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传统师生关系

第6卷 第8期2009年8月

JournalofSchoolingStudies

Vol.6,No.8August.2009

试论中国传统师生关系

吴文华

摘 要: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师生关系是传统教育的主要精神之一。传统师生关系主要包括尊师重道的师道尊严理念,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思想,启发诱导的教学艺术等方面。本文拟考察和研究中国传统师生关系,以期为现今建立和谐、关爱的新型师生关系有所启示。

关键字:传统教育;师生关系;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232(2009)08-0058-03

在注重人伦的中国传统社会里,师生伦理关系倍受重视,体现着中国传统社会的人伦精神,即 天地君亲师 之说。师,能与天地、君亲并称,可见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师的地位之高,同时也表明尊师重道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观念。历代儒学家更不断深化、强化这个观念,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提升师生伦理,遂使尊师重道的师生伦理,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生

[1]

活中的典范而成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主要精神。

族几千年教育实践的实质反映,虽然内容极其庞杂,但是这一理念基本上是以儒家教育思想和师生关系为主流,从孔、孟、荀到两汉董仲舒再至程朱,尊师重道无不是在论述人伦和教育时的首要话题。贵师重傅,伺君必先尊师。人伦虽为核心,但是透过传统的教育实践,我们不难窥得中国古代教育实践的精华,无论是教育思想、方法和观点。去伪存精,鉴古论今,对于促进师生关系理念的现代化,提高现当代教育教学中的和谐师生关系,大有裨益。

在伦理学中,伦指人伦,即人的血缘辈分关系,

伦理指调整人伦关系的条理、道德或原则。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伦理,就是指处理人们之间相互关系所应遵循的道理和规范。人作为社会性的动物,他的一切社会活动都必须遵循一定的社会秩序和规则,都必须遵循一定的伦理规范。而教学活动作为人类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具有了明显的伦理性质。教学的伦理性质是指,不论教学的目的,还是师生双边互动的形式或教学的具体内容,都必须遵循一定文化体系中的伦理规范,采取一种学生在道德上能够接受的方式来进行。随着社会的发展,师生关系以及师生之间的伦理关系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也是人们谈论最多的话题,致使教学实践中的师生双方的道德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也得到更大的显现。 尊重 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学生的个性都到充分的彰显,同时也体现着深厚的人文关怀。而尊师重道却是我国古代师生关系中的一个永恒话题,人伦为先,教学为次;尊重为先,关怀为次。师,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只有尊师才能学 道 。中国传统师生关系是中华民

收稿日期:2009年6月4日

吴文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硕士研究生(上海200062)。

一、君师并称,师道尊严

数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尊师重教,师道尊严一直是师生关系理念的主流, 建国君民 , 化民成俗 都在竭力倡导尊师。 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 ( 荀子 修身 ),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 ( 荀子 大略 )。师之地位被抬至君之地位,国家的兴盛与师之命运休戚相关。 君之所不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为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 礼记 学记 )。尤其在唐代,韩愈之 师说 更是极力宣扬师道尊严,强调 师之所存,道之所存 ,尊道必贵师,这些对后世影响甚笃。此外,王守仁、王夫之及黄宗羲等大家都是极力发挥传统的尊师思想。

在传统的师道尊严思想中,一方面给予教师如同君主般至高至尊的社会地位,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师生关系在人们心中便有了君臣、君民关系的色彩。另一方面,为了将尊师思想落到以家庭为基础的宗

吴文华:试论中国传统师生关系

59

法社会的实处,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又在人伦关系方面将师与亲并称,即所谓 天地君亲师 ,给予教师如同父亲般的地位和权力,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之思想根深蒂固。

其实,在中国的传统思想架构中, 师 不仅仅是个简单的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 师 是把其他构成部分融为整体,并将其代代传承下去的关键,即由 师 所代表的 教 是 礼 得以彰明与传承的基

[3]础。封建社会礼教,就是教人伦,教道德,教人如

[2]

本职工作,师道尊严才能授 道 与 礼 , 道 与 礼 的传授才能体现。在传统社会,教师是绝对的主体。 师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君安知礼之为是也? ( 荀子 修身 ), 师者,人之模范也

( 法言 学行 )。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传统的师生关系理念一直将师生关系视为主客体关系,教师为主,学生为客的关系。学生对老师是言听计从,不得有二,教师就是模本,就是典范,不能超越其师。

这种主客体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第一,教师是园丁,学生是苗圃。教学过程就是培育、浇灌的过程;教师是加工者,学生则是产品。教学的过程就是加工的过程,学生没有任何的自主性,所出产品完全取决于教师。明末清初教育家王夫之就说,教师要像园丁培育花卉和农夫耕耘土地一样,不等待 云雷丽泽之天 ,而总是辛勤劳作,孜孜不倦地 教事 。他说: 经纶草昧太虚,不贷于云雷丽泽,讲习君子,必垣其教事 ( 姜斋文集 卷一 知性论 )。明代王守仁也强调,教师对儿童的教育,犹如栽花育苗,灌溉之工,皆应 随其分限所及 ,切不可 揠苗助长 。再看今天,还有很多人将教师比作 十桶水 ,而学生是 一桶水 ,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师生之间绝对的主客体关系。可见,传统社会中的这种观念已经是根深蒂固, 深入人心 了。其实,也可以是 弟子不必不如师 ,两者之间还是一种 教学相长 的关系。第二,教师为 匠 ,学生为 材 。教育过程就是 匠 对 材 进行加工、雕琢、润色,使其成 才 的过程。朱熹曾说: 孔子教人,各因其才 , 教人之至难,必尽人之材,乃不误人。 学记 亦云: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孔子说: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木亏也,于予舆何诛 ( 论语 公冶长 )。不胜枚举,这些都说明同样的道理,教师的主体地位亘古不变,这也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 精髓 和 核心 。

反过来,我们也可以看出,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师生关系,也特别注重二者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一方面强调师对徒的主导作用、支配地位,强调教师在促进学生进步中的重要作用。但另一方面,又强调学生对教师的制约和促进作用。 学记 中的 教学相长 是这样认为的: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 学学半 ( 学记 教学相长 )。明王守仁也 ,:[5]

何做人,教人行为规范,而礼教的关键就是教师,封建统治者要使 国泰民安 ,必须要有一批为其服务的吏师。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 ( 礼记 文王世子 ), 师者,教人以德者之称也 ( 周礼 地方司官传序 )。传统文化中,由 师 为代表所推行的教育,被称为 道统 :其道所在,是在由血统而至 政统 的民族认同,再达神统的 天人合一 的 大道 。由此, 师 才被称之为 师道 ,全社会才以 师道 为 尊严 ,也就是说, 师 因其 道 才得以有 尊

4]

严 。[所以古之为师,必有道。由 道统 至 政统 ,师是桥梁,是纽带,至关重要,必不可少。从另一方面来看,学生也就没有了自主权,不得不尊奉老师,效法老师的一言一行。荀子说: 言而不称师为之畔,教而不称师为之倍。倍畔之人,民君不内,士大夫遇之涂不与言 ( 荀子 大略 ), 吕氏春秋 尊师 也阐述到: 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听从不尽力,使之曰背;说义不称师,命之曰判。背叛之人,贤主弗内于朝,君子不与交友。 学生虚心求教,听从教师,说义称师,便是对教师最大的尊敬。师道尊严,君师齐称,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专制的、非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天地、君亲并称,使得师生之间的关系成为一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在这种形式下,学生没有了自主权,很多权力也遭到漠视;师生之间实际形成一定程度的人身依附关系;师生之间的相互关爱也称为一种以非民主、不平等为基础的 爱 ;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碰撞也会有阻隔和障碍。但是,我们也不能限于时代的局限性,在封建社会里有其合理的一面,尊师重道的理念在今天仍然闪耀着光辉,我们也要加以继承和广大。

二、传道,授业,解惑

在中国传统社会,教师是统治阶级钦定的伦理规范 道 和 礼 的载体和化身,是 道 和 礼

60

基 础 教 育

遂谓师无可谏,非也;谏师之道,直不至于犯,而婉不至于隐耳。使吾而是也,因得宜明其是,吾而非也,因得以去是非,盖教学相长也 ( 王文成公全书 卷二十六 大学问 ),明确地提出教师可以通过纳谏来提升自己,教师的虚心接受也是教学相长的主要途径。荀子也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荀子 劝学 )。所以说,传统教育思想中的教学相长,相互制约思想对我国传统教育的发展,以及对于现代教学中的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都有着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 启发诱导 , 引发自得 的教学思想 启发诱导 、 引发自得 的教学观点,在传统教育实践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孔子可谓是先祖,他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论语 述而 )。注重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孟子继之提出 引发自得 的教学理念,他认为教师的作用是启发学生学而不是代替学生学,如同射箭一样,教师要做好示范,由学生自己去练习。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 孟子 离娄下 )。自得、自取、自学是孟子这句话的内涵,强调教师要引发学生自学的兴趣,主动去钻研,获得真正的知识。由此观之,孔子提倡的是学生作为客体,更应该提倡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而孟子则是开启了传统教育中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师生关系的先河。虽然在孔、孟的教学思想里关于教学方法的阐述,很多都值得我们去玩味,但是这两原则可谓是教学方法的 第一要义 。朱熹也倡导修导式的学习方法,而且更是把学生看作是学习、习得的主体,他说: 讲学因不可无,须是先去自己分上做工夫 ( 朱子语类 卷八)。朱熹认为教师在教学中的

作用是引导或指导,教师只须给学生指明学习方法和方向,然后放手让学生去自修、自得。他是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学生一边,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为辅。这可谓是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新型师生关系的雏形,深得后世学家的青睐和赞许。同样对于现当代教育教学改革也是意义匪浅,今天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强调学生的自学、学生主体地位的彰显,很显然我们可以从古代诸家教育教学思想中汲取精华,取之于古,用之于今。

一般来说,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控制思想以礼教为中枢,以人治为核心,以法制为辅助手段。而我们要的不是封建社会的糟粕,是汲取其精华。对于现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师生之间的伦理失陷,道德底限被突破,重提传统伦理思想,对于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有百益而无一害。新型师生关系是提倡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情况下的师生双方和谐的关系,以达成其共同进步。因此,在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中,关爱和尊重应该是师生交往的坚实基础,民主与平等应成为其核心,公正与信任更是不可或缺。

回顾以往,中国传统教育实践中,师生双方虽然恪守着师道尊严的大义,但是我们不难发现,传统师生关系的精华、美谈可以为今天所鉴,为之所用,对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创建,良好师生之间的沟通,都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注释:

[1]赵莲英.师生伦理的反思与前瞻[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

报,2001(2).

[2]柴俊青.中国传统师生关系理念透析[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

院学报,2004(2).

[3][4]陶志琼著.教师的境界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6:56 57.

[5]转引自王炳照著.中国教育传统[M].武汉:中南工业大学出版

社,1999:24.

[6]赵卫东.现代师生关系伦理:在传统和现实中寻觅[J].郑州航空

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6]

OnDiscussofChina sTraditionalRelationshipbetweenTeachersandStudents

WuWenhua

Abstract:Therelationshipbetweenteachersandstudentsisoneofthekeyspiritsoftraditionaleducationinoldchina ssociety.Whichincludethespiritsofrespectteachers,theeducationthoughtsofteachingandtheteachingartsofinspiration.Bydoingresearchonthetraditionalrelationshipbetweenteachersandstudents,wecangetsomeinspirationinordertobuildanewharmonyandlovingrelationship.

第6卷 第8期2009年8月

JournalofSchoolingStudies

Vol.6,No.8August.2009

试论中国传统师生关系

吴文华

摘 要: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师生关系是传统教育的主要精神之一。传统师生关系主要包括尊师重道的师道尊严理念,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思想,启发诱导的教学艺术等方面。本文拟考察和研究中国传统师生关系,以期为现今建立和谐、关爱的新型师生关系有所启示。

关键字:传统教育;师生关系;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232(2009)08-0058-03

在注重人伦的中国传统社会里,师生伦理关系倍受重视,体现着中国传统社会的人伦精神,即 天地君亲师 之说。师,能与天地、君亲并称,可见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师的地位之高,同时也表明尊师重道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观念。历代儒学家更不断深化、强化这个观念,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提升师生伦理,遂使尊师重道的师生伦理,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生

[1]

活中的典范而成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主要精神。

族几千年教育实践的实质反映,虽然内容极其庞杂,但是这一理念基本上是以儒家教育思想和师生关系为主流,从孔、孟、荀到两汉董仲舒再至程朱,尊师重道无不是在论述人伦和教育时的首要话题。贵师重傅,伺君必先尊师。人伦虽为核心,但是透过传统的教育实践,我们不难窥得中国古代教育实践的精华,无论是教育思想、方法和观点。去伪存精,鉴古论今,对于促进师生关系理念的现代化,提高现当代教育教学中的和谐师生关系,大有裨益。

在伦理学中,伦指人伦,即人的血缘辈分关系,

伦理指调整人伦关系的条理、道德或原则。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伦理,就是指处理人们之间相互关系所应遵循的道理和规范。人作为社会性的动物,他的一切社会活动都必须遵循一定的社会秩序和规则,都必须遵循一定的伦理规范。而教学活动作为人类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具有了明显的伦理性质。教学的伦理性质是指,不论教学的目的,还是师生双边互动的形式或教学的具体内容,都必须遵循一定文化体系中的伦理规范,采取一种学生在道德上能够接受的方式来进行。随着社会的发展,师生关系以及师生之间的伦理关系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也是人们谈论最多的话题,致使教学实践中的师生双方的道德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也得到更大的显现。 尊重 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学生的个性都到充分的彰显,同时也体现着深厚的人文关怀。而尊师重道却是我国古代师生关系中的一个永恒话题,人伦为先,教学为次;尊重为先,关怀为次。师,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只有尊师才能学 道 。中国传统师生关系是中华民

收稿日期:2009年6月4日

吴文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硕士研究生(上海200062)。

一、君师并称,师道尊严

数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尊师重教,师道尊严一直是师生关系理念的主流, 建国君民 , 化民成俗 都在竭力倡导尊师。 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 ( 荀子 修身 ),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 ( 荀子 大略 )。师之地位被抬至君之地位,国家的兴盛与师之命运休戚相关。 君之所不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为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 礼记 学记 )。尤其在唐代,韩愈之 师说 更是极力宣扬师道尊严,强调 师之所存,道之所存 ,尊道必贵师,这些对后世影响甚笃。此外,王守仁、王夫之及黄宗羲等大家都是极力发挥传统的尊师思想。

在传统的师道尊严思想中,一方面给予教师如同君主般至高至尊的社会地位,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师生关系在人们心中便有了君臣、君民关系的色彩。另一方面,为了将尊师思想落到以家庭为基础的宗

吴文华:试论中国传统师生关系

59

法社会的实处,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又在人伦关系方面将师与亲并称,即所谓 天地君亲师 ,给予教师如同父亲般的地位和权力,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之思想根深蒂固。

其实,在中国的传统思想架构中, 师 不仅仅是个简单的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 师 是把其他构成部分融为整体,并将其代代传承下去的关键,即由 师 所代表的 教 是 礼 得以彰明与传承的基

[3]础。封建社会礼教,就是教人伦,教道德,教人如

[2]

本职工作,师道尊严才能授 道 与 礼 , 道 与 礼 的传授才能体现。在传统社会,教师是绝对的主体。 师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君安知礼之为是也? ( 荀子 修身 ), 师者,人之模范也

( 法言 学行 )。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传统的师生关系理念一直将师生关系视为主客体关系,教师为主,学生为客的关系。学生对老师是言听计从,不得有二,教师就是模本,就是典范,不能超越其师。

这种主客体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第一,教师是园丁,学生是苗圃。教学过程就是培育、浇灌的过程;教师是加工者,学生则是产品。教学的过程就是加工的过程,学生没有任何的自主性,所出产品完全取决于教师。明末清初教育家王夫之就说,教师要像园丁培育花卉和农夫耕耘土地一样,不等待 云雷丽泽之天 ,而总是辛勤劳作,孜孜不倦地 教事 。他说: 经纶草昧太虚,不贷于云雷丽泽,讲习君子,必垣其教事 ( 姜斋文集 卷一 知性论 )。明代王守仁也强调,教师对儿童的教育,犹如栽花育苗,灌溉之工,皆应 随其分限所及 ,切不可 揠苗助长 。再看今天,还有很多人将教师比作 十桶水 ,而学生是 一桶水 ,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师生之间绝对的主客体关系。可见,传统社会中的这种观念已经是根深蒂固, 深入人心 了。其实,也可以是 弟子不必不如师 ,两者之间还是一种 教学相长 的关系。第二,教师为 匠 ,学生为 材 。教育过程就是 匠 对 材 进行加工、雕琢、润色,使其成 才 的过程。朱熹曾说: 孔子教人,各因其才 , 教人之至难,必尽人之材,乃不误人。 学记 亦云: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孔子说: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木亏也,于予舆何诛 ( 论语 公冶长 )。不胜枚举,这些都说明同样的道理,教师的主体地位亘古不变,这也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 精髓 和 核心 。

反过来,我们也可以看出,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师生关系,也特别注重二者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一方面强调师对徒的主导作用、支配地位,强调教师在促进学生进步中的重要作用。但另一方面,又强调学生对教师的制约和促进作用。 学记 中的 教学相长 是这样认为的: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 学学半 ( 学记 教学相长 )。明王守仁也 ,:[5]

何做人,教人行为规范,而礼教的关键就是教师,封建统治者要使 国泰民安 ,必须要有一批为其服务的吏师。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 ( 礼记 文王世子 ), 师者,教人以德者之称也 ( 周礼 地方司官传序 )。传统文化中,由 师 为代表所推行的教育,被称为 道统 :其道所在,是在由血统而至 政统 的民族认同,再达神统的 天人合一 的 大道 。由此, 师 才被称之为 师道 ,全社会才以 师道 为 尊严 ,也就是说, 师 因其 道 才得以有 尊

4]

严 。[所以古之为师,必有道。由 道统 至 政统 ,师是桥梁,是纽带,至关重要,必不可少。从另一方面来看,学生也就没有了自主权,不得不尊奉老师,效法老师的一言一行。荀子说: 言而不称师为之畔,教而不称师为之倍。倍畔之人,民君不内,士大夫遇之涂不与言 ( 荀子 大略 ), 吕氏春秋 尊师 也阐述到: 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听从不尽力,使之曰背;说义不称师,命之曰判。背叛之人,贤主弗内于朝,君子不与交友。 学生虚心求教,听从教师,说义称师,便是对教师最大的尊敬。师道尊严,君师齐称,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专制的、非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天地、君亲并称,使得师生之间的关系成为一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在这种形式下,学生没有了自主权,很多权力也遭到漠视;师生之间实际形成一定程度的人身依附关系;师生之间的相互关爱也称为一种以非民主、不平等为基础的 爱 ;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碰撞也会有阻隔和障碍。但是,我们也不能限于时代的局限性,在封建社会里有其合理的一面,尊师重道的理念在今天仍然闪耀着光辉,我们也要加以继承和广大。

二、传道,授业,解惑

在中国传统社会,教师是统治阶级钦定的伦理规范 道 和 礼 的载体和化身,是 道 和 礼

60

基 础 教 育

遂谓师无可谏,非也;谏师之道,直不至于犯,而婉不至于隐耳。使吾而是也,因得宜明其是,吾而非也,因得以去是非,盖教学相长也 ( 王文成公全书 卷二十六 大学问 ),明确地提出教师可以通过纳谏来提升自己,教师的虚心接受也是教学相长的主要途径。荀子也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荀子 劝学 )。所以说,传统教育思想中的教学相长,相互制约思想对我国传统教育的发展,以及对于现代教学中的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都有着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 启发诱导 , 引发自得 的教学思想 启发诱导 、 引发自得 的教学观点,在传统教育实践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孔子可谓是先祖,他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论语 述而 )。注重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孟子继之提出 引发自得 的教学理念,他认为教师的作用是启发学生学而不是代替学生学,如同射箭一样,教师要做好示范,由学生自己去练习。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 孟子 离娄下 )。自得、自取、自学是孟子这句话的内涵,强调教师要引发学生自学的兴趣,主动去钻研,获得真正的知识。由此观之,孔子提倡的是学生作为客体,更应该提倡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而孟子则是开启了传统教育中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师生关系的先河。虽然在孔、孟的教学思想里关于教学方法的阐述,很多都值得我们去玩味,但是这两原则可谓是教学方法的 第一要义 。朱熹也倡导修导式的学习方法,而且更是把学生看作是学习、习得的主体,他说: 讲学因不可无,须是先去自己分上做工夫 ( 朱子语类 卷八)。朱熹认为教师在教学中的

作用是引导或指导,教师只须给学生指明学习方法和方向,然后放手让学生去自修、自得。他是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学生一边,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为辅。这可谓是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新型师生关系的雏形,深得后世学家的青睐和赞许。同样对于现当代教育教学改革也是意义匪浅,今天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强调学生的自学、学生主体地位的彰显,很显然我们可以从古代诸家教育教学思想中汲取精华,取之于古,用之于今。

一般来说,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控制思想以礼教为中枢,以人治为核心,以法制为辅助手段。而我们要的不是封建社会的糟粕,是汲取其精华。对于现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师生之间的伦理失陷,道德底限被突破,重提传统伦理思想,对于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有百益而无一害。新型师生关系是提倡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情况下的师生双方和谐的关系,以达成其共同进步。因此,在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中,关爱和尊重应该是师生交往的坚实基础,民主与平等应成为其核心,公正与信任更是不可或缺。

回顾以往,中国传统教育实践中,师生双方虽然恪守着师道尊严的大义,但是我们不难发现,传统师生关系的精华、美谈可以为今天所鉴,为之所用,对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创建,良好师生之间的沟通,都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注释:

[1]赵莲英.师生伦理的反思与前瞻[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

报,2001(2).

[2]柴俊青.中国传统师生关系理念透析[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

院学报,2004(2).

[3][4]陶志琼著.教师的境界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6:56 57.

[5]转引自王炳照著.中国教育传统[M].武汉:中南工业大学出版

社,1999:24.

[6]赵卫东.现代师生关系伦理:在传统和现实中寻觅[J].郑州航空

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6]

OnDiscussofChina sTraditionalRelationshipbetweenTeachersandStudents

WuWenhua

Abstract:Therelationshipbetweenteachersandstudentsisoneofthekeyspiritsoftraditionaleducationinoldchina ssociety.Whichincludethespiritsofrespectteachers,theeducationthoughtsofteachingandtheteachingartsofinspiration.Bydoingresearchonthetraditionalrelationshipbetweenteachersandstudents,wecangetsomeinspirationinordertobuildanewharmonyandlovingrelationship.


相关内容

  • 中国高校师生关系研究述评_万晨琳
  • DOI:10.13694/j.cnki.ddjylt.2009.09.034 高等教育研究 中国高校师生关系研究述评 万晨琳* [摘 要]中国高校师生关系研究内容主要分为高校师生关系现状反思和新型高校师生关系建 构两部分.在研究中存在高校师生关系概念界定不清和反思研究不彻底两个表层问题,这两个表层问 ...

  •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 [摘 要]以创造力培养和教育解放为出发点,分析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形成及体系构建.认清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陶行知在理论层面上提出以"六大解放".培养真善美的"活人"为要义的创造教育思想,并把这些思想融入教学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效.以创造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及 ...

  • 对尊师爱生的质疑
  • 对"尊师爱生"的质疑 在师生关系中,学生的自尊重要还是教师的尊严重要?这是个很迷惑人的问题.平时说的"尊师爱生"好像首先要尊师,全社会都要尊师,对学生只是爱护,而当前的"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又将学生放在了主体地位.到底师生关系中,地位关系如何 ...

  •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几点思考
  • 2011年7月 文史博览(理论) Culture And History Vision (Theory ) Jul.2011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几点思考 邓名瑛 [摘 要]精神家园可以分为个体性精神家园和群体性精神家园两个层次,这两个层次是辩证统一的.理解中华民族共有精神 家园应确立统一性与 ...

  • 201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总结(广东肇庆中学)
  • 201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总结 广东肇庆中学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的血脉.灵魂和根基.我校向来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2015年,我校依托"格物致知,崇善尚美"的校训,秉承"传统养德,经典育人"的理念,以传统文化特色建设为载 ...

  • 网络环境下高校师生关系新特点探析
  • 摘 要: 在高校,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的基础,而网络的广泛介入改变了高校的教育环境,使师生关系呈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教师在进行知识传播时更倾向于与学生共同研究共同学习.教师角色由灌输式教学的控制者走向协同式学习的指导者.教育者―受教育者关系趋向平等.这些新的特点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使教师的教书 ...

  • 人教版八年级上思想品德知识点学习精要(1-5课)
  • 第一单元 相亲相爱一家人 第1课 爱在屋檐下 一.我知我家 (一)家庭关系的建立 ▲▲▲▲ 1.什么是家庭 2.家庭关系的确立 ★家庭关系的确立有多种情形: (1)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结婚,组成新的家庭: (2)因生育导致的血缘关系组合成家庭: (3)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收养而组成家庭: (4) ...

  • [精品]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 篇1: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教师在新课程中的角色应是:课程价值的思考者.学科专业的播种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合作探究的协作者.资源保障的服务者.终身发展的示范者. 本次培训我最深刻的感受是要转变自己教育教学的方式.要注重学生实际,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学习爱好.生活乐趣着手,为学生营造一 ...

  • 日照一中校长许崇文:创建师生共同成长的和谐教育
  • [主持人]许校长,您好!首先欢迎您参加这期校长访谈栏目.日照一中创建于1924年,八十多年来,始终勇立改革的潮头,走在时代的前列,成为我市乃至我省基础教育的领跑者.作为一所名校,必然有一种文化在支撑着其传承与发展.请您谈一谈日照一中的文化特色好吗? [许崇文]"山同脉,水同源,树同根,同一 ...