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的兴起及对近现代的影响

2011-2012年第二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科目考查卷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班级:电气10-4 任课教师:赵芳 姓名:X X X 学号:1 2 3 4 5 6 7 成 绩

洋务运动的兴起及对近现代的影响

伴随甲午烽烟的散去,同光中兴如昙花,短暂盛开后终于凋零。洋务运动没有也无法改变当时的政治制度,西学中体的实验不可说失败但终不成功。而中国从此丢失了成为近代列强的最后一张船票,在之后百年苦难的挣扎中越陷越深。

前车已覆,后人既要哀之,更要鉴之。

不过没有了中国的洋务运动,那么国人的这些思想也许是不会建立起来的,因为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尤其是中日甲午之战之后,人们好象对于纯粹的用什么实业救国,技术救国的思想以及作用,不再依赖或是崇拜了。

戊戌变法是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为首的维新派,代表着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和开明绅士的政治要求走上历史舞台,主张在不动摇封建阶级统治的前提下,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以挽救民族危机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运动,是一次进步意义的救亡运动,也是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的加紧侵略和中国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中国各个社会阶级或阶层都在寻求出路或进行抗争,特别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洋务运动的产生

1840年的鸦片战争,震撼了中华帝国,列强的坚船利炮,冲破了清政府闭关自守的大门,中国面临着数千年来最强大敌人的挑战。而中国内部,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清政府面临太平天国的英法联军的双重威胁,在内外交困中,沉睡的中国里,有少数知识分子开始觉醒,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共识下聚集起来,不同出身、不同地位的人物,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洋务派,为了应付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以消除“内忧外患”的严重危机。他们从事研究了解西方情势,并提出模仿西法“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呼声。他们

在中央已奕、桂良、文祥等为代表,在地方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官吏,引发了一场长达三十年的洋务运动。

这是清朝统治阶级内部重要和地方一部分当权的官僚在严重的“内忧外患”形势下所采取的“自强”措施。总理衙门是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但洋务派势力不在中央,在握有实权的督抚方面。

二、洋务运动的内容

洋务运动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到90年代,此期间洋务派进行了一系列的洋务活动,包括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创办海军,办学堂,派遣留学生等。洋务运动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从60年代到70年代为第一阶段,创办军事工业阶段;70年代到90年代为第二阶段,虽然还继续创办军事工业,但重心转为创办民用工业。

军事工业:由于当时国内人民的反抗斗争,洋务派急于用新式武器来剿灭之。因而在“自强”的旗号下,洋务派创办了一些军事工业。在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中,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仿造西式武器的军事工业;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当时规模最大的军事工业;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是洋务派创办得罪大的船舶修造厂。至1890年,洋务派所办近代军事工业共有24个。这些企业使用新式机器生产,出现了新的生产力。

民用工业:洋务派在创办军事工业时遇到一系列棘手的问题,最突出的是经费来源,还有原料、燃料以及运输等问题,因此他们提出“要先富而后强”的口号,从70年代开始,在创办军事工业的同时,开始创办以“求富”为目的的民用工业。主要的民用工业有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这是中国近代第一家轮船公司,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中兴办最早、规模最大的一个。张之洞在湖北创办的汉阳铁厂是中国第一个近代化钢铁工业。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刺激了地主、商人投资于近代企业,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创办海军:1875年清政府觉得建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计划十年建成。到80年代中期,初步建成了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其中以北洋海军实力最为雄厚。1885年,清政府为统一掌握海军大权,成立海军衙门。1888年北洋海军扩建为北洋舰队。中国出现了近代海军。

新式学堂:洋务运动兴起后,对翻译、科技、军事、外交人才的需要日益迫

切,洋务派为适应这一新形势的需要,在兴办工业的同时创办了一些新式学堂。最早创办的是1862年在北京开设的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同文馆,至1896年创办的新式学堂达20余所。并选派了大批留学生出国深造,中国出现了第一批掌握近代科学技术的人才。1872——1875年清政府每年派30名幼童赴美留学。这些留美学生回国后大多热心报国,成为栋梁之才,如詹天佑,邝荣光,唐国安等。

三、洋务运动的影响

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宣告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的破产。不彻底改变封建制度和对侵华外国势力的妥协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但这次运动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军事、外交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1、改变固步自封、轻视科技的状态

中国古代历史上科学技术曾经居于世界前列,但清政府长期以来沉迷于“天朝上国”的幻境中,顽固派抱着“中国文化独尊”论不放。洋务派从中国被动挨打、屡遭屈辱的现实中看到了科学技术落后的悲哀。洋务运动更重要的贡献在于打破了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使国人不再一味以追求仁人先贤之道为唯一理想,奠定了“科学救国”的根基于基础。设立的新式学堂第一次将西方自然科学和工业技术带进课堂,从而培养出我国第一批造船、航海,机器制造以及近代医学等方面的人才,让国人重新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也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国难当头大的形势下积极投身科学研究,为祖国的独立与富强作贡献。

2、引发思想上的巨大转变

洋务运动兴办军事工业,最主要的困难就是资金、原料、燃料和交通运输等方面。于是开办民用企业以解决资金等问题。在官办企业的倡导下,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进行,那些达官显贵以办洋务为荣,再不以经商为耻,从根本上动摇了中国几千年来“重农轻商”的观念。掀起了以富国富民为主的重商运动,为清朝自强带来新的活力,使中国的现代化商业落地生根。历史表明只有农工商都为本,国家才会富强。

3、开新型军事形式先河

中国近代海军开始出现在洋务运动过程中,清政府觉得每年拨款四百万两白银作为海防经费,是为中国近代海军的开端。七十年代中期,清政府内部爆发了一场关于海防和塞防的大争论,这场争论直接推动了清王朝国防建设的近代化进程。1885年设立海军衙门,统领海军、海防事宜,推进了海军建设和国防的现

代化建设。清军队战斗力有所提高,对外国的侵略势力有一定的抵抗力,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

四、洋务运动的总结 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虽然不是旨在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但它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客观上却冲破了中国封建主义的桎梏,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发展进程。洋务运动不仅使中国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力,而且间接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洋务派企业为中国资本主义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并且孕育了新的阶级力量,这些都在客观上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洋务运动是中国人拥抱西方物质文明的一次努力,使中国向近代化迈出了可贵的第一步,是中国社会从未出现过的近代化实践活动,这种实践对中国的影响是不可抹杀的。

2011-2012年第二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科目考查卷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班级:电气10-4 任课教师:赵芳 姓名:X X X 学号:1 2 3 4 5 6 7 成 绩

洋务运动的兴起及对近现代的影响

伴随甲午烽烟的散去,同光中兴如昙花,短暂盛开后终于凋零。洋务运动没有也无法改变当时的政治制度,西学中体的实验不可说失败但终不成功。而中国从此丢失了成为近代列强的最后一张船票,在之后百年苦难的挣扎中越陷越深。

前车已覆,后人既要哀之,更要鉴之。

不过没有了中国的洋务运动,那么国人的这些思想也许是不会建立起来的,因为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尤其是中日甲午之战之后,人们好象对于纯粹的用什么实业救国,技术救国的思想以及作用,不再依赖或是崇拜了。

戊戌变法是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为首的维新派,代表着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和开明绅士的政治要求走上历史舞台,主张在不动摇封建阶级统治的前提下,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以挽救民族危机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运动,是一次进步意义的救亡运动,也是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的加紧侵略和中国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中国各个社会阶级或阶层都在寻求出路或进行抗争,特别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洋务运动的产生

1840年的鸦片战争,震撼了中华帝国,列强的坚船利炮,冲破了清政府闭关自守的大门,中国面临着数千年来最强大敌人的挑战。而中国内部,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清政府面临太平天国的英法联军的双重威胁,在内外交困中,沉睡的中国里,有少数知识分子开始觉醒,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共识下聚集起来,不同出身、不同地位的人物,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洋务派,为了应付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以消除“内忧外患”的严重危机。他们从事研究了解西方情势,并提出模仿西法“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呼声。他们

在中央已奕、桂良、文祥等为代表,在地方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官吏,引发了一场长达三十年的洋务运动。

这是清朝统治阶级内部重要和地方一部分当权的官僚在严重的“内忧外患”形势下所采取的“自强”措施。总理衙门是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但洋务派势力不在中央,在握有实权的督抚方面。

二、洋务运动的内容

洋务运动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到90年代,此期间洋务派进行了一系列的洋务活动,包括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创办海军,办学堂,派遣留学生等。洋务运动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从60年代到70年代为第一阶段,创办军事工业阶段;70年代到90年代为第二阶段,虽然还继续创办军事工业,但重心转为创办民用工业。

军事工业:由于当时国内人民的反抗斗争,洋务派急于用新式武器来剿灭之。因而在“自强”的旗号下,洋务派创办了一些军事工业。在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中,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仿造西式武器的军事工业;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当时规模最大的军事工业;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是洋务派创办得罪大的船舶修造厂。至1890年,洋务派所办近代军事工业共有24个。这些企业使用新式机器生产,出现了新的生产力。

民用工业:洋务派在创办军事工业时遇到一系列棘手的问题,最突出的是经费来源,还有原料、燃料以及运输等问题,因此他们提出“要先富而后强”的口号,从70年代开始,在创办军事工业的同时,开始创办以“求富”为目的的民用工业。主要的民用工业有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这是中国近代第一家轮船公司,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中兴办最早、规模最大的一个。张之洞在湖北创办的汉阳铁厂是中国第一个近代化钢铁工业。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刺激了地主、商人投资于近代企业,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创办海军:1875年清政府觉得建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计划十年建成。到80年代中期,初步建成了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其中以北洋海军实力最为雄厚。1885年,清政府为统一掌握海军大权,成立海军衙门。1888年北洋海军扩建为北洋舰队。中国出现了近代海军。

新式学堂:洋务运动兴起后,对翻译、科技、军事、外交人才的需要日益迫

切,洋务派为适应这一新形势的需要,在兴办工业的同时创办了一些新式学堂。最早创办的是1862年在北京开设的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同文馆,至1896年创办的新式学堂达20余所。并选派了大批留学生出国深造,中国出现了第一批掌握近代科学技术的人才。1872——1875年清政府每年派30名幼童赴美留学。这些留美学生回国后大多热心报国,成为栋梁之才,如詹天佑,邝荣光,唐国安等。

三、洋务运动的影响

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宣告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的破产。不彻底改变封建制度和对侵华外国势力的妥协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但这次运动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军事、外交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1、改变固步自封、轻视科技的状态

中国古代历史上科学技术曾经居于世界前列,但清政府长期以来沉迷于“天朝上国”的幻境中,顽固派抱着“中国文化独尊”论不放。洋务派从中国被动挨打、屡遭屈辱的现实中看到了科学技术落后的悲哀。洋务运动更重要的贡献在于打破了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使国人不再一味以追求仁人先贤之道为唯一理想,奠定了“科学救国”的根基于基础。设立的新式学堂第一次将西方自然科学和工业技术带进课堂,从而培养出我国第一批造船、航海,机器制造以及近代医学等方面的人才,让国人重新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也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国难当头大的形势下积极投身科学研究,为祖国的独立与富强作贡献。

2、引发思想上的巨大转变

洋务运动兴办军事工业,最主要的困难就是资金、原料、燃料和交通运输等方面。于是开办民用企业以解决资金等问题。在官办企业的倡导下,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进行,那些达官显贵以办洋务为荣,再不以经商为耻,从根本上动摇了中国几千年来“重农轻商”的观念。掀起了以富国富民为主的重商运动,为清朝自强带来新的活力,使中国的现代化商业落地生根。历史表明只有农工商都为本,国家才会富强。

3、开新型军事形式先河

中国近代海军开始出现在洋务运动过程中,清政府觉得每年拨款四百万两白银作为海防经费,是为中国近代海军的开端。七十年代中期,清政府内部爆发了一场关于海防和塞防的大争论,这场争论直接推动了清王朝国防建设的近代化进程。1885年设立海军衙门,统领海军、海防事宜,推进了海军建设和国防的现

代化建设。清军队战斗力有所提高,对外国的侵略势力有一定的抵抗力,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

四、洋务运动的总结 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虽然不是旨在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但它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客观上却冲破了中国封建主义的桎梏,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发展进程。洋务运动不仅使中国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力,而且间接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洋务派企业为中国资本主义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并且孕育了新的阶级力量,这些都在客观上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洋务运动是中国人拥抱西方物质文明的一次努力,使中国向近代化迈出了可贵的第一步,是中国社会从未出现过的近代化实践活动,这种实践对中国的影响是不可抹杀的。


相关内容

  • 洋务运动的兴起与失败
  • 19世纪60年代,在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洋务运动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一部分比较开明的大官僚发起的一场自救运动. 洋务运动风行30年,中央以奕诉为首,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其 ...

  • 云南省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历史考试大纲
  • 云南省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初中历史教师专业课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招聘初中历史教师考试大纲>是为选拔合格的初中历史教师而编写的.本考试大纲主要为教师命题和考生备考提供依据.既可作为招聘特岗教师的指导用书,同时也可作为一般初中招聘历史教师的指导用书. 二.考试范围 本大纲以 ...

  • 中国近代史框架
  • 中国近代史[上] 第一章: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一节 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 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 鸦片战争的经过 第二节 鸦片战争的影响 中英<南京条约> 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鸦片战争的影响 第三节 第二 ...

  • 中国乡村教育运动兴起的原因探析
  • 摘要: "五四"运动后,中国一些教育家和教育团体纷纷开展乡村教育实验,并逐渐形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乡村教育运动.他们将教育的中心由城市转移到乡村,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乡村教育运动兴起的原因包括教育思想.政治.经济的等多个方面. 关键词: 中国农村乡村教育兴趣 上世纪二三十 ...

  • 浅析二.三十年代德国法西斯运动的兴起
  • [摘要]德国法西斯运动的兴起深受历史传统和现实因素的影响.浓厚的封建专制主义.军国主义和德意志民族民族特性是德国法西斯运动兴起的民众基础.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和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是德国法西斯运动兴起的历史条件.希特勒的个人政治谋略是法西斯兴起的导火索. [关键词]德意志 ...

  • 洋务运动的评价
  • 洋务运动的评价 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市场营销 班级:1404 姓名:束玉华 学号:051409073 成绩: 2015年月日 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 洋务运动,是在中国资本主义必然代替封建主义的历史趋势中兴起的:是在变落后为先进.变封建主义为资本主义.变贫弱为富强的变革 ...

  • 2013届高三历史通史复习纲要
  • 2013届高三历史通史复习纲要 中国古代史: [历史阶段特征:时代背景要点] 1.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崩溃,封建社会形成时期,社会大变革,是社会的转型时 期. ①政治:分封制的瓦解,中央集权制的形成.郡县制的建立: ②经济:井田制的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小农经济的形成: ③思想:礼乐制的崩溃 ...

  •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
  • 中国古代史知识掌握索引 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历史(BC2070年-BC221年) 总特征:中华文明的基础初步奠定 分特征:政治上 以王位世袭制为标志,中国进入阶级社会,创立了一系列政治制度,影响深远. 经济上 农业在各部门中的主导地位确立,形成以中原地区长期领先为特点的经济格局. 民族关系上 华夏族 ...

  •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通史复习纲要
  •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通史复习纲要 中国古代史: [历史阶段特征:时代背景要点] 1.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崩溃,封建社会形成时期,社会大变革, ① 政治:分封制的瓦解,中央集权制的形成.郡县制的建立: ② 经济:井田制的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小农经济的形成: ③ 思想:礼乐制的崩溃,百家争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