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自然和社会资源开发计划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根据《课程教学计划》与素质教育的需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了如下校外资源开发利用计划,以保证学生发展的需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公益性原则,以贴近和服务广大青少年为宗旨,以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统筹规划、理顺体制、健全机制、加强建设、加快发展,逐步完善校外教育工作管理体制,整合学校校外教育资源,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充满活力、可持续发展的校外活动场所网络,逐步建立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校外活动与学校课程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使广大青少年在丰富多彩的校外活动中增长知识、开阔眼界、陶冶情操、提高能力、健康成长。
二、开发的意义: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这个世界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科技和信息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地悄然兴起,知识产品生产和脑力劳动在整个社会生产系统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知识上升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地位;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家与国家、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可持续发展观念和战略既要求社会成员具有终身发展的愿望和能力,又要求发展和保护并重。面对全新的社会背景,基础教育如何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全的价值观和负责的生活态度,具有创造意识和能力,善于发现和探究,具有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善于和他人共同生活、工作,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生态伦理意识,能够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成为各国课程改革的核心命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观照欧美各国和日本、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的课程改革的基础上适时地提出了在我国中小学开设校外课程资源。
但是,在国内,校外课程资源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目前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在课改中碰到的最大困难即是如何实施校外课程资源开发。一方面,教育部下发给各实验区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仅仅给出了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的一些大的要求和原则,缺乏大量的可供借鉴的案例,给课程实施带来了操作上的重大困难;另一方面,校外课程从课程资源上说具有极强的地方性,不同地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文化状况、文化传统千差万别,使得校外课程在具体的课程内容上不可能统一,无法形成统一的教材或参考资料,校外课程资源本身特有的生成性也拒绝固定的统一教材,这对于习惯了以教科书和教参为教学原点的教师来说,一下子无所适从;第三,加强校外课程资源的实践探索,积累课程实施经验,对于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分重要而迫切,而且,从课程本身的特点来讲,每所学校必须在经历了校外课程资源之后才能获得课程实施的经验,才可能在新课程全面推行的时候不致于手忙脚乱,无所适从。校外课程资源不可能按照别人探索出来的现成模式去套用,只能从同类型学校的经验中得到一定的借鉴。所以,不管是对校外课程资源经验的积累还是对课程实施规律的探索,非常有必要花力气进行校外课程资源的研究和实践。
三、活动基地
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以及乡土资
源等。
1、图书馆。图书馆作为一种重要的社区文化资源,在开发形式上可以考虑采取学校和图书馆建立联系的做法,实现二者的资源共享;也可以在学校内建立与图书馆的网络联系,使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和便捷地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同时,还可以考虑请图书馆的专业人员介绍图书情报检索方面的常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基本技能。
2、博物馆。我国是一个历史和文化积累非常深厚的国家,有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资源。全国各地的各种博物馆就是这种历史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课程资源开发价值。在开发的形式选择上,一方面加强学校与博物馆的联系,另一方面也可以将博物馆与学校相应的课程如历史与社会等结合起来,或者通过网络和光盘等形式传播博物馆资源
3、网络资源。网络资源的开发在于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在相当程度上突破时空的局限。网上充足的信息可以使思路更开阔,多媒体强大的模拟功能可以提供实践或实验的模拟情境和操作平台,网络便捷的交互性可以使交流更及时、开放,所以可以重复利用网络这一巨大的信息载体,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内容重组。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使学生以独特的方式进行学习,学生也可以在适合自己的时间、地点获得有关学习资料
4、乡土资源。乡土资源主要指学校所在社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这些资源可以有选择地进入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乃至国家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成为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平台。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今后应该加以足够的重视。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整个基础教育范围内,从根本上改变校内为主、校外为辅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策略。构建社区学校共建的平台,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与建设。充分挖掘教育资源,与社区、家庭开展如“文艺巡演进社区”,“法律科技进社区”,“精神文明进社区”等互动活动,指导学生参与社区管理服务,参与社区的公益活动,进一步了解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5、烈士陵园。利用烈士陵园,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珍惜现在生活。
6、付家村桃花节。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和大自然,感受生活、考察社会、撰写调查报告、体验人生、探究自然、完善自我。
7、设立百家讲坛,定期邀请教育教学专家、学生父母和社会各界人士为师生作讲座,通过与大师对话,与名家交流,从窗外吸取力量,获得直接的经验和方法。以交流促进我们师生的思考,让学校的办学在学者、专家、名流的指导关注下成为师生可持续发展的新天地。
四、工作思路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校外综合实践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是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为保证此项工作落到实处,学校成立校外课程资源开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组织校外课程资源教育活动的全面开展。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请进来,走出去,给学校教师和学生搭建成长的阶梯,让他们获取名校、名师、专家等的先进理念,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与能力,唤醒教育理想,激发教育热情,增强职业幸福体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关爱他人,形成多元的价值观。进一步推进学校文化建设,涵养新文化,创设新路径,拓展办学优势,丰富办学内涵,
提升教育发展水平。
(二)大胆探索,搞好校外教育工作。
制定切实可行的校外工作计划,保证校外教育工作的有序进行,安全,有效地搞好各项校外活动。不断完善相关档案资料。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出学校校外教育的新路子。
(三)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确保校外教育有序进行。
根据校外活动的相关制度,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一是学生校外活动应由学校统一组织安排,并上报主管部门审批,确保活动顺利进行;二是根据《教育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禁止教师个人私自组织学生外出参加校外活动。
五、开发原则
1、实践性原则,强调在体验中获取知识,在调查、考察、实验、探究、设计、操作、制作、服务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自主性原则,强调学生自主选择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制定活动方案、开展实践和表达结果。教师的指导应有利于学生自主活动的开展和深化。
3、开放性原则,强调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在时间安排、主题确定、方法运用、活动操作和成果表达等方面有相当大的灵活性,为学生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广阔的空间。
4、学习与创新原则,一方面要学习名校、名师的先进理念,提升思想、精神的品味,另一方面要对一切思想与文化批判性的吸收,继承发展,创新进步。
六、开发利用步骤
1、第一阶段(2011年3月):准备阶段
健全组织,学习理论。成立“开发校外资源 促进师生全面发展”研究组。成员自觉学习省市素质教育规定等,领悟校外的核心理念和主要观点,明确开展的目标及价值。
2、第二阶段(2011年4月):制订计划阶段
明确分工,制定计划,各负责人要根据分工,及时制订学期的各项具体可行的活动计划。其他研究组成员根据分工制订具体的活动计划。
3、第三阶段(2011年5月—2011年6月):实施阶段
组织实施,规范研究。根据每学期的具体活动计划,扎扎实实地开展教育研究,形成实验、管理、研究、思考、再实验一体化的良性运行机制。课对实验进行阶段小结,及时调整计划,保证研究有效有序进行。
六、校外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组长:李鹏飞
副组长:李海、管金光
组员: 全体综合实践活动老师
项目分工负责:
(1)教师读书、随笔: 全体综合实践活动老师
(2)学生活动记录材料: 李海、管金光
(3)社区学校家庭资源平台开发利用:管金光
(4)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王炳胜
(5)搜集材料、数据分析、总结、形成研究报告 活动小组成员
百盛小学校外自然和社会资源开发计划
胶西镇百盛小学
2011.3
校外资源开发与实践活动记录
百盛小学校外资源开发与实践活动记录
校外自然和社会资源开发计划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根据《课程教学计划》与素质教育的需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了如下校外资源开发利用计划,以保证学生发展的需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公益性原则,以贴近和服务广大青少年为宗旨,以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统筹规划、理顺体制、健全机制、加强建设、加快发展,逐步完善校外教育工作管理体制,整合学校校外教育资源,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充满活力、可持续发展的校外活动场所网络,逐步建立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校外活动与学校课程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使广大青少年在丰富多彩的校外活动中增长知识、开阔眼界、陶冶情操、提高能力、健康成长。
二、开发的意义: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这个世界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科技和信息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地悄然兴起,知识产品生产和脑力劳动在整个社会生产系统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知识上升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地位;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家与国家、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可持续发展观念和战略既要求社会成员具有终身发展的愿望和能力,又要求发展和保护并重。面对全新的社会背景,基础教育如何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全的价值观和负责的生活态度,具有创造意识和能力,善于发现和探究,具有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善于和他人共同生活、工作,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生态伦理意识,能够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成为各国课程改革的核心命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观照欧美各国和日本、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的课程改革的基础上适时地提出了在我国中小学开设校外课程资源。
但是,在国内,校外课程资源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目前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在课改中碰到的最大困难即是如何实施校外课程资源开发。一方面,教育部下发给各实验区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仅仅给出了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的一些大的要求和原则,缺乏大量的可供借鉴的案例,给课程实施带来了操作上的重大困难;另一方面,校外课程从课程资源上说具有极强的地方性,不同地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文化状况、文化传统千差万别,使得校外课程在具体的课程内容上不可能统一,无法形成统一的教材或参考资料,校外课程资源本身特有的生成性也拒绝固定的统一教材,这对于习惯了以教科书和教参为教学原点的教师来说,一下子无所适从;第三,加强校外课程资源的实践探索,积累课程实施经验,对于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分重要而迫切,而且,从课程本身的特点来讲,每所学校必须在经历了校外课程资源之后才能获得课程实施的经验,才可能在新课程全面推行的时候不致于手忙脚乱,无所适从。校外课程资源不可能按照别人探索出来的现成模式去套用,只能从同类型学校的经验中得到一定的借鉴。所以,不管是对校外课程资源经验的积累还是对课程实施规律的探索,非常有必要花力气进行校外课程资源的研究和实践。
三、活动基地
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以及乡土资
源等。
1、图书馆。图书馆作为一种重要的社区文化资源,在开发形式上可以考虑采取学校和图书馆建立联系的做法,实现二者的资源共享;也可以在学校内建立与图书馆的网络联系,使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和便捷地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同时,还可以考虑请图书馆的专业人员介绍图书情报检索方面的常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基本技能。
2、博物馆。我国是一个历史和文化积累非常深厚的国家,有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资源。全国各地的各种博物馆就是这种历史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课程资源开发价值。在开发的形式选择上,一方面加强学校与博物馆的联系,另一方面也可以将博物馆与学校相应的课程如历史与社会等结合起来,或者通过网络和光盘等形式传播博物馆资源
3、网络资源。网络资源的开发在于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在相当程度上突破时空的局限。网上充足的信息可以使思路更开阔,多媒体强大的模拟功能可以提供实践或实验的模拟情境和操作平台,网络便捷的交互性可以使交流更及时、开放,所以可以重复利用网络这一巨大的信息载体,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内容重组。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使学生以独特的方式进行学习,学生也可以在适合自己的时间、地点获得有关学习资料
4、乡土资源。乡土资源主要指学校所在社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这些资源可以有选择地进入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乃至国家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成为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平台。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今后应该加以足够的重视。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整个基础教育范围内,从根本上改变校内为主、校外为辅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策略。构建社区学校共建的平台,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与建设。充分挖掘教育资源,与社区、家庭开展如“文艺巡演进社区”,“法律科技进社区”,“精神文明进社区”等互动活动,指导学生参与社区管理服务,参与社区的公益活动,进一步了解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5、烈士陵园。利用烈士陵园,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珍惜现在生活。
6、付家村桃花节。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和大自然,感受生活、考察社会、撰写调查报告、体验人生、探究自然、完善自我。
7、设立百家讲坛,定期邀请教育教学专家、学生父母和社会各界人士为师生作讲座,通过与大师对话,与名家交流,从窗外吸取力量,获得直接的经验和方法。以交流促进我们师生的思考,让学校的办学在学者、专家、名流的指导关注下成为师生可持续发展的新天地。
四、工作思路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校外综合实践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是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为保证此项工作落到实处,学校成立校外课程资源开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组织校外课程资源教育活动的全面开展。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请进来,走出去,给学校教师和学生搭建成长的阶梯,让他们获取名校、名师、专家等的先进理念,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与能力,唤醒教育理想,激发教育热情,增强职业幸福体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关爱他人,形成多元的价值观。进一步推进学校文化建设,涵养新文化,创设新路径,拓展办学优势,丰富办学内涵,
提升教育发展水平。
(二)大胆探索,搞好校外教育工作。
制定切实可行的校外工作计划,保证校外教育工作的有序进行,安全,有效地搞好各项校外活动。不断完善相关档案资料。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出学校校外教育的新路子。
(三)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确保校外教育有序进行。
根据校外活动的相关制度,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一是学生校外活动应由学校统一组织安排,并上报主管部门审批,确保活动顺利进行;二是根据《教育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禁止教师个人私自组织学生外出参加校外活动。
五、开发原则
1、实践性原则,强调在体验中获取知识,在调查、考察、实验、探究、设计、操作、制作、服务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自主性原则,强调学生自主选择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制定活动方案、开展实践和表达结果。教师的指导应有利于学生自主活动的开展和深化。
3、开放性原则,强调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在时间安排、主题确定、方法运用、活动操作和成果表达等方面有相当大的灵活性,为学生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广阔的空间。
4、学习与创新原则,一方面要学习名校、名师的先进理念,提升思想、精神的品味,另一方面要对一切思想与文化批判性的吸收,继承发展,创新进步。
六、开发利用步骤
1、第一阶段(2011年3月):准备阶段
健全组织,学习理论。成立“开发校外资源 促进师生全面发展”研究组。成员自觉学习省市素质教育规定等,领悟校外的核心理念和主要观点,明确开展的目标及价值。
2、第二阶段(2011年4月):制订计划阶段
明确分工,制定计划,各负责人要根据分工,及时制订学期的各项具体可行的活动计划。其他研究组成员根据分工制订具体的活动计划。
3、第三阶段(2011年5月—2011年6月):实施阶段
组织实施,规范研究。根据每学期的具体活动计划,扎扎实实地开展教育研究,形成实验、管理、研究、思考、再实验一体化的良性运行机制。课对实验进行阶段小结,及时调整计划,保证研究有效有序进行。
六、校外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组长:李鹏飞
副组长:李海、管金光
组员: 全体综合实践活动老师
项目分工负责:
(1)教师读书、随笔: 全体综合实践活动老师
(2)学生活动记录材料: 李海、管金光
(3)社区学校家庭资源平台开发利用:管金光
(4)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王炳胜
(5)搜集材料、数据分析、总结、形成研究报告 活动小组成员
百盛小学校外自然和社会资源开发计划
胶西镇百盛小学
2011.3
校外资源开发与实践活动记录
百盛小学校外资源开发与实践活动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