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绿色蝈蝈]教学案例新人教版

广西桂林灵川县第三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绿色蝈蝈》教学案例 新

人教版

一、加强课堂有机拓展的现实意义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课堂教学效率重要性的日益凸现,增加课堂的容量已经成为一

个不可或缺的突破口。课堂内加入拓展材料也已经从新课程改革之初的单纯追求时尚和模式

走到了现在的讲究必要和有效。拓展材料的必要和有效是一统一体。因为是必要的,所以拓

展材料一定会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因为是有效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拓展材料十分必要。

如何才能让拓展材料成为有效和必要并在课堂中加强有机拓展,已经成为我们日益关注的话

题之一。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即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感性、求异性、发散性。有了这样的思维

品质才有了学生的个性阅读。而课堂的有机拓展恰巧为思维品质的培养提供了有效途径。

二.《绿色蝈蝈》的教学设想

读了法布尔的《绿色蝈蝈》,那富有灵性的语言、细致入微的观察、爱憎分明的褒贬、

别有洞天的昆虫世界让我心中产生无限的好奇、极度的感慨、无比的敬佩。一群生龙活虎的绿色蝈蝈,一位严谨执着而充满诗意的昆虫学家就这样天衣无缝的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从

绿色蝈蝈的特征起步,通过材料对比,感受品味法布尔《昆虫记》的语言特点,最后通过了

解法布尔的生平,从文章中感受法布尔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对比中筛选信息,体会法布尔独特的语言魅力。

难点:从细节中感受法布尔的人文关怀。

四、教学步骤:

第一步,整体感知。听课文范读,抓住文章要点,明确蝈蝈的特征。完成“蝈蝈是一种 的昆虫”,并说出理由。这个环节让学生快速抓取相关信息,通过理由的阐述让学生在听的

过程中关注自己感兴趣和引起注意的内容。学生对蝈蝈的特征,如弱肉强食、同类相食、漂

亮、勇敢、歌声优美、悠闲等各个方面都有了了解,并且在阐述理由时很有原文意识。问题

的设置,无论切口大小,都应该引领学生在阅读时立足全文。如果阅读的视野宽广,学生在

回答时就会着眼全文,回答要点是多个的,学生也就在同学的回答中互相补充,达到对文本

的全面又客观的认识。这一步骤是后面环节的基础。

第二步,对比品味。在学生喜欢文中的蝈蝈的基础上找出其中的原因,目的是感受和体

会文章的语言,虽然从文本中学生也可以找到一些明显的理由,但是容易出现随意性。语言

文字的表现力和张力一定可以通过比教更明确地获得,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我安排了两则介绍蝈蝈的拓展材料,请学生比较材料与课文在内容和语言上的区别。之所以安排内容上的区别,就是为了让学生在感受语言的同时,明白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语言的运用,这是内容与形式的相和谐的问题。并且内容的不同可以看出法布尔独特的观察角度和深切的人文关怀,这就为下一个环节更深入了解法布尔作了铺垫。

阅读材料(一)

按成长的时间分,在5~7月最早出现的称为“夏叫”,其发声较为短弱,鸣声为“哧哧哧......”;其体质极为强健,有一定的抗寒能力,保护得好,可以越冬,饲养者多喜欢养这种蝈蝈。 蝈蝈喜栖息于田野或庄稼地,更常栖息于高位的树枝上或向阳的山坡高燥之处。它后肢粗壮,善于跳跃,行动较为敏捷,但一旦受到惊扰,便径直往下跃落。

蝈蝈以植物嫩叶为食,也吃些细小的虫子和新鲜的毛豆、菜叶、嫩茎等。它白天和夜里都能鸣叫,而以白天鸣叫更为频繁。夏天炎热时期,天气越是干热,它叫得越起劲,鸣叫声显得急促而连续。气温较低时,则叫声轻低缓慢,最喜欢爬到树枝的高处去鸣叫。

阅读材料(二)

蝈蝈,人称“叫哥哥”,属直翅目,螽斯科昆虫。产于我国河北、安微、山东、山西等地。蝈蝈体长约4厘米,宽近1厘米,身体壮实,虫体绿色,因产地不同,颜色深淡不一,一般在淡绿至深绿之间。头部有黄褐色、细长呈丝状的触角,是其感觉器官之一。后足强健、大腹,善跳跃。生于原野草丛、矮林、灌木,平时隐藏于草中,或在植物茎杆上爬行、栖息、觅食。主要吃植物的茎、叶、瓜、果等,食量较大, 是危害农作物的害虫之一。但因其善鸣,故农民捕捉后装入笼中进城叫卖,颇受市民特别是小孩的青睐。

生:以上材料介绍蝈蝈的长度,颜色时,毫无趣味。但在课文中作者却像描写美女一样描写蝈蝈,既写出了蝈蝈的漂亮,又表明作者对蝈蝈的喜爱,蝈蝈就像在眼前一样。

生:材料中介绍蝈蝈喜欢鸣叫,温度高时鸣叫声显得急促而连续,温度低时叫声轻低缓慢,而课文当中却用 “窃窃自语、滑轮的响声、干皱的薄膜作响、金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 等形象的语言使蝈蝈的叫声如同在耳边。

生:材料中说蝈蝈后肢粗壮,善于跳跃,行动较为敏捷。而在课文中用一个捕蝉的惊心动魄的场景,利用“纵身追捕、进攻庞然大物、肉搏、开膛剖度肚”这些词句把蝈蝈的强壮、勇敢、敏捷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

生:材料中介绍蝈蝈以植物嫩叶为食,也吃些细小的虫子和新鲜的毛豆、菜叶、嫩茎等。课文中却是在不断的摸索中发现蝈蝈的食物,感觉法布尔很有耐心,象伺候家人一样仔细用心,法布尔实在是很喜欢蝈蝈。

生:材料中介绍蝈蝈非常全面,介绍蝈蝈的很多特点,但我们一点也没有兴趣。课文中虽然对蝈蝈的介绍不够完整,但是却象讲故事一样,我们很感兴趣又一下子记住了,真是一举两得。

生:我还发现在课文中,法布尔一会儿出现在田野,一会儿在树下观察蝈蝈。他白天观察,晚上也观察。他每天和蝈蝈生活在一起,所以文章才写得那么好,语言才那么生动。

生:我也发现,在课文中法布尔一会儿称蝈蝈为歌手,一会儿称它是囚犯,有时称它狂热的狩猎者,作者就是把蝈蝈当成人来写的。(以上学生发言内容根据听课老师的听课记录整理,只选取了当时课堂发言的一部分) 学生在这一环节中热情高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思维品质。而学生在比较中更深一步的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语言、写法,并对法布尔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在对语言、内容有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学生对法布尔其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第三个环节就水到渠成了。

第三步,由文及人。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能为我们带来如此惹人爱的蝈蝈,如此生动的文章呢?在这一过渡的引领下,我出示了关于法布尔生平的材料,以及法布尔的昆虫观。请说出法布尔是一个 的人,并请学生在文本中找到能体现法布尔这些特征的句子。

课外阅读材料:(三)

法布尔生平:

1823年12月21日出生于法国南部鲁那格山区的古老村落撒·雷旺村。

1839年(15岁)以公费生第一名考进亚威农师范学校。常乘自习时间观察胡蜂的螫针、植物的果实或写诗,在雷·撒格尔的山丘上,第一次看到神圣粪金龟努力推粪的情景,内心感动不己。

1843年(19岁)上野外测量实习课时,由学生处得知涂壁花蜂。也由于这种蜂而从此倾心“昆虫学”。

1849年(25岁)任职科西嘉阿杰格希欧国立高级中学的物理教师,面对科西嘉丰富的大自然,开始研究动、植物。

1854年(30岁)在卡尔班托拉的悬崖上,研究狩猎象鼻虫的瘤土栖蜂,并更正杜夫尔的错误,发表更深入的论文。

1868年(44岁)公开讲座的授课方式遭保守的教育者、教会反对,遂辞退师范学校教职。

1871年(47岁)过着著书、观察昆虫的生活。这一年,因为发生德、法战争,无法按时取得版税和稿费,生活更加困苦。

1878年(54岁)感染肺炎几乎死去,幸以坚强的意志力度过难关,完成《昆虫记》第1册。

1879年(55岁)因房东将欧兰就家门前的两排悬铃木砍掉,愤而搬家。在隆里尼村外找到理想中的家园,取名为“荒石园”,庭院中有很多耐旱、多刺的植物,是各种昆虫的乐园。

1880年(56岁)在阿尔斯庭院的枯叶堆里,发现大量的花潜金龟幼虫,于是开始研究观察他们的生活。

1893年(69岁)开始研究大天蛾不可思议的能力,发现雄蛾能从遥远的地方找到雌蛾,是因雌蛾发出的一种“讯息发散物”,亦即类似今日所谓的“荷尔蒙”,法布尔称蛾群聚集家中的5月6日为“大天蛾之夜”。

1894年(70岁)开始观察粪金龟、半人小粪金龟、鸟喙象鼻虫和大毒蝎的习性。 1899年(75岁)他写的科学读物不再被指定为教科书,版税因此减少,生活再度陷于

困境。

1910年(86岁)4月3日订为“法布尔日”,《昆虫记》由此扬名于世,收到由国内外寄来的许多捐款,除了地址不明的转赠贫苦人家外,其他全部致谢函退回。

1915年(91岁)10月11日与世长辞。

阅读材料(四)

法布尔的昆虫观

法布尔的研究方式遭到正统势力的责难,法布尔辩驳道:“你们是把昆虫开膛剖肚,而我是在它们活蹦乱跳的情况下进行研究;你们把昆虫变成一堆既可怖又可怜的东西,而我则使得人们喜欢它们;你们在酷刑室和碎尸场里工作,而我在蔚蓝的天空下,在鸣蝉的歌声中观察;你们用试剂册司蜂房和原生质,而我却研究本能的最高表现;你们探究死亡,而我却探究生命。”

“没有充满言之无物的公式、一知半解的瞎扯,而是准确的描述观察到的事实,一点儿不多,一点儿不少。”

“在对某个事物说“是”以前,我要观察、触摸,而且不是一次,是两三次,甚至没完没了,直到我的疑心在如山的铁证下归顺听从为止。”

生:法布尔是个执着的人,材料说法布尔观察“没完没了”;而体现在课文中就是为蝈蝈的寻找食物时,花了相当长的时间不断摸索、不断寻找、不断尝试。

生:法布尔是个善于发现美的人,因为在别人看来是害虫的蝈蝈,在法布尔笔下却象是他的朋友,把它当成朝夕相处的朋友来写。长相又非常漂亮“身材优美,苗条匀称轻盈如纱”。

生:刚才同学说,法布尔把蝈蝈当成朋友,我倒觉得法布尔就和昆虫一样,不愿意参加庆国庆的晚会,而是自己呆在角落里,听田野里的音乐会,我想他一定他听得懂昆虫的语言。

生:我也觉得作者与蝈蝈是一样的,因为他一会在树下,一会在树上,一会在晚上观察,好象他与蝈蝈生活的环境是一样的。

生:我觉得法布尔很厉害,一个昆虫学家写出的语言居然与文学家一样,很生动、有趣。

学生在这一环节中,又把眼光聚焦文本,从不同的视角再度关照文本。学生的语言品味就更细腻了,学生对法布尔的认识也就更深刻了,对法布尔的昆虫观也就更加认可,教学目标的重点和难点也在这种对比发现中实现了。

五、阅读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反思

阅读教学应紧抓语言,挖掘思想。这要求教师在解读文本要有整体意识、文体意识、文化意识。紧抓语言进行阅读教学,就要在全文整体意识的关照下进行有目的、有主题的语言品味,而不是随意而为;要挖掘文本的思想内涵,就要力争把文章置于文化背景下来解读,即要有文化意识,这种文化意识的渗透能够让文章变得厚重,能给学生带来更深层次的思考。

文体意识的渗透会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阅读能力。教学中既要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也要感悟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同时还要挖掘作品的社会意义、现实意义。

由文及人,要让学生养成这样的思维品质和习惯。在教学的实践中有很多的手段和方法,但增加课堂的内在容量,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教学的宽度和深度应该是目标也应该是途径。 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品质,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而课堂的有机拓展也应该是必不可少的手段。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拓展材料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类,补充必要的写作背景资料和解释作者思想情感的材料。因为在课本中大量的作品与学生的生活背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学生在阅读时存在一定难度,此时老师就需要为学生提供背景资料,帮助学生阅读。这些材料可以让学生从文及人上找到一个突破口,也可以让学生对人物的剖析更有根据,更体现文本意识。第二类,名家对作品的评价。虽然在阅读中提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毕竟还是哈姆雷特,不会成为别的人物。新课程中提倡学生进行个性阅读,但对于作品的解读同样需要权威性,这样就可以避免曾经因为父亲不帅和违反交通规则的原因而让朱自清的《背影》差点落选教材的尴尬局面再次发生。

广西桂林灵川县第三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绿色蝈蝈》教学案例 新

人教版

一、加强课堂有机拓展的现实意义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课堂教学效率重要性的日益凸现,增加课堂的容量已经成为一

个不可或缺的突破口。课堂内加入拓展材料也已经从新课程改革之初的单纯追求时尚和模式

走到了现在的讲究必要和有效。拓展材料的必要和有效是一统一体。因为是必要的,所以拓

展材料一定会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因为是有效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拓展材料十分必要。

如何才能让拓展材料成为有效和必要并在课堂中加强有机拓展,已经成为我们日益关注的话

题之一。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即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感性、求异性、发散性。有了这样的思维

品质才有了学生的个性阅读。而课堂的有机拓展恰巧为思维品质的培养提供了有效途径。

二.《绿色蝈蝈》的教学设想

读了法布尔的《绿色蝈蝈》,那富有灵性的语言、细致入微的观察、爱憎分明的褒贬、

别有洞天的昆虫世界让我心中产生无限的好奇、极度的感慨、无比的敬佩。一群生龙活虎的绿色蝈蝈,一位严谨执着而充满诗意的昆虫学家就这样天衣无缝的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从

绿色蝈蝈的特征起步,通过材料对比,感受品味法布尔《昆虫记》的语言特点,最后通过了

解法布尔的生平,从文章中感受法布尔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对比中筛选信息,体会法布尔独特的语言魅力。

难点:从细节中感受法布尔的人文关怀。

四、教学步骤:

第一步,整体感知。听课文范读,抓住文章要点,明确蝈蝈的特征。完成“蝈蝈是一种 的昆虫”,并说出理由。这个环节让学生快速抓取相关信息,通过理由的阐述让学生在听的

过程中关注自己感兴趣和引起注意的内容。学生对蝈蝈的特征,如弱肉强食、同类相食、漂

亮、勇敢、歌声优美、悠闲等各个方面都有了了解,并且在阐述理由时很有原文意识。问题

的设置,无论切口大小,都应该引领学生在阅读时立足全文。如果阅读的视野宽广,学生在

回答时就会着眼全文,回答要点是多个的,学生也就在同学的回答中互相补充,达到对文本

的全面又客观的认识。这一步骤是后面环节的基础。

第二步,对比品味。在学生喜欢文中的蝈蝈的基础上找出其中的原因,目的是感受和体

会文章的语言,虽然从文本中学生也可以找到一些明显的理由,但是容易出现随意性。语言

文字的表现力和张力一定可以通过比教更明确地获得,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我安排了两则介绍蝈蝈的拓展材料,请学生比较材料与课文在内容和语言上的区别。之所以安排内容上的区别,就是为了让学生在感受语言的同时,明白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语言的运用,这是内容与形式的相和谐的问题。并且内容的不同可以看出法布尔独特的观察角度和深切的人文关怀,这就为下一个环节更深入了解法布尔作了铺垫。

阅读材料(一)

按成长的时间分,在5~7月最早出现的称为“夏叫”,其发声较为短弱,鸣声为“哧哧哧......”;其体质极为强健,有一定的抗寒能力,保护得好,可以越冬,饲养者多喜欢养这种蝈蝈。 蝈蝈喜栖息于田野或庄稼地,更常栖息于高位的树枝上或向阳的山坡高燥之处。它后肢粗壮,善于跳跃,行动较为敏捷,但一旦受到惊扰,便径直往下跃落。

蝈蝈以植物嫩叶为食,也吃些细小的虫子和新鲜的毛豆、菜叶、嫩茎等。它白天和夜里都能鸣叫,而以白天鸣叫更为频繁。夏天炎热时期,天气越是干热,它叫得越起劲,鸣叫声显得急促而连续。气温较低时,则叫声轻低缓慢,最喜欢爬到树枝的高处去鸣叫。

阅读材料(二)

蝈蝈,人称“叫哥哥”,属直翅目,螽斯科昆虫。产于我国河北、安微、山东、山西等地。蝈蝈体长约4厘米,宽近1厘米,身体壮实,虫体绿色,因产地不同,颜色深淡不一,一般在淡绿至深绿之间。头部有黄褐色、细长呈丝状的触角,是其感觉器官之一。后足强健、大腹,善跳跃。生于原野草丛、矮林、灌木,平时隐藏于草中,或在植物茎杆上爬行、栖息、觅食。主要吃植物的茎、叶、瓜、果等,食量较大, 是危害农作物的害虫之一。但因其善鸣,故农民捕捉后装入笼中进城叫卖,颇受市民特别是小孩的青睐。

生:以上材料介绍蝈蝈的长度,颜色时,毫无趣味。但在课文中作者却像描写美女一样描写蝈蝈,既写出了蝈蝈的漂亮,又表明作者对蝈蝈的喜爱,蝈蝈就像在眼前一样。

生:材料中介绍蝈蝈喜欢鸣叫,温度高时鸣叫声显得急促而连续,温度低时叫声轻低缓慢,而课文当中却用 “窃窃自语、滑轮的响声、干皱的薄膜作响、金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 等形象的语言使蝈蝈的叫声如同在耳边。

生:材料中说蝈蝈后肢粗壮,善于跳跃,行动较为敏捷。而在课文中用一个捕蝉的惊心动魄的场景,利用“纵身追捕、进攻庞然大物、肉搏、开膛剖度肚”这些词句把蝈蝈的强壮、勇敢、敏捷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

生:材料中介绍蝈蝈以植物嫩叶为食,也吃些细小的虫子和新鲜的毛豆、菜叶、嫩茎等。课文中却是在不断的摸索中发现蝈蝈的食物,感觉法布尔很有耐心,象伺候家人一样仔细用心,法布尔实在是很喜欢蝈蝈。

生:材料中介绍蝈蝈非常全面,介绍蝈蝈的很多特点,但我们一点也没有兴趣。课文中虽然对蝈蝈的介绍不够完整,但是却象讲故事一样,我们很感兴趣又一下子记住了,真是一举两得。

生:我还发现在课文中,法布尔一会儿出现在田野,一会儿在树下观察蝈蝈。他白天观察,晚上也观察。他每天和蝈蝈生活在一起,所以文章才写得那么好,语言才那么生动。

生:我也发现,在课文中法布尔一会儿称蝈蝈为歌手,一会儿称它是囚犯,有时称它狂热的狩猎者,作者就是把蝈蝈当成人来写的。(以上学生发言内容根据听课老师的听课记录整理,只选取了当时课堂发言的一部分) 学生在这一环节中热情高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思维品质。而学生在比较中更深一步的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语言、写法,并对法布尔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在对语言、内容有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学生对法布尔其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第三个环节就水到渠成了。

第三步,由文及人。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能为我们带来如此惹人爱的蝈蝈,如此生动的文章呢?在这一过渡的引领下,我出示了关于法布尔生平的材料,以及法布尔的昆虫观。请说出法布尔是一个 的人,并请学生在文本中找到能体现法布尔这些特征的句子。

课外阅读材料:(三)

法布尔生平:

1823年12月21日出生于法国南部鲁那格山区的古老村落撒·雷旺村。

1839年(15岁)以公费生第一名考进亚威农师范学校。常乘自习时间观察胡蜂的螫针、植物的果实或写诗,在雷·撒格尔的山丘上,第一次看到神圣粪金龟努力推粪的情景,内心感动不己。

1843年(19岁)上野外测量实习课时,由学生处得知涂壁花蜂。也由于这种蜂而从此倾心“昆虫学”。

1849年(25岁)任职科西嘉阿杰格希欧国立高级中学的物理教师,面对科西嘉丰富的大自然,开始研究动、植物。

1854年(30岁)在卡尔班托拉的悬崖上,研究狩猎象鼻虫的瘤土栖蜂,并更正杜夫尔的错误,发表更深入的论文。

1868年(44岁)公开讲座的授课方式遭保守的教育者、教会反对,遂辞退师范学校教职。

1871年(47岁)过着著书、观察昆虫的生活。这一年,因为发生德、法战争,无法按时取得版税和稿费,生活更加困苦。

1878年(54岁)感染肺炎几乎死去,幸以坚强的意志力度过难关,完成《昆虫记》第1册。

1879年(55岁)因房东将欧兰就家门前的两排悬铃木砍掉,愤而搬家。在隆里尼村外找到理想中的家园,取名为“荒石园”,庭院中有很多耐旱、多刺的植物,是各种昆虫的乐园。

1880年(56岁)在阿尔斯庭院的枯叶堆里,发现大量的花潜金龟幼虫,于是开始研究观察他们的生活。

1893年(69岁)开始研究大天蛾不可思议的能力,发现雄蛾能从遥远的地方找到雌蛾,是因雌蛾发出的一种“讯息发散物”,亦即类似今日所谓的“荷尔蒙”,法布尔称蛾群聚集家中的5月6日为“大天蛾之夜”。

1894年(70岁)开始观察粪金龟、半人小粪金龟、鸟喙象鼻虫和大毒蝎的习性。 1899年(75岁)他写的科学读物不再被指定为教科书,版税因此减少,生活再度陷于

困境。

1910年(86岁)4月3日订为“法布尔日”,《昆虫记》由此扬名于世,收到由国内外寄来的许多捐款,除了地址不明的转赠贫苦人家外,其他全部致谢函退回。

1915年(91岁)10月11日与世长辞。

阅读材料(四)

法布尔的昆虫观

法布尔的研究方式遭到正统势力的责难,法布尔辩驳道:“你们是把昆虫开膛剖肚,而我是在它们活蹦乱跳的情况下进行研究;你们把昆虫变成一堆既可怖又可怜的东西,而我则使得人们喜欢它们;你们在酷刑室和碎尸场里工作,而我在蔚蓝的天空下,在鸣蝉的歌声中观察;你们用试剂册司蜂房和原生质,而我却研究本能的最高表现;你们探究死亡,而我却探究生命。”

“没有充满言之无物的公式、一知半解的瞎扯,而是准确的描述观察到的事实,一点儿不多,一点儿不少。”

“在对某个事物说“是”以前,我要观察、触摸,而且不是一次,是两三次,甚至没完没了,直到我的疑心在如山的铁证下归顺听从为止。”

生:法布尔是个执着的人,材料说法布尔观察“没完没了”;而体现在课文中就是为蝈蝈的寻找食物时,花了相当长的时间不断摸索、不断寻找、不断尝试。

生:法布尔是个善于发现美的人,因为在别人看来是害虫的蝈蝈,在法布尔笔下却象是他的朋友,把它当成朝夕相处的朋友来写。长相又非常漂亮“身材优美,苗条匀称轻盈如纱”。

生:刚才同学说,法布尔把蝈蝈当成朋友,我倒觉得法布尔就和昆虫一样,不愿意参加庆国庆的晚会,而是自己呆在角落里,听田野里的音乐会,我想他一定他听得懂昆虫的语言。

生:我也觉得作者与蝈蝈是一样的,因为他一会在树下,一会在树上,一会在晚上观察,好象他与蝈蝈生活的环境是一样的。

生:我觉得法布尔很厉害,一个昆虫学家写出的语言居然与文学家一样,很生动、有趣。

学生在这一环节中,又把眼光聚焦文本,从不同的视角再度关照文本。学生的语言品味就更细腻了,学生对法布尔的认识也就更深刻了,对法布尔的昆虫观也就更加认可,教学目标的重点和难点也在这种对比发现中实现了。

五、阅读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反思

阅读教学应紧抓语言,挖掘思想。这要求教师在解读文本要有整体意识、文体意识、文化意识。紧抓语言进行阅读教学,就要在全文整体意识的关照下进行有目的、有主题的语言品味,而不是随意而为;要挖掘文本的思想内涵,就要力争把文章置于文化背景下来解读,即要有文化意识,这种文化意识的渗透能够让文章变得厚重,能给学生带来更深层次的思考。

文体意识的渗透会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阅读能力。教学中既要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也要感悟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同时还要挖掘作品的社会意义、现实意义。

由文及人,要让学生养成这样的思维品质和习惯。在教学的实践中有很多的手段和方法,但增加课堂的内在容量,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教学的宽度和深度应该是目标也应该是途径。 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品质,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而课堂的有机拓展也应该是必不可少的手段。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拓展材料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类,补充必要的写作背景资料和解释作者思想情感的材料。因为在课本中大量的作品与学生的生活背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学生在阅读时存在一定难度,此时老师就需要为学生提供背景资料,帮助学生阅读。这些材料可以让学生从文及人上找到一个突破口,也可以让学生对人物的剖析更有根据,更体现文本意识。第二类,名家对作品的评价。虽然在阅读中提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毕竟还是哈姆雷特,不会成为别的人物。新课程中提倡学生进行个性阅读,但对于作品的解读同样需要权威性,这样就可以避免曾经因为父亲不帅和违反交通规则的原因而让朱自清的《背影》差点落选教材的尴尬局面再次发生。


相关内容

  • 18绿色蝈蝈说课稿
  • <绿色蝈蝈>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绿色蝈蝈>,作者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绿色蝈蝈>一课选自人教版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课.该单元 ...

  • 九年级语文上册 4[外国诗两首]教学案
  • 4外国诗两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朗读.在诵读中感受自然的美 2. 作者简介. 过程与方法 1. 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2. 整体感知诗文内容. 3. 体会写景抒情诗表达的基本特点,并尝试写简单的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爱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品味其意 ...

  • 九年级语文上册[外国诗两首 蝈蝈与蛐蛐 夜]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 3.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4.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设想 1.一课时 2.就诗歌的题材看,课文的两首诗都是田园诗,可以从田园诗的角度,对比阅读两首诗,培养学生的感 ...

  • 二 上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案
  •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3)精品教案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单元目标 识字1 more>> ·识字1-精彩教案好 ·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实验教材分析 ·<识字1>课文内容 识字2 more>> ·识字2-经典教案教学设计 ·识字2-课文内容精彩推荐 识字3 ...

  • 2012--2013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 一.指导思想 以“xxxx”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学习领会新出台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迎接挑战,抓住机遇,确立教研兴校的策略,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情把握能力,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点   第一,突出教材的综合性, ...

  • 二年级上语文教学反思-一对蝈蝈吹牛皮-长春版[小学学科网]
  • xiaoxue.xuekeedu.com <一对蝈蝈吹牛皮>是吉林省编三册第三版块<幽默>中的第一课.在前一个版块之后接触到的第一篇课文.本文语言通俗易懂,幽默有趣.内容上学生一读就懂,而且会觉得十分的有趣. 事实也正是如此.课题一揭开,学生顿时大笑起来,这一定是在预习中他们 ...

  • 八年级上册语文备课组教学计划
  • 八年级上册语文备课组高效课堂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学校教学工作及办学目标,继续坚持"以改革求发展,以质量求生存,以服务求信誉,以特色创品牌"的指导思想.结合我校实际,强化课堂教学与研究的过程管理,以教师队伍建设与学生学习习惯培养为工作重点,深化校本教研,优化教学服务,打 ...

  • 七年级语文上册作文教学详细计划
  • 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作文教学计划 一.写作目标: 7-9年级的写作要求:1.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2.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3.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4.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 ...

  • 教学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点滴体会
  • 实施新教材以来,我的感触较多,获益匪浅,更新了语文教学的观念,使学生处于"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的"大语文"学习环境中.现谈谈我教学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肤浅体会. 第一.新教材教学理念发生了变化. 新教材强调了人文性,淡化了工具性,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