这句成语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矛盾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
C.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下推动事物的发展
D.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的同一性。“安”与“危”作为对立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正确答案是A 。
20、“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知道限制自己。反之,那些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这段话告诉我们
A.要学会分清事物矛盾的性质
B.要懂得对事物进行矛盾分析
C.要具体矛盾具体分析
D.要抓主要矛盾,不要平均使用力量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分析法。选项A 、B 、C 都对,但选项D 最准确。
21、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带有一定的综合性。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所揭示的内容是各不相同的:对立统一规律揭示的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质量互变规律揭示的是事物存在的形式和状态,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是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所以本题正确选项为A 。
22、把不同事物区分开来的依据是
A.事物的度 B.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C.事物的属性 D.事物的量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质、量、度。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物的内在规定性。度是区分质变和量变的依据。对于同质事物,区别的依据是事物的属性和量。
23、事物具有直接同一性的是
A.事物的量变和质变 B.事物的量和事物的存在
C.事物的质和事物的存在 D.事物的属性和事物的存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质与事物存在的同一性。事物的质就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物的内在规定性。特殊的质就是特殊事物的本身,质与事物存在是直接同一的。正确答案是C 。
24、“大海捞针”是一种
A.现实的可能性 B.抽象的可能性
C.现实性 D.不可能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可能性的分析。只要大海有针,随着探测技术和打捞技术的发展,人类迟早能把针捞起来。但就目前的技术条件而言,人
类尚无法做到,所以这是一种抽象的可能性。
25、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的关系。主观辩证法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客观辩证法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是辩证法在认识和思维中的运用和体现,两者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主观辩证法”中的“主观”,是指人的主观世界即认识和思维领域,并不包含“唯心主义”、“抽象”等含义,所以排除选项B 、C 、D ,正确选项是A 。
26、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区别在于
A.是否具有客观性 B.是否具有强制性
C.是否具有稳定性 D.是否能够离开人类社会而存在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区别。只要是规律,就有客观性、稳定性和强制性的特点。社会规律不同于自然规律之处在于,其必须通过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体现出来,脱离了人类社会,社会规律将无法存在,而自然规律可以脱离人类社会而存在。所以,正确选项是D 。
27、由于社会历史是由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着的人创造的,因此
A.社会规律是由人所创造的
B.人们可以改造或者消灭社会规律
C.社会发展规律只能通过人的自觉活动起作用
D.人的活动都体现社会规律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人的自觉活动。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的,社会历史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必然性和因果制约性。A 项的错误在于社会规律不是由人所创造的,它否认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B 项的错误在于人不能改造或消灭规律。D 项的错误在于并非所有人的活动都体现社会规律。正确答案是C 。
28、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在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心不在焉”强调的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所以只有B 是符合题意的。
29、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上,对物质概念做出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可见,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A 是正确选项。
30、“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因为静止是
A.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B.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
C.运动的原因和根据
D.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是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是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所以只有B 选项是正确选项。
31、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度”是指
A.事物质变的关节点 B.事物质变的临界点
C.事物保持一定质的量的限度 D.事物保持一定量的质的限度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量变质变规律。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标志事物质和量统一的范畴是度,度是事物保持自身质的量的限度。度的两端是关节点或临界点,度是两端极限之间的范围。这样就把度和关节点、临界点严格
地区分开来了,所以只有C 项是正确答案。
32、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范畴的关系是
A.本源和派生的关系 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哲学上的物质范畴就是从自然科学的各种具体物质形态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普遍的哲学概念,哲学的物质范畴作为共性寓于自然科学的物质范畴之中,二者是共性和个性、普遍和特殊的关系,所以正确选项是B 。
33、孔子在《论语》中讲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蕴含的哲理是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D.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体现的哲理就是要善于从对立面的角度看问题,即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即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
34、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表明人的才智
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联
B.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
C.发展的动力在于实践
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的智力“属于认识范畴,“改变自然界”指的是实践。显然,题干论及的是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选项A 、D 为干扰项首先排除。题干讲的不是人的才智来源问题,而是实践锻炼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主体对世界的反映能力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即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所以选C 。
35、牛顿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句话肯定了
A.直接经验的作用 B.间接经验的作用
C.感性认识的作用 D.理性认识的作用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题干强调的是后半句话。而“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意味着学习理论、占有间接经验,所以选择B 。由于题干说明的是“我”与“别人”的关系,这样,选项C 、D 成为干扰项而被排除。
36、2009年秋季以来,我国西南部分地区持续少雨,气温偏高,遭遇严重旱灾。对这种长时间、大范围的干旱,我们没能作出准确预测。这件事说明
A.世界的不可知性
B.人的认识仅仅是对客观事物的直观摹写
C.认识能动作用的实现的条件性
D.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认识的本质和意识作用实现的条件性。“没能做出准确预测”不等于不能做出预测(B 、D ),不等于世界不能被认识(A )。只是因为受到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目前尚未作出准确预测。所以选择C 。
37、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这句话肯定了
A.认识过程中理性因素的作用
B.认识过程中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C.认识过程中直接经验的作用
D.认识过程中间接经验的作用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认识过程中的非理性的内容。“人的感情”与人的理性相对称,属于非理性范畴,首先将A 排除,选项C 、D 与题干内容没有关联,属于干扰项,所以正确选项是B 。
38、伽利略一次比萨斜塔实验就推翻了统治思想界达2000年之久的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说法。这主要是因为实践具有
A.直接现实性 B.普遍性
C.能动目的性 D.社会历史性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实践的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品质决定了它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普遍性既是实践的特点,也是理
论的特点。直接现实性则是实践所独有的,也是实践高于理论的优点,是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根据。所以此题的正确答案是A 。选项C 、D 虽然也是实践的特点,但与题意无关。
39、真理的相对性应该理解为
A.真理和谬误没有严格界限
B.真理中包含着谬误
C.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真理标准
D.真理有待于扩展和深化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限性和有条件性,这不仅表现在特定真理的反映对象的范围上,也表现在其正确程度上,所以真理性的认识有待扩展和深化。选项A 、B 否认了真理和谬误的严格界限,选项C 属于主观真理论,都是错误的观点,所以选择D 。
40、实用主义鼓吹“有用就是真理”,把“有用”与“真理”完全等同起来,从根本上否定了真理的
A.客观性 B.相对性 C.价值性 D.具体性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真理的客观性。真理必然是有价值的,对人有用。但有用的未必都是真理。“有用”中的“用”往往因人而异而具有极强的主观性,如把“有用性”与“真理”等同起来,就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所以选择A 。
41、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17世纪牛顿提出“粒子说”,17世纪末惠更斯提出“波动说”,两种学说在科学史上争论了几个世纪。直到1922年,爱因斯坦把两者统一起来,建立“波粒二象性”的学说,这个矛盾才得以解决。这一历史事件所包含的哲理是
A.认识经历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
B.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
C.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过程
D.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这句话是讲认识问题,故选项B 成为干扰项。题干中的每一种学说都是理性认识,都在试图揭
示事物的本质,而没有涉及感性认识问题,故排除选择A 、D 。这样,就剩下了选项C 。做此题的关键是采取排除法进行选择。
42、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在强调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学习获得的间接经验并不重要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题干的意思是,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毕竟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对于认识来源于实践,不能作狭隘的理解。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其次,认识来源于时间并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所以,本题选C 。
43、“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这一命题
A.强调了社会实践的决定作用
B.夸大了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C.低估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D.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题干中“先导”一词的基本含义是指导,显然,其强调的是认识对实践的作用,选项A 、C 因不符合题意首先被排除。“在实践基础上”表明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是有基础的,所以命题并没有否认实践的决定作用,没有夸大认识的作用,选项B 也不符合题意,根据排除法选D 。
44、面对新的时代和新的实践,马克思主义永葆生命力的关键在于要
A.坚持 B.继承 C.发展 D.创新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理论创新。对待马克思主义,我们必须做到坚持和创新的统一,其中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所在。只有进行创新才能不断发展;而坚持和继承则是创新的前提。
45、庞葱要陪太子到赵国去做人质,庞葱对魏王说:“现在,如果有一个人说街
市上有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不相信。”庞葱说:“如果是两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那我就要疑惑了。”庞葱又说:“如果三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我相信了。”庞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三人成虎的成语体现的是什么观点?
A.实用主义真理观
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
C.只承认真理绝对性的观点
D.只承认真理相对性的观点
答案:A 解析:真理的客观性是有其客观内容的,而主观真理从主观出发,没有客观内容。三人成虎没有从客观事实出发,而是从主观臆测出发去判定认识的正确与否,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属于典型的实用主义观点。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A 。
46、阿尔都塞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并不是在一切时候都固定不变的,它随着矛盾的多元决定和它们的不平衡发展而变化着”,经济、政治、理论等交替起第一作用。这一“多元决定论”是
A.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
B.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
C.超越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之上的正确观点
D.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决定论的有益补充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唯心史观的认识,阿尔都塞思想的核心是:社会历史发展中发生作用的各种不同因素是等价的,经济不是最根本的决定因素。否认经济因素即物质因素的决定作用,必然滑向历史唯心主义。这是一种企图“超越”历史观基本问题的错误观点。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B 。
47、恩格斯指出:“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念,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关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这句话表明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C.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载体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读懂题干的意思。题干的意思是:只有理解了一切理论观念产生的物质生活条件,才能真正理解理论观念本身。其蕴含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48、社会政治结构或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A.哲学 B.宗教 C.政治法律思想 D.国家政权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国家政权是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社会的政治结构是指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包括政党、政权机关、军队、警察、法庭和监狱等实体要素以及政治的组织形式、立法、司法、宪法、规章等制度性要素。在社会的政治结构中,国家政权是核心。政治结构是整个社会系统中起控制作用的部分,而国家政权则是它的控制中心。
49、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普遍,但它并没有成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是
A.政治法律关系 B.血缘关系 C.宗族关系 D.生产关系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产关系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社会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和相互交往中结成的各种关系,其中生产关系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正确选项是D 。
50、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
A.它正确地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 B.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它具有相对独立性 D.它具有历史继承性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在四个选项中,B 项“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C 项“它具有相对独立性”和D 项“它具有历史继承性”是社会意识,既包括先进的社会意识也包括落后的社会意识,所共有的特点。而A 项“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是先进的社会意识所独有的特点。也正因为先进的社会意识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从整体上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因而才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51、社会形态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体 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体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形态的内涵。社会形态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包括社会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
52、列宁指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这说明
A.社会历史发展无规律可言
B.社会历史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C.社会历史发展是客观必然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
D.社会历史发展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形态(社会历史)发展的辩证法。题干原文的中心词是“一般规律”和“特殊性”,即社会形态(社会历史)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选项B 、C 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辩证法的正确思想,但与列宁这段话的意思不符。选项A 观点本身错误。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D 。
53、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
A.劳动发展史 B.思想发展史 C.交往发展史 D.阶级斗争史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劳动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发展史就是人类生产方式的发展史,所以理解人类发展史的“钥匙”就是劳动发展史。至于思想发展史、交往发展史和阶级斗争史,归根到底都是由劳动决定的。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A 。
54、马克思主义重视革命的伟大作用,认为“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社会革命的根源在于
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革命阶级的思想觉悟
C.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D.科学技术的进步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革命的根源。作为阶级斗争最高形式的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生产力的发展和旧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发展和旧的上层建筑之间出现的矛盾冲突,是社会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55、“英雄造时势”与“时势造英雄”这两种观点
A.两者都是英雄史观的命题
B.前者是唯物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
C.前者是唯心史观,后者是唯物史观
D.两者都是唯物史观的命题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英雄造时势”意味着历史人物可以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一般进程,这是一种夸大了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时势造英雄”则肯定了社会历史条件的作用,是唯物主义的观点。所以正确选项是C 。
56、每个历史阶段和历史事变中的杰出人物,既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这是
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B.折中主义的观点
C.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 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的关系的理解。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杰出人物属于人民群众,所以他们也既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本题的正确选项是A 。
57、“基因决定论”认为,一个人的基因信息内容决定了他的行为方式、心理内容乃至本质。这种“基因决定论”的错误在于,没有认识到
A.人的本质在于人的自然属性
B.人的本质是天生的
C.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D.人的本质就是人类共有的本性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的本质。基因决定论从人的生物属性出发说明人,而没有认识到人总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和社会条件中的人,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应该深入到人的现实的社会关系中。因此,本题的正确选项是C 。
58、“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句话表明
A.人是研究社会历史的出发点
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历史发展的方向是人自己决定的
D.人的自我保存和发展是历史的原动力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说的是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A 选择人是研究社会历史的出发点,观点正确,“社会历史是由现实的个人及其活动构成的,全部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但是不合题意;社会发展规律形成并实现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所以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B 选项是符合题干的正确选项。C 项是错误观点,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不能决定历史发展方向;D 项是错误选项,历史发展的原动力是生产力。
59、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
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B.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C.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 D.社会生产力的性质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上层建筑不能脱离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和水平。选项中只有B 符合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是正确选项;AC 都属于上层建筑的内容,不符合题干要求,D 属于经济基础中的一部分,不能代表经济基础,不是正确选项。
60、马克思主义揭示人的本质的出发点是
A.人的自身需要 B.人类的共同利益
C.人的自然属性 D.人的社会关系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现实的人及其活动。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本题非常简单,直接考查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只有D 项与题干相符,是正确选项。
61、马克思说:“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这句话说明
A.社会关系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B.人的本质是从所有客体上抽象出来的共同性
C.社会关系决定人的社会地位
D.社会关系是多方面的
答案:C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C 项的说法正确。AD 表述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B 项表述有误。
62、在一切社会里,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都是由
A.价值构成的 B.货币构成的 C.资金构成的 D.使用价值构成的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在一切社会里,使用价值才使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因此,D 项是唯一正确选项。
63、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
A.物质属性 B.社会属性 C.自然属性 D.一般属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商品价值的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因为它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故B 为正确选项。
64、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指
A.不同劳动过程中的两个不同方面
B.同一劳动工程中先后出现的两次劳动
C.同一劳动工程中的两个不同方面
D.不同劳动过程中相同的劳动形式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劳动二重性的理解。生产商品的劳动可以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另一方面,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故C 为正确选项。
65、如果劳动生产率下降,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
A.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B.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C.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D.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劳动生产率和单位产品价值量的关系。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劳动生产率指的是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它的高低可以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测量,也可以用单位产品中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测量。如果劳动生产率下降,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故A 为正确选项。
66、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的特殊性在于
A.能转移劳动力自身的价值
B.能保存劳动力自身的价值
C.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D.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价值也就消失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的特殊性。劳动力商品的使用就是人的劳动,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人在劳动过程中能够创造新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这个更大的价值正是剩余价值的源泉。故C 为正确选项。
67、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
A.资本家积累了大量的货币 B.劳动力成为商品
C.生产资料成为资本 D.劳动成为商品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由于劳动力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所以资本家只有购买到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才能够获得剩余价值,这样货币也就转化为资本。故B 为正确选项。
68、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是
A.资本家无偿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
B.劳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C.雇佣工人丝毫不占有自己的劳动价值
D.劳资双方既排斥又依靠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故A 为正确选项。
69、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是
A.雇佣工人的全部劳动 B.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C.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 D.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剩余价值的源泉问题。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表明了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故B 为正确选项。
70、促使资本家竞相改进技术的直接动因是
A.降低劳动力价值 B.追逐超额剩余价值
C.获取绝对剩余价值 D.获取相对剩余价值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超额剩余价值的产生。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条件下,每个资本家总是力图不断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的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促使资本家竞相改进技术的直接动因是追逐超额剩余价值。故B 为正确选项。
71、资本积累的本质是
A.剩余价值资本化
B.增加社会财富总量
C.扩大生产规模来增强竞争能力
D.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进一步扩大剥削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资本积累的本质。资本积累的本质就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选项A 是资本积累的概念。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故D 为正确选项。
72、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
A.简单再生产 B.资本积累
C.物质资料再生产 D.可变资本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资本积累即剩余价值资本化,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又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故B 为正确选项。
73、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A.价值如何增殖 B.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形成
C.剩余价值的实现 D.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这里的实现是指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更新。这是因为:第一,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得到补偿,是社会再生产正常进行的基础。只有社会总产品能够销售出去才能够补偿生产中所耗费的资本价值,才有可能重新购买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行社会再生产。第二,社会总产品的实物得到更新,是保证社会再生产正常进行的关键。只有社会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能够得到物质补偿(在市场上能够买到),再生产才能正常进行。故正确选项是D 。
74、资本积累的源泉是
A.不变资本 B.可变资本 C.剩余价值 D.固定资本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资本积累的源泉问题。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后,将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是生产在扩大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C 选项正确。
75、资本主义国家法律制度的核心是
A.民法 B.宪法 C.刑法 D.行政法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资本主义国家法律制度的核心。宪法是资本主义国家法律制度的核心,是建设法治、实行法治的法律基础。故正确选项是B 。
76、作为商品的计算机软件,其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
A.软件磁盘本身 B.软件的有用性
C.购买软件的货币 D.应用软件的计算机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使用价值同价值的关系。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的。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而商品的使用价值又是指商品的有用性,故正确选项是B 。
77、马克思指出:“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段话说明
A.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
B.价值的存在与物的有用性互为前提
C.只有物是有用的,它就有价值
D.物越是有用就越有价值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劳动二重性同商品二因素的关系。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是无用之物,即使人们为它付出了大量的劳动,也没有价值。正确选项是A 。
78、某资本家经营的企业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商品花费的劳动时间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少10%,由此形成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那部分是
A.超额m B.绝对m C.相对m D.m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超额剩余价值的理解。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的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获得超额m 。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资本家之间进行着激烈的竞争。正确选项为A 。
79、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最根本的标志在于
A.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并占据统治地位
B.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
C.垄断组织出现
D.国家垄断代替私人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的最根本标志。19
世纪70年代以前,资本主义处于自由竞争阶段。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逐步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并占据统治地位,垄断资本主义得以形成。故A 是正确选项。
80、垄断与竞争的关系是
A.垄断消灭了竞争 B.垄断缓和了竞争
C.竞争凌驾于垄断之上 D.垄断与竞争并存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垄断条件下,垄断与竞争的关系。垄断是在自由竞争中形成的,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抗面产生的。但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D 项正确。
81、垄断资本家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是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
A.资本主义私有制 B.自由竞争 C.垄断价格 D.垄断地位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垄断资本家获得垄断利润的凭借。垄断资本家获得垄断利润是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统治,而垄断利润主要是通过垄断组织制定的垄断价格来实现的,故D 是正确选项。
8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
A.消除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垄断资本主义
B.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相互分离的垄断资本主义
C.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D.带有国家调节因素的垄断资本主义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并没有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更好地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更有利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故C 是正确选项。
8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意味着
A.资本主义制度已发生了根本性质的变化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部有了局部的调整和变革
C.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已不再存在
D.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将不再存在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的经济关系调整,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故B 是正确选项。
84、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原因很多,根本的推动力量是
A.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
B.工人阶级的斗争
C.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故A 是正确选项。
85、垄断价格等于成本价格加上
A.平均利润 B.垄断利润 C.剩余价值 D.利润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垄断价格的构成问题。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在销售和购买,凭借垄断地位规定的,旨在保证获得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垄断价格=成本价格+垄断利润。B 为正确选项。
86、恩格斯指出,“德国的理论上的社会主义永远不会忘记,它是依靠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这三位思想家而确立起来的。”这段话说明科学社会主义直接的思想来源是
A.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B.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C.19世纪中叶空想共产主义 D.19世纪初期空想社会主义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圣西门、傅立叶、欧文是19世纪初期空想社会主义者,他们把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发展到高级阶段,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A 是16-17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有莫尔、闵采尔、康帕内拉。B 是17-18世纪空想平均共产主义,代表人物有温斯坦莱、摩莱里、马布利、巴贝夫。C 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前后的空想共产主义,代表人物是卡贝、德萨米、布朗基、魏特林。
87、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是奠定在两大理论基石之上的,这两大理论基石是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空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学说 D.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科学社会主义奠定的两大理论基础。恩格斯说,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露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这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88、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
A.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B.1848年革命
C.匈牙利三月革命 D.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巴黎公社革命。对1871年3月18日的巴黎公社革命,马克思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巴黎公社是“工人阶级的政府”,“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
89、20世纪初,列宁提出“社会主义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此论断的理论依据是
A.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
B.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
C.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D.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列宁一国胜利学说的理论依据。A 是1915年8月,列宁在《论欧洲联邦口号》中的论述。
90、列宁领导实行的新经济政策是他留给后人的最宝贵的思想遗产,是因为新经济政策
A.探索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B.指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道路
C.找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D.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新经济政策的意义。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俄国国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对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怎样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普遍指导意义。C 选项正确。
9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的明确表达,它指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
A.阶级性和先进性 B.革命性和科学性
C.阶级性和革命性 D.群众性和先进性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是由工人阶级本身的先进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由工人阶级中的先进分子组成的,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以工人阶级为阶级基础的。
92、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是统一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当前的最低纲领就是
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为实现现代化而奋斗
C.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
D.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奋斗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内含了BCD 的内容。正确选项是A 。
93、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
A.两者互为前提和基础
B.前者是个人的理想,后者是社会的目标
C.前者是个人价值的体现,后者是社会价值的体现
D.两者是彼此并进的历史发展过程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发展是自由的发展。那时,人摆脱了自然经济条件下对“人的依赖关系”,也摆脱了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依赖性,人与人之间形成事实上的平等,整个社会是和谐的,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实现了真正的统一。作为社会的人,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互为前提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