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中的奖励与惩罚

  【摘 要】奖励与惩罚广泛存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奖励强化良好行为,惩罚抑制不良行为,一扬一抑,相辅相成,引导学生行为朝着教师所希望的方向发展。然而,在当今教育领域中,由于指导奖励与惩罚的理论依据较为薄弱,导致奖励与惩罚并不像我们所预想的那样行之有效。为了使奖励和惩罚更好地在教育教学中发挥作用,本文就其理论依据及如何有效地运用奖励与惩罚两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帮助教育者更好地认识和运用这两种教育手段。  【关键词】奖励与惩罚;理论依据 使用误区;有效运用  一、 奖励与惩罚的理论依据  (一)桑代克(E.L. Thorndike)的“效果率”  美国动物心理学创始人桑代克的赏罚观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联结形成的基本规律是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其中效果律是指“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的可改变的联结,给以满意的结果,联结就增强,给以不满意的结果,联结就减弱”。桑代克的这一发现是在小鸡走迷津的实验中得出的:小鸡被引入一个简单的迷津,有两条通道可走,一条通道的尽头是自由和食物,即正确的通道;另一条是30秒钟的禁闭,即错误的通道。实验证实,前一次选择正确获得奖励后,则有重新选择这一通道的倾向;前一次选择错误受罚后,将有避免选择这一通道的倾向。这表明,奖励是令人满意的,它促使人或动物设法达到该行为并继续保持,而惩罚是令人不安和烦恼的结果,使人或动物设法回避或放弃。  (二)斯金纳(B.F. Skinner)的强化理论  桑代克的“效果律”后来被持该学习理论的心理学家发展成为“强化”学说,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就是其中一代表人物。斯金纳认为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是由于强化作用的结果,要控制人的行为就要设法控制对行为的强化。当某种适应性行为发生之后,呈现一个强化刺激(如奖励),使此种行为模式重复发生,并保持下来。当某种不适当的行为出现时,撤销原有的强化刺激或给予某种厌恶刺激,该行为发生的频率就会降低。这一结论是斯金纳通过观察动物在他发明的“斯金纳箱”(图1)中的活动得出的。  图1斯金纳箱  斯金纳箱(Skinner box)是一个阴暗的隔音箱(如图右侧),箱内设有一个按键开关,开关连接着箱外的一个记录系统(如图左侧)。在箱内放入一只白鸽,它可在箱内自由活动。当它啄键时,就会有饲料丸自动掉入箱子下方的食盘里,它就能吃到食物。它一旦再啄键,第二粒饲料丸又滚进食盘,反复多次,这种行为很快就得以保持。而箱子外面连接的记录设备则会自动在移动的纸带上画出一条线,准确地记录鸽子啄开关的次数与时间。  在这一实验中,饲料丸是对鸽子啄键行为的肯定,也是一种奖励,以强化鸽子的正确行为。经过多次尝试,鸽子便获得了用啄开关的方法获得实物的经验,该经验经强化后,就以习惯的形式固定下来。因此,奖励会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上述实验中,当白鸽养成用啄开关获得食物的习惯后,斯金纳给它呈现了一个厌恶刺激,即当它啄键时,给予电击,反复操作后,鸽子啄键的反应频率就降低。该实验表明,如果惩罚某种行为,这一行为就会逐渐消退。这一实验启示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学生的错误行为如果受到适当的惩罚,就会得到修正。  二、有效运用奖励和惩罚  (一)了解学生,明确赏罚目标  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不同性别的儿童、同一性别的儿童,在其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作为教育者,我们需认真研究自己的教育对象,根据学生的性格、气质、需要等特点,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给予相应的赏罚。若学生内向敏感,可加大奖励力度,但委婉地进行批评教育;若学生好胜倔强,不宜过多地奖励表扬,惩罚时宜可采取冷处理的方式,故意冷淡,用无声的惩罚方式让孩子自我反省。  此外,奖罚应有言在先,有理有据。事先向孩子明确表达所期望的行为是怎样的,怎样的行为是不被认可的,对孩子日后的行为产生制约作用,使孩子有明确的目标,并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明确要求学生按时到校、认真做好值日、及时完成作业等。学生一旦了解到这些行为会受到老师喜爱后,就会产生表现良好的动力,有助于养成好习惯。  (二)奖惩具体化  奖励孩子的行为应明确具体化,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行为好在哪里,这样的奖励会更有效,也更有针对性。比如不要笼统地说“你真棒”或“你真乖”之类的话,而应该对他的行为具有明确的激励作用。当孩子认真做值日时,不要说:“你真乖!”而应该说:“今天你把地面扫得真干净,一点灰尘都没有!”  在惩罚前,给孩子一个解释的机会,针对错误行为进行分析,告知他错误的行为所导致的后果以及正确的做法,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  (三)及时奖罚  根据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学生良好行为出现后,应当即给予奖励,及时强化良好行为,使奖励与良好行为之间建立一种联系。奖励孩子必须注意时效性,否则会因错过时机而降低效果。例如孩子上课踊跃发言,老师要及时肯定,有助于巩固良好行为。  惩罚也应及时,在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及时进行惩罚,建立不良行为与惩罚之间的条件联系,让孩子明白犯了什么错,错误的严重性,以及会有什么危害,这样的惩罚比较有效。否则时间一长,惩罚的作用会减弱而效果不明显。比如孩子乱扔垃圾,要及时指出错误,并要求把垃圾捡起来仍到垃圾桶里,不应等事情过去了再实施惩罚,那时已失去效果,不能消退不良行为了。  总而言之,奖励与惩罚作为一种教育的手段,都有其积极和消极的一面,片面地理解它们都是不正确的。教育者应该结合实际情况,根据孩子的特征和差异,灵活有效地运用奖励与惩罚的方法,培养其健康人格,使其成为意志坚强、自尊自信的有用人才,这样的教育就是成功的。  【参考文献】  [1]汪翠琴,郭翠霞。奖励与惩罚的尺度[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2]郭德俊。动机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茅于燕。惩罚孩子怎样才能行之有效[J]。学前教育,1994(9)。  [4]高德胜。奖励的本质与滥用的后果[J]。教育科学研究,2009(6)。

  【摘 要】奖励与惩罚广泛存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奖励强化良好行为,惩罚抑制不良行为,一扬一抑,相辅相成,引导学生行为朝着教师所希望的方向发展。然而,在当今教育领域中,由于指导奖励与惩罚的理论依据较为薄弱,导致奖励与惩罚并不像我们所预想的那样行之有效。为了使奖励和惩罚更好地在教育教学中发挥作用,本文就其理论依据及如何有效地运用奖励与惩罚两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帮助教育者更好地认识和运用这两种教育手段。  【关键词】奖励与惩罚;理论依据 使用误区;有效运用  一、 奖励与惩罚的理论依据  (一)桑代克(E.L. Thorndike)的“效果率”  美国动物心理学创始人桑代克的赏罚观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联结形成的基本规律是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其中效果律是指“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的可改变的联结,给以满意的结果,联结就增强,给以不满意的结果,联结就减弱”。桑代克的这一发现是在小鸡走迷津的实验中得出的:小鸡被引入一个简单的迷津,有两条通道可走,一条通道的尽头是自由和食物,即正确的通道;另一条是30秒钟的禁闭,即错误的通道。实验证实,前一次选择正确获得奖励后,则有重新选择这一通道的倾向;前一次选择错误受罚后,将有避免选择这一通道的倾向。这表明,奖励是令人满意的,它促使人或动物设法达到该行为并继续保持,而惩罚是令人不安和烦恼的结果,使人或动物设法回避或放弃。  (二)斯金纳(B.F. Skinner)的强化理论  桑代克的“效果律”后来被持该学习理论的心理学家发展成为“强化”学说,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就是其中一代表人物。斯金纳认为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是由于强化作用的结果,要控制人的行为就要设法控制对行为的强化。当某种适应性行为发生之后,呈现一个强化刺激(如奖励),使此种行为模式重复发生,并保持下来。当某种不适当的行为出现时,撤销原有的强化刺激或给予某种厌恶刺激,该行为发生的频率就会降低。这一结论是斯金纳通过观察动物在他发明的“斯金纳箱”(图1)中的活动得出的。  图1斯金纳箱  斯金纳箱(Skinner box)是一个阴暗的隔音箱(如图右侧),箱内设有一个按键开关,开关连接着箱外的一个记录系统(如图左侧)。在箱内放入一只白鸽,它可在箱内自由活动。当它啄键时,就会有饲料丸自动掉入箱子下方的食盘里,它就能吃到食物。它一旦再啄键,第二粒饲料丸又滚进食盘,反复多次,这种行为很快就得以保持。而箱子外面连接的记录设备则会自动在移动的纸带上画出一条线,准确地记录鸽子啄开关的次数与时间。  在这一实验中,饲料丸是对鸽子啄键行为的肯定,也是一种奖励,以强化鸽子的正确行为。经过多次尝试,鸽子便获得了用啄开关的方法获得实物的经验,该经验经强化后,就以习惯的形式固定下来。因此,奖励会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上述实验中,当白鸽养成用啄开关获得食物的习惯后,斯金纳给它呈现了一个厌恶刺激,即当它啄键时,给予电击,反复操作后,鸽子啄键的反应频率就降低。该实验表明,如果惩罚某种行为,这一行为就会逐渐消退。这一实验启示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学生的错误行为如果受到适当的惩罚,就会得到修正。  二、有效运用奖励和惩罚  (一)了解学生,明确赏罚目标  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不同性别的儿童、同一性别的儿童,在其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作为教育者,我们需认真研究自己的教育对象,根据学生的性格、气质、需要等特点,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给予相应的赏罚。若学生内向敏感,可加大奖励力度,但委婉地进行批评教育;若学生好胜倔强,不宜过多地奖励表扬,惩罚时宜可采取冷处理的方式,故意冷淡,用无声的惩罚方式让孩子自我反省。  此外,奖罚应有言在先,有理有据。事先向孩子明确表达所期望的行为是怎样的,怎样的行为是不被认可的,对孩子日后的行为产生制约作用,使孩子有明确的目标,并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明确要求学生按时到校、认真做好值日、及时完成作业等。学生一旦了解到这些行为会受到老师喜爱后,就会产生表现良好的动力,有助于养成好习惯。  (二)奖惩具体化  奖励孩子的行为应明确具体化,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行为好在哪里,这样的奖励会更有效,也更有针对性。比如不要笼统地说“你真棒”或“你真乖”之类的话,而应该对他的行为具有明确的激励作用。当孩子认真做值日时,不要说:“你真乖!”而应该说:“今天你把地面扫得真干净,一点灰尘都没有!”  在惩罚前,给孩子一个解释的机会,针对错误行为进行分析,告知他错误的行为所导致的后果以及正确的做法,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  (三)及时奖罚  根据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学生良好行为出现后,应当即给予奖励,及时强化良好行为,使奖励与良好行为之间建立一种联系。奖励孩子必须注意时效性,否则会因错过时机而降低效果。例如孩子上课踊跃发言,老师要及时肯定,有助于巩固良好行为。  惩罚也应及时,在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及时进行惩罚,建立不良行为与惩罚之间的条件联系,让孩子明白犯了什么错,错误的严重性,以及会有什么危害,这样的惩罚比较有效。否则时间一长,惩罚的作用会减弱而效果不明显。比如孩子乱扔垃圾,要及时指出错误,并要求把垃圾捡起来仍到垃圾桶里,不应等事情过去了再实施惩罚,那时已失去效果,不能消退不良行为了。  总而言之,奖励与惩罚作为一种教育的手段,都有其积极和消极的一面,片面地理解它们都是不正确的。教育者应该结合实际情况,根据孩子的特征和差异,灵活有效地运用奖励与惩罚的方法,培养其健康人格,使其成为意志坚强、自尊自信的有用人才,这样的教育就是成功的。  【参考文献】  [1]汪翠琴,郭翠霞。奖励与惩罚的尺度[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2]郭德俊。动机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茅于燕。惩罚孩子怎样才能行之有效[J]。学前教育,1994(9)。  [4]高德胜。奖励的本质与滥用的后果[J]。教育科学研究,2009(6)。


相关内容

  • 惩罚的原则及注意事项
  • HR工具-文本范例 惩罚的原则及注意事项 惩罚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真正实施起来,对每一个领导都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惩罚的目的在于向人们宣示错误行为的危害,从而使人们不再重复那种错误行为. 为惩罚而惩罚或蓄意报复,得到的必然是被惩罚者的强烈排斥.惩罚并不是无原则随意进行的,它必须遵循其内在的规律性, ...

  • 对"奖励"式教育的反思
  • 对"奖励"式教育的反思 吴凤英 正所谓"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从教育诞生伊始,奖励与惩罚就被默认为了"长善"."救失"的重要方式.教育学告诉我们,奖励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正确行为,有助于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之 ...

  • 亲子教育内容有哪些?
  • 亲子教育内容 "亲子教育"是二十世纪末期开始在美国.日本和我国台湾等地兴起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在这里,"子"是指孩子,"亲"就是指孩子以外的家庭内部成员,主要指孩子的双亲.亲子教育不同于我们通常理解的以家长为中心的"家庭教育&qu ...

  • 不一样的班规
  • 刚刚当班主任时候,没有什么经验,班上天天都有一些事情,我每天像消防员一样,四处奔走处理各种琐事,疲于奔命,初中学生都是处于叛逆时期,都批评不了,惩罚不了,批评重了,学生很容易顶嘴,而自己也很容易发火.后来经过一些事情和一段时间的思考和摸索,知道要想有效管理好学生,而自己又不要事事想对策,必须要有一个 ...

  • 攻城为下 攻心为上--四十二中 陈晓静
  • 攻城为下 攻心为上--四十二中 陈晓静 孙子兵法说:"攻城为下,攻心为上".这是一切用兵之法的核心思想.我觉得,这也是学生教育工作的核心思想. 那么,何谓攻城,何谓攻心呢?攻城,是以"武力"征服之.比如学生做了错事,疾言厉色地批评和惩罚:如果学生不服,就抬出校 ...

  • 奖励和惩罚制度
  • 安全生产奖励和惩罚制度 一.目的 为了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根据<安全生产法>.<消防法>.<北京市安全生产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特制定本安全生产奖励和惩罚制度. 二.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的部门和员工 ...

  • 浅谈罪犯改造激励手段
  • 浅谈罪犯改造的激励手段 九监区 张榜荣 激励,即激发和鼓励之意.在心理学和行为学上是指持续缴发人的动机,引发人的行为的心理过程,主要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问题.在监管工作中,激励手段就是要在严格监管的前提下,通过各种外力的作用,对罪犯个体的思想,情感.动机.行为给予适当的激励,激发罪犯的内在潜力,调动 ...

  • 比惩罚更深刻的奖励
  • 故事发生在一个普通的法国家庭. 一天,孩子放学后在客厅里玩篮球,正玩得起劲的时候,篮球不慎打落书架上家里祖辈世代相传的一个古董花瓶.为了掩盖自己闯下的弥天大祸,孩子慌乱地把碎片用胶水粘起来,胆战心惊地放回原位. 当天晚上,细心的母亲发现了花瓶的"变化".吃晚餐时,她问孩子是不是他 ...

  • 加强课堂管理,提高课堂质量
  • 加强课堂管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高启山 课堂管理,是每一位教师需要做的常规工作,更是新教师应该认真学习研究的重点工作.课堂管理水平,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质量水平. 如何提升课堂管理效益?核心,是对学生的关注,对学生的爱.对学生的关注,起源于对学生的爱,因为爱他们,对他们的学习活动,对他们的发展,充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