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性心理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大众传媒在有关“性”的报道中暴露出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对青少年的性心理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阻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传媒应该有更多的自律和改进。同时,家庭和学校的科学教育和提高学生的甄辨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以减少传媒的负面影响对青少年的危害。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7/view-40065.htm  关键词:大众传媒;青少年;性心理   大众传媒是由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介质构筑信息载体,面向公众传播知识、张扬审美、诠释道德、引领时尚等公共话语体系,当前,青少年的道德观念、兴趣爱好、业余娱乐等都深受电视、书刊、报纸、网络等的影响。青少年正处于性生理、性心理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对性的话题非常的敏感和好奇,按照个体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中学生应该在中学接受系统的教育,但是,我们中学教育恰恰缺失了这样一个环节,所以广大青少年获得性知识的途径主要依靠大众传媒。青少年一方面享受传媒带来的丰富的资讯、快捷的传播速度,一方面却因为媒体的负面效果而受到了影响。   一、大众传播关于性报道的负面内容   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已成为社会成员获取信息和社会生存资源的重要途径。人们在享受着传媒的快捷和便利的同时,也不断对大众传媒中的诸多弊端表示忧虑。青少年,虽然在性生理上已日趋成熟,而性心理还未脱离幼稚、盲目、冲动的摆布,因此他们对性变得敏感、富于幻想、易于激动、性心理不够稳定。因此,大众传媒对性的负面内容的报道会影响和左右青少年的性心理的发展,其具体的负面内容的报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性体像的另类化   体像,是对自己身体意向的简称,是指个体对自己身体及机能所描述的意向。如性征方面的阴毛、体毛的多少,阴茎或者乳房的大小等;性形象方面如身材的高矮、身体的胖瘦、胡须毛发的浓密与色泽、皮肤与相貌等。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为了获得异性的关注,变得开始特别重视自己的面孔及身材,也越来越注重于衣饰的打扮。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的许多观点和看法容易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追逐流行的趋势,关注媒体报道或宣扬的方面,而不容易受到科学研究结果的影响。Brown认为,媒体有一种影响被称作教化(Cultivation),即,人们相信他们所看到的东西,并且认为他们在电视和其他媒体上看到的反映了在我们的文化中真正发生的事件的主流。而在商业利润的追逐和收视率的影响下,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性体像方面的传播,有所夸张和失真,显得不负责任。例如片面强调瘦为美,并夸大减肥药的功效;大肆报道大中学校流行吃避孕药以治疗青春痘的新闻:宣传面部或胸部整形能迅速提高女性魅力的广告以及男生如何通过阴茎变大术增加自信的途径等等。大量的文字、图片和声像材料冲刺着青少年的眼球,让他们以为这些信息就是时代流行的趋势,就是他们应该追逐的主流。在大众传播的负面影响中,性体像的报道被另类化了。   (二)性题材的滥用   出于吸引观众的需要,网络、电视、杂志等传播媒体对有关性的内容的传播越来越开放,关于性的相关报道在各种生活娱乐类报纸杂志上随处可见。在电视、电影节目中,涉及性题材越来越多,婚前同居、婚外性行为的内容已经逐渐甚至完全模糊了性道德的底线。网络上则更加凌乱,除了对错参半的性知识,网络上还充斥着各种色情文字、黄色图片以及影像视频,从原先的遮遮掩掩、欲说还休,到后来的大胆挑逗,再到现在许多时段加长或篇幅加大的亲吻、抚摩、器官展示,画面越来越大胆挑逗、裸露无遗,喘息声越来越大,时间越拉越长。另外,各电台的性医疗节目,各类报刊杂志的性药广告,其对性行为及性器官的描述,详尽而富有情节,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开始轻率地面对婚前性行为。   (三)性取向报道的歪曲   已有研究表明,在生物学的概念上,不分国家、种族、文化和贫富的差距,同性恋占总人口比例一般都在2%-5%。在我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同性恋群体倍受歧视,一直游离于整个社会的边缘,与此同时,我国政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同性恋采取了不闻、不问、不理的“三不”政策。在此背景下,媒体关于同性恋的报道几乎成为社会大众认识同性恋的唯一渠道,深刻影响着受众对同性恋的认识和看法。   20世纪80-90年代,媒体对同性恋的报道中,把同性恋等同于精神疾病和心理疾病,90年代中后期,不管是期刊还是报纸把同性恋和艾滋病放在一起的关注程度保持在一个高的水平,媒体对同性恋的报道又呈现出“艾滋病化”的特点,2000年后,媒体开始从同性恋的情感、生活、文化甚至婚姻开始关注,影视作品如《蓝雨》、《断臂山》等也开始为人们所接受,也表明大众对同性恋渐渐的包容和接纳。但是,有些媒体做同性恋报道时,由于猎奇心理和炒作心理作怪,给同性恋群体贴上了诸如艾滋病、抢劫、凶杀、淫乱、色情等负面标签。这些报道标题耸动,内容劲暴,甚至出现同性恋报道娱乐化倾向。这一系列负面标签给同性恋群体打上了种种不良烙印,极易使受众产生偏见,特别是对--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在对同性恋的鉴别和接纳上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四)堕胎的无伤暗示   包括医科在内的高校学生,很多青少年大都通过各种媒介自学而获取避孕节育知识。但是,事实上,媒介并没有承担起一种科学地传播如何预防性病和预防怀孕的责任。某电视台曾经热播一个堕胎的广告:女孩怀孕了,男朋友怂恿她去堕胎,女孩害怕堕胎的痛苦,犹豫不决,男友说某某医院采用先进技术,堕胎没有丝毫的痛苦。女孩先是不相信,在男友“巧言令色”的劝说下,最后蹦蹦跳跳的走进了某某医院,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在一些民营医院的网页上,随处可见“梦里无痛三分钟,人流好轻松”、“轻松一小觉,早孕烦恼全丢掉”等种种夸大露骨的宣传,校园门口、宣传栏随处可见张贴的小广告和免费赠送的小册子,里面赤裸裸的为无痛人流打着广告,使少男少女更为轻率地看待性问题,轻率选择堕胎。   大众传媒是一种话语权威,它始终处于领导地位,从言说权力的权力看,它是施予者,受众尽管千差万别,但都只能是受动者,虽然手握遥控器或者鼠标,可以部分拥有选择权,总体而言,单向接受传媒符号体系的传递时受众唯一的选择。因此在大众传媒覆盖之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受大众传媒的塑造是不可避免的。   二、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性心理发展的不良影响   大众媒体对于青少年有一种价值预设的影响力。新闻记者选择应该报道什么和应该不理睬什么,而且,在他们报道的故事里面,他们选择强调什么和忽略什么。媒体通过各种方式告诉我们,我们因该关注什么。而大众媒体关于性的偏离正轨和偏离科学的报道,可能会被青少年视为模仿的样板,势必对他们的性心理的发展照成了不良的影响。具体表现在:   (一)性体像的困扰   性体像意识的困扰主要表现在青少年男女不能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的身体及第二性征,由此而容易引发对自我体像失望所引起的“性体像烦恼”,包括形体烦恼、容貌烦恼、性别烦恼和性器官烦恼:女性对自己的乳房发育不满意,为形体的胖瘦而烦

恼:男性在私下里也会与同学进行比较,常常为自己身材矮小而苦恼不已。   “体像烦恼”的青少年体验到较多的是消极情绪。导致学习兴趣降低、学习成绩下降。“体像烦恼”的学生自尊感下降,也会因为自己的外貌自卑而导致不能与异性从容、自信的交往。超女王贝正是因为对自己容貌的不接纳,在整容手术中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二)性意识的困扰   由于媒体对性题材的滥用,青少年进入青春期性生理和性意识的发育都提前了,青少年的性意识常见的有被异性吸引、常想到性问题、性幻想及性梦等,有关资料表明,性意识困扰引起了66.6%的男生和71.7%的女生出现了失眠、注意力不集中、抑郁和不愿意与异性交往的现象,并常陷入矛盾、困惑、苦闷及焦虑之中。   (三)婚前性行为的增加   青少年的性行为主要是自慰性行为、边缘性行为和婚前性行为,其中以婚前性行为受媒介传播的影响最大。现代社会,大多数青少年的娱乐休闲时间是与大众传媒一起度过的,而黄金时段的电视节目中,平均每小时会出现10个含有性的镜头,在一项对肥皂剧中性镜头进行的研究中发现,出现频率最实的世界相去甚远,因为,婚内性行为应该是发生频率最高的。在电视上、电影中,或在浪漫的小说中的角色可能会被我们视为模仿的样板。研究已发现,那些观看了色情电视的青少年比其他青少年的初次性交发生得更早(Brown,2001)。2006年开展的最新调查中,有32%的大学生有婚前性行为的经历。可以说青年人的婚前性行为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了。   (四)性取向的压力   古时候,人们认为同性恋是犯罪和违背伦理道德的。近年来,社会学、心理学和医学界已经达成共识,一致认为同性恋是一种正常的性取向,是属于少数人的正常现象。今天,人们发现同性恋越来越多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的包容与接纳使得大多数同性恋者愿意显露自己的性取向。但是媒体的歪曲报道和对同性恋的歧视,对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在对同性恋的鉴别和接纳上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心理健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接纳程度,如果个体对自己的性取向感到自卑无法面对,那么内心的痛苦和冲突可想而知。   (五)流产率的增加   无保护的性行为,容易让女性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和道德焦虑,此外,还要承受性行为带来的更大的风险――未婚怀孕。未婚妈妈面对舆论压力和经济压力,大多数会选择人工流产,特别是媒体对人流的无伤害的宣传,更是让许多无知青少年把人工流产当成家常便饭。人工流产远不如广告那样轻松,保宫人流只是欺人之谈,人工流产的痛苦以及由此带来的并发症和终身不孕的危险性,使女性的身体和心理遭受巨大的痛苦。   在片面追求收视率和吸引观众眼球的时代,大众传媒中充斥了很多不健康的内容,特别是对“性”这样的一个敏感话题,很多节目低俗、粗糙,诱导性很强。虽然这种评论过于严厉,但是,媒体,拥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特别是在面对鉴别力和判断力有限的青少年时,媒体应该加强内省,对自己的言说方式和内容有更多的自律。   三、减少媒介对青少年性心理发展负面影响的对策   怎样使媒介对青少年的性心理的发展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教育者针对媒介给青少年性教育带来的新课题应如何做出积极地应对?青少年如何抵制信息技术负面效应的诱惑?这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的通力合作,具体表现在:   (一)加强政府和示范和向导   政府的示范和向导有不可低估的社会影响力,尤其在中国高度组织化的社会结构下,政府的向导和示范作用有其他西方国家所不具备的优势。国家要有明确的态度,要求大众媒体必须承担社会使命,同时,还要有政策、制度、机制、法律监督作保障,对大众媒体社会教育功能的发挥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制约。   (二)提高创作者的素养   媒体产品面世的背后是一群创作者,从编导、设计、策划到具体操作,甚至最后的成形,是许多人共同劳动的结果。如果媒体产品的创作者自身缺乏科学性知识和正确的性观念,这种状态不可能引导青少年性心理的健康发展。他们自身首先要构建健全的性知识,端正性态度,才能尽可能地减少性的负面报道和传播对青少年带来的影响。   (三)家庭和学校的科学教育   父母是青少年性教育的启蒙者,要求父母用科学的态度回答子女提出的性困惑,有一个和谐的良好的家庭环境,从而增强青少年的自制力和责任感。从学校途径来看,应该开展性教育课程,性健康教育报告,设立专门的咨询室解答青少年性心理发展时期的困惑,用科学而客观的性知识来帮助青少年渡过青春期,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四)提高学生的甄辨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青少年自身应增强自我的约束能力,不要刻意的压抑,也不要单纯的仿效,学会注意力的转移和升华。建议青少年们尽量不要接触低俗杂志、音像制品和网页的不良信息的刺激,净化自己的耳根和眼球。同时,青少年还可以通过劳动来释放性的能量,体育运动,实现性能量的转化与消耗,使性的压抑得以发泄,通过接触和欣赏高雅的影视、文学、音像作品实现青春期爱情和性的投射。   参考文献:   [1]商建华.谷来有.青少年性生理性心理调查.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06.06(88)   [2]刘小林.青少年性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对策中国性科学2007年3.月.16卷第3期.(31)   [3]珍妮特s.海德.约翰.D.德拉马特.《人类的性存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第八版.(9)   [4]张北川,李秀芳等.对男性同性爱人群艾滋痛高危行为的调查及其敢于模式探索中华麻风病杂志2002(1):(22-23)   [5]桑志罩.浅谈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社会化的负面影响及改进方法.老区建设.2009.(20)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大众传媒在有关“性”的报道中暴露出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对青少年的性心理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阻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传媒应该有更多的自律和改进。同时,家庭和学校的科学教育和提高学生的甄辨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以减少传媒的负面影响对青少年的危害。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7/view-40065.htm  关键词:大众传媒;青少年;性心理   大众传媒是由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介质构筑信息载体,面向公众传播知识、张扬审美、诠释道德、引领时尚等公共话语体系,当前,青少年的道德观念、兴趣爱好、业余娱乐等都深受电视、书刊、报纸、网络等的影响。青少年正处于性生理、性心理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对性的话题非常的敏感和好奇,按照个体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中学生应该在中学接受系统的教育,但是,我们中学教育恰恰缺失了这样一个环节,所以广大青少年获得性知识的途径主要依靠大众传媒。青少年一方面享受传媒带来的丰富的资讯、快捷的传播速度,一方面却因为媒体的负面效果而受到了影响。   一、大众传播关于性报道的负面内容   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已成为社会成员获取信息和社会生存资源的重要途径。人们在享受着传媒的快捷和便利的同时,也不断对大众传媒中的诸多弊端表示忧虑。青少年,虽然在性生理上已日趋成熟,而性心理还未脱离幼稚、盲目、冲动的摆布,因此他们对性变得敏感、富于幻想、易于激动、性心理不够稳定。因此,大众传媒对性的负面内容的报道会影响和左右青少年的性心理的发展,其具体的负面内容的报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性体像的另类化   体像,是对自己身体意向的简称,是指个体对自己身体及机能所描述的意向。如性征方面的阴毛、体毛的多少,阴茎或者乳房的大小等;性形象方面如身材的高矮、身体的胖瘦、胡须毛发的浓密与色泽、皮肤与相貌等。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为了获得异性的关注,变得开始特别重视自己的面孔及身材,也越来越注重于衣饰的打扮。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的许多观点和看法容易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追逐流行的趋势,关注媒体报道或宣扬的方面,而不容易受到科学研究结果的影响。Brown认为,媒体有一种影响被称作教化(Cultivation),即,人们相信他们所看到的东西,并且认为他们在电视和其他媒体上看到的反映了在我们的文化中真正发生的事件的主流。而在商业利润的追逐和收视率的影响下,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性体像方面的传播,有所夸张和失真,显得不负责任。例如片面强调瘦为美,并夸大减肥药的功效;大肆报道大中学校流行吃避孕药以治疗青春痘的新闻:宣传面部或胸部整形能迅速提高女性魅力的广告以及男生如何通过阴茎变大术增加自信的途径等等。大量的文字、图片和声像材料冲刺着青少年的眼球,让他们以为这些信息就是时代流行的趋势,就是他们应该追逐的主流。在大众传播的负面影响中,性体像的报道被另类化了。   (二)性题材的滥用   出于吸引观众的需要,网络、电视、杂志等传播媒体对有关性的内容的传播越来越开放,关于性的相关报道在各种生活娱乐类报纸杂志上随处可见。在电视、电影节目中,涉及性题材越来越多,婚前同居、婚外性行为的内容已经逐渐甚至完全模糊了性道德的底线。网络上则更加凌乱,除了对错参半的性知识,网络上还充斥着各种色情文字、黄色图片以及影像视频,从原先的遮遮掩掩、欲说还休,到后来的大胆挑逗,再到现在许多时段加长或篇幅加大的亲吻、抚摩、器官展示,画面越来越大胆挑逗、裸露无遗,喘息声越来越大,时间越拉越长。另外,各电台的性医疗节目,各类报刊杂志的性药广告,其对性行为及性器官的描述,详尽而富有情节,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开始轻率地面对婚前性行为。   (三)性取向报道的歪曲   已有研究表明,在生物学的概念上,不分国家、种族、文化和贫富的差距,同性恋占总人口比例一般都在2%-5%。在我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同性恋群体倍受歧视,一直游离于整个社会的边缘,与此同时,我国政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同性恋采取了不闻、不问、不理的“三不”政策。在此背景下,媒体关于同性恋的报道几乎成为社会大众认识同性恋的唯一渠道,深刻影响着受众对同性恋的认识和看法。   20世纪80-90年代,媒体对同性恋的报道中,把同性恋等同于精神疾病和心理疾病,90年代中后期,不管是期刊还是报纸把同性恋和艾滋病放在一起的关注程度保持在一个高的水平,媒体对同性恋的报道又呈现出“艾滋病化”的特点,2000年后,媒体开始从同性恋的情感、生活、文化甚至婚姻开始关注,影视作品如《蓝雨》、《断臂山》等也开始为人们所接受,也表明大众对同性恋渐渐的包容和接纳。但是,有些媒体做同性恋报道时,由于猎奇心理和炒作心理作怪,给同性恋群体贴上了诸如艾滋病、抢劫、凶杀、淫乱、色情等负面标签。这些报道标题耸动,内容劲暴,甚至出现同性恋报道娱乐化倾向。这一系列负面标签给同性恋群体打上了种种不良烙印,极易使受众产生偏见,特别是对--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在对同性恋的鉴别和接纳上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四)堕胎的无伤暗示   包括医科在内的高校学生,很多青少年大都通过各种媒介自学而获取避孕节育知识。但是,事实上,媒介并没有承担起一种科学地传播如何预防性病和预防怀孕的责任。某电视台曾经热播一个堕胎的广告:女孩怀孕了,男朋友怂恿她去堕胎,女孩害怕堕胎的痛苦,犹豫不决,男友说某某医院采用先进技术,堕胎没有丝毫的痛苦。女孩先是不相信,在男友“巧言令色”的劝说下,最后蹦蹦跳跳的走进了某某医院,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在一些民营医院的网页上,随处可见“梦里无痛三分钟,人流好轻松”、“轻松一小觉,早孕烦恼全丢掉”等种种夸大露骨的宣传,校园门口、宣传栏随处可见张贴的小广告和免费赠送的小册子,里面赤裸裸的为无痛人流打着广告,使少男少女更为轻率地看待性问题,轻率选择堕胎。   大众传媒是一种话语权威,它始终处于领导地位,从言说权力的权力看,它是施予者,受众尽管千差万别,但都只能是受动者,虽然手握遥控器或者鼠标,可以部分拥有选择权,总体而言,单向接受传媒符号体系的传递时受众唯一的选择。因此在大众传媒覆盖之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受大众传媒的塑造是不可避免的。   二、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性心理发展的不良影响   大众媒体对于青少年有一种价值预设的影响力。新闻记者选择应该报道什么和应该不理睬什么,而且,在他们报道的故事里面,他们选择强调什么和忽略什么。媒体通过各种方式告诉我们,我们因该关注什么。而大众媒体关于性的偏离正轨和偏离科学的报道,可能会被青少年视为模仿的样板,势必对他们的性心理的发展照成了不良的影响。具体表现在:   (一)性体像的困扰   性体像意识的困扰主要表现在青少年男女不能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的身体及第二性征,由此而容易引发对自我体像失望所引起的“性体像烦恼”,包括形体烦恼、容貌烦恼、性别烦恼和性器官烦恼:女性对自己的乳房发育不满意,为形体的胖瘦而烦

恼:男性在私下里也会与同学进行比较,常常为自己身材矮小而苦恼不已。   “体像烦恼”的青少年体验到较多的是消极情绪。导致学习兴趣降低、学习成绩下降。“体像烦恼”的学生自尊感下降,也会因为自己的外貌自卑而导致不能与异性从容、自信的交往。超女王贝正是因为对自己容貌的不接纳,在整容手术中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二)性意识的困扰   由于媒体对性题材的滥用,青少年进入青春期性生理和性意识的发育都提前了,青少年的性意识常见的有被异性吸引、常想到性问题、性幻想及性梦等,有关资料表明,性意识困扰引起了66.6%的男生和71.7%的女生出现了失眠、注意力不集中、抑郁和不愿意与异性交往的现象,并常陷入矛盾、困惑、苦闷及焦虑之中。   (三)婚前性行为的增加   青少年的性行为主要是自慰性行为、边缘性行为和婚前性行为,其中以婚前性行为受媒介传播的影响最大。现代社会,大多数青少年的娱乐休闲时间是与大众传媒一起度过的,而黄金时段的电视节目中,平均每小时会出现10个含有性的镜头,在一项对肥皂剧中性镜头进行的研究中发现,出现频率最实的世界相去甚远,因为,婚内性行为应该是发生频率最高的。在电视上、电影中,或在浪漫的小说中的角色可能会被我们视为模仿的样板。研究已发现,那些观看了色情电视的青少年比其他青少年的初次性交发生得更早(Brown,2001)。2006年开展的最新调查中,有32%的大学生有婚前性行为的经历。可以说青年人的婚前性行为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了。   (四)性取向的压力   古时候,人们认为同性恋是犯罪和违背伦理道德的。近年来,社会学、心理学和医学界已经达成共识,一致认为同性恋是一种正常的性取向,是属于少数人的正常现象。今天,人们发现同性恋越来越多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的包容与接纳使得大多数同性恋者愿意显露自己的性取向。但是媒体的歪曲报道和对同性恋的歧视,对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在对同性恋的鉴别和接纳上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心理健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接纳程度,如果个体对自己的性取向感到自卑无法面对,那么内心的痛苦和冲突可想而知。   (五)流产率的增加   无保护的性行为,容易让女性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和道德焦虑,此外,还要承受性行为带来的更大的风险――未婚怀孕。未婚妈妈面对舆论压力和经济压力,大多数会选择人工流产,特别是媒体对人流的无伤害的宣传,更是让许多无知青少年把人工流产当成家常便饭。人工流产远不如广告那样轻松,保宫人流只是欺人之谈,人工流产的痛苦以及由此带来的并发症和终身不孕的危险性,使女性的身体和心理遭受巨大的痛苦。   在片面追求收视率和吸引观众眼球的时代,大众传媒中充斥了很多不健康的内容,特别是对“性”这样的一个敏感话题,很多节目低俗、粗糙,诱导性很强。虽然这种评论过于严厉,但是,媒体,拥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特别是在面对鉴别力和判断力有限的青少年时,媒体应该加强内省,对自己的言说方式和内容有更多的自律。   三、减少媒介对青少年性心理发展负面影响的对策   怎样使媒介对青少年的性心理的发展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教育者针对媒介给青少年性教育带来的新课题应如何做出积极地应对?青少年如何抵制信息技术负面效应的诱惑?这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的通力合作,具体表现在:   (一)加强政府和示范和向导   政府的示范和向导有不可低估的社会影响力,尤其在中国高度组织化的社会结构下,政府的向导和示范作用有其他西方国家所不具备的优势。国家要有明确的态度,要求大众媒体必须承担社会使命,同时,还要有政策、制度、机制、法律监督作保障,对大众媒体社会教育功能的发挥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制约。   (二)提高创作者的素养   媒体产品面世的背后是一群创作者,从编导、设计、策划到具体操作,甚至最后的成形,是许多人共同劳动的结果。如果媒体产品的创作者自身缺乏科学性知识和正确的性观念,这种状态不可能引导青少年性心理的健康发展。他们自身首先要构建健全的性知识,端正性态度,才能尽可能地减少性的负面报道和传播对青少年带来的影响。   (三)家庭和学校的科学教育   父母是青少年性教育的启蒙者,要求父母用科学的态度回答子女提出的性困惑,有一个和谐的良好的家庭环境,从而增强青少年的自制力和责任感。从学校途径来看,应该开展性教育课程,性健康教育报告,设立专门的咨询室解答青少年性心理发展时期的困惑,用科学而客观的性知识来帮助青少年渡过青春期,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四)提高学生的甄辨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青少年自身应增强自我的约束能力,不要刻意的压抑,也不要单纯的仿效,学会注意力的转移和升华。建议青少年们尽量不要接触低俗杂志、音像制品和网页的不良信息的刺激,净化自己的耳根和眼球。同时,青少年还可以通过劳动来释放性的能量,体育运动,实现性能量的转化与消耗,使性的压抑得以发泄,通过接触和欣赏高雅的影视、文学、音像作品实现青春期爱情和性的投射。   参考文献:   [1]商建华.谷来有.青少年性生理性心理调查.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06.06(88)   [2]刘小林.青少年性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对策中国性科学2007年3.月.16卷第3期.(31)   [3]珍妮特s.海德.约翰.D.德拉马特.《人类的性存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第八版.(9)   [4]张北川,李秀芳等.对男性同性爱人群艾滋痛高危行为的调查及其敢于模式探索中华麻风病杂志2002(1):(22-23)   [5]桑志罩.浅谈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社会化的负面影响及改进方法.老区建设.2009.(20)


相关内容

  • 电视传媒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 摘要:大众传媒时刻影响着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而大众传媒环境则是继经济.政治.文化环境之后的又一个影响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环境.如今,"电视机前的一代"已不再是新鲜词.现在的孩子们多数是在电视机前度过童年的.电视已经成为青少年认知.娱乐的首选媒体 ...

  • 广电的负面功能
  • 广播电视负面功能的综述 广播电视传递声音.视觉信息,以无线电波为介质,揭开了传播技术新的一页,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新的际遇.自从广播电视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它就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人们生活中的调色剂,但是,随着它的发展运作,也从某种程度上给人类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这些影响对个人,家 ...

  • 近年受众研究述评
  • 受众是大众传播的核心概念之一,是考察大众传播效果的基点与立足点,在由传媒.社会与人的复杂关系建构起来的大众传播理论中,受众是一切问题的交叉点.正缘于此,受众研究历来是传播学研究的重点之一.本文以国内主要新闻传播学核心期刊为研究对象,兼顾CSSCI期刊,对近年来的受众研究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述评. 特定群 ...

  • 论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负面影响
  • 论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负面影响 任剑锋 "多媒体"这一术语现在已经风靡全球,"信息技术"则早就家喻户晓.作为技术,二者的结合体现了当代科技高度综合的发展方向."多媒体信息技术"并非"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同义语.一般认为,多媒 ...

  • 美剧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
  • 论流行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 消极影响及其教育对策 李乔生 [内容提要] 流行文化已成了当代重要潮流,深刻地影响着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青少年,尤其是在校青少年,作为思想最活跃.最不稳定的群体最易受流行文化的影响.我们要客观辨析流行文化队青少年的消极或负面的影响,从而更有效地引导青少年形成健康向上 ...

  • 传媒与生活选修课论文
  • 南京林业大学本科课程考核论文 题目 电视广告对青少年成长的负面影响 课程 学院 专业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老师 传媒与生活 机电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电视广告等媒介对青少年成长的负面影响 摘要:当代社会人们已经处于各种媒介的包围之中,广告所处的媒介生态环境也正在发生提新月异的深刻变化.传播媒介 ...

  • 网络新闻论文选题题库
  • 新闻学(网络方向)论文选题 1 论执政能力与大众传媒的关系 2 正面报道的网络传播效果研究 3 我国新闻网络传播研究 5 手机信息传播效果研究 6 论西方"新闻自由"的双重标准 7 论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的协调发展 8 论我国新闻传播报道"三贴近"原则 10 网络 ...

  • 中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 中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叛逆与适应 摘要:中学生叛逆心理普遍存在,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对学生的心理发展造成严重后果.本文阐述了叛逆心理的内涵.表现以及危害,分析了中学生叛逆心理产生的主观.客观原因,并对如何防止中学生出现叛逆心理.适应青春期心理变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中学生 叛逆心理 适应 叛逆指 ...

  • 网络环境对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影响作用调研
  • 网络环境对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影响作用调研 一.研究现状述评 网络环境这个生态系统中,网络事物较多,从已有的研究网络与青少年价值观的文献来看,多集中在网络媒体.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价值观的影响及形成,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的人际交往价值观,网络音乐和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形成等等,通过对这些网络事物的分析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