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工艺美术运动——19c50年代英国小资产阶级浪漫主义思想的反映
起源时间:19c50年代 起源地点:英国
代表人物:拉金斯,莫里斯
主要观点:敌视工业文明,认为机器生产是文化的敌人,热衷于手工业的效果和自
然材料的美。在建筑上助长建造“田园式”住宅,来摆脱象征权势的古典建筑形式。
代表作品:莫里斯住宅(“红屋”),设计人:魏布
特 点:平面据功能需要不知成L 形,使每个房间都自然采光,并用当地产的红砖
建造,不加粉饰,大胆摒弃传统的贴面方式,表现出材料本身的质感,这种将功能、材料与艺术造型结合的尝试对后来的新建筑有一定启发。
局限性:把机器看成一切文化的敌人,他们向往过去,只主张用手工艺方式进行生产,
但成本昂贵,不能推广
2)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 起源时间:19c80年代 起源地点:比利时布鲁塞尔 代表人物:凡•德•费尔德
主要观点:主张创造一种不同以往的,能适应工业时代精神的简化装饰,反对历史
图样,其装饰主题是模仿自然界生长繁茂的草木形状的线条并大量使用便于制作曲线的铁构件,目的是想解决建筑与工艺品的艺术风格问题,
极力反对历史样式,想创造出一种前所未见的,能适应工业时代精神的简化装饰,脱掉这种主义外衣。
限制性:这种改革只局限于艺术形式与装饰手法,没能解决建筑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以及与新技术的结合问题。
代表作品:布鲁塞尔都灵路12号住宅 设计人:比利时的霍尔塔 德国魏玛艺术学校 设计人:费尔德 在其他国家的影响:
德国:青年风格派(Jugendstil ) 主要人物:贝伦斯,恩德尔 代表作品:埃尔维拉照相馆 慕尼黑剧院
路德维希展览馆——奥别列去 英国:格拉斯哥学派
代表作品:格拉斯哥艺术学校图书馆部分——麦金托什 西班牙:
代表作品:米拉公寓(具有隐喻性的塑性造型)——高迪(属新艺术
派,与新艺术运动无渊源上的联系,但同样是探求一种语复古主义学院派全然不同的建筑风格)
3)维也纳学派和分离派(维也纳学派中的一部分人成立了“分离派”)
维也纳学派: 起源时间:19c 末 起源地点:奥地利的维也纳
代表人物:瓦格纳
主要观点:认为新结构、新材料必然导致新形式的出现,并反对历史样式在建筑上
的重演
代表作品:维也纳邮政储蓄银行——瓦格纳
特点:大厅线条简洁,所有饰物都废除,玻璃与钢用来为现代结构理论
服务。
分离派:
代表人物:奥别列去和霍夫曼
主要观点:宣称要和过去传统决裂,主张造型简洁,装饰集中,并采用直线和大片
光墙面以及简单立方体。
代表作品:分离派展览馆——奥别列去
斯坦纳住宅(特点:强调建筑物比例,墙面和窗子的关系,要求成为立
方体的组合)——路斯(主张建筑以使用与舒适为主,认为建筑“不依靠装饰而是以形体自身之美为美”,“装饰就是罪恶”)
4)芝加哥学派(Chicago School)——高层建筑的形态、结构、空间相适应 起源时间:19c70年代 起源地点:美国
代表人物:詹尼(创始人),沙里文(首先突出了建筑功能并提出“形式随从功能”
口号)
代表作品:芝加哥C.P .S 百货公司大楼(立面利用了点性的由“芝加哥式窗”组成
的网格形构图,只在重点部位装饰)——沙里文 沙里文关于高层办公楼建筑典型形式的说明: ①地下室要包括各项机械设备
②底层主要是用于商店、银行或其他服务性设施,内部空间要宽敞,光线要充足,并有方便的出入口
③2层楼要有直通的楼梯和底层联系,功能可以使底层的继续,楼上空间分隔自由,在外部有大片玻璃窗
④2层以上是相同的办公室,柱网排列相同
⑤最顶上一层空间作为设备层
⑥高层建筑外形的三段处理:底层和二层是一个段落,因为功能相似;上面各层是办公室,外部处理是一个个窗子;顶层设备层可以有不同的外貌,窗户较小,并按传统习惯,还加有一条压檐
贡献:①工程技术上创造了高层金属框架结构和箱形基础
②建筑设计上肯定了功能与形式之间密切的关系,建筑造型上趋向洁、明快与适用的独特风格,采用了宽阔的“芝加哥式”横长方形窗。
)德意志制造联盟(Deutscher Werkbund )——由企业家、艺术家、技术人员组
成的全国性组织,目的在于提高工业制品质量达到国际水平,与英国抗衡)
起源时间:20c 初(1907年) 起源地点:德国
5
代表人物:贝伦斯
主要观点:建筑应当是真实的,现代结构应当在建筑中表现出来,以产生前所未有
的新形式
代表作品:德国通用电气公司透平机车间(第一座真正的“现代建筑”)——贝伦
斯
法古斯工厂——格罗皮乌斯和梅耶
德意志制造联盟科隆展览会办公楼——格罗皮乌斯 6)表现主义派(Expressionism )
产生时间:20c 初 产生地点:德国、奥地利 建筑界代表人物:门德尔松[德]
主要观点:艺术的任务在于表现个人的主观体验和感受,以引起观者情绪上的震动
或激情,建筑上常采用奇特、夸张的建筑体型来表现或象征某些思想情绪或某种时代精神
代表作品:德国爱因斯坦天文台——门德尔松
局限性:表现派主张革新反对复古,但他们是用一种新的表面处理手法去替代旧的
建筑样式,同建筑技术与功能的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故战后初期兴过一阵就消退了。
7)未来主义派(Futurism )
产生时间:20c 初
产生地点:意大利 代表人物:马力内蒂
主要观点:赞赏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赞美现代大城市,对现代生活的运动、变化、
速度、节奏表示欣喜。反对传统,否定文化和规律,宣称要创造全新的未来艺术。
8)风格派:(De Stijl)/新造型主义派/要素主义派/国际构成主义 产生时间:1917年 产生地点:荷兰
代表人物:蒙德里安,里特维德
主要观点:认为最好的艺术就是基本几何形象的组合和构图 代表作品:荷兰乌德勒支住宅——里特维德 9)构成主义派(Constructivism )/俄罗斯构成主义 产生时间:一战前 产生地点:俄国
代表人物:马列维奇,塔特林
建筑观点:把抽象几何形体组成的空间当作绘画、雕刻的内容 代表作品:第三国际纪念碑
影响:风格派和构成派在造型和构图的视觉效果方面的探索有价值,对现代建筑及
实用工业品造型设计有启发意义。
10)新理性主义(Neo-Rationalism )
发端:罗西[意]《城市建筑》 格拉西《建筑的逻辑结构》
主张:新建筑,真正的建筑应当是理性和逻辑的紧密结合,并且建筑是文化的产
物,它们关注建筑历史与传统,具有强烈的历史、传统意识,他们抗拒功能主义、技术至上、现代工业化城市及建筑,返回城市历史文脉中,建立类型学的、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建筑形式原则,保持延续性
代表人物:罗西;克里尔兄弟 途径:类型分析学
11)新地域主义(New Regionalism)
主张:建筑总是联系着一个地区文化与地域特征,应该创造适应和表征地方精
神的当代建筑,关注建筑所处地方文脉和都市生活现状,使建筑重新获得场所感和归属感。
时代背景:现代建筑的国际化,带来了建筑文化单一化和地方精神失落,扼杀
全球文化的多样性和独创性。
代表人物:西扎;柯里亚;杨经文;多西;皮亚诺
12) 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 )
主张:这是一种具有广泛批判精神和大胆创新姿态的思潮,不仅质疑现代建筑,
还对其后出现的历史主义、通俗主义予以批判,并试图建立起关于建筑存在方式的全新思考,它倾向于从感性出发去把握时代精神,认为今日世界是一个暂时性的,呈碎片状的,永在不断变化中的一片混乱,建筑
师就应该用建筑语言对这种生存状态敏感的价已表达,但这也依赖时代技术成就。
代表作品特点:散乱、突变、奇绝、反常、残缺、动势 代表人物:埃森曼;盖里;屈米;李伯斯金;哈迪德
)新现代(指那些相信现代建筑依然有生命力,并力图继承,发展现代派建筑师设
计语言与方法的建筑创作倾向)主义(New Modern)
代表人物:理查德•迈耶;埃森曼(成为解构主义代表人物前参与过“新现代”
的发端);贝聿铭;前川国男;黑川纪章;矶崎新;安藤忠雄;桢文彦
)高技派(High-Tech )——晚期现代主义
特征:一方面,表现为积极开创更为复杂的技术手段来解决建筑以致城市问题。 另一方面,表现为建筑形式上,新技术带来的新美学语言的热情表达。80s
后,“高技派”转变的表现:更冷静看待技术对建筑影响作用,更客观的审视工业革命以来不断涌现的、强调新技术影响下建造与建筑审美观转变的种种经验的探索。
代表人物:罗杰斯(伦敦洛伊德保险公司大楼:①走向对技术自身美感表现的趋
势②设备集中布置在主体建筑之外六个塔楼中,既美观又效率高);福斯特;让•努维尔;卡拉特拉瓦
)极少主义(Minimalism )
主张:以尽可能少的手段与方式去感知和创造,去除一切多余、无用元素, 客观
的、理性的反应事物本质。
121314
作品特点:①对建造形式、元素和方式的简化
②追求建筑整体性表达,强调建筑与场所的关联
③重视材料的表达,对材料的关注替代了建筑的社会、文化和历史意义
④对细部的研究从形体转折变化上仔细推敲,转向重视表皮构 代表人物:赫尔佐格和德•梅隆;祖姆托 1、
简述建筑大师主要思想、主要作品以及对现代建筑的贡献。
1)格罗皮乌斯
主要思想:突破旧传统、创造新形式;
表现当代的技术和材料; 建筑走工业化的道路; 建筑设计在发展中 创新; 提倡建筑的净化;
美学观念随思想和技术的进步而改变; 鼓励和启发设计的想像力; 精确的形式、清新的对比; 良好的秩序;井然有序的功能;
和良好的空间比例;形体与色彩的合谐统一
主要贡献:重要的建筑革新家;
推动了现代建筑的发展;
提出了对新建筑的独到看法; 促进了建筑设计原 则和方法的革新; 创造了有表现力的新建筑手法和语汇
主要作品:法古斯工厂鞋楦车间、包豪斯校舍、德意志制造联盟展览会办公楼、哈佛大
学研究生中心
2)勒·柯布西耶
主要思想:建筑本身存在着标准;
新建筑的出路在于革命; 建筑的首要任务是降低造价 ;
提倡建筑工业化—“住房是居住的机器”; 建筑由内而外开始,外部是内部的结果
主要贡献:建筑活动广泛、作品丰富;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起不同作用;
对现代建筑和后现代建筑有较大的影响和启发; 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建筑和现代大城市规划的发展; 不断创新,在建筑形体和空间处理上有独创精神
主要作品:日内瓦国际联盟总部设计方案、萨伏依别墅、巴黎瑞士学生宿舍、圣玛丽亚
修道院、马赛公寓、印度昌迪加尔法院、朗香教堂、关于城市和居住的设想方案
3)密斯·范·德·罗
主要思想:建筑要有时代特点;
结构和构造是建筑的基础; 重视结构和建造方法的革新; 建筑必须满足现实与功能的需要; 用少数墙体和构件组成流动空间; 提倡“少就是多”的装饰原则;
“皮包骨”的建筑—玻璃为皮、钢结构为骨; 建筑模数制、网格法
主要贡献:推动了现代建筑的发展;
建筑思想影响了几代建筑师; 树立了明确的现代建筑风格; 把技术与艺术成功地统一起来; 推动了建筑工业化进程
主要作品: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吐根哈特住宅;湖滨大厦;伊利诺工学院校舍;范
斯沃斯住宅;西格拉姆大厦
4)赖特
主要思想:有机建筑论:内在的—局部属于整体、整体属于局部;
特定的—整体和局部都应与环境相协调
草原式住宅;奇特而新鲜的建筑空间;利用地形、地貌和当地建材;反
对大城市和工业化建筑
主要贡献:对现代建筑产生极大影响;
创立了影响深远的有机建筑论; 许多作品成为现代建筑的珍品;
在现代建筑的发展中走独特道路并作出贡献
主要作品:罗伯茨、罗比、威立茨住宅、拉斯金公司办公楼、约翰逊公司总部、流水(考
夫曼)别墅、东京帝国饭店、西塔里埃森、古根汉姆博物馆
5)阿尔托
主要思想:采用地方的自然材料使现代建筑具有亲和感;
有机功能—有机形态与建筑功能相结合; 人文风格—有机形态和自然材料真实而感人; 信息理论—设计具有信号特征、具有潜在的选择性;
表现理论—具有人情味的现代主义特征、有个人和功能的表现; 阿尔托主义—复杂的木结构、高度统一的风格、鲜明的个人和地区特征
主要贡献:对包豪斯和国际主义风格的人情化改良;
注重人的心理需求,探索人文的设计方法;
用熟悉的设计语汇,创造出完全不同的感受和功能效果; 在建筑与环境、建筑形式与心理感受方面取得特殊成就
主要作品:维堡市立图书馆、帕米欧肺病疗养院、芬兰萨依诺萨罗市政府中心、麻省里
工学院高年级学生宿舍、芬兰穆拉错罗住宅、赫尔辛基文化中心、纽约世博会芬兰馆
1)工艺美术运动——19c50年代英国小资产阶级浪漫主义思想的反映
起源时间:19c50年代 起源地点:英国
代表人物:拉金斯,莫里斯
主要观点:敌视工业文明,认为机器生产是文化的敌人,热衷于手工业的效果和自
然材料的美。在建筑上助长建造“田园式”住宅,来摆脱象征权势的古典建筑形式。
代表作品:莫里斯住宅(“红屋”),设计人:魏布
特 点:平面据功能需要不知成L 形,使每个房间都自然采光,并用当地产的红砖
建造,不加粉饰,大胆摒弃传统的贴面方式,表现出材料本身的质感,这种将功能、材料与艺术造型结合的尝试对后来的新建筑有一定启发。
局限性:把机器看成一切文化的敌人,他们向往过去,只主张用手工艺方式进行生产,
但成本昂贵,不能推广
2)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 起源时间:19c80年代 起源地点:比利时布鲁塞尔 代表人物:凡•德•费尔德
主要观点:主张创造一种不同以往的,能适应工业时代精神的简化装饰,反对历史
图样,其装饰主题是模仿自然界生长繁茂的草木形状的线条并大量使用便于制作曲线的铁构件,目的是想解决建筑与工艺品的艺术风格问题,
极力反对历史样式,想创造出一种前所未见的,能适应工业时代精神的简化装饰,脱掉这种主义外衣。
限制性:这种改革只局限于艺术形式与装饰手法,没能解决建筑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以及与新技术的结合问题。
代表作品:布鲁塞尔都灵路12号住宅 设计人:比利时的霍尔塔 德国魏玛艺术学校 设计人:费尔德 在其他国家的影响:
德国:青年风格派(Jugendstil ) 主要人物:贝伦斯,恩德尔 代表作品:埃尔维拉照相馆 慕尼黑剧院
路德维希展览馆——奥别列去 英国:格拉斯哥学派
代表作品:格拉斯哥艺术学校图书馆部分——麦金托什 西班牙:
代表作品:米拉公寓(具有隐喻性的塑性造型)——高迪(属新艺术
派,与新艺术运动无渊源上的联系,但同样是探求一种语复古主义学院派全然不同的建筑风格)
3)维也纳学派和分离派(维也纳学派中的一部分人成立了“分离派”)
维也纳学派: 起源时间:19c 末 起源地点:奥地利的维也纳
代表人物:瓦格纳
主要观点:认为新结构、新材料必然导致新形式的出现,并反对历史样式在建筑上
的重演
代表作品:维也纳邮政储蓄银行——瓦格纳
特点:大厅线条简洁,所有饰物都废除,玻璃与钢用来为现代结构理论
服务。
分离派:
代表人物:奥别列去和霍夫曼
主要观点:宣称要和过去传统决裂,主张造型简洁,装饰集中,并采用直线和大片
光墙面以及简单立方体。
代表作品:分离派展览馆——奥别列去
斯坦纳住宅(特点:强调建筑物比例,墙面和窗子的关系,要求成为立
方体的组合)——路斯(主张建筑以使用与舒适为主,认为建筑“不依靠装饰而是以形体自身之美为美”,“装饰就是罪恶”)
4)芝加哥学派(Chicago School)——高层建筑的形态、结构、空间相适应 起源时间:19c70年代 起源地点:美国
代表人物:詹尼(创始人),沙里文(首先突出了建筑功能并提出“形式随从功能”
口号)
代表作品:芝加哥C.P .S 百货公司大楼(立面利用了点性的由“芝加哥式窗”组成
的网格形构图,只在重点部位装饰)——沙里文 沙里文关于高层办公楼建筑典型形式的说明: ①地下室要包括各项机械设备
②底层主要是用于商店、银行或其他服务性设施,内部空间要宽敞,光线要充足,并有方便的出入口
③2层楼要有直通的楼梯和底层联系,功能可以使底层的继续,楼上空间分隔自由,在外部有大片玻璃窗
④2层以上是相同的办公室,柱网排列相同
⑤最顶上一层空间作为设备层
⑥高层建筑外形的三段处理:底层和二层是一个段落,因为功能相似;上面各层是办公室,外部处理是一个个窗子;顶层设备层可以有不同的外貌,窗户较小,并按传统习惯,还加有一条压檐
贡献:①工程技术上创造了高层金属框架结构和箱形基础
②建筑设计上肯定了功能与形式之间密切的关系,建筑造型上趋向洁、明快与适用的独特风格,采用了宽阔的“芝加哥式”横长方形窗。
)德意志制造联盟(Deutscher Werkbund )——由企业家、艺术家、技术人员组
成的全国性组织,目的在于提高工业制品质量达到国际水平,与英国抗衡)
起源时间:20c 初(1907年) 起源地点:德国
5
代表人物:贝伦斯
主要观点:建筑应当是真实的,现代结构应当在建筑中表现出来,以产生前所未有
的新形式
代表作品:德国通用电气公司透平机车间(第一座真正的“现代建筑”)——贝伦
斯
法古斯工厂——格罗皮乌斯和梅耶
德意志制造联盟科隆展览会办公楼——格罗皮乌斯 6)表现主义派(Expressionism )
产生时间:20c 初 产生地点:德国、奥地利 建筑界代表人物:门德尔松[德]
主要观点:艺术的任务在于表现个人的主观体验和感受,以引起观者情绪上的震动
或激情,建筑上常采用奇特、夸张的建筑体型来表现或象征某些思想情绪或某种时代精神
代表作品:德国爱因斯坦天文台——门德尔松
局限性:表现派主张革新反对复古,但他们是用一种新的表面处理手法去替代旧的
建筑样式,同建筑技术与功能的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故战后初期兴过一阵就消退了。
7)未来主义派(Futurism )
产生时间:20c 初
产生地点:意大利 代表人物:马力内蒂
主要观点:赞赏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赞美现代大城市,对现代生活的运动、变化、
速度、节奏表示欣喜。反对传统,否定文化和规律,宣称要创造全新的未来艺术。
8)风格派:(De Stijl)/新造型主义派/要素主义派/国际构成主义 产生时间:1917年 产生地点:荷兰
代表人物:蒙德里安,里特维德
主要观点:认为最好的艺术就是基本几何形象的组合和构图 代表作品:荷兰乌德勒支住宅——里特维德 9)构成主义派(Constructivism )/俄罗斯构成主义 产生时间:一战前 产生地点:俄国
代表人物:马列维奇,塔特林
建筑观点:把抽象几何形体组成的空间当作绘画、雕刻的内容 代表作品:第三国际纪念碑
影响:风格派和构成派在造型和构图的视觉效果方面的探索有价值,对现代建筑及
实用工业品造型设计有启发意义。
10)新理性主义(Neo-Rationalism )
发端:罗西[意]《城市建筑》 格拉西《建筑的逻辑结构》
主张:新建筑,真正的建筑应当是理性和逻辑的紧密结合,并且建筑是文化的产
物,它们关注建筑历史与传统,具有强烈的历史、传统意识,他们抗拒功能主义、技术至上、现代工业化城市及建筑,返回城市历史文脉中,建立类型学的、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建筑形式原则,保持延续性
代表人物:罗西;克里尔兄弟 途径:类型分析学
11)新地域主义(New Regionalism)
主张:建筑总是联系着一个地区文化与地域特征,应该创造适应和表征地方精
神的当代建筑,关注建筑所处地方文脉和都市生活现状,使建筑重新获得场所感和归属感。
时代背景:现代建筑的国际化,带来了建筑文化单一化和地方精神失落,扼杀
全球文化的多样性和独创性。
代表人物:西扎;柯里亚;杨经文;多西;皮亚诺
12) 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 )
主张:这是一种具有广泛批判精神和大胆创新姿态的思潮,不仅质疑现代建筑,
还对其后出现的历史主义、通俗主义予以批判,并试图建立起关于建筑存在方式的全新思考,它倾向于从感性出发去把握时代精神,认为今日世界是一个暂时性的,呈碎片状的,永在不断变化中的一片混乱,建筑
师就应该用建筑语言对这种生存状态敏感的价已表达,但这也依赖时代技术成就。
代表作品特点:散乱、突变、奇绝、反常、残缺、动势 代表人物:埃森曼;盖里;屈米;李伯斯金;哈迪德
)新现代(指那些相信现代建筑依然有生命力,并力图继承,发展现代派建筑师设
计语言与方法的建筑创作倾向)主义(New Modern)
代表人物:理查德•迈耶;埃森曼(成为解构主义代表人物前参与过“新现代”
的发端);贝聿铭;前川国男;黑川纪章;矶崎新;安藤忠雄;桢文彦
)高技派(High-Tech )——晚期现代主义
特征:一方面,表现为积极开创更为复杂的技术手段来解决建筑以致城市问题。 另一方面,表现为建筑形式上,新技术带来的新美学语言的热情表达。80s
后,“高技派”转变的表现:更冷静看待技术对建筑影响作用,更客观的审视工业革命以来不断涌现的、强调新技术影响下建造与建筑审美观转变的种种经验的探索。
代表人物:罗杰斯(伦敦洛伊德保险公司大楼:①走向对技术自身美感表现的趋
势②设备集中布置在主体建筑之外六个塔楼中,既美观又效率高);福斯特;让•努维尔;卡拉特拉瓦
)极少主义(Minimalism )
主张:以尽可能少的手段与方式去感知和创造,去除一切多余、无用元素, 客观
的、理性的反应事物本质。
121314
作品特点:①对建造形式、元素和方式的简化
②追求建筑整体性表达,强调建筑与场所的关联
③重视材料的表达,对材料的关注替代了建筑的社会、文化和历史意义
④对细部的研究从形体转折变化上仔细推敲,转向重视表皮构 代表人物:赫尔佐格和德•梅隆;祖姆托 1、
简述建筑大师主要思想、主要作品以及对现代建筑的贡献。
1)格罗皮乌斯
主要思想:突破旧传统、创造新形式;
表现当代的技术和材料; 建筑走工业化的道路; 建筑设计在发展中 创新; 提倡建筑的净化;
美学观念随思想和技术的进步而改变; 鼓励和启发设计的想像力; 精确的形式、清新的对比; 良好的秩序;井然有序的功能;
和良好的空间比例;形体与色彩的合谐统一
主要贡献:重要的建筑革新家;
推动了现代建筑的发展;
提出了对新建筑的独到看法; 促进了建筑设计原 则和方法的革新; 创造了有表现力的新建筑手法和语汇
主要作品:法古斯工厂鞋楦车间、包豪斯校舍、德意志制造联盟展览会办公楼、哈佛大
学研究生中心
2)勒·柯布西耶
主要思想:建筑本身存在着标准;
新建筑的出路在于革命; 建筑的首要任务是降低造价 ;
提倡建筑工业化—“住房是居住的机器”; 建筑由内而外开始,外部是内部的结果
主要贡献:建筑活动广泛、作品丰富;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起不同作用;
对现代建筑和后现代建筑有较大的影响和启发; 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建筑和现代大城市规划的发展; 不断创新,在建筑形体和空间处理上有独创精神
主要作品:日内瓦国际联盟总部设计方案、萨伏依别墅、巴黎瑞士学生宿舍、圣玛丽亚
修道院、马赛公寓、印度昌迪加尔法院、朗香教堂、关于城市和居住的设想方案
3)密斯·范·德·罗
主要思想:建筑要有时代特点;
结构和构造是建筑的基础; 重视结构和建造方法的革新; 建筑必须满足现实与功能的需要; 用少数墙体和构件组成流动空间; 提倡“少就是多”的装饰原则;
“皮包骨”的建筑—玻璃为皮、钢结构为骨; 建筑模数制、网格法
主要贡献:推动了现代建筑的发展;
建筑思想影响了几代建筑师; 树立了明确的现代建筑风格; 把技术与艺术成功地统一起来; 推动了建筑工业化进程
主要作品: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吐根哈特住宅;湖滨大厦;伊利诺工学院校舍;范
斯沃斯住宅;西格拉姆大厦
4)赖特
主要思想:有机建筑论:内在的—局部属于整体、整体属于局部;
特定的—整体和局部都应与环境相协调
草原式住宅;奇特而新鲜的建筑空间;利用地形、地貌和当地建材;反
对大城市和工业化建筑
主要贡献:对现代建筑产生极大影响;
创立了影响深远的有机建筑论; 许多作品成为现代建筑的珍品;
在现代建筑的发展中走独特道路并作出贡献
主要作品:罗伯茨、罗比、威立茨住宅、拉斯金公司办公楼、约翰逊公司总部、流水(考
夫曼)别墅、东京帝国饭店、西塔里埃森、古根汉姆博物馆
5)阿尔托
主要思想:采用地方的自然材料使现代建筑具有亲和感;
有机功能—有机形态与建筑功能相结合; 人文风格—有机形态和自然材料真实而感人; 信息理论—设计具有信号特征、具有潜在的选择性;
表现理论—具有人情味的现代主义特征、有个人和功能的表现; 阿尔托主义—复杂的木结构、高度统一的风格、鲜明的个人和地区特征
主要贡献:对包豪斯和国际主义风格的人情化改良;
注重人的心理需求,探索人文的设计方法;
用熟悉的设计语汇,创造出完全不同的感受和功能效果; 在建筑与环境、建筑形式与心理感受方面取得特殊成就
主要作品:维堡市立图书馆、帕米欧肺病疗养院、芬兰萨依诺萨罗市政府中心、麻省里
工学院高年级学生宿舍、芬兰穆拉错罗住宅、赫尔辛基文化中心、纽约世博会芬兰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