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和中国现代化

科技和中国现代化

现代化的历史本质上是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史,科技发现和技术进步带来了新的文明,现代工业和国家的兴衰。中国现在展开了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现代化进程。在过去的五十年中,中国在基础科学和技术发明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并名列世界前茅。在载人航天,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第三代通信技术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高科技工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制造业的繁荣。

16世纪英国的哲学家培根把科技比喻成改善人类生活的关键。目前,中国的科学家已经研制出杂交水稻品种并被广泛种植,这不仅是中国满足自身粮食需求的金钥匙,同时也促进了世界谷物产量。

1979年,邓小平同志首次把四个现代化做量化考虑,其中,科学技术现代化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这一论断深刻地揭示了现代化的实质,对于我们认识科学技术在现代化中的作用,进而正确制定我国实现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的50年进程中的科技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科学技术是现代化的发动机,我们要深刻理解和充分认识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要走在前面”,“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这些重要论断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一是要优先发展科学技术。二是要全面认识科学技术对现代化进程的深刻影响。三是要正确理解何为“科学技术要走在前面”。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军事上的战斗力;政治上的影响力;社会进步的推动力。

科技的发展也改善了国民健康。使中国人均寿命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中国政府鼓励科技创新,并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规划纲要(2006-2020)》,重点突出基础科学和科技前沿的研究,并优先发展能源,水资源和环境保护领域。

我们在信息技术和新材料方面努力开发自主知识产权,加强生物技术,农业,人口和健康方面的研究。未来科技的发展要依靠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和应用人才。因此,政策的核心是如何吸引各个领域的人才,并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环境,激发他们带来创造性的想法。 在科技领域,我们加强机构改革,重视科学研究,分配公共资源,提高创新能力。我们提倡自由学术讨论,并创造轻松自由的氛围。怀着好奇心去探索知识。

科学是不分国界的。中国的科学应更融入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的加入。正所谓碰撞才能出火花。通过相互交流可以促进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中国的科学家已经踏入了国界科学界,与国外的科学家共同学习,共同为世界做出贡献。

为了鼓励公众学习,我们要普及科学文化,推广科学理性并珍惜中国文化遗产。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一定会绽放光彩。 我深信科学的发展会带来一场革命,尤其是在全球经济动荡对经济带来重大打击的时代。我们要依靠科技的进步推动经济的发展。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也必须要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

自20世纪50年代见过以来,中国以继承和发扬,在兼容并蓄的基础之上自然科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有如下特点:

(1)现代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表现在:1)科学技术新成果的高速增长。仅50年代以来的30年中,科技新成果就比前二千多年的总和还多。2)科技新成果从发现、发明到实际应用的周期越来越短,开发速度不断加快。3)新技术及其产品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工程技术人员的知识半衰期越来越短。

(2)现代科学的整体化趋势。现代科学技术一方面高度分化。一方面又高度综合,而且分化反成为综合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既相互对立又紧密联系的辩证发展,使现代科学日益结合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由于科学技术各学科之间彼此渗透和相互促进,使每一学科只有在整个科学体系的相互联系中才能得到发展,从而导致现代科学体系结构的整体化趋势。

(3)技术科学化与科学技术化 技术科学化与科学技术化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鲜明特征。在当代,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突破和指导,科学的深化则需要得到各种技术的支持和保证。科学与技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紧密结合,导致了技术科学化和科学技术化的发展。

(4)科学、技术、生产日益结合为统一体系 科学技术化与技术科学化,使当代科学技术在物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大加强,已成为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当代自然科学已不再是作为生产推动的结果,跟在生产实践的后面,按照生产一技术一科学的顺序发展,而是走在生产的前面,为生产的发展开辟各种可能的途径,准备各种前提条件,形成了科学一技术一生产的发展顺序。同时,从获得基础科学知识开始,经过在技术亡的实现,然后在生产上得到应用,并收到经济效益这一全过程的周期也大大缩短,使科学技术迅速成为直接生产力。因此,在现代生产发展中,科学生产的科学技术化的发展趋势,逐步形成科学、技术、生产的统一体系。科学技术对生产的高度渗透和作用,已使科学技术成为现实的直接生产力。

人类已经跨入新的纪元,这将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纪。尽管中国接触现代科学技术的历史还不很长,整体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也还有较大的差距。但是。几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历史,也正是落后国家追赶先进乃至后来居上的历史。世界科技、经济中心的不

断转移,充分印证了这一颠扑不灭的真理。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而今天,中国完全有可能利用“后发优势”,寻求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在中国政府面向未来5年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中,科技进步与改革开放被史无前例的确立为重要的动力因素,这是对于中国乃至人类社会发展观的贡献,中国将由此迎来一个崭新的科学春天。

科技和中国现代化

现代化的历史本质上是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史,科技发现和技术进步带来了新的文明,现代工业和国家的兴衰。中国现在展开了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现代化进程。在过去的五十年中,中国在基础科学和技术发明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并名列世界前茅。在载人航天,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第三代通信技术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高科技工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制造业的繁荣。

16世纪英国的哲学家培根把科技比喻成改善人类生活的关键。目前,中国的科学家已经研制出杂交水稻品种并被广泛种植,这不仅是中国满足自身粮食需求的金钥匙,同时也促进了世界谷物产量。

1979年,邓小平同志首次把四个现代化做量化考虑,其中,科学技术现代化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这一论断深刻地揭示了现代化的实质,对于我们认识科学技术在现代化中的作用,进而正确制定我国实现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的50年进程中的科技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科学技术是现代化的发动机,我们要深刻理解和充分认识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要走在前面”,“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这些重要论断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一是要优先发展科学技术。二是要全面认识科学技术对现代化进程的深刻影响。三是要正确理解何为“科学技术要走在前面”。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军事上的战斗力;政治上的影响力;社会进步的推动力。

科技的发展也改善了国民健康。使中国人均寿命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中国政府鼓励科技创新,并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规划纲要(2006-2020)》,重点突出基础科学和科技前沿的研究,并优先发展能源,水资源和环境保护领域。

我们在信息技术和新材料方面努力开发自主知识产权,加强生物技术,农业,人口和健康方面的研究。未来科技的发展要依靠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和应用人才。因此,政策的核心是如何吸引各个领域的人才,并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环境,激发他们带来创造性的想法。 在科技领域,我们加强机构改革,重视科学研究,分配公共资源,提高创新能力。我们提倡自由学术讨论,并创造轻松自由的氛围。怀着好奇心去探索知识。

科学是不分国界的。中国的科学应更融入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的加入。正所谓碰撞才能出火花。通过相互交流可以促进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中国的科学家已经踏入了国界科学界,与国外的科学家共同学习,共同为世界做出贡献。

为了鼓励公众学习,我们要普及科学文化,推广科学理性并珍惜中国文化遗产。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一定会绽放光彩。 我深信科学的发展会带来一场革命,尤其是在全球经济动荡对经济带来重大打击的时代。我们要依靠科技的进步推动经济的发展。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也必须要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

自20世纪50年代见过以来,中国以继承和发扬,在兼容并蓄的基础之上自然科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有如下特点:

(1)现代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表现在:1)科学技术新成果的高速增长。仅50年代以来的30年中,科技新成果就比前二千多年的总和还多。2)科技新成果从发现、发明到实际应用的周期越来越短,开发速度不断加快。3)新技术及其产品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工程技术人员的知识半衰期越来越短。

(2)现代科学的整体化趋势。现代科学技术一方面高度分化。一方面又高度综合,而且分化反成为综合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既相互对立又紧密联系的辩证发展,使现代科学日益结合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由于科学技术各学科之间彼此渗透和相互促进,使每一学科只有在整个科学体系的相互联系中才能得到发展,从而导致现代科学体系结构的整体化趋势。

(3)技术科学化与科学技术化 技术科学化与科学技术化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鲜明特征。在当代,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突破和指导,科学的深化则需要得到各种技术的支持和保证。科学与技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紧密结合,导致了技术科学化和科学技术化的发展。

(4)科学、技术、生产日益结合为统一体系 科学技术化与技术科学化,使当代科学技术在物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大加强,已成为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当代自然科学已不再是作为生产推动的结果,跟在生产实践的后面,按照生产一技术一科学的顺序发展,而是走在生产的前面,为生产的发展开辟各种可能的途径,准备各种前提条件,形成了科学一技术一生产的发展顺序。同时,从获得基础科学知识开始,经过在技术亡的实现,然后在生产上得到应用,并收到经济效益这一全过程的周期也大大缩短,使科学技术迅速成为直接生产力。因此,在现代生产发展中,科学生产的科学技术化的发展趋势,逐步形成科学、技术、生产的统一体系。科学技术对生产的高度渗透和作用,已使科学技术成为现实的直接生产力。

人类已经跨入新的纪元,这将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纪。尽管中国接触现代科学技术的历史还不很长,整体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也还有较大的差距。但是。几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历史,也正是落后国家追赶先进乃至后来居上的历史。世界科技、经济中心的不

断转移,充分印证了这一颠扑不灭的真理。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而今天,中国完全有可能利用“后发优势”,寻求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在中国政府面向未来5年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中,科技进步与改革开放被史无前例的确立为重要的动力因素,这是对于中国乃至人类社会发展观的贡献,中国将由此迎来一个崭新的科学春天。


相关内容

  • 论中国传统文化在我国现代科技馆建设中的作用
  • 论中国传统文化在我国现代科技馆建设中的作用 摘要:简单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在建设我国现代科技馆中的地位与作用.说明中国传统文化是建设我国现代科技馆.加强我国青少年科普知识宣传.提高全体国民科技素质的重要思想基础.传统不等于腐朽,相反,传统是经过时间检验的智慧精华:传统不等于保守,相反,传统是在不断总结中 ...

  • 中国农业科技园史述论
  • 摘 要:中国农业科技园的探讨源头始于20世纪80年代,从1994年正式提出中国农业科技园概念并建立农业科技园以来,至今经历了18a光景,在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基础上提出了农业科技化暨农业科技园的模式.基于中国农业科技园的状况,从科技史角度展开研究,对农业科技园史进行梳理阐述,深入挖掘农业科技园的发 ...

  • 毛概论文科学是第一生产力--浅析中国科技发展之路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体系概论 课程论文 题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浅析新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之路 学院电子与信息学院 专业班级电子信息工程(类)1班 学生姓名■■■■ 学号■■■■■■ 摘要:当下,世界新科技革命发展的势头更加迅猛,孕育着更新的重大突破.科学技术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 ...

  • 工程科技创新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不竭动力
  •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在这个美好的时节,国际工程科技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这是世界工程科技界和中国工程科技界的一件盛事.我很高兴有机会同来自世界各地的工程科技专家学者见面,也很愿意聆听大家对工程科技发展.人类社会未来的高见. 首先,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向大会的召开,表示衷 ...

  • 迎接新科技革命的挑战
  • 迎接新科技革命的挑战 --解析中科院面向2050年科技发展路线图 新科技革命先兆显现 近几年,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暴发以来,世界主要国家都提出了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报告.为前瞻思考世界科技发展大趋势.现代化建设和科学发展对科技创新提出的新要求,2007年夏季,中国科学院组织300多位高水 ...

  • 聚焦2013中国农业机械科技创新与发展高层论坛
  • 发布日期:2013年5月27日  来源:中国农机化导报  作者:马铮 刘然 导语: 汉魏古都河南许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5月17日,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农机工作者相聚在此,参加由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中国农业机械学会主办,本报协办,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机化委员会.河南省现代农业机械装备院士工作站.河南 ...

  • 中国现代农业建设的特征与模式
  • 中国现代农业建设的特征与模式 http://china.toocle.com 2010年02月21日08:40 新浪农业 生意社02月21日讯 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现代农业研究室主任蒋和平: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2亿多中国人民不仅解决了温饱,而且总体上达 ...

  •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试题
  • 1.现代农业:是发达的科学农业,它既包涵有高水平的综合生产能力,诸如有现代科技.现代装备.集约化.可持续发展等特征:又包涵有现代制度,诸如有现代管理.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等特征:更重要的特征是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成为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现代产业 2.农业现代化:是农业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过程,它不仅仅 ...

  • 中国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组织体系
  • 二.中国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组织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以法律条文形式对中国体育运动和奥林匹克运动的组织体系 给予了明确规定. "国务院体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国体育工作.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在自己的 职权范围内管理体育工作, " "各级体育总会是联系. 团结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