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考点分析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对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进行描写,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手法是侧面描写。正面描写能直接凸显诗人的情感,明确表达主旨;侧面描写是对正面描写作有益的补充,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力,收到以少胜多的功效。写作时经常是二者并用的,如白居易的《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暗示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显出来。《陌上桑》为表现采桑女罗敷的美貌,作者先运用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对罗敷进行正面描写:“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这里着力描写罗敷采桑用具的精致、发型的美观、耳环的珍贵、衣着的艳丽,极言她容貌的美丽。接下来作者运用了传神的侧面描写,使得罗敷的美貌得以充分的表现:“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这样的侧面描写,不仅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更主要的是它生动而巧妙地烘托了罗敷的美貌,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激活了人们的想象力,从而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近年高考真题索引

  2012年上海卷、福建卷,2010年辽宁卷,2006年辽宁卷,2004年全国丙卷、天津卷均涉及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题。

  应考锦囊

  提问方式:

  本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

  先具体答出正面描写或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然后具体分析诗中是如何体现的,最后指出这种手法所起的作用。

  答题范式:

  本诗运用了正面描写或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诗人正面写了( )或侧面写了( ),其意在表现诗人

  ( ),有着( )的作用。

  现场练习

  雨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 燕子经年梦 ,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 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 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 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 繁华地:指京城。

  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是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6分)

  (2010年辽宁卷)

  答案解析:

  这道题设问方式新颖,脱离了常规“描写方式”“情景关系”等直接问法,这样一来在审题上造成了难度,考生必须明白“若即若离”的含义。“若即若离”即好像接近,又好像不接近。在本诗中“若即”指对“雨”的直接描写;“若离”是通过写动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感受来间接描写,也即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首二句点出雨。三四句离开雨写燕子与梧桐在雨中的情形。五六两句写人在雨中所感。滴落身上的秋雨冰凉透骨,诗人想到自己家徒四壁,在群居着众多无所作为高官的繁华京城,难以作为。独立秋风中,任无情秋风吹动衣角。

  综上答案为:同意(1分)。本诗对“雨”,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1分)。“潇潇十日雨”,直接写连续十日的潇潇细雨,送走炎炎夏日(1分)。作者却不从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2分),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1分)。(若答出同意,并能答出不是正面写雨景雨势给2分;若再能答出通过人、物的感受写雨给4分;若答不同意,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强化训练

  东 坡①

  苏 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②荦确:山多大石。

  本诗是运用什么手法来写东坡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2006年辽宁卷,题目有改动)

  考点分析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对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进行描写,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手法是侧面描写。正面描写能直接凸显诗人的情感,明确表达主旨;侧面描写是对正面描写作有益的补充,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力,收到以少胜多的功效。写作时经常是二者并用的,如白居易的《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暗示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显出来。《陌上桑》为表现采桑女罗敷的美貌,作者先运用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对罗敷进行正面描写:“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这里着力描写罗敷采桑用具的精致、发型的美观、耳环的珍贵、衣着的艳丽,极言她容貌的美丽。接下来作者运用了传神的侧面描写,使得罗敷的美貌得以充分的表现:“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这样的侧面描写,不仅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更主要的是它生动而巧妙地烘托了罗敷的美貌,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激活了人们的想象力,从而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近年高考真题索引

  2012年上海卷、福建卷,2010年辽宁卷,2006年辽宁卷,2004年全国丙卷、天津卷均涉及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题。

  应考锦囊

  提问方式:

  本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

  先具体答出正面描写或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然后具体分析诗中是如何体现的,最后指出这种手法所起的作用。

  答题范式:

  本诗运用了正面描写或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诗人正面写了( )或侧面写了( ),其意在表现诗人

  ( ),有着( )的作用。

  现场练习

  雨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 燕子经年梦 ,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 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 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 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 繁华地:指京城。

  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是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6分)

  (2010年辽宁卷)

  答案解析:

  这道题设问方式新颖,脱离了常规“描写方式”“情景关系”等直接问法,这样一来在审题上造成了难度,考生必须明白“若即若离”的含义。“若即若离”即好像接近,又好像不接近。在本诗中“若即”指对“雨”的直接描写;“若离”是通过写动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感受来间接描写,也即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首二句点出雨。三四句离开雨写燕子与梧桐在雨中的情形。五六两句写人在雨中所感。滴落身上的秋雨冰凉透骨,诗人想到自己家徒四壁,在群居着众多无所作为高官的繁华京城,难以作为。独立秋风中,任无情秋风吹动衣角。

  综上答案为:同意(1分)。本诗对“雨”,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1分)。“潇潇十日雨”,直接写连续十日的潇潇细雨,送走炎炎夏日(1分)。作者却不从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2分),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1分)。(若答出同意,并能答出不是正面写雨景雨势给2分;若再能答出通过人、物的感受写雨给4分;若答不同意,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强化训练

  东 坡①

  苏 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②荦确:山多大石。

  本诗是运用什么手法来写东坡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2006年辽宁卷,题目有改动)


相关内容

  • 侧面描写场面描写等
  • 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通常情况下,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刻画多采用正面描写的手法,即直接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去表现人物 ...

  • 陌上桑教学设计
  • <陌上桑>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全的表现手法: 2.评议人物: 3.背诵.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疏通大意,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导入: 1.乐府及<乐府诗集>简介: 乐府是古代掌管音乐的机构,后人把这个机构所采集的诗歌都称为"乐府& ...

  • "联系教学法"初探
  • 世间万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处在普遍联系中.只有在普遍联系中,我们才能更深刻的认识事物的内涵和外延,从而更深刻的认识事物,认识世界,这已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学习也是对知识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而我们在教学中往往偏重表象,偏重就事论事,容易忽略各知识点与相关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而导致学生脑中的知识零散而孤 ...

  • 曾老师原创:成长作文--非常生动的叙事
  • 第三章准备好写作原材料第一单元 学会叙事 第六讲非常生动的叙事 非常生动的叙事,就是在对每个动作进行发散描写的同时,加入侧面描写,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起来,全方位刻画构成故事情节的个体动作,我们的叙事就会因此变得更加细腻生动. 一.侧面描写四元素 正面描写就是通过刻画A来表现A:侧面描写就是通过 ...

  • 侧面描写技法运用例谈
  • 侧面描写技法运用例谈 宋代画院曾经举行过一次绘画比赛,画题是"踏花归来马蹄香",众画工挥毫泼墨,各显其能,有的画骑马人手里拈着一枝花,有的画马蹄上缠绕着一枝花,有的画一匹马站在一片鲜花盛开的草地旁„„最后夺魁的却是这样一幅画:一匹骏马奋蹄疾驰,马蹄边飞舞着几只小蜜蜂.真是绝妙的构 ...

  • 诗歌的常见手法:渲染和烘托
  • 渲染和烘托的区别 渲染和烘托是诗歌鉴赏中经常涉及到的概念.渲染旨在通过对环境,人物的行为.心理等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修饰,来突出形象,表现中心:烘托则有意避开正面描写,而从侧面着意刻画,以使所要表现的人.物.事鲜明突出,收到"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这是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法,但经常 ...

  • [明湖居听书]教案
  • [教学目标]: 1.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2.欣赏对演唱艺术的形象化的描绘,品味形象.贴切.清新细腻的语言. 3.品味白妞演唱之精妙,掌握描摹音乐的角度和方法. 4.了解古代说书艺人的精湛表演艺术,认识我国悠久的文化艺术传统.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描摹音乐的能力  [教具准备]:课 ...

  • [我的老师]教学实录2
  • <我的老师>教学 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是一篇语言自然流畅并饱含对安妮莎莉文老师感激之情的文章.教学本文时,既要关注文章的写作特点即多次运用了侧面描写和映衬的修辞,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发.让学生在感受文章结构美,语言美的同时感悟到海伦凯·勒勇于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

  • 三峡练习题
  • <三 峡> 一.文学常识 <三峡>选自 < 水经注> ,它是我国第一部记述河道水系的专注<水经>的注释,是我国古代地理学名著. 二.作者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时期的地理学家.散文家. 三.重点实词 略无阙. 处:(通"缺"空缺) 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