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的影响专题

工业革命的影响专题(对课本内容的拓展)

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英国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为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奠定了基础。到1830年,300名女工用手工纺出的棉纱量,如果使用机器,只需要1名女工就可以完成;18世纪初,在英国炼1炉铁约需3周,到19世纪中叶仅需20分钟。从产量上看,1785年,英国棉织品总量为4000万码,1850年为20亿码。1800年,英国的煤产量为1000万吨,到1850年即为4900万吨。1800年,英国的铁产量为25万吨,到1850年,即增长到225万吨。没有工业革命,这种生产效率和产量的大幅度提高是不可想象的。大量质高价廉商品的出现,在英国国内必然迅速排挤掉小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制品,使一切前资本主义的小生产遭到毁灭;在国外,必然使一切落后国家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迅速解体。这种前所未有的大机器生产,最后必然形成一个世界性的大市场,把所有国家都卷进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之中。

工业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协作的最高形式——大工厂制度,创造了进行大工业生产的组织和管理形式,为资本主义的社会化大生产提供了可能。当然,这一变革也使工人成为机器的附属物,完全隶属于资本。这种人的异化,同样也带来了巨大的社会问题。

随着工厂制度的确立,产生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这两大对抗阶级,形成了资本主义社会阶段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基本内容。如18世纪70至80年代的卢得运动,19世纪30年代的宪章运动,都是这两大阶级矛盾与斗争的表现。

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和人口结构。经过工业革命的洗礼和脱胎换骨的改造,在英国西北部出现了许多新兴工业城市,如曼彻斯特、利物浦、伯明翰等。在人口结构上,全国总人口不断增长;1750年全英国有人口603万,

1821年增加到1200万,1851年又增加到2100万,而这些人口中的城市人口比例也不断提高。如1801年,兰开夏有人口67万,到1841年增加到171万;1844年,伦敦已有人口250万,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到1851年,英国已有50%的人居住在城市中。这表明,工业革命迅速扩大了对劳动力的需求,而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也为人口的迅速增加提供了有利条件。

工业革命引起世界社会前所未有的城市化。以往城市的规模取决于周围地区所能生产的粮食的数量。因而,人口最稠密的城市都分布于流域地区和涝原,如尼罗河流域、新月沃地、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和工厂体系的建立,大批的人涌入新的工业中心。巨大的新的城市人口因为能从世界各地获得粮食而等到供养。技术和医学上的进步有可能消除以前曾大批害死城市居民的瘟疫,甚至有可能是城市生活变的较可忍受、较何意。这些进步中较重要的包括:充分供应洁净的水、改善集中式排水系统和垃圾处理系统、保证充足的粮食供应以及预防和控制传染疾病。因而,世界各地的城市以极快的速度发展。

工业革命促进欧洲的人口进一步增长;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人口早已开始。尽管19世纪期间有数百万欧洲人移居海外,1914年时欧洲大陆的人口却是1750年时的3倍以上。这一人口爆炸的原因首先是经济上的,其次是医学上的。在此前的数世纪中,大多数死亡的人都是因传染病所致,而传染病的传播主要取决于生活水平。随着19世纪马铃薯种植的增加,人们的营养水平提高,对疾病的自然抵抗力也相应增强,死亡率相应下降。俄国以西的欧洲大部分地区的饥荒已成为过去的回忆。即使农作物歉收,新的铁路网也能保证来自外界的充足的供应。与此同时,工业革命还改进了污水处理系统,饮用水供应更安全,这也进一步降低了死亡率。因此,死亡率统计数字显示,在主要的化学药品发明前约30年,因主要传染病致死的死亡率已开始下降。

当时,新医药科学的应用,如接种疫苗和对传染病人的隔离,使西欧的死亡率进一步下降。到1914年,它们已从1800年的至少千分之三十降低到千分之十五左右。为此,欧洲的人口也就从1750年的14000万迅速上升到1800年的18800万、1850年的26600万、1900年的40100万和1914年的46300万。欧洲的这一增长率比世界其他地区的增长率要高得多,以致它改变了全球人口的平衡。

工业革命促使新消费主义(大众消费主义)的出现。处于社会顶层的多数人的收入的增长,使得消费社会第一次在人类历史上在英国出现成为可能。消费的欲望并非独一无二,因此,18世纪的英国所独有的不是消费的欲望,而是大多数人消费的能力。在此前的人类社会中,大众的收入太微薄,以致一半到3/4的收入必须用来购买食品。剩余的极少的钱还得购买其他必需品,因此,根本不剩钱去买一时兴起想买的东西或时装。这既可以解释为什么当时的时装并不像现在这样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日本的和服、印度的腰布、穆斯林国家的宽松裤、拉美的披风几个世纪以来都一成不变。

18世纪的英国是第一个打破这一传统模式的国家。这要归功于由于圈地运动后的农业革命、海外事业引起的利润的大量涌入和工业革命导致的生产率大幅度提高而来的国民收入的增加。国民收入增长的一部分流向了大众,因此,国内市场发展起来了;这种市场比过去仅有上层少数人才有购买力时的市场要大得多。 商人们迅速改进经营手段来迎合新的、利润丰厚的国内市场。早在18世纪,他们就在运用一系列今天被认为是现代的销售技巧,包括市场调查、信贷、折扣计划等大众营销手段。

新消费主义(大众消费主义)使得各阶层开始购买他们从前从未有机会购买的、甚至比以前更大范围的商品。

工业革命赋予了女性新的角色,总的影响是迫使妇女走出过去她们以此为生的家庭经济,进入新的、家庭以外的工薪经济。

工业革命促进了科学与教育事业的发展。工业革命对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强烈的客观要求。同时,工业革命的发展也为科学与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牛顿经典力学的建立,高等数学的出现,能量守恒定与转化定律的发现,热功当量的确定,道尔顿原子论的建立,有机化学、生物进化学说的发展与建立都同工业革命的发展密切相关。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资产阶级对全民教育和实科教育寄予了极大地热望,如国民义务教育制度、各种职业教育机构、课程体系与教学原则的发展与进步等,都同工业革命紧密相连。

工业革命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时建立在对资本主义全面、历史的科学认识基础之上的。只有当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阶级关系和剥削奥秘才有可能暴露出来,从而使人们对资本主义的科学认识成为可能。工业革命使阶级关系进一步简化,使资本主义矛盾一览无遗,并通过生产的高度社会化,为一个新制度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因此,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英国工业革命结束之际并不是偶然。

工业革命奠定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如前所述,资本主义彻底战胜封建制度,并不仅仅以政治权力的转移为标志,而且需要它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三个领域充分表现出比封建制度更大的优越性,才能最终实现这一目标。工业革命恰恰是在其中至为关键的经济领域,充分表现了资本主义比封建制度具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从而使资本主义制度得以巩固和完善,使封建制度复辟的企图彻底破灭。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从文艺复兴鼓吹资本主义精神,到19世纪70、80年代法国最后一次封建复辟企图的失败,欧洲资产阶级用了五六百年的时间完成了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领域证明了资本主义明显优越于封建制度的历史任务,真正完成了两种社会制度的转换。

工业革命的影响专题(对课本内容的拓展)

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英国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为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奠定了基础。到1830年,300名女工用手工纺出的棉纱量,如果使用机器,只需要1名女工就可以完成;18世纪初,在英国炼1炉铁约需3周,到19世纪中叶仅需20分钟。从产量上看,1785年,英国棉织品总量为4000万码,1850年为20亿码。1800年,英国的煤产量为1000万吨,到1850年即为4900万吨。1800年,英国的铁产量为25万吨,到1850年,即增长到225万吨。没有工业革命,这种生产效率和产量的大幅度提高是不可想象的。大量质高价廉商品的出现,在英国国内必然迅速排挤掉小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制品,使一切前资本主义的小生产遭到毁灭;在国外,必然使一切落后国家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迅速解体。这种前所未有的大机器生产,最后必然形成一个世界性的大市场,把所有国家都卷进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之中。

工业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协作的最高形式——大工厂制度,创造了进行大工业生产的组织和管理形式,为资本主义的社会化大生产提供了可能。当然,这一变革也使工人成为机器的附属物,完全隶属于资本。这种人的异化,同样也带来了巨大的社会问题。

随着工厂制度的确立,产生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这两大对抗阶级,形成了资本主义社会阶段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基本内容。如18世纪70至80年代的卢得运动,19世纪30年代的宪章运动,都是这两大阶级矛盾与斗争的表现。

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和人口结构。经过工业革命的洗礼和脱胎换骨的改造,在英国西北部出现了许多新兴工业城市,如曼彻斯特、利物浦、伯明翰等。在人口结构上,全国总人口不断增长;1750年全英国有人口603万,

1821年增加到1200万,1851年又增加到2100万,而这些人口中的城市人口比例也不断提高。如1801年,兰开夏有人口67万,到1841年增加到171万;1844年,伦敦已有人口250万,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到1851年,英国已有50%的人居住在城市中。这表明,工业革命迅速扩大了对劳动力的需求,而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也为人口的迅速增加提供了有利条件。

工业革命引起世界社会前所未有的城市化。以往城市的规模取决于周围地区所能生产的粮食的数量。因而,人口最稠密的城市都分布于流域地区和涝原,如尼罗河流域、新月沃地、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和工厂体系的建立,大批的人涌入新的工业中心。巨大的新的城市人口因为能从世界各地获得粮食而等到供养。技术和医学上的进步有可能消除以前曾大批害死城市居民的瘟疫,甚至有可能是城市生活变的较可忍受、较何意。这些进步中较重要的包括:充分供应洁净的水、改善集中式排水系统和垃圾处理系统、保证充足的粮食供应以及预防和控制传染疾病。因而,世界各地的城市以极快的速度发展。

工业革命促进欧洲的人口进一步增长;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人口早已开始。尽管19世纪期间有数百万欧洲人移居海外,1914年时欧洲大陆的人口却是1750年时的3倍以上。这一人口爆炸的原因首先是经济上的,其次是医学上的。在此前的数世纪中,大多数死亡的人都是因传染病所致,而传染病的传播主要取决于生活水平。随着19世纪马铃薯种植的增加,人们的营养水平提高,对疾病的自然抵抗力也相应增强,死亡率相应下降。俄国以西的欧洲大部分地区的饥荒已成为过去的回忆。即使农作物歉收,新的铁路网也能保证来自外界的充足的供应。与此同时,工业革命还改进了污水处理系统,饮用水供应更安全,这也进一步降低了死亡率。因此,死亡率统计数字显示,在主要的化学药品发明前约30年,因主要传染病致死的死亡率已开始下降。

当时,新医药科学的应用,如接种疫苗和对传染病人的隔离,使西欧的死亡率进一步下降。到1914年,它们已从1800年的至少千分之三十降低到千分之十五左右。为此,欧洲的人口也就从1750年的14000万迅速上升到1800年的18800万、1850年的26600万、1900年的40100万和1914年的46300万。欧洲的这一增长率比世界其他地区的增长率要高得多,以致它改变了全球人口的平衡。

工业革命促使新消费主义(大众消费主义)的出现。处于社会顶层的多数人的收入的增长,使得消费社会第一次在人类历史上在英国出现成为可能。消费的欲望并非独一无二,因此,18世纪的英国所独有的不是消费的欲望,而是大多数人消费的能力。在此前的人类社会中,大众的收入太微薄,以致一半到3/4的收入必须用来购买食品。剩余的极少的钱还得购买其他必需品,因此,根本不剩钱去买一时兴起想买的东西或时装。这既可以解释为什么当时的时装并不像现在这样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日本的和服、印度的腰布、穆斯林国家的宽松裤、拉美的披风几个世纪以来都一成不变。

18世纪的英国是第一个打破这一传统模式的国家。这要归功于由于圈地运动后的农业革命、海外事业引起的利润的大量涌入和工业革命导致的生产率大幅度提高而来的国民收入的增加。国民收入增长的一部分流向了大众,因此,国内市场发展起来了;这种市场比过去仅有上层少数人才有购买力时的市场要大得多。 商人们迅速改进经营手段来迎合新的、利润丰厚的国内市场。早在18世纪,他们就在运用一系列今天被认为是现代的销售技巧,包括市场调查、信贷、折扣计划等大众营销手段。

新消费主义(大众消费主义)使得各阶层开始购买他们从前从未有机会购买的、甚至比以前更大范围的商品。

工业革命赋予了女性新的角色,总的影响是迫使妇女走出过去她们以此为生的家庭经济,进入新的、家庭以外的工薪经济。

工业革命促进了科学与教育事业的发展。工业革命对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强烈的客观要求。同时,工业革命的发展也为科学与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牛顿经典力学的建立,高等数学的出现,能量守恒定与转化定律的发现,热功当量的确定,道尔顿原子论的建立,有机化学、生物进化学说的发展与建立都同工业革命的发展密切相关。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资产阶级对全民教育和实科教育寄予了极大地热望,如国民义务教育制度、各种职业教育机构、课程体系与教学原则的发展与进步等,都同工业革命紧密相连。

工业革命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时建立在对资本主义全面、历史的科学认识基础之上的。只有当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阶级关系和剥削奥秘才有可能暴露出来,从而使人们对资本主义的科学认识成为可能。工业革命使阶级关系进一步简化,使资本主义矛盾一览无遗,并通过生产的高度社会化,为一个新制度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因此,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英国工业革命结束之际并不是偶然。

工业革命奠定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如前所述,资本主义彻底战胜封建制度,并不仅仅以政治权力的转移为标志,而且需要它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三个领域充分表现出比封建制度更大的优越性,才能最终实现这一目标。工业革命恰恰是在其中至为关键的经济领域,充分表现了资本主义比封建制度具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从而使资本主义制度得以巩固和完善,使封建制度复辟的企图彻底破灭。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从文艺复兴鼓吹资本主义精神,到19世纪70、80年代法国最后一次封建复辟企图的失败,欧洲资产阶级用了五六百年的时间完成了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领域证明了资本主义明显优越于封建制度的历史任务,真正完成了两种社会制度的转换。


相关内容

  •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工作方案>.<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历史学科实施意见>等文件的精神,积极稳妥地推进我省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实验,提 ...

  •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框架(大括号)
  •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 必修二 经济(物质文明)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提示] 本专题主要涉及古代农业.古代手工业.古代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古代经济政策四部分内容.古代 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小农经济是古代农 业经济的基本模式 ...

  •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知识结构
  • 必修二 经济(物质文明)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提示] 本专题主要涉及古代农业.古代手工业.古代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古代经济政策四部分内容.古代 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小农经济是古代农 业经济的基本模式.古代手工业主要有三种形 ...

  •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体系
  •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结构] 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 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 ...

  •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打印)
  •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结构] 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 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 ...

  • 初中历史总复习专题
  • 专题一: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 (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 二.材料题 1.中国社会是怎样一步一步地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 材料一: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材料二: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

  • 江苏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
  • 江苏省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本书按模块编写,共有三个必修模块,六个选修模块.每个模块先综述其课程目标,然后通过"内容标准--教学要求--教学建议--史论共享"四个栏目,具体解读和阐释每个专题的内容标准.教学要求和教学建议. " ...

  • 2015 浙江 高中历史学考 考点(最新考纲)
  • 2015历史学考考点(精简版) 注:本考点为精简版,请务必结合题目加强复习 复习提纲(人民版必修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臸度 一.中国早期政治臸度的特点 能区分宗法臸和分封臸度 二 .专臸主义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1.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特点:君主专臸,中央集权:皇权至上 2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 ...

  •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结构]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 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 ...

  • 二轮小专题
  • 一.等高线地形图小专题: ⑪ 水库大坝建设选择在 河流峡谷 处,原因: ① 地处峡谷处,利于筑坝;② 有盆地地形,蓄水量大. ⑫ 交通运输线路(铁路.公路)选择某地的理由: 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和缓,建设周期短,投资少,施工容易. ⑬ 确定某地为盆地,判断理由: 河流向中部汇集,表明地势中间低,四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