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0年6月第27卷第3期 Ch ines e Journal of Social M edicine, Ju ne 2010, Vol. 27, No. 3
137
传染病报告质量影响因素及改进对策探讨
伍立玲, 刘亚民
摘要 针对目前影响传染病报告质量监管不力、重视程度不够、经费不足、培训不到位、人员变动频繁等问题, 提出了如何提高传染病报告质量的对策建议: 提高卫生行政部门的重视程度, 加大资金投入; 加强卫生监督部门监管力度; 切实落实医疗卫生部门各项法律法规, 提高医务人员整体素质。 关键词 传染病; 报告质量; 影响因素; 对策
中图分类号 R181 82 文献标识码 A DOI:10 3969/j issn 1673-5625 2010 03 004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Improving Measures about the Quality of Reporting Infectious Diseases
WU L iling, LI U Yamin Center f o r D isease Control and Pr evention of Qingshan D istr ict, Wuhan, 430080, China Abstract D ue to influencing facto rs o f the quality of repor ting infectious diseases, such as po or superv isio n, inade -quate input, lack o f tr aining and personnel unstable, measur es and sug gestio ns wer e put fo rw ard as follow ing s: Health administr ativ e departments should put mor e attention o n it, and increase financial input H ealth superv-i sio n departments should str eng then super visio n M edical and health departments should seriously put the v arious law s and reg ulatio ns into effect, and enhance t he o verall quality Key words
Infect ious diseases; Q ualit y of r epo rting ; Influencing facto rs; M easures
染病报告情况。疾控中心是专业技术部门, 不是执法部门,
对医疗机构的督导, 只能是业务指导, 不能行使监督执法的职能, 其对医疗机构违法行为没有任何威慑作用。一些医疗机构不按规定报告传染病的行为, 成为监管 盲区 [3]。责任分工的错位导致法律失去严肃性。另外, 传染病防治法 没有明确漏报、谎报、迟报传染病疫情等违法行为处罚细则, 增加了执行的操作难度, 法律被 软化 , 依法管理难以落实。1 2 传染病疫情报告专项经费保障不足
传染病报告工作属公共卫生事业范畴, 其基层触觉在各级医疗机构, 设在公共卫生科, 而公共卫生科不仅不能给医疗机构带来任何经济效益, 还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如网络直报正常运行费用, 工作人员工资, 计算机、打印机、电话、传真机费用及维护费用等) 。在各级医院经济上还依靠市场手段创收求生存的当下, 重视公共卫生科建设只能寄希望于医院管理者的自觉。虽然各级政府为了促进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每年都会投入一定的防疫经费, 这些经费大部分拨付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用于重点传染病(如艾滋病、血吸虫病、结核病等疾病) 的预防和计划免疫工作, 即通常所称的专项经费, 而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没有明确的专项经费; 政府拨付给医疗机构的经费原本不充裕, 更没有明确的防疫专项经费, 下拨的经费均被医疗机构作为医疗费用使用。由于以上种种原因, 导致医疗机构领导重视医疗活动、轻视防疫工作。传染病网络报告设备较差, 医务人员不乐意配合, 疫情报告员缺乏积极性, 使基层传染病报告工作处于较低水平状态。
1 3 专业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1 3 1 未及时掌握新的传染病诊断标准 传染病报告应统一标准报告, 标准不一样, 统计的数据毫无意义。传染病诊
传染病报告和管理水平是衡量地区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依法行政效果、医生卫生观念和法制意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及时、准确、完整的传染病报告是掌握疫情动态、分析流行病规律、制定卫生政策及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参考依据, 也是采取防治措施、控制疾病爆发和流行的理论依据。提高传染病报告质量, 意义重大。传染病报告率、及时率和准确率是评估传染病报告质量的主要指标, 自2004年1月1日国家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运行以来, 许多卫生工作者对传染病网络报告质量进行了评估, 结果显示, 传染病报告质量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1]。漏报、迟报和报告信息不准确直接影响了早期发现、发病模
[2]
式预测和卫生决策的制定。如何提高传染病报告质量, 本文作如下探讨。
1 影响传染病报告质量因素
1 1 监督管理力度不够
国家 传染病防治法 第6章第53条规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履行对医疗机构的传染病防治工作监督检查职责 。卫生防疫站机构改革前, 受卫生行政部门委托承担传染病防治法执法职能; 机构改革后分成卫生监督所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卫生监督所受托成为传染病防治法执法机构, 疾控中心只管业务不再承担执法职能。然而在我国一些地区, 由于惯性思维, 仍由疾控部门督导医疗机构的传
作者单位 武汉市青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湖北武汉,
430080 作者简介 伍立玲, 女, 1968年生, 本科, 主管医师, 研究方
向:传染病防治。
138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0年6月第27卷第3期 Chinese J ou rnal of S ocial M edicin e, June 2010, Vol. 27, No. 3
断标准先后有几个版本, 有新版本和老版本, 有国家标准和卫生行业标准, 现在最新的传染病诊断报告标准是2006~2008年版的卫生行业标准。可是因为有的单位培训工作不到位, 或培训时有些医生没有认真学习, 未及时掌握新的传染病诊断标准, 仍在执行老版诊断标准, 导致传染病诊断准确性下降。有的医生为了避免违反传染病防治法, 过于强调疫情报告, 忽视传染病诊断标准的要求, 造成疫情误报现象发生。
1 3 2 不熟悉法定传染病病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免疫规划工作的推进, 有些传染病逐渐消失, 而新的传染病又在不断产生, 如2003年新增非典型肺炎、2009年新增甲型H1N 1流感等。因此法定要求报告的传染病范围是动态变化的。可是有些医务人员对法定传染病报告病种并不熟悉, 特别是在医院门、急诊患者的就诊高峰时间, 每位患者的诊疗时间较短、工作忙乱和门诊日志填写不完整时, 更易造成传染病漏报[4]。
1 3 3 对不明原因疾病报告不敏感 2008年3月上旬, 安徽阜阳几家医院陆续收治以发热伴口腔、手足、臀部皮疹为主的小儿患者, 少数伴有脑、心、肺严重损害, 短时间内连续死亡5例儿童患者, 被作为怪病引起当地老百姓恐慌。对这种大范围不明原因疾病, 医院没有意识到及时上报疫情, 直到3月31日才上报。经卫生部、安徽省和阜阳市专家的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诊断和实验室检测, 确定该病为肠病毒71型感染。如果医院反应敏感、及时报告、查清病因、做好防控工作, 不至于引起老百姓恐慌和手足口病疫情的扩散, 从而造成国家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恶劣的社会影响。这是一次深刻而惨痛的教训。
1 4 基层专业队伍不稳定
基层疫情报告人员严重缺乏, 且兼职较多, 待遇较低, 疫情报告人员与同级医务人员收入差距较大。由于工作任务重、领导不够重视、加之节假日和业余时间需要按时网络报告等诸多原因, 造成疫情报告队伍极不稳定、频繁更换人员, 新上岗人员业务不熟练, 直接影响到当地传染病报告质量。1 5 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心有待提高
少数临床医生责任心不强, 培训学习时马马虎虎, 填写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簿、传染病报告卡不完整、不准确, 缺项也较多, 有的甚至漏报或迟报法定传染病[5]。少数疫情报告员不按要求履行疫情报告员职责, 网络录入报告卡上关键指标与纸质传染病报告卡上相应指标的一致率仅为50 3%, 这也是降低传染病报告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6]。
了长足的进步。做好传染病网络报告工作, 对于传染病疫情
的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及时控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传染病网络直报工作, 切实加强组织和领导, 划拨足够的专项资金, 推动各级医疗机构传染病网络报告和管理工作规范有序地开展。2 2 明确执法责任, 对传染病报告工作依法严管
卫生监督机构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 将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和管理工作列入监督工作的重点, 积极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切实做好辖区内医疗机构的传染病报告和管理工作的督导检查, 加大监督力度, 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求及时整改, 对违法行为依法严管。
2 3 落实医疗机构法人责任制, 做好传染病网络报告工作
各级医疗机构要严格贯彻执行 传染病防治法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 、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和 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工作与技术指南 等相关法律法规, 切实加强院内传染病管理和网络报告工作。转变观念, 理顺医疗和防疫的关系; 采取院长负责制, 强化管理; 加大投入, 加强疫情报告工作体系建设; 安排2~3名专职人员负责传染病管理和网络报告工作, 配备必要的设备; 通过全员培训, 提高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法律意识、诊断水平) 和责任心; 实行奖惩机制, 提高疫情报告员的绩效工资标准, 调动专业人员工作积极性。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传染病报告率、及时率和准确率, 保证报告质量。
参考文献
[1] T imothy J Doy le M , K athleen G , et al Gr oseclose com -pleteness of no tifiable infectious disease r epo rting in the
U nited State:an analytical literature rev iew [J]. A m J
Epidemio, 2002, 155(9) :866-874 [2] W ildner M , W eitkunat R Develoo ment o f an epidem-i olog ically based health repor ting sy stem[J]. G esundhe -itswesen, 1998, 60(1) :11-14 [3] 杨海. 传染病报告盲区的形成、现况及对策[J]. 职业与健康, 2001, 17(7) :77
[4] 张正海, 曹小东. 医院法定传染病报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现代预防医学, 2002, 29(5) :661
[5] 霍云艳, 姚林燕. 传染病漏报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4, 14(5) :515
[6] 施小明, 郭岩, 王丽萍, 等. 我国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
告质量调查分析[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07, 11(3) :182
(收稿日期 2010-01-12) (责任编辑 左俊英)
2 提高传染病报告质量的对策
2 1 提高卫生行政部门对传染病报告工作的重视程度
传染病网络直报工作7年来, 传染病报告质量已经取得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0年6月第27卷第3期 Ch ines e Journal of Social M edicine, Ju ne 2010, Vol. 27, No. 3
137
传染病报告质量影响因素及改进对策探讨
伍立玲, 刘亚民
摘要 针对目前影响传染病报告质量监管不力、重视程度不够、经费不足、培训不到位、人员变动频繁等问题, 提出了如何提高传染病报告质量的对策建议: 提高卫生行政部门的重视程度, 加大资金投入; 加强卫生监督部门监管力度; 切实落实医疗卫生部门各项法律法规, 提高医务人员整体素质。 关键词 传染病; 报告质量; 影响因素; 对策
中图分类号 R181 82 文献标识码 A DOI:10 3969/j issn 1673-5625 2010 03 004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Improving Measures about the Quality of Reporting Infectious Diseases
WU L iling, LI U Yamin Center f o r D isease Control and Pr evention of Qingshan D istr ict, Wuhan, 430080, China Abstract D ue to influencing facto rs o f the quality of repor ting infectious diseases, such as po or superv isio n, inade -quate input, lack o f tr aining and personnel unstable, measur es and sug gestio ns wer e put fo rw ard as follow ing s: Health administr ativ e departments should put mor e attention o n it, and increase financial input H ealth superv-i sio n departments should str eng then super visio n M edical and health departments should seriously put the v arious law s and reg ulatio ns into effect, and enhance t he o verall quality Key words
Infect ious diseases; Q ualit y of r epo rting ; Influencing facto rs; M easures
染病报告情况。疾控中心是专业技术部门, 不是执法部门,
对医疗机构的督导, 只能是业务指导, 不能行使监督执法的职能, 其对医疗机构违法行为没有任何威慑作用。一些医疗机构不按规定报告传染病的行为, 成为监管 盲区 [3]。责任分工的错位导致法律失去严肃性。另外, 传染病防治法 没有明确漏报、谎报、迟报传染病疫情等违法行为处罚细则, 增加了执行的操作难度, 法律被 软化 , 依法管理难以落实。1 2 传染病疫情报告专项经费保障不足
传染病报告工作属公共卫生事业范畴, 其基层触觉在各级医疗机构, 设在公共卫生科, 而公共卫生科不仅不能给医疗机构带来任何经济效益, 还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如网络直报正常运行费用, 工作人员工资, 计算机、打印机、电话、传真机费用及维护费用等) 。在各级医院经济上还依靠市场手段创收求生存的当下, 重视公共卫生科建设只能寄希望于医院管理者的自觉。虽然各级政府为了促进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每年都会投入一定的防疫经费, 这些经费大部分拨付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用于重点传染病(如艾滋病、血吸虫病、结核病等疾病) 的预防和计划免疫工作, 即通常所称的专项经费, 而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没有明确的专项经费; 政府拨付给医疗机构的经费原本不充裕, 更没有明确的防疫专项经费, 下拨的经费均被医疗机构作为医疗费用使用。由于以上种种原因, 导致医疗机构领导重视医疗活动、轻视防疫工作。传染病网络报告设备较差, 医务人员不乐意配合, 疫情报告员缺乏积极性, 使基层传染病报告工作处于较低水平状态。
1 3 专业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1 3 1 未及时掌握新的传染病诊断标准 传染病报告应统一标准报告, 标准不一样, 统计的数据毫无意义。传染病诊
传染病报告和管理水平是衡量地区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依法行政效果、医生卫生观念和法制意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及时、准确、完整的传染病报告是掌握疫情动态、分析流行病规律、制定卫生政策及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参考依据, 也是采取防治措施、控制疾病爆发和流行的理论依据。提高传染病报告质量, 意义重大。传染病报告率、及时率和准确率是评估传染病报告质量的主要指标, 自2004年1月1日国家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运行以来, 许多卫生工作者对传染病网络报告质量进行了评估, 结果显示, 传染病报告质量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1]。漏报、迟报和报告信息不准确直接影响了早期发现、发病模
[2]
式预测和卫生决策的制定。如何提高传染病报告质量, 本文作如下探讨。
1 影响传染病报告质量因素
1 1 监督管理力度不够
国家 传染病防治法 第6章第53条规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履行对医疗机构的传染病防治工作监督检查职责 。卫生防疫站机构改革前, 受卫生行政部门委托承担传染病防治法执法职能; 机构改革后分成卫生监督所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卫生监督所受托成为传染病防治法执法机构, 疾控中心只管业务不再承担执法职能。然而在我国一些地区, 由于惯性思维, 仍由疾控部门督导医疗机构的传
作者单位 武汉市青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湖北武汉,
430080 作者简介 伍立玲, 女, 1968年生, 本科, 主管医师, 研究方
向:传染病防治。
138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0年6月第27卷第3期 Chinese J ou rnal of S ocial M edicin e, June 2010, Vol. 27, No. 3
断标准先后有几个版本, 有新版本和老版本, 有国家标准和卫生行业标准, 现在最新的传染病诊断报告标准是2006~2008年版的卫生行业标准。可是因为有的单位培训工作不到位, 或培训时有些医生没有认真学习, 未及时掌握新的传染病诊断标准, 仍在执行老版诊断标准, 导致传染病诊断准确性下降。有的医生为了避免违反传染病防治法, 过于强调疫情报告, 忽视传染病诊断标准的要求, 造成疫情误报现象发生。
1 3 2 不熟悉法定传染病病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免疫规划工作的推进, 有些传染病逐渐消失, 而新的传染病又在不断产生, 如2003年新增非典型肺炎、2009年新增甲型H1N 1流感等。因此法定要求报告的传染病范围是动态变化的。可是有些医务人员对法定传染病报告病种并不熟悉, 特别是在医院门、急诊患者的就诊高峰时间, 每位患者的诊疗时间较短、工作忙乱和门诊日志填写不完整时, 更易造成传染病漏报[4]。
1 3 3 对不明原因疾病报告不敏感 2008年3月上旬, 安徽阜阳几家医院陆续收治以发热伴口腔、手足、臀部皮疹为主的小儿患者, 少数伴有脑、心、肺严重损害, 短时间内连续死亡5例儿童患者, 被作为怪病引起当地老百姓恐慌。对这种大范围不明原因疾病, 医院没有意识到及时上报疫情, 直到3月31日才上报。经卫生部、安徽省和阜阳市专家的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诊断和实验室检测, 确定该病为肠病毒71型感染。如果医院反应敏感、及时报告、查清病因、做好防控工作, 不至于引起老百姓恐慌和手足口病疫情的扩散, 从而造成国家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恶劣的社会影响。这是一次深刻而惨痛的教训。
1 4 基层专业队伍不稳定
基层疫情报告人员严重缺乏, 且兼职较多, 待遇较低, 疫情报告人员与同级医务人员收入差距较大。由于工作任务重、领导不够重视、加之节假日和业余时间需要按时网络报告等诸多原因, 造成疫情报告队伍极不稳定、频繁更换人员, 新上岗人员业务不熟练, 直接影响到当地传染病报告质量。1 5 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心有待提高
少数临床医生责任心不强, 培训学习时马马虎虎, 填写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簿、传染病报告卡不完整、不准确, 缺项也较多, 有的甚至漏报或迟报法定传染病[5]。少数疫情报告员不按要求履行疫情报告员职责, 网络录入报告卡上关键指标与纸质传染病报告卡上相应指标的一致率仅为50 3%, 这也是降低传染病报告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6]。
了长足的进步。做好传染病网络报告工作, 对于传染病疫情
的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及时控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传染病网络直报工作, 切实加强组织和领导, 划拨足够的专项资金, 推动各级医疗机构传染病网络报告和管理工作规范有序地开展。2 2 明确执法责任, 对传染病报告工作依法严管
卫生监督机构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 将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和管理工作列入监督工作的重点, 积极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切实做好辖区内医疗机构的传染病报告和管理工作的督导检查, 加大监督力度, 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求及时整改, 对违法行为依法严管。
2 3 落实医疗机构法人责任制, 做好传染病网络报告工作
各级医疗机构要严格贯彻执行 传染病防治法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 、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和 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工作与技术指南 等相关法律法规, 切实加强院内传染病管理和网络报告工作。转变观念, 理顺医疗和防疫的关系; 采取院长负责制, 强化管理; 加大投入, 加强疫情报告工作体系建设; 安排2~3名专职人员负责传染病管理和网络报告工作, 配备必要的设备; 通过全员培训, 提高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法律意识、诊断水平) 和责任心; 实行奖惩机制, 提高疫情报告员的绩效工资标准, 调动专业人员工作积极性。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传染病报告率、及时率和准确率, 保证报告质量。
参考文献
[1] T imothy J Doy le M , K athleen G , et al Gr oseclose com -pleteness of no tifiable infectious disease r epo rting in the
U nited State:an analytical literature rev iew [J]. A m J
Epidemio, 2002, 155(9) :866-874 [2] W ildner M , W eitkunat R Develoo ment o f an epidem-i olog ically based health repor ting sy stem[J]. G esundhe -itswesen, 1998, 60(1) :11-14 [3] 杨海. 传染病报告盲区的形成、现况及对策[J]. 职业与健康, 2001, 17(7) :77
[4] 张正海, 曹小东. 医院法定传染病报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现代预防医学, 2002, 29(5) :661
[5] 霍云艳, 姚林燕. 传染病漏报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4, 14(5) :515
[6] 施小明, 郭岩, 王丽萍, 等. 我国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
告质量调查分析[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07, 11(3) :182
(收稿日期 2010-01-12) (责任编辑 左俊英)
2 提高传染病报告质量的对策
2 1 提高卫生行政部门对传染病报告工作的重视程度
传染病网络直报工作7年来, 传染病报告质量已经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