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
慈溪实验中学 王 元
【教学目标】
1.理解孔子“中庸之道”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2.理解“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3.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
4.积累、理解“过犹不及、和而不同,义之与比”等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中庸之道”思想的深刻内涵,体会“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
【课时建议】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孔子面对流水兴叹的同时,也给后人描述了这样一种人
生轨迹:“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
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那么什么叫作不惑?于丹教授解释是:人能够自觉
按照中庸的理念去思考、行事。有人认为人活到四十就会圆滑、平庸、和稀泥,这就是中庸。
同学们,你的看法呢?
二、整体感知文本
1. 诵读感知
2.大意感知
【问题】概括原文,说说中庸之道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问题】中庸的“中”是否为折半以取中,搞平均主义?
【明确】 孔子明明白白地把中庸与平均主义对立起来,可见决不是折中的意思,也决
不是各打五
十大板。中
庸之“中”
是一个动态
的平衡点。犹如一杆秤,秤锤必依所秤之物的轻重而在秤杆上移动,才能找准平衡点,
从而把秤杆摆平,把重量搞定。如果把秤锤固定在秤杆的中点,那秤杆只能添乱而无用
处。
三、深入探究文本
1.“中”德
(1)结合译文,自读6.29部分,学生质疑,教师释疑
【明确】重点字词
(2)【活动】引导学生探讨“民鲜久矣”的原因
【链接】显示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探讨
【明确】
①中庸之道,谈何容易,把握好度并不是件容易一事,连孔子也发出如此沉重感叹。
②中庸之所以会“民鲜久矣”,归根到底,是由于“民”之价值不被统治者重视“久矣”,
从伦理学角度,是由于道德的规范性因维护统治者利益过度张扬而民主主体性不被突出“久
矣”。孔子核心思想是仁,从“中政”到“中德”,意味着孔子意识到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
不断创造丰富“中”的内涵。从政治学角度看,“爱人”根本要求是统治者必须考虑到民众
的利益与需要,在自己的利益和民众的利益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关系。
2.“中”行
【活动】推荐两位同学扮演子贡和孔子,朗读11.16、4.10、13.21
【活动】结合译文,学生质疑,教师释疑。
【问题】说说过犹不及的含义
【明确】事情办得过火,就跟做得不够
一样,都
是不好的。
【活动】学生联系生活,找出过犹不及的例子
【链接】
【问题】总结“过犹不及”的处世之道。
【明确】交往中过分的热情与冷漠的对待一样会使心灵窒息。教育中过分的渲染与毫不
声张一样会无甚收效。管理中过分的民主与一人专制一样会没有进步„„
凡事有度,与人交往“亲密有度”,让对方拥有独立的空间。
【问题】与人交往要有度,究竟以何为依据?它的标准是什么?
【明确】“义之与比”的义是与人交往的依据,以道义为标准去比较选择,符合道义的
就去做,不符合道义的就不做。只要努力求得合情合理就够了,就是一个君子了。
【问题】依据义的标准,从原文找出可交往和不可交往的人,并加以比较。
【明确】值得交往的人依次是:君子、狂狷
不值得交往的人依次是:小人,乡原
【问题】为什么孔子在提倡“君子”人格时要以“小人”而不是以“乡原”来做陪衬?
【明确】“乡原”在人格特征上具有欺骗性,孔子说他是德贼,意即“乡原”乃道德的
盗窃犯,是一枝射向仁德的“暗箭”,以此来陪衬“君子”,不足以彰显“君子” 人格的风
范和特征。而小人缺点明显,易分辨,是射向仁德的“明枪”,以“小人”陪衬“君子”,更
能起到强烈的道德警示作用,在孔子眼中,“小人”尚有可取之处,求真君子固然难,求真
小人也不易,惟独伪君子易找。
【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好好先生”在现实生活的危害。
3.
“中”礼
重点字词及译文
【问题】结合《沂水春风》,具体说说我们应该如何具体认识和把握中庸之道。
【明确】把握中庸之道关键两个词:秩序与和谐。庸,规律,常也。规律,法则不可变,
传统道德不可变,秩序与和谐是自然适行的大准则,也是人类社会适行的大准则,而秩序就
是礼的基本精神,和谐就是乐的基本精神。
天体失和,就是“星球大战”;人伦失和,就是社会动乱,就是“文革”,就是战争;身
心失和,就是阴阳失调,就是疾病。
【问题】我们如今有着比父辈、祖辈丰富得多的物质享受和利益,但我们的生活变得
紧张了,机械了,枯燥了,生存压力越来越大,生活环境越来越恶化,我们该怎么办?
【明确】礼乐化的生活方式,用快乐哲学,调节自然、社会、身心之和,把生命、生活
艺术化,这就是人的真生活,这就是人生艺术、艺术人生。
4.“中”和
【活动】收集并交流有关“和”的熟语、格言。
【问题】通过交流的信息和链接的内容,概括说明“和”。
【明确】“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在中华文化中处处可见,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文
化。
【问题】请一位同学解释“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明确】和是处理各种关系的一个准则,只有保持个性的矛盾统一才算得上真正的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大意是君子用自己的意见去纠正别人错误的意见,一切恰
到好处,却不盲目附和;小人总是盲目附和,不肯表达自己的意见。
【链接】
【问题】说说晏子的“和”与“同”。
【明确】同,是同一事物的简单相加,和,是多样性的统一。既强调君王意见的主导性,
又要求臣子敢于发表不同意见,以避免单一、绝对化。不是无原则地调和,而是在一定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和谐。
【问题】孔子的“和同之辨”与晏子的“和同之辨”完全相同吗?说明理由。
【明确】孔子继承和发展了晏子的“和同之辨”思想,主要表现在:第一,孔子立论出
发点是君子和小人,而非君与臣,从政治哲学发展为伦理学或处世哲学,更具有普遍性。第二,孔子所谓和而不同作为内涵有两层意思:一,不盲目地附和他人尤其是上级的意见,能提出不的意见,以丰富和发展他人的意见。二,能兼容不同的意见尤其是下级的意见,不求他人意见与自己完全一致。而相对立的“同而不和”也有两层意思:一是盲目地附和他人尤其是上级意见,只说相同的意见;二是只允许自己一个人发表意见,而不允许他人发表不同的意见。
【活动】联系生活或具体材料,体会“君子和而不同,小子同而不和”的深刻内涵。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
【说明】“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人
方面,其实,在许多问题上,往往都能体现
出“和
而不同”和“同而不和”。
【问题】“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小人是永恒不变的吗?
【明确】君子与小人不是天生的,也不是永恒不变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小人取人长,补己短,不断进步,就会成为君子。正如乱石奇形怪状,碎石各不相同,但墙一旦砌成,风格就和谐统一,路一旦铺就,犹如一体天成。
四、总结
【明确】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有这样一句话,叫做“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之道其实是通往极高明境界的一种适当的方法,“中”为体,“庸”为用;中“属”内,“庸”属外,“中”是内在依据,“庸”是外在表现。用最平实的话说,“中”是适宜,是合适,“庸”是按照适宜的方式做事。按照适应的方式做事就可以长久,就是“善”。
【课后作业】
课后练习三、四
这是在处事为
《中庸之道》
慈溪实验中学 王 元
【教学目标】
1.理解孔子“中庸之道”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2.理解“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3.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
4.积累、理解“过犹不及、和而不同,义之与比”等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中庸之道”思想的深刻内涵,体会“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
【课时建议】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孔子面对流水兴叹的同时,也给后人描述了这样一种人
生轨迹:“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
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那么什么叫作不惑?于丹教授解释是:人能够自觉
按照中庸的理念去思考、行事。有人认为人活到四十就会圆滑、平庸、和稀泥,这就是中庸。
同学们,你的看法呢?
二、整体感知文本
1. 诵读感知
2.大意感知
【问题】概括原文,说说中庸之道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问题】中庸的“中”是否为折半以取中,搞平均主义?
【明确】 孔子明明白白地把中庸与平均主义对立起来,可见决不是折中的意思,也决
不是各打五
十大板。中
庸之“中”
是一个动态
的平衡点。犹如一杆秤,秤锤必依所秤之物的轻重而在秤杆上移动,才能找准平衡点,
从而把秤杆摆平,把重量搞定。如果把秤锤固定在秤杆的中点,那秤杆只能添乱而无用
处。
三、深入探究文本
1.“中”德
(1)结合译文,自读6.29部分,学生质疑,教师释疑
【明确】重点字词
(2)【活动】引导学生探讨“民鲜久矣”的原因
【链接】显示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探讨
【明确】
①中庸之道,谈何容易,把握好度并不是件容易一事,连孔子也发出如此沉重感叹。
②中庸之所以会“民鲜久矣”,归根到底,是由于“民”之价值不被统治者重视“久矣”,
从伦理学角度,是由于道德的规范性因维护统治者利益过度张扬而民主主体性不被突出“久
矣”。孔子核心思想是仁,从“中政”到“中德”,意味着孔子意识到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
不断创造丰富“中”的内涵。从政治学角度看,“爱人”根本要求是统治者必须考虑到民众
的利益与需要,在自己的利益和民众的利益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关系。
2.“中”行
【活动】推荐两位同学扮演子贡和孔子,朗读11.16、4.10、13.21
【活动】结合译文,学生质疑,教师释疑。
【问题】说说过犹不及的含义
【明确】事情办得过火,就跟做得不够
一样,都
是不好的。
【活动】学生联系生活,找出过犹不及的例子
【链接】
【问题】总结“过犹不及”的处世之道。
【明确】交往中过分的热情与冷漠的对待一样会使心灵窒息。教育中过分的渲染与毫不
声张一样会无甚收效。管理中过分的民主与一人专制一样会没有进步„„
凡事有度,与人交往“亲密有度”,让对方拥有独立的空间。
【问题】与人交往要有度,究竟以何为依据?它的标准是什么?
【明确】“义之与比”的义是与人交往的依据,以道义为标准去比较选择,符合道义的
就去做,不符合道义的就不做。只要努力求得合情合理就够了,就是一个君子了。
【问题】依据义的标准,从原文找出可交往和不可交往的人,并加以比较。
【明确】值得交往的人依次是:君子、狂狷
不值得交往的人依次是:小人,乡原
【问题】为什么孔子在提倡“君子”人格时要以“小人”而不是以“乡原”来做陪衬?
【明确】“乡原”在人格特征上具有欺骗性,孔子说他是德贼,意即“乡原”乃道德的
盗窃犯,是一枝射向仁德的“暗箭”,以此来陪衬“君子”,不足以彰显“君子” 人格的风
范和特征。而小人缺点明显,易分辨,是射向仁德的“明枪”,以“小人”陪衬“君子”,更
能起到强烈的道德警示作用,在孔子眼中,“小人”尚有可取之处,求真君子固然难,求真
小人也不易,惟独伪君子易找。
【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好好先生”在现实生活的危害。
3.
“中”礼
重点字词及译文
【问题】结合《沂水春风》,具体说说我们应该如何具体认识和把握中庸之道。
【明确】把握中庸之道关键两个词:秩序与和谐。庸,规律,常也。规律,法则不可变,
传统道德不可变,秩序与和谐是自然适行的大准则,也是人类社会适行的大准则,而秩序就
是礼的基本精神,和谐就是乐的基本精神。
天体失和,就是“星球大战”;人伦失和,就是社会动乱,就是“文革”,就是战争;身
心失和,就是阴阳失调,就是疾病。
【问题】我们如今有着比父辈、祖辈丰富得多的物质享受和利益,但我们的生活变得
紧张了,机械了,枯燥了,生存压力越来越大,生活环境越来越恶化,我们该怎么办?
【明确】礼乐化的生活方式,用快乐哲学,调节自然、社会、身心之和,把生命、生活
艺术化,这就是人的真生活,这就是人生艺术、艺术人生。
4.“中”和
【活动】收集并交流有关“和”的熟语、格言。
【问题】通过交流的信息和链接的内容,概括说明“和”。
【明确】“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在中华文化中处处可见,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文
化。
【问题】请一位同学解释“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明确】和是处理各种关系的一个准则,只有保持个性的矛盾统一才算得上真正的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大意是君子用自己的意见去纠正别人错误的意见,一切恰
到好处,却不盲目附和;小人总是盲目附和,不肯表达自己的意见。
【链接】
【问题】说说晏子的“和”与“同”。
【明确】同,是同一事物的简单相加,和,是多样性的统一。既强调君王意见的主导性,
又要求臣子敢于发表不同意见,以避免单一、绝对化。不是无原则地调和,而是在一定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和谐。
【问题】孔子的“和同之辨”与晏子的“和同之辨”完全相同吗?说明理由。
【明确】孔子继承和发展了晏子的“和同之辨”思想,主要表现在:第一,孔子立论出
发点是君子和小人,而非君与臣,从政治哲学发展为伦理学或处世哲学,更具有普遍性。第二,孔子所谓和而不同作为内涵有两层意思:一,不盲目地附和他人尤其是上级的意见,能提出不的意见,以丰富和发展他人的意见。二,能兼容不同的意见尤其是下级的意见,不求他人意见与自己完全一致。而相对立的“同而不和”也有两层意思:一是盲目地附和他人尤其是上级意见,只说相同的意见;二是只允许自己一个人发表意见,而不允许他人发表不同的意见。
【活动】联系生活或具体材料,体会“君子和而不同,小子同而不和”的深刻内涵。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
【说明】“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人
方面,其实,在许多问题上,往往都能体现
出“和
而不同”和“同而不和”。
【问题】“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小人是永恒不变的吗?
【明确】君子与小人不是天生的,也不是永恒不变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小人取人长,补己短,不断进步,就会成为君子。正如乱石奇形怪状,碎石各不相同,但墙一旦砌成,风格就和谐统一,路一旦铺就,犹如一体天成。
四、总结
【明确】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有这样一句话,叫做“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之道其实是通往极高明境界的一种适当的方法,“中”为体,“庸”为用;中“属”内,“庸”属外,“中”是内在依据,“庸”是外在表现。用最平实的话说,“中”是适宜,是合适,“庸”是按照适宜的方式做事。按照适应的方式做事就可以长久,就是“善”。
【课后作业】
课后练习三、四
这是在处事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