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认同与民族精神

文化认同与民族精神

这里所说的“认同”不是一个认知问题,而是一个身份和文化的认同问题。关于“文化认同”,它所回答的是“我们是谁?”亨廷顿曾指出,不同民族的人们常以对他们来说最有意义的事物来回答“我们是谁”,即用“祖先、宗教、语言、历史、价值、习俗和体制来界定自己”,并以某种象征物作为标志来表示自己的文化认同,如旗臶、十字架、新月形、甚至头盖等等。亨廷顿认为“文化认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最有意义的东西”。总之,“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认同;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这个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因而,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而且是最深层的基础。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作为民族的认同和国家的认同的重要基础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不仅没有失去意义,而且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最重要的“软实力”。

积5000年文明史而形成的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基本价值的认同,如认同“轩辕黄帝”为自己民族的共同祖先,认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庆为自己民族的风俗,认同汉语汉字为国家通行的语言文字,……认同“龙”、“长城”、“黄河”等为自己民族的标志,这些最基本和最有意义的认同所形成的“文化认同”,汇集到一点就是——“我们都是中国人”。

正是这种“文化认同”,成为了蕴含于中华民族文化大厦最深层

的文化基石。如德国学者李斯特所描述的那样,在这个共同体中生活的人们拥有“共同的历史、共同的荣誉”;他们与整个民族和国家“一起缅怀过去,憧憬未来”,“荣辱与共”。共同体中的人们不论身处何地,都会有一种休戚与共的情怀,会为民族和国家的兴旺发达而欢欣鼓舞,一旦民族和国家面临时艰,同胞遭遇危难,就会感同身受,引发出心连心的同胞情谊。

正是这种“文化认同”,当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就会发出同一个心声,万众一心,团结一致,喷发出巨大的力量。60多年前的全民族的抗日战争是这样——地不分南北、人无分老幼,同仇敌忾、一致对外。而在今年的抗震救灾中,这种民族的“文化认同”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一种新的形式更加集中地体现出来——当5〃12汶川特大地震夺去近十万同胞的生命、数万同胞被埋、几百万同胞受难的信息震惊全国、震撼全球的时候,十几亿炎黄子孙都下意识地向自己提出了同一个问题:“我是谁?”“我们是谁?”答案只有一个:“我们都是中国人!” 血脉相连的中国人,面对震灾同胞的苦难,都感同身受。十几亿人为之揪心,流泪,于是又有了一个共同的答案:“我们都是汶川人!”由此产生了民族群体性的大爱大德——为了救援受难的同胞,为了拯救同胞的生命,从国家最高领导到广大干部群众,从解放军战士到医生护士、企业老板、演员明星、企业职工、学校师生、社区居民、寺庙僧侣、志愿者……直至马路上的行乞者,全体中国人和在海外的华人都一致行动起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于是,十几亿人拥有同一个身份、同一个名字:“中国人”!这就是中华民族

的“文化认同”!正是十几亿人的“文化认同”,才有可能出现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如此悲壮的历史场面,才有可能产生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伟大精神和巨大力量。

民族“文化认同”在民族共同体的演进过程中而形成,同时也随着民族共同体的发展而丰富、发展。人们可以明显地感到,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在今年抗震救灾中获得了新的内容和时代特征,这就是“生命”——一切为了生命,一切为了受灾同胞的生命和生命的未来,这是抗震救灾的核心价值。“救人是当前重中之重”,“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化百倍的努力,决不言弃,决不放弃”。在抢险救灾中,“人民”、“人”这一类概念具体化为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十几亿人都牵挂着废墟下的生命、救援者的安危、受灾同胞的安臵和灾区的重建。传统文化中“天地之大德曰生”、“民胞物与”、“博爱之谓仁”、“救死扶伤”集中地表现为“关爱生命”、关爱每一个人的生命;“尊重生命”、尊重每一个人的生命。而这正是尊重人、尊重人的权利的最根本的要求。这是在抗震救灾中进一步形成的全民族的共识,成为民族“文化认同”的新的内容,具有时代特征,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新的升华。实践表明,我们党的“以人为本”执政治国理念得到了全民族的高度认同和信任。因为,关爱生命、尊重生命——尊重人、尊重人的权利正是“以人为本”最基本、最本质的要求。这就让我们更加全面地真切地体认到了民族“文化认同”的精义,尤其是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人道精神并不像某些人曾经认为的那样是西方基督教文化的专利,“关爱生命”、“尊重生命”是在中华民族的

文化血脉中一直流淌着的精神,并在今天得以充分地展现出来。这一切都让我们更加热爱自己的国家、民族和民族文化。毫无疑问,十几亿人建立在民族“文化认同”基石上的这种对自己民族的爱,凝聚起全民族的力量,一定能战胜任何大灾大难,坚定不移地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民族的“文化认同”,是一个民族的所有成员对本民族最基本最有意义的事物和价值的认同,它超乎种族、阶级、阶层、宗教、家庭、团体、贫富、性别、地域,超乎个体利益计算。这在此次抗震救灾中得到了再一次的证明。正因如此,十几亿人朝着同一个方位,抱着同一个目的,在一切为了生命的“绝对命令”下,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空前悲壮的历史场景。由此可见,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不能没有自己的“文化认同”。它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去克服和战胜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是这个民族共同体构建生命大厦的精神基石。民族的“文化认同”,由于它是一个民族的所有成员对本民族最基本最有意义的事物和价值的认同,因而它不同于阶级意识形态。但是,领导阶级的意识形态要真正成为全社会的指导思想,赢得全民族的信任,却不可脱离开这个民族的“文化认同”。在这次抗震救灾中,正是由于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为了落实“救人是重中之重”,不畏余震的危险,亲临救灾一线;正是由于震区的许多干部首先抢救被掩埋的群众;正是由于顺应了百姓为死难同胞举行全国哀悼的心声,国务院决定5月19——21日为全国哀悼日、下半旗志哀;5月19日14时28分起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正是这种种关爱生命、尊重生命

的实际行动深深地感动了人民,感动了整个民族,我们党和政府的威信得到了空前的提高。“文化认同”包涵着“民视”、“民听”,包涵着人民群众的同共意愿,“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领导关注和顺应人民的意愿,就一定会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戴,从而达到上下一致、同心同德。这在此次抗震救灾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个用无数军民的血汗奋斗换来的真切体验,值得我们好好珍惜。

通过这次抗震救灾的伟大实践,让我们体验到民族“文化认同”的作用和力量。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正视和珍惜积5000年而形成的由56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同时要努力丰富和升华自己的“文化认同”。为此,就要珍惜自己的历史,保护承载着传统思想文化的文献典籍和民族的语言文字,继承传统的民族节庆并弘扬其文化意蕴,保护体现民族文化的物质的、非物质的文物古迹和历史遗产,因为这一切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都是最有意义的事物,蕴含着我们民族最基本的价值。同时要强化民族文化的教育(尤其是历史、语言和国情),无论是青少年的教育还是成人教育,国民教育还是干部教育,都要把中华文化的传承和认同作为重要的目标。这样,就会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自问“我们是谁?”时给出的始终是同一个答案:“我们都是中国人”!

文化认同与民族精神

这里所说的“认同”不是一个认知问题,而是一个身份和文化的认同问题。关于“文化认同”,它所回答的是“我们是谁?”亨廷顿曾指出,不同民族的人们常以对他们来说最有意义的事物来回答“我们是谁”,即用“祖先、宗教、语言、历史、价值、习俗和体制来界定自己”,并以某种象征物作为标志来表示自己的文化认同,如旗臶、十字架、新月形、甚至头盖等等。亨廷顿认为“文化认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最有意义的东西”。总之,“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认同;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这个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因而,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而且是最深层的基础。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作为民族的认同和国家的认同的重要基础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不仅没有失去意义,而且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最重要的“软实力”。

积5000年文明史而形成的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基本价值的认同,如认同“轩辕黄帝”为自己民族的共同祖先,认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庆为自己民族的风俗,认同汉语汉字为国家通行的语言文字,……认同“龙”、“长城”、“黄河”等为自己民族的标志,这些最基本和最有意义的认同所形成的“文化认同”,汇集到一点就是——“我们都是中国人”。

正是这种“文化认同”,成为了蕴含于中华民族文化大厦最深层

的文化基石。如德国学者李斯特所描述的那样,在这个共同体中生活的人们拥有“共同的历史、共同的荣誉”;他们与整个民族和国家“一起缅怀过去,憧憬未来”,“荣辱与共”。共同体中的人们不论身处何地,都会有一种休戚与共的情怀,会为民族和国家的兴旺发达而欢欣鼓舞,一旦民族和国家面临时艰,同胞遭遇危难,就会感同身受,引发出心连心的同胞情谊。

正是这种“文化认同”,当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就会发出同一个心声,万众一心,团结一致,喷发出巨大的力量。60多年前的全民族的抗日战争是这样——地不分南北、人无分老幼,同仇敌忾、一致对外。而在今年的抗震救灾中,这种民族的“文化认同”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一种新的形式更加集中地体现出来——当5〃12汶川特大地震夺去近十万同胞的生命、数万同胞被埋、几百万同胞受难的信息震惊全国、震撼全球的时候,十几亿炎黄子孙都下意识地向自己提出了同一个问题:“我是谁?”“我们是谁?”答案只有一个:“我们都是中国人!” 血脉相连的中国人,面对震灾同胞的苦难,都感同身受。十几亿人为之揪心,流泪,于是又有了一个共同的答案:“我们都是汶川人!”由此产生了民族群体性的大爱大德——为了救援受难的同胞,为了拯救同胞的生命,从国家最高领导到广大干部群众,从解放军战士到医生护士、企业老板、演员明星、企业职工、学校师生、社区居民、寺庙僧侣、志愿者……直至马路上的行乞者,全体中国人和在海外的华人都一致行动起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于是,十几亿人拥有同一个身份、同一个名字:“中国人”!这就是中华民族

的“文化认同”!正是十几亿人的“文化认同”,才有可能出现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如此悲壮的历史场面,才有可能产生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伟大精神和巨大力量。

民族“文化认同”在民族共同体的演进过程中而形成,同时也随着民族共同体的发展而丰富、发展。人们可以明显地感到,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在今年抗震救灾中获得了新的内容和时代特征,这就是“生命”——一切为了生命,一切为了受灾同胞的生命和生命的未来,这是抗震救灾的核心价值。“救人是当前重中之重”,“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化百倍的努力,决不言弃,决不放弃”。在抢险救灾中,“人民”、“人”这一类概念具体化为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十几亿人都牵挂着废墟下的生命、救援者的安危、受灾同胞的安臵和灾区的重建。传统文化中“天地之大德曰生”、“民胞物与”、“博爱之谓仁”、“救死扶伤”集中地表现为“关爱生命”、关爱每一个人的生命;“尊重生命”、尊重每一个人的生命。而这正是尊重人、尊重人的权利的最根本的要求。这是在抗震救灾中进一步形成的全民族的共识,成为民族“文化认同”的新的内容,具有时代特征,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新的升华。实践表明,我们党的“以人为本”执政治国理念得到了全民族的高度认同和信任。因为,关爱生命、尊重生命——尊重人、尊重人的权利正是“以人为本”最基本、最本质的要求。这就让我们更加全面地真切地体认到了民族“文化认同”的精义,尤其是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人道精神并不像某些人曾经认为的那样是西方基督教文化的专利,“关爱生命”、“尊重生命”是在中华民族的

文化血脉中一直流淌着的精神,并在今天得以充分地展现出来。这一切都让我们更加热爱自己的国家、民族和民族文化。毫无疑问,十几亿人建立在民族“文化认同”基石上的这种对自己民族的爱,凝聚起全民族的力量,一定能战胜任何大灾大难,坚定不移地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民族的“文化认同”,是一个民族的所有成员对本民族最基本最有意义的事物和价值的认同,它超乎种族、阶级、阶层、宗教、家庭、团体、贫富、性别、地域,超乎个体利益计算。这在此次抗震救灾中得到了再一次的证明。正因如此,十几亿人朝着同一个方位,抱着同一个目的,在一切为了生命的“绝对命令”下,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空前悲壮的历史场景。由此可见,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不能没有自己的“文化认同”。它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去克服和战胜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是这个民族共同体构建生命大厦的精神基石。民族的“文化认同”,由于它是一个民族的所有成员对本民族最基本最有意义的事物和价值的认同,因而它不同于阶级意识形态。但是,领导阶级的意识形态要真正成为全社会的指导思想,赢得全民族的信任,却不可脱离开这个民族的“文化认同”。在这次抗震救灾中,正是由于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为了落实“救人是重中之重”,不畏余震的危险,亲临救灾一线;正是由于震区的许多干部首先抢救被掩埋的群众;正是由于顺应了百姓为死难同胞举行全国哀悼的心声,国务院决定5月19——21日为全国哀悼日、下半旗志哀;5月19日14时28分起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正是这种种关爱生命、尊重生命

的实际行动深深地感动了人民,感动了整个民族,我们党和政府的威信得到了空前的提高。“文化认同”包涵着“民视”、“民听”,包涵着人民群众的同共意愿,“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领导关注和顺应人民的意愿,就一定会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戴,从而达到上下一致、同心同德。这在此次抗震救灾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个用无数军民的血汗奋斗换来的真切体验,值得我们好好珍惜。

通过这次抗震救灾的伟大实践,让我们体验到民族“文化认同”的作用和力量。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正视和珍惜积5000年而形成的由56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同时要努力丰富和升华自己的“文化认同”。为此,就要珍惜自己的历史,保护承载着传统思想文化的文献典籍和民族的语言文字,继承传统的民族节庆并弘扬其文化意蕴,保护体现民族文化的物质的、非物质的文物古迹和历史遗产,因为这一切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都是最有意义的事物,蕴含着我们民族最基本的价值。同时要强化民族文化的教育(尤其是历史、语言和国情),无论是青少年的教育还是成人教育,国民教育还是干部教育,都要把中华文化的传承和认同作为重要的目标。这样,就会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自问“我们是谁?”时给出的始终是同一个答案:“我们都是中国人”!


相关内容

  • 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目标
  • [摘要]从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内在构成来看,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可以定位为"民族认同文化",其建设目标在于弘扬和强化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因的建设过程中,要把培养和强化中华民族认同意识作为导向和目标,要注意确认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应有地位,要注意消除影响中华民族认同 ...

  • "民族国家"与"国家民族"
  • 作者:陈茂荣 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 2012年02期 中图分类号:C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81(2011)04-0036-08 伴随着全球化的到来,民族主义浪潮再度兴起,并以那汹涌澎湃之势冲蚀着民族国家."全球化重构了民族,带来了民族分化".[1]民 ...

  • 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化认同危机与对策
  • 臣薹昌豳日图隅2013年第5期 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化认同危机与对策 ■黄纪针 文化认同是一个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组成部分.多元化背景下的文化碰撞引发了当代中国文化认同危机,威胁社会的稳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要强化文化自觉,构建新的文化认同来化解当前文化危机,就要强化外语教育中文 ...

  • 新时期爱国主义精神的基本要义
  • [摘要]新时期我国爱国主义精神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基本要义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定政治认同,保证国家安全:坚定民族认同,维护民族团结:坚定文化认同,贡献中华智慧. [关键词]爱国主义精神 政治认同 民族认同 文化认同 [中图分类号]D647 [文献标识码]A 新时期,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增长.国际 ...

  • [独家]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几个关键点
  • 对个体而言,文化认同是人类作为群体性动物的情感需求之一,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对特殊群体文化的认可和自我归类的过程.对社会而言,较高的文化认同有利于群体的社会规范和内在控制,并促进社会发展. 近代以来,由于帝国的瓦解.民族的迁徙流动,世界文化体系界限开始模糊,文化的交流.碰撞造成了文化冲突,进而 ...

  • 强化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
  •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深刻阐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这一目标,除了重视经济.政治.社会等的发展,还必须重视加强民族凝聚力的建设,这是促进中华民族发展强大的重要内在动力. 一.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精神支撑 民族凝聚力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发展融 ...

  • 历史认同与民族认同
  • 作者:王仲孚 <历史教学问题> 2001年05期 (一)中国历史的特色 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许多特色,为今日许多号称文明先进的国家所没有.钱穆先生指出:"中国为世界上历史最完备之国家,举其特点有三.一曰悠久.从黄帝传说以来约得四千六百余年,从<古竹书纪年>载夏以来,约 ...

  • 论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
  • 2009年第11期 JournalofChongqi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SocialSciencesEdition)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No.112009 论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 惠 静 摘要:阐述了文化认同对于国家安全的影响以及本土文 ...

  • 也谈当代中国有无民族精神
  • 也谈当代中国有无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民族认同感! -------读罗志田<文史知识>文章有感 罗志田在<文史知识>2011年第一期发表<近代中国重心的失落>一文,文章深刻的指出了近代中国乱多于治的原因,就是近代中国社会没有重心,社会缺少主干力量!文章的最后,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